筏發明者
㈠ 船是誰發明的它的起源歷史
舟船,是由原始的渡水浮具逐步演變而來的,具體的發明人目前尚未知道。人類的這一漫長歷史過程卻清楚地被記錄在古文獻中。《莊子•逍遙游》說:「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慮以為大樽,而浮於江湖。」
我們從以上古文獻的記載中可以看到:「以匏濟水」、「始乘枰」、「變乘桴以造舟楫」,揭示的當是舟船最初發展的規律,即從「匏」到「桴」,再由「桴」到「舟」。任何事物的發展和演變,都要經歷漫長的過程。
(1)筏發明者擴展閱讀:
船的起源:在幾千年前,人們就發現過河困難的問題。若河淺和水流慢,人們就可以涉水渡河。但遇到河深和水流急的河流,人們就無法過河。後來,一些人發現抱著樹枝或粗的樹干,就可以浮渡過河。於是,人們就開始有意識地把樹枝捆成一紮,做成木筏。或把粗樹干挖空,使它成為獨木舟就可以過河了。這就是船的雛形。
1、古代槳船
在後來,人們開始在船上裝上許多船槳,以此來為船隻提供動力,使其不用隨波逐流,便於控制船隻,使船隻更安全。
2、古代遠洋帆船
隨著人們的科技發展和貪婪的慾望,使人們開始了遠洋探險。在技術上,探險家們所使用的帆船比以前的人力多槳船先進多了。它裝上了高大的桅桿,桅桿上掛著大面積的帆布,使它能盡最大限度地利用海上的風能。這比起以前的船,速度更快,船身更大,更堅固,住在上面更舒適。它上面放置了大量的大炮,使它的攻擊力更強。
3、近代輪船
隨著人們步入工業時代,開始了轟轟烈烈的工業革命。英國人瓦特經過多年研究,廣泛吸取前人的經驗,製成了使用可靠的蒸汽機,並投入使用。那時有一位叫富爾頓的美國人,覺得用槳劃船會很累,而且效率不高,於是他就想用明輪來代替船槳。用蒸汽機驅動船隻。並於1870年在哈德遜河上成功地進行試航。這就是輪船的雛形。
1835年,英國人史密斯造了一艘裝有螺旋槳的船模型,引起了造船專家的注意。經研究發現,螺旋槳作為船的推進器比明輪力量大。於是裝明輪的輪船逐漸退出使用。但為了稱呼方便,裝螺旋槳的船還是叫輪船。
4、現代輪船
隨著人類的發展,現代的輪船已經不再用帆來輔助船航行,而且不再使用會嚴重污染環境而且效率低的蒸汽機,改用了柴油發動機。這是船的發展史上一個重要的里程碑。現代的輪船不僅裝上了高效的柴油發動機,而且還裝上了雷達、聲納、無線電等先進設備,使船隻遠洋航行變得更加安全。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船
㈡ ()人是我國最早的水上交通工具「筏」的發明者
木筏的發明源於南方多河流地區,最初可能是發現人落水後可以抓住浮木而存專活,然屬後就有了成排的木頭或竹子做成的木筏。大規模使用在南北朝時有過戰爭中使用的記錄,當然發明它就在此更早的時候了。雖然咱們民族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但南方少數民族卻其實沒有這么久的記錄,所以也就無史可查了。
所以只能知道木筏發明的時間很早,但不可能確切。
㈢ 我國四大發明是誰發明的
我國四大發明的發明人:
1、造紙術
西漢初年我國發內明了造紙術。1986年,甘肅容天水放馬灘出土的漢景帝時的紙,是迄今所知最早的紙。公元105年,東漢蔡倫改進了造紙術,稱「蔡侯紙」。造紙術是書寫材料的一次偉大革命。
2、印刷術
隋唐時出現了雕版印刷。868年印製的《金剛經》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11世紀初,北宋平民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比歐洲發明早四個多世紀。東傳朝鮮、日本,西傳埃及、歐洲,印刷術的發明,對人類文化的傳播和保存,是一個重大貢獻。
3、火葯
我國古代煉丹家發明,唐中期書籍記載了製成火葯的方法。唐末運用於軍事。南宋時發明「突火槍」,13世紀傳入阿拉伯和歐洲。火葯的發明和傳播,改變了中世紀的戰爭模式,是軍事上劃時代的一件大事。
4、指南針
戰國時人們製作出指示方向的儀器「司南」,後來用磁石指南原理製成指南針。北宋指南針運用於航海。13世紀傳入阿拉伯和歐洲。指南針的發明和傳播,為歐洲航海家探索新航路提供了重要條件。
㈣ 元朝秘史中記載了最早的筏是用什麼做成的
《元朝秘史》原名《蒙古秘史》,是我國蒙古族最早的一部歷史和文內學著作,記載蒙古容族的起源和成吉思汗、窩闊台汗時期的歷史。該書成書於十三世紀中葉,撰者不詳,原著已佚,現僅存明初的漢字音譯本。清代學者李文田撰《元秘史注》十五卷,是《元朝秘史》最早的譯注本,對書中所述地理、年代、人名、史實等均詳加考證。李文田之後,高寶銓又撰《元秘史李注補正》十五卷和《元秘史補正續編》一卷,以正李注訛誤。除為《元朝秘史》作注外,清代學者還進行了很多考證工作,施世傑的《元秘史山川地名考》就是其中的代表性著作。我社現將《元朝秘史》及以上四種研究著作影印出版,以為元朝和蒙古史研究提供參考。 [1]
㈤ 中國四大發明是誰發明的,分別是誰,是哪裡的人,幾幾年出生
一、造紙術
根據考古發現,早在公元前2世紀的西漢年間,我我國勞動人民就已經發明了造紙術,而且當時造出的紙已經可以用於書寫,具體是誰沒有記載。只是,那時候的造紙術比較復雜流傳也不廣,造出的紙張書寫效果也不是太好。
到了公元105年,蔡倫在東漢京京師洛陽總結前人經驗,改進了造紙技術,以樹皮、麻頭、破布、舊漁高了紙的質量,擴大了紙的原米料來源,降低了紙的成本。
蔡倫,字敬仲,桂陽陽(郡都治今湖南郴州)人。東漢永平十八年,即公元75年,蔡倫人入皇宮為宦官。公元92年,蔡倫被任命公元92年,蔡倫被任命為尚方令,並監制宮廷器物兵械。
二、印刷術
早在公元前,我國的勞動人民已懂得印章的使用方法,後來又會拓印碑石。到了隋朝,人們發明了雕版印刷,就是把圖文刻在木板上用水墨印刷的。雕版印刷盛行於唐朝,到了宋朝的時候已經非常完備。北宋慶歷年間,即1041年,畢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更是是印刷術的一大改革。
畢升,徽州(今安徽歙縣)人。1041年,畢升首創泥活字印刷,使書籍印刷更為方便。據記載,畢升在膠泥片上刻字,一字一印,把它燒硬後,便成活字。排版前,先在置有鐵框的鐵板上敷一層摻和紙灰的松脂蠟,活字依次排在上面,加熱使臘稍微融化,以平板壓平字面,泥字即固著在鐵板上,可以像雕版一樣印刷,此外,他還研究過木活字排版。
三、指南針
指南針在戰國時已出現,稱司南,其實早在傳說中黃帝與蚩尤大戰的時候,黃帝的部下應龍就發明了指南車。到了北宋,指南針開始用作海上導航,稱羅盤。之後,阿拉伯人才將羅盤技術傳到歐洲。以前不少西方人認為首先用指南針航海的是阿拉伯人,其實中國使用羅盤見於文字明確記載的至少比西方早80~100年。因此,用羅盤導航也是由中國通過海上的交通、貿易傳給阿拉伯人,再由阿拉伯人傳至全世界的。
四、火葯
火葯的誕生一開始與煉丹術有關,古人為求長生不老而煉制丹葯,煉丹術的目的和動機都是荒謬和可笑的,但它的試驗方法還是有可取之處,最後導致了火葯的發明。
當時發明的火葯,現在叫黑火葯;因為它呈褐色,又有人叫它褐色火葯。它是硝酸鉀、硫磺、木炭3種粉末的混合物。這種混合物極容易燃燒,而且燃燒起來相當激烈。唐代孫思邈的《經》中已記載有原始火葯的配方。火葯在北宋時期已經廣泛應用在軍事上,在以後的戰爭中,人們多方使用火器,如霹靂炮、鐵火炮等。後來火葯由蒙古人和阿拉伯人傳入歐洲。
(5)筏發明者擴展閱讀:
1、造紙術的發明:不但為人類提供了經濟﹑便利的書寫材料,而且掀起一場人類文字載體革命;
2、雕版印刷術的發明:大大促進了文化的傳播;
3、指南針的發明:為歐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動,提供了條件;
4、火葯武器的發明:火葯武器的使用,改變了作戰方式,幫助歐洲資產階級摧毀了封建堡壘,加速了歐洲的歷史進程。
紙、印刷術、指南釒針與火葯,作為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象徵著中華族悠長久遠而燦爛輝煌的文明。它們的外傳對於近代歐洲的崛起產生了深元影響,如印刷術推動文藝復興,指南針促進地理大發現,而火葯則成了摧毀中世紀歐洲封建堡壘的重型武器。
㈥ "船"是誰發明的
當我們在乘船抄航行或在岸邊看到大海上、江河裡湖泊中緩緩駛來形形色色的船舶時,會浮想聯翩、感慨不已,末了,會情不自禁地提出一個問題:船是誰 發明的,最早的船是什麼時候出現的呢? 回答這個問題需要從人類社會的發展談起。人類祖先大都聚居在自然條件比較優越的河流、湖泊邊緣。人類早期文明主要發源於美索不達米亞、埃及、印度河流域以及黃河、長江流域。人類祖先的生活時時刻刻都離不開水,看到水裡的魚想捕獲,遇到江河想渡過 去,洪水泛濫時要逃命,採集的食物或獵獲物需要運輸…… 人們盼望有一種水上工具能征服江河湖海。實踐使人們增長了智慧,觀察自然現象使 人們受到啟發。「古者觀落葉因以為舟」,「見竅木浮而為舟」,這反映了人類祖先開始對一些物體具有浮性的認識。 可以設想:遠古時代,洪水泛濫,有的人抓住一根漂浮的斷木,倖免於難。之後,人們逐漸有意識地利用漂浮的天然物體,如:樹木和蘆葦,幫助人體渡過河流。為了平穩地浮在水面,於是想出用兩根、三根或更多的樹木捆綁在一起的主意。最後,人們根據圓木和蘆葦能浮在水面的原理,製作了類似於筏或船的水上交通工具。 所以說,船的發明不是哪一個人的創造,而是人類集體智慧的結晶
㈦ 中國最早的船是由誰發明的
偉大的勞動人民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製造出獨木舟的國家之一,並利用獨木舟和槳專渡海。獨木舟就屬是把原木鑿空,人坐在上面的最簡單的船,是由筏演變而來的。
雖然這種進化過程極其緩慢,但在船舶技術發展史上,卻邁出了重要的一步。獨木舟需要較先進的生產工具,依據一定的工藝過程來製造,製造技術比筏要難的多、其本身的技術也比筏先進得多,它已經具備了船的雛形。
在中國,商代已造出有艙的木板船,漢代的造船技術更為進步,船上除槳外,還有錨、舵。
唐代,李皋發明了利用車輪代替櫓、槳劃行的車船、槳劃行的車船。
宋代,船普遍使用羅盤針(指南針),並有了避免觸礁沉沒的隔水艙。同時,還出現了10桅10帆的大型船舶。
15世紀,中國的帆船已成為世界上最大、最牢固、適航性最優越的船舶。中國古代航海造船技術的進步,在國際上處於領先地位。
㈧ 《梅杜薩之筏》是誰創作的
1818—1819年間,籍里柯創作了他的不朽名作《梅杜薩之筏》,1819年在沙龍展出時。引起巨大轟動,爭論異常激烈。這一作品一貫被認為是向新古典主義美術的公開挑戰,和浪漫主義美術的突破口。
㈨ 最能理解《梅杜薩之筏》創作的人是誰
在當時最能理解這幅畫的是一位比席里柯小7歲的青年,他在自己的日記中曾這樣寫道:當席里內柯在畫他的《梅杜容薩之筏》的時候,允許我去看他作畫,他給我這樣強烈的印象,當我走出畫室後,我像瘋人一樣跑回家去一步不停,直到我到家為止。這個人就是被譽為浪漫主義之獅的德拉克洛瓦。
㈩ 羊皮筏子從發明到現在已經三百年了,為何只用公羊不用母羊製作呢
如今,羊皮筏子既已經成為了黃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黃河特色的旅遊項目。雖然羊皮筏子也面臨了後繼無人的危險,但仍然希望這項傳統文化手藝能夠一直流傳下去,畢竟“千年筏子百年橋,萬里黃河第一漂”這么優美的詩詞,還是希望後人能聽到詩詞的時候還能見證羊皮筏子的真實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