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榮譽創造者
『壹』 東莞歷史上都有那些名人
許之鑒,莞城城西人。熊飛起義,他集兵千餘人跟隨熊飛抗元。榴花戰役,他的戰功最大。熊飛殉國後,跟從文天祥於汀洲,駐兵潮陽。元兵突至,力戰五坡嶺,被執,不屈死。
陳策 (1893年–1949年),字籌碩,廣東(今屬海南)文昌人,中華民國海軍中將,中國國民黨海軍中廣東艦隊的名將。曾協助孫中山在廣州對抗陳炯明,抗戰時負傷截斷一腿,有「獨腳將軍」之稱。日軍攻陷香港時,陳策帶領數十名英軍成功突圍,獲英皇頒授帝國騎士司令勛章。
簡歷
陳策三歲時隨父親到新加坡,八歲時回中國。小學畢業後,到廣州的「廣東海軍學校」讀書,並且加入同盟會。1912年民國成立後,曾成立「海校同志會」反對袁世凱,事敗出走香港。1917年海軍第一艦隊程璧光支持孫中山的護法運動,陳策亦置身其中。之後更參與游說陳炯明支持孫中山。1922年6月,陳炯明與孫中山意見不合,雙方發生武裝沖突。陳策指揮艦隊,協助孫中山等人突圍。1923年孫中山重回廣州,任陳策為廣東艦隊司令,北伐後,廣東艦隊改為國民革命軍海軍第四艦隊,仍以陳為司令。
1930年,陳策依靠海軍艦隊,盤踞海南瓊州。1932年與陳濟棠發生沖突,陳策率艦到海口,陳濟棠出動空軍轟炸,擊沉驅逐艦一首,陳策被迫下野出國考察。回國後獲南京任為海軍部次長,並且當選中國國民黨中央執委,開始制定中國海軍抗日方略。1936年陳濟棠以抗日名義再次反蔣,但手下的空軍、陸軍宣布效忠中央,海軍亦投奔陳策。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陳策兼任虎門要塞司令,負責廣東沿海防衛,主力防守虎門,數次擊退日海軍攻擊。1938年與當時居住香港的李福林合演反間計,誘使日軍登陸虎門,在海上擊斃日軍數百人。陳策亦於在這次戰役中被日軍炮火擊中,左腿被截去。
1939年陳策到香港,出任國民政府駐港全權聯絡代表。陳利用他在香港的各種關系,統籌在香港進行的抗日工作;包括建立地下抗日力量,使用各種合法及非法手段組織運送物資到中國後方,與及和英國政府聯系軍事。英國政府曾透過陳策,商討萬一日軍進攻香港,中國軍隊加以援手的可能。
1941年12月8日,日本海軍偷襲珍珠港,深圳河以北的日軍亦同時發動對香港的進攻。十八天後,香港總督楊慕琦決定投降。投降前楊慕琦致電通知陳策,陳獲悉後,決定乘船突圍。英軍即將僅余的數艘魚雷艇交陳策指揮。同時十多名英國高級軍官,及三十多名其他官兵及情報人員,亦決定跟隨突圍。途中陳策所乘的魚雷艇被日軍發現,對其開火射擊。陳策手腕中彈,跳入水中。幸得副官徐亨背負游水上岸獲救。(徐亨為出色運動員,曾於國際運動比賽得多項獎牌,包括游泳、排球及水球。徐後來於1970年代以中國、中華台北代表身份,成為國際奧委會委員。)最後陳策等數十人成功離開香港,經廣東惠州抵達中國軍隊控制地區。英國官兵則經雲南、緬甸、印度回到英倫。為表揚陳策的貢獻,英皇授予他「帝國騎士司令勛章」(KBE)。
日本投降後,陳策任戰後廣州市第一任市長,惟一年後因足疾離職養病。1949年8月31日晚上,陳策在廣州家中逝世。
關於陳策之死,有人認為可能是蔣介石特務為防止他投共,將其殺害。但亦有指可能是陳同時飲酒及服葯所致。
『貳』 盧梭的主要作品有那些
盧梭的代表作品:
第一類:社會學、哲學論著
(1)《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社會哲學著作)
《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是法國思想家盧梭創作的哲學著作,1755年4月初版於荷蘭阿姆斯特丹。
該書探討了社會不平等的原因及克服的方法,批判了封建等級關系。作者認為生產的發展和私有制的產生,使人類脫離了「自然狀態」,產生了貧富不均的社會現象;揣測到了矛盾斗爭會發生對立面轉化,以及發展是一個螺旋式上升的過程;認識到私有制是社會不平等的根源,又認為每人有少量私有財產是社會平等的基礎。
該書為資產階級政治革命提供了理論依據,可看作是盧梭全部思想的基礎,並可視為《社會契約論》的緒論。
(2)《社會契約論》(社會哲學著作)
《社會契約論》(又譯《民約論》或《政治權利原理》)是法國思想家讓-雅克·盧梭於1762年出版的政治著作。
《社會契約論》分為四卷:第一卷論述了社會結構和社會契約,第二卷闡述主權及其權利,第三卷闡述政府及其運作形式,第四卷討論幾種社會組織。《社會契約論》中主權在民的思想,是現代民主制度的基石,深刻地影響了歐洲的革命運動和英屬北美殖民地的獨立戰爭。
(3)《論科學與藝術》(藝術哲學著作)
他的《論科學與藝術》這篇論文是他最早的一篇重要作品。論文系應第戎學院的徵文而作,原名為「論科學與藝術的復興是否有助於敦風化俗?」和盧梭的名字分不開的18世紀後半葉的「返於自然」的思潮,最初就是在這篇論文里得到了明確的闡發。
(4)《愛彌兒:論教育》(教育哲學著作)
《愛彌兒:論教育》講述了盧梭根據兒童的年齡提出了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進行教育的原則、內容和方法。在第一卷中,著重論述對兩歲以前的嬰兒如何進行體育教育,使兒童能自然發展。
第二類:藝術評論論著
(5)《音樂記譜法》
(6)《現代音樂論文》
第三類:博物學作品
(7)《植物學通信》
這部寫於盧梭晚年的作品不是這位思想巨人的學術著作,而是一部通俗的植物學小品,原書名義上寫給一個5歲小女孩的。文筆優美,對植物的講解清晰有趣。這也是歷史上最偉大的哲學家撰寫的最偉大的植物學經典。
第四類:文學作品
(8)《懺悔錄》(自傳體小說)
《懺悔錄》記載了盧梭從出生到1766年被迫離開聖皮埃爾島之間50多年的生活經歷。他歷數了孩提時寄人籬下所受到的粗暴待遇,描寫了他進入社會後所受到的虐待以及他耳聞目睹的種種黑暗和不平,憤怒地揭露社會的「弱肉強食」「強權即公理」以及統治階級的丑惡腐朽。該書名為「懺悔」,實則「控訴」「吶喊」並對被侮辱、被損害的「卑賤者」傾注了深切的同情。由於兒時的不幸,一種正義感便在讓-雅克·盧梭的心中牢牢地紮下了根,這種感情伴隨了他整個的一生,並構成了他信念的基礎。《懺悔錄》成為法國教育系統讓青年人研讀最多的經典作品。
(9)《新愛洛琦絲》(又譯作《新愛洛伊絲》)(書信體小說)
故事發生在阿爾卑斯山腳下的小城克拉郎,平民聖普樂當了貴族小姐朱麗和她的表妹克萊爾的家庭教師。不久,朱麗和聖普樂相愛了,但遭到她父親的反對,因為他已經將她許給了俄國貴族沃爾瑪。聖普樂被迫與朱麗分離。朱麗在父親的懇求下結了婚,成為賢妻良母,她把自己與聖普樂得關系坦誠地告訴了丈夫,得到沃爾瑪的理解,他邀請聖普樂回到克拉朗。聖普樂周遊了世界,6年後重新見到朱麗,他雖然想同朱麗鴛夢重溫,但朱麗沒有越雷池一步,她因跳入湖中救落水的兒子,染病不起,臨死時希望聖普樂照顧她的一家,並與克萊爾結婚。聖普樂答應照顧她的家人,卻拒絕和克萊爾結婚。
(10)《愛情之歌》(歌劇)
(11)《村裡的預言家》(又譯作《鄉村占卜者》)(歌劇)
(12)《新世界的發現》(歌劇)
(13)《山中書簡》(書信)
(14)《孤獨漫步者的遐想》(又譯作《一個孤獨散步者的遐想》)(散文隨筆)
《孤獨漫步者的遐想》一書由十篇漫步組成。前四篇漫步大約寫於1776年春季到1777年春季,隨後四篇完成於1777年,第九和第十篇也許是在1778年1月到寫的。,盧梭終於接受吉拉爾丹侯爵邀請,離開巴黎住到埃蒙農維爾時,帶走了《孤獨漫步者的退想》的手稿。盧梭於同年突然去世,全書戛然而止。盧梭死後,他的妻子將手稿交給盧梭的友人穆爾杜,於1782年在《懺悔錄》第一卷之後發表。十篇「漫步退想」沒有完整的提綱,大多是觸景生情、有感而發的作品。
『叄』 以幫助為題寫一個作文400字左右
無論在哪裡,幫助別人,給別人快樂是美好的;是暖人心脾的;在夏天,給回人絲絲涼意;在冬答天,讓人心裡熱乎乎的……
今天,我就遇到了這種美好的事情。我與媽媽乘著公交車,去寧波看眼睛。在去的途中,我發現了一個位子,我欣喜若狂。但是走過去一看,卻發現那個位子一半已經濕透了,便由衷地嘆了一口氣。坐在旁邊的一位大姐姐看出了我的煩惱。
就從她那個鼓鼓的背包里,小心翼翼地拿出一包餐巾紙,從裡面抽出一張來。溫柔地遞給我,說:「位子濕了吧!吶,給,有餐巾紙來擦乾凈吧!我非常感動,點了點頭,就從那位大姐姐那修長的手指上輕輕的接過那張餐巾紙。」
仔仔細細地擦這半邊座位。我一邊擦心理一邊想:「這個世界上的人分為兩大類:一是壞人,因某種途徑而思想歧差,走上了不歸路;另一種是好人,思想道德,時常幫助他人,給予別人所需要的,自己也在幫助他人的同是得到了快樂。我要做第二種人。」
幫助他人利人利己,是一種美好的品德。
『肆』 中國有哪些最著名的科學家
錢學森、鄧稼先、華羅庚、茅以升、於敏等。
1、錢學森
錢學森(1911.12.11-2009.10.31),漢族,吳越王錢鏐第33世孫,生於上海,祖籍浙江省杭州市臨安。
世界著名科學家,空氣動力學家,中國載人航天奠基人,中國科學院及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
被譽為「中國航天之父」「中國導彈之父」「中國自動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由於錢學森回國效力,中國導彈、原子彈的發射向前推進了至少20年。
2、鄧稼先
鄧稼先(1924年6月25日—1986年7月29日),九三學社社員,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學家,中國核武器研製工作的開拓者和奠基者,為中國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發做出了重要貢獻。
鄧稼先是中國核武器研製與發展的主要組織者、領導者,鄧稼先始終在中國武器製造的第一線,領導了許多學者和技術人員,成功地設計了中國原子彈和氫彈,把中國國防自衛武器引領到了世界先進水平。
1982年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1985年獲兩項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1986年獲全國勞動模範稱號,1987年和1989年各獲一項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
1999年被追授「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由於他對中國核科學事業做出了偉大貢獻,被稱為「兩彈元勛」。
鄧稼先在一次實驗中,受到核輻射,身患直腸癌,於1986年7月29日在北京不幸逝世,終年62歲。
3、華羅庚
華羅庚(1910.11.12—1985.6.12), 出生於江蘇常州金壇區,祖籍江蘇丹陽。數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聯邦德國巴伐利亞科學院院士。中國第一至第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
他是中國解析數論、矩陣幾何學、典型群、自守函數論與多元復變函數論等多方面研究的創始人和開拓者,並被列為芝加哥科學技術博物館中當今世界88位數學偉人之一。
國際上以華氏命名的數學科研成果有「華氏定理」、「華氏不等式」、「華—王方法」等。
4、茅以升
茅以升(1896年1月9日—1989年11月12日),字唐臣,江蘇鎮江人。土木工程學家、橋梁專家、工程教育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工程院院士,中央研究院院士。
茅以升主持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工作30餘年,為鐵道科學技術進步作出了卓越的貢獻。積極倡導土力學學科在工程中應用的開拓者。
茅以升曾主持修建了中國人自己設計並建造的第一座現代化大型橋梁——錢塘江大橋,成為中國鐵路橋梁史上的一塊里程碑。
新中國成立後,他又參與設計了武漢長江大橋。晚年,他編寫了《中國橋梁史》、《中國的古橋和新橋》等。1989年11月12日病逝於北京,享年93歲。
5、於敏
於敏(1926年8月16日-2019年1月16日),出生於河北省寧河縣(今天津市寧河區)蘆台鎮,核物理學家,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
在中國氫彈原理突破中解決了一系列基礎問題,提出了從原理到構形基本完整的設想,起了關鍵作用。此後長期領導核武器理論研究、設計,解決了大量理論問題。
對中國核武器進一步發展到國際先進水平作出了重要貢獻。從20世紀70年代起,在倡導、推動若干高科技項目研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1999年被國家授予「兩彈一星」功勛獎章。1985年榮獲「五一勞動獎章」。1987年獲「全國勞動模範」稱號。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錢學森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鄧稼先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茅以升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於敏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華羅庚
『伍』 中國第一塊冬奧會金牌獲得者是
楊揚。
在2002年鹽湖城冬奧會上,楊揚先後在女子500米與1000米短道速滑中兩度封後,實現了中國人在冬奧會上金牌「零的突破。楊揚復出了,她美麗的身影將會再次出現在2006冬奧會上。如今的楊揚就是這樣,為了一個完美的夢想,楊揚的心仍隨著希望在跳動。
2002年2月,楊揚參加了在美國鹽湖城舉行的第十九屆冬奧會。2月16日,在短道速滑女子500米決賽中,她一路領先,最終以44秒187的成績問鼎冠軍,實現了中國冬奧金牌零的突破。此後,她又與隊友一起獲得了女子3000米接力的銀牌,並在女子1000米比賽中以1分36秒391的成績獲得金牌。
(5)做榮譽創造者擴展閱讀
2003年1月,楊揚在十冬會短道速滑比賽中包攬6枚金牌;在亞冬會短道速滑比賽中,獲得3塊金牌。
3月,楊揚參加了華沙世界短道速滑錦標賽,分別以46秒270、1分31秒784、2分25秒147的成績獲得女子500米冠軍、女子1000米季軍、女子1500米季軍,並與隊友合作,以4分22秒030的成績獲得女子3000米接力冠軍。
2005年3月,楊揚參加了在北京舉行的世界短道速滑錦標賽,在女子500米決賽中,楊揚以45.038秒的成績獲得冠軍。
2006年2月26日,都靈冬奧會短道速滑女子1000米決賽中,楊揚以1分33秒937的成績獲得短道速滑女子1000米銅牌。
2006年8月17日,楊揚在北京舉行了退役儀式,宣告退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