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發明弩
㈠ 為什麼說弩的發明是射擊兵器的一大進步
弓箭的使用在中國抄至少已有兩萬多年的歷史,弩作為中國軍隊的常規武器則有2000多年的歷史。從保存下來的有關弩的詳細描述看,最早的弩是一種青銅手槍式,其頂部的設計屬於周朝早期,可能是公元前8世紀或9世紀甚至更早些時候。據史料記載,弩是戰國時期楚國馮蒙的弟子琴公子發明的。《事物紀原》中說:「楚琴氏以弓矢之勢不足以威天下,乃橫弓著臂旋機而廓,加之以力,即弩之始,出於楚琴氏之也。」在長沙楚墓出土的文物中,就有製造得相當精巧的弩機,它外面有一個匣,匣內前方有掛弦的鉤,鉤的後面有照門,照門上刻有定距離的分劃,其作用類似現代步槍上的標尺;匣的下面有扳機與鉤相聯,使用時,將弓弦向後拉起掛在鉤上,瞄準目標後扣動扳機,箭即射出,命中目標。弩的發明是射擊兵器的一大進步。
㈡ 駑是否是中國發明的
弩是利用機械力量發射箭鏃的一種遠射兵器,在冷兵器中是殺傷力極大的兵器。弩是由弓演變而來的,是弓的發展。
漢代人認為弩是黃帝發明的,史書記載商代人有弩,但據考證為木弩。"吳越春秋"則把弩的發明歸於楚人琴氏,銅弩機是戰國時期出現的。在戰國時期的不少戰爭中均有用弩的記載。秦兵馬俑坑發現了數百處弩的遺跡,反映出弩機當時在秦軍的作用是很大的。
大概是在青銅器時代的初期就出現了弓類武器。弓類武器的發明使得戰爭從面對面的肉搏戰爭稍稍拉開了一些距離。當時的弓箭是以堅韌有彈性的木材為弓,獸筋為弦,在木條上裝上金屬的箭頭與羽毛,一般的射程大概只有100步左右(約60米)。隨著時間的發展,弓也開始發生了分類,從較小的(3英尺)的短弓/獵弓,4英尺左右的混合弓(騎兵弓)到5英尺以上的長弓等等。由於弓使用時必須用手拉著弦,時間久了必定難以穩定,而且由於臂力的關系無法遠射,這個問題直至弩出現之後才得以解決。
手持弩是中國人在春秋戰國時期發明的,它與弓最大的不同在於它能夠以機械的力量來儲存拉弓的力量,在射出箭枝時是不用持續地用力以保持弓弦的張開,所以一是能夠以腳力(或其它機械的力量)拉開弩使之能夠射得更遠,二是在可以瞄準更准,第三是可以利用機械的力量連續發射兩枝或更多的弩箭。
另外,在歐洲使用的多是大型弩(或稱攻城弩),該種弩在中國也有使用。漢朝時飛將軍李廣軍中所使用的一種大型弩,據說能射800步(約500米),能夠洞裂城牆,一弩能發八矢,當之披靡。
歐洲的手持弩直到中世紀騎士時代才開始(大概是從中國傳過去的),使用可以發射兩枝箭的十字弩(弩弓由兩個弩機呈十字型裝配在一起),當時最著名的弓箭手是英格蘭人,能夠射穿兩件重疊的鎖子甲。
㈢ 弩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弩是在弓的基礎上創造出來的。控制射擊的弩機已是比較靈巧的軍事機械裝置,並克服了拉弓時體力受限制而不能持久的弱點。弩主要由弩弓和弩臂兩部分組成,弓上裝弦,臂上裝弩機,兩者配合而放前。弩臂為木製,前部有一個橫貫的容弓孔,弓固定於其中。弩臂正面有一條溝形矢道,是放箭的,能保證箭在發射後直線前進。《韓非子·說林》有「羿執鞅持桿操弓關機」的記載,其中的「桿」和「關機」都是弩上構件的名稱,桿是弩臂,關機是發矢的弩機。羿是傳說中黃帝時代的人,看來,弩可能在原始社會末期就發明了。現在所見到的最早的弩,是戰國時期的,當時已經有了比較進步的銅弩機了。弩的使用,是先把弦拉開扣在弩機上,待捕捉到最有利的發射時機時,搬動「懸刀」(扳機),把箭射出去。最早的弩機只是起了「延時裝置」的作用,以後經過不斷改進,弩的性能越來越好,種類越來越多。漢代弩機的「望山」上開始出現刻度,這相當於步槍的標尺,從而提高了射擊的准確性。這樣,弩既具備了「延時裝置」的作用,又有了「瞄準裝置」的作用。此外,漢代還出現了能夠連續放箭的連弩。最初,弩和弓一樣,只用一個人手臂的力量,以後出現了用腳蹬方式拉弦的弩,用絞車開弦的弩,至遲在北宋初年,又製作出把幾張弓合成一個弩的「床子弩」。
弩和弓相比,更利於瞄準,命中率高,射程遠,殺傷力大,是古代具有相當威力的遠射武器。如漢代最常用的六石弩,張力186公斤,射程260米;北宋的床子弩,射程可超過500米,這在當時世界上是很驚人的武器了。
我國發明和使用弩的時間比西方要早得多,公元10世紀古俄羅斯才出現弩,西歐則在11世紀末才出現弩。
㈣ 弩是誰發明的
弩是利用機械力量發射箭鏃的一種遠射兵器,在冷兵器中是殺傷力極大的兵器。弩是由弓演變而來的,是弓的發展。
漢代人認為弩是黃帝發明的,史書記載商代人有弩,但據考證為木弩。;吳越春秋;則把弩的發明歸於楚人琴氏,銅弩機是戰國時期出現的。在戰國時期的不少戰爭中均有用弩的記載。秦兵馬俑坑發現了數百處弩的遺跡,反映出弩機當時在秦軍的作用是很大的。
大概是在青銅器時代的初期就出現了弓類武器。弓類武器的發明使得戰爭從面對面的肉搏戰爭稍稍拉開了一些距離。當時的弓箭是以堅韌有彈性的木材為弓,獸筋為弦,在木條上裝上金屬的箭頭與羽毛,一般的射程大概只有100步左右(約60米)。隨著時間的發展,弓也開始發生了分類,從較小的(3英尺)的短弓/獵弓,4英尺左右的混合弓(騎兵弓)到5英尺以上的長弓等等。由於弓使用時必須用手拉著弦,時間久了必定難以穩定,而且由於臂力的關系無法遠射,這個問題直至弩出現之後才得以解決。
手持弩是中國人在春秋戰國時期發明的,它與弓最大的不同在於它能夠以機械的力量來儲存拉弓的力量,在射出箭枝時是不用持續地用力以保持弓弦的張開,所以一是能夠以腳力(或其它機械的力量)拉開弩使之能夠射得更遠,二是在可以瞄準更准,第三是可以利用機械的力量連續發射兩枝或更多的弩箭。
另外,在歐洲使用的多是大型弩(或稱攻城弩),該種弩在中國也有使用。漢朝時飛將軍李廣軍中所使用的一種大型弩,據說能射800步(約500米),能夠洞裂城牆,一弩能發八矢,當之披靡。
歐洲的手持弩直到中世紀騎士時代才開始(大概是從中國傳過去的),使用可以發射兩枝箭的十字弩(弩弓由兩個弩機呈十字型裝配在一起),當時最著名的弓箭手是英格蘭人,能夠射穿兩件重疊的鎖子甲。
㈤ 關於弩的發明和使用有哪些文獻記載
英國著名科學家李約瑟在對我國古代的科學技術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後,所著《中國的科學與文化》(中譯本名為《中國科學技術史》)中認為,琴公子真正發明的可能只是一個觸發機械裝置。弩比較早的形式可能早已存在了,《孫子兵法》中有關於弩的最早證據,孫子(孫武)的後裔孫臏記錄了公元前4世紀在戰爭中使用弩的情況。《墨經》中不僅講到用通常的弩,也談到用大的復合弩箭(弩炮)來攻城。
在公元3世紀以前的著作中,關於弩的記載已很豐富。《呂氏春秋》記述了青銅觸發裝置的精確性,它是中國人在發展弩方面取得的成就中,給人印象最深刻的。觸發盒嵌入托中,在它的上面有一個槽,放弓箭或弩箭。弩的觸發裝置是一個復雜的設備,它的殼,包括在兩個長柄上的3個滑動塊,每件都是用青銅精鑄而成的,機械加工達到令人難以想像的精確度。
戰國時弩機的種類就比較多了。如夾弩、庾弩是輕型弩,發射速度快,通常用於攻守城壘;唐弩、大弩是強弩,射程遠,通常用於野戰。據《戰國策》記載,韓國強弓勁弩很出名,有多種弩皆能射600步遠。《荀子》也載有魏國武卒「有十二石之弩」等事例。
到了漢代,弩的製造有了進一步發展,並逐步標准化、多樣化,不但有用臂拉開的擘張弩,還有用腳踏開的蹶張弩,但通常用的是六石弩。公元1世紀,格柵瞄準器得以發明並很快用於弩上,進一步提高了弩的命中率。這些格柵瞄準器在世界上是最早的,和現代的照相機和高射炮中的有關機械裝置類似。三國時,諸葛亮還曾設計製造了一種新式連弩,稱為「元戎」,「以鐵為矢」,每次可同時發射10支弩箭。
㈥ 中國的弩弓是誰發明的,源於什麼朝代
中國的抄弩弓相傳是黃帝發明的,起源於3千年以前。
春秋時期出現弩,控制射擊的弩機已是比較靈巧的機械裝置。弩弓的發射原理是相同的,比弓箭射得遠,殺傷力強,並克服了拉弓時體力受限制而不能持久得弱點。到漢代,弩機的加工精度和表面光潔度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
漢弩有一石至十石等八種規格,這些規格的形成表明機械製造標准在漢代已初步確立。弩機上留下了作工、鍛工、磨工等的名字。
(6)琴發明弩擴展閱讀:
弩弓的射程區別在於弓是人力發射,人能把弓拉開多大,是人力決定的,射程取決於弓的好壞和人力道大小。弩是機械力發射,人只負責瞄準,力量相對固定。一般來說,弩射程是弓2倍左右。
弩最初出現於春秋時期,傳說由楚琴氏發明。楚琴氏在戰爭中感到弓箭的威力還不夠,便在弓上裝臂,創造了第一把弩。公元前342年,齊國和魏國在馬陵交戰,齊國軍師孫臏在馬陵道兩側埋伏了一萬多名弩手,當魏軍經過時,萬弩齊發,大敗魏軍。
秦朝時期弩在軍事上的應用極為普遍,依照對秦始皇兵馬俑的考古發掘,不僅是步兵,當時的騎兵也將弩作為首要作戰兵器。由於弩需要上弦,故在戰術上多以弓箭作其掩護武器。
㈦ 最早的弩是由誰設計的
最早的弩是一種青銅手槍式,其頂部的設計屬於周朝早期,可能是公元前版8世紀或9世紀甚至更早些權時候。據史料記載,弩是戰國時期楚國馮蒙的弟子琴公子發明的。《事物紀原》中說:「楚琴氏以弓矢之勢不足以威天下,乃橫弓著臂旋機而廓,加之以力,即弩之始,出於楚琴氏之也。」
㈧ 弩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弩亦弓屬,相傳為黃帝所造,亦名窩弓、其發矢不仗人力,而用機括,力強而及遠,較弓為烈,獵人恆設置叢莽閶,使虎豹等誤踐其機而中矢,於此可見其力之強也。惟弩之形式,與弓略異,弓背之中,橫置一臂,發矢之機,即置於是,發時先架弦於機,此處名弩牙,然後捩其弩鼻,牙與此處本一木,不過方向相異,此上則彼下,此下則彼上,有如捕鼠器之機括然,故一捩弩鼻,牙與此處本一本,牙即脫弦,而弦激矢出矣。弩之大小不同,名亦各異,小者以手攀捩,其大者須用足踏,蓋非手之力足以勝任也。其名則有神臂弩,花裝弩,穿鐙弩等,大概皆以其用法不同而異名。至弩之搆造,依然如是也,大概此等名目,皆出於唐宋之間,固非古代所定之名稱也。弩之功用較弓箭為巨,及火器興,弓弩之位置遂一落千丈,以至今日,非但習此者少,並其名稱及形式而忘之矣。惟北方多山林,毒蛇猛獸時出為民害,山居者猶多設窩弓以自衛。獵戶以獵獸為生,火燒之外,亦借窩弓以設伏,一旦火燒失效,亦有以弩殺獸者。故弩箭雖不見用於戰爭,而山陝口外之人,尤多習此者,自衛謀生,兩利之道也;至若南方之人,孱弱素蓍,今雖稍注意武事,而此道則無復能之者矣。
弩的出現應不晚於商周時期,春秋時期弩成為一種常見的兵器在使用。《孫子兵法.作戰》中即已將弩和甲盾等一起列為重要的作戰物資。到戰國時期弩更是廣泛的運用於軍事之中也從戰國早期的擘張弩(即用臂力開的弩,),《孫臏兵法》中稱這種弩「發於肩膺之間,殺人百步之外」;發展到戰國晚期出現的蹶張弩:如韓魏的十二石弩(射六百步)等,這些弩因為必須使用更強的力量才能張開,就要求「弩機」更堅固,開始在「弩機」外加裝「銅郭」強化機糟。這一時期弩在戰爭中運用的更普遍,如韓國的精兵就被稱為「披堅甲,持勁督」(弩的一種叫法);魏選武卒,考核的要求之一就是要能夠挽十二石弩。
至今已發現的最早的較完整的弩,是河南省洛陽市中州路出土的戰國中期的弩。這件弩製作得相當考究,弩機為銅質,木質弩臂末端裝有錯銀的銅弩踵,前端裝錯銀的蛇頭狀銅承弓器。根據考古發掘出土的以骨、蚌製作的原始懸刀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前鄂倫春、納西、苗族等少數民族使用的木弩的形制推測,原始的弩應遠較此弩質朴,所以在戰國以前弩還應有一個較長的發展過程。這在古文獻中也有一些旁證,如《禮記·緇衣篇》引《太甲》說:「若虞機張,往省括於厥度則釋。」《韓非子·說林篇》說:「羿執鞅持桿,操弓關機。」兩處所提到的「機」,都宜解釋為弩機。所記之事的年代都在商周以前,說明中國發明原始木弩的時間應不晚於商周時期。
春秋晚期,實戰中開始重視用弩,《孫子兵法》中已提到「矢弩」的作用。到戰國時,《孫臏兵法》所記述的陣法中,有一種叫「勁弩趨發」,說明弩在實戰中的地位更加重要。公元前 341年,在著名的馬陵之戰中,孫臏就是以「萬弩俱發」的突擊攻勢,戰勝了輕敵而怠憊的龐涓的大部隊。當時所用的弩是以臂力張弦的擘張弩,所裝的弓比一般弓小,弩箭也相應地短些。《孫臏兵法》中稱這種弩「發於肩膺之間,殺人百步之外」,射程並不很遠。至戰國晚期,出現了性能更好的以足踏張弦的蹶張弩。如《戰國策·韓策》稱韓國的武卒就是「披堅甲,□勁弩」。此類勁弩裝有粗壯的弓,要用相當大的力量才能張開弦,因而要求弩機更加堅固。戰國中期的弩機,雖然懸刀、鉤、牙等已用銅制,但無銅郭,弩機直接裝在木質弩臂上,承受不了太大的張力。戰國晚期的弩機外增銅郭,強化了機槽,這一部件就是適應蹶張的需要而產生的。戰國弩機的望山尚無刻度,西漢時出現了帶刻度的望山 (見彩圖西漢青銅弩機(河北滿城劉勝墓出土)),它的作用近似近代步槍上的表尺,射者依目標的遠近,通過望山控制鏃端的高低,找出適當的發射角,以便准確地命中目標。
到了西漢時因為跟北方匈奴長時間交戰,作為漢軍步兵對抗匈奴騎兵的利器,弩進一步得到了發展。在「望山」上開始出現用於測距瞄準的刻度,提高了弩的命中率。並且開始有了連弩的記載:「因發連弩射單於,單於下走」(《資治通鑒》卷21)。到了東漢時期開始有腰引弩(後又作腰開弩)這是單人能拉開的最強弩「力弱者用蹶張,力雄者仍用腰張」(《武備志》)並且在三國時期諸葛製作了著名的「元戎弩」史載這種連弩「以鐵為矢,矢長八寸,一弩十矢俱發」(《魏氏春秋》)同足踏的蹶張弩配合使用有很強的殺傷力。後來大發明家馬鈞又對其進行了改進使之成為一種單人即可使用的一弩五矢的更實用的兵器。
腰引弩的圖形見於山東省濟寧武氏祠畫像石中。《晉書·馬隆傳》稱當時簡試勇士所用腰引弩的強度為三十六鈞(約合九石)。明朝的《武備志》稱之為腰開弩,「力弱者用蹶張,力雄者仍用腰開」。可見它是單人使用的彈射力最大的弩。
裝有連射機構的連弩始見於東漢班固撰《漢書·李陵傳》:「發連弩射單於。」三國時期,諸葛亮改制的連弩,大量裝備蜀國部隊,「一弩十矢俱發」(西晉陳壽撰《三國志·諸葛亮傳》注),威力很強。
弩是一種冷兵器時代重要的遠程武器,它從弓發展而來,但比弓威力更強,射程更遠, 在我國數千年的古代戰爭中被大量運用,直到火器的出現。漢朝弩的強度以「石」來計算。張弓引滿一石的弩相當提起一石(約30千克)重物所用的力。據漢簡和古文獻記載,漢弩分一、三、四、五、六、七、八、十石諸種。漢弩的強度都要經過嚴格校驗,在居延漢簡中曾發現過檢驗已受損傷的弩的強度的記錄,其中十石弩又稱為大黃弩、黃肩弩或大黃力弩,強度最大。參據《夢溪筆談》所記的宋朝一種蹶張的「偏架弩」估算,漢朝強弩的射程可達400米左右。漢朝名將李廣於公元前121年與匈奴作戰時,在眾寡懸殊的情況下,以大黃弩射殺對方將領而扭轉戰局。漢朝郡國還組成了以弩手為主的步兵兵團「材官」,其指揮員的官號有的就稱「強弩將軍」。
由於弩的發射比較費時,而且持弩的士兵又不便兼用其他武器,所以弩手常在其他士兵掩護下編成「上弩」、「進弩」、「發弩」等組,輪番連續發射。在「守隘塞口」中,更能發揮其威力。至南北朝以後騎兵大規模縱橫馳騁之時,由於強弩不便在馬背上使用,遂逐漸衰落。明朝以後,由於火器迅速發展,弩不再受重視。《天工開物》中甚至認為弩是「守營兵器,不利行陣」。 到了十六國南北朝時期騎兵在戰場上稱雄,弩不便於騎兵在馬上使用,而且當時講究使用重甲騎兵,所以進一步向威力強,射程遠,使用機械力量的床弩發展。到宋朝時為了對抗北方游牧民族的騎兵,宋軍大量的使用弓弩手作戰,弩成為北宋步兵的主要武器。宋軍除了單兵使用的神臂弩,宋軍著重製造床弩如:二弓床弩,三弓八牛床弩,豆+寸子弩等。
明代又有人將以改良為諸葛弩,但實際上這種弩的射程極短且威力低落,未曾實際用於戰場上。隨著火器的應用,弩漸漸衰落。在中國到清朝年間,軍隊已經不再使用弩作為戰鬥武器了。
雖然古代的中國人便已開始使用弩,不過公元900年的歐洲似乎是自行創造出弩。它的射程不錯,威力則超過弓,但需要花費較多的時間來作射擊准備,平均每一個弩兵可以在一分鍾內作出兩次射擊。
傳統的武器裝備在現代反恐中也可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反恐隊員手持強力弩弓已經站在人體靶位的前方,一聲令下,將每個靶位上分別代表頭部和心臟的氣球立即擊碎。據了解,反恐突擊隊員使用的強力弩弓可穿透15厘米厚的樹木,主要用於隱蔽突擊作戰、解救人質,是特戰隊員有效的攻擊性武器。
㈨ 什麼是弩的發明之謎
弩是在我國古代比較流行的一種狩獵工具,它在我國武器發展史上地位非常重要。歷來許多學者都對它產生於何時發生了興趣。我國學者早在解放前就開始深入研究。但由於當時客觀條件的限制和研究方法的不同,所以得出的結論也各不相同、難以一致。一種說法是認為,在中華民族形成之時就發明了弩,《古史考》記載「皇帝作弩」。但很多學者認為這種說法依賴於傳說,不足為信。徐中舒在《弋射與弩之溯源及關於此名稱之考釋》一文中提出,弩在商代就已出現。在甲骨文中有一「弘」字,這「弘」,字就是弓上有一臂,與弩的形象比較一致,這可以說明商代已經使用弩。但是,也有一些學者認為「弘」字的解釋並不是這樣。
後來,史學界又把這一尚未解決的問題提了出來,並展開了一番爭論。1961年,郭寶鈞在第二期《考古》雜志發表了《殷周的青銅武器》一文,他說:「發矢的漆弓和木弩(弓有臂者)長沙也有發現(指長沙戰國墓中的發現),惟銅制的弩機在戰國還未製作。」他的這種說法很快便引起了異議。不久,《考古》雜志又發表了周慶基《關於弩的起源》一文。周慶基認為戰國時銅弩已經出現,因為在《貞松堂集古遺文》與《三代吉金文存》等文章中均有戰國銅弩之記載。而且,我們從《墨子·備高臨》及《南越志》等記載中看,戰國時代我國人民製造銅弩機也完全是有可能的。《南越志》記載:「龍川有營澗,嘗有銅弩牙出水父老雲:『越王弩營處也』。」周慶基在考證郭寶鈞文章中的不足後,提出了弩應該是春秋時期楚國人發明的觀點。首先從文獻記載來看,《吳越春秋》曰:陳音對越王道:「弩生於弓,弓生於彈(楚)琴氏以為弓矢不足以威天下乃橫弓著臂,施機設樞,加之以刀,然後諸侯可服。」其次從考古發掘來看,在長沙戰國墓中已出土了木弩,說明楚國人最早普遍使用弩。後來,隨著互相交流與發展,中原的韓(《戰國策》載)、魏(《荀子·論兵篇》載)等國家也開始製造弩,到了戰國末年,又發明了「連弩之車」。劉仙洲《中國機械工程發明史》一書也同意周慶基的這一看法。
近幾年來,一些學者從民族學角度入手,提出了一種與眾不同的觀點。宋兆麟、何其耀等通過對納西族的地弩、獨龍,鄂倫春族的地弓等少數民族的手指弩進行深入研究之後,發表了《從少數民族的木弩看弩的起源》一文。他們認為過去研究者把銅弩機的出現作為弩產生的標志是不準確的,而弩為明的標志應該是木弩的出現,這樣一來,他們便把弩的起源追溯到原始社會晚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