上創造
㈠ 誰又在希臘字母的基礎上創造了拉丁字母
答案:羅馬 腓尼基 22
㈡ 舞者需要的是舞台,你是如何理解這句話的,你是怎樣思考在什麼樣的舞台上創造你的人生價值
又有誰能理解舞蹈家的心聲!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在舞者的世界裡,光鮮亮內麗的舞台和雷鳴四起的掌容聲永遠都是那麼的短暫.為了台上能得到觀眾和自己的肯定,常常堅強隱忍在練功房,承受著常年訓練帶來傷痛與肢體變形.動作不厭其煩的重復,常常分不清汗水還是淚水濕透衣背.於是,「舞蹈」最終成了藝術!
㈢ 上帝是怎麼創造人類的
關於人類是如何出現的說法每個宗教都是不一樣的。中國神話也有女媧造人之說。基督教的聖經里說神是按照自己的樣子創造的人類,取名亞當,這是世界上的第一個人。神看他寂寞,在他熟睡中抽取了一根筋和一根骨,創造了一個女人夏娃。這就是基督教里上帝造人的說法。
㈣ 世界上是誰創造的男生女生
亞當和夏娃創造的男人和女人。
㈤ 當上帝創造xx的時候
奈布薩貝達
㈥ 上帝是誰創造的
從科學意義上講,人類是由古猿進化而來的,人和猿有一定的近親關系,人和猿的共同遠祖是3000~3500萬年前生活於埃及法尤姆窪地的原上猿和埃及猿。由這個共同遠祖分成兩支:一支成為猿類,一支發展為人類。至於屬於「人科成員」是怎樣變為人的,一般認為,是由一支古猿從臘瑪古猿、南方古猿、直立人、智人等進化而來,最後演化為現代人的。其主要理由,是比較了人類與猿類在生理特徵、社會性特徵上的異同點而得出結論的。
經生物學家、人類學家長期觀察和研究,發現人和猿無論在外表形態、解剖學、生理學、血液的生物化學等方面,都存在著極其相似的特徵。從外表形態觀察,猿的身軀與人相似,只是人科成員能站得更直,而猿類則處於半垂直位置,後肢可以暫時直立,或用兩條腿走路;臉部無毛或少毛,沒有尾巴;五官位置和形象與人極其相似;猿類同人類一樣,有32顆牙齒,牙齒的結構也大體和人相似;從身體結構上看,猿類骨胳大體上和人類具有同樣的類型;從基本生理現象上,猿與人有許多地方相似,尤其是猿的早期胎兒和人的胎兒非常相似;從血液的生物化學方面來看,猿與人也有十分驚人的相同或相似之處,都有A、B、O、AB等血型;從類人猿的染色體證明猿類的染色體形態和位置也和人類的相近。
從腦容量來分析他們的進化過程:300萬年前的非洲南猿的腦容量為440立方厘米;100萬年前的能人的腦容量為600—650立方厘米;約100—150萬年前的直立猿人的腦容量為940立方厘米;與此相應的中國「藍田猿人」距今約100萬—80萬年,它的腦容量是780立方厘米;中國和縣猿人生活在距今約24萬到28萬年前,它的腦容量為1025立方厘米,與周口店的北京人相接近。
當然,類人猿在生理結構、語言和社會性三個方面,與人有著許多本質的區別,比如,人會製造和使用工具,人更能適應環境,人有記憶力、好奇心,人能理性、有預見地推理自己的行為,人能抽象思維,人有自我意識和想像力、有幻想等等,總而言之,在從事社會勞動,製造工具,能動地改造自然方面是人類所獨有的。人的腦結構具有更高層次、更加復雜的進化特徵。人類與猿類的本質區別還在於人類有語言。人類和猿類的另一個重要的本質區別還在於人類的社會性。
猿類進化成人的主要過程一般分為以下兩個大的步驟:第一步,從猿到人的過渡,經歷了臘瑪古猿和南方古猿兩個階段。第二步,人類發展至原始公社時期,成為完全的人,經歷了早期直立人、晚期直立人、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四個階段。一般認為,勞動在猿變成人的過程中起了決定作用。在人類起源與進化的問題上,學術界至今仍有不少的爭論。
此外,有關現代人是怎樣起源的,也有不同說法。
現代人的起源指的是現在生活在世界不同地區的人種——黃種人、白種人、黑種人和棕色人,他們是怎樣起源的,有兩種理論。一種叫「單一地區起源說」,認為現代人是某一地區的早期智人「侵入」世界各地而形成的,這個地區過去認為是亞洲西部,近年來則改為非洲南部。另一種叫「多地區起源說」,認為亞、非、歐各洲的現代人,都是由當地的早期智人以至猿人演化而來的。就中國人的起源來講,考古學家認為中國人是在自己的土地上,由當地古代人進化而來的。
二、但是在各個宗教傳說里,都有各自的人類產生的說法。現在大家知道的最普遍及最廣泛的就是《聖經》裡面所描述的:上帝創造了亞當,然後利用亞當地一根肋骨創造了夏娃,然後才有了人類。
㈦ 什麼是屈原在學習民歌的基礎上,創造了新的詩歌樣式
《楚辭》
楚辭是屈原創作的一種新詩體,並且也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浪漫主義詩歌總集。「楚辭」的名稱,西漢初期已有之,至劉向乃編輯成集。東漢王逸作章句。原收戰國楚人屈原、宋玉及漢代淮南小山、東方朔、王褒、劉向等人辭賦共十六篇。
後王逸增入己作《九思》,成十七篇。全書以屈原作品為主,其餘各篇也是承襲屈賦的形式。以其運用楚地(註:即今湖南、湖北一帶)的文學樣式、方言聲韻和風土物產等,具有濃厚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辭》,對後世詩歌產生深遠影響。
《楚辭》經歷了屈原的作品始創、屈後仿作、漢初搜集、至劉向輯錄等歷程,成書時間應在公元前26年至公元前6年間。劉向《楚辭》原書早亡,後人只能間接通過被認為保留最完整的東漢王逸《楚辭章句》(原書亦佚)、宋洪興祖《楚辭補注》(《楚辭章句》的補充)追溯、揣測原貌。
《楚辭》對整個中國文化系統具有不同尋常的意義,特別是文學方面,它開創了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詩篇,因此後世稱此種文體為「楚辭體」、騷體。而四大體裁詩歌、小說、散文、戲劇皆不同程度存在其身影。
對《楚辭》(楚辭)及其研究史作研究的學科,今稱為「楚辭學」,其上迄漢代,宋代大興,近現代更成為中國古典文化殿堂之顯學,而《楚辭》早在盛唐時便流入日本等「儒家-中華文化圈」,16世紀之後,更流入歐洲。
至19世紀,楚辭引起歐美各國廣泛關注,各種語言的譯文、研究著作大量出現,在國際漢學界,楚辭一直是研究的熱點之一。
(7)上創造擴展閱讀
《楚辭》是最早的浪漫主義詩歌總集及浪漫主義文學源頭。「楚辭」之名首見於《史記·酷吏列傳》。可見至遲在漢代前期已有這一名稱。其本義是泛指楚地的歌辭,以後才成為專稱,指以戰國時楚國屈原的創作為代表的新詩體。
西漢末年,劉向將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漢代淮南小山、東方朔、王褒、劉向等人承襲模仿屈原、宋玉的作品匯編成集,計十六篇,定名為《楚辭》。是為總集之祖。
後王逸增入己作《九思》,成十七篇。分別是:《離騷》《九歌》《天問》《九章》《遠游》《卜居》《漁父》《九辯》《招魂》《大招》《惜誓》《招隱士》《七諫》《哀時命》《九懷》《九嘆》《九思》。這個十七篇的篇章結構,遂成為後世通行本。
《楚辭》運用楚地(今湖南、湖北一帶)的方言聲韻,敘寫楚地的山川人物、歷史風情,具有濃厚的地域文化色彩,如宋人黃伯思所說,「皆書楚語,作楚聲,紀楚地,名楚物」(《東觀余論》)。
全書以屈原作品為主,其餘各篇也都承襲屈賦的形式,感情奔放,想像奇特。與《詩經》古樸的四言體詩相比,楚辭的句式較活潑,句中有時使用楚國方言,在節奏和韻律上獨具特色,更適合表現豐富復雜的思想感情。
《楚辭》部分作品因效仿楚辭的體例,有時也被稱為「楚辭體」或「騷體」。「騷」,因其中的作品《離騷》而得名,故「後人或謂之騷」,與因十五《國風》而稱為「風」的《詩經》相對,分別為中國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的鼻祖。後人也常以「風騷」代指詩歌,或以「騷人」稱呼詩人。
㈧ 如何在桌面上創造word
一:
點擊開始菜單——運行——輸入word2003
二:在運用程序中找到word2003,右擊創建快捷方式
三:直接在桌面上右擊——新建word文檔
㈨ 蘇美爾人在歷史上創造的文明是指什麼
大約在公元前來4000年前後源,蘇美爾人在兩河流域南部建立了烏爾、埃利都、拉伽什、烏魯克等城邦國家,創造了最早的城市文明。他們建立了城市國家,設立了神廟,發明了楔形文字,創作了奇異的神話和瑰麗的史詩,發明了計算重量和長度的方法,發明了太陰歷,製造了世界上最早的車和船,建造了世界上最早的拱形建築,他們的製造的工藝品直到現在還散發著流光異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