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新型創造 » 怎麼創造風箏

怎麼創造風箏

發布時間: 2021-01-11 10:45:39

『壹』 宋元時期風箏有哪些發展創新

在北宋宋徽宗時期,江南錢塘地區有一個七八歲的小孩,他叫李東。李東聰明活潑,非常機智。有一天李東與小夥伴們一起去街上放風箏,一不小心,將風箏的線扯斷了,風箏被風吹到了一個員外的花園里。那個員外是錢塘很有名的富人,但是他很兇,而且自以為有些才華,總是看不起別人。小夥伴們都很膽小,害怕那個員外,都不敢去他家要風箏。唯獨李東膽子比較大,他翻牆想去拾回風箏。正好這個員外在家中院子里喝茶,他看見從牆外跳進來一個小孩,先是嚇了一跳。

後來員外看李東文質彬彬的,不像是壞孩子,而且通過跟李東交談,知道了他是來撿回風箏的。

於是,那個員外便拿著風箏逗李東,他說:「小孩,你想要風箏吧?那我出個對子,你要是能對上,我就還你風箏。」

李東點頭同意了,牆外的小夥伴們怕李東出事,都爬上牆頭往裡看。員外看到那群小孩,他便以此為題目對李東說:「童子六七人,獨汝狡!」

李東看了看員外的氣派,知道他肯定是個大官,便覺得這個員外一定有2000石的俸祿,於是他就對了個缺尾巴的下聯:「員外二千石,唯公……」

李東故意不把最後一字說出來,而且他還笑著說:「唯公……唯公……」他拉著長音,調皮地與員外周旋了起來。員外以為他對不上來,得意地說:「小孩,唯公什麼,你是不是對不上了?」李東說;「這最後一個字,我早就有了,可是我故意不說。」員外不懂什麼意思,於是便問他:「你這是為什麼呀?」李東說:「你如果還我風箏,那這句便是『唯公廉』,如果你不還給我,那就是『唯公貪』了。」

這員外一聽就笑了,他覺得這孩子非常聰明,而且很有機智。他這樣的大人物,自然也不會為了一個小小的風箏,落下個貪婪的名聲,他笑著把風箏還給了李東。

在宋元時期,風箏得到了長足的發展。那時候,人們大都是在春風和煦的二三月放飛風箏。而且宋元時期的風箏製作技藝很是高超,從扎細竹骨架,到糊以紙絹,塗以彩繪,調准提線,系以長線,這一道道工序流程都十分講究。

元代著名詩人謝宗可也有一首關於風箏的詩句,其中寫道:

孤騫穩駕剡溪雲,多少兒童仰羨頻。半紙飛騰元在已,一絲高下豈隨人。聲馳空碧東風曉,影度遙天化日春。誰道致身無羽翼,回看高舉絕紅塵。

這也說明了,宋元時期的風箏已經在民間廣泛流行起來了。宋代時期放風箏的風氣大盛,主要是由於皇帝宋徽宗非常喜歡風箏,他不但是風箏的熱心倡導者,還親自主持編寫了《宣和風箏譜》。由於皇帝對風箏的熱衷,這使得風箏在我國北宋傳播地很廣。

後來,至南宋時期,風箏製作工藝已經相當成熟了,放風箏在全國各地已經成為一種盛行的娛樂游戲。當時已經有了放風箏的比賽活動,比賽常在春遊時進行,地點在城郊野外,比賽方法據南宋著名文學家周密所著的《武林舊事》,卷三《西湖游幸》中記載到:

競縱紙鳶,以相勾引,相牽剪截,以絕線者為負。

也就是說人們各自開始放風箏,然後讓兩根風箏線絞在一起,若風箏線先絞斷了,那它就被淘汰了,最後仍然能保持不斷線的風箏才是風箏中的王者。

在宋代,人們把放風箏作為鍛煉身體的功能,尋常百姓在清明節時一定要放風箏的,他們將風箏放得高而遠,然後將線割斷。想藉此讓風箏帶走一年所積攢下來的霉氣和晦氣,這也是從隋唐時期沿襲下來的風箏風俗。

在宋元時期,我國傳統的風箏一般分為硬翅、軟翅、板子、串子和立體等幾種類型,如果按地域和風格,又可以分為濰坊、南通等地方特色的風箏。

民間還創造了風箏上的附加物,比如帶有音響的「鶴琴」和「鑼鼓」,也有燈光裝置的「燈籠」,還有散落攜帶物的「送飯兒的」等,這些都是我國風箏獨具的特色。

我國風箏有著悠久的歷史和高超的技藝,而關於風箏技藝的書籍也有很多,如宋徽宗主持編寫的《宣和風箏譜》便是其中較早的一本,其他就是宋元時期各風箏世家或風箏玩家個人收集的譜式了。

在宋元時期,雖然這些譜式各自都有些局限性,但它們畢竟是很可貴的風箏資料。其中值得一提的,便是除「風箏譜」之外還有一種可貴的實物資料,那就是「風箏條」,通俗來說就是製作某種風箏骨架所用的標准竹條。

這些「風箏條」都是在生產風箏的世家中代代相傳的珍貴寶物」。這就彌補了宋元時期「風箏譜」上只有畫面,沒有骨架或只有骨架而沒有具體竹條尺寸和粗細變化的不足,這也使宋元時期的風箏技藝的流傳地更加完整了。

風箏創新

『貳』 誰能給我一篇創編故事的作文 創建詞語1斧頭、森林、農夫、洪水。2天空、白雲、小鳥、風箏3老虎、河水、小

在一個枝繁葉茂的大森林裡,住著一位農夫,他整天辛勤的在林子里捕獵,卻一點收入都沒有回,於是他想了答一個辦法,小鎮里的房子都是用木頭建的,那我賣木頭豈不是很賺錢。於是,第2天,他就拿著斧子到森林砍了一棵樹,結果賣了好多錢。農夫非常高興,在接下來的幾天中,他又砍了好多,就這樣,農夫的腰包越來越鼓了,可林子里的樹越來越少了。直到有一天,兇猛的洪水沖到了大森林裡,由於林里的樹幾乎被農夫砍光了,沒有了樹的抵擋,洪水很快淹沒了農夫那「豪華」的家,這時,農夫後悔破壞了森林,可這時已經晚了。

『叄』 根據自己的理想創造一個風箏,並寫一段話

風箏從地面緩緩升起,它的線被人們一扯一扯地慢慢向天空中飛去,望著它自由的身影,不經令人想起「兩腳踏翻塵世路,以天為蓋地為廬」的詩句。終於,在絢麗的空中展現出它颯爽的英姿。也許就像宋朝王齡寫的《紙鳶》:「誰作輕鳶壯遠觀,似嫌鳥飛未多端。才乘一線憑飛去,便有愚兒仰面看。未必碧霄因可到,偶能終日逐為安。扶搖不起滄溟遠,笑殺搏鵬似爾難。」

一個人的命運不就像一面風箏嗎?「風箏」經歷了無數次地挑戰,它才能扶搖直上,飛上藍天,受世人的矚目。在面對挑戰時,關鍵是看我們怎樣處理的,才會確定我們能否有所成就。「挑戰就像彈簧,看你強不強,你強他就弱,你弱他就強。」讓我們把握住生命里的每一分鍾,去接受無數次的挑戰。就像歌中所唱「不經歷風雨,怎麼見彩虹,沒有一個人可以隨隨便便成功。」

現代社會中的挑戰更是激烈的,許多人每天都要面臨無數次挑戰。每一個人都必須有著鴻鵠之志,有勇有謀,這樣才能在現代社會中扎穩腳跟。所以要謹慎的把握住生活的小船,使它不被哪一股風颳倒,時常提醒自己:「小心、注意、總結、提高、勇敢、無畏。」

「風箏」在藍天中自由的翱翔,她要「飛向」藍天,「飛向」白雲,「飛向」世界各地,去戰勝一切驚心動魄的挑戰,去打敗一切提心吊膽的困難。

『肆』 風箏是誰創造的呢為什麼要在春天飛呢

說起風箏的起源,學來術源界有以下幾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認為風箏起源於先秦時代。據《韓非子·外儲說左》記載「墨子為木鳶,三年而成,飛一日而敗」。另據《鴻書》記載魯班也曾製作過木鳶。因墨子與魯班同是魯國人,據此說推斷風箏鼻祖「木鳶」發源於齊魯一帶。
第二種說法認為韓信是風箏的發明者。依據是宋人高承在《事物紀原·卷八紙鳶》中說:「俗謂之風箏,古今相傳,雲是韓信所作。高祖之徵陳郗也,信謀從中起,故作紙鳶放之,以量未央宮遠近,欲以穿地隧入宮中也。蓋昔傳如此,理或然矣。」
第三種說法認為風箏的發明年代在南北朝時期,即羊車兒之說。《資治通鑒》是這樣描述的:「高州刺史李遷仁、天門太守樊文皎,將援兵萬餘人至城一。台城與援軍信命已絕。有羊車兒獻策,作紙鴟系以長繩,寫敕於內,放以從風,冀達眾軍,題雲:『得鴟送援軍,賞銀百兩。』太子自出太極殿前乘西北風縱之。賊怪之,以為厭勝,射而下之。」

『伍』 創造美好有雙重收益

解析:
第一處空格,「這慾望是人生的動力,它可以創造美好」這里闡述的是慾望的積版極性,那麼下來權應是消極性,所以填「也可以毀掉一切」;
第二、三處空格,根據「慾望是風箏,規則便是風箏線」語境,可知「風箏」「風箏線」相互關系,那麼「駿馬」對應的是「韁繩」,「河床」對應的是「洪水」,那麼第二、三處空格可填「規則是韁繩」「慾望是洪水」;

答案:
①也可以毀掉一切②規則是韁繩③規則是河床

『陸』 人們利用空氣會流動的原理有哪些發明創造

風箏運動,利用大自然中空氣流動時的能量,是人類的創造物

飛行,可以說是人類的一個共同理想。古、今、中、外,很多人都幻想過飛行。我國古代神話中的嫦娥奔月、孫悟空的「筋斗雲」和各種神仙的騰雲駕霧,古希臘神話中關於伊卡爾飛行的故事,以及阿拉伯神話中的「飛毯」等等,都反映了人們對於飛行的憧憬。風箏,在我國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可以說,它是最早的,人們用自己雙手創造的飛行器。它巧妙地利用了大自然中空氣流動時的能量,把重於空氣的物體升上天空。它與自然界的任何飛行物都不同,完全是人類的創造物。

風箏在我國流傳極廣。東西南北,到處可見具有自己地方特色的風箏。在農村和城市,不論是老人還是小孩,大家都對風箏活動有著濃厚的興趣,很多人對風等技術都有一定的修養。風箏在我國不單純是一種兒童玩具,早在我國古代,風箏發明的初期,它就被用於軍事目的,用它進行測量、通訊、宣傳等等。後來風箏傳到民間,與民間的工藝、美術結合起來,與人民的生活發生了密切的聯系。

例如風箏上的吉樣圖案,就寓意著幸福、長壽、富貴、和諧等人民的美好願望;立春的時候,全家人到外面,把風箏放得高高的,象徵著好年景的開始:有些地方,大家合力製作一個大的「板門鸛」(一種大的長方形風箏),把它高高放起,然後切斷繩索,讓它飄走,叫做「放災」,象徵著把所有不吉祥的事情一起送走。風箏在我國流傳這么多年,這是有它自身的原因的。風箏活動花費不多。只要有一點竹條和紙片就可做一個簡單的風箏。高級風箏也不過多用一點絲絹和顏料而已。做風箏的材料在我國極易找到。

風箏的放飛不需要復雜的設備,只要有合適的線就行了。有開闊平坦的場地當然更好,沒有開闊的場地,在屋頂、庭院里也可以放飛。風箏不消耗任何燃料,對壞境也沒有污染,完全憑借著自然界的風力飛行,是最經濟的飛行器。在製作和放飛風箏的活動中,對於發揮人們才能和智慧的餘地非常廣闊。簡單的風箏雖然只用一張紙,幾分鍾的時間就可以做好,並且能夠很好地在空中飛行,但它的飛行原理卻不簡單。青少年們在看著自己製作的風箏在空中飛舞時,常會聯想到很多問題:「風箏為什麼會飛?」「風箏怎樣才能飛穩?」「風箏為什麼要做成這樣?」「風箏能不能帶人?」這些問題引導著他們去學習和探索飛行的知識和奧秘。

復雜的風箏從設計到完成的全部過程,要運用很多的學識和技巧,對製作者更是個全面的鍛煉。例如,要新設計一個龍形風箏,首先得查閱有關傳說中的龍的資料,尋找建築、雕刻、繪畫和工藝美術品中龍的形象來確定它的外形和動作的特點。進而要研究有關飛行力學的問題,即怎樣使這個「龍」飛上天。參考已有的風箏,確定「龍」的構造。然後還要研究每部分的具體結構、材料、蒙紙等。最後還要進行美術設計,選擇色彩、圖案等。

『柒』 是否有文字記載風箏是誰創造的

風箏來,古代時又稱作「木鳶」自、「飛鳶」。《墨子·魯問》載:「公輸子削竹木為雎,成而飛之,三日不下。」這可以說是文獻記載的最早的風箏了。據說,公輸般當時製造風箏的目的,是為了攻宋城之用,但到底如何用,是否用於通信,我們便難知其詳了。

『捌』 宋元時期風箏的發展有了怎樣的創新

在北宋宋徽宗時期,江南錢塘地區有一個七八歲的小孩,他叫李東。李東聰明活潑,非常機智。

有一天李東與小夥伴們一起去街上放風箏,他們一不小心,將風箏的風箏線扯斷了,風箏被風吹到了一個員外的花園里。那個員外是錢塘有名的富人,他非常有錢,但是很兇,而且自以為有些才華,總是看不起別人。

小夥伴們都很膽小,他們害怕那個員外,都不敢去要他家風箏。唯獨李東膽子比較大,他翻牆想去拾回風箏。

正好這個員外在家中院子里喝茶,他看見從牆外跳進來一個小孩,先是嚇了一跳。後來員外看李東文質彬彬的,不像是壞孩子,而且通過跟李東交談,也知道了他是來撿回風箏的。

於是,那個員外便拿著風箏逗李東,他說:「小孩,你想要風箏是吧!那我出個對子,你要是能對上,我就還你這風箏。」

李東點頭同意了,牆外的小夥伴們怕李東出事,都爬上牆頭上往裡看。

員外看到那群小孩,他便以此為題目對李東說:「童子六七人,獨汝狡!」

李東看了看員外的氣派,知道他肯定是個大官,便覺得這個員外一定有2000石的俸祿,於是他就對了個缺尾巴的下聯:「員外二千石,唯公……」

李東故意不把最後一字說出來,而且他還笑著說:「唯公……唯公……」他拉著長音,調皮地與員外周旋了起來。

員外以為他對不上,得意地說:「小孩,唯公什麼,你是不是對不上了?」

李東說;「這最後一個字,我早就有了,可是我故意不說。」

員外不懂什麼意思,便問他:「這是為什麼呀?」

李東說:「你如果還我風箏,那這句便是『唯公廉』,如果你不還給我,那就是『唯公貪』了。」

這員外一聽就笑了,他覺得這孩子非常聰明,而且很有機智。他這樣的大人物,自然也不會為了一個小小的風箏,落下個貪婪的名聲,他笑著把風箏還給了李東。

在宋元時期,風箏得到了長足的發展。那時候,人們大都是在春風和煦的二三月放飛風箏。而且宋元時期的風箏製作技藝很是高超,從扎細竹骨架,到糊以紙絹,塗以彩繪,調准提線,系以長線,這一道道工序流程都十分講究。

元代著名詩人謝宗可也有一首關於風箏的詩句,其中寫道:

孤騫穩駕剡溪雲,多少兒童仰羨頻。

半紙飛騰元在已,一絲高下豈隨人。

聲馳空碧東風曉,影度遙天化日春。

誰道致身無羽翼,回看高舉絕紅塵。

這也說明了,宋元時期的風箏已經在民間廣泛流行起來了。

宋代時期放風箏的風氣大盛,主要是由於皇帝宋徽宗非常喜歡風箏,他不但是風箏的熱心倡導者,還親自主持編寫了《宣和風箏譜》。由於皇帝對風箏的熱衷,這使得風箏在我國北宋傳播地很廣。

後來,至南宋時期,風箏製作工藝已經相當發展了,放風箏在全國各地已經成為一種盛行的娛樂游戲。當時已經有了放風箏的比賽活動,比賽常在春遊時進行,地點在城郊野外,比賽方法據南宋著名文學家周密所著的《武林舊事》中,卷三「西湖游幸」中記載:

競縱紙鳶,以相勾引,相牽剪截,以絕線者為負。

也就是說人們各自開始放風箏,然後讓兩根風箏線絞在一起,若風箏線先絞斷了,那它就被淘汰了,最後仍然能保持不斷線的風箏才是風箏中的王者。

在宋代,人們把放風箏作為鍛煉身體的功能,尋常百姓在清明節時一定要放風箏的,他們將風箏放的高而遠,然後將線割斷。想藉此讓風箏帶走一年所積攢下來的霉氣和晦氣,這也是從隋唐時期沿襲下來的風箏風俗。

在宋元時期,我國傳統的風箏一般分為硬翅、軟翅、板子、串子和立體等幾種類型,如果按地域和風格,又可以分為濰坊、南通等地方特色的風箏。

民間還創造了風箏上的附加物,比如帶有音響的「鶴琴」和「鑼鼓」,也有燈光裝置的「燈籠」,還有散落攜帶物的「送飯兒的」等,這些都是我國風箏獨具的特色。

我國風箏有著悠久的歷史和高超的技藝,而關於風箏技藝的書籍也有很多,如宋徽宗主持編寫的《宣和風箏譜》便是其中較早的一本,其他就是宋元時期各風箏世家或風箏玩家個人收集的譜式了。

在宋元時期,雖然這些譜式各自都有些局限性,但它們畢竟是很可貴的風箏資料。其中值得一提的,便是除「風箏譜」之外還有一種可貴的實物資料,那就是「風箏條」,通俗來說就是製作某種風箏骨架所用的標准竹條。

這些「風箏條」都是在大批生產風箏的世家中代代相傳的珍貴寶物」。這就彌補了宋元時期「風箏譜」上只有畫面,沒有骨架或只有骨架而沒有具體竹條尺寸和粗細變化的不足,這也使宋元時期的風箏技藝的流傳地更加完整了。

其實,宋元時期的風箏很少是在文字、圖畫和實物中流傳的,那時候的民間的風箏工藝技藝大多都是靠「口傳心授」的,這就是在宋元時期民間風箏製作藝人中使用的「訣」。它也是為了好教好記和保密所用的「風箏歌訣」。

由於宋元時期風箏製作藝人都不是大儒,而是普通手藝人,他們的文化水平所限,這些歌訣往往有音無字或者有字無形,歌訣在流傳中丟失、修改和訛誤很多。

在宋元時期,我國傳統風箏的技藝概括起來只有4個字,也就是「扎」、「糊」、「繪」和「放」,也簡稱為「四藝」,但這四藝卻與我國傳統的「六藝」意思完全不同。簡單地理解這四藝也就是扎架子、糊紙面、繪花彩和最後放風箏這4個流程。

但實際上這4個字的內涵要廣泛得多,幾乎包含了宋元時期我國傳統風箏全部的技藝內容。如「扎」包括「選」、「劈」、「彎」、「削」和「接」等;「糊」包括了「選」、「裁」、「糊」和「邊」等。

「繪」字包括了「色」、「底」、「描」、「染」和「修」等;最後一道工序的「放」同樣也包括了「風」、「線」、「放」、「調」和「收」等。

而這宋元時期風箏藝人的四藝歌訣,他們把這些製作風箏的手藝歌訣綜合活用起來,就要達到風箏的設計與創新的高標准了。

詳細來說,宋元時期的風箏是用細竹紮成骨架,再糊以紙或絹,系以長線,利用風力升入空中。眾所周知,我國傳統的風箏技藝包括「扎、糊、繪、放」4種技藝,而「扎」就是要達到左右對稱,也就是左右吃風面積要相當,這其中又包括了選、劈、彎、削、接等環節。

「糊」就是要保證全體平整,保持風箏的干凈利落;「繪」就是說要做到風箏遠眺清楚,近看也要真實的彩繪效果,又包括了色、底、描、染、修等步驟;最後一步「放」,也就是要依據風力調整風箏提線的角度,又包括了風、線、放、調、收等。

宋元時期的風箏的種類主要分為「硬膀」和「軟翅」兩類,硬膀風箏翅膀堅硬,吃風大,飛的較高。而軟翅風箏柔軟,飛不高,但飛的遠。宋元風箏在式樣上,除了傳統的禽、獸、蟲、魚外,還發展出人物風箏等新樣式。

眾所周知,風箏上天有兩個必要的條件,第一風箏要在有風的天氣下,它才能放飛;第二風箏還得要有提線的牽引,所謂的「斷線的風箏」在短暫的飄遠之後必定會掉下來,這邊是沒有了牽引力。

山東濰坊是我國的風箏之都,在宋元時期,濰坊就已經是非常著名的風箏產地了。後來,在濰坊的北海灘上放起了一條巨型龍頭蜈蚣,當時在全國是最大的了。

南通也是宋元時期風箏的主要產地,南通曾經放飛了一隻六角板鷂,在當時引起了很大的震動。南通位於黃海之濱的淮南地區,古人將它與濰坊相提並論,合稱為「濰南江北海西頭」

熱點內容
美發店認證 發布:2021-03-16 21:43:38 瀏覽:443
物業糾紛原因 發布:2021-03-16 21:42:46 瀏覽:474
全國著名不孕不育醫院 發布:2021-03-16 21:42:24 瀏覽:679
知名明星確診 發布:2021-03-16 21:42:04 瀏覽:14
ipad大專有用嗎 發布:2021-03-16 21:40:58 瀏覽:670
公務員協議班值得嗎 發布:2021-03-16 21:40:00 瀏覽:21
知名書店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9:09 瀏覽:949
q雷授權碼在哪裡買 發布:2021-03-16 21:38:44 瀏覽:852
圖書天貓轉讓 發布:2021-03-16 21:38:26 瀏覽:707
寶寶水杯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5:56 瀏覽: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