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術發明
1. 算術是誰發明的
「算術」復這個詞是由希臘制文的「數和數(音屬,shû三音)數的技術」變化而來的。「算」字在中國的古意也是「數」的意思,表示計算用的竹籌。中國古代的復雜數字計算都要用算籌。所以「算術」包含當時的全部數學知識與計算技能,流傳下來的最古老的《九章算術》以及失傳的許商《算術》和杜忠《算術》,就是討論各種實際的數學問題的求解方法。 http://ke..com/view/17541.htm
2. 《九章算數》是誰發明的
《九章算術》沒有作者,它是一本綜合性的歷史著作,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應用數學,它的出現標志中國古代數學形成了完整的體系。
採納哦
3. 發明九張算數的是誰
《九章算術》是中國第一部數學專著,書成於公元一世紀左右,編著者是劉徽。回《九章算術》內答容十分豐富,系統總結了戰國、秦、漢時期的數學成就。《九章算術》在數學上還有其獨到的成就,不僅最早提到分數問題,也首先記錄了盈不足等問題,「方程」章還在世界數學史上首次闡述了負數及其加減運演算法則。《九章算術》沒有作者,是一本綜合性的歷史著作,是當時世界上最簡練有效的應用數學,它的出現標志中國古代數學形成了完整的體系。作為一部世界數學名著,《九章算術》在隋唐時期已傳入朝鮮、日本,被譯成日、俄、德、法等多種文字版本。
4. 算盤和算數是誰發明的
遠古時期,隨著生產的迅速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人們在生產和生活中遇到了大量比較復雜的數字計算問題。為了適應這種需要,勞動人民創造了一種重要的計算方法籌算。
珠算是由籌算演變而來的,這是十分清楚的。為了方便起見,勞動人民便創造出更加先進的計算工具珠算盤。
據傳說,算盤和算數是黃帝手下一名叫隸首的人發明創造的。黃帝統一部落後,先民們整天打魚狩獵,制衣冠,造舟車,生產蒸蒸日上。
777算盤是怎麼來的?
由於物質越來越多,算賬?管賬成為人們經常碰到的事。開始,只好用結繩記事,刻木為號的辦法,處理日常算賬問題。但由於出出進進的實物數目巨大,虛報冒領的事也經常發生。
有一天,黃帝宮里的隸首上山採食野果,發現山桃核的顏色非常好看。他心想,用這10個顏色的桃核比作10張虎皮,用另外10個顏色的比作10張山羊皮。
今後,誰交回多少獵物,誰領走多少獵物,就給誰記幾個山桃核。這樣誰也別想賴賬。
隸首回到黃帝宮里,把他的想法告訴給黃帝。黃帝覺得很有道理。就命隸首管理宮里的一切財物賬目。
隸首擔任了黃帝宮里的「會計」後,命人採集了各種野果,分開類別。比如,山楂果代表山羊;栗子果代表野豬;山桃果代表飛禽等。不論哪個狩獵隊捕回什麼獵物,隸首都按不同野果記下賬。
但好景不長,各種野果存放時間一長,全都變色腐爛了,一時分不清各種野果顏色。隸首便到河灘揀回很多不同顏色的石頭片,分別放進陶瓷盤子里。
這下記賬再也不怕變色腐爛了。
後來,隸首又給每塊不同顏色石片都打上眼,用細繩逐個穿起來。每穿夠10個數或100個數,中間穿一個不同顏色的石片。這樣清算起來就省事多了。從此,宮里宮外,上上下下,再沒有發生虛報冒領的事了。
隨著生產不斷向前發展,獲得的各種獵物?皮張數字越來越大,品種越來越多,不能老用穿石片來記賬目。隸首苦苦思考著更好的辦法。
有一次,隸首遇到黃帝手下的老臣風後,就把算賬的想法告訴了他。
風後聽了隸首的想法,很感興趣,就讓隸首摘來野果,又折回10根細竹棒,每根棒上穿上10枚野果,一連穿了10串,並排插在地上。
風後建議說:「獵隊今天交回5隻鹿就從竹棒上往上推5枚紅歐粟子。明天再交回6隻鹿,你就再往上推6枚。」接著,風後又向隸首提出了如何進位計算的建議。
在風後的啟發下,隸首明白了進位計算的道理,立即做了一個大泥盤子,把人們從龜肚子挖出來白色珍珠揀回來,給每顆上邊打成眼。每10顆一穿,穿成100個數的「算盤」。然後在上邊寫清位數,如十位?百位?千位?萬位。
從此,記數?算賬再也用不著那麼多的石片了。算盤就這樣誕生了。
其實,傳說總歸是傳說,從歷史上看,算盤是在算籌的基礎上發明的,而籌算完成於春秋戰國時期。從一定意義上說,我國古代數學史就是一部籌算史。
777什麼是籌算?
古時候,人們用小木棍進行計算,這些小木棍叫「算籌」,用算籌作為工具進行的計算叫「籌算」。
春秋戰國時期,農業?商業和天文歷法方面有了飛躍的發展,在這些領域中,出現了大量比以前復雜得多的計算問題。為了解決這些復雜的計算問題,才創造出計算工具算籌和計算方法籌算。
此外,現有的文獻和文物也證明籌算出現在春秋戰國時期。例如:「算」和「籌」兩字,最早出現在春秋戰國時期的著作如《儀禮》?《孫子》?《老子》?《法經》?《管子》?《荀子》等中;甲骨文和鍾鼎文中到現在仍沒有見到這兩個字;1?2?3以外的籌算數字最早出現在戰國時期的貨幣上。
當然,所謂籌算完成於春秋戰國時期,並不否認在此之前就有簡單的算籌記數和簡單的四則運算。
777算籌都有哪些?
關於算籌形狀和大小,最早見於《漢書·律歷志》。根據記載,算籌是圓形竹棍,以271根為一「握」。算籌直徑一分,合現在的0.12厘米,長6寸,合現在的13.86厘米。
根據文獻的記載,算籌除竹籌外,還有木籌?鐵籌?玉籌和牙籌,還有盛裝算籌的算袋和運算元筒。唐代曾經規定,文武官員必須攜帶算袋。
考古工作者曾經在陝西省寶雞市的千陽縣發現了西漢宣帝時期的骨制算籌30多根,大小長短和《漢書·律歷志》的記載基本相同。其他考古發現也與相關史籍的記載基本吻合。
這些算籌的出土,是我國古代數學史就是籌算史的實物證明。
籌算是以算籌做工具進行的計算,它嚴格遵循十進位值制記數法。9以上的數就進一位,同一個數字放在百位就是幾百,放在萬位就是幾萬。
這種記數法,除所用的數字和現今通用的阿拉伯數字形式不同外,和現在的記數法實質是一樣的。它是把算籌一面擺成數字,一面進行計算,這個運算程序和現今珠算的運算程序基本相似。
記述籌算記數法和運演算法則的著作有《孫子算經》?《夏侯陽算經》和《數術記遺》等。
負數出現後,算籌分成紅黑兩種,紅籌表示正數,黑籌表示負數。算籌還可以表示各種代數式,進行各種代數運算,方法和現今的分離系數法相似。
777珠算盤是什麼出現的?
我國古代在數字計算和代數學方面取得的輝煌成就,和籌算有密切的關系。例如,祖沖之的圓周率精確到小數點後第七位,需要計算正12288邊形的邊長,把一個9位數進行22次開平方,而且加?減?乘?除步驟除外,如果沒有十進位值制的計算方法,那就會困難得多了。
籌算在我國古代用了大約2000年,在生產和科學技術以至人民生活中,發揮了重大的作用。隨著社會的發展,計算技術要求越來越高,籌算需要改革,這是勢在必行的。
籌算改革從中唐以後的商業實用算術開始,經宋元時期出現大量的計算歌訣,至元末明初珠算的普遍應用,大概歷時700多年。
《新唐書》和《宋史·藝文志》記載了這個時期出現的大量著作。從遺留下來的著作中可以看出,籌算的改革是從籌算的簡化開始而不是從工具改革開始的,這個改革最後導致珠算的出現。
777珠算盤怎麼運用?
最早提到珠算盤的是明初的《對相四言》。明代中期《魯班木經》中有製造珠算盤的規格。
算盤是長方形的,四周是木框,裡面固定著一根根小木棍,小木棍上穿著木珠,中間一根橫梁把算盤分成兩部分,每根木棍的上半部有一個珠子,這個珠子當5,下半部有4個珠子,每個珠子代表1。
在現存文獻中,比較詳細地說明珠算用法的著作,有明代數學家徐心魯的《盤珠演算法》,明代律學家?歷學家?數學家和藝術家朱載堉的《算學新說》,明代「珠算之父」程大位的《直指演算法統宗》等。以程大位的著作流傳最廣。
值得指出的是,在元代中葉和元代末期的文學?戲劇作品中,有提到珠算的。事實上,珠算出現在元代中期,至元末明初已經普遍應用了。隨著時代不斷前進,算盤不斷得到改進,成為今天的「珠算」。它是中華民族當代「計算機」的前身。
我國的珠算還傳到朝鮮?日本等國,對這些國家計算技術的發展曾經起過一定的作用。
算盤
5. 算術是誰發明的
算術是由古代人民在日常生活中總結出的規律發明而成。
算術是數學中最古老、最基礎和最初等的部分,它研究數的性質及其運算。把數和數的性質、數和數之間的四則運算在應用過程中的經驗累積起來,並加以整理,就形成了最古老的一門數學--算術。在古代全部數學就叫做算術,現代的代數學、數論等最初就是由算術發展起來的。後來,算學、數學的概念出現了,它代替了算術的含義,包括了全部數學,算術就變成了其中的一個分支。
關於算數的產生,還是要從數談起。數是用來表達、討論數量問題的,有 不同類型的量,也就隨著產生了各種不同類型的數。遠在古代發展的最初階段,由於人類日常生活與生產實踐中的需要,在文化發展的最初階段就產生了最簡單的自然數的概念。自然數的一個特點就是由不可分割的個體組成。比如說樹和羊這兩種事物,如果說兩棵樹,就是一棵再一顆;如果有三隻羊,就是一隻、一隻又一隻。但不能說有半棵樹或者半隻羊,半棵樹或者半隻羊充其量只能算是木材或者是羊肉,而不能算作樹和羊。
數和數之間有不同的關系,為了計算這些數,就產生了加、減、乘、除的方法,這四種方法就是四則運算。把數和數的性質、數和數之間的四則運算在應用過程中的經驗累積起來,並加以整理,就形成了最古老的一門數學--算術。在算術的發展過程中,由於實踐和理論上的要求,提出了許多新問題,在解決這些新問題的過程中,古算術從兩個方面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
一方面在研究自然數四則運算中,發現只有除法比較復雜,有的能除盡,有的除不盡,有的數可以分解,有的數不能分解,有些數又大於1的公約數,有些數沒有大於1的公約數。為了尋求這些數的規律,從而發展成為專門研究數的性質、脫離了古算術而獨立的一個數學分支,叫做整數論,或叫做初等數論,並在以後又有新的發展。
算術另一方面,在古算術中討論各種類型的應用問題,以及對這些問題的各種解法。在長 期的研究中,很自然地就會啟發人們尋求解這些應用問題的一般方法。也就是說,能不能找到一般的更為普遍適用的方法來解決同樣類型的應用問題,於是發明了抽象的數學符號,從而發展成為數學的另一個古老的分支,指就是初等代數。
數學如此發展,算術已不再是數學的一個分支,我們通常提到的算術,只是作為小學里的一個教學科目,目的是使學生理解和掌握有關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的最基礎的知識,能夠正確、迅速地進行整數、小數、分數的四則運算,初步了解現代數學中的一些最簡單的思想,具有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和空間觀念。
6. 算術是一種發明還是一種發現
我認為算術是一種發明,這是一種數學思想,它和西方的方程思想不同,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和邏輯思維直達目標,不設未知量。在兩火車與鳥的問題上,和馮諾伊曼計算無窮等比數列不同。
7. 算術是誰發明的
這個不能說是誰發明的,盡管全世界都有一些傑出的數學家,甚至他們也發現了一些定律、公式等等,為數學的發展做出了不起的貢獻,但是卻不能說,算術是誰發明的.
應該是全世界古代的勞動人民發明的.
8. 加減乘除是幾位人發明!
加減乘除(+、-、×(·)、÷(∶))等數學符號是我們每一個人最熟悉的符號,因為不光在數學學習中離不開它們,幾乎每天的日常的生活也離不開它們.別看它們這么簡單,直到17世紀中才全部形成.
數學加減乘除符號法國數學家許凱在1484年寫成的《算術三篇》中,使用了一些編寫符號,如用D表示加法,用M表示減法.這兩個符號最早出現在德國數學家維德曼寫的《商業速演算法》中,他用「+」表示超過,用「─」表示不足.到1514年,荷蘭的赫克首次用「+」表示加法,用「─」表示減法.1544年,德國數學家施蒂費爾在《整數算術》中正式用「+」和「─」表示加減,這兩個符號逐漸被公認為真正的算術符號,廣泛採用.
以符號「×」代表乘是英國數學家奧特雷德首創的.他於1631年出版的《數學之鑰》中引入這種記法.據說是由加法符號+變動而來,因為乘法運算是從相同數的連加運算發展而來的.後來,萊布尼茲認為「×」容易與「X」相混淆,建議用「·」表示乘號,這樣,「·」也得到了承認.
除法符號「÷」是英國的瓦里斯最初使用的,後來在英國得到了推廣.除的本意是分,符號「÷」的中間的橫線把上、下兩部分分開,形象地表示了「分」.至此,四則運算符號齊備了,當時還遠未達到被各國普遍採用的程度.
"加減乘除 (+,-,×(?),÷)等數學符號都是經過長期發展而形成的,到了17世紀, 才得到廣泛使用。 加法符號, 開始使用的是英文plus(加)的字頭p。在德國,使用了相當於英語「and」(和) 的詞「et」。隨著歐洲商業的繁榮, 寫「et」也嫌慢了, 為了加快速度, 把兩個字母連著寫, 因此「et」慢慢地變成了「+」。 減法也是同樣, 使用英文minus (減少) 的字頭m, 而它也是為了便於速寫, 逐漸變成了「-」。 在「+」號出現了100年左右後, 英國的奧特雷德首先使用了「×」作為乘號。據說乘法符號是根據加法符號得來的。因為乘法運算是從幾個相同數的連加運算發展而來的。例如,13×5就是13+13+13+13+13。也就是說乘法運算是一種特殊的加法運算, 所以將加法符號「+」稍作變動,就變成了現在的乘號「×」。後來,萊布尼茲認為「×」容易與χ相混淆,建議用「?」作為乘號,這樣,「?」也得到了承認。但也有人覺得「?」容易與小數點相混, 仍堅持採用×號。 除法的符號「÷」是英國的瓦里斯最初使用的, 後來在英國得到了推廣。除的本意是分, 例如, 100個蘋果分給10位小朋友, 每人得多少,就是100÷10 。符號「÷」的中間的橫線把上、下兩部分分開, 形象地表示了「分」。但在德國, 萊布尼茲是使用「∶」代表除號, 一直沿用到現在。後來人們也用「∶」表示比, 因為比的含義和除的含義是一致的。"
9. 算術方法是誰發明的
九章算術》其作者已不可考。一般認為它是經多人增補修訂而成。 根據研究, 西漢 的張蒼、耿壽昌曾經做過增補,最後成書. 數學是一種天成的東西,沒有所謂的誰發明,舉凡日常生活都是需要加減乘除,那些就是數學,但是在從前沒友阿拉伯數字的時候,他們都是就地取材,如用石頭數數,或是用樹枝,經過印度人發明阿拉伯數字以後,被阿拉伯人廣為流傳,所以我們用的數字就是阿拉伯數字 數學,其英文是mathematics,這是一個復數名詞,「數學曾經是四門學科:算術、幾何、天文學和音樂,處於一種比語法、修辭和辯證法這三門學科更高的地位。」 自古以來,多數人把數學看成是一種知識體系,是經過嚴密的邏輯推理而形成的系統化的理論知識總和,它既反映了人們對「現實世界的空間形式和數量關系(恩格斯)」的認識(恩格斯),又反映了人們對「可能的量的關系和形式」的認識。數學既可以來自現實世界的直接抽象,也可以來自人類思維的勞動創造。 從人類社會的發展史看,人們對數學本質特徵的認識在不斷變化和深化。「數學的根源在於普通的常識,最顯著的例子是非負整數。"歐幾里德的算術來源於普通常識中的非負整數,而且直到19世紀中葉,對於數的科學探索還停留在普通的常識,」另一個例子是幾何中的相似性,「在個體發展中幾何學甚至先於算術」,其「最早的徵兆之一是相似性的知識,」相似性知識被發現得如此之早,「就象是大生的。」因此,19世紀以前,人們普遍認為數學是一門自然科學、經驗科學,因為那時的數學與現實之間的聯系非常密切,隨著數學研究的不斷深入,從19世紀中葉以後,數學是一門演繹科學的觀點逐漸占據主導地位,這種觀點在布爾巴基學派的研究中得到發展,他們認為數學是研究結構的科學,一切數學都建立在代數結構、序結構和拓撲結構這三種母結構之上。與這種觀點相對應,從古希臘的柏拉圖開始,許多人認為數學是研究模式的學問,數學家懷特海(A. N. Whiiehead,186----1947)在《數學與善》中說,「數學的本質特徵就是:在從模式化的個體作抽象的過程中對模式進行研究,」數學對於理解模式和分析模式之間的關系,是最強有力的技術。」1931年,歌德爾(K,G0de1,1978)不完全性定理的證明,宣告了公理化邏輯演繹系統中存在的缺憾,這樣,人們又想到了數學是經驗科學的觀點,著名數學家馮·諾伊曼就認為,數學兼有演繹科學和經驗科學兩種特性。 要簡潔點:智慧人類,我們的祖先在生活中
10. 算數是誰發明的
學科的產生不能用『發明』說啊
每個學科的產生都是人類在生產實踐中逐漸總結完善的規律
比如數學最早是結繩計數
幾何的出現最早是為了分地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