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新型創造 » 晉朝創造

晉朝創造

發布時間: 2021-01-09 17:56:11

『壹』 我國古代人民在機械方面有許多傑出的發明創造,晉朝的水碾應用了 原理,西漢時期的指南

前者凸輪原理,後者輪系傳動原理

『貳』 晉朝的小故事

1、奉旨放糧

傳說,晉代大書法家王羲之做右軍將軍時,琅琊郡一帶連年大旱,顆粒無收,窮人把草根樹皮都吃光了,貪官豪紳們卻見死不救。王羲之於是寫了道奏章,騎上快馬,不分晝夜地直奔京城。

皇帝接過奏章,不管上面什麼內容,卻全神貫注地欣賞起王羲之的書法來。特別是奏章的「放糧」二字,飄如浮雲,矯若游龍。皇帝邊看邊稱贊:「放糧——好,好,好!」話音剛落,只聽王羲之在下面高聲應道:「謝主龍恩!臣今日就去琅琊放糧。」

等皇上明白過來,已是潑水難收了。只好將錯就錯,封王羲之為放糧的欽差。王羲之當天就打著「奉旨放糧」的大旗,急急趕回琅琊郡。

2、王馬共天下

劉聰攻下長安後,南方還在晉朝官員手裡。晉愍帝在被俘前留下詔書,要鎮守在建康(的琅琊王司馬睿繼承皇位。在建康江邊看熱鬧的人本來很多。大家看到這種從來沒見到過的大排場,都轟動了。江南有名的士族地主顧榮等聽到這個消息,從門縫里偷偷張望。

他們一看王導、王敦這些有聲望的人對司馬睿這樣尊敬,大吃一驚,怕自己怠慢了司馬睿,一個接一個地出來排在路旁,拜見司馬睿。

晉元帝登基的那天,王導和文武官員都進宮來朝見。晉元帝見到王導,從御座站了起來,把王導拉住,要他一起坐在御座上接受百官朝拜。這個意外的舉動,使王導大為吃驚。他說:「這怎麼行。如果太陽跟普通的生物在一起,生物還怎麼能得到陽光的照耀呢?」

王導這一番吹捧,使晉元帝十分高興。他封王導擔任尚書。王家的子弟中,很多人都封了重要官職。當時,民間流傳著一句話,叫做「王與馬,共天下」。意思就是王氏同皇族司馬氏共同掌握了東晉的大權。

王敦掌握軍權,自以為了不起,把晉元帝不放在眼裡。晉元帝也看出了王敦的驕橫,另外重用了大巨劉隗和刁協,對王氏兄弟漸漸疏遠起來。這樣,剛剛建立的東晉王朝內部就出現了裂痕。

3、八王之亂

我國歷史上空前的大內訌,並引發了亡國和近300年的動亂。其最終結局是東海王司馬越奪取大權。對統治造成了嚴重破壞,被認為是導致西晉滅亡的原因之一。這場動亂從宮廷內權力斗爭開始,而後引發戰爭,禍及社會,造成了較大的破壞。

加劇了西晉的統治危機,成為西晉迅速滅亡的重要因素。之後的中國進入五胡十六國時期。西晉皇族中參與這場動亂的王不只八個,但八王為主要參與者,且《晉書》將八王匯為一列傳,故史稱「八王之亂」。

4、司馬炎篡魏

自司馬炎的祖父司馬懿始,司馬氏掌握魏的大權,至司馬炎手篡魏的機會成熟,司馬炎篡魏,吞並吳、蜀而有天下,國號晉,是為晉武帝,傳至愍帝,為前趙所滅,史稱西晉。司馬炎於公元265年,登上帝位,改國號為晉,史稱為西晉,晉王司馬炎成了晉武帝。

5、太康之治
太康盛世是指晉武帝統一全國,經濟繁榮,在西晉初期出現的太平盛世。當時社會民生富庶、人民安居樂業、呈現政治繁榮的局面。西晉政府重視生產,勸課農桑,興修水利,民和俗靜,家給人足,牛馬遍野,余糧委田,出現了四海平一、天下康寧的昇平景象。史稱「太康盛世」。

6、張昌起兵

張昌改名李辰,於太安二年(303)五月在安陸北面的石岩山起義。各地不願遠征的丁壯和就食江夏的飢民,都踴躍參加。義軍首先攻克江夏郡,又大敗司馬歆派來鎮壓的大軍,立原山都縣吏丘沈為天子,更名劉尼,冒充漢朝後代。

一路張昌親率大軍西攻宛,敗豫州刺史軍,並於樊城一戰斬司馬歆,直逼襄陽。一路別帥石冰東破江、揚二州。臨淮人封雲起兵響應,佔領徐州。一路陳貞等南破長沙、湘東、零陵、武陵諸郡。這樣,義軍迅速佔領了長江中下游的荊、江、徐、揚、豫五州的大部分地區,多以下層人民擔任州郡牧守。

『叄』 誰能提供晉朝歷史

公元280年,晉朝名將王浚的水軍攻近建業城,東吳主孫皓在進行一番幾乎是徒勞的抵抗後出城投降,這標志著輝煌的三國時代終於告一段落,大晉一統天下,後人稱之為「三國歸晉」。

完成一統天下這一偉業的是司馬炎,司馬懿之孫,司馬昭長子,司馬一家三代,都是精明強干之輩,祖父司馬懿,與諸葛亮周旋多年,終於拖死這一千古名相,並奪取魏國大權,而他父親司馬昭,不單掌控魏國大權,還南征滅了蜀漢,劉姓江山傳了這么多年,終於徹底斷了。到了司馬炎這代,他終於取魏而代之,並一統天下。

中國幾千年歷史,分而合之,合而分之,但是這一統天下的君主實在沒幾個,而司馬炎和其他幾位相比,唯一值得一說的也就是他的「仁」了,司馬炎取曹魏代之,但是卻沒有殺魏帝曹奐,而是封其為陳留王,而且准許他用皇帝儀仗,上書時不必稱臣,這種事也就晉朝出現,而原來蜀漢後主劉禪投降被封為安樂公,現在東吳主孫皓投降被封為歸命侯,都得善終。或許是因為司馬家出身士族的關系,司馬炎和身邊大臣關系不錯,大臣說話也是很隨便,即便說他壞話也是一笑了之,仔細看。晉朝一代都是如此,君弱臣強。大臣比皇帝橫多了。

司馬炎不能稱之為明君,全因他只打下了江山,卻沒有為這個江山打好基礎,正所謂「打江山易,守江山難!」而他選的白痴皇帝和藩王領兵在外的制度為西晉的覆滅埋下了禍根。

假如他的皇帝兒子不是白痴一般,而藩王即便想作亂也沒機會,假如沒有藩王領兵這樣的制度,那朝政再亂也不會象八王之亂這樣。

八王之亂象一個攪肉機,中原的力量全部耗盡於此,中原形成了真空,原本臣服於中原的游牧民族便以各種借口進入中原,這便是後世常稱的五胡亂華。

中原亂成一片,先是匈奴,後是羯,鮮卑,一窩蜂的進來,先是對晉朝,後來是自己內部也打,亂糟糟一片,司馬睿,這個和司馬炎已經算是很遠很遠的遠親慌慌張張跑到當年被司馬炎打下的東吳都城建康,在王導的鼎力支持下,過起了小朝廷的日子。

或許是一下子成了皇帝,要享享清福,或許是江南的風光太好,捨不得離去,司馬睿不想回到那個兵荒馬亂的北方去了。

南方還算穩定,但是北方就苦了,能走的都走的,留下來的老百姓只能受胡族的欺壓,即便不欺壓,這兵荒馬亂的,日子也不好過。人每到痛苦的時刻,最大的希望便是從天邊降下一個神靈,至少是英雄來拯救自己。

祖逖嘗試過,他以中流擊楫的英雄氣概北伐,在無比艱難的情況下與後趙作戰,收復了黃河以南的領土,而且毫無私心,實在是一位大英雄,但是他沒有完成北伐的使命便去了。

於是人們把希望寄託在號稱項羽轉世的冉閔身上,但是這希望被慕容恪的連環馬扼殺了。

然後大家又把希望轉到南方,一個叫桓溫的將軍吸引了他們的注意,可是當這個將軍來到長安城下,大家才發覺這位將軍更重視的是南方的權力,所以他轉了一圈便回去了。

曾經一度,那個仁和的苻堅和摸虱子的王猛給大家帶來了希望,不過王猛早早便逝去了,而那個仁和的苻堅一下子好象失去了主心骨,一意孤行發動了南征。可惜,人心還是向著東晉,運氣還是在南方這邊,淝水一戰,東晉大勝,雖然沒有收復全部失地,但是前秦卻土崩瓦解了。

或許慕容家族才是希望所在?這個一家都英俊非凡的家族有慕容恪、慕容垂這樣不世出的名將,一統天下或許不是什麼難事吧。可惜世事難料,參合陂一戰,慕容家族從此衰落。

大家並不知道,這樣的痛苦還要過上幾百年,直到一個叫隋的朝代建立才會暫時結束,在這段時期里,所有的人只是匆匆過客,在歷史書上留下幾筆便走了,只是有些人留的多些,有些人留的少些。

我們總是崇拜那些留的多的人,即便那是虛名,但是至少能留給後人無盡的話題。而其中的一些人,我們稱之為英雄,像祖逖。而在英雄之中,有些人創造了一個時代,他們製造了歷史。

請先記住這位創造了一個時代的人物,他的名字叫劉裕。

『肆』 請問:中國古代各個朝代都有什麼發明創造最好能詳細點(某人在什麼時候發明了什麼)謝謝

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利用磁鐵在地球磁場中的南北指極性而製成的一種指向儀器,有多種形體。戰國時期,已發現磁石吸鐵的現象,並用天然磁石製造「司南之勺」,「其柄指南」。此後,經過長時期的實踐,發現人工磁化的方法,造成更高一級的磁性指向儀器。宋代科學家沈括首先記載了地磁偏角,說用天然磁石摩擦鋼針,使之磁化成為磁針,可以指南,而常微偏東,並介紹了四種支掛磁針的方法:一是浮於水面,二是放在指甲上,三是放在碗沿上,四是線縷懸掛(見彩圖縷懸法指南針 據沈括記載復制模型)。宋軍中配備指南魚,是將薄鐵葉剪成魚形而磁化,用於陰天和黑夜判斷行軍方向。後來又發展成磁針和方位盤聯成一體的羅經盤,即羅盤。曾三異在《因話錄》中記載當時有「地螺」,「或有子午正針,或用子午、丙壬間縫針」。這種地羅還是一種水羅盤。當時,陰陽家用地羅看風水。在清丈田地和判決土地訴訟時,也使用地羅。據《萍洲可談》、《宣和奉使高麗圖經》、《諸蕃志》和《夢粱錄》記載,至晚在北宋後期,指南針已用於航海,南宋時,使用「針盤」導航。這種針盤還使用「浮針」,這對於海上交通的發展,中外經濟文化交流,起了極大作用。

最早的「指南針」 戰國時代,我國人民利用磁鐵造成了一種指示方向的工具,叫「司南」。「司南」就是指南的意思。
司南的形狀和現在的指南針完全不同。它是根據我國古代的勺子的形狀製成的,很象我們現在用的湯匙。
司南是怎樣製成的呢?古書上缺少詳細的記載,又沒有實物留下來,所以我們沒有辦法知道它的准確形狀。根據專家們的研究,司南大約是把整塊的天然磁鐵,輕輕地琢磨成勺子的形狀,並且把它的S極琢磨成長柄,使重心落在圓而光滑的底部正中。
司南做好以後,還得做一個光滑的底盤。使用的時候,先把底盤放平,再把司南放在底盤的中間,用手撥動它的柄,使它轉動。等到司南停下來,它的長柄就指向南方,勺子的口則指向北方。
司南的底盤是用青銅做的,有的是個塗漆的木盤,青銅和漆器都比較光滑,磨擦的阻力比較小,司南轉動起來很靈活。這種底盤內圓外方,四周還刻有表示方位的格線和文字。現在的出土文物中,就有這樣的銅盤和塗漆的木盤;還有東漢時候的一幅石刻,刻著一個小勺子放在一個小方台上,有人認為這就是司南。
司南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針」。戰國時候,有人去采玉,怕在荒山中迷路,就帶上司南。
司南必須放在光滑的底盤上旋轉,底盤還必須放平,否則就會影響它指南的作用,甚至會使它從底盤上滑下來。因此,人們發明司南以後,又繼續不斷地研
究改進指南的工具。

指南魚 公元九六零年,宋太祖建立宋朝,結束了五代十國時期的封建割據局面。北宋時候,農業、手工業和商業都有了新的發展。在這個基礎上,我國的科學技術獲得了輝煌的成就。宋朝時候,我國在指南針的製造方面,跟造紙法和印刷術一樣,也有很大的發展。
大約在北宋初年,我國又創制了一種指南工具——指南魚。
當時有一部有名的軍事著作,叫《武經總要》,其中說:行軍的時候,如果迂到陰天黑夜,無法辨明方向,就應當讓老馬在前面帶路,或者用指南車和指南魚辨別方向。《武經總要》這部書是在北宋仁宗慶歷四年(公元一零四四年)以前寫成的。這就是說,在那個時候,我國已經有指南魚,並且把它應用到軍事方面去了。
指南魚用一塊薄薄的鋼片做成,形狀很象一條魚。它有兩寸長、五分寬,魚的肚皮部分凹下去一些,使它象小船一樣,可以浮在水面上。
鋼片做成的魚沒有磁性,所以沒有指南的作用。如果要它指南,還必須再用人工傳磁的辦法,使它變成磁鐵,具有磁性。
關於怎樣進行人工傳磁,《武經總要》沒有明白的記載,但是它指出,指南魚要用「密器收之」,也就是說,要拿一個密封的合子藏起來。根據這一點來看,當時的人工傳磁法大約是這樣的:把鋼片做的魚和天然磁鐵放在同一個密封的 合子里,使它們接觸,時間久了,鋼片做的魚就也會具有磁性,變成磁鐵。
原來,不管磁化或者沒有磁化的鋼鐵裡面,每一個分子都是一根「小磁鐵」。沒有磁化的鋼條,它的分子毫無次序地排列著,「小磁鐵」的磁性都互相抵消了。磁化了的鋼條,所有的「小磁鐵」都整整齊齊地排列著,同性的磁極朝著一個方向,不用說,整個鋼條就具有磁性了。如果拿一塊磁鐵,緊緊擦著一根沒有磁化的鋼條,老是從這一頭向另一頭移動,那麼,由於磁鐵的吸力,普通鋼條中的分子也都順著一個方向排列起來,這樣,就完成「傳磁」的工作了。《武經總要》上講到的「密器收之」,可能就是指這種人工傳磁方法。
我國人民發明用人造磁鐵做指南魚,這是一個很大的進步。這說明我國人民在九百多年前就已具有相當豐富的磁鐵知識了。
使用指南魚,比使用司南要方便,它不需要再做一個光滑的銅盤,只要有一碗水就可以了。盛水的碗即使放得不平,也不會影響指南的作用,因為碗里的水面是平的。而且,由於液體的摩擦力比固體小,轉動起來比較靈活,所以它比司南更靈敏,更准確。
當時不但有鋼片做的指南魚,還有用木頭做的指南魚和指南龜。宋代《事林廣記》記載了用木頭做指南魚的方法:用一塊木頭刻成魚的樣子,象手指那樣大,在魚嘴往裡挖一個洞,拿一條磁鐵放在裡面,使它的S級朝外,再用蠟封好口。另外用一根針從魚口裡插進去,室南魚就做好了。把指南魚放到水面上,魚嘴裡的針就指向南方。
指南龜也是用木頭刻成的,放磁鐵的辦法和木頭指南魚一樣,插在尾部。指南龜不放在水裡,人們在它的肚子下面挖一個洞,把它裝在光滑的竹釘上面,使它便於自由轉動,它尾部的那根針,也會自動指向南方。
這種木頭指南魚和指南龜,很可能是一些懂得方術的方士創造的,做成以後只是用來變戲法。所以《事林廣記》的作者,把它們當作《神仙幻術》了。

火葯的發明

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古代煉丹家制葯時,逐漸發現硫黃(S)、 焰硝(KN□)和木炭(C)的混合物有燃燒和爆炸能力。唐末天□年間(904~906),在戰爭中開始出現火葯箭,還出現「發機飛火」的記載,即用拋石機投擲火葯包,作燃燒性兵器。宋朝東京開封府(今河南開封)設廣備攻城作,其中有生產火葯的部門。《武經總要》一書記載了火葯的三種配方,生產火葯已達相當規模。盡管生產技術嚴格保密,仍傳入遼朝,故從日本大量進口硫黃的同時,又嚴禁硫黃和焰硝向遼出口。宋神宗趙頊時,邊防軍中已大量配備火葯弓箭、火葯火炮箭等兵器。遼道宗時,也已在南京析津府(今北京)「日閱火炮」。南宋時,水軍也配備了霹靂炮、火炮、火箭等兵器,在建康府(今江蘇南京)、江陵府(今湖北江陵)等城市都設有火葯兵器製造業。早期火葯兵器威力有限,不可能取代冷兵器。但自南宋中期以後,火葯兵器在兵器中的比重顯著增大(見彩圖火箭(模型)將火葯筒縛在箭支的前部,利用火葯燃燒時產生的後推力帶動箭支前進,宋代軍隊配備的火葯武器之一)。金朝火葯製造技術來源於遼,金軍攻宋之初,已使用火炮。此後,在宋、金、元之間的戰爭中,火葯的使用愈益頻繁。金末抗擊蒙古軍時,曾使用震天雷、飛火槍等火器。宋代出現了類似近代炮彈的鐵火炮,卻仍用拋石機投射;又發明了突火槍,以巨竹為筒,發射「子窠」,類似於後世槍炮,卻尚未使用金屬發射管。這是遼、宋、 金代火葯兵器進步的極限,卻已決定了後世火葯兵器的發展方向。總之,遼、宋、金代可算是人類使用火葯的奠基時期。到元、明又發現了銅鐵鑄造的管狀火器——銃和炮。

火槍 南宋時候,火葯的使用越來越普遍了,火器也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 為了防禦金兵的侵擾,南宋的軍事家們就不斷想法改進武器。南宋初,宋高宗紹興二年(公元一一三二年),有一個叫陳規的軍事學家,發明了一種管形火
器——火槍,這在火器史上是一大進步。
這種火槍是用長竹桿做的,竹管里裝滿火葯。打仗的時候,由兩個人拿著,點著了火,發射出去,用它燒敵人。
這是我國最早出現的管形火器。把火葯裝在竹管里做成火槍,在火葯的應用上是個了不起的進步。用拋石機發射火葯,不容易准確地打中目標;有了管形火器,人們就可以比較准確地發射和適當地操 縱火葯的起爆了。
火槍發明以後,經過不斷的改進,到了南宋未年,又有人發明了突火槍。突火槍是用粗毛竹筒做成的,竹筒里放有火葯,還放一種叫「子窠」的東西。用火把火葯點著以後,起初發出火焰,接著「子窠」就射出去,並且發出象炮一樣的聲音。
這種「子窠」,究竟是什麼東西呢?它很可能就是一種最早的子彈,可惜古書上沒有說明。
火槍的作用只在燒人,突火槍卻能發出子窠打人,比火槍又前進了一步。
火槍和突火槍,都是用竹管做的原始的管形火器,威力不大,但它們是近代槍炮的老祖宗。近代的槍炮,就是從它們慢慢發展來的。

造紙術的發明

東漢元興元年(105),蔡倫在前人造紙術的基礎上,改革和推廣了造紙技術。新的造紙術使舊的不便書寫的麻紙變成了至今大致結構沒有改變的良紙工藝。
在蔡倫造紙術出現之前,在中國,商代用甲骨,西周用青銅器,春秋時用竹簡、木牘、縑帛作為記事材料。漢代,農業發達,經濟繁榮,國力強盛,文化事業蓬勃發展。笨重的竹簡和昂貴的縑帛已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尋求新的書寫材料已成為時勢所趨,造紙術就因此應運而生。
據20世紀中葉以來在新疆、陝西、甘肅等地出土的麻質古紙,專家確認為西漢麻紙的片狀纖維物,說明造紙術可能出現在蔡倫之前,而且可能與人們對紡織用麻的處理過程有關。但這些西漢麻質古紙上都沒有發現可以辨識的書寫文字,加上對化驗分析結果解釋不同,對西漢是否已出現了造紙術中術界尚有很大爭議。閃此《後漢書·蔡倫傳》對蔡倫發明造紙術的記載,是迄今為止有時間和人物的准確記載造紙術的最早記錄,廣為人們承認。
蔡倫(62~121),字敬仲,桂陽(今湖南郴州)人,明帝永平十八年(75)入宮為宦。章帝章和元年(87)任尚方令,掌管宮廷手工作坊。和帝元興元年(105)發明造紙術。安帝元初元年(114)封龍亭侯。安帝建光元年(121)去世,葬在封地。
《後漢書·蔡倫傳》記載:蔡倫造紙之前,書寫記事的紙實際上是絲織物(縑帛),蔡倫用樹皮、麻頭、破布、魚網,經過挫、搗、抄、烘等一系列的工藝加工,製造植物纖維紙,一種至今大致結構沒有改變的良紙,也是真正意義上的紙。105年,蔡倫向漢和帝獻紙,受到和帝贊譽。造紙術於是廣為天下所知,蔡倫造的紙被稱為「蔡侯紙」;105年則被普遍認為造紙術的發明年代。
蔡倫對造紙術的改革和推廣,使紙的使用在東漢後日漸多起來。從考古發掘出的東漢古紙看,已有不少帶有書寫字體,而且質量明顯提高。這些東漢古紙,或是詩抄,或是書信,或是書札的殘部,都是東漢末年的產物,准確的應屬永初四年(110)前後。科學家對1974年甘肅武威旱灘坡的東漢晚期墓出土的留有字跡的古紙進行了細致的科學分析,發現古紙已具有一定的強度和柔性,厚度與現代機制原稿紙相當,原料為大麻等麻類纖維,纖維交結細勻緊密,且有單面塗布加工,說明當時的造紙工序已相當精細,造紙技術已達到一定水平。
東漢時紙的使用,有許多書稿文獻都有記載。如《後漢書·鄧皇後紀》中所說的貢紙和《後漢書·百官志》中所說的宮廷內專管紙墨的少府守宮令和尚書令右丞,說明紙在宮廷內已廣為使用。而《後漢書·延篤列傳》所載的牘記紙和書寫紙及《北堂書抄》中所載的信紙,則說明一般官吏和士人也有使用紙書寫的了。
造紙術的發明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發明之一,也是人類文明史上一項最傑出的成就。紙的出現,是人類文明的基礎,它作為一種新的信息載體在中國率先出現,使中國漢代的文明勃興超過了其它的文明。公元八世紀左右,阿拉伯人才開始用中國的技術和設備造紙。
紙的出現和推廣,使漢以後的文化生活出現了嶄新的面貌。紙的質量越來越好。漢中平二年(185),山東造紙能手左伯(字子邑)造出「左伯紙」,史稱「子邑之紙,妍妙輝光」。公元2~5世紀,左伯紙、張芝筆和韋誕墨曾是文人墨士喜愛的文房用品。但縱觀漢代的書寫材料佔主要地位的仍是簡牘和縑帛。直到晉以後,經濟發展,造紙術流傳到長江流域和江南一帶,造紙材料豐富,才出現了較多較好的紙。晉代盛行的讀書、抄書和藏書之風都得益於紙的普及和推廣。抄經熱、藏書熱和因傳抄左思《三都賦》而出現的洛陽紙貴,都是紙普及後出現的前所未有的景觀。

印刷術的發明

自從有了紙以後,隨著經濟文化的發展,讀書的人多起來了,對書籍的需要量也大大增加了。
晉朝初年,官府有書二萬九千九百四十五卷。南北朝時候,梁元帝在江陵有書籍七萬多卷、隋朝嘉則殿中藏書有三十七萬卷,這是我國古代國家圖書館最高的藏書記錄。
除了官府藏書,私人藏書也越來越多。比如晉朝郭太,有書五千卷;張華搬家的時候,單是搬運書籍,就用了三十輛車子。
印刷術發明以前,只有官府和郭太、張華那樣的富人才能有這么多的藏書,一般人要得到一兩本書也很不容易,因為那時的書都是手抄本。要抄這么多的手抄本,得花費多少人力呀!這種情況如果不改變,怎麼能夠滿足社會上的需要呢?
歷史上常常有這樣的情況:一項科學發明,只要社會上迫切需要它,同時又有產生它的物質條件,那麼,它就會很訣出現的。雕版印刷術的出現就是這樣。
在雕版印刷術出現以前,社會上已經廣泛應用印章和拓碑。
印章有陽文和陰文兩種,陽文刻的字是凸出來的,陰文刻的字是凹進去的。「如果使用陽文印章,印到紙上就是白底黑字,非常醒目。但是印章一般比較小,印出來的字數畢竟有限。
刻碑一般用陰文,拓出來的是黑底白字,不夠醒目。而且拓碑的過程比較復雜,用來印製書籍也不方便。但是,拓碑有一個很大的好處,那就是石碑面積比較大,一次可以拓印許多字。
如果截長補短,把拓碑和印章的各自特點結合起來呢?情況當然就不一樣了。
我國勞動人民在拓碑和印章這兩種方法的啟發下,發明了雕版印刷術。
雕版印刷的方法是這樣的:把木材鋸成一塊塊木板,把要印的字寫在薄紙上,反貼在木板上,再根據每個字的筆劃,用刀一筆一筆雕刻成陽文,使每個字的筆劃突出在板上。木板雕好以後,就可以印書了。印書的時候,先用一把刷子蘸了墨,在雕好的板上刷一下,接著,用自紙復在板上,另外拿一把干凈的刷子在紙背上輕輕刷一下,把紙拿下來,一頁書就印好了。一頁一頁印好以後,裝訂成冊,一本書也就成功了。這種印刷方法,是在木板上雕好字再印的,所以大家稱它為「雕版印刷」。
我國的雕版印刷是在什麼時候發明的呢?對這個問題,歷史學家還沒有統一的意見,但多數人認為是在唐朝時候發明的。
在隋末唐初,由於大規模的農民大起義,推動了社會生產的發展,文化事業也跟著繁榮起來,客觀上產生雕版印刷的迫切需要。
根據明朝時候邵經邦《弘簡錄》一書的記載:唐太宗的皇後長孫氏收集封建社會中婦女典型人物的故 事。編寫了一木叫《女則》的書。貞觀十年土長孫皇後死了,宮中有人把這本書送到唐太宗那裡。唐太宗看到之後,下令用雕版印刷把它印出來。
貞觀十年是公元六三六年。《女則》的印行年代可能就是這一年,也可能稍後一些。這是我國文獻資料中提到的最早的刻本。從這個資料來分析。可能當時民間已經開始用雕版印刷來印行書籍了,所以唐太宗才想到把《女則》印出來。雕版印刷發明的年代,一定要比《女則》出版的年代更早。
到了九世紀的時候,我國用雕版印刷來印書已經相當普遍了。
唐朝時候,有個傑出的詩人叫白居易。他把自己寫的詩編成了一部詩集——《白氏長慶集》長慶四年十二月十日(公元八二五年一月二日),白居易的朋友元稹給《白氏長慶集》寫了一篇序文,序文中說:當時人們白居易的詩「繕寫模勒」,在街上販賣,到處都是這樣。
從前人們把刻石稱為「模勒」,到了唐代,也就把雕版稱為」模勒「了。這里的「模勒」兩字就是雕版印刷的意思。
《舊唐書》還有這樣一條記載,大和九年(公元八三五年)十二月,唐文宗下令各地,不得私自雕版印刷歷書。這是怎麼一回事呢?根據另外一些古書的記載情況是這樣:當時劍南、兩川和淮南道的人民。都用雕版印刷歷書,在街上出賣。每年,管歷法的司天台還沒有奏請頒發新歷,老百姓印的新歷卻已到處都是了。頒布歷法是封建帝王的特權,東川節度使馮宿為了維護朝廷的威信,就奏請禁止私人出版歷書。歷書關繫到農業生產,農民非常需要,一道命令怎麼禁得了呢?雖然唐文宗下了這道命令,民間刻印的歷書仍舊到處風行。就是在同一個地區,民間印刷歷書的也不止一家。
黃巢起義的時候,唐僖宗慌慌張張逃到了四川。皇帝也逃跑了,當然沒有人來管理禁印歷書的事了。因此,江東地方的人民就自己編印了歷書出賣。唐僖宗中和元年(公元八八一年),有兩個人印的歷書,在月大月小上差了一天,發生了爭執。一個地方官知道了,就說:「大家都是同行做生意,相差一天半天又有什麼關系呢?」歷書怎麼可以差一天呢?那個地方官的說法真叫人笑掉了牙。這件事情卻告訴我們,單是江東地方,就起碼有兩家以上印刷歷書。
當時跟著唐僖宗逃到四川的柳毗在他的《家訓》的序里也說,他在成都的書店裡看到好多關於陰陽、雜記、占夢等方面的書籍。這些書大多是雕版印刷的。可見當時成都的印刷業比較發達,不但印歷書,還印其他各種書籍了。
唐朝刻印的書籍,現在保存下來只有一部咸通九年刻印的《金剛經》。 咸通九年是公元八六八年,離開現在已經一千多年了。這一千多年前的印刷品,是怎樣保存下來的呢?這里還有一段故事。
甘肅省墩煌東南有坐鳴沙山,早在晉朝的時候,有一些佛教徒在這里開了山洞,雕刻佛像,建築寺廟。山洞不斷增加,佛像也跟著增多,人們就把這里稱為「千佛洞」。一九零零年,有一個王道士在修理洞窟的時候,無意中發現了一個密閉的暗室,打開一看,裡面堆滿了一捆捆紙卷,其中有相當多的紙卷是唐代抄寫的書籍,還有一卷是唐代刻印的《金剛經》。
這部《金剛經》長約一丈六尺,高約一尺,是由七個印張粘連而成的卷子。卷首有一幅畫,上面畫著釋迦牟尼對他的弟子說法的神話故事,神態生動,後面是《金剛經》的全文。卷未有一行文字,說明是咸通九年刻印的。

這本書是世界上現存的最早的雕板印刷書籍。圖畫也是雕刻在一塊整版上的,也許是世界上最早的版畫。
到了五代時候,有個封建官僚叫馮道。他在短短的五個朝代中做過四個朝代的大官,是個卑鄙無恥的傢伙。他看到江蘇、四川等地人民販賣的印本書籍,各種各樣都有,單單沒有儒家經典,就在後唐長興三年向皇帝建議雕版印刷儒家經典。
當時共印九種經書,經歷了四個朝代,直到後周廣順三年,先後花了二十二年的時間,才全部刻成。
因為這次刻書影響比較大,後來竟有人認為印刷術是五代時候馮道發明的,這當然是錯誤的。
到了宋朝時侯,印刷業更加發達起來,全國各地到處都刻書。北宋初年,成都印《大藏經》,刻板十三萬塊;北宋政府的中央教育機構——國子監,印經史方面的書籍,刻板十多萬塊。從這兩個數字,可以看出當時印刷業規模之大。宋朝雕板印刷的書籍,現在知道的就有七百多種,而且字體整齊樸素,美觀大方,後來一直為我國人民所診視。
宋朝的雕版印刷,一般多用木板刻字,但也有人用銅板雕刻。上海博物館收藏有北宋「濟南劉家功夫針鋪」印刷廣告所用的銅版,可見當時也掌握了雕刻銅版的技術。
說起印製書籍,雕版印刷的確是一個偉大的創造。一種書,只雕一回木板,就可以印很多部,比用手寫不知要快多少倍了。
可是用這種方法,印一種書就得雕一回木板,費的人工仍舊很多,無法迅速地、大量地印刷書籍,有些書字數很多,常常要雕好多年才能雕好,萬一這部書印了一次不再重印,那未,雕得好好的木板就完全沒用了。
有什麼辦法改進呢?
到了十一世紀中葉(宋仁宗慶歷年間),我國有個發明家叫畢升,終於發明了一種更進步的印刷方法——活字印刷術,把我國的印刷技術大大提高了一步。
畢升用膠泥做成一個一個四方長柱體,一面刻上單字,再用火燒硬,這就是一個一個的活字。印書的時候,先予備好一塊鐵板,鐵板上面放上松香和蠟之類的東西,鐵板四周圍著一個鐵框,在鐵框內密密地排滿活字,滿一鐵框為一版,再用火在鐵板底下烤,使松香和蠟等熔化。另外用一塊平板在排好的活字上面壓一壓,把字壓平,一塊活字版就排好了。它同雕版一樣,只要在字上塗墨,就可以印刷了。
為了提高效率,他准備了兩塊鐵板,組織兩個人同時工作,一塊板印刷,另一塊板排字;等第一塊板印完,第二塊板已經准備好了。兩塊鐵板互相交替著用,印得很快。
畢升把每個單字都刻好幾個;常用字刻二十多個碰到沒有予備的冷僻生字,就臨時雕刻,用火一燒就成了,非常方便。印過以後,把鐵板再放在火上燒熱,使松香和蠟等熔化,把活字拆下來,下一次還能使用。
這就是最早發明的活字印刷術。這種膠泥活字,稱為泥活字,畢升發明的印書方法二和今天的比起來,雖然很原始,但是活字印刷術的三個主要步驟一製造活字、排版和印刷,都已經具備。所以,畢升在印刷方面的貢獻是非常了不起的。北宋時期的著名科學家沈括在他所著的《夢溪筆談》里,專門記載了畢升發明的活字印刷術。
畢升發明活字印刷以後,朝鮮人民又開始用泥活字等方法印書,後來又採用木活字印書。到了十三世紀,他們首先發明用銅活字印書。我國使用銅活字印書比朝鮮稍晚。朝鮮人民還創造了鉛活字、鐵活字等。
十六世紀末年,日本侵入朝鮮,把朝鮮的銅活字和木活字搶去不少。於是,日本人也學會了活字印刷術。
我國的印刷術還傳到了越南。十五世紀的時候,越南開始用雕版印刷術的方法印書。十八世紀初,他們也開始用木活字印書了。
歐洲印刷術的產生,也受了我國印刷術的深刻影響。
元朝時候,到中國來的歐洲人很多。他們看到元朝政府印的紙幣可以代替金銀使用,覺得非常新奇。在他們寫的游記中,對於中國的紙幣記載得很詳細。
當時到中國來的歐洲人,很多住在杭州等地。杭州的書坊非常多,刻印工人的技巧也非常熟練。有的歐洲人在那裡住過好幾年,所以很自然地就把印刷術帶回歐洲去了。

『伍』 晉朝有什麼故事

一、千古江山

公元280年,晉朝名將王浚的水軍攻近建業城,東吳主孫皓在進行一番幾乎是徒勞的抵抗後出城投降,這標志著輝煌的三國時代終於告一段落,大晉一統天下,後人稱之為「三國歸晉」。

完成一統天下這一偉業的是司馬炎,司馬懿之孫,司馬昭長子,司馬一家三代,都是精明強干之輩,祖父司馬懿,與諸葛亮周旋多年,終於拖死這一千古名相,並奪取魏國大權,而他父親司馬昭,不單掌控魏國大權,還南征滅了蜀漢,劉姓江山傳了這么多年,終於徹底斷了。到了司馬炎這代,他終於取魏而代之,並一統天下。

中國幾千年歷史,分而合之,合而分之,但是這一統天下的君主實在沒幾個,而司馬炎和其他幾位相比,唯一值得一說的也就是他的「仁」了,司馬炎取曹魏代之,但是卻沒有殺魏帝曹奐,而是封其為陳留王,而且准許他用皇帝儀仗,上書時不必稱臣,這種事也就晉朝出現,而原來蜀漢後主劉禪投降被封為安樂公,現在東吳主孫皓投降被封為歸命侯,都得善終。或許是因為司馬家出身士族的關系,司馬炎和身邊大臣關系不錯,大臣說話也是很隨便,即便說他壞話也是一笑了之,仔細看。晉朝一代都是如此,君弱臣強。大臣比皇帝橫多了。

司馬炎不能稱之為明君,全因他只打下了江山,卻沒有為這個江山打好基礎,正所謂「打江山易,守江山難!」而他選的白痴皇帝和藩王領兵在外的制度為西晉的覆滅埋下了禍根。

假如他的皇帝兒子不是白痴一般,而藩王即便想作亂也沒機會,假如沒有藩王領兵這樣的制度,那朝政再亂也不會象八王之亂這樣。

八王之亂象一個攪肉機,中原的力量全部耗盡於此,中原形成了真空,原本臣服於中原的游牧民族便以各種借口進入中原,這便是後世常稱的五胡亂華。

中原亂成一片,先是匈奴,後是羯,鮮卑,一窩蜂的進來,先是對晉朝,後來是自己內部也打,亂糟糟一片,司馬睿,這個和司馬炎已經算是很遠很遠的遠親慌慌張張跑到當年被司馬炎打下的東吳都城建康,在王導的鼎力支持下,過起了小朝廷的日子。

或許是一下子成了皇帝,要享享清福,或許是江南的風光太好,捨不得離去,司馬睿不想回到那個兵荒馬亂的北方去了。

南方還算穩定,但是北方就苦了,能走的都走的,留下來的老百姓只能受胡族的欺壓,即便不欺壓,這兵荒馬亂的,日子也不好過。人每到痛苦的時刻,最大的希望便是從天邊降下一個神靈,至少是英雄來拯救自己。

祖逖嘗試過,他以中流擊楫的英雄氣概北伐,在無比艱難的情況下與後趙作戰,收復了黃河以南的領土,而且毫無私心,實在是一位大英雄,但是他沒有完成北伐的使命便去了。

於是人們把希望寄託在號稱項羽轉世的冉閔身上,但是這希望被慕容恪的連環馬扼殺了。

然後大家又把希望轉到南方,一個叫桓溫的將軍吸引了他們的注意,可是當這個將軍來到長安城下,大家才發覺這位將軍更重視的是南方的權力,所以他轉了一圈便回去了。

曾經一度,那個仁和的苻堅和摸虱子的王猛給大家帶來了希望,不過王猛早早便逝去了,而那個仁和的苻堅一下子好象失去了主心骨,一意孤行發動了南征。可惜,人心還是向著東晉,運氣還是在南方這邊,淝水一戰,東晉大勝,雖然沒有收復全部失地,但是前秦卻土崩瓦解了。

或許慕容家族才是希望所在?這個一家都英俊非凡的家族有慕容恪、慕容垂這樣不世出的名將,一統天下或許不是什麼難事吧。可惜世事難料,參合陂一戰,慕容家族從此衰落。

大家並不知道,這樣的痛苦還要過上幾百年,直到一個叫隋的朝代建立才會暫時結束,在這段時期里,所有的人只是匆匆過客,在歷史書上留下幾筆便走了,只是有些人留的多些,有些人留的少些。

我們總是崇拜那些留的多的人,即便那是虛名,但是至少能留給後人無盡的話題。而其中的一些人,我們稱之為英雄,像祖逖。而在英雄之中,有些人創造了一個時代,他們製造了歷史。

請先記住這位創造了一個時代的人物,他的名字叫劉裕。

二、英雄出身自寒門

公元363年,東晉哀帝興寧元年,劉裕出身在京口(今江蘇鎮江)。他的祖籍是彭城(今江蘇徐州),即那位西楚霸王項羽的都城,當年傳說上天會讓西楚霸王項羽轉世,大家認為是冉閔,但是要說劉裕也未嘗不可。當然,劉裕和項羽的關系還不如和項羽的死對頭劉邦那樣密切。

或許是兩漢過於輝煌的關系,那時反正是姓劉的總能和劉邦這位老祖宗扯上關系,於是真正光復漢室的劉秀說自己是漢室宗親,三分天下的劉備也說自己是漢室宗親,這位日後成為一朝之主的劉裕也說自己是漢室宗親。

不過,他的漢室宗親可就比較遠了,劉備是中山靖王之後,怎麼也能算是劉邦直系子孫,而劉裕的祖先是楚元王劉交,乃劉邦之弟,雖然也是漢室宗親,但是卻是旁系的旁系。而且此時已經不是漢朝末年了,而是東晉了,他這個漢室宗親的身份,卻不能為他得來半點好處,他的漢室宗親的身份,只能作為談資罷了。其實硬要說的話,那位匈奴人劉淵也稱自己是漢室宗親,還建立了漢國呢。或許也是因為這樣,劉裕沒有以重建漢室,而是取了一個曖昧的「宋」作為自己的朝代稱號吧。

那是後話了,公元363年,我們這位日後的帝王還剛出生,面臨隨時會夭折的危險。

大凡帝王出生,大家都會給什麼吉兆,比較夢見吞紅日啊,龍鳳下凡啦,總之是很特別的事,那劉裕出生有什麼吉兆呢?可惜,假如真有這個吉兆,我們也無從得知了,因為劉裕的娘親趙氏已經在劉裕出生後便已經死去了。

劉裕的家境並不是很好,生父劉翹只是做一個無油水的小吏,安葬妻子便要花去一大批錢,而撫養嬰兒也不是那麼簡單的事,古代人還沒有象現代這樣用奶粉喂養的習慣和條件,只能用母乳喂養,而這樣就要請奶水足的女子做奶媽,可是這樣是要花錢的,古代小說里說到書生遇到這樣的情況,就要抱著孩子四處求人,吃百家奶,而且大都是飢一頓飽一頓的。劉翹估計也沒這樣的時間和臉皮,何況想到這孩子剋死了妻子就氣不打一處來,就准備拋棄劉裕。

要是按照古代演義的說法,這劉裕被拋棄後一定是被哪位達官貴人的下人揀到,帶回去,然後這達官貴人家裡又無小孩,便當做親生孩子養,長大之後繼承家業,日後與親生父親相認,那是喜劇,與親生父親反目成仇,那是悲劇,與親生妹妹相愛,那是雷雨了。要是按照西方歷史的寫法,劉裕會被狼收養,最後成為一個英雄,建立起一個叫羅馬的國度。要是按照武俠小說的寫法,那劉裕會被哪個和尚道士收養,或者是深山中的高人,長大學成一身武藝,日後發覺自己的身世撲朔迷離,原來自己是某個……

打住打住,劉裕的身世還沒這么戲劇性,在千鈞一發之際,他被自己的族中叔叔劉萬和叔母杜氏所救,杜氏做他的奶媽,並且寄住在他家中。作為一個叔母和奶媽,杜氏對他極好,甚至為了他,連自己的次子劉懷敬的奶也顧不得喂,據說之後劉懷敬智力有點問題,便是因為斷奶太早的關系,劉裕日後對劉懷敬一家也甚是照顧,恩寵有加,也是為了報這一恩情吧。不過假如要說是杜氏看出劉裕日後的成就,那也誇張了些,當年劉備被劉元起看重,那是因為劉備已經成年,顯出一定潛質。要說杜氏能看出嬰兒的劉裕有帝王之相,也不可思議了些。杜氏這樣做,完全是一種同情吧。

劉裕在叔母家兩年,才回到家,然後用一句比較通俗的話說,茁壯的成長著。成為一個「雄傑有大度,身長七尺六寸,風骨奇偉,不事廉隅小節」的奇男子了。

不過這位奇男子可沒什麼好風評,此時劉裕的生父劉翹已經病逝,他續娶的妻子,也便是劉裕的後母蕭氏獨自撫養劉裕和他兩個同父異母的弟弟。劉裕對待繼母很是孝敬,只是他的職業不是很好,以賣履為生,這和他的前輩,劉備到是很象。說起來也奇怪,當時劉家並不是沒有人才,劉備那時劉表劉璋的個人條件都比劉備要好得多,而劉裕時期也有劉牢之這位北府名將。但是卻總是劉備劉裕這樣出身貧寒成就一番偉業。

不過說起來,劉家最出名的四位君主,劉邦劉秀劉備劉裕,年輕時都沒什麼好習慣,劉邦被自己的父親看不起,認為他游手好閑,不務正業,劉秀年輕時喜歡包庇收留不法分子,顯然就是地方一霸,劉備雖然還求求學,也喜歡拉幫結伙,做個小混混,看他打督郵的那脾氣,火氣還挺旺,到了劉裕這代,也沒什麼改進,也是不愛讀書,游手好閑的緊,而且更進一步,還有愛賭博的超級壞習慣。甚至因為欠錢,還被人綁起來打,要不是好友王謐幫他還債,我們在史書上也只能見到一位姓劉名裕的賭徒因為欠錢不還而被活活打死,以此告誡世人的例子了。當然,這個例子只會出現在一些筆記中,不會出現在帝王本紀里了。

劉裕日後有沒有改掉這壞習慣,不得而知,不過看他日後作戰用兵,甚是行險大膽,而且每每成功,不知是不是賭博練出來的,不過他的將才可比他的賭才厲害的多了。

其實劉裕不但愛賭博,還喜歡吹牛,一次在竹林寺,眾僧說他有龍光在身,還有射箭傷蛇,傳為王者的傳說,這和他前輩劉邦那個斬白蛇的故事幾乎是一個模子里刻出來的,估計是劉裕書讀的少,編故事也不圓,不過劉裕成事後,這些故事便堂而皇之的進入正史了。

我們還是把眼光再放到整個天下吧,此時的西方,羅馬帝國的首都已經遷移到君士坦丁堡,羅馬帝國很快就要分裂成東西兩邊,羅馬城不久將被蠻族攻克,東方的中國,北方前秦帝國就象那個傳說中的大秦帝國一樣蒸蒸日上,百年難得一見的奇才王猛輔佐在仁和的蠻族君王苻堅身邊,一統北方後逝去,而此時的苻堅正在事業高峰期,中原、塞北、西域、遼東、巴蜀,漢晉原有的疆域已經大部在其手,只有南邊的東晉,還是守著漢人正統的名號,實在是他的眼中釘。

然而這個眼中釘又實在太難啃,東晉政權雖然偏安,但是還算得人心,而且也出了幾個將才,當時的漢人也極為善戰,苻堅按壓不住一統天下的野心,終於不顧勸阻,率領百萬大軍南下,然而,淝水一戰,東晉士族中那位白面書生一般的名將謝玄,大敗苻堅,前秦帝國內部的矛盾集體大爆發,轉眼間,那個一統北方的大帝國便土崩瓦解了。而東晉也無力北進,天才名將謝玄不久便染病逝去。

再回到劉裕那,淝水之戰時劉裕才21歲,歷史上沒有記載他參與了這次百年罕見的大戰役。事實上,此時的他還沒有參軍,或許是淝水之戰北府軍的驍勇引發了他的豪心吧,或許是想出頭,他准備參軍。

東晉時期還沒有科舉制度,當官主要途徑是推薦,而且實權大官職大都掌握在世家大族手中,象劉裕這樣沒有背景,家世背景貧寒的平民充其量象他父親那樣做個小吏,或許命運好還可以做一任地方官,但是要做大官是不可能的。

不過兩晉承襲漢制,軍功受封賞極多,一般平民要成就事業,最好的辦法也只有參軍一途。當時並沒有後世那樣「好男不當兵」的習慣,雖然一般平民大都以務農為生,但是對參軍也沒有什麼歧視,朝廷也不會在小兵臉上刻字,尤其晉朝兵制此時已經由府兵制度向募兵制度發展,赫赫有名的北府軍,也是以招募北方流民組成的。

但是,參軍易,要成就偉業難,晉朝士族勢力強大,掌握實權的大都是世家大族,象桓溫,謝玄,都是出自名門望族,才能掌握實權,象劉裕這樣的寒人,要成就偉業,掌握大權,並不容易。

不過,這也是唯一的路了,劉裕參軍,或許是自身條件不錯,他就任冠軍將軍孫無終司馬,開始了他的輝煌的軍旅生涯。

『陸』 晉朝有趣的歷史故事資料

一、千古江山

公元280年,晉朝名將王浚的水軍攻近建業城,東吳主孫皓在進行一番幾乎是徒勞的抵抗後出城投降,這標志著輝煌的三國時代終於告一段落,大晉一統天下,後人稱之為「三國歸晉」。

完成一統天下這一偉業的是司馬炎,司馬懿之孫,司馬昭長子,司馬一家三代,都是精明強干之輩,祖父司馬懿,與諸葛亮周旋多年,終於拖死這一千古名相,並奪取魏國大權,而他父親司馬昭,不單掌控魏國大權,還南征滅了蜀漢,劉姓江山傳了這么多年,終於徹底斷了。到了司馬炎這代,他終於取魏而代之,並一統天下。

中國幾千年歷史,分而合之,合而分之,但是這一統天下的君主實在沒幾個,而司馬炎和其他幾位相比,唯一值得一說的也就是他的「仁」了,司馬炎取曹魏代之,但是卻沒有殺魏帝曹奐,而是封其為陳留王,而且准許他用皇帝儀仗,上書時不必稱臣,這種事也就晉朝出現,而原來蜀漢後主劉禪投降被封為安樂公,現在東吳主孫皓投降被封為歸命侯,都得善終。或許是因為司馬家出身士族的關系,司馬炎和身邊大臣關系不錯,大臣說話也是很隨便,即便說他壞話也是一笑了之,仔細看。晉朝一代都是如此,君弱臣強。大臣比皇帝橫多了。

司馬炎不能稱之為明君,全因他只打下了江山,卻沒有為這個江山打好基礎,正所謂「打江山易,守江山難!」而他選的白痴皇帝和藩王領兵在外的制度為西晉的覆滅埋下了禍根。

假如他的皇帝兒子不是白痴一般,而藩王即便想作亂也沒機會,假如沒有藩王領兵這樣的制度,那朝政再亂也不會象八王之亂這樣。

八王之亂象一個攪肉機,中原的力量全部耗盡於此,中原形成了真空,原本臣服於中原的游牧民族便以各種借口進入中原,這便是後世常稱的五胡亂華。

中原亂成一片,先是匈奴,後是羯,鮮卑,一窩蜂的進來,先是對晉朝,後來是自己內部也打,亂糟糟一片,司馬睿,這個和司馬炎已經算是很遠很遠的遠親慌慌張張跑到當年被司馬炎打下的東吳都城建康,在王導的鼎力支持下,過起了小朝廷的日子。

或許是一下子成了皇帝,要享享清福,或許是江南的風光太好,捨不得離去,司馬睿不想回到那個兵荒馬亂的北方去了。

南方還算穩定,但是北方就苦了,能走的都走的,留下來的老百姓只能受胡族的欺壓,即便不欺壓,這兵荒馬亂的,日子也不好過。人每到痛苦的時刻,最大的希望便是從天邊降下一個神靈,至少是英雄來拯救自己。

祖逖嘗試過,他以中流擊楫的英雄氣概北伐,在無比艱難的情況下與後趙作戰,收復了黃河以南的領土,而且毫無私心,實在是一位大英雄,但是他沒有完成北伐的使命便去了。

於是人們把希望寄託在號稱項羽轉世的冉閔身上,但是這希望被慕容恪的連環馬扼殺了。

然後大家又把希望轉到南方,一個叫桓溫的將軍吸引了他們的注意,可是當這個將軍來到長安城下,大家才發覺這位將軍更重視的是南方的權力,所以他轉了一圈便回去了。

曾經一度,那個仁和的苻堅和摸虱子的王猛給大家帶來了希望,不過王猛早早便逝去了,而那個仁和的苻堅一下子好象失去了主心骨,一意孤行發動了南征。可惜,人心還是向著東晉,運氣還是在南方這邊,淝水一戰,東晉大勝,雖然沒有收復全部失地,但是前秦卻土崩瓦解了。

或許慕容家族才是希望所在?這個一家都英俊非凡的家族有慕容恪、慕容垂這樣不世出的名將,一統天下或許不是什麼難事吧。可惜世事難料,參合陂一戰,慕容家族從此衰落。

大家並不知道,這樣的痛苦還要過上幾百年,直到一個叫隋的朝代建立才會暫時結束,在這段時期里,所有的人只是匆匆過客,在歷史書上留下幾筆便走了,只是有些人留的多些,有些人留的少些。

我們總是崇拜那些留的多的人,即便那是虛名,但是至少能留給後人無盡的話題。而其中的一些人,我們稱之為英雄,像祖逖。而在英雄之中,有些人創造了一個時代,他們製造了歷史。

請先記住這位創造了一個時代的人物,他的名字叫劉裕。

二、英雄出身自寒門

公元363年,東晉哀帝興寧元年,劉裕出身在京口(今江蘇鎮江)。他的祖籍是彭城(今江蘇徐州),即那位西楚霸王項羽的都城,當年傳說上天會讓西楚霸王項羽轉世,大家認為是冉閔,但是要說劉裕也未嘗不可。當然,劉裕和項羽的關系還不如和項羽的死對頭劉邦那樣密切。

或許是兩漢過於輝煌的關系,那時反正是姓劉的總能和劉邦這位老祖宗扯上關系,於是真正光復漢室的劉秀說自己是漢室宗親,三分天下的劉備也說自己是漢室宗親,這位日後成為一朝之主的劉裕也說自己是漢室宗親。

不過,他的漢室宗親可就比較遠了,劉備是中山靖王之後,怎麼也能算是劉邦直系子孫,而劉裕的祖先是楚元王劉交,乃劉邦之弟,雖然也是漢室宗親,但是卻是旁系的旁系。而且此時已經不是漢朝末年了,而是東晉了,他這個漢室宗親的身份,卻不能為他得來半點好處,他的漢室宗親的身份,只能作為談資罷了。其實硬要說的話,那位匈奴人劉淵也稱自己是漢室宗親,還建立了漢國呢。或許也是因為這樣,劉裕沒有以重建漢室,而是取了一個曖昧的「宋」作為自己的朝代稱號吧。

那是後話了,公元363年,我們這位日後的帝王還剛出生,面臨隨時會夭折的危險。

大凡帝王出生,大家都會給什麼吉兆,比較夢見吞紅日啊,龍鳳下凡啦,總之是很特別的事,那劉裕出生有什麼吉兆呢?可惜,假如真有這個吉兆,我們也無從得知了,因為劉裕的娘親趙氏已經在劉裕出生後便已經死去了。

劉裕的家境並不是很好,生父劉翹只是做一個無油水的小吏,安葬妻子便要花去一大批錢,而撫養嬰兒也不是那麼簡單的事,古代人還沒有象現代這樣用奶粉喂養的習慣和條件,只能用母乳喂養,而這樣就要請奶水足的女子做奶媽,可是這樣是要花錢的,古代小說里說到書生遇到這樣的情況,就要抱著孩子四處求人,吃百家奶,而且大都是飢一頓飽一頓的。劉翹估計也沒這樣的時間和臉皮,何況想到這孩子剋死了妻子就氣不打一處來,就准備拋棄劉裕。

要是按照古代演義的說法,這劉裕被拋棄後一定是被哪位達官貴人的下人揀到,帶回去,然後這達官貴人家裡又無小孩,便當做親生孩子養,長大之後繼承家業,日後與親生父親相認,那是喜劇,與親生父親反目成仇,那是悲劇,與親生妹妹相愛,那是雷雨了。要是按照西方歷史的寫法,劉裕會被狼收養,最後成為一個英雄,建立起一個叫羅馬的國度。要是按照武俠小說的寫法,那劉裕會被哪個和尚道士收養,或者是深山中的高人,長大學成一身武藝,日後發覺自己的身世撲朔迷離,原來自己是某個……

打住打住,劉裕的身世還沒這么戲劇性,在千鈞一發之際,他被自己的族中叔叔劉萬和叔母杜氏所救,杜氏做他的奶媽,並且寄住在他家中。作為一個叔母和奶媽,杜氏對他極好,甚至為了他,連自己的次子劉懷敬的奶也顧不得喂,據說之後劉懷敬智力有點問題,便是因為斷奶太早的關系,劉裕日後對劉懷敬一家也甚是照顧,恩寵有加,也是為了報這一恩情吧。不過假如要說是杜氏看出劉裕日後的成就,那也誇張了些,當年劉備被劉元起看重,那是因為劉備已經成年,顯出一定潛質。要說杜氏能看出嬰兒的劉裕有帝王之相,也不可思議了些。杜氏這樣做,完全是一種同情吧。

劉裕在叔母家兩年,才回到家,然後用一句比較通俗的話說,茁壯的成長著。成為一個「雄傑有大度,身長七尺六寸,風骨奇偉,不事廉隅小節」的奇男子了。

不過這位奇男子可沒什麼好風評,此時劉裕的生父劉翹已經病逝,他續娶的妻子,也便是劉裕的後母蕭氏獨自撫養劉裕和他兩個同父異母的弟弟。劉裕對待繼母很是孝敬,只是他的職業不是很好,以賣履為生,這和他的前輩,劉備到是很象。說起來也奇怪,當時劉家並不是沒有人才,劉備那時劉表劉璋的個人條件都比劉備要好得多,而劉裕時期也有劉牢之這位北府名將。但是卻總是劉備劉裕這樣出身貧寒成就一番偉業。

不過說起來,劉家最出名的四位君主,劉邦劉秀劉備劉裕,年輕時都沒什麼好習慣,劉邦被自己的父親看不起,認為他游手好閑,不務正業,劉秀年輕時喜歡包庇收留不法分子,顯然就是地方一霸,劉備雖然還求求學,也喜歡拉幫結伙,做個小混混,看他打督郵的那脾氣,火氣還挺旺,到了劉裕這代,也沒什麼改進,也是不愛讀書,游手好閑的緊,而且更進一步,還有愛賭博的超級壞習慣。甚至因為欠錢,還被人綁起來打,要不是好友王謐幫他還債,我們在史書上也只能見到一位姓劉名裕的賭徒因為欠錢不還而被活活打死,以此告誡世人的例子了。當然,這個例子只會出現在一些筆記中,不會出現在帝王本紀里了。

劉裕日後有沒有改掉這壞習慣,不得而知,不過看他日後作戰用兵,甚是行險大膽,而且每每成功,不知是不是賭博練出來的,不過他的將才可比他的賭才厲害的多了。

其實劉裕不但愛賭博,還喜歡吹牛,一次在竹林寺,眾僧說他有龍光在身,還有射箭傷蛇,傳為王者的傳說,這和他前輩劉邦那個斬白蛇的故事幾乎是一個模子里刻出來的,估計是劉裕書讀的少,編故事也不圓,不過劉裕成事後,這些故事便堂而皇之的進入正史了。

我們還是把眼光再放到整個天下吧,此時的西方,羅馬帝國的首都已經遷移到君士坦丁堡,羅馬帝國很快就要分裂成東西兩邊,羅馬城不久將被蠻族攻克,東方的中國,北方前秦帝國就象那個傳說中的大秦帝國一樣蒸蒸日上,百年難得一見的奇才王猛輔佐在仁和的蠻族君王苻堅身邊,一統北方後逝去,而此時的苻堅正在事業高峰期,中原、塞北、西域、遼東、巴蜀,漢晉原有的疆域已經大部在其手,只有南邊的東晉,還是守著漢人正統的名號,實在是他的眼中釘。

然而這個眼中釘又實在太難啃,東晉政權雖然偏安,但是還算得人心,而且也出了幾個將才,當時的漢人也極為善戰,苻堅按壓不住一統天下的野心,終於不顧勸阻,率領百萬大軍南下,然而,淝水一戰,東晉士族中那位白面書生一般的名將謝玄,大敗苻堅,前秦帝國內部的矛盾集體大爆發,轉眼間,那個一統北方的大帝國便土崩瓦解了。而東晉也無力北進,天才名將謝玄不久便染病逝去。

再回到劉裕那,淝水之戰時劉裕才21歲,歷史上沒有記載他參與了這次百年罕見的大戰役。事實上,此時的他還沒有參軍,或許是淝水之戰北府軍的驍勇引發了他的豪心吧,或許是想出頭,他准備參軍。

東晉時期還沒有科舉制度,當官主要途徑是推薦,而且實權大官職大都掌握在世家大族手中,象劉裕這樣沒有背景,家世背景貧寒的平民充其量象他父親那樣做個小吏,或許命運好還可以做一任地方官,但是要做大官是不可能的。

不過兩晉承襲漢制,軍功受封賞極多,一般平民要成就事業,最好的辦法也只有參軍一途。當時並沒有後世那樣「好男不當兵」的習慣,雖然一般平民大都以務農為生,但是對參軍也沒有什麼歧視,朝廷也不會在小兵臉上刻字,尤其晉朝兵制此時已經由府兵制度向募兵制度發展,赫赫有名的北府軍,也是以招募北方流民組成的。

但是,參軍易,要成就偉業難,晉朝士族勢力強大,掌握實權的大都是世家大族,象桓溫,謝玄,都是出自名門望族,才能掌握實權,象劉裕這樣的寒人,要成就偉業,掌握大權,並不容易。

不過,這也是唯一的路了,劉裕參軍,或許是自身條件不錯,他就任冠軍將軍孫無終司馬,開始了他的輝煌的軍旅生涯。 希望對你有幫助

『柒』 中國古代創造發明有哪些【帶名字】

李時珍編寫草本綱目
祖沖之把圓周率推算到小數點的第七位
華佗製成麻沸散
張衡發明地動儀
畢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

『捌』 創立晉朝的司馬家族,現在的後人為何感覺的很少

姓氏文化,一直是我們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黃帝定天下以後,分封百家諸侯,這百家諸侯家族,繁衍生息,漸漸以自己家族封地的名稱為姓,就漸漸形成了「百家姓」。

當然,百家姓裡面的「百家」是一個虛指,不是指實數100,是很多的意思,全中國的姓氏,有好幾千個呢。

五胡亂華

晉朝滅亡之後,司馬氏更是生存艱難,晉朝篡漢自立,得國太易,晉朝統治者也根本不懂民間疾苦,只懂得自己奢侈享受,所以晉朝這個朝代根本不受老百姓待見。

南北朝時期,中華大地依然戰亂頻仍,面對生存壓力,有許多司馬氏紛紛改姓,如今有許多馬姓、同姓、馮姓等等姓氏就是由司馬這個姓氏改來的。

歷史上,司馬氏也出過不少人才,比如司馬遷、司馬懿、司馬光等等,但是因為以上種種原因,使得司馬姓氏的發展,並不是那麼蓬勃。

到今天,姓司馬的人已經比較少了,「司馬氏」這個創造過歷史輝煌的姓氏,現在成了一個小眾姓氏。

『玖』 從晉朝建立到南北朝結束期間對中國建築歷史產生了什麼影響

從晉朝的建立和東晉南遷,到南北朝結束為止的三百一十六年間,是中國歷史上充滿民族斗爭和版民族大融合的時代。權晉初黃河流域戰爭頻繁,破壞了農業生產,但長江流域保持比較穩定的局面,生產和文化不斷上升。這個時期的建築有不少新的發展。都城規劃的布局原則在漢末鄴城的傳統上逐步推進,作為都城中心的皇宮,其位置偏向北移,並設立規制整齊的東西市。新興的宗教建築特別是佛教建築的繁榮發展,是這時期建築歷史中的另一重要特點,出現了大量宏偉華麗的寺、塔、石窟和精美的雕塑。這些輝煌作品是當時匠師們在中國原有建築藝術的基礎上,吸收一定的外來影響而創造的藝術精品,同時並影響了朝鮮和日本的建築。

熱點內容
美發店認證 發布:2021-03-16 21:43:38 瀏覽:443
物業糾紛原因 發布:2021-03-16 21:42:46 瀏覽:474
全國著名不孕不育醫院 發布:2021-03-16 21:42:24 瀏覽:679
知名明星確診 發布:2021-03-16 21:42:04 瀏覽:14
ipad大專有用嗎 發布:2021-03-16 21:40:58 瀏覽:670
公務員協議班值得嗎 發布:2021-03-16 21:40:00 瀏覽:21
知名書店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9:09 瀏覽:949
q雷授權碼在哪裡買 發布:2021-03-16 21:38:44 瀏覽:852
圖書天貓轉讓 發布:2021-03-16 21:38:26 瀏覽:707
寶寶水杯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5:56 瀏覽: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