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新型創造 » 農歷是誰發明的

農歷是誰發明的

發布時間: 2021-01-11 10:10:11

⑴ 中國農歷是誰創造

農歷又稱夏歷,相傳起源我國夏代。

其科學性、實用性都很強,因此流傳至版今。農歷按照全年權的自然日劃分為四季、二十四節氣和年節。

農歷的二十四節氣包括:春季的立春、雨水、驚蠻、春分、清明、穀雨;夏季的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秋季的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冬季的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此外,全年中的月份按照月相變化周期而設置。即大月30天,小月29天。農歷每月的初一稱為「朔」,每月的十五稱為「望」。在「朔」日,月球運行到太陽與地球之間,暗影對著地球,而與太陽同時出沒,於是人們看不到月亮。在「望」日,地球運行到了太陽與月球中間,太陽從西方落下,月亮從東方升起,因而能看到滿月。

由於農歷一年約為355日,與地球年相差約11日左右,所以每3年要置一閏月,每19年要置7個閏月。有閏月的年份也叫閏年,具體閏哪個月,則要視節氣情況靈活而定。

農歷既依據地球回歸年所用時間,又依據月相變化而指定,而且以身邊的氣象與物候條件、農事活動為參照,實用性強,因而成為四季分明,便於記憶的歷法。在我國,農歷歷法尤其適用於中原的廣大地區。

⑵ 農歷是由誰發明

不是湯若望
中國目前仍在與格里歷(即公歷)並行使用的一種歷法,人們習稱「內陰歷」容,但其實是陰陽歷的一種,即夏歷,並非真正的「陰歷」。
平年十二個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全年354天或355天(一年中哪個月大,哪個月小,年年不同)。由於每年的天數比太陽年約差十一天,所以在十九年裡設置七個閏月,有閏月的年份全年383天或384天。又根據太陽的位置,把一個太陽年分成二十四個節氣,以利於農業種植等活動。紀年用天乾地支搭配,六十年周而復始。這種歷法相傳創始於夏代,所以又稱為夏歷。也叫舊歷。
人們因為二十四節氣對於農業生產有重要意義,因而常把夏歷稱為「農歷」,但二十四節氣應根據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而決定,應該屬於太陽歷部分。因此把夏歷稱為農歷是不恰當的。

⑶ 我國農歷是誰發明的

農歷在陰歷(夏歷)基礎上融合了陽歷的成分,吸收了干支歷(陽歷)二十四節氣作為補充。
我國傳統歷法,又有陰歷、華歷、夏歷、漢歷、中歷等名稱。農歷並不是純陰歷,而是一種陰陽合歷,取月相的變化周期即朔望月為月的長度,加入干支歷「二十四節氣」成分,參考太陽回歸年為年的長度,通過設置閏月以使平均歷年與回歸年相適應。
農歷是以陰歷(夏歷)為基礎,融合陽歷成分而成的一種歷法。所以我國的農歷從嚴格意義上說不應該叫陰歷,而是陰陽合歷。其年份分為平年和閏年。平年為十二個月;閏年為十三個月。歷法包括陽歷,陰歷,和陰陽歷.
其中陽歷是以地球繞太陽公轉的周期為計算的基礎的,就是我們所說的公歷.
陰歷是以月亮繞地球公轉的周期為計算的基礎的,這種歷法一般一些阿拉伯國家用的回歷,就是這種陰歷,包括我國的回族.
陰陽歷是調和太陽、地球、月亮的運轉周期的歷法。這是我國獨有的,我國古代的各種歷法和現在的農歷都是這種歷法.
關於農歷其實是夏歷.也有民間叫陰歷的,使用夏歷來推算傳統節日如春節、中秋節、端午節等節日.後來變成農歷的叫法是由於新中國成立後,在文化大革命時期極左思潮泛濫,「橫掃四舊」,認為「夏歷」是夏王朝的印記,必須改名;因傳統歷法在農村使用較普遍,故通過報紙改名「農歷」:1968年元旦,全國報紙報頭一夜間將「夏歷」名稱改成了「農歷」。所以大家現在都叫農歷啦!

⑷ 農歷(陰歷)是我們國家發明的嗎

陽歷、陰歷和陰陽合歷。

陽歷又叫格列歷

我們目前常用的就是陽歷。陽歷是根據太陽運動周期來制定的,具體表現為春夏秋冬四季循環的周期。以地球繞太陽一周的時間為一年,稱作回歸年或太陽年。陽歷又稱太陽歷、公歷、西歷和格列歷。

[儒略歷]

要知道格列歷這個名稱的來歷,得從儒略歷說起。公元前46年,羅馬皇帝儒略·愷撒聘請埃及天文學家索西尼斯來研究歷法,經索西尼斯推算,一年應有365.25天。於是這個皇帝就規定一年為365天,餘下的四分之一天用每4年增加1天即「4年1閏」的辦法來解決,閏年366天。他又規定一年為12個月,單月為大31天,雙月為小30天,這樣全年共366天,剛好是閏年的天數,而平年必須要減去1天。

那麼從哪一個月減去1天呢?傳說古羅馬時代全國的死刑都集中在2月份執行,古羅馬人普遍認為2月是個「凶月」,希望這不吉利的日子越少越好,於是決定從2月減去1天,2月便剩下了29天,閏年才為30天。這位皇帝在制定歷法的同時,也塞進了一點私心,因他生於7月,就把7月命名為儒略月,如今英語中的「July(七月)」就是由此演化而來。這就是早期的陽歷,稱為儒略歷。

儒略·愷撒大帝死後,其義子奧古斯都·屋大維繼位,這位新皇帝發現愷撒大帝生於7月,是大月,而自己生於8月,卻是小月,相比之下,有失尊嚴,於是他下令把8月也改為大月,並命名為奧古斯都月,如今英語中的「August(八月)」就是由此演化而來。經他這樣一改,全年多出了1天。為此,按照先帝的辦法,再從不吉利的2月中減去1天,致使平年的2月份只剩下28天,閏年為29天。而且從9月份開始,把雙月改成了大月,原本是單月大雙月小的規律因此也被打亂了。後來不知是誰發明了「拳頭記憶法」:拳背骨骼凸起處是大月,凹下處是小月。從此,全年大小月的順序和每個月的天數被固定下來,並一直沿用至今。

經過奧古斯都·屋大維修改後的儒略歷使用了很長一段時間,但後來發現仍有缺陷。1576年,根據一名義大利天文學家的精確計算,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周的確切時間應為365天5小時48分46秒(365.2422天)。若每年按365天計算,4年累積起來才多出23小時15分04秒,不足24小時。而儒略歷採用的是「4年1閏」法,即每4年要增加1天(24小時),比實際多加了44分56秒,平均每年要多加11分14秒,每過400年要多加3.12天,從使用儒略歷到16世紀末,將會產生約10天的誤差。

[格列歷]

為了提高歷法精度,消除累積誤差,羅馬教皇格列高利十三世,於公元1582年組織一批天文學家,專門研究如何對儒略歷進行修訂。根據研究結果,最後確定修訂的內容主要有兩點:一是將1582年10月4日的次日(應該是10月5日)定為10月15日,以消除從使用儒略歷以來至1582年間的累積誤差10天。這就是有的文章中提到的「歷史上的10天為何不翼而飛?」的原因。二是修改置閏規則,除了保留儒略歷原規定的「凡能被4整除的年份為閏年」外,對世紀年(即末兩位數是「00」的年份)作了補充規定,即只有能被400整除的年份才是閏年,如2000年、2100年、2200年和2300年中,只有2000年才是閏年,其餘3年均不是,這樣400年中少了3個閏年,實際設置了97個閏年。新規則可使今後不再產生原來那種累積誤差。後來又規定公元4000年不算閏年,這樣4000年中剛好設置969個閏年。

修訂後的儒略歷精度大大提高了。這一成果應歸功於格列高利十三世,故把儒略歷改稱為格列高利歷,簡稱格列歷。格列歷一年的長度為365天5小時49分12秒,與回歸年平均長度只差26秒,3320多年才會產生1天誤差。正因為格列歷有如此高的精度,後來逐漸被許多國家所採用,成了通用的歷法,故稱為公歷。但公歷也有不夠理想的地方,一是每個月的天數不一致,且分布不勻,下半年與上半年相差3天左右;二是日期與星期之間沒有確定的對應關系,紀日不便。

農歷並非陰歷

有人說,「農歷就是陰歷,陰歷又稱農歷」,還有人認為「二十四節氣是與陰歷相對應的」,其實這些都是誤解。

[陰歷]

陰歷是根據月亮的運動周期來紀月和紀年的。古代,人們每天看到太陽從東邊出來,西邊下去,用於紀日很方便很清楚;而更長一些的時段又如何紀時呢?人們看到對不少現象有影響的月亮,其圓缺晦明有明顯的周期變化,於是把月亮圓缺晦明一次定為一個月,因為月亮圓缺一個周期平均為29天12小時44分03秒(29.5306天),便把小月定為29天,大月定為30天,12個月為1年。因為月亮又叫太陰,所以把以月相變化為依據的歷法叫陰歷。古代埃及就使用這種歷法。由於陰歷年的長度是354.3672天,要比回歸年少10.875天,如此下去,原來代表寒冷的一月份,17年後就可能出現在炎熱的夏季。產生這種冷暖顛倒現象的原因,就是在歷法中沒有考慮太陽運動。

[農歷]

而農歷是我國長期採用的一種傳統歷法,又叫夏歷、中歷、舊歷。它不僅考慮了月亮圓缺晦明的變化,而且考慮了太陽對地球的相對位置。它是以朔望(「朔」是指月球運行到地球和太陽之間,與太陽同時出沒,在地球上看不到月亮,這一時刻叫「朔」,這時的月亮叫新月,出現新月的這一天叫做朔日。「望」是指地球處在太陽和月球的中間,月球朝地球的一面照滿陽光,月亮是圓形的,故叫滿月或望,出現滿月的這一天叫做望日)周期來定月,稱「朔望月」,其平均長度同陰歷月,就是月亮連續兩次呈現同樣的月相所經歷的時間,即29.5306天。農歷又用設置閏月的辦法,來調整月份與季節變化的關系,從而克服陰歷存在的缺陷,並使農歷年的平均長度接近於回歸年。

農歷還把能很好反映太陽位置的二十四節氣恰當地分配在各月里,從而強化了該歷法的季節性,使之有穩定的季節特徵,二十四節氣也就成為農歷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歷在歷日推算方面強調逐日、逐月推算,不像陽歷那樣可以人為規定哪個月大、哪個月小或一個月有幾天,而必須遵循「以月相定日序」的原則,即把日月合朔(出現新月的時刻)的這一天定為每月的初一,但該月是大月還是小月,須經推算後再確定。如今日5時30分日月合朔,則今日為第一月的初一,明日為初二,後日為初三,依此類推;如果第二次日月合朔在第30天,則該日為第二月的初一,第一月則定為小月(29天);如果第三次日月合朔在第60天,則該日為第三月的初一,第二月就定為大月(30天)。由於太陽、月球、地球三者在運動中相互影響,它們之間的距離時遠時近,日月合朔的時刻有遲有早,致使朔望月的長度也有長有短(冬長夏短),這就有可能出現連續兩三個小月或者連續三四個大月的情況,所以,有些農歷年沒有年三十,臘月二十九過除夕也就不足為怪了。

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制歷家的傑出創作,為中國所獨有。早在春秋時代,我們的祖先已運用圭表(古老的天文儀器)測日影的方法定出「兩分」(即春分和秋分)、「兩至」(即夏至和冬至)四大節氣,然後又定出「四立」(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到秦漢時代,已經形成完整的二十四節氣,並成為安排農事活動的主要依據。

⑸ 中國的陰歷歷法是誰發明的

陰歷俗稱農歷、殷歷、古歷、舊歷,是指中國傳統上使用的夏歷。夏歷是中國古六歷之一,傳說是夏代創立的歷法,原歷法規則已軼失,現只從一些古籍上了解一些內容:採用冬至之月為子月作歷算一歲開始,歷法年則採用以建寅月開始,即寅正(後來叫做夏正),其大致是採用整數366天為一歲,用減差法和正閏余,來調整時差。
現在被稱為夏歷的中國傳統歷法,是辛亥革命使用西歷後,一些人以為中國傳統歷法行的是夏正,所以就叫夏歷。其實現在使用的這部傳統歷法,其基本規則是沿用漢代制定的漢歷(太初歷),所以應該叫漢歷。目前也稱為農歷、陰歷、古歷、舊歷等。屬於一種陰陽歷,平均歷月等於一個朔望月,這一點與陰歷原則相同,所以有陰歷的成分;另一方面設置閏月以使平均歷年為一個回歸年,並設置二十四節氣以反映季節(太陽直射點的周年運動)的變化特徵,所以又有陽歷的成分。至今幾乎全世界所有華人以及朝鮮半島和越南等國家,仍使用夏歷(漢歷)來推算傳統節日如春節、中秋節、端午節等節日。
夏歷與殷歷、周歷,秦歷不同,主要在於以哪個月為正(作為一年之始)。一年十二個月,分為子月、丑月、寅月、卯月、辰月、巳月、午月、未月、申月、酉月、戌月(注意:不是戍)、亥月。中氣冬至所在的月(仲冬之月)為子月,大寒所在的月(季冬之月)為丑月,雨水所在的月(孟春之月)為寅月余類推。夏歷以寅月為正月(與今漢歷(所謂農歷)正月相同)、殷歷以丑月(相當於今漢歷(所謂農歷)12月)為正月、周歷以子月(相當於今漢歷(所謂農歷)11月)為正月。秦歷以亥月為正月(相當於今漢歷(所謂農歷)10月)。比如說,夏歷的三月就是殷歷的四月、周歷的五月。從漢武帝開始至今,都採用夏正。這樣後人誤以為現在歷法是夏歷,其實只是用了夏正而已。
希望對您有幫助,望採納,您的採納將是我們回答的動力

⑹ 中國的陰歷是誰發明的

陰歷和農歷類似,應該是天文學家根據月亮圓缺推斷的 先說陰歷,它是單純根據月亮圓缺的周期制定的。所謂「單純」就是它只顧月亮這一頭,不管由太陽與地球的關系而產生的氣候冷熱等季節變化。月亮又叫做「太陰」所以這一類歷法叫做「太陰歷」,簡稱為陰歷。當月亮和太陽正好分處於地球兩邊的時候,柔和的月光通宵達旦地照耀著酣睡的大地,這個月亮最圓的時刻叫做「滿月」,也叫做「望」。由於月亮是時刻都在運動著的;所以嚴格地說來,真正的「望」只是極短暫的一瞬間,一剎那,一般人是觀察不到那樣的細微變化的,通常就把包括真正的「望」這一天全天叫做「望」日,或者簡稱為「望」,這是一種最容易觀察到,最顯著的—種天象。與此相反,當月亮正處在太陽與地球中間的那一天,人們根本無法看到月亮的任何一點形象,這一天就叫做「朔」,在天文學則是指月亮的黃道經度和太陽的黃道經度正正相符合的那一瞬間。天文學家把月相變化的周期,即從朔到朔或從望到望的時間長度叫做「朔望月」,藏歷中稱之為tshes-zla,也可譯為「太陰月」。多年的觀測表明朔望月的長度不是固定不變的,它的平均長度為29天12小時44分,即29.5306日,這是制定歷法非常重要的一個數據,必須牢牢記住。初步可暫時粗略地記為二十九天半。 最典型的陰歷是伊斯蘭歷里用於歷史紀年和宗教祭祀的「月分歷」(區別於用於農業上的「宮分歷」)在我國古代把它叫做「回回歷」。它永遠固定地以十二個朔望月為一年,平均每個月為29.5日,十二個月共354日,閏年在年底增加十日為355日,不設閏月。 另外,我們知道與人類,特別是處於地球的溫帶的人們的生活和生產有密切關系的是春暖、夏熱、秋涼、冬冷的氣候變化。這種由春、夏、秋、冬四季循環所構成的年叫做「回歸年。」也就是太陽從最高到最低,再從最低回到最高的周期,它在天文學上嚴格的定義是:「平太陽連續兩次通過春分點的時間間隔。」根據長期天文觀測的結果,知道回歸年的長度是365.2422日,即365天5小時48分46秒,這是制定歷法時又一個非常重要的數據,必須牢牢記住的粗略地可以記為365又四分之一天。古代的歷算家們所得到的數據不是一下子就達到這樣的精確程度,總是隨著歷法的發展,逐步向精確靠近的。 由此可見,回歸年比太陰年(即伊斯蘭教的陰歷年)兩者相差十一天,經過十六、七年就會積累到一百八十天左右,也就是說冬天與夏天要顛倒過來。純粹的陰歷是不設置閏月的,而藏歷與農歷都有閏月,雖然平年也是354或355天,而有閏月的年份則為384天,因此不能說農歷是陰歷,藏歷也不是陰歷,而是陰陽合歷。 2、夏歷、農歷與舊歷 先說「夏歷」這個名稱的來源。漢族早在兩千四、五百年之前就開始使用十二地支(子、丑、寅、卯,……)紀月的辦法,以冬至日所在的那個月為子月,其次月為丑月、又次月為寅月、冬至以前的那個月為亥月。以子月為年首正月者叫做「建子」,其餘類推。有的史書上記載說:夏代建寅、殷商建丑,周代建子,而秦朝建亥。漢朝初年仍建亥,漢武帝太初元年(公元104年)又恢復夏正建寅。其後各朝各代,雖然歷法多次改換,而建寅這一點始終未變(除去武則天採用周正的很短的幾年)。從採用建寅這一點上說,從漢朝的太初歷到清朝的時憲歷都用了夏正,都可以稱為夏歷,但不是說歷法上的其他成分要素都是夏朝的。這樣,「夏歷」就成了歷法中的一個類名,而不是某一種歷法的專名了。 至於「舊歷」是公元1911年以後才使用的名詞。辛亥革命以後政府宣布採用公歷的紀月紀日方法,相對於這種新的方法而言,人們就把清朝時所用的「時憲歷」叫做舊歷。 「農歷」這個名稱的來源。漢族傳統的歷法中有二十四節,而來源於西方的公歷里沒有完整的二十四節的全套名稱,只有其中的冬至、夏至、春分、秋分這幾個。二十四節氣起源於漢族古代,而節氣對農業生產有重要意義,因而又常把舊歷叫做「農歷」。這都是民間習慣形成的名稱

⑺ 農歷是誰發明的

相傳創始於夏代,所以又稱為夏歷。也叫舊歷
世界上中國是最早發明歷法的國家之一,它的出現對中國經濟,文化的發展有一定的影響。
農歷,中國傳統歷法之一,也被稱為「陰歷」、「殷歷」、「古歷」、「黃歷」
、「夏歷」和「舊歷」等。農歷屬於陰陽歷並用,一方面以月球繞地球運行一周為一「月」,平均月長度等於「朔望月」,這一點與陰歷原則相同,所以也叫「陰歷」;另一方面設置「閏月」以使每年的平均長度盡可能接近回歸年,同時設置二十四節氣以反映季節的變化特徵,因此農歷集陰、陽兩歷的特點於一身,也被稱為「陰陽歷」。至今幾乎全世界所有華人以及朝鮮半島和越南等國家,仍舊使用農歷推算傳統節日如春節、中秋節、端午節等節日。

⑻ 農歷是誰發明的

中國目前仍在與格里歷(即公歷)並行使用的一種歷法,人們習稱「陰歷」,版但其實是權陰陽歷的一種,即夏歷,並非真正的「陰歷」。 平年十二個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全年354天或355天(一年中哪個月大,哪個月小,年年不同)。由於每年的天數比太陽年約差十一天,所以在十九年裡設置七個閏月,有閏月的年份全年383天或384天。又根據太陽的位置,把一個太陽年分成二十四個節氣,以利於農業種植等活動。紀年用天乾地支搭配,六十年周而復始。這種歷法相傳創始於夏代,所以又稱為夏歷。也叫舊歷。 人們因為二十四節氣對於農業生產有重要意義,因而常把夏歷稱為「農歷」,但二十四節氣應根據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而決定,應該屬於太陽歷部分。因此把夏歷稱為農歷是不恰當的

熱點內容
美發店認證 發布:2021-03-16 21:43:38 瀏覽:443
物業糾紛原因 發布:2021-03-16 21:42:46 瀏覽:474
全國著名不孕不育醫院 發布:2021-03-16 21:42:24 瀏覽:679
知名明星確診 發布:2021-03-16 21:42:04 瀏覽:14
ipad大專有用嗎 發布:2021-03-16 21:40:58 瀏覽:670
公務員協議班值得嗎 發布:2021-03-16 21:40:00 瀏覽:21
知名書店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9:09 瀏覽:949
q雷授權碼在哪裡買 發布:2021-03-16 21:38:44 瀏覽:852
圖書天貓轉讓 發布:2021-03-16 21:38:26 瀏覽:707
寶寶水杯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5:56 瀏覽: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