玲瓏儀是誰發明的
1. 《知太史院事郭公行狀》中記載郭守敬製作玲瓏儀的原因是什麼
按郭守來敬的助手齊履謙所作《知太史源院事郭公行狀》,他創制玲瓏儀的原因是「象雖形似,莫適所用,作玲瓏儀」。上文已提過郭守敬曾製作了一個從外面觀看的渾象,如果玲瓏儀是一個從裡面觀看的渾象,則本質沒有什麼不同,仍舊是「莫適所用」。
2. 郭守敬所製作的玲瓏儀是假天儀式的渾象還是渾儀
渾象的研製到了元代有新的發展,郭守敬以他的創造性才能使渾象出現了內新的面貌和用途。容在郭守敬為編制《授時歷》和建設元大都天文台而創制的儀器中有一架渾象,半隱櫃中,半出櫃上,其製作類似前代。郭守敬還製作了一件前所未有的玲瓏儀。關於此儀,所留資料不多,致使研究者產生兩種不同的看法,一種認為是假天儀式的渾象;另一種則認為是渾儀。持不同意見的雙方主要都是依據郭守敬的下屬楊桓所寫的《玲瓏儀銘》。
該銘文中有對這件儀器的形狀和性質的描述:天文學家製成儀象,各有各的用途,而集多種用途於一身的只有玲瓏儀,該儀表面沿經緯線均勻分布有10萬多孔,按規律准確地與天球相符。整個儀體虛空透亮里外可見。雖然星宿密布於天,不計其數,但它們都有入宿度和去極度,只要利用該儀從裡面窺看,即刻可以明白。古代賢者很多,但這種儀器尚未發明,直至元代,才首次做出來。根據這一段描述可以清楚地感覺到,玲瓏儀就是具有渾象之外形又有渾儀之用途的新式儀器。這也就是說,玲瓏儀既不是假天儀,也不是渾儀,它就是玲瓏儀。
3. 為什麼說玲瓏儀不是假天儀或渾儀
元代郭守敬來對環圈相套的渾儀做了源重大改革,創制了簡儀,不會再去做一個環圈相套的舊式渾儀,而且玲瓏儀銘的描述中有許多話是同環圈相套的渾儀不相容的。渾儀和渾象以及假天儀,在元代之前均有製作,不能認為「茲制猶未」,因此,說玲瓏儀是假天儀或渾儀與玲瓏儀銘中的描述相悖,故而結論只能是:玲瓏儀既不是假天儀,也不是渾儀,它就是玲瓏儀。
4. 《玲瓏儀銘》中儀器的形狀和性質是是什麼
「……制諸法來象,各有攸施。萃於源用者,玲瓏其儀。十萬余目,經緯均布。與天同體,協規應矩。遍體虛明, 中外宣露。玄象森羅,莫計其數。宿離有次,去極有度。人由中窺, 目即而喻。先哲實繁,茲制猶未。逮我皇元,其作始備。……」(《天文類》卷十七)
5. 玲瓏儀是渾儀嗎
至於說玲瓏儀是渾儀,是明代復制渾儀的原型,這一看法,更是站不住腳。郭守敬已經對環圈相套的渾儀做了重大改革,創制了簡儀,不可能再去做一個環圈相套的舊式渾儀,而且玲瓏儀銘的描述中有許多話是同環圈相套的渾儀不相容的。渾儀和渾象以及假天儀,在元代之前均有製作,不能認為「茲制猶未」,因此,說玲瓏儀是假天儀或渾儀對上述引文中最後四句均無法解釋,結論只能是:玲瓏儀既不是假天儀,也不是渾儀,它就是玲瓏儀。
6. 玲瓏儀的用途是什麼
日本山田慶兒教授曾猜想玲瓏儀是以半透明材料製作天球的渾象,其前一半是可取的。在這種半透明材料上按經緯線鑽小孔,當人從裡面看時,就感到整個天球布上了經緯網,天上的星都在這經緯網中有其位置,其坐標一看即明。白天可用來看太陽,晚上可用來觀星,得到它們的入宿度和去極度,這就類似渾儀的用途,故應安置於台頂。但當把三垣二十八宿及全天星象也標在球殼上以後,又可以表演天象變化,類似渾象的用途。所以稱它玲瓏儀,也是符合實情的。
7. 《玲瓏儀銘》中儀器的形狀和性質用現代語言怎麼譯
「……天文學家製成儀象,各有各的用途,而集多種用途於一身的只版有玲瓏儀,該儀表面沿經權緯線均勻分布有10萬多孔,按規律准確地與天球相符。整個儀體虛空透亮里外可見。雖然星宿密布於天,不計其數,但它們都有入宿度和去極度,只要利用該儀從裡面窺看,即刻可以明白。古代賢者很多,但這種儀器尚未發明,直至元代,才首次做出來。……」
8. 日本山田慶兒教授猜想玲瓏儀的製作材料類型是什麼
日本山田慶兒教授猜想玲瓏儀是以半透明材料製作天球的渾象,在這種半透明材料上按經緯線鑽小孔,當人從裡面看時,就感到整個天球布上了經緯網,天上的星都在這經緯網中有其位置,其坐標一看即明。
9. 《玲瓏儀銘》中有關玲瓏儀形狀和性質的記載是怎樣的
《玲瓏儀銘》中有關玲瓏儀形狀和性質的話錄於下:「……制諸法象,各內有攸施。萃於用者,玲瓏容其儀。十萬余目,經緯均布。與天同體,協規應矩。遍體虛明,中外宣露。玄象森羅,莫計其數。宿離有次,去極有度。人由中窺,目即而喻。先哲實繁,茲制猶未。逮我皇元,其作始備……」如果用現代語言把這一段譯出來便是:「……天文學家製成儀象,各有各的用途,而集多種用途於一身的只有玲瓏儀,該儀表面沿經緯線均勻分布有10萬多孔,按規律准確地與天球相符。整個儀體虛空透亮里外可見。雖然星宿密布於天,不計其數,但它們都有入宿度和去極度,只要利用該儀從裡面窺看,即刻可以明白。古代賢者很多,但這種儀器尚未發明,直至元代,才首次做出來……」
10. 什麼是玲瓏儀
玲瓏儀就來是具有渾象之外形源又有渾儀之用途的新式儀器。按郭守敬的助手齊履謙所作《知太史院事郭公行狀》,他創制玲瓏儀的原因是「象雖形似,莫適所用,作玲瓏儀」(渾象雖然形狀如天球,但不適於運用,所以作玲瓏儀)。上文已提過郭守敬曾製作了一個從外面觀看的渾象,如果玲瓏儀是一個從裡面觀看的渾象(假天儀),則本質沒有什麼不同,仍舊是「莫適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