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新型創造 » 創造心靈美

創造心靈美

發布時間: 2021-01-12 09:05:33

Ⅰ 這個精美的鳥籠創造者是出自一位心靈手巧的木匠之手修改病句

修改方法有兩種。1、這個精美的鳥籠的創造者是一位心靈手巧的木匠。2、這個精美的鳥籠是出自一位心靈手巧的木匠之手。這個病句,鳥籠的創造者應該是一個人,而它加了之手,變成了物,是不對的。

Ⅱ 美好的心靈創造美好的奇跡 作文

美好的心靈創造美好的奇跡
當大家認為我是音樂白痴時,我感到失落,
自己悄悄地來到專了樹屬林里。
在寧靜的樹林里,
我遇見了你——
一位滿頭白發的老婦人。
是您用詩一般的語言鼓勵了我,
讓我增加了自信和信心。

在我拉出最難聽的琴聲時,
您卻讓我每天堅持,
您默默地關注我,
讓我滋長了神奇的力量。
充滿美好心靈的老人,
我一直珍藏著這個秘密。
如果不是您真誠的相伴,
我都不會奏出真正的音樂!

謝謝您老人,
是您讓我成為真正的小提琴手!
是您美好的心靈創造出美好的奇跡

Ⅲ 什麼事例能證明朱光潛的不完美才是美

品讀美學之味,領會藝術之神
二、【內容提要】
《談美》一書的主體部分共有十五個章節,對其進行分析,大致的觀點有:美感產生的條件,美感與相似心理的辨別,對美本身的分析,藝術與游戲以及藝術創造的條件。
(一)前三章說到的是『態度、距離和移情』即美感產生的三個必要條件。
(1)我們的態度是美感產生的首要條件。
作者以對一棵古松的三種態度—實用的、科學的、美感的,說明我們看待事物時,總會帶有自己獨特的態度。這由於每個人的出發點不同,其觀察事物的立足點就不同,同樣的事物在不同心態的人的心理或視覺上都會有其獨特的反應。而那實用層次的態度是我們的本能對物質慾望的反映,因而它帶有很強的功利性;但對於美或美感而言,它是物質活動之外的有意義,是精神的,也是無功利的,就如文中說的「在審美的態度中,我們的注意力專於事物本身的形象,心理活動偏於直覺,活動空間也更廣闊無疆」。美是從我們的態度中得來的,那麼美代表了一種精神;而作為精神與心靈的主體的我們,我們會從藝術作品中獲得自己心靈的滿足,也體味出了在實用與科學中無存的性質,此時我們便是獲得了美感。因為審美的態度正是審美及美的存在的意義,所以藝術作品才能獲得不朽,於人才更親切。
(2)距離是美感產生的另一個因素。作者引用典故「當局者迷,旁觀者清」說明:我們在審美的過程中是不能以一種實用的態度,因為美的差別是藝術與實際人生的距離,這個距離不能太過,也不能不及,只有「均衡」、「適當」才能引起美感。
(3)移情是美感產生的又一個條件。
作者在第三章說到,「推己及物」即「移情」會讓我們對於自身以外的客觀事物,產生了審美的情素,移情和美感經驗是有密切關系的。但移情不一定就是美感經驗的產生,不過美感經驗中卻常含有移情作用。經過一系列的「推己及物」和「以物及我」,即是移情的美感經驗---物與我情趣之間的往復迴流後,心裡有美的意象,美的情素,則是美感產生的功效。
(二)作者是從下面三對名詞的區別來說明美感與相似心理的辨別的。
首先是美感與快感。
作者以「血色艷麗的英國姑娘比希臘女神鵰像美」鮮明生動的例子證明,美感與實用活動無關,而快感則起於實際要求的滿足。美感是起於形象的直覺,是一種極自由的活動,甚至要達到物我同一的境界;同時美感的態度是不帶意志的,是帶有快感享受的,但快感並不一定就是美感;美感經驗是直覺的而不是反省的。
二是美感與聯想的區別。
「聯想」是知覺、記憶和想像發生的基礎,而藝術審美離不開知覺的想像,因此,藝術中美感的發生是聯想的必然之果。美感起於直覺,不帶思考,但聯想卻帶有思考性質;美感是帶有聯想的,但聯想並不一定就是美感。這些聯想縱然有時能提高觀者對於某件藝術品的審美好感,但作品本身的美卻未必因此而增加,反因精神的渙散而減少。這是所謂的「美感經驗實際上都是堅持實際人生的態度,在藝術本身以外求它的價值」。
三是考證批評和審美之別。考證批評不是欣賞,它也沒有固定的評價標准,我們對藝術形象本身分析時,要慎重,並不能帶有主觀功利性的目的。作者認為欣賞之前的考證批評是必要的。批評的態度是冷靜的,不雜情感的;欣賞的態度則注重我們情感與物的姿態的交流。遇到文藝作品,我們不能始終持批評的態度,那麼會得不到真正的美感經驗。
終上所述,審美的過程中是帶有快感、聯想和考證批評的,但快感、聯想和考證批評並不就是美感。
(三)對美本身的分析。
1、首先作者是從人的角度與物的角度(「美之人情」與「美之物理」)來分析美的本身的。物需先有存在的可能性,然後能使人覺得它美,人不能完全憑心靈創造出美來。即美之中既要有人情也要有物理,也就是說「美的形象是心靈從混亂的自然中所創造成的整體,美的物件首先是自然的」。
2、另外作者從對相關的兩種審美態度(批判寫實主義與理想主義的錯誤)進行比較分析,深入地分析美的本身。
3、對於美本身的分析,還體現在自然美和藝術美的具體關系中。自然美可以化為藝術丑,自然丑也可以化為藝術美;但藝術美醜和自然美醜是兩件事;藝術美不是靠模仿自然美而得來的。
(四)本書在藝術與游戲。同游戲一樣,藝術創造把欣賞所得的對象主觀化,使它成為一個具體的情景,然後通過某種媒介,造出一種具體的作品來。但藝術終究高於游戲,因為藝術帶有社會責任性。當藝術創造出一個意象之後,作者還要進一步把這種意象轉化成具體的形象,而游戲只需自我滿足,自我盡興而已。
(五)文章的後部分是藝術創造的條件。
藝術創作是藝術的生命力,其條件是想像。各種想像發揮各自的功能,更好地進行情境表達,完成藝術創作。而情感是藝術創作的原動力。情感的發生由一種意象而得來的,才有發生的可能;換一種情感就意味著換了一種意象,而情感飽和的意象是嵌在一種格律裡面的,具有程式化特點的。但是形式化的格律有束縛藝術的弊端,所以在格律中我們既要承襲共同的東西,也要在恪守群性的前提下做到個性的隨心所欲,要讓情感從束縛中掙得自由,在整齊中醞釀出變化。另外,模仿是表現意象的本領,但不能一味地模仿。作者叮囑我們要記住:凡是藝術家必須要是一半是匠人,要模仿;一半是詩人,在模仿中要有自己的妙悟。

三、【個性導讀】
《談美》是朱光潛先生懷著一種崇高的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來完成的。他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和明白如話的語言把高深的美學問題講得深入淺出,引人入勝,從而起到了凈化讀者心靈、提升一代青年精神境界的作用。
(一)美是什麼?美感又是什麼?
對於我們青少年朋友來說,這些問題似乎深奧得雲山霧罩。但是作者卻從一個具體的事例入手,從三種不同人對於一棵古松的不同態度來談。他舉例說:同一棵古松,木材商看到的是它值多少錢,植物學家看到的是它的生長結構,而畫家則看到它的氣質、風韻,也就是「美感」。這就是我們對待客觀對象「實用的」、「科學的」、「美感的」三種不同的態度。通過木材商、植物學家和畫家對一棵古松的不同態度,作者指出「人所以異於其他動物的就是於飲食男女之外還有更高尚的企求,美就是其中之一」。由此結出:美是無功利性的,是無用之用。而人之所以是高級動物,在於追求「無用」上。古往今來,多少聖人粗茶淡飯還能夠「不改其樂」,這就是他們用審美的態度看待人生了。
然而,是不是因為木材商和植物學家他們不具備審美細胞而沒有看到美的嗎?於是作者用「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來解釋了這一現象。他指出當人們在欣賞事物時,普遍具有一種「圍城」心態,當我們太關心利益和知識的時候,美就離我們遠了。
「總而言之,美和實際人生有一個距離,要見出事物本身的美,須把它擺在適當的距離之外去看。」距離太遠和太近,我們都不能看清楚美的。所以我們必須拋開實際生活中的物慾,才能真正進入並沉浸在藝術的美感之中。
(二)那麼美是怎麼產生的,是事物本身就具備的嗎?
作者用莊子「子非魚安知魚之樂」的比喻講了美學上的「移情作用」,即「把自己的情感移到外物上去,彷彿覺得外物也有同樣的情感。」他告訴我們這種移情的現象被稱為「宇宙的人情化」。我們知道,宇宙本來是無所謂情的,而人們經常說「天若有情天亦老」,這只不過是人賦予了天地萬物以情,所以花兒會笑,大海也會哭,所以這個世界因而豐富多彩了。讀到這里,或許你會發現美學中的一個難題---美究竟是客觀還是主觀的問題?作者在文中說:「依我們看,美不完全在外物,也不完全在人心,它是心物婚媾後所產生的嬰兒。」美的欣賞就是「把自然加以藝術化,所謂藝術化就是人情化和理想化」。這所謂的「情人眼底出西施」。
我們平時誇某人某物很漂亮,這屬於「美」嗎?於是作者通過「希臘女神的雕像和血色鮮麗的英國姑娘」的比喻,告訴我們兩種極易混淆的感覺—美感與快感。他說 「美感經驗是直覺的而不是反省的」。這讓我們明白:當我們感覺到高興而聯想到自身的慾望時,這只是快感而不是美感。因為美感不是普通的感官刺激,它會使人暫時忘記自我而專注於欣賞的對象當中,是不包含功利目的的。
美是怎麼產生的呢,是由聯想所產生的嗎?作者借用牛希濟的兩句詞「記得綠羅裙,處處戀芳草」,指出「許多通常被認為美感的經驗其實並非美感」,而是「實際人的態度,在藝術本身以外求它的價值」。由萋萋芳草,聯想到綠羅裙;可是由一種古董,聯想到金錢,那不是美,不是所有的聯想都是美。美,是一種「專注」,沒有了專注,也就沒有了美了。
當我們懂得了美的內涵後,我們會急切地想知道怎樣去欣賞美吧?對於這個問題,有許多學者便對考證和批評進行爭辯,他們是否屬於美學欣賞呢?作者在文中便指出「考證所得的是歷史的知識。歷史的知識可以幫助欣賞卻不是欣賞本身。」「總而言之,考據不是欣賞,批評也不是欣賞,但是欣賞卻不可無考證與批評。」所以說,會做考證和欣賞的,並且有藝術細胞的人,才是真正的藝術大師。
跟美頗有聯系的一個詞兒叫做「丑」,那麼丑是美的反面還是美的一種呢?是不是畫一個少女就要比畫一位老太太要更美呢?朱光潛指出:藝術的美醜和自然的美醜是兩件事,藝術的美不是從模仿自然美得來的。而寫實主義和理想主義都是主張藝術模仿自然,所以它們是錯誤的。法國畫家德拉克羅瓦說:「自然只是一部字典而不是一部書」,所以,「依樣畫葫蘆」是不可能產生藝術美的。我們必須把從自然這部字典上得來的文字,用自己的心去創造出好的文章,而這好的文章,是字典上本來沒有的。

作者跟我們講解了以上基本的美學觀念後,又進一步跟我們談了藝術與游戲、藝術與想像、創造、情感等方面的問題:
(三)你會把藝術與小孩子的游戲聯系在一起嗎?它們有相通之處嗎?
作者堅定地告訴我們:「藝術的雛形就是游戲」。想想看,大多數大藝術家都有一顆童心,這說明越是會游戲的人就越擅長藝術。但是藝術是帶有社會性的,「不能不顧到媒介的選擇和技巧的鍛煉,它逐漸發達到現在,已經在游戲前面走得很遠,令游戲望塵莫及了。」不過,游戲裡面有美感因素,這么說,美感與藝術是來源於游戲精神的。
那麼對於創造,它又是從哪裡來的?作者便以王昌齡的七絕《長信怨》為例,分析指出藝術創造的定義「就是平常的舊材料之不平常的新綜合。」但在其中想像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烏鴉身上的日影,這是一個多麼平常的景象,但是詩人通過想像,把它和帝王的恩寵聯系在一起,於是,一種言不盡意的藝術感覺便有了。
當然光靠想像,不能進行藝術創造,還需要情感。作者便借司空圖《詩品》中的一句話「超以想像外,得其環中」指出:「詩人於想像之外又必有情感」,「情感是綜合的要素,許多本來不相關的意象如果在情感上能調協,便可形成完整的有機體。」「意象」是朱光潛先生美學理論的重要概念,它對於突出情感的作用是非常大的。總之情感是想像的統帥,意象是情感的翅膀,「意」與「象」合了,那麼藝術創造便成功了。
(四)或許我們會疑慮,既然想像與情感都是主觀的東西,那麼藝術創造就可以完全不顧「客觀事實」。可是真正的自由會存在嗎?作者在文中強調「在藝術方面,受情感飽和的意象是嵌在一種格律裡面的。」「格律不能束縛天才,也不能把庸手提拔到藝術家的地位。」「古今大藝術家大半後來都做到脫化格律的境界。他們都從束縛中掙扎得自由,從整齊中醞釀出變化。」最後能夠達到孔子「從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時,那就是聖人了。可見,藝術創造是既要尊重規律,又要超越規律的。這又涉及到了模仿的問題。我們學習走路,都是從模仿開始的。為什麼我們的學習要從模仿開始?作者指出「各種藝術都各有它的特殊的筋肉的技巧」,學習技巧首先要「模仿」,凡是藝術家都應該一半是詩人,一半是匠人。「妙悟來自性靈,手腕則可得於模仿。」模仿到後來,應該達到一種似與不似之間的地位,完全不似則喪失了藝術的普遍性,完全相似又喪失了藝術的主體性。這就叫「不似則失其所以為詩,似則失其所以為我」。這就是藝術美對模範的境界!
讀至此,你能夠弄懂「似」,又能夠「不似」嗎?杜甫說過「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對啊,世上是沒有真正的「生而知之」者的。作者也說:「只有死工功夫固然不盡能發明或創造,但是能發明創造者卻大半是下過死工夫來的。」「凡是藝術家都不宜只在本行小范圍之內用工夫,須處處留心玩索,才有深厚的修養。」對,如果我們的知識面不廣,眼界不夠開闊,在任何領域是成不了大師的。
從藝術欣賞,到藝術創造,朱光潛先給我們進行了全面的講解後,在全書的末尾,還表達了他最根本的人生觀:人生的藝術化。人生本來就是一種比較廣義的藝術。「過一世生活好比做一篇文章。完美的生活都有上品文章所應有的美點。」「文章忌俗濫,生活也忌俗濫。」
朋友們,讀完了這本書,你們可要記得朱光潛先生贈送給我們的一句標語:「慢慢走,欣賞啊!」

五、【精彩篇章】
(一)開場話
我堅信情感比理智重要,要洗涮人心,並非幾句道德家言所可了事,一定要從「移情養性」做起,一定要飽食暖衣,高官厚祿等等之外,別有較高尚、較純潔的企求,要求人心凈化,先要求人生美化。
人要有出世的精神才可以做入世的事業。現世只是一個密密無縫的利害網,一般人不能跳脫這個圈套,所以轉來轉去,仍是被利害兩個大字系住。在利害關系方面,人已最不容易協調,人人都把自己放在首位,欺詐、凌虐、劫掠種種罪孽都種根於此。美感的世界純粹是意象世界,超乎利害關系而獨立。在創造或是欣賞藝術時,人都是從利害關系的實用世界搬家到絕無利害關系的理想世界裡去。藝術的活動是「無所為而為」的。我以為無論是講學問或是做事業的人都要抱有一副「無所為而為」的精神,把自己所做的學問事業當作一件藝術品看待,只求滿足理想和情趣,不去斤斤於利害得失,才可以有一番真正的成就。偉大的事業都出於宏遠的眼界和豁達的胸襟。如果這兩層不講究,社會上多一個講政治經濟的人,便是多一個借黨忙官的人;這種人愈多,社會愈趨於腐濁。現在一般借黨忙官的政治學者和經濟學者以及冒牌的哲學家和科學家所給人的印象只要一句話就說盡了——「俗不可耐」。
人心之壞,由於「未能免俗」。什麼叫做「俗」?這無非是像蛆鑽糞似地求溫飽,不能以「無所為而為」的精神做高尚純潔的企求;總而言之,「俗」無非是缺乏美感的修養。(第2頁)
(二)我們對於一棵古松的三種態度——實用的、科學的、美感的
比如園里那一棵古松,無論是你是我或是任何人一看到它,都說他是古松。但是你從正面看,我從側面看,你以幼年人的心境看,我以中年人的心境去看,這些情境與性格的差異都能影響到所看到的古松的面目。古松雖只是一件事物,你所看到的和我所看到的古松卻是兩件事。假如你和我各把所得的古松的印象畫成一幅畫或是寫成一首詩,我們倆藝術手腕盡管不分上下,你的詩和畫與我的詩與畫相比較,卻有許多重要的異點。這是這么緣故呢?這就由於知覺不完全是客觀的,各人所見到的物的形象都帶有幾分主觀的色彩。(第1頁)
假如你是一位木商,我是一位植物學家,另外一位朋友是畫家,三人同時來看這棵古松。我們三人可以同時都「知覺」到這一棵樹,可是三人所「知覺」到的卻是三種不同的東西。如果你是木商,你會脫離不了『木商』的心習,你所知覺到的只是一棵做某事要用值多少錢的木料。我也脫離不開我的植物學家的心習,我所知覺到的只是一棵葉為針狀、果為球狀、四季常青的顯花植物。我們的朋友——畫家——什麼事物都不管,只管審美,他所知覺到的只是一棵蒼翠勁拔的古樹。我們三人的反應態度也不一致。你心裡盤算它是宜於架屋或是制器,思量怎樣去買它,砍它,運它。我把它歸到某類某科里去,注意它和其他松樹的異點,思量它何以活得這樣老。我們的朋友卻不這樣東想西想,他只在聚精會神地觀賞它的蒼翠的顏色,它的盤曲如龍蛇的線紋以及他的昂然高舉、不屈不撓的氣概。(第1-2頁)
木商由古松而想到架屋、制器、賺錢等等,植物學家由古松而想到根莖花葉、日光水分等等,他們的意識都不能停止在古松本身上面。不過把古松當作一塊踏腳石,由它跳到和它有關系的種種事物上面去。所以在實用的態度中和科學的態度中,所得到的事物的意象都不是獨立的、絕緣的,觀者的注意力都不是專注在所觀事物本身上面的。注意力的集中,意象的孤立絕緣,便是美感的態度的最大特點。比如我們的畫畫的朋友看古松,他把全副精神都注在松的本身上面,古松對於他便成了一個獨立自足的世界。他忘記他的妻子在家裡等柴燒飯,他忘記松樹在植物教科書里叫做顯花植物,總而言之,古松完全佔領住他的意識,古松以外的世界他視而不見、聽而不聞了。他只把古松擺在心眼面前當作一幅畫去玩味。他不計較實用,所以心中沒有意志和慾念;他不去推求關系、條理、因果等等,所以不用抽象的思考。這種脫凈了意志和抽象思考的心理活動就叫做「直覺」,直覺所見到的孤立絕緣的意象叫做「形象」。美感經驗就是形象的直覺,美就是事物呈現形象於直覺時的特質。
實用的態度以善為最高目的,科學的態度以真為最高目的,美感的態度以美為最高目的。在實用態度中,我們的注意力偏在事物對於人的利害,心理活動偏重意志;在科學的態度中,我們的注意力偏在事物間的互相關系,心理活動偏重於抽象的思考;在美感的態度中,我們的注意力專在事物本身的形象,心理活動偏重直覺。真善美都是人所定的價值,不是事物所本有的特質。離開人的觀點而言,事物都渾然無別,善惡、真偽、美醜就漫無意義。真善美都含有若干主觀的成分。
就「用」字的狹義說,美是最沒有用處的。科學家的目的雖只在辨別真偽,他所得的結果卻可效用於人類社會。美的事物如詩文、圖畫、雕刻、音樂等等都是寒不可以為衣,飢不可以為食的。從實用的觀點看,許多藝術家都是太不切實用的人物。然則我們又何必來講美呢 ?人性本來是多方的,需要也是多方的。真善美三者具備才可以算是完全的人。人性中本有飲食慾,渴而無所飲,飢而無所食,固然是一種缺乏;人性中本有求知慾而沒有科學的活動,本有美的愛好而沒有美感的活動,也未始不是一種缺乏。真和美的需要也是人生中的一種飢渴——精神上的飢渴。疾病衰老的身體才沒有口腹的飢渴。同理,你遇到一個沒有精神上的飢渴的人或民族,你可以斷定他的心靈已到了疾病衰老的狀態。
人所以異於其他動物的就是於飲食男女之外還有更高尚的企求,美就是其中之一。是壺就可以儲茶,何必又求它形式、花樣、顏色都更好看呢?吃飽了飯就可以睡覺,何必又嘔心血去做詩、畫畫、奏樂呢?「生命」是與「活動」同義的,活動愈自由生命也就愈有意義。人的實用的活動全是有所為而為,是受環境需要限制的;人的美感的活動全是無所而為,是環境不需要他活動而他自己願意去活動的。在有所為而為的活動中,人是環境需要的奴隸;在無所為而為的活動中,人是自己心靈的主宰。這是單就人說,就物說呢,在實用的和科學的世界中,事物都借著和其他事物發生關系而得到意義,到了孤立絕緣時就都沒有意義;但是在美感世界中它卻能孤立絕緣,卻能在本身現出價值。照這樣看,我們可以說,美是事物的最有價值的一面,美感的經驗是人生中最有價值的一面。(第4—5頁)
(三)「當局者迷,旁觀者清」——藝術和實際人生的距離
人常是不滿意自己的境遇而羨慕他人的境遇,所以俗話說:「家花不比野花香。」人對於現在和過去的態度也有同樣的分別。本來是很酸辛的遭遇到後來往往變成很甜美的回憶。我小時在鄉下住,早看到的是幾座茅屋,幾畦田,幾排青山,覺得它們真是單調無味,現在回憶起來,卻不免有些留戀。
這些經驗你一定也注意到的。它們是什麼緣故呢?
這全是觀點和態度的差別。看倒影,看過去,看旁人的境遇,看希奇的景物,都好比站在陸地上遠看海霧,不受實際的切身的利害牽絆,能安閑自在地玩味目前美妙的景緻。看正身,看現在,看自己的境遇,看習見的景物,都好比乘海船遇著海霧,只知它妨礙呼吸,只嫌它耽誤程期,預兆危險,沒有心思去玩味它的美妙。持實用的態度看事物,它們都只是實際生活的工具或障礙物,都只能引起慾念或嫌惡。要見出事物本身的美,我們一定要從實用世界跳開,以「無所為而為」的精神欣賞它們本身的形象。總而言之,美和實際人生有一個距離,要見出事物本身的美,須把它擺在適當的距離之外去看。
再就上面的實例說,樹的倒影何以比正身美呢?它的正身是實用世界中的一片段,它和人發生過許多實用的關系。人一看見它,不免想到它在實用上的意義,發生許多實際生活的聯想。它是避風息涼的或是架屋燒火的東西。在散步時我們沒有這些需要,所以就覺得它沒有趣味。倒影是隔著一個世界的,是幻境的,是與實際人生無直接關聯的。我們一看到它,就立刻注意到它的輪廓線紋和顏色,好比看一幅圖畫一樣。這是形象的直覺,所以是美感的經驗。總而言之,正身和實際人生沒有距離,倒影和實際人生有距離,美的差別即起於此。(第8—9頁)
(四)「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藝術與游戲
藝術的雛形就是游戲。游戲之中就含有創造和欣賞的心理活動。人們不都是藝術家,但每一個人都做過兒童,對於游戲都有幾分經驗。所以要了解藝術的創造和欣賞,最好是先研究游戲。
騎馬的游戲是很普遍的,我們就把它做例來說。兒童在玩騎馬的把戲時,他的心理活動可以用這么一段話說出來:「父親天天騎馬在街上走,看他是多麼好玩!多麼有趣!我們也騎來試試看。他的那匹大馬自然不讓我們騎。小弟弟,你彎下腰來,讓我騎!特!特!走快點!你沒有氣力了嗎?我去換一匹馬罷。」於是廚房裡的竹帚夾在胯下又變成一匹馬了。
從這個普遍的游戲中間,我們可以看出幾個游戲和藝術的類似點。
一、像藝術一樣,游戲把欣賞的意象加以客觀化,使它成為一個具體的情境。小孩子心裡印上一個騎馬的意象,這個意象變成他的情趣集中點(這就是欣賞)。情趣集中時意象大半孤立,所以本著單獨觀念實現於運動的普遍傾向,從心裡外射出來,變成一個具體的情境(這就是創造),於是有騎馬的游戲。騎馬的意象原來是心境從外物界所攝來的影子。在騎馬時兒童仍然把這個影子交還給外物界。不過這個影子在攝來時已順著情感的需要而有所選擇去取,在腦里打一個翻轉之後,又經過一番意匠經營,所以不復是生糙的自然。一個人可以當馬騎,一個竹帚也可以當馬騎。換句話說,兒童的游戲不完全是模仿自然,它也帶有幾分創造性。他不僅作騎馬的游戲,有時還揀一支粉筆或土塊在地上畫一個騎馬的人。他在一個圓圈裡畫兩點一直一橫就成了一個面孔,在下面再安上兩條線就成了兩只腿。他原來看人物時只注意到這些最刺眼的運動的部分,他是一個印象派的作者。
二、像藝術一樣,游戲是一種「想當然耳」的勾當。兒童在拿竹帚當馬騎時,心裡完全為騎馬這個有趣的意象佔住,絲毫不注意到他所騎的是竹帚而不是馬。他聚精會神到極點,雖是在游戲而卻不自覺想世界中仍然持著鄭重其事的態度。全局盡管荒唐,而個部分卻仍須合理。
三、像藝術一樣,游戲帶有移情作用,把死板的宇宙看成活躍的生靈。我們成人把人和物的界線分得很清楚,把想像的和實在的分得很清楚。在兒童心中這種分別是很模糊的。他把物視同自己一樣,以為它們也有生命,也能痛能癢。
四、像藝術一樣,游戲是在現實世界之外另造一個理想世界來安慰情感。騎馬的小孩子一方面覺得騎馬的有趣,一方面又苦與騎馬的不可能,騎馬的游戲是他彌補現實缺陷的一種方法。(第47-50頁)
(二)、朱光潛的語錄。
(1)不完美才是美。
(2)志氣太大,理想過多,事實迎不上頭來,結果自然是失望煩悶;志氣太小,因循苟且,麻木消沉,結果就必至於墮落。
(3)有些人天資頗高而成就則平凡,他們好比有大本錢而沒有做出大生意,也有些人天資並不特異而成就則斐然可觀,他們好比拿小本錢而做大生意。這中間的差別就在努力與不努力了。
(4)消遣就是娛樂,無可消遣當然就是苦悶。世間喜歡消遣的人,無論他們的嗜好如何不同,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他們都有強旺生命力。
(5)問心的道德勝於問理的道德,所以情感的生活勝於理智的生活。
(6)人要有出世的精神才可以做入世的事業。現世只是一個密密無縫的利害網,一般人不能跳脫這個圈套,所以轉來轉去,仍是被利害兩個大字系住。在利害關系方面,人己最不容易調協,人人都把自己放在首位,欺詐、凌虐、劫奪種種罪孽都種根於此。

Ⅳ 我的夢想作文400字

我的夢想

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夢想,有的人的夢想是當一名科學家,有的人的夢想是當一名教師。而我的夢想是當一位畫家。

我從小就喜歡畫畫,我畫可愛的小動物,我畫藍藍的天空,我畫大自然的山山水水,我還想著到世界各國去舉行我的畫展,讓我的畫傳到世界的每個角落。

媽媽知道我特喜歡畫畫,就給我報了一個畫畫班。為了夢想,我就高高興興地去學畫畫了。可是,學畫畫,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卻非常難。為了畫好畫,我可下了不少功夫呢!

不管是刮風下雨,不管是嚴寒酷暑,我都會照去不誤。還記得有一天,天空下著瓢潑大雨。這一天正好是我去學畫畫的日子。我早早地就起了床,穿好衣服讓媽媽送我去畫畫班。可是媽媽卻說:「峰峰,下這么大的雨,今天就不要去了。」我說:「不,我要去,一定要去。」媽媽沒辦法,只好穿上雨衣,把我送到畫畫班。但是到了畫畫班一看,除了老師沒有一個人同學來。老師說:「今天雨下得這么大,只有你一個人來。不行的話,你也回去吧!」我說:「不,我想畫畫。」就這樣,老師教我一個人畫了一幅畫。」

還記得,剛開始學畫畫的時候,我畫得非常不好,後來我越畫越熟練,越畫越好。到現在我已經可以畫中級難度的素描和水粉畫了,老師誇我說:「別看年齡小,水平還真不低哪」!

這就是我的夢想。為了實現我的夢想,我要克服一切困難,好好學習。

親愛的朋友們,你們的夢想是什麼?來和大家分享一下吧!

Ⅳ 美麗心靈中創造納什均衡說的那句「假如去追求她的朋友,只會冷麵相對,沒人想做替代品」什麼意思

這個是有前提的,原來他說如果他們全都去先找那個紅衣女郎,被拒絕後再去找她的朋友,才有後面這一串的

Ⅵ 優美段落摘抄

1、 想那日束發從軍,想那日霜角轅門,想那日挾劍驚風,想那日橫槊凌雲。帳前旗,腰後印,桃花馬,衣柳葉,驚穿胡陣。流光一瞬,離愁一身。望雲山,當時壁壘,蔓草斜曛。

2、 說起來荷花,可真美呀!美麗的夏天一到,成千上萬的荷葉中,無數朵漂亮的荷花緩緩盛開,就像一幅畫,更像一首詩。真是: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3、 生命中,有一個人可以去惦念,是緣分;有一個人惦念自己,是幸福。如果你給我的,也同樣給了別人,那我寧願不要。得不到不可怕,守不住才是個笑話。

4、 一個人的時候,喜歡泡一杯綠茶,沉浸在自己的內心深處。只有那平淡的歲月,伴隨我們質朴的生命,眺望細水長流,聞聽鳥語花香,一起走到人生的盡頭。

5、 誰和誰的相遇是一場意外,誰在燈火闌珊處等待,誰的等待沒有未來?在這擾亂的紅塵之中被誰別離了誰?閃爍的星光,刺傷了誰的執著,嘲笑了誰的不堪?

6、 欣賞日出,自然會在日出的噴薄中感受向上的力量;欣賞大海,自然會在大海的浩瀚中領悟博大的胸懷;欣賞大樹,自然會在大樹的偉岸中獲得自立的尊嚴。

7、 仙車駐七襄,鳳駕出天潢,月映九微火,風吹百合香,來歡暫巧笑,還淚已沾裳,依稀如洛汭,倐忽似高唐,別離未得語,河漢漸湯湯。

8、 一路走來,身邊來往了好多人,有些人來了就走,我們管他叫作過客。不管歲月如何流逝,無論季節如何更替,她永遠陪在你身邊,好似一顆青松,四季常青。

9、 是誰說過,花開花落終有時,夏天裡無數開放的花,冬天裡迎風而過的悲傷。我們經過了無數風雨,才能來到彼岸的那個終點,最後,所有的瞬間化為了虛無。

10、 人生如歌,每一拍都是優美的;人生如花,每一朵都是燦爛的;人生如戲,每一折都是精彩的;人生如雲,每一朵都是美麗的;人生如茶,每一口都是濃郁的。

11、 風起葉舞中,我彷彿看見你一身青衫長袖,抱一素琴翩然而來,明眸含情,一如初見。你曾告訴我,說你最愛秋天,所以,今天,我只專注的想盡可能把落葉輕輕的一一拾起。

12、 聽流年如歌,或悲或喜,從指尖滑落。成功的起點是在山窮水盡時,希望的萌生是在峰迴路轉時,只要心中有一輪太陽,又何懼世事滄桑,若能一切隨它去,便是人間好時節。

13、 被傷害過的曾經像一汪沼澤,不敢靠近。每每想起,夢魘纏身,越掙扎越下陷。有多少灑脫刻意為之,只是為了麻木自己,卻沒想到在不知不覺中,弄假成真成了一個美妙的詞語。

14、風,那麼輕柔,帶動著小樹、小草一起翩翩起舞,當一陣清風飄來,如同母親的手輕輕撫摸自己的臉龐,我喜歡那種感覺,帶有絲絲涼意,讓人心曠神怡。享受生活,不一定要有山珍海味、菱羅綢緞為伴,大自然便是上帝所賜予人類最為珍貴的。

15、青春,有嬉笑聲與哭泣聲夾雜的年華,青春的少年是藍天中翱翔的幼鷹,雖然沒有完全長大,有些稚氣,有些懵懂,脫不開父母的雙手卻極力想去找尋屬於自己的一片天空,為的是一時的激情,為的是一種獨自翱翔的感覺!

16、整個世界,因為有了陽光,城市有了生機;細小心靈,因為有了陽光,內心有了舒暢。明媚的金黃色,樹叢間小影成像在葉片上泛有的點點破碎似的金燦,海面上直射反映留有的隨波浪層層翻滾的碎片,為這大自然創造了美景,惹人醉的溫馨之感,濃濃暖意中夾雜著的明朗與柔情,讓雨過天晴後久違陽光的心靈重新得到了滋潤!

17、風,漸漸吹起,吹亂了我的發絲,也讓我的長裙有些飄動。綠葉彷彿在風中起舞,離開了樹,投向了大地,卻不知這樣會枯萎,我彎下腰,輕輕拾起一片樹葉,那非常有序的莖脈,是一種美的點綴。我有些哀嘆:綠葉啊,綠葉,你這般美麗地從樹上輕輕飄下,隨風起舞,卻不知已被人稱之為落葉!

18、翻開早已發黃的頁張,試著尋找過去所留下的點點滴滴的足跡。多年前的好友似乎現在看來已變得陌生,匆忙之間,讓這維持了多年的友誼變淡,找不出什麼親切感,只是偶爾遇上,淡淡地微笑,如今也只能在這發黃的頁張中找尋過去的那些讓人難忘的,至少我可以握住這僅剩下一段的「絲線頭」……

19、喜歡海,不管湛藍或是光燦,不管平靜或是波濤洶涌,那起伏盪漾的,那絲絲的波動;喜歡聽海的聲音,不管是浪擊礁石,或是浪濤翻滾,那輕柔的,那澎湃的;喜歡看海,不管心情是舒暢的或是沉悶的,不管天氣是晴朗的或是陰沉的,那舒心的,那鬆弛的……

20、當烏雲布滿天空時,悲觀的人看到的是「黑雲壓城城欲摧」,樂觀的人看到的是「甲光向日金鱗開」。無論處在什麼厄運中,只要保持樂觀的心態,總能找到這樣奇特的草莓。

Ⅶ 願景是什麼意思

「願景」簡單來說就是希望看到的情景。它的深層含義是指一種對組織及個人未來發展預期達成未來意象的想法。

詳細點來說,願景是一種由組織領導者與組織成員共同形成,具有引導與激勵組織成員的未來情景的意象描繪。尤其是在不確定和不穩定的環境中,提出方向性的長程導向,把組織活動聚焦在一個核心焦點的目標狀態上,使組織及其成員在面對混沌狀態或結構慣性抗力過程中能有所堅持,持續依循的明確方向、步驟與路徑前進。

人們借著願景,有效培育與鼓舞組織內部所有成員提升職能,激發個人潛能,促使成員竭盡全力,增加組織生產力,達到顧客滿意度的組織目標。所以願景會受到領導者及組織成員的信念和價值觀、組織的宗旨等影響,是一種對組織及個人未來發展預期達成未來意象的想法,它會引導或影響組織及其成員的行動和行為。

(7)創造心靈美擴展閱讀:

願景其實也並不神秘。例如我們常說的沒有階級、沒有壓迫、沒有貧窮、沒有失業、人人幸福的共產主義社會其實就是全世界共產黨人的共同願景。「試看將來的環球,必是赤旗的世界!」革命年代裡,共產黨員們秉持這樣的堅定信念,為了實現願景甘願拋頭顱灑熱血前仆後繼,使得世界上從無到有出現了蘇聯、中國以及東歐的一系列嶄新的社會主義的國家。

熱點內容
美發店認證 發布:2021-03-16 21:43:38 瀏覽:443
物業糾紛原因 發布:2021-03-16 21:42:46 瀏覽:474
全國著名不孕不育醫院 發布:2021-03-16 21:42:24 瀏覽:679
知名明星確診 發布:2021-03-16 21:42:04 瀏覽:14
ipad大專有用嗎 發布:2021-03-16 21:40:58 瀏覽:670
公務員協議班值得嗎 發布:2021-03-16 21:40:00 瀏覽:21
知名書店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9:09 瀏覽:949
q雷授權碼在哪裡買 發布:2021-03-16 21:38:44 瀏覽:852
圖書天貓轉讓 發布:2021-03-16 21:38:26 瀏覽:707
寶寶水杯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5:56 瀏覽: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