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體的發明
① 靈魂出竅是什麼感受
靈魂出竅」是種指一種特殊的精神超感體驗。比如第208起:「入夜,我正緩步走在格拉斯哥熙熙攘攘的街道上,路人行色匆匆,車輛穿梭不止。空氣中彌漫著天籟之音,一道包羅萬象的光芒映入眼簾,顏色變換著,讓都市的夜景相形失色。我駐足不前,全身莫名的祥和、愉悅。在回到現實世界後,只感到內心非常歡樂、充滿了愛。」
利維坦按:和藉助葯物、信仰宗教不同,作家尤內斯庫(Eugene Ionesco)描寫的「靈魂出竅」和我體驗過的非常相似:「……當時,我該有十八歲了,住在一個外省小城。那是六月,六月初的一個陽光明媚的日子,接近中午時分。我正漫步走過小城那一排排低矮的、全都刷成白色的房屋。所發生的事完全出乎我的意外。整個小城出現了突如其來的變化。一切都變得極為真實,同時又極不真實……一個被陽光熔解,而後又重建的世界。一股強烈的喜悅之情在我心中洶涌澎湃,熾熱得閃閃發光,一種絕對的呈現,一種呈現……結果連續好多年這一時刻所留下的回憶嘗嘗能使我振作精神。但後來這種神效便日趨減少,直至完全消失。」
不論你認為該叫「靈魂出竅」、「走神」、「神秘體驗」、「心流」、「人格解體」還是別的什麼,你是否有過這種強烈的、難以言表的意識狀態?你能夠確切地感受到它,似乎明白了一切,同時又不知道你所明白的這一切?
本文中「靈魂出竅」一詞,英文為「ecstatic」,所表達的重心並非在於「意識與軀體的分離」,而指一種特殊的精神超感體驗。
菲利普·普爾曼深信宇宙「有生命、有意識、有意義」。
英國作家菲利普·普爾曼(Philip Pullman)是奇幻小說《黑暗物質》(His Dark Materials)三部曲的作者。在1969年的某天,他正在查令十字街漫步。突然,他的意識變得模糊,只覺得天旋地轉,眼花耳鳴,身旁的事物好似被「調包」了一般。普爾曼可沒嗑葯,只是近來讀了許多有關文藝復興時期魔法的書罷了。普爾曼告訴我,他的經歷絕非虛言,覺得當時「意識暫時發生了某種變化,使自己能看到平時無法觀察到的東西」。普爾曼深信宇宙「有生命、有意識、有意義」,並稱:「我所寫的一切東西,都是為了闡明此觀點的正確性。
② 人類可能發明靈魂捕捉器嗎就是捕捉死人的靈魂,然後把他們放入新的肉體,從而復生,你們說可能嗎
靈魂說很神奇,但是至今無法證明人類的靈魂到底是什麼。
從唯物理論來說,人的意識就是腦電波,每個人都有腦電波,而其頻率是不一樣的。當人類死亡腦電波停止活動。捕捉靈魂就像是在捕捉人類的腦電波一樣,如何在人腦死亡之前提取腦電波而且腦電波還不會消失……這個太不可思議了。我認為比時空旅行更難實現
也許幾百年後人類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樓主你科幻片看的有點多了吧~~~~
③ 世界上真的有外星人嗎
截止到2020年1月1日人類迄今還沒有發現太陽系中其他天體存在地外生命的直接證據。
水是生命之源,根據地球生命演化的經驗,有了水才有可能孕育生命,生態系統才能不斷進化,否則智慧生命無法繁衍。「有沒有液態水的存在,是科學家推測地外是否存在生命的前提。」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副研究員鄭永春說。
即便有了液態水,生命的孕育也是極其艱難的,它還取決於這顆系外行星是否有磁場的保護,能否使智慧生命免受太空各種高能粒子和輻射的傷害,是否有富氧的大氣層等更為苛刻的條件。
(3)肉體的發明擴展閱讀
北京時間2015年7月24日凌晨,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宣布發現了迄今為止與地球最相似的系外行星開普勒—452b,並稱「天文學家已經接近幾千年所夢想的目標——發現另一個地球。」
開普勒—452b位於天鵝座,距離地球約1400光年。它被看作是「第二個地球」,因為其大小、與恆星的距離等特徵與地球極為相似。
據估算,開普勒—452b的直徑是地球的1.6倍,其所圍繞中央恆星的大小、亮度,也和太陽相似。這顆行星的「作息」時間也和地球差不多:軌道周期(一年)約為385天,接近地球的365天;這顆行星年齡約60億歲,比地球年紀大一些,因此被網友戲稱為「地球的大表哥」。
更為重要的是,開普勒—452b正好位於恆星的宜居帶。所謂宜居帶,簡單來說,指恆星所屬的行星系統中適合生命生存的區域。在該區域,行星接收來自恆星的能量,最有可能產生與地球相似的表面溫度,並可能存在液態水。
④ 籃球架如何安裝
1、安裝前請仔細閱讀安裝示意圖,以免因步驟錯誤,增加工作量。
鋼材:主幹鋼材厚度5.00mm,優質鋼,主管口徑18cm*18cm
籃板規格:鋼化透明玻璃板(鋁邊、夾膠)1800*1050*13.00mm(長×寬×厚)
顏色:藍色(可調配)
方便使用,堅實牢固,籃板採用國際通用高強度安全鋼化夾膠玻璃籃板,透明度高,不易模糊,耐候性高,安全度高等特點。工藝顏色鮮亮外表美觀、硬度好,不易退色。
⑤ 鬼這個字是誰發明的
鬼,這一子虛烏有卻又無處不在的精神怪物,歷久不衰,經世不滅。談鬼、說鬼、論鬼、寫鬼、信鬼、怕鬼、祭鬼、罵鬼、驅鬼、打鬼、斗鬼、斬鬼、降鬼、扮鬼、用鬼的大有人在,形成了一套中華獨特的鬼文化。
鬼產生的歷史可謂久遠。可以這么說,自從有了文字就有了關於鬼的記載。從甲骨文中看,「鬼」的字形是一個人頭上戴著一個很大的恐怖面具,與人十分相似。這說明我們的先祖早已把鬼看作是與人關系密切的怪物。
實際上鬼的來源是多重性的,復雜多變。首先,鬼是跟靈魂聯系在一起的,而靈魂又和夢境密切相關。恩格斯在《路德維希·費爾巴哈與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一書中指出:「在遠古時代,人們還完全不知道自己身體的構造,並且受夢中景象的影響,於是就產生一種觀念:他們的思想和感覺不是他們身體的活動,而是一種獨特的、寓於這個身體之中而在人死亡時就離開身體的靈魂的活動。從這個時候起,人們不得不思考這種靈魂對外部世界的關系。既然靈魂在人死時離開肉體而繼續活著,那麼就沒有任何理由去設想它本身還會死亡;這樣就產生了靈魂不死的觀念。」這樣,遠古時代的人們便得出了人是由「肉體」和「靈魂」兩部分組成的這一結論。肉體可以死亡,但靈魂是永遠不死的。人在死亡時其靈魂就脫離了人的肉體,便成為了鬼。只是一種對人鬼產生原因的解釋。
鬼的概念在原始社會時期就有了,其含義與現代基本類似,源自人們對死亡的恐懼和對死者的敬畏。
我國最早的文字--甲骨文中就有鬼的形象,祭祀鬼神,是當時人們生活中的很重要的活動。
比較為知識界認可的是《易經》:
《睽》上九曰:「睽孤,見豕負途,載鬼一車。先張之弧,後說之弧,匪寇婚媾。往遇雨則吉。」《禮記·祭法》:「萬物死皆曰折,人死曰鬼。」《說文》:「人所歸為鬼。」《釋言》:「鬼之為言,歸也。」又《禮記·祭義》載孔子與弟子論鬼神曰:「宰我曰:『吾聞鬼神之名,不知其所謂。』子曰:『氣也者,神之盛也。魄也者,鬼之盛也。合鬼與神,教之至也。眾生必死,死必歸土,此之謂鬼。骨肉斃於下,陰為野土。其氣發揚於上,為昭明,焄蒿,萋傖,此百物之精也,神之著也。」照孔子的解釋,眾生死後,其氣發揚上升,活著的人往往看不到聽不到,但這些氣常在人的左右,可以感動乎人,以顯示其存在;也可以在祭祀時回到祭祀者的面前,享承祭祀。以此看來,通俗一點說,所謂「鬼」就是人死後的靈魂。《睽》上九爻辭「載鬼一車」,雖屬錯覺,但表明在當時,人鬼信仰是十分盛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