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新型創造 » 誰知道這個詞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誰知道這個詞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發布時間: 2021-01-10 17:37:52

① 【我】這個詞是什麼時候出現的

「我」在古代很早就出現了,先秦時期的作品中就有大量運用,詩經中就常常用到,如:修我戈矛、投我以木桃等等。
可以用「余」「予」等代替「吾」。

② 「幾零後」這個詞是誰發明的啊什麼時候有的

其實不喜歡分什麼抄幾零後,還是喜歡像以前爺爺奶奶那代人那樣,沒有幾零後之分。有時,一個人做了負面的事,就要有十年的人為他背鍋,一人做事,十年背鍋,這些「代際歧視」也隨之而來!曾經有一些人反感幾零後的說法,認為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而且,有些出生在年代交接處的人明明代溝很小,卻分成了兩個不同的群體,例如78年79年的人明明和80年81年的人更近,但是卻要和比自己大好幾歲的有代溝的人放在一起。

③ 老公,老婆這詞是什麼時候出現的,是誰發明的呢

老公老婆」的由來 唐代有一個名士,名叫麥愛新,他看到自己的妻子年老色衰,便產生了嫌棄老妻,再納新歡的想法,並寫了一副上聯放在案頭:「荷敗蓮殘,落葉歸根成老藕。」被他的妻子看到了,妻子從聯中看出了丈夫棄老納新的念頭,於是便提筆續了一副下聯:「禾黃稻熟,吹糠見米現新糧。」這副下聯,以「禾稻」對「老藕」,不僅十分工整貼切,新穎通俗。而且,「新糧」與「新娘」諧音,饒有風趣。麥愛新讀了妻子的下聯,被妻子的才思敏捷和拳拳愛心打動,便放棄了棄舊納新的念頭。妻子見丈夫回心轉意,不忘舊情,乃揮筆寫道:「老公十分公道。」麥愛新也揮筆寫道:「老婆一片婆心。」 這個帶有教育意義的故事很快流傳開來,世代傳為佳話,從此便有了「老公」和「老婆」這兩個詞。 ■「丈夫」的由來 人們通常談到夫婦時,夫多被稱為「丈夫」,妻子則被叫做「老婆」。這兩種叫法、習俗相沿至今。 :原來,在我國有些部落,有搶婚的習俗。女子選擇夫婿,主要看這個男子是否夠高度,一般以身高一丈為標准。當時的一丈約等於七尺(那時的一尺約合現在的六寸多),有了這個身高一丈的夫婿,才可以抵禦強人的搶婚。根據這種情況,女子都稱她所嫁的男人為「丈夫」。 ■「妻子」的由來 :

④ 「你他媽的」是誰發明的,這個詞是什麼時候出現的

國罵的起源,可追溯至《戰國策.趙策》中《秦圍趙之邯鄲》一文.「周烈王崩,諸侯皆吊,齊後往.周怒,赴於齊曰:『天崩地坼,天子下席.東藩之臣田嬰齊後至,則斫之!』(齊)威王勃然怒曰:『叱嗟,而母婢也!』卒為天下笑.」這段話的意思是:已經走下坡路的周王朝,不自量力,對後去弔唁的齊威烈王抖威風,而齊威烈王卻不把周烈王放在眼裡,以「而母婢也」叱之.
「而母婢也」用現在的話說就是「你媽是賤人」或「你媽是下等人」的意思.在封建社會里,罵王室成員的母親是下等人,當然是不能容忍的.而在民間,一般人的母親大都是下等人,所以這句話在民間並不算罵人.因此,當這句罵人的話由宮庭傳至民間時,便有人借漢字異字同音的方便對其進行了技術改造,「爾母婢也」變成了「爾母X也」.其語法結構由原來的「你媽是.」變成了「你媽的.」.這樣一改,罵起人來顯然比原來殺傷力大得多了.後來在使用中不斷簡煉,把最後面的名詞省略,再由第二人稱改為第三人稱,就成了我們今天常聽到的「國罵」了.
魯迅先生曾寫過一篇文章,題曰:「論『他媽的』」.文中魯迅先生便將這「他媽的」稱作中國的國罵.
這國罵確實有特色.始於何代,無從知曉.卻可謂吸收了中華語言五千年之精華,而後再尤某位「卑劣的天才」妙手偶得之.其罵的非你非我,而是位不知是誰的他的媽.卻又為何長輩如此之多,不罵祖宗同室,不罵滿堂子孫,而要罵媽呢?依吾之見,這也許與中華五千年的歷史有關:在封建社會中,女性的地位不是甚高,男尊女卑,因此什麼不是都落到女人頭上.罵人自然也不例外.比如,還有一句是罵:他奶奶的.而最後的一個「的」字,更是點睛之筆.「的」字一下,便將主語改為定語,給讀者、聽眾留下懸念:「到底是他媽的什麼呢?」而且念起來又順耳,實在易上口.看來,這國罵的確名不虛傳.
這國罵不單歷史悠久、精練順口,而且使用范圍極其廣泛.據魯迅先生所述:「這話的分布,大概就跟著中國人足跡之所至罷」且「只要在中國過活的話,便總聽得到他媽的」.的確,會說國罵的人不計其數只要稍微注意觀察,便可發現,周圍無論男女老幼,皆有會說國罵之人.只是說法不一,要麼在別人背後小聲嘀咕;要麼當面破口大罵;要麼當作口頭禪,掛在嘴邊,張口便說.前兩類姑且不說,這第三類的人,大概認為這樣講話有個性,讓人印象深刻.於是,連座右銘都是:「讓他媽的煩惱都他媽的見鬼去吧!」最後,還不忘添一句:「他媽的!」確實將其個性展露無疑.但給人的感覺卻是:討厭!
最原始的解釋是:「要攻擊高大民族的堅固的舊堡壘,卻去瞄準他的血統」,接著,又出現了第二種解釋:「兒子指著一盤菜,對他父親說:『這不壞,他媽的你嘗嘗.』父親答到:『我不吃,他媽的你吃去罷!』簡直已經醇化為『我的親愛的』的意思了.」然而,這還只是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的解釋.近年來又冒出了好幾種意思來,譬如說吧,有一種說法:「這箱子真他媽的重」或「這題目真他媽的難做」.若要解釋的話,只能解釋為表示程度深,與「很、非常」相似.還有一種說法:「我他媽的不要了」或「你他媽的給我滾」.這大概與古漢語中「之」字的用法之一:「助詞,用於主謂間,取消句子獨立性,無實義」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吧.沒辦法,胡編濫造的詞只能用胡編濫造的意思來解釋.
來自網路作業幫,希望對你有幫助

⑤ 中國一詞是何時出現的,又是誰提出來的

「中國」一詞最早出現是在(周代)《詩經》中,如《大雅·民勞》「惠此中國」。但《詩經》中的此類「中國」實為「國中」,還不是真正指國家。稱國家的「中國」一詞,在戰國諸子書中已屢見不鮮了。如《孟子·滕文公上》雲:「陳良產地,悅周公仲尼之道,北學於中國」,又「獸蹄鳥跡之道,交於中國」;《莊子·田子方》:「中國之君子,明乎禮義而陋干知人心」……這些都說明:上古所謂「中國」,即指後世「中原」。但地域不及後世中原廣,而相當於今山西、山東、河南、河北一帶。

"中國"一詞的頻繁使用,主要在周以後。《禮記 王制》有雲:"中國夷戎,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中國、蠻、夷、戎、狄,皆有安。"十分明顯,此時的"中國"一詞,是與蠻、夷、戎、狄對舉而使用的。如果說《禮記》的成書時間較靠後,則《左傳 庄公三十一年》有"凡諸侯有四夷之功,則獻於王,王以警於夷。中國則否"的說法,足見春秋前期,"中國"一詞就已經與蠻、夷、戎、狄對舉。那麼"中國"指誰呢 《公羊傳 禧公四年》稱:"南夷與北狄交,中國不絕若線。桓公救中國而攘夷狄,卒荊,以此為王者之事也。"齊桓公救援邢,衛等國,被稱作"救中國",足見此時的"中國",已經擴大到被認為是"諸夏"的國家。

到這里,就不能不言及《公羊》學派的"春秋三世說"。《公羊傳 成公十五年》有:"《春秋》內其國而外諸夏,內諸夏而外夷狄。王者欲一乎天下,易為以外內之詞言之 言自近者始也。"東漢經學大師何休進一步發揮公羊學派的說法,將《春秋》所記242年的歷史,理想化地分為三個階段,即:"所傳聞之世","所聞之世"和"所見之世"。"所傳聞之世見治起於衰亂之中……故內其國而外諸夏","所聞之世見治昇平,內諸夏而外夷狄","至所見之世著治太平,夷狄進至於爵,天下遠近小大若一"。雖然那242年歷史發展事實並非如此理想化,但我們必須承認此種理念對民族關系發展規律做出了某些正確認識和預見。夏、商時期,應該是華夏民族的形成時期;而集華夏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之大成的"周禮"的形成,是華夏民族最終形成的標志。觀夏、商、周、春秋,各邦國不斷分化,有的進入華夏集團,有的進入蠻、夷、戎、狄集團,像祀國這樣的國家,一度搖擺於夷夏之間,最後終於擺進了華夏集團,成了"諸夏"的一分子。

關於「中國」一詞的含義,大致有兩種解釋

1.中國二字有京都、京師之意。最早這么用中國一詞的便是《詩經·大雅·民勞》中的「民亦勞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國,以綏四方。……民亦勞止,汔可小息,惠此京師,經綏四國」。據說這幾句詩是規勸暴君周厲王的,讓他先從愛護京都的人民開始,然後推而廣之,安定天下。漢代研究《詩經》的學者毛萇,特意為「惠此中國,以綏四方」作註:「中國,京師也。」《孟子》中記載了一段齊王對大臣說的話:「我欲中國而授孟子室。」照現在的意思,不過是想在京城中給孟夫子蓋間房子而已。漢末學者劉熙也說:「帝王所都為中,故日中國。」

2.中國一詞指古時華夏民族聚居的區域。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大河南北,古稱中土、中原,或稱中夏、中華。當然也被稱為中國。這些稱呼,實際是指黃河流域一帶。如《史記·楚世家》載:「我蠻夷也,不與中國之號謚!」,當時的楚地在長江中下游地區,這里所講的中國實際上就是對黃河流域的幾個國家的統稱。

在我國古代,國家有時統一,有時分裂,中國一詞的含義在不同時代也不同,大致統一時期略指全國,分裂時多指中原。隨著皇帝統治疆土的變化,中國一詞所包括的范圍也相應有所不同。「中國」這一名稱在西周武王時期意為「中央之國」。相傳3000年前,周公在陽城(今河南登封)用土圭測度日影,測得夏至這一天午時,八尺之表於周圍景物均沒有日影,便認為這是大地的中心,因此周朝謂之中國。漢代開始,人們常把漢族建立的中原王朝稱為「中國」,少數民族建立的中原王朝也自稱為「中國」。南北朝時期,南朝自稱為「中國」,把北朝叫做「魏虜」;北朝也自稱為「中國」,把南朝叫做「島夷」。遼與北宋,金與南宋,彼此都自稱「中國」,都不承認對方為中國。到清代,處於清政府管轄下的全部領土,都以中國為:它的代名稱。在19世紀中葉以後,「中國」才專指國家的全部領土,不做他用。

辛亥革命後,1912年成立民國,當時合漢、滿、蒙、回、藏五個大族為一家,定名為中華,全稱為「中華民國」簡稱「中國」,這個稱謂才正式成為其有近代國家概念的政治名詞。1949年lO月1日,新中國成立時,定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也簡稱「中國」。

「中國」一詞已經有著3000年的使用歷史,但一直只是作為一種:代指性名詞來使用,沒有一個王朝曾經將「中國」兩字明確作為-其政體的直接名稱。漢朝的國號是:「漢」。唐朝的國號是「唐」,以後建立的王朝國號有宋、遼、金、元、明等,清政府與外國簽訂的條約上簽

⑥ 「中國」這個詞是從什麼時候出現的從那個

「中國」一詞最早出現是在中國河南河洛地區出土的「何尊」銘文之中。「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則廷告於天,曰:余其宅茲中國,自茲乂民」。
其次,在《詩經》當中,也有較早的記載。如《大雅·民勞》:「惠此中國」。但《詩經》中的此類「中國」實為「國中」,還不是真正指國家。稱國家的「中國」一詞,在戰國諸子書中已屢見不鮮了。如《孟子·滕文公上》雲:「陳良產地,悅周公仲尼之道,北學於中國」,又「獸蹄鳥跡之道,交於中國」;《莊子·田子方》:「中國之君子,明乎禮義而陋干知人心」……這些都說明:上古所謂「中國」,即指後世「中原」。但地域不及後世中原廣,而相當於今河南、山西、山東、河北一帶。
解釋
1.中國二字有京都、京師之意。最早這么用中國一詞的便是《詩經·大雅·民勞》中的「民亦勞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國,以綏四方。……民亦勞止,汔可小息,惠此京師,經綏四國」。據說這幾句詩是規勸暴君周厲王的,讓他先從愛護京都的人民開始,然後推而廣之,安定天下。漢代研究《詩經》的學者毛萇,特意為「惠此中國,以綏四方」作註:「中國,京師也。」《孟子》中記載了一段齊王對大臣說的話:「我欲中國而授孟子室。」照現在的意思,不過是想在京城中給孟夫子蓋間房子而已。漢末學者劉熙也說:「帝王所都為中,故曰中國。」
2.中國一詞指古時華夏民族聚居的區域。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大河南北,古稱中土、中原,或稱中夏、中華。當然也被稱為中國。這些稱呼,實際是指黃河流域一帶。如《史記·楚世家》載:「我蠻夷也,不與中國之號謚!」,當時的楚地在長江中下游地區,這里所講的中國實際上就是對黃河流域的幾個國家的統稱。
范圍
在中國古代,國家有時統一,有時分裂,中國一詞的含義在不同時代也不同,大致統一時期略指全國,分裂時多指中原。隨著皇帝統治疆土的變化,中國一詞所包括的范圍也相應有所不同。「中國」這一名稱在西周武王時期意為「中央之國」。相傳3000年前,周公在陽城(今河南登封)用土圭測度日影,測得夏至這一天午時,八尺之表於周圍景物均沒有日影,便認為這是大地的中心,因此周朝謂之中國。漢代開始,人們常把漢族建立的中原王朝稱為「中國」,少數民族建立的中原王朝也自稱為「中國」。南北朝時期,南朝自稱為「中國」,把北朝叫做「魏虜」;北朝也自稱為「中國」,把南朝叫做「島夷」。遼與北宋,金與南宋,彼此都自稱「中國」,都不承認對方為中國。到清代,處於清政府管轄下的全部領土,都以中國為:它的代名稱。在19世紀中葉以後,「中國」才專指國家的全部領土,不做他用。
辛亥革命後,1912年成立民國,當時合漢族、滿族、蒙古族、回族、藏族五個大族為一家,定名為中華,全稱為「中華民國」簡稱「中國」,這個稱謂才正式成為其有近代國家概念的政治名詞。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時,定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也簡稱「中國」。
「中國」一詞已經有著3000年的使用歷史,但一直只是作為一種:代指性名詞來使用,沒有一個王朝曾經將「中國」兩字明確作為-其政體的直接名稱。漢朝的國號是:「漢」。唐朝的國號是「唐」,以後建立的王朝國號有宋、遼、金、元、明等,清政府與外國簽訂的條約上簽署的國名是「大清」。
現在,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一名,在外交文獻上出現,始於1842年的《南京條約》。真正以"中國"做為正式國名簡稱,是從一場近代十分有名的革命——辛亥革命以後,建立的中華民國開始的。從這時起,"中國"才成為具有國家意義的正式名稱。今天,"中國"已是中華民族各族人民共同組成的國家了,全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3]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實際的語言操作中「中國」一詞依然具有地域、文化和政治的多重意味,但在國際媒體上一般是指中國大陸。

⑦ 「中華」這個詞是什麼時候出現的

中國一詞最早見於西周初年的青銅器「何尊」銘文中的「余其宅茲中國,自之辟民」,同時又以「華夏」、「中華」、「中夏」、「中原」、「諸夏」、「諸華」、「神州」、「九州」、「海內」等的代稱出現。

「華」,是指華麗、興旺;也有說上古華、夏同音,本一字。《左傳》曰:「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華是指漢服,夏指行周禮的大國,故中國有禮儀之邦、衣冠上國之美譽。

而漢語中的「中國」一詞,最早指西周京畿地區,後演變為黃河流域黃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區,中國以外則稱為四夷,所謂「天子有道,守在四夷」。

中國是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國,四夷是居天地之偏者。漢代始建蠻夷邱,並使漢字文化圈正式成型,南北朝建四夷館,明代四夷館,內分八館。

(7)誰知道這個詞是什麼時候發明的擴展閱讀:

歷史淵源:

台灣歷史學家姚榮齡先生認為「中華」緣於永濟,「中」指太行山脈的中條山,「華」指秦嶺山脈的華山的論斷。正由於鸛雀樓立晉望秦,西為華,東為夏,正好坐落在華夏歷史坐標的中點上。

顧實在《華夏考源》一文中,認為「胥、疋、雅、夏古字相通,華夏即華胥也。華胥特為華夏,遂為吾種族之名」。

章太炎在《中華民國解》中說: 「大略說我國古代以『夏』為族名,以『華』為國名。又說『夏』從夏水得名,「華』從華山得名。」

徐旭生在《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認為,中國古代部族的分野,大致可分為華夏、東夷、苗蠻三大集團。

華夏集團地處古代中國的西北,主要由炎帝和黃帝所代表的部落組成 。他在該書中還論證了秦嶺在古代通稱華山而漢水古名曾稱夏水 。

「古史辨」派認為,「華」與「夏」古字相同,「華」即是「夏」,「夏」即是「華」。故華夏之「夏」,一為中國人說,夏字象舞蹈者; 二為大禹治水說,夏字象農夫治畦。

三為圖騰族徽說,夏字象蟬或爬蟲; 四為夏水說,族名取自水名,而夏水位於雍梁之際,古夏水自然發源於秦嶺腹地;五為夏國說,先有夏國,後有夏族、夏人之稱。這些認識都已接近「華夏」所指的本原。

典籍將黃帝、炎帝作為中國文明之肇始。現有的考古發現資料與研究表明,5800年至5300年前,中華大地上的文明燦若星斗。

⑧ 二百五這個名詞是誰在什麼時候發明的啊

二百五 拼音: èr bǎi wǔ 簡拼: ebw 近義詞: 傻頭傻腦 反義詞: 用法: 作主語、賓語、定語;用於口語罵人 解釋: 指傻頭傻腦,不很懂事而又倔強莽撞的人 出處: 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83回:「原來他是一個江南不第秀才,捐了個二百五的同知,在外面瞎混。」 例子: 王朔《空中小姐》:「你還別跟我耍~。」 謁後語: 半吊子的一半 它有幾種說法:二百五的來歷(1) 戰國時期,有個歷史人物叫蘇秦,是個縱橫家.他說服韓、魏、趙、齊、燕、楚六國聯合起來,結成同盟,對付共同的敵人——秦國,從而受到了大國君王的賞識,被封為丞相,史稱「六國封相」. 正當蘇秦在齊國積極效力的時候,遇上了刺客.蘇秦被當胸刺了一劍,當天晚上,就不治身亡了.齊王聽到這個消息,非常生氣,立即下令捉拿兇手.可是刺客已逃得無影無蹤,到哪裡去捉呢? 齊王靈機一動,想出了「引蛇出洞」的妙計.他下令把蘇秦的頭割下來,還讓人用鞭子抽打他的屍體,弄得滿頭滿臉都是血.然後把血淋淋的人頭懸掛在城門口,張貼出黃榜,上面寫著:「蘇秦是個大內奸,死有餘辜.齊王一直想殺了他,卻沒想到什麼好的辦法.今幸有義士為民除害,大快人心.齊王下旨重賞,獎勵黃金千兩,請義士來領賞.」 此榜一出,果然有人上了鉤.竟有四人前來領賞,而且他們都一口咬定:蘇秦是自己殺的. 於是士兵把他們「請」到齊王跟前.齊王見到他們四個人,恨得咬牙切齒.可他還是煞有介事地問:「這一千兩黃金,你們四個人怎麼個分法?」 這四個人不知道中了計,還高興得立即回答說:「這好辦,1000÷4=250,每人二百五.」 齊王一聽他們還樂滋滋地想著賞金,拍案大怒:「把這四個二百五推出去斬了!」 這四個人就成了替死鬼被殺了.而真正的刺客,據說是秦國派來的殺手,早就逃回秦國去了. 從此民間便留下了二百五的說法,人們常用它來形容傻瓜、笨蛋. 二百五的來歷(2) 日常生活中,人們常把傻瓜或說話不正經、辦事不認真、處事隨便、好出洋相的人叫做「二百五」。 一說來源於戰國故事。蘇秦是戰國時的一個說客,他身佩六國相印,一時很是威風,但也結下了很多仇人。後來,他終於在齊國被人殺了,齊王很惱怒,要為蘇秦報仇。可一時拿不到兇手,於是,他想了一條計策,讓人把蘇泰的頭從屍體上割下來,懸掛在城門上,旁邊貼著一道榜文說:「蘇秦是個內奸,殺了他黃金千兩,望來領賞。」榜文一貼出,就有四個人聲稱是自己殺了蘇秦。齊王說:「這可不許冒充呀!」四個人又都咬定說自己乾的。齊王說:「一千兩黃金,你們四個人各分得多少?」四個齊聲回答:「一人二百五。」齊王拍案大怒道:「來人,把這四個『二百五』推出去斬了!」「二百五」一詞就這樣流傳下來。 另一種說法,與推牌九有點關系。 原來,牌九(舊時一種賭具)中有「二板」(四個點)和「么五」(六個點)兩張牌,這兩張牌配在一起就是十個點,在推牌九這一賭博活動中,被稱為「斃十」。它在牌九里是最小的點,誰都比它大,它什麼牌也「吃」不了,所以人們就用「二板五」(二板和么五的簡稱)這個詞來戲稱什麼事也做不好也管不了的人。時間久了,就把「二板五」叫成了「二百五」。在香港,習慣上又稱為「二五仔」。 再有一說: 唐朝的長安「市長」京兆尹權勢很大,出巡時有龐大的儀仗隊伍。在最前開路的小吏原為一員,官名叫喝道伍佰,他手裡拿著一根長竿趕開路人。後來,喝道伍佰增為二員,但長安群眾並沒有以兩個伍佰稱他們,反而說他們是共稱伍佰,於是每人就被稱為二百五,又因為他們每人手中持一長竿,所以又稱他們為二稈子。今天,二百五與二稈子都是莽撞、無禮、粗魯之人的代名詞, 說明了唐長安群眾對作威作福的官吏的反感。 還有一說:從前有一個秀才,為了考取功名廢寢忘食發奮苦讀,可是終其一生都不曾中舉,連兒子都沒有生。 到了晚年,老秀才終於心灰意冷淡泊名利了,於是喜得貴子,晚年膝下添得雙丁。 秀才回想一生成敗,不由得感慨萬千,於是給兩個兒子起名:一個叫做成事,一個叫做敗事。 從此秀才在家閉門課子,日子過得和樂融融。 一天,秀才吩咐妻子道:「我要去集市上逛逛,你在家督促二子寫字,大的寫三百,小的寫二百。」 秀才趕集回來之後詢問二子在家用功如何,老婆回答道:「寫是寫了,不過成事不足,敗事有餘,兩個都是二百五!」

⑨ 中國這個詞是什麼時候出現的

「中國」這一名稱始於周朝。但最初「中國」並不是指國家,而是指國都。古代學者認為,帝王之所即為「中」,所建的城邑就是「中國」。至於把華夏民族的居住地和建立的國家稱為「中國」,那就是後來的事情了。
: 古人把神秘的天空看作神界,把星辰中最引人注目的北極星看作是「天中」。這是因為古人觀察到滿天的星星都圍繞北極星轉,就像一把轉動的傘一樣,而傘的頂端就是北極星。依此設想,人們便認定人君的國都就是「土中」,即大地的中心。傳說武王伐紂成功以後,所做的第一件事情,便是考察四方,尋找「土中」,結果找到了伊、洛平原,並在這里定都洛陽,其用意是讓天下百姓像星星那樣向自己圍聚合攏,此地後來被稱為中原、中州、中土。以後隨著時代的推移,逐漸演變為把華夏民族的居住地和建立的國家叫「中國」了。

什麼是中國?如果我們今天的中國的話,大家不會有什麼疑問,中國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簡稱,它是一個國家的政治或者地域的概念,但是歷史上面可不是這樣。中國最早這個詞兒,我們現在發現是在出土的一件銅器上面,叫做「何尊」,上面有中國這兩個字,時間大概在西周的初年,一般地說,也就是大家認為公元前11世紀的時候,離今天已經三千多年了。那個時候中國是什麼意思呢?主要的是指被周朝所推翻的商王朝,它統治的中心地區。以後我們看到在《書經》裡面,在《詩經》裡面都有中國這個詞,到了春秋戰國的時候,中國這個字出現得越來越多,那麼它指什麼呢?它主要還是指當時王朝統治的中心地區。但是以後,隨著中央王朝它疆域的擴展,特別是在秦始皇建立了中央集權政權以後,那麼它的統治區,基本上就稱為中國了。周圍逐步逐步隨著來自中原的人民它遷移,慢慢把當地周邊的少數民族,也都變成了漢族了,都是華夏的人了,中央政府開始在各地建立它的郡縣,它的行政機構了,這樣逐步逐步擴大了,中國的概念也逐步逐步擴大了。

不過,一直到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以前,中國還不是我們王朝正式的代名詞。比如清朝,它一般不叫中國,叫大清。你們看它掛的旗子,平時的文書,我大清,大皇帝,什麼什麼都大清。當然以前的話,明朝它不會叫中國,大明,皇明都這么來的。但是慢慢慢慢,特別我們發現到明朝以後,有些地方已經開始叫中國,主要是外國人、西方人到中國來,他們喜歡用China來稱呼中國。我們知道中國這兩個字,可以稱為China,但是也可以翻譯成CentralEmpire,中央王朝,中國這多好,所以以後就是清朝的時候,他們有的時候西方稱中國為中國,我們自己也稱中國。

⑩ 「領導」這個詞是誰什麼時候發明的

領導這個詞大概是在1920年左右在書本上就有了,具體誰發明的就無可考了,可以查查是否能查到。

熱點內容
美發店認證 發布:2021-03-16 21:43:38 瀏覽:443
物業糾紛原因 發布:2021-03-16 21:42:46 瀏覽:474
全國著名不孕不育醫院 發布:2021-03-16 21:42:24 瀏覽:679
知名明星確診 發布:2021-03-16 21:42:04 瀏覽:14
ipad大專有用嗎 發布:2021-03-16 21:40:58 瀏覽:670
公務員協議班值得嗎 發布:2021-03-16 21:40:00 瀏覽:21
知名書店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9:09 瀏覽:949
q雷授權碼在哪裡買 發布:2021-03-16 21:38:44 瀏覽:852
圖書天貓轉讓 發布:2021-03-16 21:38:26 瀏覽:707
寶寶水杯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5:56 瀏覽: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