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新型創造 » 真善美創造

真善美創造

發布時間: 2021-01-11 11:14:40

㈠ 關於真善美的高中作文

境界」一詞,《現代漢語詞典》解釋為「事物達到的程度或表現的情況。」它是一種具體的境況。如思想境界,指的是某人的思想達到了一定的高度、一定的水平。
語文課堂教學的境界指的是語文課堂教學所達到的一種具體的狀況、具體的情況。由於教學是在一定的場合進行的,語文課堂教學的境界就具有一定的情境性,與一定的情境聯系在一起,是一種十分具體的境況,具有「場」的特點。又由於是在一定場合下,一群人的活動與交往,因此,還具有情感性。其實,只要有人的參與,沒有「情」的「境」是不存在的,哪怕是純粹自然的「境」,只要一有人的融入,便映上了「人」的色彩,打上了人的烙印。
境界還有一個重要特點,就是質的差異性。大凡境界,都具有高低、優劣之分。本文所要探討的就是語文課堂教學的最佳境界——美的境界。
語文教學是真善美的統一,是以求真為基礎向善的邁進;而美則是向著善的目標邁進的最佳途徑。
在語文教學中,「真」就是真理性的知識和科學性的規律。具體而言,主要包括規律性的語言(或言語)知識、文學知識、寫作知識、文章知識和文化知識等,當然,還包括一些更加具體的操作性的知識。需要指出的是,規律也即是知識,只不過是操作性的知識罷了。整個語文教學,可以說,就是以這些基本的知識教學為基點的,沒有這些基本知識的教學,其它一切都是枉然。當然,或許還可以從另外的角度列出其它的關於「真」的具體內容。但不可否認的卻是,不論有多少種關於「真」的理解,也不論這些理解有多大的差別。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即語文教學離不開真理性知識和科學性規律的教學。
真理性知識的傳授和科學性規律的傳遞,目的都是一個,大而言之,是為了人的健康成長;小而言之,是為了讓學生學會運用語言文字。在目前,比較功利的目的,就是為了讓學生在考試中拿高分。這就是「善」。語文教學,就是這種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的統一。
從哲學的意義上來說,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的統一就是美。當然,這樣的表述比較抽象,比較難以理解。對語文教學而言,僅有這樣的抽象是遠遠不夠的。作為實踐的語文教學,「美」是通向善的最佳途徑。雖說「條條道路通羅馬」,通向目的的道路有多條,但求美的道路無疑是最好的一條。因為美本身也是一種善。它本身即是千百年來人們所孜孜以求的一個目標,象建設美麗的國家,裝扮美麗的城市,裝飾美麗的住房,穿戴美麗的衣帽,這些都是人們為之而奮斗的重要目標。它們既是美,也是善。語文教學又何嘗不是這樣?人們千方百計設計美的教學思路、美的板書,力求用美的語言引導,乃至穿美的服裝,這一切,不都是為了更好的實現教學目標?其實,不止是這樣,美還不僅僅具有手段的價值,它本身就是老師、學生所要追求的一個目標。這種把美本身作為追求的目標,最為典型的體現在各種名目的、作秀式的優質課、公開課上,從教學手段到教師穿戴,從一舉一動到一問一答,從發言順序到問題答案,不是都力求完美嗎?只不過這種所謂的「完美」,僅僅具有表演的一次性價值,只具有表面的、形式主義的美學價值罷了。這種作秀式的表演,就從反面向人們表明:語文教學中對美的追求是人們對語文教學的最高境界的追求。這樣,美本身自然就成為一種追求,一種善。
比較是我們認識事物的一種常用的方法,「有比較才會有鑒別」,是我們對比較功能的一種認識。既然有「最佳」,就肯定有一般、有不佳。美既然是最佳,那一般就是求真,不佳就連求真得任務也難以完成。讓我們來看三個例子:
同是教授劉永的詞《雨霖霖》,三種不同的教法就顯示了三種不同的境界:
有位老師說:
「在東京城外、植滿垂柳的汴河碼頭。凄清冷落的深秋,一場驟雨剛剛下過,樹梢上的寒蟬又如泣如訴的叫了起來。在長亭送別的人漫漫飲酒,細細話別。一直挨到傍晚,雨也停了,舟人催促,該是起程的時候了。——這首詞展現在我們眼前的是一幅我國十一世紀纏綿的送別圖……」
接著,老師放《雨霖霖》的教學磁帶,先讀後唱,民樂伴奏,崑曲聲腔。在悠揚悅耳的簫、笛聲中,學生傾聽著凄楚婉轉的女高音歌唱,眼看課文和注釋,很自然地進入了詞的境界。
另一位老師則這樣開頭:
「在宋代,有一位著名的詞人,名叫劉永,他有一首著名的詞《雨霖霖》。我們今天就來學習劉永的這首詞。」接著介紹作者,介紹時代,布置學生查字典、詞典,掃除生字、生詞障礙……
還有一位老師,他這樣上:
一進教室,就叫學生翻開課本,板書課題,介紹作者和時代背景,並把這首詞中的所有生字生詞全部抄在黑板上,讓學生全部抄下來。然後,逐句講解……
三種教法,三種境界,高下分明:
第一種,先用語言描述,把學生帶進了那個凄清冷落的深秋。錄音磁帶的播放,又創造了一種如泣如訴的氛圍。學生漸漸地進入了角色,就沉浸在語言、樂曲、歌唱的情境中,體驗、領悟作者的心境。這就是美的境界。學生在這樣的情境中,就能受到美的熏陶。
第二種,那是實實在在地在向學生傳授知識,讓學生知道劉永這個人、這首詞,而且還讓學生自己查字典詞典,培養了學生使用語文工具書的能力。但這種方式,平淡枯燥,只有硬梆梆的知識傳授,沒有情感,沒有形象,更沒有情境可言。在這種狀態下,學生學得索然寡味,昏昏欲睡。這是一般的求真的狀況。
第三種就一般了,由教師一個人全部包辦,學生處在完全被動聽講的地位,思維處於抑制狀態。
一比較,高下立分,就可以明白最佳境界之所以然。
語文教學中真善美的統一,不僅僅是理論上的一種探討,更是實踐上的具體操作。其實,任何理論上的好設想、好建議,只有化為具體的實踐,才能體現它的價值。而課堂教學,不論在何種情形下,都是實現教育、教學價值的最重要的途徑,都是主渠道。語文教學更不必說,必須在課堂教學中真正實現真善美的有機統一,引導學生在求真的基礎上,以最好的、美的境界,實現對善的追求。
語文課堂教學中的美,人們已經從許許多多方面進行了探討,有從客觀物質設備入手的,有從教材內容切入的,有從教師素養進行的……。這些探討,從不同方面給人們以啟發,也為語文教育工作者進一步認識語文課堂教學中的美提供了很多有價值的思路。但這些認識,這些探討,都存在著一個共同的缺點:都是靜態的論說,微觀的探索,都把語文課堂教學放在一個靜態的角度,進行微觀審視。這樣的認識,這樣的探討,雖然具有一定的認識價值和操作意義,但對於整個實踐的改造意義卻要大打折扣,因為它蔽於微觀而看不到宏觀,僅僅一兩個因素的美倫美煥,還難以實現整堂課的美。有鑒於此,本文著力從課堂教學的機制上進行一番探討。
機制是指事物在運動中,各相關因素有一定向度的、相互銜接的律動作用聯系。一定向度,是指向一定方向、目標運動,對於語文課堂教學而言,就是指求美、求善;律動是指循著一定規律而運動,而不是盲目的、人為的動,指的是求美求善的過程,不是人為的、隨心所欲的進行操作,而是遵循著語文課堂教學、學生心理發展以及審美及創造美本身的規律而進行的。
從整個語文課堂教學的機制上看,語文教學美在何處?
首先,美在和諧。和諧是各種相關因素恰倒好處配合的結果。語文教學中,涉及的因素很多,只有各種因素都有機的相互作用,美的境界才可能形成。而在這諸多因素當中,教師和學生始終是兩個主導因素,只有這兩個主導因素相互配合好了,美才會出現在課堂。所以,我們主要是看教師和學生兩個主導因素在課堂上的活動。當然也涉及其它因素。
當然,並非任何時候師生兩個因素的和諧配合都具有美學價值,只有當兩者的配合創造了一定的美的情境的時候,才具有美的特性。請看下面兩個例子,明眼人一看就明白哪是美的情境:
在上初中課本第一冊《夏天也是好天氣》時,導入新課後,有位老師從標題的理解開始,然後,布置學生去課文中找出寫「夏天也是好天氣」的句子。學生配合相當好,都認真地去課文中找。一會兒,都找出來了。老師就分別讓幾位同學念。最後,老師表揚了同學們。
餘映潮老師卻不是這樣。他的課堂上,處處具有美的特質。他把課文的學習分成四個階段,讓學生①說「理解」的話;②說「積累」的話;③說「發現」的話;④說「創造」的話。以第一個階段說「理解」的話為例。在導入新課之後:
師:夏天也是好天氣,它好在哪裡?請同學們根據課文內容說話。怎麼說?這樣 說:「夏天也是好天氣,好在……」比如說:夏天也是好天氣,好在太陽不肯回家去。各人自說自講,並在書上作記號。
(學生雜然地讀課文,說「話」)
師:下面准備課堂發言,先預演一下。
(學生按句式要求各說以句話)
……
生:夏天也是好天氣,好在小女孩可以穿花裙子。
師:多麼秀美呀。
生:夏天也是好天氣,它是這樣的一處世外人間,讓你在躁動中獲得一份自省的寧靜,一份化外的智慧和實實在在的虛無。
師:這是說,在很熱的時候,我們的心很靜。
……
學生暢快的發言與教師精粹的評點交融在一起,形成動人心弦的課堂交流。
兩相比較,前者,雖然也有師生的密切配合,但總讓人感覺到有些許遺憾。遺憾在哪?在於沒有情感的滲入,只有乾巴巴的對話,乾巴巴的課文朗讀,毫無美感可言。後者卻不同,學生的發言,老師的點評,都是心靈的交流,情感的交融,給人身臨其境的感受。這就是美感。
其次,美在無言。美的形態有多種,有時,無言也是一種美。所謂無言,就是沒有言語的參與,只有心靈的沉浸。這是指在某些情況下,師生共同處在某種特定的情景,沉浸在其中,在感悟,在體驗,在進行心靈的交流,從而獲得美的享受。
語文教學中,這樣的情境很多:
有位老師教都德《最後一課》的最後一部分時,「當,當,當!」錄音機里突然傳出了沉重、遙遠的鍾聲,學生既怔有詫,全神貫注,寂靜籠罩這課堂片刻。
接著,教師深情地朗讀起來:「忽然,教堂的鍾聲敲了十二下,祈禱的鍾聲也響了。窗外又傳來普魯士士兵的號聲——他們已經收操了。韓麥爾先生站起來,臉色慘白,我覺得他從來沒有這么高大。
『我的朋友啊,』他說:『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說不下去了。」
沉默。教師哽住了,讀不下去了。教室里鴉雀無聲。突然,教師「轉身朝著黑板,使出全身力量,寫了兩個大字『法蘭西萬歲!』」
這時,同學們深情地注視著教師,表示了前所未有的敬意,彷彿這位教師就是韓麥爾。
……
這位教師,不僅自己融入了都德所描繪的情境中,被主人公那強烈的愛國精神所感動。更妙的是,他精心設計了這一教學片段,巧妙的運用了錄音機、自己的朗讀、自己的模仿表演,把學生們帶進了那個亡國的情境中。在這時,學生表面上的無言,其實是內心的千言萬語,內心強烈的情感,難以表達的表現。「此時無言勝千言」。一些優秀語文教師,在他們的成功教學中,運用他們的智慧,設計了許許多多這樣美妙的片段,大大豐富了語文教學的課堂。
再次,美在節奏。在教學中,張馳兼顧、抑揚頓挫的節奏,能使課堂扣人心弦、引人入勝。
《禮記·樂記》中說:「節奏,謂或作或止。作則奏之,止則節之。」節奏,本意為音樂中交替出現的急徐行止長短強弱等現象。美國的理查德·波列斯拉夫斯基在《演講六技》一書中說:「節奏是一件藝術作品中所包含的各種不同要素的有序、有節拍的變化——而這一切變化一步一步地激起欣賞者的注意,始終如一的引導他們接近藝術家的最終目的。」這是指藝術上的各種要素的有秩序、有節拍的變化。在課堂教學上,節奏主要指教學結構的疏密變化、教學氣氛的張馳起伏、教師聲調的抑揚頓挫等。教學中豐富的節奏,能夠激起學生強烈的情感,從而產生美感。
課堂教學中節奏的形成,取決於多種因素。但以下幾方面是必不可少的①:
教學內容主次分明。一堂課,一篇課文,乃至一個單元的教學,教師需要教,學生需要學的方面很多。但教師要從教學目標和學生實際出發,確定重點、難點,切忌面面俱到,平均用力。重點內容,要重錘敲打,精雕細刻;一般內容,一語帶過,忍痛割愛。這樣,就有主有次,有詳有略,自然就會相成鮮明的節奏。
課堂氣氛張馳有序。中國有句古話:「一張一弛,文武之道。」張與馳相互對立,又相互依存。課堂教學中,就是要講究「張」與「馳」的巧妙配合。
其實,一堂課就象一出戲一樣,要有使人平心靜氣的舒緩場面,也要有使人緊張振奮的高潮。就是這種平緩與高潮的交替出現,才能扣人心弦,產生真正的節奏。課堂中,如果整個45分鍾都是一板一眼、四平八穩、慢條斯理的舒緩氣氛,學生必然感到索然寡味、無精打采。相反,如果整節課都是激情洋溢、精神振奮,學生也會因過度疲勞而思維抑制,教學效果也將適得其反。教學中,教師要善於運用各種教學手段,巧妙地把課堂氣氛由平緩推向高潮,又由高潮逐步轉入平緩。使學生時而緊張,時而舒緩;時而迷惘,時而驚嘆;時而興致勃勃,時而惴惴不安。
教學速度安排適宜。上課的速度是教學節奏的一個重要方面。上課的速度應該有快有慢,有行有止,錯落有致,才能形成鮮明的節奏。太快,學生一會跟不上;太慢,學生又容易走神。一味地講解或思考,學生大腦沒有得到適當休息,容易疲勞;停頓太多,或停頓時間太長,又破壞了一堂課的完整性。這些,都需要教師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有效調節。
教師語調抑揚頓挫。語調是由語音的高低、強弱、長短、輕重等各種因素構成的。上課時,教師要運用好這些因素,使自己的語言產生抑揚頓挫的效果,從而用語言粘住學生。著名特級教師於漪就是這方面的傑出代表。她說:「語言不是蜜,但能粘住學生。」她就是用自己那富有藝術性的語言粘住了一代又一代學生的。
語文課堂教學中,美的境界形態多樣,限於篇幅,就不再贅述。

㈡ 高中有關真善美的滿分作文800

福建2010年高考滿分作文:我與真善美詩意棲居(800字範文)
來源:高考網-07-19 17:13:40
導讀:福建2010年高考滿分作文賞析
當厚厚的一摞《格林童話》印成鉛字,成為兒童們手中的珍寶,當慈愛的父母為嬰兒朗誦那詩篇般的傳說,當童話中善良的公主為孩子五彩斑斕的夢增色……這些傳說的真諦,格林兄弟們苦苦尋覓的與人類發展史的聯系,於無言處彰顯。那便是亘古以來不變的人之血脈——真、善、美。

這是多少簡單的三個字,卻總是被數數然的我們輕易忽視。格林兄弟窮究傳說中的字句,希望找到隱藏其中的真理、律條,卻忽略了那連鄰家孩提都能總結的至真善至美。

我們總是如此,實用性的價值標准成了現代人的鼻環,殊不知科學、技術、修辭終須美感、善念與真誠為線,前來縫合。沒有真善美為信仰的實用主義,只是清寂的舊代朝服,扣子滴滴答答地掉,散落滿地。是的,我們必須有充滿勞績的實用主義來領航,但人之為人,不能缺少信仰指南。

荷爾德林曾說,充滿勞績,人還是要詩意地棲居在這片大地之上。若我們只是一味追求實用的勞績,縱使有豐碩的穗粒、有甜美的飯食,卻依舊只是匍匐於地的生靈。若當真如此,我亦要贊美人類謙卑的神態與豐厚的勞績,卻哀傷於靈魂的羈旅無依。你可曾聽說,靈魂,是大地上的異鄉者?是美,讓人的雙膝直立行走,傲然挑戰烈日!是真誠,讓人之間萌生稱之為愛的強韌紐帶,讓人性溢滿芬芳!是善,讓這群大地上的異鄉者將根基所向土地深處,卻始終向上生長,不生旁枝!海德格爾說,精神乃是湧向天空、追逐上帝的狂飈。是真善美創造了人的無限可能!人對內在生命無數次的重生與再造,無不是以美為明亮的焰火,善為擺渡的舟身,真為手中的柱杖。

當我們翻讀《格林童話》,或是《同海經》、《伊索寓言》,我們看到的人類歷史前行之指路燈,皆是人性的光芒。矢志不渝的愛情,星漢為之震懾的母子紐帶,抑或是一諾千金的友誼,都建立在無與倫比的人性之上,真善美之上,沒有公式的繁瑣,亦無關定律的教務,她們真實存在,為人類鋪路助行。

實用主義的發展迷惑了我們的視線,越來越多的人崇尚於機件般的冷酷言行,我們忽略了美,遺失了真,摒棄了善,似乎惟有孩童依然未忘記那顆徇霞般的初心。

不,我要依然將根基深扎地下,引體向上接近太陽。我要同樹的主幹一般強壯,善是我枝幹中的瓊漿,我將現實的責難裁成片片綠葉貼於項間額前,真是豐沛的雨水,美是頭頂的湛藍晴空。

點評:

這是一篇立意新穎,思想深刻的議論性散文,它的脫穎而出彰顯出一個寫作道理:文以意為先。思想成就人的尊嚴和價值,深刻決定議論的品味和意蘊。文章開頭從材料的引述中得出中心論點,並涉及了一個時代性的困惑:實用性的價值往往取代審美主義的價值成為主流,實在令人憂思。文章引述荷爾德林、海德格爾的詩思哲語,對人性的審美價值進行有效剖析,富有象徵意味的結尾升華照應主題,結構嚴謹,韻味悠長。美中不足是中間論述事例略少,個別語句略顯生澀。

㈢ 怎樣理解真善美及其統一是文學創造的審美價值追求

我們都生活在一個又一個的江湖之中,世事紛擾,心力交瘁。文學作為人類創造的精內神家園之一,可以說容是人類的一個「桃花源」。不管是世俗的成功者還是世俗的失敗者都在口吻心靈:什麼樣的生活是我想要的?我生活的有意義嗎?-----------唯一合理的答案是真善美。因為這是人之為人的唯一合理解釋。

㈣ 關於真善美的演講稿700字

1: 真善美的演講稿
小時侯,我總是覺得書上常常說的真善美似乎離我很遠,每當我問到媽媽什麼叫做真善美時,媽媽總是笑而不答,只是讓我在生活中去慢慢體會。

記得我7歲那年,每天早上,媽媽非要我吃一個雞蛋,而我卻非常討厭吃雞蛋,覺得它難以下咽,但看著媽媽嚴厲的眼神,我終於還是強迫自己把它吃了下去。來到學校,我又迫不得已的去吃媽媽為我准備的蘋果,當我在吃蘋果時,看著小夥伴兒在操場上自由自在地玩耍,我真是恨不得把蘋果砸在地上,大聲告訴媽媽:「我並不想吃蘋果!」但一想起媽媽那嚴厲的眼神,卻又不敢。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當我發現自己比同齡人的身體都要強壯,腦子也比原來機靈多了,我這才恍然大悟,才懂得了媽媽為什麼非逼著我吃雞蛋和蘋果。
這時,我覺得真善美就是母親逼著女兒吃雞蛋和蘋果。
我漸漸的長大了。九歲時,愛闖禍的我在操場上摔了一跤,把膝蓋摔破了一條口,疼得站也站不起來。恰好我的同學陳滿路過了,急忙跑過來扶起我,並大聲疾呼:「汪青受傷了,大家快來幫幫她呀!」其他同學尋聲趕來,把我扶到了學校的醫務室。當老師為我處理傷口時,我看到了同學們頭上大顆大顆的汗滴,鼻子一酸,不爭氣的眼淚就流了下來。多好的朋友啊!我為自己有這樣的好朋友感到幸福。
這時,我覺得真善美就是好朋友在我遇到困難時那真摯的關心和幫助。
而今我已是十歲的少年了,我已經學會了用我的眼睛發現生活中更多的真善美。那天,天陰沉沉的,我沒有帶傘就去上學了。放學後,天上下起了傾盆大雨,我站在校門口一家居民房的屋檐下,焦急地盼望著大雨快停,可它卻越下越大,絲毫沒有停的意思。正在這時,房子的主人—一位白發蒼蒼的老爺爺打開門,從我的背後傳來一個親切的聲音:「小朋友,你家在哪兒?快把這傘拿去,趕緊回家!」說完,就把傘撐在我頭頂上。望著老爺爺在雨霧中漸漸消散的身影,我心頭暖呼呼的。
這時,我又覺得真善美就是陌生老爺爺在下雨天撐起在我頭頂的那把遮風擋雨的傘。
真善美就在我們身邊。她是母親無私的愛,同學真摯的愛,陌生老爺爺溫暖的愛和這世界上所有的愛。

2: 真善美的演講稿
一生追求自我完善無非就是為了達到真善美的境界,可是大多數人卻說不清所追求的真善美到底是什麼。我想每個人對這三個字都有不同的理解,當然我也有我的獨到見解。屬於我自己的淺薄看法:
真就是真誠待人。
「真善美」中的「真」是指要真誠待人,做真實的自己,不吹噓、不浮誇。其實也就是真心和真行,大家都聽說過劉備三顧茅廬的故事,劉備和張飛、關羽到卧龍崗去請諸葛亮出山,來幫助他替國家做事,恰巧諸葛亮這天不在,劉備只好失望的回去了,不久,劉備再一次去請諸葛亮,可是諸葛亮外出雲游去了,過了一些日子,劉備第三次去請諸葛亮,到達時,諸葛亮正在午睡,劉備見此情景不敢驚動,一直站到諸葛亮醒來,才彼此坐下談話,諸葛亮見劉備待人真誠,心中有志,便答應劉備輔助他建立蜀漢皇朝。劉備的三顧茅廬,使他完成了大業,讓後人看到了他真誠待人的一面。
如果我們用真心來對待你身邊的人,我相信他們也會用真心來待你,這樣一來,人世間就不會互相猜疑,互相欺騙。
善就是善良。
三字經「人之初,性本善,習相近」 說的是人在剛出生時,本性都是善良的,性情也很相近。但隨著各自生存環境的不同變化和影響,每個人的習性就會產生差異 。善良就是讓我們要有善心,做利於他人及社會的事,不計報酬、名利,我認為善良是做人不可缺少的美德。
善良是對他人無私的關愛和祝福,是來自心靈深處真誠的憐惜與同情。坐看庭前花開花落,黛玉葬花,是善心讓她憐花;所以這是她的善心所在。李叢飛用愛心感動了中國,這是他的善心所在;每一份善良都會使人為之感動。
美就是心靈美。
我認為「美」,它不是外在條件的美,不是外表的華麗美艷,而在於內心,心靈的美才是真正的美,伊麗莎白曾經說過:「玫瑰是美的„„更美的是它包含的香味」。一張潔白的紙,什麼也沒有,畫家卻能畫出美麗的少女,一個簡單的樂器,聰明的音樂家也會把它演繹成不朽的篇章。
美麗是可以創造的,在任何條件下都可以,只要你有一顆真善美的心,不拘小節、無私奉獻,便可以創造美麗。
知識慾望追求真,道德慾望追求善,美的慾望追求美,真善美,即人間理想。真善美是需要我們去追求、去執行。真善美伴我行,我心中的真善美。

3: 真善美的演講稿
同學們: 當你看到神五的成功發射,神六順利返航的時候,當你看到中國男子劉翔在世界奧運會上奪得110米冠軍時,你想到了什麼?民族的發展,祖國的昌盛,作為中國人我們感到無尚光榮!但此時此刻,你是否想到了你自己,你是否是一個能讓祖國以你為榮的中國人? 什麼樣的事情是光榮的,什麼事情是不光榮的,我們為何要激濁揚清講 「八容八恥」?你是否清楚?熱愛祖國光榮,服務人民光榮,崇尚科學光榮,辛勤勞動光榮,團結互助光榮,誠實守信光榮,遵紀守法光榮,艱苦奮斗光榮!危害祖國是恥,背離人民是恥,愚昧無知是恥,好逸惡勞是恥,損人利己是恥,見利忘義是恥,違法亂紀是恥,驕奢淫逸是恥! 可能有個別個性人士認為講愛國屬於上個世紀,在21世紀說愛國是件不時尚的事情。

只有上網,博客,作動漫才是我們的時尚。卻不知現在網路上許多時尚青年用flash編歌曲如《你好陳水-扁》來諷刺阿扁搞台-獨的醜行,一首《豬都笑了》唱到 『小日本說他是人吶,全世界的豬都笑了』更是受到眾網友的熱烈響應。你能說這不是一種強烈的愛國行為,你能說愛國不是一種時尚嗎?所以我說,只有反映時代的精神,才能引領時代的風尚! 古人說:「民無德不立,政無德不危。有德,是修養,是文明,是基石;無德,是無信,是卑鄙,是自滅。」中華民族是一個有著強烈榮辱感的民族。從恥食周粟的伯夷叔齊,到無顏面見江東父老的項羽;從恥為亡國奴的文天祥,到拒絕美國救濟麵粉的朱自清??????無數錚錚傲骨人物,在中華歷史上演義了無數可歌可泣的事跡。
「硯雖非鐵難磨穿,心雖非石如其堅,守之弗失道自然。」正因為我們的民族在悠悠的歷史長河中,無論歷經多少滄海桑田依然堅守著一份對於真善美的追求,才使得我們的民族得以生生不息,繁榮昌盛。 現在,我們學習胡-錦-濤總書記提出的「八榮八恥」,講社會主義榮辱觀,並非唱高調和空談,諸如熱愛祖國,誠實守信,團結互助,辛勤勞動,遵紀守法之類的基本准則,其實就是最為基礎的道德標准和價值判斷。這些東西,將對一個人的一生產生影響,是其未來發展的堅實基礎,是我們走向成功的路標。她不僅指出了應該怎麼做,同時指出了哪些不應該做,不僅指出了哪些應該提倡,更提出了哪些應該鏟除。一禁一倡,一縱一收,昭示了社會進步的方向,提出了社會進步的目標。如果每一個人都能夠按照「八榮八恥」的目標去做,如果社會的每一個人,每一個環節,每一個時段都能夠用「八榮八恥」作為標准,作為標桿,社會就將取得明顯的進步,社會風氣就將得到根本的改善,人民的生活環境就將越來越好,越來越高。 春風化雨,潤物無聲。樹立新時期的道德觀必須將「八榮八恥」走進內心,融化在自己的實際行動中。
舉手之間,是善惡美醜;點滴之中,有是非榮辱。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精神風尚。「八榮八恥」在全社會蔚然成風我們的民族就能夠在思想道德建設上站在時代的前列,引領時代風尚,推動時代進步,我們的人生將更加燦爛,輝煌! 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讓每一個生活在社會主義大家庭的成員生活得更有尊嚴,是人民的企盼,是一個國家文明民-主的表現。全國人大代表宋璇濤表示,各級領導幹部要率先垂範,引導廣大幹部群眾特別是青少年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 胡-錦-濤同志關於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的重要論述,明確了我國社會當前基本的價值取向和行為准則,體現了中華民族傳統和改革開放的時代要求,具有很強的思想性和現實針對性。榮辱觀古已有之,榮辱心人皆有之。不同的時代,不同的民族,持有不同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人們,其榮辱觀是不同的。
恩格斯說,「每個社會集團都有他自己的榮辱觀」。社會主義榮辱觀,回答的是社會主義社會中,什麼是光榮,什麼是恥辱。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既要發揚優良傳統,又要體現時代精神;既要立足本國,又要面向世界;既要把握今天,又要面向未來。每個時代、每個民族的榮辱觀,歸根結底是由那個時代那個民族生產力的發展水平決定的,同時也極大地作用於經濟社會的發展。
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它對榮恥的界定,對是非的判斷,對美醜的區分,立足中國的現實國情,著眼現代化的發展要求,體現了繼承與創新的統一。 「八榮八恥」體現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特徵。社會主義榮辱觀內含著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的指導思想、方針原則和公民的基本道德規范,堅持了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原則,以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為基本要求。「八榮八恥」既有先進性的導向,又有廣泛性的要求,引導人們擺正個人、集體、國家的關系,正確處理個人與社會、競爭與協作、先富與共富、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等關系,確立了在社會主義社會,全體公民普遍認同和自覺遵守的行為准則。 「八榮八恥」反映了市場經濟的特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大大增強了人們的自立意識、競爭意識、效率意識、民-主法制意識和開拓創新精神,但市場自身的缺陷和消極因素也會反映到人們的思想道德和人與人的關繫上來。市場經濟是利益經濟、效益經濟,更是信用經濟、法制經濟。「八榮八恥」針對拜金主義、享樂主義、見利忘義、損公肥私、不講信用、欺騙欺詐等消極現象和社會公害,提出鮮明的是非、善惡界限。它所包含的豐富內涵,為保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為建設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道德體系,提供了思想基矗 「八榮八恥」展現了現代社會的特性。
隨著科技發展和社會進步,人們的公共生活領域不斷擴大,相互交往日益頻繁,社會分工日益細密,「八榮八恥」在維護公眾利益、公共秩序,保持社會穩定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成為公民個人道德修養和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表現。「八榮八恥」在公共生活、公共利益等方面,確立了公民應當遵循的行為准則,有利於促進社會的全面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 在我們的社會里,是非、善惡、美醜的界限不能混淆。否則,社會和-諧不起來,經濟發展不起來,民族精神振作不起來,國家也強盛不起來。胡-錦-濤同志提出的「八榮八恥」,旗幟鮮明地指出我們應該堅持什麼,反對什麼,倡導什麼,抵制什麼,應當成為我們每個共-產-黨員和每個公民應有的價值取向和行為准則。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精神風尚。「八榮八恥」在全社會蔚然成風,我們的民族就能夠在思想道德建設上,站在時代前列,領引時代風尚,推動時代進步.

㈤ 下面哪一位是真善美三位一體的創造者

下面哪一位是真善美三位一體的創造者:() ? A、荷馬 ? B、柏拉圖 ? C、尼采 ? D、蘇格拉底 答案:B

㈥ 人生的意義在於對真善美的追求、創造和欣賞。英語

The life significance lies in to the true, the good and the beautiful the pursue, the creation and the appreciation.

㈦ 什麼是真善美

既是道德觀也是人生觀

一個人首先要做到真,不能虛偽的活在這個世上,如果沒有了真,即使有了善和美,也是偽善,虛假的美,因此在真善美中最重要的是真;
而善是我們必須做到的,因為善是人類共同追求的價值。在中國古代的儒家學者中,孟子主張人性本善,荀子主張人性本惡,而我寧願相信人性本善,因為即使是惡人,也不主張人就應該惡,善是人類永遠追求的目標;
心靈美應該屬於善,而心靈美是遠遠高於外在美的,外在美可能是短暫的,是客觀世界帶給五官的感受,然而心靈美是不會隨著時光的流逝而褪色的,相反,她會隨著歲月的醞釀而升華成高尚的精神境界!因此,我希望每一個人都有一顆美好善良的心靈,這樣我們的世界也會隨之而變得美好、溫暖,充滿著人性的光輝和正義的光芒。

真善美這三個字是獨立存在又缺一不可的。
真不一定善。善不一定真。
真不一定美,善也不一定美。
美也不一定真和善。
真代表理智,善代表愛心,美代表形式。
一些人認為美必須具備真和善,而我理解這里的美指的是一切層面的形式之美。美是五官感受到的,是精神所創造的,它可能不是真的,也可能具有殺傷力,但它確實是美的。這里的美包括外表美,但不包括心靈美。心靈美應該歸於善。
所以真善美這三個字各自有它獨特的涵義。但是如果僅僅只有真,只有善,只有美,會怎樣呢?只追求真,生活會變得枯燥;只追求善,會毀了自己;只追求美,會迷失心靈。
真善美,是對一個人來說自我完善的標准。首先真字在前,做人也要一切從實際出發,善字為中,因為善就是人來到這世界上的目的,感受善和給予善,獲得與人分享的快樂。美字最後,也是必須做到的,因為真和善,如果不通過美的形式展現出來,人就不能有所進步,有所超越。追求美就是追求發展。
所以真善美是不可分離的具有指導意義的人生准則。
科學、哲學...是真的產物,道德、法律...是善的產物,文明、藝術...是美的產物。
生活原本是真善美的,真善美之間的失衡導致了假惡丑,讓我們完善自己,回歸真善美。

㈧ 作文 真善美

境界」一詞,《現代漢語詞典》解釋為「事物達到的程度或表現的情況。」它是一種具體的境況。如思想境界,指的是某人的思想達到了一定的高度、一定的水平。
語文課堂教學的境界指的是語文課堂教學所達到的一種具體的狀況、具體的情況。由於教學是在一定的場合進行的,語文課堂教學的境界就具有一定的情境性,與一定的情境聯系在一起,是一種十分具體的境況,具有「場」的特點。又由於是在一定場合下,一群人的活動與交往,因此,還具有情感性。其實,只要有人的參與,沒有「情」的「境」是不存在的,哪怕是純粹自然的「境」,只要一有人的融入,便映上了「人」的色彩,打上了人的烙印。
境界還有一個重要特點,就是質的差異性。大凡境界,都具有高低、優劣之分。本文所要探討的就是語文課堂教學的最佳境界——美的境界。
語文教學是真善美的統一,是以求真為基礎向善的邁進;而美則是向著善的目標邁進的最佳途徑。
在語文教學中,「真」就是真理性的知識和科學性的規律。具體而言,主要包括規律性的語言(或言語)知識、文學知識、寫作知識、文章知識和文化知識等,當然,還包括一些更加具體的操作性的知識。需要指出的是,規律也即是知識,只不過是操作性的知識罷了。整個語文教學,可以說,就是以這些基本的知識教學為基點的,沒有這些基本知識的教學,其它一切都是枉然。當然,或許還可以從另外的角度列出其它的關於「真」的具體內容。但不可否認的卻是,不論有多少種關於「真」的理解,也不論這些理解有多大的差別。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即語文教學離不開真理性知識和科學性規律的教學。
真理性知識的傳授和科學性規律的傳遞,目的都是一個,大而言之,是為了人的健康成長;小而言之,是為了讓學生學會運用語言文字。在目前,比較功利的目的,就是為了讓學生在考試中拿高分。這就是「善」。語文教學,就是這種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的統一。
從哲學的意義上來說,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的統一就是美。當然,這樣的表述比較抽象,比較難以理解。對語文教學而言,僅有這樣的抽象是遠遠不夠的。作為實踐的語文教學,「美」是通向善的最佳途徑。雖說「條條道路通羅馬」,通向目的的道路有多條,但求美的道路無疑是最好的一條。因為美本身也是一種善。它本身即是千百年來人們所孜孜以求的一個目標,象建設美麗的國家,裝扮美麗的城市,裝飾美麗的住房,穿戴美麗的衣帽,這些都是人們為之而奮斗的重要目標。它們既是美,也是善。語文教學又何嘗不是這樣?人們千方百計設計美的教學思路、美的板書,力求用美的語言引導,乃至穿美的服裝,這一切,不都是為了更好的實現教學目標?其實,不止是這樣,美還不僅僅具有手段的價值,它本身就是老師、學生所要追求的一個目標。這種把美本身作為追求的目標,最為典型的體現在各種名目的、作秀式的優質課、公開課上,從教學手段到教師穿戴,從一舉一動到一問一答,從發言順序到問題答案,不是都力求完美嗎?只不過這種所謂的「完美」,僅僅具有表演的一次性價值,只具有表面的、形式主義的美學價值罷了。這種作秀式的表演,就從反面向人們表明:語文教學中對美的追求是人們對語文教學的最高境界的追求。這樣,美本身自然就成為一種追求,一種善。
比較是我們認識事物的一種常用的方法,「有比較才會有鑒別」,是我們對比較功能的一種認識。既然有「最佳」,就肯定有一般、有不佳。美既然是最佳,那一般就是求真,不佳就連求真得任務也難以完成。讓我們來看三個例子:
同是教授劉永的詞《雨霖霖》,三種不同的教法就顯示了三種不同的境界:
有位老師說:
「在東京城外、植滿垂柳的汴河碼頭。凄清冷落的深秋,一場驟雨剛剛下過,樹梢上的寒蟬又如泣如訴的叫了起來。在長亭送別的人漫漫飲酒,細細話別。一直挨到傍晚,雨也停了,舟人催促,該是起程的時候了。——這首詞展現在我們眼前的是一幅我國十一世紀纏綿的送別圖……」
接著,老師放《雨霖霖》的教學磁帶,先讀後唱,民樂伴奏,崑曲聲腔。在悠揚悅耳的簫、笛聲中,學生傾聽著凄楚婉轉的女高音歌唱,眼看課文和注釋,很自然地進入了詞的境界。
另一位老師則這樣開頭:
「在宋代,有一位著名的詞人,名叫劉永,他有一首著名的詞《雨霖霖》。我們今天就來學習劉永的這首詞。」接著介紹作者,介紹時代,布置學生查字典、詞典,掃除生字、生詞障礙……
還有一位老師,他這樣上:
一進教室,就叫學生翻開課本,板書課題,介紹作者和時代背景,並把這首詞中的所有生字生詞全部抄在黑板上,讓學生全部抄下來。然後,逐句講解……
三種教法,三種境界,高下分明:
第一種,先用語言描述,把學生帶進了那個凄清冷落的深秋。錄音磁帶的播放,又創造了一種如泣如訴的氛圍。學生漸漸地進入了角色,就沉浸在語言、樂曲、歌唱的情境中,體驗、領悟作者的心境。這就是美的境界。學生在這樣的情境中,就能受到美的熏陶。
第二種,那是實實在在地在向學生傳授知識,讓學生知道劉永這個人、這首詞,而且還讓學生自己查字典詞典,培養了學生使用語文工具書的能力。但這種方式,平淡枯燥,只有硬梆梆的知識傳授,沒有情感,沒有形象,更沒有情境可言。在這種狀態下,學生學得索然寡味,昏昏欲睡。這是一般的求真的狀況。
第三種就一般了,由教師一個人全部包辦,學生處在完全被動聽講的地位,思維處於抑制狀態。
一比較,高下立分,就可以明白最佳境界之所以然。
語文教學中真善美的統一,不僅僅是理論上的一種探討,更是實踐上的具體操作。其實,任何理論上的好設想、好建議,只有化為具體的實踐,才能體現它的價值。而課堂教學,不論在何種情形下,都是實現教育、教學價值的最重要的途徑,都是主渠道。語文教學更不必說,必須在課堂教學中真正實現真善美的有機統一,引導學生在求真的基礎上,以最好的、美的境界,實現對善的追求。
語文課堂教學中的美,人們已經從許許多多方面進行了探討,有從客觀物質設備入手的,有從教材內容切入的,有從教師素養進行的……。這些探討,從不同方面給人們以啟發,也為語文教育工作者進一步認識語文課堂教學中的美提供了很多有價值的思路。但這些認識,這些探討,都存在著一個共同的缺點:都是靜態的論說,微觀的探索,都把語文課堂教學放在一個靜態的角度,進行微觀審視。這樣的認識,這樣的探討,雖然具有一定的認識價值和操作意義,但對於整個實踐的改造意義卻要大打折扣,因為它蔽於微觀而看不到宏觀,僅僅一兩個因素的美倫美煥,還難以實現整堂課的美。有鑒於此,本文著力從課堂教學的機制上進行一番探討。
機制是指事物在運動中,各相關因素有一定向度的、相互銜接的律動作用聯系。一定向度,是指向一定方向、目標運動,對於語文課堂教學而言,就是指求美、求善;律動是指循著一定規律而運動,而不是盲目的、人為的動,指的是求美求善的過程,不是人為的、隨心所欲的進行操作,而是遵循著語文課堂教學、學生心理發展以及審美及創造美本身的規律而進行的。
從整個語文課堂教學的機制上看,語文教學美在何處?
首先,美在和諧。和諧是各種相關因素恰倒好處配合的結果。語文教學中,涉及的因素很多,只有各種因素都有機的相互作用,美的境界才可能形成。而在這諸多因素當中,教師和學生始終是兩個主導因素,只有這兩個主導因素相互配合好了,美才會出現在課堂。所以,我們主要是看教師和學生兩個主導因素在課堂上的活動。當然也涉及其它因素。
當然,並非任何時候師生兩個因素的和諧配合都具有美學價值,只有當兩者的配合創造了一定的美的情境的時候,才具有美的特性。請看下面兩個例子,明眼人一看就明白哪是美的情境:
在上初中課本第一冊《夏天也是好天氣》時,導入新課後,有位老師從標題的理解開始,然後,布置學生去課文中找出寫「夏天也是好天氣」的句子。學生配合相當好,都認真地去課文中找。一會兒,都找出來了。老師就分別讓幾位同學念。最後,老師表揚了同學們。
餘映潮老師卻不是這樣。他的課堂上,處處具有美的特質。他把課文的學習分成四個階段,讓學生①說「理解」的話;②說「積累」的話;③說「發現」的話;④說「創造」的話。以第一個階段說「理解」的話為例。在導入新課之後:
師:夏天也是好天氣,它好在哪裡?請同學們根據課文內容說話。怎麼說?這樣 說:「夏天也是好天氣,好在……」比如說:夏天也是好天氣,好在太陽不肯回家去。各人自說自講,並在書上作記號。
(學生雜然地讀課文,說「話」)
師:下面准備課堂發言,先預演一下。
(學生按句式要求各說以句話)
……
生:夏天也是好天氣,好在小女孩可以穿花裙子。
師:多麼秀美呀。
生:夏天也是好天氣,它是這樣的一處世外人間,讓你在躁動中獲得一份自省的寧靜,一份化外的智慧和實實在在的虛無。
師:這是說,在很熱的時候,我們的心很靜。
……
學生暢快的發言與教師精粹的評點交融在一起,形成動人心弦的課堂交流。
兩相比較,前者,雖然也有師生的密切配合,但總讓人感覺到有些許遺憾。遺憾在哪?在於沒有情感的滲入,只有乾巴巴的對話,乾巴巴的課文朗讀,毫無美感可言。後者卻不同,學生的發言,老師的點評,都是心靈的交流,情感的交融,給人身臨其境的感受。這就是美感。
其次,美在無言。美的形態有多種,有時,無言也是一種美。所謂無言,就是沒有言語的參與,只有心靈的沉浸。這是指在某些情況下,師生共同處在某種特定的情景,沉浸在其中,在感悟,在體驗,在進行心靈的交流,從而獲得美的享受。
語文教學中,這樣的情境很多:
有位老師教都德《最後一課》的最後一部分時,「當,當,當!」錄音機里突然傳出了沉重、遙遠的鍾聲,學生既怔有詫,全神貫注,寂靜籠罩這課堂片刻。
接著,教師深情地朗讀起來:「忽然,教堂的鍾聲敲了十二下,祈禱的鍾聲也響了。窗外又傳來普魯士士兵的號聲——他們已經收操了。韓麥爾先生站起來,臉色慘白,我覺得他從來沒有這么高大。
『我的朋友啊,』他說:『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說不下去了。」
沉默。教師哽住了,讀不下去了。教室里鴉雀無聲。突然,教師「轉身朝著黑板,使出全身力量,寫了兩個大字『法蘭西萬歲!』」
這時,同學們深情地注視著教師,表示了前所未有的敬意,彷彿這位教師就是韓麥爾。
……
這位教師,不僅自己融入了都德所描繪的情境中,被主人公那強烈的愛國精神所感動。更妙的是,他精心設計了這一教學片段,巧妙的運用了錄音機、自己的朗讀、自己的模仿表演,把學生們帶進了那個亡國的情境中。在這時,學生表面上的無言,其實是內心的千言萬語,內心強烈的情感,難以表達的表現。「此時無言勝千言」。一些優秀語文教師,在他們的成功教學中,運用他們的智慧,設計了許許多多這樣美妙的片段,大大豐富了語文教學的課堂。
再次,美在節奏。在教學中,張馳兼顧、抑揚頓挫的節奏,能使課堂扣人心弦、引人入勝。
《禮記·樂記》中說:「節奏,謂或作或止。作則奏之,止則節之。」節奏,本意為音樂中交替出現的急徐行止長短強弱等現象。美國的理查德·波列斯拉夫斯基在《演講六技》一書中說:「節奏是一件藝術作品中所包含的各種不同要素的有序、有節拍的變化——而這一切變化一步一步地激起欣賞者的注意,始終如一的引導他們接近藝術家的最終目的。」這是指藝術上的各種要素的有秩序、有節拍的變化。在課堂教學上,節奏主要指教學結構的疏密變化、教學氣氛的張馳起伏、教師聲調的抑揚頓挫等。教學中豐富的節奏,能夠激起學生強烈的情感,從而產生美感。
課堂教學中節奏的形成,取決於多種因素。但以下幾方面是必不可少的①:
教學內容主次分明。一堂課,一篇課文,乃至一個單元的教學,教師需要教,學生需要學的方面很多。但教師要從教學目標和學生實際出發,確定重點、難點,切忌面面俱到,平均用力。重點內容,要重錘敲打,精雕細刻;一般內容,一語帶過,忍痛割愛。這樣,就有主有次,有詳有略,自然就會相成鮮明的節奏。
課堂氣氛張馳有序。中國有句古話:「一張一弛,文武之道。」張與馳相互對立,又相互依存。課堂教學中,就是要講究「張」與「馳」的巧妙配合。
其實,一堂課就象一出戲一樣,要有使人平心靜氣的舒緩場面,也要有使人緊張振奮的高潮。就是這種平緩與高潮的交替出現,才能扣人心弦,產生真正的節奏。課堂中,如果整個45分鍾都是一板一眼、四平八穩、慢條斯理的舒緩氣氛,學生必然感到索然寡味、無精打采。相反,如果整節課都是激情洋溢、精神振奮,學生也會因過度疲勞而思維抑制,教學效果也將適得其反。教學中,教師要善於運用各種教學手段,巧妙地把課堂氣氛由平緩推向高潮,又由高潮逐步轉入平緩。使學生時而緊張,時而舒緩;時而迷惘,時而驚嘆;時而興致勃勃,時而惴惴不安。
教學速度安排適宜。上課的速度是教學節奏的一個重要方面。上課的速度應該有快有慢,有行有止,錯落有致,才能形成鮮明的節奏。太快,學生一會跟不上;太慢,學生又容易走神。一味地講解或思考,學生大腦沒有得到適當休息,容易疲勞;停頓太多,或停頓時間太長,又破壞了一堂課的完整性。這些,都需要教師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有效調節。
教師語調抑揚頓挫。語調是由語音的高低、強弱、長短、輕重等各種因素構成的。上課時,教師要運用好這些因素,使自己的語言產生抑揚頓挫的效果,從而用語言粘住學生。著名特級教師於漪就是這方面的傑出代表。她說:「語言不是蜜,但能粘住學生。」她就是用自己那富有藝術性的語言粘住了一代又一代學生的。
語文課堂教學中,美的境界形態多樣,限於篇幅,就不再贅述

㈨ 真善美的具體含義

一、文學藝術中的真善美

文藝批評中檢驗作品的社會意義和藝術價值的美學標准。

1、真,即藝術的真實性,指作品是否正確地反映了生活的本質,以及作者對所反映的生活有無正確的感受和認識。

2、善,即藝術的傾向性,也就是作品所描繪的形象對於社會具有什麼意義和影響。

3、美,即藝術的展現性,指作品的形式與內容是否和諧統一,是否有藝術個性,是否有創新和發展。

二、哲學定義

1、真:就是指價值率高差大於零的思維性價值事物。

2、善:就是指價值率高差大於零的行為性價值事物。

3、美:就是指價值率高差大於零的生理性價值事物。

(9)真善美創造擴展閱讀

習近平:追求真善美是文藝的永恆價值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追求真善美是文藝的永恆價值。藝術的最高境界就是讓人動心,讓人們的靈魂經受洗禮,讓人們發現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靈的美。」

「我們要通過文藝作品傳遞真善美,傳遞向上向善的價值觀,引導人們增強道德判斷力和道德榮譽感,嚮往和追求講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總書記的講話,對文藝與真善美的必然聯系,對文藝傳遞真善美的重要作用做了全面闡述,深刻揭示了文藝的特性和文藝的核心本質與功能。

藝術美的創造,是文學、音樂、繪畫、戲劇、影視等藝術種類共同具有的特徵。何為美?這是美學一直探討的復雜問題。無論現實世界的美,還是文學藝術創造的美,美的事物一般都能通過人們的感官而引起美感愉悅,即審美的快感。文學藝術作品中,真善美三者是既有區別又相統一的整體。

古希臘蘇格拉底認為:「美和善是一個東西,就是有用和有益。」「任何一件東西如果它能很好地實現它在功用方面的目的,它就同時是善的又是美的,否則它就同時是惡的又是丑的。」這是最早把美與有用的價值相聯系的觀點。美的藝術形象又與真緊密聯系。

黑格爾曾說:「感性觀照的形式是藝術的特徵,因為藝術是用感性形象化的方式把真實呈現於意識。」藝術真實與歷史真實既相聯系又有區別。人們要求藝術真實,卻不要求藝術等同於現實。藝術作為人的創造,是主觀與客觀的統一,必然體現人作為創造主體的烙印,體現人的能動性。

熱點內容
美發店認證 發布:2021-03-16 21:43:38 瀏覽:443
物業糾紛原因 發布:2021-03-16 21:42:46 瀏覽:474
全國著名不孕不育醫院 發布:2021-03-16 21:42:24 瀏覽:679
知名明星確診 發布:2021-03-16 21:42:04 瀏覽:14
ipad大專有用嗎 發布:2021-03-16 21:40:58 瀏覽:670
公務員協議班值得嗎 發布:2021-03-16 21:40:00 瀏覽:21
知名書店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9:09 瀏覽:949
q雷授權碼在哪裡買 發布:2021-03-16 21:38:44 瀏覽:852
圖書天貓轉讓 發布:2021-03-16 21:38:26 瀏覽:707
寶寶水杯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5:56 瀏覽: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