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法發明者
Ⅰ 機械加法器是在幾年由誰發明的
1642至1643年,巴斯卡(Blaise Pascal)為了幫助做收稅員的父親,他就發明了一個用齒輪運作的加法器,叫「Pascalene」,這是第一部機械加法器。
巴斯卡(Pascal,1623一1662),法國著名的哲學家、數學家、科學家。水壓機原理就是他發現的。他的著名的Toricelli實驗,證明了空氣是有壓力,轟動法國一時。那時他才23歲。在物理上他奠立了流體靜力學的基礎理論。在數學上,他的貢獻也是不少。
在19歲時,他為了減經父親計算稅務的麻煩,發明了世界上最早的計算機,只有加減的運算罷了,但是所用的設計的原理,現在的計算機還是用到,數學上的數學歸納法是他最早發現。
(1)加法發明者擴展閱讀:
在1654年的11月的一天,巴斯卡在巴黎乘馬車發生意外,差一點掉進河裡去,他受驚後覺得大難不死,一定有神明庇護,於是決定放棄數學和科學而去研究神學了,只有在偶爾牙痛時才想些數學問題,用這個方法來忘記痛苦。
後來他更極端,像苦行僧一樣,他把有尖刺的腰帶纏在腰上,如果他認為有什麼不虔敬的想法從腦海出現,就用肘去打這腰帶,來刺痛身體。巴斯卡不到39歲就去世了。
巴斯卡非常接近發現微積分理論。德國數學家萊布尼茲後來寫道:「當他讀到巴斯卡的著作,使他像觸電一樣,突然悟到了一些道理。後來才建立了微積分的理論。」
Ⅱ 加減法是誰發明的
1.計算
● 計算的含義
所謂計算就是按照一定的已確定的規則,由初始對象(也叫數據)經過一系列的運算(有限次)得到一定的新結果的一個過程。
這里已確定的規則,實際上就是演算法。也就是說計算就是按照已給出的演算法,由初始對象經過一系列的運算得到一定的新結果的一個過程。
值得指出的是,這里初始對象不一定是數,可以是字母、函數、矩陣等等。要注意的是計算是嚴格一義進行的,即對於每種初始數據只能得到相應的唯一確定的結果。換句話說,對於同一個計算問題,不同的人來計算或者使用機器來算,計算的結果都是一樣的。
● 計算工具的發展
什麼是計算工具呢?所謂計算工具就是從事計算所用的器具或輔助計算的實物。如我們現在使用的算盤、計算器和計算機等等都是計算工具。從未經過任何加工的原始計算工具玉米粒、石子等到現代高科技的電子計算機的出現,計算工具大致經歷了以下5個階段。
(1)古代的計算工具
人類最初是用手指、石子和木棍等隨處可得的東西作為記數和計算的工具的。中國古人在計算技術和計算工具的發展中做出突出的貢獻。中國人很早就使用了算籌,系統地利用工具來進行計算。 後來,在算籌的基礎上,中國人又發明了珠算盤,提高了計算效率。算盤的發明也是在計算技術上作出的一大貢獻,即使在電子計算機已相當普及的今天,算盤仍具有使用價值和現實意義。
古代其他民族也發明過各種形式的計算工具,例如羅馬人的算盤,英國人的刻齒木片等。
古代的各種計算工具雖然形式各異,但其原理卻是一致的:利用某種具體的物來表示數,通過對物的機械操作來進行計算。
(2)機械式計算工具
伴隨著大工業生產的出現,誕生了機械式計算機。最早的設計者是德國人席卡德,他是蒂賓根大學東方語教授,曾和天文學家開普勒交往。1957年,博物館的哈默爾查閱開普勒的檔案時,發現席卡德給開普勒的兩封信。信中敘述了他發明的計算機,能自動計算加、減、乘、除,並畫有示意圖,建議開普勒用來進行天文計算。原物已失傳,也許並沒有實際製造出來。
第一台實際製造出來能算加、減法的計算機的發明者是法國數學家帕斯卡。他的機器完成於1642年。這台計算機能做8以內的加減法。現在北京故宮里藏有好幾台機械計算機,和帕斯卡機類似,是不是後者的仿製品,不得而知。
帕斯卡機只能算加、減,乘、除要化為重復的加、減來算。1671年,德國的數學家萊布尼茲(Leibnitz,1646-1716)設計製造了一台不僅能做加減,而且能做乘除的機械式計算機。據說,萊布尼茲對中國很是嚮往,為了和中國建立某種聯系,他復制了一台自己發明的計算機,送給康熙皇帝。不過在故宮始終沒有找到這台機器,中國文獻沒有記載,是否已經送來,還有待考察。在萊布尼茲機的基礎上,經過多年的研製改進,出現了各種形式的手搖計算機風行於全世界。19世紀初法國開始成批生產計算機。與手搖計算機產生的同時,人們還發明了另一種計算工具—計算尺。1620年,英國數學家崗特(Gunter,1581-1626)首先利用對數尺進行乘除法運算。1632年,英國人奧特雷德(Oughtred,1575-1660)發明了有滑尺的計算尺,後來又製成一種圓形計算尺。
Ⅲ 加法結合律和加法交換律是哪國人發明的
加法結合律和加法交換律是中國特色的簡算方式,還被歐洲許多國家借鑒使用。
😁中國的教育學家編書總結的吧,應該最後被算作集體智慧的結晶了,沒能留有姓名。
Ⅳ 加法是我們人生中不可少的一種加法加法也是一種發明
加法是發**明的一種方法,在發**明方法上也可以叫做加一加,利用這個方法做出了不少的發****明,比如帶橡皮頭的鉛筆,收錄兩用機等。
Ⅳ 學會加法中提到哪些東西的發明運用了加法
是市場上出售的旅行箱。
廚房裡有許多發明都是巧妙地運用了加法。比方說,多功能內鍋。它是把容烙餅鍋、涮羊肉鍋、煮餃子鍋三種鍋的功能組合到一起構成的。又如:油炸鏟,它是把普通鏟和漏勺的用途加起來構成的。
春節放鞭炮時,也許你也會發現「加法」構成的發明。放炮可以聽到「砰」「叭」聲響,放花,可以看到五彩繽紛的景象。二者相加,就發明出一種新型花炮——響聲和色彩一起呈現出來。
喝汽水前要用起子打開瓶蓋。能不能把瓶蓋和起子加起來呢?在這方面,易拉罐就做到了。它在蓋子上做了個小環,稍一使勁就可以拉開了。
Ⅵ 誰發明了加減法
運算符號並不是隨著運算的產生而立即出現的.如中國至少在商代(約三千年前),已經有加法專、減法運屬算,但同其他幾個文明古國如埃及、希臘和印度一樣,都沒有加法符號,把兩個數字寫在一起就表示相加.在今天的帶分數寫法中仍可以看到這種遺跡.到公元三世紀,希臘出現了減號「↑」,但仍沒有加法符號.公元六世紀,印度出現了用單詞的縮寫作運算符號.其中減法是在減數上畫一點表示.
後來歐洲人承襲印度的做法.例如用拉丁字母的P(Plus的第一個字母,意思是相加)表示加,用M(Minus的第一個字母,意思是相減)表示減.
「+」、「-」出現於中世紀.據說,當時酒商在售出酒後,曾用橫線標出酒桶里的存酒,而當桶里的酒又增加時,便用豎線條把原來畫的橫線劃掉.於是就出現用以表示減少的「-」和用來表示增加的「+」.
1489年,德國數學家魏德曼(Widman,1460—?)在他的著作中首先使用「+」、「-」表示剩餘和不足,1514年荷蘭數學家赫克(Hoecke)把它用作代數運算符號.後來又經過法國數學家韋達(Vieta,1540—1603)的宣傳和提倡,才開始普及,直到1630年,才得到大家的公認.
Ⅶ 生活中哪些東西的發明運用了加法
泡菜 住房按揭 還有結婚 1個男人+1個女人=一個家庭 +3口之家
電動機+風車=螺旋槳 買東西
,一塊1元,兩塊兩專元1+1 水準屬儀+經緯儀+測距儀=全站儀 鞋+輪=輪滑
筆+錄音器=錄音筆
椅子+輪 =輪椅
Ⅷ 世界上最早發明加法簡算的人是誰
答:《九章算術》其作者已不可考。一般認為它是經歷代各家的增補修訂內,而逐漸成為現今定本容的,西漢的張蒼、耿壽昌曾經做過增補和整理,其時大體已成定本。最後成書最遲在東漢前期,現今流傳的大多是在三國時期魏元帝景元四年(263年),劉徽為《九章》所作的注本。它在世界數學史上首次闡述了負數及其加減運演算法則。
Ⅸ 加減乘除分別是哪國的人發明的
加、減號「+、-」是15世紀德國數學家魏德曼首創的。他在橫線上加一豎表示增加、合並的意思;在加號上去掉一豎表示減少、拿去的意思。
乘號「x」是17世紀英國數學家歐德菜最先使用的。因為乘法與加法有一定的聯系。,所以他把加號斜著寫表示相乘。後來,德國數學家菜布尼茲認為「x」易與字母「X」混淆,主張用「.」,至今「×」與「.」並用。
除號「÷」是17世紀瑞士數學家雷恩首先使用的。他用一道橫線把兩個圓點分開,表示分解的意思。後來菜布尼茲主張用「:」做除號,與當時流行的比號一致。現在有些國家的除號和比號都用「:」表示。
(9)加法發明者擴展閱讀:
加減乘除法是基本的四則運算,符號依次為「+-×÷」,在沒有括弧的情況下,運算順序為先乘除,再加減。
加法的性質
⒈交換律:a+b=b+a
⒉結合律:a+b+c=a+(b+c)
減法的性質
a-b-c=a-(b+c)
乘法的性質
1.交換律,ab=ba
2.結合律,a(bc)=(ab)c
3. 分配律,a(b+c)=ab+ac
除法法則
除數是幾位,先看被除數的前幾位,前幾位不夠除,多看一位,除到哪位,商就寫在哪位上面,不夠商一,0佔位。余數要比除數小,如果商是小數,商的小數點要和被除數的小數點對齊;如果除數是小數,要化成除數是整數的除法再計算。
Ⅹ 生活中哪些東西的發明運用了加法
鞋+輪=輪滑
筆+錄音器=錄音筆
椅子+輪≡輪椅
書包+拉桿=拉桿書包
1個男人+1個女人=一個家庭 +3口之家
電動機+風車=螺旋槳
水準儀+經緯儀+測距儀=全站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