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新型創造 » 圓周率的發明者

圓周率的發明者

發布時間: 2021-01-07 14:33:55

1. 圓周率是誰發明的 歷史上圓周率的發明人是誰

圓周率是一個概念,一個定義,不存在由誰發明的問題。 而對於圓周率精確計算,在各個時期達到如何的精度是有記錄的。數學家祖沖之為圓周率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中國古算書《周髀算經》(約公元前2世紀)的中有「徑一而周三」的記載,意即取π=3。漢朝時,張衡得出π²除以16約等於8分之5,即π約等於根號十(約為3.162)。這個值不太准確,但它簡單易理解。

中國數學家劉徽用「割圓術」計算圓周率,他先從圓內接正六邊形,逐次分割一直算到圓內接正192邊形。劉徽給出π=3.14的圓周率近似值,劉徽在得圓周率=3.14之後,繼續割圓到1536邊形,求出3072邊形的面積,得到令自己滿意的圓周率3927除以1250約等於3.1416。

數學家祖沖之進一步得出精確到小數點後7位的結果,給出不足近似值3.1415926和過剩近似值3.1415927,密率是個很好的分數近似值,要取到52163除以16604才能得出比355除以113略准確的近似,在之後的800年裡祖沖之計算出的π值都是最准確的。

(1)圓周率的發明者擴展閱讀:

2011年,國際數學協會正式宣布,將每年的3月14日設為國際數學節,來源則是中國古代數學家祖沖之的圓周率。

1965年,英國數學家約翰·沃利斯(John Wallis)出版了一本數學專著,其中他推導出一個公式,發現圓周率等於無窮個分數相乘的積。2015年,羅切斯特大學的科學家們在氫原子能級的量子力學計算中發現了圓周率相同的公式 。

2019年3月14日,谷歌宣布圓周率現已到小數點後31.4萬億位。

2. 圓周率是誰發明的七位

圓周率是誰發明的七位?
答:是我國古代數學家祖沖之,通過割圓術完成圓周率小數點後七位為3.1415926和3.1415927之間的數。

3. 圓周率是誰發明的啊

祖沖之祖籍范陽郡遒縣(今河北淶水),為避戰亂,祖沖之的祖父祖昌由河北遷至江南。祖昌曾任劉宋的「大匠卿」,掌管土木工程;祖沖之的父親也在朝中做官,學識淵博,受人敬重。 祖沖之公元429年生於建康(今江蘇南京)。祖家歷代都對天文歷法素有研究,祖沖之從小就有機會接觸天文、數學知識。在青年時代祖沖之就博得了博學多才的名聲,宋孝武帝聽說後,派他到「華林學省」做研究工作。公元461年,他在南徐州(今江蘇鎮江)刺史府里從事,先後任南徐州從事史、公府參軍。公元464年他調至婁縣(今江蘇崑山東北)任縣令。在此期間他編制了《大明歷》,計算了圓周率。宋朝末年,祖沖之回到建康任謁者僕射,此後直到宋滅亡一段時間後,他花了較大精力來研究機械製造。公元494年到498年之間,他在南齊朝廷擔任長水校尉一職,受四品俸祿。鑒於當時戰火連綿,他寫有《安邊論》一文,建議朝廷開墾荒地,發展農業,安定民生,鞏固國防。公元500年祖沖之在他72歲時去世。 祖沖之的兒子祖暅也是中國古代著名數學家。 為紀念這位偉大的古代科學家,人們將月球背面的一座環形山命名為「祖沖之環形山」,將小行星1888命名為「祖沖之小行星」。 祖沖之公元429年生於建康(今江蘇南京)。祖家歷代都對天文歷法素有研究,祖沖之從小就有機會接觸天文、數學知識。在青年時代祖沖之就博得了博學多才的名聲,宋孝武帝聽說後,派他到「華林學省」做研究工作。公元461年,他在南徐州(今江蘇鎮江)刺史府里從事,先後任南徐州從事史、公府參軍。公元464年他調至婁縣(今江蘇崑山東北)任縣令。在此期間他編制了《大明歷》,在《大明歷》中,他首次引用了歲差,是我國歷法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他還採用了391年中設置144個閏月的新閏周,比古代發明的19年7閏的閏周更加精密。 祖沖之推算的回歸年和交點月天數都與觀測值非常接近。在數學上, 祖沖之推算出圓周率的真值應該介於3.1415926和3.1415927之間,比歐洲要早一千多年。在機械製造上,曾製造了銅鑄指南車、利用水力舂米磨面的水推磨、能日行百里,千里船和計時儀器漏壺、欹器等。宋朝末年,祖沖之回到建康任謁者僕射,此後直到宋滅亡一段時間後,他花了較大精力來研究機械製造。公元494年到498年之間,他在南齊朝廷擔任長水校尉一職,受四品俸祿。鑒於當時戰火連綿,他寫有《安邊論》一文,建議朝廷開墾荒地,發展農業,安定民生,鞏固國防。公元500年祖沖之在他72歲時去世。 祖沖之的主要成就在數學、天文歷法和機械技術三個領域。此外祖沖之精通音律,擅長下棋,還寫有小說《述異記》。祖沖之著述很多,但大多都已失傳。祖沖之是一位少有的博學多才的人物。

4. π是誰發明的

祖沖之發明的;祖沖之在數學上的傑出成就,是關於圓周率的計算.秦漢以前,人們以徑一周三做為圓周率,這就是古率.後來發現古率誤差太大,圓周率應是圓徑一而周三有餘,不過究竟余多少,意見不一。

直到三國時期,劉徽提出了計算圓周率的科學方法--割圓術,用圓內接正多邊形的周長來逼近圓周長.劉徽計算到圓內接96邊形, 求得π=3.14,並指出,內接正多邊形的邊數越多,所求得的π值越精確。

祖沖之在前人成就的基礎上,經過刻苦鑽研,反復演算,求出π在3.1415926與3.1415927之間.並得出了π分數形式的近似值,取為約率 ,取為密率,其中取六位小數是3.141929,它是分子分母在1000以內最接近π值的分數。

拓展資料

圓周率(Pai)是圓的周長與直徑的比值,一般用希臘字母π表示,是一個在數學及物理學中普遍存在的數學常數。π也等於圓形之面積與半徑平方之比。是精確計算圓周長、圓面積、球體積等幾何形狀的關鍵值。 在分析學里,π可以嚴格地定義為滿足sin x = 0的最小正實數x。

圓周率用字母 π(讀作pài)表示,是一個常數(約等於3.141592654),是代表圓周長和直徑的比值。它是一個無理數,即無限不循環小數。

在日常生活中,通常都用3.14代表圓周率去進行近似計算。而用十位小數3.141592654便足以應付一般計算。即使是工程師或物理學家要進行較精密的計算,充其量也只需取值至小數點後幾百個位。

5. 圓周率的發明者是誰

圓周率本來就有,就不存在什麼發明,應該是發現!
最早發現圓周率的是祖沖之

6. 圓周率是誰發明的

圓周率是一個概念,一個定義,不存在由誰發明的問題。 而對於圓周率精確計算,在各個時期達到如何的精度是有記錄的。數學家祖沖之為圓周率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1、第一個用科學方法尋求圓周率數值的人是阿基米德,他在《圓的度量》(公元前3世紀)中用圓內接和外切正多邊形的周長確定圓周長的上下界,從正六邊形開始,逐次加倍計算到正96邊形,得到(3+(10/71)) < π < (3+(1/7)) ,開創了圓周率計算的幾何方法(亦稱古典方法,或阿基米德方法),得出精確到小數點後兩位的π值。

2、中國數學家劉徽在注釋《九章算術》(263年)時只用圓內接正多邊形就求得π的近似值,也得出精確到兩位小數的π值,他的方法被後人稱為割圓術.他用割圓術一直算到圓內接正192邊形.

3、南北朝時代數學家祖沖之進一步得出精確到小數點後7位的π值(約5世紀下半葉)。

4、在西方直到1573才由德國人奧托得到經過長期的艱苦研究,他計算出圓周率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間,成為世界上最早把圓周率數值推算到七位數字以上的科學家。

(6)圓周率的發明者擴展閱讀:

國際圓周率日

2011年,國際數學協會正式宣布,將每年的3月14日設為國際數學節,來源則是中國古代數學家祖沖之的圓周率。

國際圓周率日可以追溯至1988年3月14日,舊金山科學博物館的物理學家Larry Shaw,他組織博物館的員工和參與者圍繞博物館紀念碑做3又1/7圈(22/7,π的近似值之一)的圓周運動,並一起吃水果派。之後,舊金山科學博物館繼承了這個傳統,在每年的這一天都舉辦慶祝活動。

2009年,美國眾議院正式通過一項無約束力決議,將每年的3月14日設定為「圓周率日」。決議認為,「鑒於數學和自然科學是教育當中有趣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學習有關π的知識是一教孩子幾何、吸引他們學習自然科學和數學的迷人方式……π約等於3.14,因此3月14日是紀念圓周率日最合適的日子。」

7. 圓周率是誰發明的

糾正一下,圓周率並不是祖沖之發現的,他之前,劉徽就就計算過圓周率.
作為數學家,研究計算圓周率應該是他們的專業方向之一.
我國古代數學家對圓周率方面的研究工作,成績是突出的。早在三國時期,著名數學家劉徽就用割圓術將圓周率精確到小數點後3位,南北朝時期的祖沖之在劉徽研究的基礎上,將圓周率精確到了小數點後7位,這一成就比歐洲人要早一千多年。
祖沖之是和他兒子一起從事這項研究工作的,當時條件很差。他們在一間大屋的地上畫了一個直徑1丈的大圓。從內接正6邊形開始計算,12邊形,24邊形,48邊形的翻翻,一直算到96邊形,計算的結果和劉徽的一樣。接著,內接邊數再逐次翻翻,邊數每翻一次,要進行7次加減運算,2次乘方,2次開方,運算的數字都很大,很復雜,在當時的條件下,是十分困難的。祖沖之父子一直把邊形算到24576邊,得出了圓周率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間,精確到了小數點後7位。其近似分數是 355/113,被稱為"密率"。德國數學家奧托在1573年重新得出這個近似分數。當時,歐洲人還不知道在一千多年之前祖沖之就己經算出來了。後來荷蘭人安托尼茲也算出這個近似分數,於是歐洲人就把這個稱為"密率"的近似分數叫著"安托尼茲率"。日本數學家認為應該恢復其本來面目,肯定祖沖之在圓周率方面研究的貢獻,改稱"祖率"才對。

8. 圓周率是誰發明的

圓周率是客觀存在的規抄律,不能發明。
圓周率也不是祖沖之發現的,因為更古的時候,說是徑一周三,說明當時人們已經有圓周率的觀念,但是不精密。
祖沖之計算得出了當時世界上最精密的數值。除了大家知道的小數點後七位數的圓周率外,他還給出了約率
22/7,密率355/113。而且,至今數學家無法推測這個極其精密的約率他是如何算出來的!
佩服吧?老祖宗厲害哦!

補充:
樓下「倔……強 」說「祖沖之發現的,但是不準確」,此言差矣!
1,古人說「徑一周三」,就是說,圓周率的值是3,雖然不精確,卻是已經發現了。可見祖沖之並不是圓周率的發現者。
2,祖沖之計算的值是3.1415926<π<3.1415927,難道還不精確? 再說,祖沖之是正確地用內接正多邊型計算[月內]值,用外接正多邊型計算盈值,就是現代用電腦計算圓周率,其方法也仍然如此啊。
我不明白「倔……強 」說祖沖之不精確的根據何在?是不是又有什麼考古新發現證明他的觀點?

9. 圓周率的發明者是誰

祖沖之是把他推到小數點後7位的人,而在他之前也有好多人算過 只不過沒他精確.
圓周率的提出主要是為了解決圓的周長計算問題的.應該遠古就有了,只是沒有多大的精確度而已.

10. 圓周率誰發明的

古今中外,許多人致力於圓周率的研究與計算。為了計算出圓周率的越來越好的近似值,一代代的數學家為這個神秘的數貢獻了無數的時間與心血。十九世紀前,圓周率的計算進展相當緩慢,十九世紀後,計算圓周率的世界紀錄頻頻創新。整個十九世紀,可以說是圓周率的手工計算量最大的世紀。進入二十世紀,隨著計算機的發明,圓周率的計算有了突飛猛進。藉助於超級計算機,人們已經得到了圓周率的2061億位精度。歷史上最馬拉松式的計算,其一是德國的Ludolph
Van
Ceulen,他幾乎耗盡了一生的時間,計算到圓的內接正262邊形,於1609年得到了圓周率的35位精度值,以至於圓周率在德國被稱為Ludolph
數;其二是英國的William
Shanks,他耗費了15年的光陰,在1874年算出了圓周率的小數點後707位。可惜,後人發現,他從第528位開始就算錯了。把圓周率的數值算得這么精確,實際意義並不大。現代科技領域使用的圓周率值,有十幾位已經足夠了。如果用Ludolph
Van
Ceulen算出的35位精度的圓周率值,來計算一個能把太陽系包起來的一個圓的周長,誤差還不到質子直徑的百萬分之一。以前的人計算圓周率,是要探究圓周率是否循環小數。自從1761年Lambert證明了圓周率是無理數,1882年Lindemann證明了圓周率是超越數後,圓周率的神秘面紗就被揭開了。現在的人計算圓周率,
多數是為了驗證計算機的計算能力,還有,就是為了興趣。

熱點內容
美發店認證 發布:2021-03-16 21:43:38 瀏覽:443
物業糾紛原因 發布:2021-03-16 21:42:46 瀏覽:474
全國著名不孕不育醫院 發布:2021-03-16 21:42:24 瀏覽:679
知名明星確診 發布:2021-03-16 21:42:04 瀏覽:14
ipad大專有用嗎 發布:2021-03-16 21:40:58 瀏覽:670
公務員協議班值得嗎 發布:2021-03-16 21:40:00 瀏覽:21
知名書店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9:09 瀏覽:949
q雷授權碼在哪裡買 發布:2021-03-16 21:38:44 瀏覽:852
圖書天貓轉讓 發布:2021-03-16 21:38:26 瀏覽:707
寶寶水杯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5:56 瀏覽: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