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鎮化的含義什麼是新型城鎮化新在哪
⑴ 新型城鎮化建設包括哪些方面啊
新型城鎮化:是以城鄉統籌、城鄉一體、產城互動、節約集約、生態宜居、和諧發展為基本特徵的城鎮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鎮、新型農村社區協調發展、互促共進的城鎮化。1992年中國改革開放後正式實行城鎮化體制改革,上海浦東,蘇州等應運而生。
新型城鎮化的核心在於不以犧牲農業和糧食、生態和環境為代價,著眼農民,涵蓋農村,實現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和公共服務均等化,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實現共同富裕。
與人們日常生活中單純從字面理解的意思不同,城鎮化,就是指涉及社會方方面面、關繫到大至都市,小到農戶的產銷、合作、互動、和諧的新型社會關系。
一要以人為本,加快農民工等城市邊緣人群的城市融入。農民工是我國城鄉二元結構的特殊產物,這一群體已達到2.53億人(2012年)。盡管政府已經採取不少措施改善農民工境遇,但由於涉及長期積累的深層矛盾,許多農民工還是難以較好地融入城市。
接下來,要進一步推進城市經濟尤其是服務業發展,為農民工等群體創造更多就業和提高收入的機會;要持續加強保障房建設,為農民工等群體在城市安家提供基本條件;要大幅提高農民工社保水平和覆蓋面,減少其在城市落戶生活的後顧之憂;要盡快把農民工納入城市財政保障,使其與市民平等享有基本公共服務,加速農民工融入城市的進程。
二要統籌城鄉,促進城鎮和農村良性互動、共同發展。城鎮化不能以犧牲「三農」為代價。糧食等農產品的安全供給始終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包括城鎮化的基礎,時刻不能放鬆;廣大農村地區即使再經過二三十年仍將有數億人口居住,絲毫不能忽視。因此,新型城鎮化必然是「以城帶鄉」的城鎮化,要大力推動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縮小城鄉生活水平和生產條件的差距:要加快推進農村征地制度等相關制度改革,使農民在工業化、城鎮化過程中分享更多收益:要進一步調動農業生產積極性,夯實農業發展基礎,確保糧食等農產品供應安全,為經濟社會平穩健康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三要大小並重,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格局。當前許多城市面積急劇擴大,而管理服務水平則相對較低,不少大城市交通擁擠、環境惡化、資源緊缺,而人口仍在不斷湧入:一些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則由於經濟實力較弱、公共服務不足而發展遲緩。
據統計,目前我國還有20%的小城鎮無集中供水,86%的小城鎮無污水處理設施,小城鎮的人均市政公用設施投入僅為城市的20%。接下來,一方面要推進城市建設從外延擴張向內涵提升轉變,提高城市管理服務水平;一方面則要根據我國人口眾多的現實,引導產業在不同規模城市間合理布局,降低城鎮化的門檻,避免形成畸大畸小、畸重畸輕的城鎮格局。
四要集約節約,在資源能源有效利用的前提下推進城鎮建設。我國規模龐大的城鎮化既是空前的機遇,也必將伴隨資源環境的巨大挑戰。以土地資源為例,2000年至2011年,我國城鎮面積增長幅度大大超過人口的增長幅度,城鎮人口密度不升反降,土地資源浪費嚴重。
顯然,若繼續以類似方式使用資源能源,我國城鎮化將難以持續。為改變這一現狀,要盡快推進資源能源的價格改革,使其能合理反映資源能源的稀缺程度;要鼓勵引導形成循環利用資源、節約使用能源的生活方式和產業體系;要加快節能建築發展、推動新能源的普及應用,使我國城鎮化走上綠色、低碳的健康發展之路。
毫無疑問,我國城鎮化已經取得了巨大成績,也毋庸諱言,我國城鎮化還存在著很大不足,但只要我們把握住新型城鎮化的方向,採用日益先進的管理理念和技術手段,全力推進,相信城鎮化一定能給廣大民眾帶來生活的巨變,也給經濟發展提供持久的動力。
⑵ 什麼叫新型城鎮化
新型城鎮化:是以城鄉統籌、城鄉一體、產城互動、節約集約、生態宜居版、和諧發展為基本特徵權的城鎮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鎮、新型農村社區協調發展、互促共進的城鎮化。1992年中國改革開放後正式實行城鎮化體制改革,上海浦東,蘇州等應運而生。
新型城鎮化的核心在於不以犧牲農業和糧食、生態和環境為代價,著眼農民,涵蓋農村,實現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和公共服務均等化,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實現共同富裕。
與人們日常生活中單純從字面理解的意思不同,城鎮化,就是指涉及社會方方面面、關繫到大至都市,小到農戶的產銷、合作、互動、和諧的新型社會關系。
⑶ 什麼是新型城鎮化建設
中教聯盟老師:
新型城鎮化是以城鄉統籌、城鄉一體、產城互動、節約集約、生態宜居、和諧發展為基本特徵的城鎮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鎮、新型農村社區協調發展、互促共進的城鎮化。
新型城鎮化的核心在於不以犧牲農業和糧食、生態和環境為代價,著眼農民,涵蓋農村,實現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和公共服務均等化,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實現共同富裕。
與人們日常生活中單純從字面理解的意思不同,城鎮化,就是指涉及社會方方面面、關繫到大至都市,小到農戶的產銷、合作、互動、和諧的新型社會關系。中國在改革開放30年時間當中,城市空間擴大了二三倍,城鎮化率也達到了52.6%。但是,空間城市化並沒有相應產生人口城市化。中國有2.6億農民工,戶籍問題把他們擋在了享受城市化成果之外,他們是被城鎮化、偽城鎮化的。如果擠掉水分的話,我國只有36%的城鎮化率。[4]
[4]中國的新型城鎮化,是確鑿無疑的大方向。這是世界最多人口的城鎮化。僅此觀之,正如政府工作報告所言:五年轉移農村人口8463萬人,城鎮化率由45.9%提高到52.6%——中國城鄉結構發生了歷史性變化。這種變化得益於兩個因素:一是工業化、信息化、農業現代化的推動,二是有關戶籍等政策逐步調整,公平的「城門」在制度層面逐漸打開。[4]
城鎮化是中國發展的重頭戲。這不僅因為美國城鎮化率達到90%、韓國達到80%等現實差距,更因為城鎮化背負著擴大內需、拉動增長的重任。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了「新型城鎮化」概念,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進一步把「加快城鎮化建設速度」列為2013年經濟工作六大任務之一。
發改委主任張平近日更在人大記者會上表示,發改委正會同有關部門編制中國城鎮化發展規劃,今年如果順利的話,今年上半年有可能出台。這些信號都表明——新型城鎮化已成為新時期的國家戰略。[4]
據《中國新型城鎮化建設路徑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前瞻》分析,城鎮化當然要圈地擴容、要蓋樓建房,但是,中國的新型城鎮化,顯然不是房地產化。以城鎮化的方向來修復地產股估值等邏輯,顯然忽略了以下幾層思考:
一者,1995年以來,我國城鎮化經歷了歷史上最快的發展階段,同時也帶來一個更令人頭痛的問題——市場房價進入快速上漲甚至暴漲期。房價問題的背後,還有以下值得注意的數據:從2000年至2010年的10年內,國內城市建設用地擴張83%,但同期包括農民工在內的城鎮人口僅增長45%,土地城鎮化與人口城鎮化速度極不匹配。那麼,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積極穩妥」之意,當然在於糾偏類似失衡,在平抑房價的同時,引導地產業理性歸位。[4]
二者,新型城鎮化之「新」,就是要區別於「造城運動」,真正將工作重心轉移到進城人口權益的市民化上來。有數據顯示:全國人戶分離的人口為2.79億人,其中流動人口為2.36億人。今日中國城鎮化的發展速度,恐怕還要再等等「市民化」的進程。換句話說,「城鎮化」固然是指農村人口轉化為城鎮人口的一個過程,但這種「轉化」不僅要有「廣度」、更要有「深度」——即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提高城鎮化質量,使之健康發展」。[4]
三者,城鎮化固然是農民進城的過程,但這個過程絕不僅僅停留在蓋房子層面。社科院發布的藍皮書稱,按照世界城市的發展規律,當城鎮化率達到40%—60%的時候,標志著城市進入成長關鍵期,「城市病」進入多發期和爆發期。此時,繼續推進城鎮化將面臨更為嚴峻的挑戰。因此,即便是硬體而言,我們更需要對城市交通、環境、社會等方面統籌安排,還得考量城市群內部的協調發展問題。[4]
真正的城市化,或者說我們籲求的新型城鎮化,正如國家行政學院決策咨詢部主任慕海平所言,不僅要有「人口的城鎮化」,更應是產業、人口、土地、社會、農村五位一體的城鎮化。城鎮化不是給「房地產化」代言。[4]
⑷ 新型城鎮化有何作用如何推進新型城鎮化
一、以人為本,提供適合農民工的生存空間。
城鎮人口增加,農村人口減少,這樣一個此消彼長的過程中,核心就是人。
農民工進城,這就是城鎮化的過程,只有他們進來了,在城市找到了自己的一席之地、合適的工作崗位,生活下去了,賺到錢了,這才是城鎮化。
然而,中國的城鎮化建設並不是單純的讓農民進入城市,讓農民真正融入城市生活才是這個過程的核心。
二、城鄉一體,新型城鎮建設就是把城市服務和田園風光結合起來。
三、就地城鎮化,有產業依託,市民化的農民才能安居樂業。
解決好進城農民工問題,建設好新區新城,都是新型城鎮化的重要路徑。但是,在短期內,要把所有農民集中到大中城市,這是不可能也是不現實的。當前及今後一個時期,只有積極推進小城鎮建設,著力推動大中城市優質資源向中小城鎮乃至中心村延伸,鼓勵農民向中小城鎮集聚,多數農民就地創業安居,採取農村「就地城鎮化」途徑,這才是適合國情的新型城鎮化道路。
建設田園城市,就必須實現農業現代化。農業產業起來了,新的農業起來了,當地居民都不用出去打工了,那就在當地打工了,城市化就起來了。
質優價廉太陽能路燈廠家,你可以到潢川利民科技一對一根據你們當地的情況,專門定製生產適合你們當地情況的太陽能路燈。這樣不僅大大的提高了利用率,也節省了不少的金錢和人力。
⑸ 新型城鎮化究竟「新」在哪裡
■一言以蔽之,新型城鎮化的真諦是人的無差別發展。這是新型城鎮化最本質、最核心、最關鍵的東西。 歸納一下,人們對新型城鎮化有多重解讀的視角: 新型城鎮化是城鄉統籌的城鎮化。舊型城鎮化實行城市偏向政策,甚至不惜犧牲農村、農民利益發展城市,導致發達的城市與凋敝的鄉村並存。新型城鎮化則要求著力在城鄉規劃、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方面推進城鄉一體化,促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 新型城鎮化是有利於可持續發展的城鎮化。舊型城鎮化以攤大餅、高消耗、城市要素供給不可持續為特徵。我國中東部地區持續數日的霧霾天氣給這種城鎮化敲響了警鍾。為此,要轉變城市發展方式,由外延式擴張轉為內聚式發展,走集約、智能、綠色、低碳的新型城鎮化道路。 新型城鎮化是生態文明貫穿全過程的城鎮化。推進新型城鎮化,要從優化產業結構、能源結構、消費模式等多角度將生態文明理念植入城鎮化發展的思維。要加大城鎮生態環境建設的力度,提高城鎮生態環境的承載力,以良好的城鎮生態環境支撐新型城鎮化發展,以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城鎮建設支撐新型城鎮化發展。 新型城鎮化是促進四化同步發展的城鎮化。城市文明是現代文明的搖籃,是現代文明的重要傳導機制。按照四化同步的要求,城鎮化應是工業化的加速器,是農業現代化的引擎,是信息化的載體,推進新型城鎮化,要求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 新型城鎮化是更大限度撬動內需的城鎮化。舊型城鎮化重物輕人,廣大農民被排除在城市體系之外,極大地限制了社會消費。我國仍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但全球經濟的持續低迷正引發我國經濟進入實質轉型期和個位數增長階段。這就決定了擴內需已成為保障我國經濟平穩增長的根本大計。擴內需的最大潛力在城鎮化。 新型城鎮化是更多利用市場機制的城鎮化。舊型城鎮化的核心特徵是低成本擴張、強勢政府主導。新型城鎮化則強調尊重市場,尊重農民的產權、自由遷徙權、自由擇業權、自由交易權,強調在公平競爭下讓人口和生產要素在城鄉之間自由流動。政府只在城鎮規劃、公共服務、秩序維護等方面發揮作用,將城鎮建設、產業發展等主要交給市場。要防止地方政府公司化對城鎮化進程的過度干預,設定地方政府在城鎮化中的行政范圍。 新型城鎮化是注重質量和內涵的城鎮化。舊型城鎮化重速度、輕質量,重外延、輕內涵。推進新型城鎮化比的不是速度而是質量。目前中國城鎮化率雖然超過50%,但城鎮化質量不高,許多城鎮千城一面,缺乏特色,有的文脈被割斷,到處是沒有生命的建築堆積物。從今年公布的各省份政府工作報告看,許多省份都將推進城鎮化作為主要任務之一,有的還量化了城鎮化增長目標,如何更加註重質量和內涵發展,是新型城鎮化的重大課題。 新型城鎮化是以人為本的城鎮化。舊型城鎮化的一個誤區是見物不見人,興城不興業,城鎮化似乎就是土地的硬化,就是新建築的崛起,而人力資源則較少被制度關照。新型城鎮化是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推進新型城鎮化,要努力在改革攻堅中破解深層次矛盾,做到無論是經濟增長還是社會發展,都要立足於讓人完成城鎮化。人的無差別發展 其意蘊包括兩方面內容:一方面,城鎮的一切應當圍繞人來展開,要樹立牢固的人本思想,創造良好的人本環境,倡導創新、和諧、公平、自由,形成良好的人本氣氛,使城鎮具有人情味,產生良好的為人服務的功能;另一方面,這里的人,泛指所有人,包括過去的城裡人、新轉入城裡的人和還在農村生活的人,要能夠促進所有人的自由而全面地發展,而不能為了一部分人的利益,而損害另一部分人的福祉,不能為了城市的擴容,而付出太過昂貴的社會成本。 這樣提出和認識問題,也是為了從理念入手,逐步破解我國特有的雙二元結構(城鄉二元結構和城市裡新出現的二元結構)難題及嚴重存在的偽城鎮化、半城鎮化、被城鎮化、過度城鎮化現象。 為此,筆者認為,我國推進新型城鎮化的價值和政策指向應當是: 城鎮化發展理念要著眼人的無差別發展。城鎮化不是簡單的城市人口比例增加和面積擴張,而是要在產業支撐、人居環境、社會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實現由鄉到城的轉變,中心是要解決人的城鎮化問題,要讓人在城鎮中更好地生產生活。目前生活在我國城市中的大批農民工,多數集中在累、臟、苦、差、險、毒等行業,在子女教育、社會保障、住房、參與社會活動等許多方面,更沒有與城市居民享有同等權利。所以,推進新型城鎮化,著眼人的無差別發展,要轉變理念,矯正目前的二元化機制,實現城市財政支出和公共產品提供對所有居民無差別、全覆蓋。 城鎮化發展目標要體現人的無差別發展。城鎮化是人類生產與生活方式由農村型向城鎮型轉化的歷史過程,表現為農村人口向城鎮人口轉化以及城鎮不斷發展與完善的過程。無論是從經濟增長還是社會發展的角度考量,只有讓人完成城鎮化,城鎮化才是完整的和真實的。從這個意義上說,城鎮建設,不僅是修路蓋樓辦工廠,而且要更多地吸納外來人口,更好地滿足居民生活需要,更好地滿足人的全面發展需要。城鎮對於已經或將在城鎮工作、履行所有義務的龐大群體,應賦予他們相應的公平權利。因此,推進新型城鎮化,要著力提高城鎮化質量,提高城鎮內在承載力,實現產業發展和城鎮建設融合,讓農民工逐步融入城鎮。 城鎮化發展模式要有利於人的無差別發展。要使新型城鎮化惠及幾億人口,必須倡導城鎮發展模式的多樣化。中國地域遼闊、情況復雜,發展很不平衡,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也有不同,在遵循基本原則的前提下,城鎮化實現的途徑應當是多元的,不可能有統一的模式。總體來說,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城市群要科學布局,與區域經濟發展和產業布局緊密銜接,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相適應,促進大中小城市、小城鎮、新型農村社區協調發展,從而使城鎮化的受益面最大化。 城鎮化發展重點要服務於人的無差別發展。新型城鎮化的核心是著眼農民,涵蓋農村,實現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和公共服務均等化。要強化政府基本公共服務供給的責任,推進建立包括農民工在內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探索農業人口市民化的成本分擔責任和時間安排。加快促進失地農民充分融入城市,有效降低農民工城市落戶的門檻。要改變為城鎮化而城鎮化的思維定式,著力提升城鎮的生活質量和幸福指數。要改變關注重點:突出協調發展,突出文化品質,突出城鎮特色,突出綠色低碳,突出人性化的社會管理和服務創新。 城鎮化推進方式要服從於人的無差別發展。要以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的方式推進新型城鎮化,提高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水平。特別要把深化改革特別是體制改革,作為推進新型城鎮化健康發展的重要方式。統籌推進戶籍制度改革,打破城鄉分割的二元戶口管理結構,繼續弱化直至最後消解城市戶口的附加利益;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建立以承包權為核心的農地產權制度,嚴格界定公益性和經營性建設用地,逐步放開農村集體建設用地流轉後上市交易,保護農民成為農村集體用地交易主體地位。完善住房保障制度改革,建立覆蓋不同收入群體的城鎮住房多元化供應體系,增加對城鎮中低收入群體的住房供給。 城鎮化發展政策要有助於人的無差別發展。各級政府必須改變先城市、後農村,先市民、後農民,先工業、後農業的慣性思維。堅持城市發展與產業成長兩手抓,把城鎮化與調整產業結構、培育新興產業、發展服務業、促進就業創業結合起來。強化政策導向,由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規模擴大、空間擴張,改變為以提升城市文化、公共服務等內涵為中心,真正使城鎮成為具有較高品質的適宜人居之所。要制定完善農民工進城及其子女落地生根的就業就學、入戶購房、社會保障等方面的政策,為農村人口向城鎮轉移和聚集、城鄉資源的合理配置提供條件。河南省社會科學院院長 喻新安
⑹ 新型城鎮化「新」在哪裡——北京市走新型城鎮化道路的思考
深刻把握新型城抄鎮化道路的深襲刻內涵,探索解決當前城鎮化進程中面臨的若干難點、焦點問題,明確未來北京走新型城鎮化道路的戰略和政策,對於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快北京郊區農村社會結構轉型,率先實現城鄉一體化新格局,促進全市經濟社會快速健康可持續發展具有重大現實意義。新型城鎮化的基本特徵城鎮化是人類生產和生活活動在區域空間上的聚集,是傳統農村型社會向現代城市型社會轉型的主要內容和重要表現形式,是勞動力、資金、資源等生產要素從生產率較低的農業部門向生產率較高的非農部門轉移,從而獲得較高生產率和較高收益,同時居民生活環境得到改善、生活條件和生活質量不進,需要探索一條新型城鎮化道路,為加快郊區農村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進行頂層設計,在空間布局、產業布局、組織體制機制建設等多個領域,正確選擇和科學決斷郊區發展的戰略和政策。問題的關鍵在於針對傳統城鎮化道路形成的弊端,深刻把握「新」的內涵。「新」在理念創新。破解當前城鎮化進程中面臨的一系列深層次的重大問題,關鍵是要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吸取人類歷史上城鎮化進程中的經驗教訓,創新城鎮化的理念。推進新型城鎮化,就是要樹立新的城鎮化理念。
⑺ 什麼是有中國特色的新型城鎮化
因此,基於改革開放30多年來的相關研究經驗與教訓,筆者認為,我國所選擇的新型城鎮化道路至少應該是一個由六大因素構成的城鎮化體系,即走「六位一體」的城鎮化道路。 所謂「六位一體」的新型城鎮化道路,就是指城鎮化這個大系統至少應包括六個子系統,並構成一個緊密的體系。這六大子系統包括:自然資源系統、經濟增長系統、生態環境系統、社會發展系統、空間結構系統和城市創新系統。新型城鎮化就是要在綜合考慮這六大系統因素影響的情況下,走出一條資源有效利用、經濟持續增長、環境友好保護、社會公平和諧、空間結構合理、智慧城市創建的綜合性的城鎮化道路,實質上就是一條可持續的城鎮化道路。我們之所以要在城鎮化道路問題上做出新的抉擇,主要是因為舊的城鎮化道路是不可持續的。 新型城鎮化的基礎在於有效利用自然資源 城鎮化需要大量地佔用這些資源,尤其是土地和淡水資源。從城市用水情況來看,在我國目前600多座城市中,有三分之二的城市缺水,其中100多座城市嚴重缺水。有的城市由於過度使用地下水,已造成了城區有的地段塌陷的嚴重後果。這些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形勢已經非常嚴峻了,提高城市水利用效率已迫在眉睫,刻不容緩。 以新型城市經濟為主導 城市經濟在世界范圍內起著主導作用,盡管世界上的城市總面積僅佔世界陸地總面積的2%左右,但其創造了世界以GDP計算的經濟總量的近70%。在有些國家,一座城市所創造的GDP,就佔到了其整個國家GDP總量的30%-50%,如泰國的曼谷、埃及的開羅、韓國的首爾、墨西哥的墨西哥城等都屬於這樣的情況。這充分說明城市經濟對促進整個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性。不過,過去的城鎮化發展主要是依靠工業化推進的,而新型城鎮化發展則是在碳排放與碳制約基礎上主要通過新型工業化、信息化與農業現代化的同步、協調發展,以及通過發展低碳經濟、循環經濟、綠色經濟等新經濟形式而實現的。也就是說,新型城鎮化發展不僅要有良好的產業支撐,而且還要建立起適應氣候變化所需要的新經濟與新型產業體系。如果那些在傳統工業化過程中建立起來的城鎮經濟結構與產業體系不能在新的歷史發展新階段得到有效調整與改進的話,就不可能建立起適應時代發展需要的新型城鎮化體系,城鎮化就不可能實現可持續發展。 新型城鎮化是環境得以友好保護的城鎮化 據世界銀行的研究結果,僅佔全球陸地總面積2%的城市,卻消耗了全球67%的能源,排放了全球70%多的溫室氣體。正是由於這些溫室氣體排放,尤其是其中的二氧化碳導致全球氣溫升高,進而有可能引起一系列涉及人類未來發展的嚴重問題。因此,新型城鎮化不可能再走過去由工業革命推動的常規城鎮化的老路了,必須走出一條環保型的新型城鎮化道路,重點在於必須是一條低碳的城鎮化道路。 不論哪個國家,從經濟方面考慮減少碳排放的政策措施無非是調整生產結構,盡量地減少高耗能和高排放產業比重,積極發展低碳產業,大力發展服務業(包括信息服務業);調整城市交通結構,進一步拓展城市公共交通服務,提倡騎自行車、步行等綠色交通方式;通過多種方式控制家庭小轎車的增長速度;倡導和鼓勵低碳消費。從制度設計來看,目前已經有一些國家一方面對低碳生產和低碳消費給予適當的財政補貼,另一方面開始徵收碳稅(英國從2001年起就開始徵收「氣候變化稅」);同時,碳排放市場也開始逐步建立起來;許多國家都出台了與促進低碳經濟、遏制高排放產業發展的法律。世界上的二氧化碳排放主要來自城市,中外都是如此。我國也採取了許多措施來限制溫室氣體排放特別是二氧化碳排放。因此,要實現我們提出的節能減排目標,最重要的大政策就是走低碳、節能、綠色的新型城鎮化道路,否則就等於是棄本求末。 不斷追求社會公平和諧 新型城鎮化不是少數人的城鎮化,而應該是所有人追求共同富裕的城鎮化之路。如果推進城鎮化的過程是一個使許多人不斷變為城市貧民,生活方式日益「貧民窟化」的道路的話,就值得引起深刻反思了。所幸的是,我國並沒有出現「貧民窟化」現象,但卻出現了另外一些獨特現象,譬如說常年在城市打工的2億多農民工確實實現了從農村遷移到城市的「地理遷移」(geographic mobility)過程,但由於種種制度(戶籍制度等)的制約,他們無法完成「社會遷移」(social mobility)過程,也就是說,盡管他們已工作、生活在城市裡了,但無法享受到與城市居民同等的社會待遇;再譬如說,在推進城鎮化過程中,有些農民的承包地需要被徵收,從農地轉變為非農用地,這是可以理解的,但讓人難以理解的是,農民在這一個過程中完全沒有發言權,更沒有談判權,即使在補償條件上,也沒有權利表達自己的意願,往往只能被動地接受對自己很不利的條件。 因此,過去一些年的快速城鎮化發展,一方面在農村方面形成了一個比較龐大的「四無」(無地、無業、無社保、無創業資金)失地農民群體(不少人認為有3000萬-4000萬),加上5000多萬「留守兒童」和2000多萬「留守老人」;另一方面,在城鎮形成了近2億農民工無法享受到同等城市居民待遇的情況。也許這樣的城鎮化發展方式,在我國特定的發展階段不可避免,但一定是不可持續的。 從我國目前的現實情況來看,新型城鎮化過程中的社會公平和諧主要是要解決好三個方面的問題:一是要改革目前的戶籍制度,消除戶籍中的政治特權、社會身份、社會福利、經營壟斷等因素,盡快實現地區之間、城鄉之間的戶籍平等制度;二是根據各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逐步實現城鄉公共服務的一體化發展;三是對城鎮化過程的農民土地被佔用應該根據農民的意願和市場價格進行公平補償,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靠強權壓低和剝奪農民的利益,其中一個重要措施就是使農民對土地擁有更加明確、長久的權利。 在城市空間布局上具備緊湊性的特徵 其基本原理在於,緊湊的城市使家庭小轎車的使用顯得沒有必要或不太必要,從而人們可以通過步行、騎自行車或使用公共交通方式出行,這樣就可以大大減少碳排放量。一個挑戰性的問題是,我們需要在建設緊湊性結構城市的同時,保持盡可能高的綠化率。 對於超大的城市而言,譬如說像北京、上海、東京這樣的特大城市,僅僅依靠一個緊湊的城市中心是解決不了問題的,因此需要在一個城市裡建設多個中心,但每個中心也都體現出緊湊的特點,力爭使每個中心都能將居住、工作和購物等功能緊密結合起來,從而盡可能地使人們就地就近解決他們生活中的各主要問題,從而減少人們在不同中心流動的數量與頻率,減少私人小轎車使用的數量與頻率,最終減少城市碳排放。 城市形態逐漸轉向智慧型城市 通過感知技術、網路技術和IT應用技術的運用,藉助物質網路(包括物聯網)、信息網路(包括雲計算)、能量網路(包括智能電網),城市產業發展、城市管理以及城市居民生活的各方面都將智能化,形成一批新的城市智慧產業、一套新的城市智慧管理模式以及一種全新的城市居民的智慧生活方式。其目的一方面有助於通過技術進步改造傳統城市,促進城市經濟結構調整,轉變城市經濟增長方式,提高城市管理水平與管理效率;另一方面,也有助於進一步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舒適程度,智慧城市使人們的生活更加美好。 城市化的最重要意義是提升城鎮發展質量 「六位一體」的新型城鎮化道路,不僅僅只有促進的因素在其中發揮作用,相當多和相當大的「制約」(限制)因素也在其中發揮作用,譬如說來自水、土地等自然資源方面的制約,來自碳制約方面的因素,來自生態環境的綜合制約,來自社會公平方面的制約,等等。因此,新時期再次啟動的新型城鎮化是一個促進因子和制約因子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相互協調並形成一種新的平衡的全新的城鎮化系統。認為新一輪城鎮化將促進房地產再次高歌猛進、工業化再一次「大躍進」式發展是沒有理由的,這是對新時期新型城鎮化特徵缺乏深刻認識的表現。新時期新型城鎮化的最重要意義與作用將體現在提升我國城鎮發展的質量方面,而不是數量方面,從而實現我國城鎮化的可持續發展。
⑻ 新型城鎮化道路新在哪裡
推進新型城鎮化,是對提高城鎮化質量的追求,提高城鎮內在承載力,實回現產業發展和城答鎮建設融合,讓農民工逐步融入城鎮,讓「人」完成城鎮化。
新型城鎮化是進城者的生產方式的轉變,也是城中人的生活方式的轉變。快速發展但並不犧牲生態,相反,綠色之城、山水之城,讓城市更顯寧靜。
產城、景城一體,生產、生活、生態協調,新型城鎮走出了一條彰顯品質的城鎮化道路。新型城鎮化是新農村的今天和未來。美麗鄉村鏈接著村與城,是小城鎮的重要組成。
質優價廉太陽能路燈廠家,你可以到潢川利民科技一對一根據你們當地的情況,專門定製生產適合你們當地情況的太陽能路燈。這樣不僅大大的提高了利用率,也節省了不少的金錢和人力。當然你如果感興趣,也可以申請潢川利民科技的代理,技術方面廠家會全程負責,你只需要跑單子就行,賺錢也非常容易。 這是我的實際操作經驗,希望對你有幫助。
⑼ 什麼叫新型城鎮化
新型城鎮化是以城鄉統籌、城鄉一體、產城互動、節約集約、生態宜居、和諧發展專為基本特徵的城鎮屬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鎮、新型農村社區協調發展、互促共進的城鎮化。新型城鎮化的核心在於不以犧牲農業和糧食、生態和環境為代價,著眼農民,涵蓋農村,實現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和公共服務均等化,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實現共同富裕。
所謂新型城鎮化,是指堅持以人為本,以新型工業化為動力,以統籌兼顧為原則,推動城市現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態化、農村城鎮化,全面提升城鎮化質量和水平,走科學發展、集約高效、功能完善、環境友好、社會和諧、個性鮮明、城鄉一體、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化建設路子。新型城鎮化的「新」就是要由過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規模擴大、空間擴張,改變為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公共服務等內涵為中心,真正使我們的城鎮成為具有較高品質的適宜人居之所。城鎮化的核心是農村人口轉移到城鎮,而不是建高樓、建廣場。農村人口轉移不出來,不僅農業的規模效益出不來,擴大內需也無法實現。
⑽ 新型城鎮化是什麼
新型城鎮化是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堅持以人為本,堅持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以新版型工業化為動權力,以產業為支撐,實現「人口、資源、環境、發展」四位一體的協調發展,走科學發展、集約高效發展、功能完善、環境友好、社會和諧、個性鮮明、城鄉公共服務均質化,建立集群型、循環型、低碳型、生態型的新型城鎮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