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新型創造 » 豫劇的創造者

豫劇的創造者

發布時間: 2021-01-12 01:20:40

Ⅰ 傳統戲曲如何繼承發展

傳統戲曲如何繼承發展
根據馬克思主義辯證唯物主義哲學的觀點,任何事物存在的根本基礎,就是發展,同時也是其生命力的體現。戲曲作為一門傳統藝術,想要存活於社會之中,就必須得發展,而發展有兩種方式,一是新事物取代舊事物,而是舊事物的自身變革。戲曲是一門古典藝術,流傳上百年,若直接以新換舊,顯然是不現實的,那麼,最好的方式就是自身變革,也就是改革。那麼如何改革呢,第一要繼承,最終是發展。
先說說繼承,繼承就要回到最初的本質。戲曲的本質是什麼,或者換句話說,戲曲的定義是什麼,提及這個問題我想恐怕沒有誰能完美地解釋。那麼我們就先從它的特性來看吧。戲曲首先是戲,戲是什麼,就是劇情,劇情,也就是沖突,再說簡單點,就是角色的斗爭,由此可知,它具有一般戲劇的通性,即藝術的綜合性、矛盾的集中性,觀眾的反饋、創作的不可逆性等。然後是曲,曲就是唱腔,我們都知道,戲曲的顯著特點就是以唱帶人物、推劇情,所以,戲曲的另一顯著特性就是獨特的唱腔藝術。因此,簡單來說,戲曲的本質就是以音樂為主要創作手法的角色行動。有了本質,我們就知道該如何繼承了。繼承的首要是唱腔,包括板式、歸韻、歸轍,比如京劇中的西皮二黃為主的,原板、散板、搖板、導板、回龍、碰板等等,這是戲曲藝術的根,不能丟棄,然後是表演形式,戲曲注重綜合的美感,即角色的唱腔美、身段美,樂隊的音樂美、舞台的構造美。舉個簡單的例子,演員在扮演兩個不同的角色時,同一行動演員的形體絕對不能相同,比如京劇中常用的起霸,挑滑車中的高寵與群英會中的黃蓋各不相同,高寵起全霸展現年輕的王爺立功心切,黃蓋起半霸展現老將軍的年邁。每一招每一式都是經過前輩們的不斷實踐留下的,都是寶貴的東西,這些都是需要繼承的。
再來看發展。有了繼承之後的發展,才有新鮮的活力。發展就要創新,創新舊必然要適應新的環境,這就由廣大人民群眾來決定,因為他們是歷史的創造者。說到這里,很多人有一個誤區,認為要迎合所有人的口味,不斷地去調整創新,這是不對的,尤其是在目前市場佔主導的環境下,更要有正確的認識。我們的創新,依據的應該是我們的觀眾,而不是所有的觀眾,發展,先要從戲曲觀眾入手,加入一些當今時代的流行元素,讓戲曲觀眾檢驗合格之後開始推廣,如果一昧為了追逐市場,任意篡改藝術,會導致固有的觀眾留不住,大眾群體沒市場的結果。
希望我的回答能夠幫到你。

Ⅱ 豫劇虎符一見父墳悲難忍台詞是什麼

如姬

(緩緩站起)
爹爹,一切事情您在冥冥之中都是知道的吧!我是不能走的,
我如內果到了信陵公子那,
人們會以為我們是為了兒女私情才做出這番竊符救趙的
舉措。信陵公子他們捨生取義,悲天憫人的胸懷,神機妙算的智慧,赴湯蹈火的
勇氣是多麼光輝呀!
但我一去就會使他蒙受誤會。
為了使天下後世的人們不要對

他有絲毫誤會。我是無論如何也不能去的,這是我應盡的責任。
(頓了頓,緩緩地掏出匕首)

如姬:容
(高聲吶喊)
創造者,由你創造出來的死,便是坦盪的生哪!

Ⅲ 粵劇的創造者是誰

粵劇,中國漢族地方戲曲,又稱「廣府大戲」,「廣東梆黃」、「廣東梆子」、「廣東大戲」,是廣東省地方代表戲曲之一。發源於佛山,其源流可溯道明嘉靖年間。舊時,佛山的粵劇戲班有一個慣例:每年六、七月份,在外演出的各個戲班都會返回佛山,解散舊班底,重組新班。而新班的首場戲定要在祖廟萬福台上演,審閱通過之後,新班才可以乘著紅船下到廣東四鄉演出。
由於廣府人的先祖來自不同地域,所以粵劇的發展也受到戈陽腔、崑腔、漢劇、微劇、秦腔等多個劇種的滋潤與影響,取各家之長,自成風格:既與傳統的戲曲文化一脈相承,又具有濃郁的嶺南文化特色。
最初,粵劇演唱用的是桂林話,後來逐漸演變成粵語,流行於兩廣和港澳地區。隨著廣府人徙居海外開枝散葉,粵劇也變成了世界上流傳最廣的地方劇種,可謂有華人的地方必有粵劇。
它結合廣東本地民間曲調,吸取弋陽腔、崑山腔、秦腔、徽班等地方戲曲的優點,逐漸發展形成,流行於廣東、廣西、香港和澳門等地。
粵劇唱腔以梆子、二黃的板腔體為主,曲牌體為輔。同時保留了南音、粵謳、木魚、龍舟、板眼等廣東民間腔調。伴奏器材分管弦樂和打擊樂兩種。管弦樂以高胡、二弦、揚琴等樂器為主,打擊樂則有沙鼓、卜魚、高邊鼓、大鈸等。
最初粵劇的角色行當為末、生、旦、凈、丑、外、小、夫、貼、雜10大行,後來簡化為「六柱制」,即文武生、小生、正印花旦、二幫花旦、丑生、武生。 粵劇的表演粗獷、質朴。好的演員一般都具有耍筋斗、滑索、踩躋、運眼、甩發、髯口等絕活。
粵劇的傳統劇目,早期有「江湖十八本」。清同治年間,又有《西河會》、《雙結緣》、《雪重冤》等所謂「新江湖十八本」。清光緒中葉,則出現了偏於唱功的「粵劇文靜戲」,如《仕林祭塔》、《黛玉葬花》。建國後,經過整理改編的劇目有《寶蓮燈》、《平貴別窯》和《趙子龍催歸》等。

Ⅳ 豫劇的意義是什麼

豫劇(英文:Yu Opera)起源於中原(河南),是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中國第一大地方劇種。近幾年,豫劇跟隨河南衛視,河南豫劇院,台灣豫劇團等演出團體走過了世界諸多國家,如到澳大利亞、義大利、法國、加拿大、委內瑞拉、紐西蘭、德國、英國、美國等國家演出,被西方人稱贊是「東方詠嘆調」,「中國歌劇」等。 豫劇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礎上不斷繼承、改革和創新發展起來的。建國後因河南簡稱「豫」,故稱豫劇。豫劇從清朝末期至今已經形成四大聲腔,即祥符調(以開封為中心)、豫東調(以商丘為中心)、豫西調(以洛陽為中心)、沙河調(以沙河流域為中心,即河南東南部、安徽北部等地)。
豫劇以唱腔鏗鏘大氣、抑揚有度、行腔酣暢、吐字清晰、韻味醇美、生動活潑、有血有肉、善於表達人物內心情感著稱,憑借其高度的藝術性而廣受各界人士歡迎。因其音樂伴奏用棗木梆子打拍,故早期得名河南梆子。
據文化部統計 ,中國由文化部門直接管理在編的豫劇表演團體就有220多個。 除河南省外,湖北、安徽、江蘇、山東、河北、北京、山西、陝西、四川、甘肅、青海以及新疆、台灣等省市區都有專業豫劇團分布,民營豫劇團不計其數。豫劇在台灣舞台上與歌仔戲、京劇呈三足鼎立局面。 2006年,豫劇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Ⅳ 戲劇的分類

戲劇分類
木偶
木偶是在幕後由演員操縱用木偶表演的戲劇形式。中國古代又稱傀儡戲。起源於5世紀的中國、印度等文化古國。進入20世紀出現了新趨勢,發揮木偶的特點,演一些"人"的演員無法表演的戲,產生了多樣化的演出形式,如手套式、托棍式、提線式三者綜合演出;真人與木偶同台演出;演員當看著觀眾的面操縱演出;台下觀眾與台上木偶混合演出及放映電影與木偶劇混合演出等。

皮影
皮影用皮製或紙制的平展玩偶演出的戲劇形式。它藉助燈光把由人操縱的玩偶影像投射在半透明的屏幕上,供觀眾欣賞。它在許多國家中盛行。雖在表演形式、影人造型、音樂舞蹈及劇目內容上有所不同,但都以操縱為其表演方法,具有傀儡藝術的特點。國外皮影戲最早由中國、印度等亞洲國家傳入歐美各國的,並與宗教活動有關,後來發展成一種娛樂性的戲劇藝術。中國皮影戲歷史悠久,流傳廣泛、種類較繁雜。傳統劇目有《萬仙陣》、《松朋會》、《天仙送子》、《半夜雞叫》、《三打白骨精》、《鶴與龜》等。

多幕劇
按形式規模劃分的戲劇類別之一。大幕啟閉兩次以上者,即稱多幕劇。歐洲戲劇在17世紀以後開始分幕。一幕之內又可分成若干場。幕標志著劇情發展的一個大段落,而場則表示大段落中時間的間隔或場景的變換。在現代戲劇中,幕與場的界限已不明顯,多場景、無場次的劇目中,時空變換顯得更為自由。

獨幕劇
與多幕劇相對應而言。要在一幕內完成的小型戲劇。劇中一般人物較少,情節線索單純,從一個生活側面反映社會矛盾,構成一個獨立完整的戲劇故事。莫里哀的《可笑的女才子》、契訶夫的《求婚》、J·辛格的《騎馬下海人》、格雷戈里夫人的《月出》以及田漢的《名優之死》、丁西林的《壓迫》、洪深的《五奎橋》等,都是獨幕劇的代表作。
話劇
戲劇種類之一,中國的一種特殊稱謂。在歐洲,一般將發端於古希臘悲劇和喜劇的舞台演出形式稱之為戲劇,並與歌劇、舞劇、啞劇相區別。它從20世紀初傳到中國,最初稱之為新劇、文明戲、愛美劇等。1928年戲劇家洪深提議定名為話劇。它綜合文學、表演、導演、美術、音樂、舞蹈等多種文藝成分,而以說話(對白、獨白、旁白)為主要表現手段;演員的表演則是以說話和動作來塑造各種各樣的人物形象,直觀地展現社會生活中的各種矛盾和斗爭。隨著時代的發展,話劇的題材、體裁、風格、手法和藝術形式,也在不斷豐富發展。

歌劇
以音樂因素和戲劇因素為主,綜合詩詞、舞蹈、美術、建築等其他藝術因素的綜合性表演藝術。從廣義上講,中國的戲曲藝術也具有歌劇的性質。近代西方歌劇,是指16世紀產生於義大利佛羅倫薩的演唱劇,後衍變成義大利歌劇,即正宗的西方歌劇,並形成了各種風格和樣式。如法國的大歌劇、喜歌劇,義大利的喜歌劇、輕歌劇,德國的樂劇以及現在歐美流行的音樂劇等。西方歌劇基本上屬於音樂作品,不以戲劇情節為表現目的,因而創作以作曲家為主。如威爾第的《茶花女》、普契尼的《蝴蝶夫人》、柴可夫斯基的《葉甫蓋尼·奧涅金》、比才的《卡門》、莫扎特的《費加羅的婚禮》等。中國民族歌劇始於"五四"新文化運動以後,包括40年代在延安出現的《白毛女》。新中國成立以後,向戲曲和地方戲借鑒中,逐漸形成了既區別於傳統戲曲又與西方歌劇有一定差異的民族歌劇。代表作有《蘭花花》、《小二黑結婚》、《竇娥冤》、《洪湖赤衛隊》、《江姐》、《蒼原》等。

舞劇
以舞蹈作為主要手段,綜合音樂、舞台美術及舞蹈演員共同創造。其編導則是一出舞劇的組織者、整體藝術形象的創造者。芭蕾舞是西方舞劇藝術的典範,最早從民俗舞蹈、社交舞蹈進入了宮廷和城市舞台,在不斷的革新中形成嚴謹規范的藝術形式,具有高超的表現技巧。代表作有《天鵝湖》、《睡美人》、《胡桃夾子》、《巴黎聖母院》、《堂吉珂德》等。中國芭蕾舞台上,已創作、上演過自己的劇目有《紅色娘子軍》、《白毛女》、《梁山伯與祝英台》等。民族舞劇以中國古典舞蹈和民間舞蹈為基礎,並不斷革新和吸收國外舞蹈藝術的遺產,已有自己的藝術特色。作品有《寶蓮燈》、《絲路花雨》、《嫦娥奔月》、《木蘭飄香》等。

啞劇
不用台詞而以動作和表情表達劇情的戲劇。它要求演員有高超的形體語言,去表達戲劇思想和意蘊。啞劇最早起源於古代人的生活活動。現代啞劇主要產生於19世紀法國啞劇表演大師德布洛,創作了一個獨特的人物形象比埃羅及其一系列啞劇作品,引人矚目。現代啞劇有獨角戲也有集體啞劇,都有完整的情節。卓別林(英)、馬爾索(法)、莫爾肖(奧地利)為代表人物。中國戲曲中含有大量無聲表演。作為獨立啞劇出現始於80年代,有王景愚等人的創造。

戲劇
狹義專指以古希臘悲劇和喜劇為開端,在歐洲各國發展起來繼而在世界廣泛流行的舞台演出形式,中國稱之為"話劇"。廣義可包括東方一些國家、民族的傳統舞台演出形式,如中國的戲曲、日本的歌舞伎、印度的古典戲劇等。戲劇作為人類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與其他文化成分有著緊密的聯系。它的起源都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祭祀性歌舞。它與歌舞有著血緣的關系。但東西方的發展過程中,又呈現淡化歌舞、強化戲劇性因素或反之的、或相間融的不同形態,構成了人類戲劇的主脈。戲劇的本質,按古希臘亞里士多德在《詩學》中表述的,一切藝術都是模仿。"模仿"說一直有著廣泛的、深刻的影響。近代出現的"觀眾"說、"意志沖突"說、"激變"說、"情境"說等,都是人們對戲劇藝術自身規律的一次次的再認識、不斷深化和不斷完善的過程。戲劇的形態兼有多種的藝術成分,包括文學、音樂、繪畫、雕塑、建築、舞蹈等,是一種"綜合藝術"。同時,每一種藝術因素在綜合整體中起著不同的、不對等的作用,更主要的是以演員的表演藝術居於中心、主導的地位,它是戲劇藝術的主體。表演藝術的手段,即動作,是戲劇藝術的基本手段。因此,以演員表演藝術為本體,對多種藝術成分進行吸收與融化,構成了戲劇藝術的外在形態。戲劇演出是一種時間和空間相融、受舞台法則制約的特殊的集體藝術。

分類/ 根據不同的分類標准,戲劇可以被分成不同的種類:

按容量大小,戲劇文學可分為多幕劇、獨幕劇和小品;
按表現形式,可分為話劇、歌劇、舞劇、戲曲等;
按題材,可分為神話劇、歷史劇、傳奇劇、市民劇、社會劇、家庭劇等;
按戲劇沖突的性質及效果,可分為悲劇、喜劇和正劇。
不過最基本、使用最多的分類是悲劇、喜劇和正劇,其中悲劇出現的時間早於喜劇:

悲劇:沖突的實質:「歷史的必然要求和這個要求的實際上不可能實現」。
悲劇的審美價值:「將人生的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

喜劇:審美價值:「將那無價值的撕破給人看」。
正劇:將悲劇和喜劇「調解成為一個新的整體的較深刻的方式」。

中國的戲劇又分為:
1、 崑曲
崑曲,又稱「崑腔」、「昆劇」,是一種古老的戲曲劇種。它源於江蘇崑山,明中葉後開始盛行,當時的傳奇戲多用崑曲演唱。除了保持早期崑曲特色的南昆外,還在全國形成許多支脈,如北方的昆弋、湘昆、川昆等。崑曲的風格清麗柔婉、細膩抒情,表演載歌載舞、程式嚴謹,是中國古典戲曲的代表。
2、 京劇
京劇,也稱「皮黃」,由「西皮」和「二黃」兩種基本腔調組成它的音樂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調(如柳子腔、吹腔等)和崑曲曲牌。它形成於北京,時間是在 1840年前後,盛行於20世紀三、四十年代,時有「國劇」之稱。現在它仍是具有全國影響的大劇種。它的行當全面、表演成熟、氣勢宏美,是近代中國戲曲的代表。

3、 晉劇
晉劇,又名「中路梆子」,系由山西、陝西交界的山陝梆子發展至山西,結合山西語言特點而形成。現流行於山西中部及內蒙、河北一帶。它保持了梆子腔以梆擊節的特點,音樂風格在高亢之餘,也有柔婉細膩的一面。表演通俗質朴。著名劇目有《打金枝》、《小宴》、《賣畫劈門》等。
4、 粵劇
粵劇,流行於廣東、香港、東南亞等粵語語言區。形成於清初,由外地傳入的高腔、崑腔、皮黃、梆子等聲腔與當地民間音樂結合而成。音樂為板腔體、曲牌體兼用。劇目有《搜書院》、《關漢卿》等。
5、 川劇
川劇,四川省地方劇種,流行於四川及其周邊地區。由崑腔、高腔、胡琴、彈戲、燈戲部分組成,各有其劇目。川劇唱腔高亢激越,表演詼諧幽默,富於生活氣息。主要劇目有傳統戲《玉簪記》、《柳蔭記》、《活捉王魁》等,新編戲《死水微瀾》、《變臉》、《金子》等。
6.秦腔

河南:豫劇 大平調 四平調 宛邦 月調
山東:呂劇
河北:河北梆子
山西:晉劇
安徽:黃梅戲 花鼓戲
廣東:粵劇
浙江:評彈
北京:京劇
東北:二人轉
陝西:秦腔
上海:滬劇

Ⅵ 影響中國古代戲曲產生,發展的因素有哪些

影響中國古代戲曲藝術產生和發展的因素 (1)政治.宗教因素:①原始時代戲曲的起源--儺戲就帶有回巫術色彩.②先秦至唐代儺答儀成為國家祭祀和禮儀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舉行活動時載歌載舞.③政治黑暗成為宋.元南戲.雜劇的創作素材.元朝時期輕視知識分子的政策.使仕途無門的文人專注於戲劇創作.④京劇產生的標志:徽班進京.是為乾隆皇帝祝壽. (2)經濟因素:在宋代以後.南戲.元雜劇發展的根本條件就是城市經濟發展.市民階層隊伍壯大.對精神文化的需求增加. (3)文化因素:①知識群體隊伍的壯大.無論是上層.中下層知識分子還是民間藝人.無論是古代戲曲的創造者.還是表演者.正是由於他們的貢獻.戲曲藝術才發展成熟.②其他文化形式的影響:南戲吸收了宋詞的曲調和唐宋樂曲的成分.元雜劇也將詩詞.歌唱.對白.音樂.舞蹈等藝術形式結合起來.③京劇的形成.是地方戲曲與北京語言文化相結合的產物. 總之.中國古代戲曲的發展.前期是政治因素為主.之後則是經濟因素起了重要作用.而知識群體則是自始至終起了重要作用.

Ⅶ 戲曲角色創造的思維特徵是什麼 請舉例說明。。。

我講一下,戲曲角色創造的思維特徵共有兩點

戲曲角色創造的審美特徵——貌離神合

戲曲角色創造的審美特徵是對戲曲舞台人物形象的總體研究。貌離神合是對戲曲舞台人物形象進行總體研究之後的理論概括。
貌離神合,阿甲先生解釋為程式的間離性與傳神的幻覺感相融合的審美特徵。

第一節 貌 離

「貌離」指戲曲的一切表演如唱、念、做、打都是程式的,用程式間離,與生活拉開距離,產生變形美、距離美。
「離」指程式的間離性。戲曲程式的間離性體現在舞台形象的各個方面,如人物造型、人物的聲音、人物動作、人物活動的時間和空間等方面。

一、造型的間離

生、旦、凈、丑的扮相都是間離的,如花臉、小花臉的臉譜,即使是生、旦的俊扮與生活也有距離。造型有真、善、美三條標准。「真」指有生活的依據,如《艷陽
樓》中高登的臉譜畫黑眼窩說明酒色過度。「善」指道德的評價,褒貶批評在造型上表現出來,如包公的黑臉代表鐵面無私,關羽的紅臉代表忠,曹操的白臉代表
奸,前面兩者屬於真臉的誇張,後者屬於假臉的掩蓋。「美」指強調藝術的表現,如張飛的笑臉、項羽的哭臉,鍾馗用扎判表現其是畸形人,但外形仍是美的。
人物服飾造型原則是「三個不講究,八個講究」,即不講究朝代、季節、地域的不同,講究男女有別,老少有別,貧富有別,貴賤有別,番(少數民族)漢有別,褒貶有別,情景有別(如犯人戴刑具,出征的主帥斜蟒等)。

二、聲音的間離

戲曲的唱、念都是音樂化、韻律化的,與生活產生很大變化,尤其是哭、笑,也都是程式化的,與生活拉開了距離。

三、動作的間離

動作包括靜態的亮相和動態的身段。靜態亮相追求雕塑感,動態身段追求線條感。
戲曲是線性藝術,如服裝不追求表現體型,耍水袖、甩發、髯口和翎子都追求線條美,類似書法;還有龍套的調度,音樂的單旋律都是線性的。戲曲動作、舞台調度強調太極圖式的弧線。
戲曲強調「圓」,即圓、曲、擰、傾的弧線美,都來自於太極圖。來源於幾何學的西方藝術則追求直線美,如芭蕾舞強調開、綳、直、長,與戲曲不同。

四、時間的間離

在時間觀念上,話劇同生活里的時間概念、時間長度基本一致。戲曲可以超脫,不受現實時間長度的約束,可謂自由時態。
一種是縮短,如《文昭關》從入夜到天明,只用在台上唱幾段,並配合更鼓即可表現;
另一種是延長,如山西梆子《掛畫》中,掛畫的過程在生活里最多幾分鍾,台上卻用幾十分鍾來表現。再如《挑華車》中,高寵打敗敵人後並不追趕,而是用耍「大
槍花下場」表現他在勝利的一剎那內心的喜悅和驕傲,槍花是心花的外化。京劇《坐樓殺惜》中卻在幾分鍾之內表現一夜時間的流逝;京劇《伐子都》卻把一瞬間的
自然時間放大到幾十分鍾來表現。
還有時間的變形,如《三岔口》,台上燈光明亮,卻表現兩人在黑夜中摸黑對打。

五、空間的間離

戲曲舞台「布景」在演員身上,是表演中出布景。
演員與舞檯布景的關系表現為「人在景在」、「人走景無」、「景隨人移」。
戲曲舞台上的一桌二椅是一種中性裝置,必須跟人物結合才表現具體的空間。而且它很靈活,用椅子表現座位、牢門或窯門,用桌子表現床、房或山等。「圓場」則化方為圓,巧妙地把有限的直線運動變成無限的弧線運動。
空間的間離在戲曲里有很多種:
相對固定空間,如《群英會》中周瑜在大帳接待蔣干;
流動空間,如《蕭何月下追韓信》、《徐策跑城》越劇《十八里相送》,崑曲《林沖夜奔》和川劇《秋江》
多重空間,如《坐樓殺惜》中在同一平面上表現樓上、樓下兩個表演區;
心理空間,如《徐九經陞官記》中台上出現代表徐九經「良心」和「私心」的兩個幻影(由兩個演員分別扮演)與徐九經的「三人舞」,外
化了徐九經內心的激烈斗爭。

第二節 「貌離」與「神合」的關系

一、「神合」即傳神的幻覺感

這種幻覺感不是在舞台上,而是在觀眾的心目中,是觀眾腦子里主觀想像的、富於詩情畫意的「意象」。
「神合」是人物內在的真實在舞台上的展現。即與生活相合。
戲曲觀眾獲得的藝術真實是人物內在的真實。之所以說是人物內在的真實,那是源於我們的舞台藝術真實觀:從中國美學自己特殊的藝術真實論來說,「妙」是最高的真實。演員把一個人物演活了,觀眾覺得「妙」。
觀眾的「妙得」,即看到一個人物形象,得到真實的感受,這種審美的真實是在觀眾腦子里主觀想像的人物內在的真實,是觀眾獲得的審美意象的魅力所在。
所謂觀眾獲得的審美意象,即觀眾的「意」與舞台上的「象」的統一。(從演員創造角色的角度來說,是演員的「意」與文本的「象」的統一。)
「意」與「象」的統一就是主體與客體的統一,是情與景的交融。
先解釋一下「象」,所謂「象」,西方藝術家喜歡稱之為「形式」,中國古代藝術家則常常稱之為「物色」或「景色」。「象」不等於「物」(物質實在)。一座山,它作為「物」,相對來說是不變的,但是在不同時候和不同的人面前,它的「象」卻在變化。
中國古人說「橫看成嶺側成峰」,又說「暖雲、苦海」。西藏的那木錯湖猶如一個賢惠的妻子,而湖岸的念青唐古拉山是她的丈夫。
「象」的呈現離不開「意向性」。「意向性」是現象學的常用語。簡單地說,它表示意識對對象的構成性能力——需要培養才能養成的藝術能力,也就是「意」。二者的統一就是「意象」。藝術品是「意象」的物化。演員塑造的角色就是「意象」。
「意象」是一個完整的感性世界,中國古典美學認為,「情」、「景」的統一乃是審美意象的基本結構。並強調:「景無情不發,情無景不生」。
由此看來,所謂「神合」,所謂「傳神的幻覺感」其所指的內容就是審美意象的魅力,是由演員創造的、付諸於觀眾審美並在傳達人物內在神韻上相合的審美目標的實現。
「貌離神合」是對戲曲審美意象特徵的概括。
從這個意義上講,「神合」是戲劇藝術塑造人物形象的共同追求,因此並非我們的主要話題,我們的注意力更多的集中在「神合」與「貌離」的關繫上。

二、「貌離」是手段「神合」是目的

戲曲角色創造的審美特徵是「貌離神合」,以「貌離」的途徑達到「神合」的目的,這是戲曲角色創造的美學追求。
話劇則是貌合神合,模仿生活,盡量跟生活一樣,不讓觀眾感覺出有距離,通過近似生活的模仿的表演達到「神合」的目的。話劇與戲曲沒有高低貴賤之分,手段不同,途徑不同,目的是相同的,可謂殊途同歸。
戲曲與寫實話劇這種差異的根源是這樣的:
西方藝術來源於古希臘亞里斯多德對藝術下的定義:藝術就是對生活的模仿。提倡藝術模仿論,追求模仿生活,強調與生活的一致性,重客觀,即客觀事物的再現,這是一種再現性藝術。正如油畫要寫生,注重光感、質感一樣。
戲曲審美特徵來源於中國民族藝術的審美追求。中國傳統美學觀念則提倡「物感論」,強調主觀抒情,認為藝術是抒發創造者主觀感情的,不是客觀事物原貌的再現。
如鄭板橋畫墨竹;「樂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感於物也。」(《樂記》);「不似則欺世,太似則媚俗,貴在似與不似之間。」(齊白石)追求「不似之似」,形不似而神似。而始終把藝術與生活完全一致看作是低級的,認為「論畫以形似,見於兒童鄰。」(蘇軾)
中國傳統審美的「神似說」,決定了中國戲曲表演追求的「貌離神合」。
而「貌離神合」的關鍵不在「神合」——角色創造的目的,在於「貌離」——角色創造的手段。

三、通過「貌離」的手段達到「神合」目的的內在規律

戲曲角色創造為什麼能夠通過「貌離」的手段達到「神合」目的?
竅門就在於戲曲演員是「以遠離生活之法去表現生活的」(章詒和《往事並不如煙》125)。這種藝術方法就是「寫意」,他們就是用這種方法實現了使人物「
思想感情形象化」(焦菊隱)這一創作目的的。
這就是戲曲意象創造的規律。
這一規律實現了戲曲角色創造中真善美的高度統一。

Ⅷ 靜劇是誰創造

京劇是京劇大師洪廣紅創造的

Ⅸ 中國古代戲劇藝術的影響

(1)政治、宗教因素:①原始時代戲曲的起源——儺儀就帶有巫術色彩.②先秦至唐代,「儺」成為國家祭祀和禮儀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舉行活動時載歌載舞.③政治黑暗成為宋元南戲、雜劇的創作素材;元朝輕視知識分子的政策,使仕途無門的文人專致於戲劇創作.④京劇產生的標志是徽班進京,為乾隆皇帝祝壽.
(2)經濟因素:在宋代以後,南戲、元雜劇發展的根本條件就是城市經濟發展,市民階層隊伍壯大,對精神文化的需求增加.
(3)文化因素:①知識分子群體隊伍的壯大.無論是上層、中下層知識分子還是民間藝人,無論是古代戲曲的創造者,還是表演者,正是由於他們的貢獻,戲曲藝術才發展成熟.②其他文化形式的影響.南戲吸收了宋詞的曲調和唐宋樂曲的成分,元雜劇將詩詞、歌唱、對白、音樂、舞蹈等多種表演形式結合起來,有完整的故事情節和角色配合,標志著中國古代戲曲的成熟.

熱點內容
美發店認證 發布:2021-03-16 21:43:38 瀏覽:443
物業糾紛原因 發布:2021-03-16 21:42:46 瀏覽:474
全國著名不孕不育醫院 發布:2021-03-16 21:42:24 瀏覽:679
知名明星確診 發布:2021-03-16 21:42:04 瀏覽:14
ipad大專有用嗎 發布:2021-03-16 21:40:58 瀏覽:670
公務員協議班值得嗎 發布:2021-03-16 21:40:00 瀏覽:21
知名書店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9:09 瀏覽:949
q雷授權碼在哪裡買 發布:2021-03-16 21:38:44 瀏覽:852
圖書天貓轉讓 發布:2021-03-16 21:38:26 瀏覽:707
寶寶水杯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5:56 瀏覽: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