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的創造
㈠ 古人在象形字的基礎上增加聲符創造形聲字列如什麼
同一個聲旁和不同的形旁結合,又可以構成許多聲音相同或相近而意義不同的字,例版如用「權岡"做聲旁,可以組成「剛、鋼、綱」等讀gang的形聲字。
形聲字的形旁和聲旁結合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有的形旁在左,聲旁在右;有的形旁在右,聲旁在左;有的形旁在上,聲旁在下;有的形旁在下,聲旁在上;有的形旁在外,聲旁在內,或者形旁在內,聲旁在外。例如:
左形右聲:材偏銅凍證騎秧破.
右形左聲:攻頸削瓢放鵡雌故.
上形下聲:管露爸芳崖宵界字.
下形上聲:架案慈斧貢膏凳賞.
外形內聲:固病庭閥園匾裹衷.
內形外聲:悶問聞辮.
㈡ 男女的符號是怎樣創造出來的有什麼意義么
男女符號♂、♀的來歷有兩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因為愛神丘比特的弓箭版袋狀如「♂」權,女神維納愛美,常持小鏡子形似「♀」,人們就用這兩個符號作為愛神和女神的代號,後來它們就被分別用來表示男和女了。植物學家借用這兩個符號來表示植物兩性花。 另一種說法:起初,這兩個符號並非表示男女的,而是植物學家先用♂表示雄花,♀表示雌花的。 除此以外,在介紹種子植物的繁殖和繁殖器官花程式和花圖式時,為方便表述和記憶,用字母、符號和數字表示花各部分的組成、排列、位置以及相互關系的公式。 字母:拉丁文的第一個字母K表示花萼,C表示花冠,P表示花被,G表示雌蕊群,A表示雄蕊群。 數字:0表示缺少或退化, ∞ 表示10個以上,寫在字母右下角。 符號:+ 表示輪數,() 表示合生,∶ 表示心皮與子房數隔開,如心皮∶子房。 * 表示輻射對稱(整齊花),↑表示兩側對稱(不整齊花)。 隨著遺傳學的發展,遺傳學家在研究動物遺傳學、人類遺傳學時,也用♂表示雄性動物和男性,用♀表示雌性動物和女性。
㈢ 製表符的創建方法
以Word2010軟體為例介紹在Word窗口的水平標尺上創建和刪除製表符的方法:
第1步,打開Word2010文檔窗版口,單擊水平標尺權最左端的製表符類型按鈕,可以選擇不同類型的製表符。Word2010包含5種不同的製表符,分別是左對齊式製表符、居中式製表符、右對齊式製表符、小數點對齊式製表符、豎線對齊式製表符。
第2步,在水平標尺的任意位置單擊滑鼠左鍵,即可創建當前類型的製表符。將製表符拖動移出標尺,將刪除製表符。
㈣ 古人如何創造符號並賦予他們解釋萬物的功能
古人在還沒有文字的時候,就創造了一些符號,賦予他們解釋萬物的功能,這也是古代的文字的一種雛形。
㈤ 運算符號 -×÷的創造者是哪國人
十六世紀,意來大利科學源家塔塔里亞用義大利文「plu」(加的意思)的第一個字母表示加,草為「μ」最後都變成了「+」號。
「-」號是從拉丁文「minus」(「減」的意思)演變來的,簡寫m,再省略掉字母,就成了「-」了。到了十五世紀,德國數學家魏德美正式確定:「+」用作加號,「-」用作減號。到了十八世紀,美國數學家歐德萊確定,把「×」作為乘號。他認為「×」是「+」斜起來寫,是另一種表示增加的符號。後來瑞士數學家拉哈在他所著的《代數學》里,才根據群眾創造,正式將「÷」作為除號。
㈥ 符號創始人是誰
加減號「+」,「-」,1489年德國數學家魏德曼在他的著作中首先使用了這兩個符號,但正式為大家公認是從1514年荷蘭數學家荷伊克開始
㈦ 數學符號是誰創造的
數學符號同學們在學習數學的時候,常常要和一些數學符號打交道,版如: 德國有一位權數學家叫威德曼,他於1489年出版的一本書里首先使用了「+」和「-」,在橫線上加一豎成為「+」,用來表示增加的意思,在「+」上去掉一豎成為「-」,用來表示減少的意思。於是,加號和減號就產生了。但是它們被大家公認作為運算符號,是從1514年被荷蘭數學家荷伊克正式應用開始的。 「=」是16世紀法國數學家維葉特引入的。後來英國數學家列科爾德倡議把「=」作為等號使用。「」「<」分別表示大於和小於的意思。這兩個符號是17世紀的赫銳奧特首創的。 在這些符號沒有出現的時候,人們運算時都要用文字來說明,那是多麼麻煩的一件事啊!
㈧ 符號是如何產生的
標點符號是書面語言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與漢字一樣,是廣大勞動人民在改造世界的過程中創造的.它經歷了一個從無到有,從少到多、逐步完善的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大體經歷了以下四個階段:
一、產生初始階段
漢字是記錄漢語的書寫符號,它記載了我們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歷史.但在古代書面文字材料中是沒有標點符號的.由於沒有標點符號,對同一段文字便有不同的理解,甚至會出現相反的結果.由於語言表達的需要,標點符號就逐步的產生了.
漢朝的時候,就有人採用「離經」的方法,把文字之間斷開.西漢戴聖編纂的《禮記》說「比年入學,中年考校,一年視立經辨志」.鄭玄注曰:「離經,斷句絕也」.當時人們讀書,常在句旁劃「し」.作為一種助讀標記符號.這便是標點符號的萌芽.到了宋朝,人們採用圈點來標讀文字.稱為句讀(音,古文語句中的短暫停頓).即在一句末完需停出打上個「、」,其作用類似現在的逗號,在全句意思已完之處畫一個「.」,作用同現在的句號.到了明朝,隨著刊本小說的出現,又多了兩個專用號,即在人名旁邊畫單直線,在地面旁邊畫雙直線.
二、發展成熟階段
標點符號的產生和發展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從無到有,從少到多,逐步豐富完善.至於標點符號的提倡和使用,則是「五四」運動以前的事了.特別是「五四」運動以後,新文化運動的興起,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發展和推廣使用標點符號中起了重大作用.特別是在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中國共產黨從人力、物力、技術工作各方面幫助國民黨恢復和建立秘書工作,幫助秘書改革,開始使用標點符號.1924年4月4日《國民黨執行委員會第二十一次會議記錄》記載:會議通過了公文使用標點符號的議案,即〈關於本黨印刷公文、書籍所用圈點之議案〉.從此國民黨機關上下行文中就經常使用標點符號了.這是第一次官方出面規定使用標點符號.第二次見於解放區人民政府的文件,即1949年2月制定的《華北人民政府公文處理暫行規定》,在公文格式中規定了公文一律加標點符號.當時規定一般使用11種標點符號.即逗號(,)、頓號(、)、分號(;)、冒號(:)、單引號(「」)、雙引號(『』)、省略號(……)、括弧「()」、(?)、驚嘆號(!)、句號(.).這是一些常用的標點符號.各級政府不論上下行文或平行文,都必須使用標點符號.至此標點符號已比較成熟.
三、定型普及階段
標點符號的定型普及使用階段,可以說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1951年9月中央人民政府出版署公布了《標點符號使用辦法》.當時公布時規定了14種:句號(.)、問號(?)、嘆號(!)、逗號(,)、頓號(、)、分號(;)、冒號(:)、括弧「()」、引號(「」『』)、破折號(——)、省略號(……)、著重號(·)、書名號(《》)、專用號(—).
四、完善提高階段
經過30多年的實踐應用,書寫排印已由直行改為橫行.,標點符號用法也發生某些發展和變化.對此,1990年3月國家文字委員會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新聞出版署修訂發行了《標點符號用法》.由原來的14種改為16種,增加了連接號(—)和間隔號(·)兩種.隨著時間的發展人們又創造了幾種書寫符號:即文尾號(o)或(□),用於一篇文章的結尾.多見於雜志.這些新的書寫符號已約定俗成,被普遍應用.這標志著標點符號的不斷豐富完善.
中國古時候有沒有標點符號?佔主流的說法,是沒有.但也有不同的意見,說有.我們多數人長時間里,受的是「沒有」派的影響,還找到了或者說推測到了「沒有」的理由:古人的書寫材料過於珍貴.這也不是毫無道理.你想,無論是早期的竹簡、木簡,還是稍後的布帛,加工都很不容易,竹片兒上、絲帛上的空間,自然是能省就省,能多寫一個字,就多寫一個字,讓標點符號占個地方,不劃算.
「有」派的意見也不能不聽聽,因為也並非全無道理.有的專家指出,漢語標點史可以溯源到甲骨文時代.甲骨文的書寫者,是使用線條和間空來作為分詞分段的手段的.狹義的標點,指有明確書寫形態的標點,廣義的標點,還應包括沒有書寫形態的方式,如間空啦、分段啦,等.兩漢的時候,有了「句讀」作為停頓標志,類似我們今天的斷句.符號有「↓」和「、」兩種,比如《說文解字》中,解釋「↓」為「鉤識也,居月切」,「、」則為「有所絕止,而識之也,之主庾切」.就是說,凡是句尾可以停止的地方,就用「↓」來標記,句中有可以句讀的地方,就用「、」來標示,也就是今天的句號和逗號.有趣的是,許慎很重視這兩個標點符號,把它們當成文字收入字典,做到了有形、有音、有義.到了宋代,鉤號變成了圓圈,標形如「○」,有大中小之分.朱熹在著《四書章句集注》時就是每章之前用大的「○」,每句之後用小的「.」這一時期還出現了段落號,用「∨」或「∧」表示,畫在每段末尾字的右下角,甚至出現了「.」「……」這樣的密圈、密點加在字的右旁,強調句子的精彩部分.至於劃在人名或者地名旁邊的豎線,則晚至明代才出現.
據此說來,漢語的標點符號也是有模有樣地持續了數千年,怎麼能說沒有呢?能想到的解釋是:這些標點符號雖然不絕如縷,但實行的范圍太小,不夠普及,絕大部分的書籍,還是沒有任何標點的.還有一點,也不能不提及,那就是「句讀」之類的標點符號,長時間里,不是作者所為,而是讀者在閱讀時做的記號.這種記號,有較大的隨意性,是否符合作者原意,也很難說.作為一種標點符號,卻不是跟作品同步產生,而是由讀者後來「追加」,不同的讀者可以有自己的追加方式.這種作品與標點符號奇特的分離方式,可能是世界上各種文字中絕無僅有的風景.像朱熹那樣,在著書時候自覺使用標點符號的,少之又少.
如此看來,簡單地下結論,說中國古代有或者沒有標點符號,都不妥當.准確點說,早在甲骨文時代就有了標點符號的萌芽,有了使用標點符號的書寫實踐,只不過規范化和系統化的時間較晚而已.最為系統、完備的標點符號的使用和普及,則是在西文的標點符號引進和消化之後.
近日見到一篇美國人談標點符號的文章(見《青年參考》2009年4月7日),得知外國人最初發明標點符號的目的,是為了便於朗誦(按:看來並不是因為當時的牛皮和羊皮這些書寫材料忽然地便宜了).一位叫做Ursula Dubossrsky 的美國人說,英文標點符號一詞(punctuation),源自拉丁文punctus,意思就是「點」.這些「點」讓讀者知道哪裡需要稍停,哪裡需要加強語氣等等.這就從根本上顛覆了我們長期以來對我們的老祖宗沒怎麼使用標點符號的原因的解釋.不妨這樣推測:不管是東方人還是西方人,更早的時候沒有使用標點符號,是因為沒有發明出來,跟書寫材料珍貴與否關系不大.有的學者納悶,標點符號的形狀遠比文字簡單,而數量又遠比文字為少,何以文字很早就能創造出來,而系統的標點符號卻姍姍來遲?而且東方如此,西方也如此.
據說,古希臘公元前5世紀的文字,都是連著寫下來的,沒有標點.當時的大學者亞里士多德在《修辭學》一書中,提到哲學家赫拉克利特的著作因為連寫而難以斷句.到後來,亞歷山大圖書館的館長阿里斯托芬(公元前257~公元前180年)才創制出三級點號:中圓點、上圓點和下圓點.從無到有,漸成序列.
作為西方新式標點系統的奠基者,是義大利語法學家和出版家A·馬努提烏斯(約1450~1515年).他以語法原則取代誦讀原則,制定了5種印刷標點:逗號(,)、分號(;)、冒號(:)、句號(.)和問號(?).馬氏制定的標點符號為什麼能夠推廣開來呢?除了讀者閱讀上的需要以外,和他的家族是經營規模較大的出版商很有關系.這個家族在百年間出書近千種(這在當時已經是一個很大的數目),如果這些書籍都採用了馬氏的標點發行出去,這種標點符號當然就很容易得到普及了.從這時開始,歐洲各語種也逐漸開始形成自己的標點體系.至於歐洲幾個較大語種的標點符號,到18世紀末至20世紀初才最後定型.
西文標點符號引起中國人的重視,是在鴉片戰爭以後.第一個從國外引進標點符號的是清末同文館的學生張德彝.同文館是洋務運動中清政府為培養外語人才而設立的,張德彝是第一批英文班學生中的一員. 同治七年(1868年)二月,退役駐華公使浦安臣帶領「中國使團」出訪歐美,張德彝也成為隨團人員.張德彝有一個習慣,就是無論到了哪個國家,都喜歡把當地的風景、名物、風俗習慣都記錄下來,以「述奇」為名編成小冊子.在1868年-1869年期間,他完成了《再述奇》.這本書現在稱作《歐美環游記》,其中有一段介紹西洋標點的,雲:「泰西各國書籍,其句讀勾勒,講解甚煩.如果句意義足,則記『.』;意未足,則記『,』;意雖不足,而義與上句黏合,則記『;』;又意未足,外補充一句,則記『:』;語之詫異嘆賞者,則記『!』;問句則記『?』;引證典據,於句之前後記『「」』;另加註解,於句之前後記『()』;又於兩段相連之處,則加一橫如——.」
其後,西風之東漸越來越甚,西文也為中國知識分子越來越熟悉,其標點符號之方便,也時時刺激著大家的改革熱情.翻譯家嚴復的《英文漢詁》(1904)是最早應用外國標點於漢語的著述.五四運動前些年,不少作家已經開始使用新式標點.修辭學家陳望道先生,對推廣應用新式標點符號起了積極的作用.他於1918年5月,在《學藝》雜志上發表《標點之革新》一文,介紹西洋標點符號10種,同年5月起,《新青年》雜志就全部採用白話排印加上新式標點.它的影響很大,不到半年就有四百多種報刊仿效.由於當時的出版物多採取直排方式,於是使用者都做了不同程度的「中國式」調整.1919年4月,以胡適為首,包括錢玄同、劉復、朱希祖、周作人、馬裕藻在內的六教授,在國語統一籌備會第一次大會上,要求政府頒布通行「,.;:?!——()《》」等標點的方案.11月底,胡適對上述方案作了修改,把原方案所列符號總名為「新式標點符號」,次年被批准.這個議案先說明了使用標點符號的必要性,再列出各種符號,包括句號、點號、分號、冒號、問號、驚嘆號、引號、破折號、刪節號、夾注號、私名號、書名號共12種.
新中國建立後,中央人民政府出版總署曾於1951年9月公布了《標點符號用法》,包括14種符號.l990年3月,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和新聞出版署聯合發布修訂本《標點符號用法》,符號增至16種,其中點號7種(句號、問號、嘆號、逗號、頓號、分號、冒號),標號9種(引號、括弧、破折號、省略號、著重號、連接號、間隔號、書名號、專名號).隨後又經部分修訂,於1995年12月由國家技術監督局批准將其列為國家標准,通稱國標本《標點符號用法》,要求各機關處理文書,出版報刊、圖書以及學校的老師和學生在教與學的過程中,都要正確、規范地使用標點符號,以准確、生動地表達語言.
值得一說的是,國人對於標點符號的引進,也進行了具有「中國特色」的處理.與西方使用的標點,有幾處明顯的不同:①句號用「.」,不用「.」.這個圓圈圈,是國人使用了多少年的東西,既熟悉又醒目,比西文的那個小點點,好得多.②引號用『』和「」,不用「「」」和「『』」.這是為了適應豎排文字的特點.時過境遷,隨著我國文字絕大部分橫排,引號也就跟西文的趨同了.③西文的人名和地名等專有名詞的開頭用大寫字母表示,漢字沒有這種標記,所以要有人名號和書名號. 此外,二者的區別還有:漢語破折號占兩個漢字的位置,英語破折號則只佔約一個漢字的位置;漢語省略號為六個連點(也可以說成「兩組三個連點」),且上下居中,英語省略號則只有三個連點(也就是「一組三個連點」),且居於下方;漢語連接號有「長橫」(——)、「一字線」(—)、「半字線」(-)和「浪紋」(~)之分,前三者分別占兩個漢字、一個漢字和半個漢字的位置,英語連接號則只佔字母m寬度的1/3(–);等等.
漢語里有些標點符號在英語里是找不到的,如頓號、著重號、間隔號、書名號、專名號等.在漢英翻譯時,頓號常處理成逗號;著重號在漢語里表示強調,翻譯成英語時常將被強調部分的文字用斜體或粗體表示;漢語間隔號用於外國人名或某些少數民族人名.在英語中,因為是直接用空格將人名各部分分開,用不著間隔號;漢語書名號翻譯成英語時,只將相應部分變成斜體;漢語專名號用在人名、地名、朝代名等專名下面,它只出現在古籍或某些文史著作裡面,英語里相同情況下則不用任何符號.
㈨ 標點符號誰創造的
恩16世紀時,小馬努蒂烏斯提出了一套正規的標點符號系統。主要符號源於希臘語法家回們所用的小點,但常常答改變其含義。希臘文中的問號(;)變成了英語中的分號。
我國古時候沒有標點符號,文章讀起來很吃力,甚至被人誤解。到了漢朝才發明了「句讀」符號,語言完整的一小段為「句」;句中語意未完,語氣可停的一小段為「讀」(音逗)。宋朝使用「。」「,」來表示句讀。明代才出現了人名號和地名號,這些就是我國最早的標點符號。
1919年,國語統一籌音會在我國原有標點符號的基礎上,參考各國通用的標點符號,提出了《請頒行新式標點符號議案》,規定了12種標點符號,由當時教育部頒布全國。新中國成立後,出版總署進一步總結了標點符號的用法規律,於1951年刊發了《標點符號用法》,同年10月政務院作出了《關於學習標點符號用法的指示》。從此標點符號才趨於完善,有了統一的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