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創造了皇帝
㈠ 唐朝創造開元盛世的皇帝的誰
712年,李隆基即皇帝位,這就是唐玄宗,又稱唐明皇。唐玄宗在位44年,前期政治比較清明,經濟迅速發展,唐朝進入全盛時期,史稱「開元盛世」。
㈡ 創造酒池肉林的皇帝是誰
商紂王創造了酒池肉林。
㈢ 古代一個皇帝創造的字體
宋徽宗,名趙佶(公元108211月2日~1135年6月4日),神宗11子,哲宗弟,是宋朝第八位皇帝。趙佶先後被封為遂寧王、端王。哲宗於公元1100年正月病死時無子,向皇後於同月立他為帝。第二年改年號為「建中靖國」。宋徽宗在位25年(1100年2月23日—1126年1月18日),國亡被俘受折磨而死,終年54歲,葬於永佑陵(今浙江省紹興縣東南35里處)。 他自創一種書法字體被後人稱之為「瘦金書」,另外,他在書畫上的花押是一個類似拉長了的「天」字,據說象徵「天下一人」。
㈣ 中國的書法「瘦金體」是哪位皇帝發明的
瘦金體是宋徽宗(趙佶,1082~1135年)創造的書法字體,亦稱「瘦金書」或「瘦筋體」,也有「鶴體」的雅稱,是楷書的一種。他早年學薛稷,黃庭堅,參以褚遂良諸家,出以挺瘦秀潤,融會貫通,變化二薛(薛稷,薛曜),形成自己的風格,號「瘦金體」。其特點是瘦直挺拔,橫畫收筆帶鉤,豎劃收筆帶點,撇如匕首,捺如切刀,豎鉤細長;有些聯筆字象游絲行空,已近行書。其用筆源於褚、薛,寫得更瘦勁;結體筆勢取黃庭堅大字楷書,舒展勁挺。現代美術字體中的「仿宋體」即模仿瘦金體神韻而創。
瘦金書的運筆飄忽快捷,筆跡瘦勁,至瘦而不失其肉,轉折處可明顯見到藏鋒,露鋒等運轉提頓的痕跡,是一種風格相當獨特的字體。此書體以形象論,本應為「瘦筋體」,以「金」易「筋」,是對御書的尊重。
宋徽宗流傳下來的瘦金體作品很多,比較有名的有《楷書千字文》,《秋芳詩》等,《楷書千字文》是趙佶二十三歲寫給大奸臣童貫的,此時的瘦金書體已初具規模。
趙佶簡介
宋徽宗(1082~1135年),姓趙名佶,是個失敗的政治家,卻是個成功的書畫家。
和南唐李煜一樣,這位亡國皇帝在藝術上是有作為的,他對於宋代畫院的建設和院體畫的發展,對於書畫藝術的提倡和創作,以及對於古代藝術的整理與保存,是有突出貢獻的。他稱得上是一個「不愛江山愛丹青」的皇帝。他廣泛收集民間文物,特別是金石書畫,命文臣編輯《宣和書譜》和《宣和畫譜》等。
在中國畫史上,宋徽宗是位傑出的畫家。其書法「瘦金體」,影響頗大。他的繪畫有兩種格調。一是精工富麗的黃(筌〕派傳統,如他臨張萱的《搗練圖》和《虢國夫人游春圖》。以及他自創的《瑞鶴圖》、《芙蓉錦雞圖》、《聽琴圖》等作品,均可以看出他用筆精細,充分表現艷麗富貴情調,對畫院畫家影響很深;二是用水墨渲染的技法,不太注意色彩,崇尚清淡的筆墨情趣。其名作還有《柳鴨蘆雁圖》、和純用水墨表現的《斗鸚鵡圖》。他的藝術成就最高的是花鳥畫。他畫鳥,用生漆點睛,高出紙素,幾欲活動。現存的作品,如《臘梅山禽》和《杏花鸚鵡》,均用筆精煉准確,臘梅、萱草和杏花,均形象生動。
宋徽宗 趙佶 楷書學 唐 薛稷 ,筆畫瘦硬,自稱「瘦金書」。 宋 周密 《癸辛雜識別集·汴梁雜事》:「 徽宗 定鼎碑,瘦金書。舊皇城內民家,因築牆掘地取土,忽見碑石穹甚,其上雙龍,龜趺昂首,甚精工,即瘦金碑也。」 元 柳貫 《題宋徽宗扇面詩》:「扇影已隨鸞影去,輕紈留得瘦金書。」 清 梁章鉅 《歸田瑣記·小李將軍畫卷》:「 浦城 周儀軒 運同,家藏舊畫,卷首有 宣和 瘦金書『 唐 李昭道 海天旭日圖』九字一條,下有御押。」
㈤ 唐朝創造開元盛世的皇帝的誰
(2018·孝感)唐朝是我國詩歌的黃金年代,唐詩風格名樣,題材廣泛,展示了廣闊的生活畫卷。下列詩句最能反映「開元盛世」景象的是: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康俱豐實。
㈥ 大明歷史上哪位皇帝創造了文字
明太祖洪武帝鑒於「空印案」的後果所以才創造這一問題 在中國古代帝王歷史上這一創舉 幾乎沒人可以且沒人可以復制
㈦ 傳說皇帝發明了什麼,修建什麼
首先更正一下樓主
是黃帝
以下是我幫樓主查的一些黃帝的貢獻
一、制內耒耜,種五穀,奠定容了農工基礎。耒耜的使用和種五穀,解決了民以食為天的大事,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為人類由原始游牧生活向農耕文明轉化創造了條件。
二、嘗百草,開醫葯先河。據《帝王世紀》載,神農"嘗味草木,宣葯療疾,救夭傷人命"。為嘗百草,一日之間而遇七十毒。炎帝神農氏在與大自然,與疾病作斗爭中,為後世醫葯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三、立市廛,首辟市場。據《周易•系辭下》載
㈧ 最早創造梨園的皇帝是誰啊
唐玄宗; 歷史上唐朝(公元618—公元907)時期的一個皇帝——唐明皇(唐玄宗)是版一個風流皇帝,他酷權愛音樂、舞蹈、戲曲等藝術。他在宮里養了上千個歌伎、舞伎。皇宮的禁苑裡有一個很大的園子遍植梨樹百餘棵,名叫「梨園」,但是這並不是單純的果園。梨園里有宮殿、酒亭球場等豪華設施,是供皇室和達官貴人們娛樂的場所。唐明皇就將這些人都集中在「梨園」里,練習歌舞、戲曲,以備宮中開宴會時來表演助興,也供唐明皇平日娛樂之用。他還親自擔任了「梨園」的崔公(相當於現在的校長)。 這個「梨園」是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培訓演員的地方。除了請專門的人士來教習,還請當時有名的文人雅士為他們編撰節目,象唐朝著名的詩人李白、賀知章等人都為梨園編寫過節目。這里成了歷史上有名的集歌、舞、戲於一體的練習場所。因此,在「梨園」這個地方培訓過表演行當的都叫「梨園行」。在這里學習過的都叫「梨園弟子」。
㈨ 萬里長城是哪個皇帝創造的
泰始皇
根據歷史文獻記載,修建長城超過5000公里的有二個朝代:一是秦始王時修築的內西起臨洮,東至遼東的萬里容長城;二是漢朝修築的西起河西走廊,東至遼東的萬里長城,在1萬里以上。這些長城的遺址分布在我國今天的北京、甘肅、寧夏、陝西、山西、內蒙古、河北、新疆、天津、遼寧、黑龍江、湖北、湖南和山東等10多個省、市、和自治區。
由於時代久遠,早期各個朝代的長城大多數都殘缺不全,保存得比較完整的是明代修建的長城,所以人們一般談的長城主要指的是明長城,所稱長城的長度,也指的是明長城的長度,明長城西起嘉峪關,東至鴨綠江畔。
㈩ 乾隆帝王創造了乾隆盛世,在年老之後他將帝位傳給了誰
清朝乾隆皇帝讓他的第十五子永琰繼的位,不是五阿哥,五阿哥被封為了和碩榮親王。
永琰一般指愛新覺羅·顒琰。
嘉慶帝顒琰,清高宗弘歷第十五子,滿族。生於乾隆二十五年(1760),初名永琰,母孝儀純皇後魏佳氏。乾隆五十四年(1789)被封為嘉親王,乾隆六十一年正月初一登基,改元為嘉慶,在位25年。卒於嘉慶二十五年(1820)。終年61歲。
廟號仁宗,謚號受天興運敷化綏猷崇文經武光裕孝恭勤儉端敏英哲睿皇帝。葬於河北易縣清西陵之昌陵。子五人:第一子未名夭。第二子宣宗。第三子敦恪親王綿愷。第四子瑞懷親王綿忻。第五子惠端親王綿愉。
顒琰,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被密建為皇儲。五十四年(1789年)被封為嘉親王。六十年(1795年)九月,被正式宣布立為皇太子。第二年正月初一日,受乾隆帝禪位即帝位。其後,朝政仍被太上皇乾隆帝控制,顒琰暫時居住在毓慶宮。嘉慶四年(1799年)正月,乾隆帝死後,開始親政。
面對乾隆末年危機四伏的政局,嘉慶帝打出「咸與維新」的旗號,整飭內政,整肅綱紀。誅殺權臣和珅,罷黜、囚禁和珅親信死黨。詔求直言,廣開言路,祛邪扶正,褒獎起復乾隆朝以言獲罪的官員。詔罷貢獻,黜奢崇儉。
要求地方官員對民隱民情「纖悉無隱」,據實陳報,力戒欺隱、粉飾、怠惰之風。但其對內政的有限整頓,未能從根本上扭轉清朝政局的頹敗。
國內階級矛盾尖銳,農民起義如火如荼。顒琰即位後,傾盡全力,大舉圍剿鎮壓川、楚、陝農民大起義。更易統兵大員,嚴懲鎮壓不力的將吏。嚴密軍事部署,實行剿撫兼施的兩手政策,分化瓦解起義軍。實行寨堡團練的堅壁清野政策,割斷了起義軍與人民的聯系。
嘉慶十年(1805年),川、楚、陝農民起義被鎮壓,清統治力量也受到嚴重削弱。嘉慶十五年(1810年),鎮壓了爆發於東南海疆的蔡牽起義軍。嘉慶十八年(1813年),北方爆發天理教起義,部分天理教徒,在太監接應下沖進皇宮,「釀成漢唐、宋明未有之事」。
顒琰下詔罪己,同時嚴令對沖進皇宮的起義軍血腥屠戮,無一倖免,並捕殺在城外的頭目林清等。天理教起義被鎮壓。
在對外交涉中,嘉慶帝力主嚴禁鴉片,對英國侵略者在沿海的騷擾活動保持了高度警惕性,對英國提出的幫助清朝鎮壓起義軍,幫助澳門葡人抵禦法國的居心叵測的要求,明智地嚴辭拒絕。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拒絕了英國提出的建立外交關系、開辟通商口岸、割讓浙江沿海島嶼的要求。
而閉關鎖國的傳統觀念,也使其對外來事物採取盲目排斥態度。嘉慶帝在內亂頻仍、外患漸逼中,傾力企圖維護清王朝的穩定鞏固,然而不可逆轉的歷史發展趨勢,使清王朝的敗落於嘉慶末年已完全表面化,並從此日漸走向衰亡。
(10)誰創造了皇帝擴展閱讀:
嘉慶的名字本來叫永琰,後改「永」作「顒」。清朝規定,只是在《實錄》、《玉牒》等特定文獻出現的御名上貼黃(就是將名字用黃簽蓋上)。
清帝名字避諱,從康熙帝開始。大致的情況是:康熙名字玄燁的「玄」字,避諱時缺末筆;雍正名字胤禛的「胤」字,避諱時缺末筆,同時,命他的兄弟將「胤」字改作「允」字;乾隆名字弘歷(當時寫作「弘歷」)的「弘」字,避諱時缺末筆。
到嘉慶永琰時,乾隆考慮君主名諱,「永」字為常用字,避諱不便,命將永琰的「永」字,改為不常見的「顒」字。永琰繼位之後,就改稱為「顒琰」。清朝皇帝的名字,將排輩份的字,改為特別的字,是從嘉慶開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