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機是哪國人發明的
⑴ 電腦的誕生電腦是哪年,哪國,什麼人發明的
好像是美國,1946年,誰發明的就不知道了,向是美國軍方
⑵ 電腦是哪國人發明的,發明的人是誰
1946年2月14日,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莫爾電機學院,到處洋溢著喜慶的氣氛。許多來賓懷著激動的心情來到這里,因為他們要參加人類歷史上第一台現代電子計算機的揭幕典禮。呈現在人們面前的是一個外形奇怪、渾身閃閃發光的龐然大物。它,就是世界上第一台現代電子計算機「埃尼阿克」(ENIAC)。這個龐然大物佔地面積達170平方米,重達30噸。在揭幕儀式上,「埃尼阿克」為來賓表演了它的「絕招」----—分別在1秒鍾內進行了5000次加法運算和500次乘法運算,這比當時最快的繼電器計算機的運算速度要快1000多倍。這次完美的亮相,使得來賓們喝彩不已。然而誰又知道,在這個龐然大物誕生的過程中,有多少人為之傾注了無數的心血! 戰火催生的龐然大物 電子計算機的出現盡管只有60年的時間,但它的誕生卻是人類數百年努力的積累。早在17世紀,一批歐洲數學家就已開始研製計算機。1642年,為了協助擔任稅務局長的父親,年僅19歲的法國數學家帕斯卡成功地製造了第一台鍾表齒輪式機械計算機,但僅能做加減法運算。在此基礎上,德國數學家萊布尼茲於1678年發明了可做乘除運算的計算機。但這些機械計算機的性能過於落後,遠遠滿足不了人們的需要。一百多年後,英國數學家巴貝奇於1822年設計出了一種更為先進的計算機。遺憾的是,由於當時工業水平所限,巴貝奇的設計根本無法實現。 此後一百年間,人類在電磁學、電工學、電子學領域不斷取得重大進展,為電子計算機的出現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二戰爆發後,美國陸軍軍械部為研製和開發新型大炮,在馬里蘭州的阿伯丁設立了「彈道研究實驗室」。極為繁重的計算任務令那裡的研究人員大傷腦筋。盡管實驗室僱用了200多名計算快手,還是捉襟見肘。他們迫切需要一種新的計算機器,以提高工作效率。就在人們一籌莫展之時,賓夕法尼亞大學莫爾電機學院的莫克利博士提出了試制第一台電子計算機的設想。他的設想吸引了陸軍軍械部,他們立即要求莫爾學院擬定一份研製計劃。 按照科學家們的估計,製造一台電子計算機所需的經費為15萬美元,這在當時是一筆巨款,因此遭到了軍方內部很多人的堅決反對。眼看研製電子計算機的計劃就要夭折,美國著名數學家維伯倫博士堅定地站到了支持者的行列里,他最終說服了美國軍方。經過兩年多的緊張研製,第一台電子計算機終於在1946年2月14日問世。而它的開發經費幾經追加,最後達到48萬美元。 這台名為「埃尼阿克」的電子計算機,如今看來簡直就是一個怪物。其內部有成千上萬個電子管、二極體、電阻器等元件,電路的焊接點多達50萬個;在機器表面,則布滿電表、電線和指示燈。令人哭笑不得的是,它的耗電量超過174千瓦小時,據說在使用時全鎮的電燈都會變暗;而且它的電子管平均每隔15分鍾就要燒壞一隻,科學家們不得不滿頭大汗地不停更換。然而,「埃尼阿克」的計算速度卻是手工計算的20萬倍、繼電器計算機的1000倍。美國軍方也從中嘗到了甜頭,因為它計算炮彈彈道只需要3秒鍾,而在此之前,則需要200人手工計算兩個月。除了常規的彈道計算外,它後來還涉及諸多的科研領域,曾在第一顆原子彈的研製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1955年10月2日,「埃尼阿克」宣告「退役」後,被陳列在華盛頓的一家博物館里。 三台電子計算機競爭「世界第一」頭銜 有趣的是,對於「埃尼阿克」頭上的光環,多年來始終存有爭議。實際上,有相當一部分人認為,英國1943年研製出來的「巨人」計算機才是世界第一台電子計算機,只不過它一直處於保密狀態。直到1975年,英國當局解密了相關檔案,人們才對這一內幕有所了解。 原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為了破譯德國人的一種機械式密碼,英國情報機關與數學、電子學專家合作,於1943年研製出了一種大型電子運算裝置,並稱其為「巨人」機。在「巨人」機發明前,英國破譯德軍的高級密碼需要6至8個星期,而使用「巨人」機後則僅需6至8小時,自它投入使用後,德軍大量高級軍事機密很快被破譯,大大加快了納粹德國敗亡的進程。出於戰爭的需要,英國將其視為「超級機密」。據說為保守秘密,英國不惜將10台同類計算機在戰後秘密銷毀。不過也有人認為,「巨人」機還算不上真正的電子計算機,而是介於繼電器計算機與現代電子計算機之間。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美籍保加利亞人、物理學家阿塔納索夫才是第一台電子計算機的發明者。早在1939年12月,他就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電子計算機,但由於當時正值二戰,他沒有申請專利,也沒有公布資料。盡管眾說紛紜,「埃尼阿克」仍然是多數人公認的世界上第一台電子計算機,60年前的情人節也因此被永遠載入了人類發明史冊。 電子計算機因總統大選一夜成名 「埃尼阿克」誕生之初,由於它存在諸多缺陷,無法廣泛應用。直到1951年,莫克利和埃克特在「埃尼阿克」基礎上研製出了UNIVAC(通用自動計算機),電子計算機才開始從實驗室走向社會。不久,一件偶然事件的發生,又使其知名度迅速提高。 1952年,適逢美國大選。為了對選舉資料進行處理,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租用UNIVAC,用來預測大選結果。選舉結束後僅僅45分鍾,UNIVAC就計算出艾森豪威爾將以438票的絕對優勢贏得勝利。但在選舉前,幾乎所有的專家和媒體都預測競選雙方勢均力敵。所以對於計算機的預測結果,廣播公司拒絕報道。工程師們只好重新計算,但該計算機仍堅持艾森豪威爾將大獲全勝。當選舉結果正式揭曉後,所有的人都驚呆了:艾森豪威爾實際得票為442票, UNIVAC的預測只有不到1%的誤差率!從此,整個世界開始對電子計算機的功能有了新的認識,電子計算機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時代。 從那時起到今天,電子計算機的發展可謂一日千里,它不但廣泛地應用於人們的社會生活中,而且直接引導著當今信息社會的發展。毫無疑問,電子計算機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發明之一。如今,它已成為現代社會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並將在未來繼續扮演重要的角色。
滿意請採納
⑶ 請列舉中國計算機發展史上作出貢獻的人有哪些
慈雲桂 姚期智 王選
慈雲桂(1917-1990),計算機專家、教育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的開拓者之一.長期致力於計算機研究和教學工作,主持研製了我國第一台億次級巨型計算機系統.在我國計算機從電子管、晶體管、集成電路到大規模集成電路的研製開發歷程中,作出了重要貢獻.
簡歷
1917年4月5日 出生於安慶市樅陽縣.
1943年 湖南大學電機系畢業後入清華大學無線電研究所當研究生.
1946—1950年 任清華大學物理系助教、講師.
1950—1953年 任大連高等海軍學校指揮系副教授.
1953—1954年 任大連高等海軍學校雷達通信系副主任、副教授.
1954—1955年 任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海軍系雷達教研室主任、副教授.
1955—1966年 任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電子工程系副主任,副教授、教授.
1966—1970年 任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電子計算機系主任、教授.
1970—1978年 任長沙工學院電子計算機系主任兼計算機研究所所長、教授.
1978—1984年 任國防科技大學電子計算機系主任兼計算機研究所所長,1979年 升任國防科技大學副校長、教授.
1985—1990年 任國科工委科技委常委、顧問、教授.
1990年7月21日 病故於北京市.
1961年9月,慈雲桂發明了高可靠、高穩定的隔離阻塞式推拉觸發器技術,有效地解決了電路上的問題.1964年末,用國產半導體元器件研製成功我國第一台晶體管通用電子計算機:441B/I.1965年2月該機通過國家鑒定,連續運行268小時未發生任何故障,穩定性達到當時的國際先進水平.1965年末又研製成功441B/Ⅱ型機.441B系列機在天津電子儀器廠共生產了100餘台,及時裝備到重點大專院校和科研院所,平均使用10年以上,是我國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的主流系列機型之一.某基地的441B/Ⅲ型機總運行時間達48000小時,出色地完成了許多重要任務.慈雲桂他們研製的計算機因而以技術先進和穩定可靠著稱.早在70年代初期,巨型計算機在國外初露其重要價值與鋒芒之時,就吸引了慈雲桂的注意力.1972年夏天,他應邀參加國防科委專門討論研製億次巨型機的會議,並受託起草向中央申請盡快開展億次機研製的報告.從此,他開始了研製每秒上億次的巨型計算機的技術准備.為了確保億次機各項技術指標的全面實現,並立足於我國經努力後能夠達到的條件,在慈雲桂的主持下,從元器件的選取,體系結構的確立,部件的設計,工藝的實施,到軟體的開發,他們經過充分的科學論證與反復的實驗,作出了一系列符合中國國情的決斷,並先後攻克了100多道技術難關.
為積極跟蹤國際最新水平,他們不惜拋棄了辛苦好幾個月才完成的工作成果,重新設計了更為先進的總體方案;為彌補機器主頻的不足,他們創造性地提出了雙向量陣列的全流水化體系結構;為提高存儲器實際存取速度,在增加存儲通道的同時,提出了使訪問沖突大為減少的主存素數模方案;他們還選用高速動態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集成器件(MOS)做主存,使億次機容量遠遠大於當時國外主流巨型機的容量(國外兩年後才使用MOS做主存);為避開液冷技術的困難,他們改用風冷,並為之設計了鍥形柱狀管道結構,進行等壓短風道送風;在印製底板的組裝中,他們採用先進的繞接技術;為使軟體系統充分發揮巨型機硬體的性能,他們提出了與國外主流巨型機軟體兼容的指導思想,並開創了並行操作系統、向量化編譯、多級診斷和並行演算法等研究,進而在我國首先採用軟體工程方法,研製了多種軟體工具,完成了近200萬行結構化的程序設計任務.其中在理論上、技術上和工藝上達到國際水平者就有十來項.1983年11月,由張愛萍將軍命名為「銀河」的億次計算機系統在長沙國防科技大學順利通過國家鑒定,主機平均無故障時間長達441小時,遠遠超過鑒定大綱的要求,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銀河億次機的研製成功,打破了西方大國在超高性能計算機上對我國的封鎖,使我國躋身於世界巨型機的研製行列.它標志著我國計算機技術已經發展到了一個新階段.慈雲桂是我國計算機界一位傑出的科學家.
姚期智(Prof. Yao Qi, Tsinghua University),著名物理學家,計算機學家.姚期智先生1946年12月生於上海,祖籍湖北省,1967年獲得台灣大學物理學士學位,1972年獲得美國哈佛大學物理博士學位,1975年獲得美國伊利諾依大學計算機科學博士學位;1975年至1986年先後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數學系、斯坦福大學計算機系、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計算機系任助教授、教授;1998年被選為美國科學院院士,2000年被選為美國科學與藝術學院院士.
多年來,姚期智先生以其敏銳的科學思維,不斷向新的學術領域發起沖擊,在數據組織、基於復雜性的偽隨機數生成理論、密碼學、通信復雜性乃至量子通信和計算等多個尖端科研領域,都做出了巨大而獨到的貢獻.他所發表的近百篇學術論文,幾乎覆蓋了計算復雜性的所有方面,並在獲圖靈獎之前,就已經在不同的科研領域屢獲殊榮,曾獲美國工業與應用數學學會喬治·波利亞獎和以演算法設計大師克努特命名的首屆克努特獎,是計算機理論方面國際上最拔尖的學者.
2007年3月29日,姚期智領導成立了清華大學理論計算機科學研究中心.
姚期智之妻儲楓(Francis Yao),自2004年起在香港城市大學計算機科學系擔任系主任.
王選(1937年2月-2006年2月13日)男,漢族,江蘇無錫人,九三學社成員,1958年9月參加工作,北京大學數學力學系計算數學專業畢業,大學學歷,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全國政協副主席.
1954年至1958年北京大學數學力學系計算數學專業學習.1958年至1959年北京大學數學力學系教師.1959年至1978年北京大學無線電系教師.1978年至1995年北京大學計算機研究所所長、副教授、教授.1995年至1996年九三學社中央副主席,北京大學計算機研究所所長,方正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1996年至1998年九三學社中央副主席,中國科協副主席,北京大學計算機研究所所長,方正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1998年任九屆全國人大教科文衛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九三學社中央副主席,中國科協副主席,北京大學計算機研究所所長.2003年3月在全國政協十屆一次會議上當選為第十屆全國政協副主席.第八屆全國政協委員.第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全國人大教育科學文化衛生委員會副主任委員.2006年2月13日11時許在北京病逝.
他是漢字激光照排系統的創始人和技術負責人.他所領導的科研集體研製出的漢字激光照排系統為新聞、出版全過程的計算機化奠定了基礎,被譽為「漢字印刷術的第二次發明」.1992年,王選又研製成功世界首套中文彩色照排系統.先後獲日內瓦國際發明展覽金牌,中國專利發明金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科學獎,國家重大技術裝備研製特等獎等眾多獎項,1987年和1995年兩次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985年和1995年兩度列入國家十大科技成就,是國內唯一四度獲國家級獎勵的項目.他本人被授予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專家稱號,並多次獲全國及北京市勞模、先進工作者、首都楷模等稱號,1987年獲得中國印刷業最高榮譽獎——畢升獎及森澤信夫獎,1995年獲何梁何利基金獎,2001年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⑷ 世界上第一台電子計算機名叫什麼,是哪年哪國人發明的
1946年2月14日誕生了世界上第一台電子數字計算機ENIAC(埃尼阿克)。是美國人發明的。
簡介:
「埃尼阿克」計算機的最初設計方案,是由36歲的美國工程師 莫奇利於1943年提出的計算機的主要任務是分析炮彈軌道。美國軍械部撥款支持研製工作,並建立了一個專門研究小組,由莫奇利負責。總工程師由年僅24歲的埃克特擔任,組員格爾斯是位數學家,另外還有邏輯學家勃克斯。「埃尼阿克」共使用了18000個電子管,另加1500個繼電器以及其它器件,其總體積約90立 方米,重達30噸,佔地170平方米,需要用一間30多米長的大房間才能存放,是個地地道道的龐然大物。這台耗電量為140千瓦的計算機,運算速度為每秒5000次加法,或者400次乘法,比機械式的繼電器計算機快1000倍。當「埃尼阿克」公開展出時,一條炮彈的軌道用20秒種就能算出來,比炮彈曬身的飛行速度還快。埃尼阿克的存儲器是電子裝置,而不是靠轉動的「鼓」。它能夠在一天內完成幾千萬次乘法,大約相當天一個人用台式計算機操作40年的工作量。它是按照十進制,而不是按照二進制來操作。但其中也用少量以二進制方式工作的電子管,因此機器在工作中不得不把十進制轉換為二進制,而在數據輸入,輸出時再變回十進制。「埃尼阿克」最初是為了進行彈道計算而設計的專用計算機。但後來通過改變插入控制板里的接線方式來解決各種不同的問題,而成為一台通用機。它的一種改型機曾用於氫彈的研製。「埃尼阿克」程序採用外部插入式,每當進行一項新的計算時,都要重新連接線路。有時幾分種或幾十分種的計算,要花幾小時或1~2天的時間進行線路連接准備,這是一個致命的弱點。它的另一個弱點是存儲量太小,至多隻能存20個10位的十進制數。英國無線電工程師協會的蒙巴頓將軍把「埃尼阿克」的出現譽為「誕生了一個電子的大腦」,「電腦」的名稱由此流傳開來。
⑸ 第一台計算機是什麼時候出來的是哪國人發明的人叫什麼
20世紀40年代中期,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電工系由莫利奇和艾克特領導,為美國陸軍軍械部阿伯回丁彈道研究實答驗室研製了一台用於炮彈彈道軌跡計算的「電子數值積分和計算機」(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alculator簡稱ENIAC)。這台叫做「埃尼阿克」的計算機佔地面積150平方米,總重量30噸,使用了18000隻電子管,6000個開關,7000隻電阻,10000隻電容,50萬條線,耗電量140千瓦,可進行5000次加法/秒運算。這個龐然大物於1946年2月15日在美國舉行了揭幕典禮。這台計算機的問世,標志著電腦時代的開始。
⑹ 歷史上第一台電腦是誰發明的他是哪國人
最早的電子計算機遠遠不同於如今強有力的台式機。它們的重量達到好幾噸,可是僅能存儲少量的數字和字母。這類首批計算機之一是約翰·莫奇利與約翰·埃克爾特領導的一群科學家在美國研製出來的。他們在1942年~1946年間建造了該計算機,並給它取名為「ENIAC」(即電子數值積分計)
ENIAC的極小存儲量意味著它很難使用。另外它還非常不可靠,因為它裝有約1.8萬個電子管。這些電子管很容易過熱,並且經常需要更換。但那是一個開端。ENIAC能在0.2毫秒內算出兩數之和,這意味著它1天能做的計算相當於人類一個數學家花1年時間所做的。
後來計算機的發展是從使它用起來更為方便著手的:存入了「程序」,或者說一系列告訴計算機做什麼的指令;尋找到了增加計算機存儲量的途徑;加上了諸如鍵盤這樣的器械,使所需數據的輸入更為容易。
也許計算機的突飛猛進是與晶體管在1947年發明出來分不開的。這項發明為電子管提供了較小的替代物,它是一種不會變熱的東西。
很快,計算機變得更小、更可靠。現代「信息時代」真正開始了!
另附:19世紀時,英國發明家查爾斯·巴貝奇曾得到洛夫萊斯伯爵夫人埃達(亦以埃達·奧古斯塔而出名)的協助,設計了一部巨大的機械「計算發動機」。它滿是控制桿和嵌齒輪。有些人把這部機器看作第一台計算機。
⑺ U 盤是誰發明的又是哪國人
1999年發明世界第一款快閃記憶體檔,2002年底才第一次接受媒體的專訪,深圳市朗科公司總裁鄧國順的低調超出了許多人的想像。盡管如此,但他仍然沒能逃脫 「皇袍加身」的命運。近年來,包括《計算機世界》在內的眾多國內IT媒體都打破了沉默,在鄧毫無准備的情況下,賦予了他「快閃記憶體檔之父」的美譽。 閃盤之父在中國!在計算機產業發展的20多年歷史中,有關「XX之父」的光環第一次籠罩在了中國人的頭上,這無疑是值得慶賀的。但鄧國順卻從沒將光環當作個人榮譽。他曾經表示,快閃記憶體檔將在未來的兩年內徹底取代軟碟機,並將成為計算機的標准配置。這一標准將由中國朗科公司倡導並參與制定,相信這是中國計算機行業走向「標配時代」的開始。 鄧國順甚至認為,「閃盤之父」賦予他更多的是一種民族使命感。按說第一台VCD是誕生於中國萬燕,但現在萬燕何在?中國DVD企業還要集體向國外上繳專利使用費!鄧常常在想,假如萬燕擁有強大的研發能力,假如萬燕及時申請了專利,並果斷地拿起法律武器對付蜂擁而至的仿製品,那麼今天的萬燕或許已經是中國家電企業中的「巨無霸」,或許萬燕可以向國外巨頭說「不」,或許中國企業可以跟自己人討價還價…… 太多的盲目演變成歷史的遺憾!所以當鄧國順在發明快閃記憶體檔後,第一時間就向中國國家知識產權局以及全球二十幾個國家申請了發明專利;所以當朗科公司獲得了發明專利的正式授權之後,也是第一時間就拿起了法律武器,以堅決捍衛朗科公司的合法權益與正當利益。盡管有人不解,盡管有人感到「震驚」,但鄧國順知道,沒有震驚就不會有警醒,沒有警醒中國就還是一頭沉睡的雄獅。從新加坡留學歸來的鄧國順不相信,許多國際「巨人級」企業的成功經驗,在中國會一文不值;鄧國順同樣不相信,擁有核心技術、擁有發明專利,會使朗科公司倍受國人責難? 2003年,國內權威調查機構的一份報告表明,朗科優盤以50.06%的絕對優勢第三次蟬聯移動存儲市場銷量冠軍的寶座,這讓他變得更加自信。鄧國順簡介: 出生於湖南省,畢業於中山大學計算機專業本科,後在中國科學院北京計算機中心取得了碩士學位並在聯想公司任職。90年代初期留學新加坡,曾擔任亞太地區Philips公司系統經理。1999年與成曉華共同發明世界第一款快閃記憶體檔,取名優盤——鄧國順因此被業界譽為「快閃記憶體檔之父」。同年回國創業,成立深圳朗科(Netac)科技有限公司,任總裁至今。2002年7月,朗科公司正式獲得由國家知識產權局授權的「快閃記憶體檔」發明專利權,填補了我國在計算機存儲領域20年來發明專利的空白。
⑻ 世界上第一台、計算機是誰發明的、哪國人、什麼世紀多少年代
ENIAC(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omputer) 中文意思是:電子數值積分計算機 中文翻譯名稱是:埃尼亞克 ENIAC(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omputer) 1946年2月15日,回世界上第一台通用電子數字答計算機「埃尼阿克」(ENIAC)宣告研製成功。「埃尼阿克」的成功,是計算機發展史上的一座紀念碑,是人類在發展計算技術的歷程中,到達的一個新的起點。「埃尼阿克」計算機的最初設計方案,是由36歲的美國工程師莫奇利於1943年提出的,計算機的主要任務是分析炮彈軌道。美國軍械部撥款支持研製工作,並建立一個專門研究小組,由莫奇利負責。總工程師由年僅24歲的埃克特擔任,組員格爾斯坦是位數學家,另外還有邏輯學家勃克斯。「埃尼阿克」共使用了18000個電子管,另加1500個繼電器以及其它器件,其總體積約90立方米,重達30噸,佔地170平方米,需要用一間30多米長的大房間才能存放,是個地地道道的龐然大物。
⑼ 如今電腦上所使用的軟盤是由哪國人發明的
1967年,IBM公司推出世界上第一張軟盤,直徑32英寸。4年後又推出一種直徑8英寸的表內面塗有金屬氧化容物的塑料質磁碟,發明者是艾倫·舒加特(Alan Shugart,後離開IBM創辦了希捷seagate公司),這就是我們常說的軟盤標准「軟盤」的父輩。
1976年8月,艾倫·舒加特宣布研製出5.25英寸的軟盤(售價390美元)。
1979年索尼公司推出3.5英寸的雙面軟盤,其容量為875KB,到1983年已達1MB,即我們常說的3寸盤。
現在看到的軟盤都是3.5英寸的,通常簡稱3寸。寸軟盤都有一個塑料外殼,比較硬,它的作用是保護里邊的碟片。碟片上塗有一層磁性材料(如氧化鐵),它是記錄數據的介質。在外殼和碟片之間有一層保護層,防止外殼對碟片的磨損。軟盤保護口透光處於保護狀態。
現今軟盤因容量較小且容易損壞,其功能已逐漸被u盤所取代。
⑽ 如今電腦上所使用的軟盤是由哪國人發明的
1967年,IBM公司推出世界上第一張軟盤,直徑32英寸。4年後又推出一種直徑8英寸的表面塗有金屬氧化物的塑料質磁碟,發明者是艾倫·舒加特(Alan
Shugart,後離開IBM創辦了希捷seagate公司),這就是我們常說的軟盤標准「軟盤」的父輩。
1976年8月,艾倫·舒加特宣布研製出5.25英寸的軟盤(售價390美元)。
1979年索尼公司推出3.5英寸的雙面軟盤,其容量為875KB,到1983年已達1MB,即我們常說的3寸盤。
現在看到的軟盤都是3.5英寸的,通常簡稱3寸。寸軟盤都有一個塑料外殼,比較硬,它的作用是保護里邊的碟片。碟片上塗有一層磁性材料(如氧化鐵),它是記錄數據的介質。在外殼和碟片之間有一層保護層,防止外殼對碟片的磨損。軟盤保護口透光處於保護狀態。
現今軟盤因容量較小且容易損壞,其功能已逐漸被u盤所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