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石磨作用
1. 石磨板是什麼
今天,木工師傅們用的手工工具,如鋸、鑽、刨子、鏟子、曲尺,劃線用的墨斗,據傳說,都魯班發明的。
刨的發明:
魯班在長期的木工實踐中,需要經常與木頭打交道,發現了許多可以進行改進的技術問題。如怎樣才能使木板既平整又光滑,在魯班之前,這個問題並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影響了木工技術的進一步提高,魯班根據工作需要,經過反復多次試驗,魯班給「斧頭」加塊鐵片,裝上木座,制出世界上首把刨子。有了這種工具,就可以把不平的木頭刨平,把不光滑的木料創光滑了,對提高水工技藝很有幫助。其他如鑽(打孔的器具)、鏟、鑿於、墨斗(木工畫線用的)和曲尺等,傳說都是魯班發明的。其中曲尺,後人稱之為魯班尺,是木工用以求直角的,直至今人仍為木工所使用。魯班發明的這些木工工具在當時有很大影
響,它使許多木工工匠從比較繁重的手工勞動中解放出來,並且成倍地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同時使木工技術的很多方面可以憑借比較簡單的工具提高工藝水平和質量。魯班在木工工具的發明創造上,得到家人各方面的支持和幫助,尤其是他的母親和妻子對他的幫助更大。例如,魯班在做木工活、用墨斗放線的時候,都是由他的母親拉住墨線的一端,他自己拉住另一端,以便彈墨放線。這樣每次放墨斗線都需要他母親幫忙,很不方便,魯班也覺得有必要想出一個辦法解決這個問題。後來經過他在生面,使木工技術的很多方面可以憑借比較簡單的工具提高工藝水平和質量。 魯班在木工工具的發明創造上,得到家人各方面的支持和幫助,尤其是他的母親和妻子對他的幫助更大。例如,魯班在做木工活、用墨斗放線的時候,都是由他的母親拉住產實踐中不斷探索、反復試驗,魯班設計了一個小彎鉤,拴在木頭的一端,這樣放線的時候就可以用這個小彎鉤鉤住木頭的一端,以代替原來的手工操作,只需一個人就行了。從此以後,彈墨線就不用再讓母親幫忙。後來木工就把這個小彎鉤稱為「班母」,以紀念他的母親對他的幫助。又如,刨木料時頂住木料的卡口,人們稱之為「班妻」。據說這是因為魯班以前刨木料時候,都是由他妻子扶著木料,後來他發明了卡口,才不用他妻子幫忙了。
魯班發明石磨
史書記載,魯班還發明了石磨。自人類進入農業社會以後,去掉穀物殼皮和破碎豆麥就成為人們必須的一種煩瑣勞動。為此廣大勞動人民進行了長期探索,做出了不懈努力。相傳在6000年以前人們就開始用石頭將穀物壓碎或者碾碎,4000多年以前,人們發明了一種稱之為「杵臼」的碾米工具。這種工具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稱之為「杵」,它是一個用木頭或其他材料做的律槍;另一部分稱之為「臼」,它是在石頭上鑿出一個圓坑。操作時將米放在「臼」中,然後用「杵」宋春搗。這種裝置比起直接用石頭來碾碎穀物已有很大進步,但仍然存在不少缺陷,如比較費時,每次只能春少量穀物;比較費力,它全仗手工春搞,時間一長難免腰酸背痛。因此人們迫切希望有一種簡單的機械裝置,以代替手工賽搗。魯班出身於勞動人民家庭,非常了解老百姓的需要和疾苦,因此他決心解決這一難題。為此,他經常到人民日常生活的實踐中去觀察、思考,以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後來在勞動人民智慧的啟發下,經過他的刻苦努力,魯班終於發明了一種更為簡單實用的磨粉工具。他用兩塊比較堅硬、厚實的圓石谷鑿上密布淺槽,合在一起,用人力或畜力使之轉動,就能夠把谷麥磨成粉末,這就是我國兩千多年以來在廣大農村地區廣泛使用的石磨。石磨的出現是我國古代糧食加工工具的巨大進步,它將「杵臼」的上下運動改造成旋轉運動,將「杵臼」的間歇工作變成連續工作,並且可以使用畜力等作為動力,這就大大減輕了勞動強度,提高了生產效率。從此,將穀物磨成粉就不再是一項非常繁重的勞動,而成為一項比較容易的日常簡單操作,對於改善老百姓的生活,起到非常有益的促進作用。
魯班的機械發明
魯班還是一位傑出的機械發明家,發明創造了多種簡單機械裝置。如魯班曾對古代的鎖進行了重大改進。鎖在我國奴隸社會的周代就已經出現,其形狀象一條魚,構造比較簡單安全性比較差;經過魯班改進後,其形狀、結構均有較大變化,鎖的機關設在裡面,外表不露痕跡,只有藉助配好的鑰匙才能打開,具有很強的安全性和實用性,能夠代替人的看守。史書記載,魯班曾用竹子做成一隻木鳥、能夠藉助風力飛上高空,王天不落地,在當時引起很大震動。還有一種傳說,說魯班曾製成機動的木車馬,這輛木車馬由「木人」駕駛,裝有各種機關,能夠在路上自動行走,一直到漢代還在流傳。後世不少能工巧匠,如三國時的機械發明家馬鈞、晉朝的區純、北齊的靈昭、唐朝的馬侍封、清朝的黃履庄等,都受到這個傳說的影響,對木車馬進行過研究、探討。史書還記載,魯班曾製作了一種稱之為「機封」的裝置,可以用機械的方法進行下葬,具有很高的技巧,人們對此很佩服,但由於當時盛行厚葬,這種方法未能得到實施。 在兵器方面,鉤和梯是春秋末期常用的兵器。史書記載,魯班曾將鉤改製成舟戰用的「鉤強」,楚國軍隊曾用此兵器與越國軍隊進行水戰,發揮了很大的作用,越船後退就可以鉤住它,越船前進又可以進行阻擋,既能攻、又能守,頗具威力。魯班還曾將梯改造成可以凌空而立的雲梯,用以越過城牆攻佔城地,非常有效。 在雕刻和建築方面,魯班也有很多發明和貢獻。
古書記載,魯班曾在石頭上刻制出「九州圖」,這可能是我國最早的石刻地圖。《列子·新論·知人篇》中記載了魯班雕刻鳳凰的故事,從中我們可以學到魯班刻苦鑽研、勇往直前的精神。傳說有一次,魯班雕刻一隻鳳凰,當他還沒有雕成時,就有人看了譏笑道,你刻的鳳凰一點都不象,腦袋不象腦袋,身體不象身體。魯班聽了非常生氣,但並沒有灰心喪氣和停止工作,他決心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回答他人的諷刺。因此他更加努力學習、刻苦鑽研,經過他的木懈努力,最後終於將鳳凰刻成。他刻出的鳳凰栩栩如生、非常逼真,贏得了眾人的贊譽,那些曾經譏笑他的人也不得不佩服魯班的高超技藝和刻苦精神。史書還記載,他曾製作了安裝門環的底座,也深受人們的歡迎。
魯班的妻子發明了雨傘
魯班的妻子也是一位出色的工匠,據史書記載,傘就是由她發明的。她看到魯班和很多工匠成年累月在外給人蓋房子,經常是風吹、雨淋、日曬,沒有什麼東西遮擋,很是辛苦。於是她決心幫助他們解決這一問題,經過她開動腦筋,反復試驗,終於做成一把傘,讓魯班出門做工的時候帶上,這樣不論走到那裡,也不論是刮風下雨,都不會受到風吹雨淋的襲擊了。
直至今天,傘仍然是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用具。 關於魯班發明創造的故事和傳說很多很多,千百年來一直在民間流傳。這些傳說和故事雖然不一定全部真實,卻表達了人們對魯班的敬仰和懷念,歌頌了中國古代工匠的聰明才智。魯班被人們現為技藝高超的古代工匠的化身,成為我國勞動人民勤勞智慧的象徵。
2. 壓麥子用的石滾是誰發明的呢
從古代近代到現代至今,在我國的鄉下至今還有人用著石磨和石碾。據《世本》記載,石磨發明者為2400年前的魯班。
⑴、石磨
如有什麼疑議請留言,總之這是咱們家古代科技的體現,運用至今。
小麥是新石器時代農業出現後,由野生小麥育化的,最早在西亞,後傳入中國。但作為壓小麥的石滾並非只是碾壓小麥的工具,也是碾壓谷類農作物的工具。人類早在舊石器時代,己經開始積累製作和使用石器的經驗,己經能在石器上鑽孔達到穩固或能轉動的目的,使工具使用起來既方便、省力又增加工作效率。所以到了新石器時代,農業出現後,作為碾壓工具石滾技術含量並不高,己經具有豐富經驗的新石器時代的人發明石滾是件很容易的事,也並非一人會想到這種碾壓辦法,也不會記錄下發明人,故只能說是新石器時代的人發明。
考古證明,我國新石器時代,人們己經開始製作和使用石滾用以碾壓穀物。
3. 魯班是哪個朝代的人
春秋時期魯國人。
魯班,姓公輸,名般。因是魯國人,「般」和「班」同音,古時通用,故人們常稱他為魯班。大約生於周敬王十三年(公元前507年)卒於周貞定王二十五年(公元前444年)。
生活在春秋末期到戰國初期,出身於世代工匠的家庭,從小就跟隨家裡人參加過許多土木建築工程勞動,逐漸掌握了生產勞動的技能,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 魯班是我國古代的一位出色的發明家,兩千多年以來,他的名字和有關他的故事,一直在廣大人民群眾中流傳。
(3)發明石磨作用擴展閱讀
相關故事:
魯班的發明創造很多。一天,魯班到一座高山上去尋找木料,突然腳下一滑,他急忙伸手抓住路旁的一叢茅草。手被茅草劃破了,滲出血來。「怎麼這不起眼的茅草這么鋒利呢?」
他忘記了傷口的疼痛,扯起一把茅草細細端詳,發現小草葉子邊緣長著許多鋒利的小齒。他用這些密密的小齒在手背上輕輕一劃,居然割開了一道口子。
他想:要是我也用帶有許多小鋸齒的工具來鋸樹木,不就可以很快地把木頭鋸開了嗎?那肯定比用斧頭砍要省力多了。於是,魯班請鐵匠師傅打制了幾十根邊緣上帶有鋒利的小鋸齒的鐵片,拿到山上去做實驗。果然,很快就把樹木鋸斷了。
魯班給這種新發明的工具起了一個名字,叫做「鋸」。他不僅發明了鋸子,不少古籍記載,木工使用的不少工具器械都是他創造的。如曲尺(也叫矩或魯班尺),又如墨斗、刨子、鑽子,以及鑿子、鏟子等工具傳說也都是魯班發明的。
這些木工工具的發明使當時工匠們從原始、繁重的勞動中解放出來,勞動效率成倍提高,土木工藝出現了嶄新的面貌。後來,人們為了紀念這位名師巨匠,把他尊為中國土木工匠的始祖。
4. 人們從動物身上得到了什麼啟示,發明了什麼
1.從令人討厭的蒼蠅,仿製成功一種十分奇特的小型氣體分析儀,已經被安裝在宇宙飛船的座艙里,用來檢測艙內氣體的成分。
2.從螢火蟲仿製人工冷光 ,這種光沒有電源,不會產生磁場,因而可以在生物光源的照明下,做清除磁性水雷等工作。
3.人工合成蛛絲:蛛絲含有一種纖維蛋白,這種蛋白質和存在於毛發和羊角中的角質蛋白相似。這種蛋白分泌出來後開始變得堅韌,通過精細的平衡水的含量,蜘蛛和蠶可以防止纖維蛋白過快固化。
4.水母的順風耳,仿照水母耳朵的結構和功能,設計了水母耳風暴預測儀,能提前15小時對風暴作出預報。
5.人們根據蛙眼的視覺原理,已研製成功一種電子蛙眼,這種電子蛙眼能像真的蛙眼那樣,准確無誤地識別出特定形狀的物體。
6.根據蝙蝠超聲定位器的原理,人們還仿製了盲人用的「探路儀」,這種探路儀內裝一個超聲波發射器,盲人帶著它可以發現電桿、台階、橋上的人等。
7.每隻蜻蜓的翅膀末端,都有一塊比周圍略重一些的厚斑點,這就是防止翅膀顫抖的關鍵,飛機設計師研究蒼蠅、蚊子、蜜蜂等的飛行方式造出了許多具有各種優良性能的新式飛機。
8.電魚與伏特電池,經過對電魚的解剖研究,發現在電魚體內有一種奇特的發電器官,義大利物理學家伏特,以電魚發電器官為模型,設計出世界上最早的伏打電池。
5. 饅頭是誰發明的真是諸葛亮發明的么
好像之前聽人說過,今天我們吃的饅頭是諸葛亮發明的。對於這個問題還是有一定疑問的,諸葛亮發明什麼不好,為什麼要發明饅頭呢?
在《三國演義》第91回則說:「諸葛亮平蠻回至瀘水,風浪橫起兵不能渡,回報亮。亮問,孟獲曰:「瀘水源猖神為禍,國人用七七四十九顆人頭並黑牛白羊祭之,自然浪平靜境內豐熟。」亮曰,「我今班師,安可妄殺?吾自有見。」遂命行廚宰牛馬和面為劑,塑成假人頭,眉目皆具,內以牛羊肉代之,為言『饅頭』奠瀘水,岸上孔明祭之。祭罷,雲收霧卷,波浪平息,軍獲渡」。
因此民間一般認為饅頭是諸葛亮發明的,要我說老爺子還真挺不容易的,軍國大事自不必說,有閑功夫的時候還搞搞小發明什麼的,那心真是操稀碎啊!但這個說法並不見於正史記載,僅僅是在一些古人的筆記當中有類似的描述。

6. 魯班學藝的故事告訴我們什麼道理
啟示:做一件事一定要有恆心、決心和耐心。
魯班學藝這個故事已在民間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經過了六大關的考驗,時時刻刻在練就品行和修養
年輕的魯班告別了家鄉,千里迢迢來到終南山學藝。彎彎曲曲的小道有千把條,這樣沒有嚇倒魯班,憑著毅力走出了山道。
(6)發明石磨作用擴展閱讀:
魯班的發明創造很多。《事物紺珠》、《物原》、《古史考》等不少古籍記載,木工使用的不少工具器械都是他創造的如曲尺(也叫矩或魯班尺),又如墨斗、刨子、鑽子,以及鑿子、鏟子,鋸子等工具傳說也都是魯班發明的。這些木工工具的發明使當時工匠們從原始、繁重的勞動中解放出來,勞動效率
成倍提高,土木工藝出現了嶄新的面貌。後來,人們為了紀念這位名師巨匠,把他尊為中國土木工匠的始祖。
另據《世本》上記載,石磨也是魯班發明的。傳說魯班用兩塊比較堅硬的圓石,各鑿成密布的淺槽,合在一起,用人力或畜力使它轉動,就把米面磨成粉了。這就是我們所說的磨,在此之前,人們加工糧食是把穀物放在石臼里用杵來舂搗。
而磨的發明把杵臼的上下運動改變做旋轉運動,使杵臼的間歇工作變成連續工作,大大減輕了勞動強度,提高了生產效率,這是古代糧食加工工具的一大進步。魯班發明磨的真實情況已經無從查考,但是從考古發掘的情況來看,龍山文化時期(距今四千年左右)已經有了杵臼,因此到魯班的時代發明磨,是有可能的。
在兵器方面,據《墨子·公輸篇》記述,魯班曾經為楚國製造攻城用的「雲梯」和水戰用的「鉤強」(又名「鉤拒」),在戰爭中發揮了比較大的作用。在建築和雕刻方面,魯班的貢獻也很多。《述異記》上說,魯班刻制過立體的石質九州地圖。
魯班不愧是中國古代一位最優秀的土木建築工匠。二千四百多年來,一直被土木工匠尊奉為「祖師」,受到人們的尊敬和紀念。
7. 石磨是誰發明的魯班么
石磨的發明人--魯班
魯班是中國古代一位優秀的創造發明家。他生活在春秋末期,叫公內輸容班,因為他是魯國人,所以又叫魯班。據說他發明了木工用的鋸子、刨子、曲尺等。他還用他的智慧,解決了人們生活中的不少問題。在魯班生活的時代,人們要吃米粉、麥粉,都是把米麥放在石臼里,用粗石棍來搗。用這種方法很費力,搗出來的粉有粗有細,而且一次搗得很少。魯班想找一種用力少收效大的方法。就用兩塊有一定厚度的扁圓柱形的石頭製成磨扇。下扇中間裝有一個短的立軸,用鐵製成,上扇中間有一個相應的空套,兩扇相合以後,下扇固定,上扇可以繞軸轉動。兩扇相對的一面,留有一個空膛,叫磨膛,膛的外周製成一起一伏的磨齒。上扇有磨眼,磨面的時候,穀物通過磨眼流入磨膛,均勻地分布在四周,被磨成粉末,從夾縫中流到磨盤上,過羅篩去麩皮等就得到麵粉。許多農村現在還在用石磨磨面。
8. 魯班是受到什麼啟發製成石磨的
石磨的發明人--魯班魯班是中國古代一位優秀的創造發明家。他生活在春秋末期,叫公輸般,因為他是魯國人,所以又叫魯班。據說他發明了木工用的鋸子、刨子、曲尺等。他還用他的智慧,解決了人們生活中的不少問題。在魯班生活的時代,人們要吃米粉、麥粉,都是把米麥放在石臼里,用粗石棍來搗。用這種方法很費力,搗出來的粉有粗有細,而且一次搗得很少。魯班想找一種用力少收效大的方法。就用兩塊有一定厚度的扁圓柱形的石頭製成磨扇。下扇中間裝有一個短的立軸,用鐵製成,上扇中間有一個相應的空套,兩扇相合以後,下扇固定,上扇可以繞軸轉動。兩扇相對的一面,留有一個空膛,叫磨膛,膛的外周製成一起一伏的磨齒。上扇有磨眼,磨面的時候,穀物通過磨眼流入磨膛,均勻地分布在四周,被磨成粉末,從夾縫中流到磨盤上,過羅篩去麩皮等就得到麵粉。許多農村現今還在用石磨磨面。
9. 哪位高人可以給我講講「石磨」的起源、歷史、或是和石磨相關的創說
圓形石復磨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制糧食加工機械方面的一大發明。但長期以來,關於它的起源歷史問題卻一直未曾被人們所認識。我國許多研究農業機械發展史的專家,在談到這一問題時,都加以迴避。截止目前,學術界還沒有人發表過一篇專門探討圓形石磨起源歷史的文章,為了揭示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科學技術方面的這一發明創造,筆者根據考古學方面提供的材料和文獻記載,將這個問題加以探討。
一 圓形石磨問世的時間上限
磨,起初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