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新型創造 » 認識的創造性

認識的創造性

發布時間: 2021-01-07 04:15:08

⑴ 認識主體最本質的特徵是創造

馬克思哲學認為認識的本質是主體對客體的能動的、創造性的反映。內
(1)認識的本質容,是主體在實踐基礎上或通過實踐對客體的能動的、創造性的反映.
(2)對認識的本質的規定的理
首先,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和來源,認識既不是「生而知之」、主觀自生,也不是直接來源於客體,而是通過主體能動地改造客體的實踐活動中獲得.正如恩格斯所說:「人的思維的最本質和最切近的基礎,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變化,而不單獨是自然界本身」.
其次,堅持了唯物主義反映論原則,認識是對客體的反映或摹寫,即認識是以客體為原型的,認識一定含有反映或摹寫客體的內容.
第三,認識對客體的反映是具有能動性和創造性的特徵,包括一定的選擇性、重構性,而不是簡單的、直接的摹寫.

⑵ 認識的能動性反映具有創造性,論述主體怎樣才能創造性認識客體

①認識是主體對客體的反映.這是一切唯物主義都承認的反映論共同原回則.
②,認識是主答體對客體的能動反映.這是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根本觀點.認識的創造性表現在:創造概念、理論體系;創造藍圖;指導實踐.
③認識是反映和創造的辯證統一.創造不是臆造,而以反映為前提和基礎;創造也是反映,但是對事物的本質、規律和發展趨勢的反映.實踐是反映和創造辯證統一的基礎.

⑶ 意識具有目的性,主動創造性,分別是什麼意思,區別是什麼

(1)意識活動具有目的性和計劃性,就是說我們認識世界都有一定的目的,並通過計劃去實現我們的認識.比如我想知道怎樣才能使我的博客更加受歡迎,(這是目的)我就會去了解受歡迎的博客有哪些成功的要素。(這就是計劃)

(2)意識活動具有主動創造性和自覺選擇性,為了弄好我的博客,我有空就會在頭腦裡面設計我的博客,讓我的博客看起來更好看,更方便讀者閱讀(這就是主動創造性),雖然網上能美化博客的元素有很多,但我在設計時不可能把它們全部用在我的博客上,這樣會很雜亂,我只能選擇最需要的元素放在博客上。(這就是自覺選擇性)

學習其實就是認識世界的活動了,學習是有目的的,而且我們的學習一般都是有步驟的。

學習的過程中,我們會主動創造出很多東西(比如舉一反三),而且還會選擇自己感興趣的知識學習。

(3)認識的創造性擴展閱讀

意識的能動作用

辯證唯物主義在堅持物質決定意識,意識依賴於物質的同時,又承認意識對物質有能動作用。意識的能動作用是人的意識所特有的積極反映世界與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動。主要表現在:

第一,意識反映世界具有自覺性,具有目的性和計劃性。人是根據一定的目的、要求去確定反映什麼、不反映什麼、怎樣反映,表現出主體的選擇性。

第二,意識不僅反映事物的現象,而且反映事物的本質和規律。意識反映對象不只是一般地模仿,而是能動地創造。意識既有對當前的反映,又有對過去的追溯和對未來的預測,可以超越特定時空的限制。

第三,意識具有指導實踐改造客觀世界的作用。改變世界或創造世界不僅意味著強化客觀世界的變化過程,而且意味著創造出世界上所沒有的東西,創造出沒有人的參與永遠也不可能出現的東西。

第四,意識還具有指導、控制人的行為和生理活動的作用。



⑷ 創新性認識

基於上述成果,創新性認識概括為如下幾點:

(1)從地下水科學角度闡明了農田區地下水變化與降水量和農業開采量之間互動機制,發現研究區作物需耗水的有效降水量變化驅動農業開采量響應變化,有效降水量減少加劇農業開采對地下水位下降影響程度;農業活動對地下水影響強度呈現每年雨季前的1~5月份較強、6~12月份較弱的規律,其中每年3月份影響最為強烈,1990~2006年多年平均下降幅度為1.005m/a;每年10月份影響最弱,1990~2006年多年平均下降幅度為0.876m/a。

(2)通過對近50年來石家莊農業區農田活動和地下水動態變化及降水等資料分析和相關機制研究,發現1956~1981年期間隨著耗水作物種植面積和糧食、蔬菜產量的改變,區內農業開采量呈線性相關響應變化,即耗水作物種植面積擴大、產量增加,農業開采量顯著增大;自1982年以來,農業開采量變化與耗水作物種植面積和糧食、蔬菜產量之間線性正相關性明顯弱化,即隨著耗水作物種植面積擴大、產量增加,農業開采量增大的幅度明顯變小,與農業節水增產技術應用及其水平不斷提高密切相關。

(3)將投影尋蹤數理方法與MapGIS技術相結合,對農田要素影響地下水狀況進行診斷分析,其結果可為農業種植結構調整提供重要科學依據。

⑸ 判斷創造性是應以何種人的認識為基礎

判斷創造性,他的認識基礎肯定是以常人來相比較,也就是說,在常人里相比較比較有創新意識,能夠想出普通人,想不出來的想法和點子,天才肯定是都有創造性的,那是少數我們常說的創造性應該是和普通人相比較

⑹ 只堅持認識的反應性,看不到認識能動的創造性。就會滑向唯心主義和不可知論

這句話是正確的。
世界是可以被認識的存在和思維存在同一性。
但是內我們必須提高自己的。思容維能力或者是提高自己的知識和科技。這樣武裝我們的頭腦,我們才能夠認識到認識能動的創造性。
如果我們只是口頭上的堅持,認識的反應性。那麼在一定程度上,我們如果太愚昧的話,也會被動搖滑向唯心主義和不可知論。
這句話也告誡我們在學習馬克思主義的時候要武裝自己的頭腦充分學習科技文化知識。

⑺ 創新性認識的前提是什麼

所謂創新性,即前所未有或前有而不完善;所以,創新的前提是前所未有或有而不完善,並要符合社會發展規律,具有科學性,具有創新存在生存發展等積極因素作為基礎。

⑻ 談談藝術領域的創造性的認識

1、藝術美是指各種藝術作品所顯現的美。藝術美作為美的一種形態,它是藝術家創造性勞動的產物。藝術家的創作活動作為一種精神生產活動,從本質上說,也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定向化活動。因此,藝術美也就是人的本質力量在藝術作品中通過藝術形象的感性顯現。是指存在於一切藝術作品中的美,是藝術家按照一定的審美目標、審美實踐要求和審美理想的指引,根據美的規律所創造的一種綜合美。
2、藝術美就是藝術形象之美。人們只有通過對藝術形象的欣賞,才能夠感受到藝術作品之美。人們說,任何藝術形式都不能離開藝術形象的描繪,沒有了形象,那藝術本身也就不存在了。藝術形象是根據現實生活中各種現象加以藝術概括所創造出來的具體生動圖畫,它是廣泛多彩。不能把藝術形象,僅僅理解為人物形象,那些動人的景色、歡樂或哀痛的思緒,一幅熙熙攘攘的生活圖畫、一種氣氛、一種情趣等,他們都是藝術形象。 如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表現出壓抑、痛苦、憂郁、希望、掙扎、激奮、斗爭、挫折,表現出不屈不撓的意志和最後的歡樂,這些思想感情所構成的音樂形象,就是藝術形象。當然它是訴諸於聽覺、想像中的形象。
3、自然界中各種事物的形態特徵被人的感官所感知,使人產生美感,並引起人 們的想像和一定的感情活動時,就成了人的審美對象,稱為美的形式。如:各種曲線,各種對稱圖形、各種富有變化而和諧的形體、面孔、聲音和色彩。
4、藝術形象是藝術活動中客體的再現與主體的表現的統一。「客體再現」,即藝術家在創作的時候,如實地描寫事物的客觀形態,是客觀的現實生活再現於藝術作品中。再現固然要描繪得像生活本身那樣生動可悲、可信,但再現決不是照相式的有聞必錄,而要經過藝術家的選擇、提煉、集中和概括,甚至在再現時允許有某種變形,即在再現過程中已體現了藝術家的創作性勞動。 「主體表現」,就是藝術家把自己對生活的認識、評價,把自己的內心感受、思想傾向、愛與憎,把自己所肯定的或否定的情感態度,甚至自己的意志、沖動等等,都熔鑄於形象之中。 對於一個具體形象來說,有的雖側重於對客體的再現,有的則偏重於對主體的表現。但它們都是再現與表現的統一。如巴爾扎克在小說中,主要在於見了十八世紀的法國社會現實.他通過大量真實的藝術形象,再現了資產階級的勝利和封建階級的衰落,不可避免的社會現實和歷史趨勢。但另一方面,他也在這些藝術形象中表露了自己的情感、態度,表現了自己對末落貴族的惋惜,對資產階級的憎惡,對勞動人民同情的思想傾向。可以說巴爾札克的這些作品就是客觀的再現與主體的表現的統一。在再現與表現的統一中,一方面是強調藝術與客觀世界的密切關系,另一方面則是強調藝術家的心靈表現。 因此,在探討藝術美的本質、尋求藝術美客觀的根源等,都必須堅持藝術美來源於生活,藝術與客觀世界有著密切聯系這一原則。但也不能認為藝術美僅僅是對客觀世界的機械反應、簡單的再現。還必須承認在藝術創作中藝術家的主體生命的表現,包括心靈表現。換句話說,在構成藝術美的諸多要素中,應包括藝術家主體方面的因素。而這些主體方面的因素,就熔鑄、體現在藝術形象中的、藝術家對生活的認識、評價、意志、沖動等;也就是物化在藝術形象中的藝術家的審美意識、審美情感。
5、藝術美是藝術內容與藝術形式的統一。任何作品都有內容與形式兩個必不可少的因素。形式是外在的而內容是內在的.面對一個藝術品,首先接觸到的是它的形式,然後再去領會它這種形式的內在意蘊,即領會其內容。但真正的藝術品是內容與形式的完美統一。 沒有美的形式也就沒有真正的藝術,具有美的形式與美的內容的統一,才能對欣賞者產生美感效應.認為,沒有美的形式,不論內容有多好,人們是不願意接受的。強調形式美,不等於形式主義.藝術的形式美是以它和內容的統一為前提的,如果破壞了內容也就破壞了藝術的形式美。形式主義者對形式美的片面追求只能降低它的藝術價值.因為從根本上說,形式是需要准確、鮮明、生動表現藝術內容的;若脫離內容去追求形式,就會導致創作上的失敗.真正藝術美不光要辭藻的華麗,更需要形式的准確、生動的表現內容,達到形式與內容的完美統一。 形式美有相對的獨立性。當藝術形式美一旦適應藝術的內容被創造出來之後,它就以獨特的美學功能反作用於藝術的內容,從而達到強化內容,使內容完美顯現的作用。

⑼ 認識的能動性反映具有創造性,論述主體怎樣才能創造性認識客體

看政治書 實踐是主體-客體結構中的一種基本的功能關系,它表現為主體藉助工具與回客體發生實際的答物質的相互作用,是把主體和客體真正聯系起來的中介。認識之所以是主體對客體的能動反映,正是由於實踐不僅能把客觀事物提供給主體作為其認識的內容,而且能為主體提供加工、改造客體內容的認識模式,從而把認識的反應性和創造性統一起來。恩格斯說:「人的思維的最本質和最切近的基礎,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變化,而不單獨是自然界本身

熱點內容
美發店認證 發布:2021-03-16 21:43:38 瀏覽:443
物業糾紛原因 發布:2021-03-16 21:42:46 瀏覽:474
全國著名不孕不育醫院 發布:2021-03-16 21:42:24 瀏覽:679
知名明星確診 發布:2021-03-16 21:42:04 瀏覽:14
ipad大專有用嗎 發布:2021-03-16 21:40:58 瀏覽:670
公務員協議班值得嗎 發布:2021-03-16 21:40:00 瀏覽:21
知名書店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9:09 瀏覽:949
q雷授權碼在哪裡買 發布:2021-03-16 21:38:44 瀏覽:852
圖書天貓轉讓 發布:2021-03-16 21:38:26 瀏覽:707
寶寶水杯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5:56 瀏覽: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