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新型創造 » 蒙古族生活創造

蒙古族生活創造

發布時間: 2021-01-13 06:11:32

1. 下列有關少數民族生活習俗的錯誤敘述是 A.藏族人喜愛喝酥油茶 B.少數民族創造的樂器有蒙古族的馬

2. 內蒙古人的生活習性

1、飲食

內蒙古人的傳統飲食比較粗獷,以羊肉、奶、野菜及麵食為主要原料。烹調方法相對比較簡單,以烤最為著名。崇尚豐滿實在,注重原料的本味。特色美食有烤羊腿、全羊席、手抓羊肉、乳酪、馬奶酒、莜麥面、資山熏雞、肉乾、哈達餅、蒙古餡餅、蜜麻葉、德興元燒麥等。

2、蒙古人的敬酒文化

蒙古族斟酒敬客考究,酒是最能表達朋友之忠誠的珍貴食品。主人將酒斟在銀碗或金杯中,托在哈達上,唱起祝酒歌,表達自己的真誠與感情,此時客人應隨即接過酒,能飲則飲,不能飲則品嘗少許,然後將酒歸還主人,不可推讓,謝絕主人的敬酒。

3、方言

蒙古族主要使用蒙古語,包括內蒙古自治區中部蒙古族所使用的察哈爾、巴林、鄂爾多斯、科爾沁、喀喇沁土默特等土語。巴爾虎-布里亞特方言,包括呼倫貝爾陳巴爾虎、新巴爾虎、布里亞特等土語。衛拉特方言,包括阿拉善等地蒙古族所使用的土爾扈特、額魯特、察哈爾土語。

(2)蒙古族生活創造擴展閱讀:

蒙古族的宗教:

薩滿教是蒙古人古老的原始宗教。薩滿教崇拜多種自然神靈和祖先神靈。成吉思汗信奉薩滿教,崇拜騰格里汗「長生天帝」。直到元時期,薩滿教都在蒙古社會占統治地位,在蒙古皇族、王公貴族和民間中仍有重要影響。

皇室祭祖、祭太廟、皇帝駕幸上都時,都由薩滿主持祭祀。成吉思汗和他的繼承者對各種宗教採取了兼容並蓄的政策。流行的宗教有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基督教、薩滿教等。

蒙哥汗時期,蒙哥汗和皇族除信奉薩滿教外,也奉養伊斯蘭教徒、基督教徒、道教弟子和佛教僧侶,並親自參加各種宗教儀式。元朝時也採取同樣的政策。元朝時期伊斯蘭教徒的建寺活動遍及各地,基督教也受到重視和保護。

國師八思巴曾向忽必烈及其王後、王子等多人灌頂。佛教取代了薩滿教在宮廷里的地位。但佛教的影響僅限於蒙古上層統治階級,蒙古人大多信奉的仍然是薩滿教。

3. 蒙古族舞蹈的創新體現在哪些方面好急···可以幫我回答么

一、蒙古族舞蹈的傳承、發展和創新是時代的召喚

歷史的波濤穿透了無數次社會的變遷,蒙古族舞蹈文化在歷史的長河中潛移默化的發展和變化著。面對新時代的審美變遷,面對傳統價值觀與現代思維的沖撞,隨著西方文化在中國的傳播,傳統的審美觀受到很大的沖擊。生活內容、思維理念、信仰愛好和審美需求都發生了全然不同的變化。因此,歷史積淀形成的傳統風格模式,對新生活、新理念、新的時代精神的彰顯已經力不從心。"粉墨當隨時代"的舞蹈藝術,首先應該對"傳統的既成模式",也就是"舞蹈形式感"的改造,新的創作思維、結構方法以一種新的審美原則,創作出具有新時代氣息和形象的舞蹈作品。我們必須以蒙古族傳統風格化的舞蹈圖式和韻律為依據,作為舞蹈創新的動機源點,因為那是蒙古族人民獨特的精神和性格的形象積淀,在這基礎上,用現代生活情感、審美意識,發展和創造出具有個性化、多樣化的民族舞蹈作品,使蒙古族舞蹈藝術更加豐富多彩而發揚光大。

二、創作借鑒現代編舞技法,豐富傳統舞蹈的單一性

傳統民間舞蹈有較鮮明的特定風格和模式,正是這一點在創作中,各種新的生活、新的情感的表達與典型形象的塑造受到束縛,所以編導在不改變其主體風格和蒙古族舞蹈特定的審美心態的前提下,藉助現代的、先進科學的編舞技法,在動作結構上改變其固定的單一性,打破傳統的動作連接邏輯,開發多方位、多角度的動作變化,展開一個更大的創作空間,讓傳統舞蹈動作元素和動機不再單一和重復,而是通過空間、幅度和力度的多變性,節奏的更加豐富,使舞蹈的內在邏輯呈現出豐富的可能性,在舞蹈畫面的運行方向和調度線條,以及造型定位上,可選擇不對稱性、自由性、出乎意料的變化性和新奇感,打破原有民間舞的單一規整性,從而加強視覺藝術的魅力,使蒙古族藝術更加絢麗多姿。

三、現代音樂給傳統民間舞注入新活力

現代音樂的發展和豐富性,推動了傳統民間舞的固定形態和動勢風格的發展變化,使舞蹈散發出時尚的氣息,現代音樂的結構立體交叉,結構豐富多彩,音樂配器新穎、獨特,富有靈動的新激情,能引導舞蹈編導進入的新的想像空間,引發新的創作靈感和沖動。

現代音樂創作手法多樣,變化奇特,它的融入會給傳統蒙古族舞蹈新作品的創作注入新活力和生命力。

四、傳統風格與現代人思想個性的相融

現今,有許多民族民間舞蹈,已從單一展現風俗、傳統形態的層面,提高到了開始關注現實生活、生命與真情的高層面。在當下的蒙古舞創作中,傳統風格的語匯模式,一定程度制約著鮮活的形象塑造,特別是年輕一代的舞蹈人,他們迷茫、不知去向何方?傳統的模式已不能滿足他們的創作和表演慾望,他們激情滿懷、嚮往無限,我深深地理解他們的同時,也感悟到創作的方向應該是傳統舞蹈風格模式與新時代的生活圖景、人物個性的相互融合,建構出新時代特徵的民族舞蹈語匯形象。在此必須強調,是建立在蒙古族傳統舞蹈風格上的創新,如果我們在享用自由的天空之時,放棄了生根的民族文化土壤,根無所系,便無從滋養,就會隨風漂浮的無影無蹤。因此,保護和傳承好濃郁的傳統舞蹈風格特色的同時,創新和宣洩新時代的精神情感,需要的是"生命化創作原則"的融入,使新的藝術理念和具有時代個性的舞蹈作品更加多姿多彩。讓傳統蒙古族舞蹈的現代步伐更加扎實有力,讓蒙古族舞蹈之舞台藝術更加鮮艷奪目,在創新發展和求索進步的同時,牢記:"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

http://www.nmonline.com.cn/s/ProctShow_other_share.asp?ID=480&ClassID=95

4. 蒙古族的居住地區、風土人情、民俗習慣都有什麼

1、白月節

白月節(白節),蒙歷新年,蒙古語為查干薩爾,日期與中國藏歷年相同,節日習俗和漢族的春節相似,是蒙古國民間最隆重的節日。1988年12月,蒙古大人民呼拉爾主席團決定,白月為全民節日。

2、國慶節

國慶節為7月11日。1921年7月10日,蒙古人民黨在庫倫(今烏蘭巴托)成立君主立憲政府,後將7月11日定為國慶日。

1922年起,蒙古定期在每年7月11日舉行全國性那達慕,成為國慶活動的一個主要組成部分。1997年6月13日,蒙古國慶中央委員會第三次會議決定將蒙古國慶易名為 「國慶節-那達慕」。

3、蒙古國飲食文化受俄羅斯的影響,進餐廳前需在門前脫去外套以示禮貌,吃飯中不得大聲喧嘩,男士需為女士拉椅子先行入席,菜品多西化。

4、蒙古人忌諱別人觸摸自己的頭部和帽子;向別人遞交東西要用右手,以示尊敬;與客人正式會面或共同進餐要衣著整潔,男士應著西裝打領帶,女士應化妝並佩戴首飾;送客人離開時,主人不必出門。

5、到蒙古包坐客,要注意不要踩牧民的門檻。還有,不要在火盆上跨過。吃飯時,不要把刀尖對著主人。坐的位置也很有講究,男的坐左邊,女的坐右邊,忌諱混雜而坐。

還有,特別注意,如果在蒙古包中住宿,客人要睡在蒙古包的西側。蒙古包的東側是留給女主人睡的地方。這點一定非常注意。當然如果有單獨的蒙古包更好。內地有些對草原上的牧民奇特習俗的傳聞屬於以訛傳訛,千萬不要當真。

5. 說一說蒙古族牧民的日常生活情況

草原牧民的日常食品主要分為三大類:奶食、肉食和糧食。蒙古族牧民傳內統的放牧方式是游容牧,牧民過著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圓圓的蒙古包是蒙古族牧民們流動的家。它是用木桿作支架,外面罩著羊毛氈的一種圓形帳篷。內蒙古草原冬天非常寒冷,罩著的羊毛氈是為了抵擋刺骨的寒風。遼闊平坦的草原為馬提供了盡情馳騁的空間。豐盛的草是馬的食物。蒙古族人民從小與馬打交道,他們傳統的交通工具就是馬。牧民的生活一半在馬背上,一半在蒙古包里度過。因此,蒙古族被人們稱之為「騎在馬背上的民族」。
蒙古族牧民身穿長而肥大的蒙古袍,腳蹬蒙古靴,寬大的蒙古袍擋強大的風沙又能護膝防寒,還可以作被子蓋,真是「一物多用」啊!
http://www.hqsyxx.com/wangluoketang/neimenggucaoyuan/shenghuo04.htm

6. 蒙古族人 忌諱,喜好,生活習慣

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蒙古族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生活習慣和生活方式。蒙古包是蒙古族的傳統住房,其特點是易於裝拆搬遷。一座蒙古包只需兩峰駱駝一輛牛車就可運走,兩三個小時就可搭蓋起來。蒙古包內使用面積大,空氣能很好地流通,採光好,冬暖夏涼,遮風擋雨,很適合牧民的生活。蒙古族人以肉食、奶食為主,傳統的吃法有「手扒肉」:將大塊肥嫩綿羊肉用白水煮熟後端上桌,用蒙古刀割下蘸作料吃;「烤全羊」:將整隻羊去掉內臟,把各種調料填進切口和腹腔內,然後裝爐烤制,烤成的全羊外皮香酥、肉嫩味美,是招待貴賓的佳餚。蒙古族人酷愛飲茶,尤其是用磚茶煮的奶茶。此外,馬奶酒也是蒙古族的傳統飲料之一。待客禁忌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中國自古乃禮儀之邦,好客之情人皆有之,而蒙古族尤盛。來蒙古包作客,不但會受到主人熱情的款待,還會感受一些從未接觸,從不知道的民族文化。當然,在進入蒙古人的生活之前,必須要了解他們的一些習俗和禁忌,否則,若是按自己的想法去隨意行事,不但會鬧笑話,而且會令蒙古族同胞不高興。首先到蒙古族家裡做客忌諱進屋時把衣襟掖在腰帶里,挽著袖子,也不可手提馬鞭子進屋。不論客、主,都要讓長輩和老人先進屋。進屋後,忌諱亂坐位置。來者是客,主人一般要讓客人上邊坐,而客人請老人先就坐。在蒙古包里,總是長輩老人正面而坐,男人做西邊,女人做東邊。有客人在場忌諱對孩子發脾氣,更不能打罵孩子。長輩和老年人講話忌諱打岔、揭短。有疑問或需要說明情況,待人家講完後再問。假如你來蒙古包作客,主人會立刻獻上一碗熱氣騰騰的奶茶,接著又端上來炒米和一大碗一大碗的奶油、奶豆腐和奶皮子等奶製品,當主人請你品嘗時不要拒絕,否則要傷主人的心,使主人感到遺憾。蒙古人不怕不別人吃得多,食用越多,主人越高興。接受主人的茶飯後,忌諱一點也不吃;忌諱用筷子食用奶食和站著喝奶和吃奶食品;忌諱隨便撒倒奶子;遇到別人端奶走過時,不能視而不見,必須嘗一嘗再走。喝茶的忌諱:敬茶時忌諱滿杯;忌諱用左手倒茶;忌諱從門里向外倒茶水;吃飯喝茶時忌諱長吁短嘆。食用紅食禁忌:在品嘗德吉和食用羊背子時,忌諱衣冠不整,除無名指外,其他手指禁止彈灑德吉;啃骨頭時忌諱殘留肉屑;在食用肩胛肉時,忌諱咬著吃,應該用刀或用手撕著吃;食用完的骨頭,忌諱用相互敲擊;平時的肉食品中,忌諱食用牛膽囊和狐狸肉,狗肉、貓肉。吃飯禁忌:忌諱給客人食用無鹽的茶飯;吃熱飯時忌諱用嘴吹氣;忌諱倒撒食物;飯後忌諱伸懶腰。相對與待客來說,主人家平時做准備工作的時候也是有禁忌的:比如砍肉時忌諱斷骨,應該斷開關節;忌諱在放肉食品時倒放頭尾;往鍋里下米時忌諱用袋子倒;搗碎茶葉時忌數數;烙餅和油炸食品時忌諱大聲喊叫,說不吉利的語言等。

7. 蒙古族的生活習俗與發展

蒙古族自稱「蒙古」。「蒙古」這一名稱較早記載於中國《舊唐書》和《契丹國志》,其意為「永恆之火」。別稱:「馬背民族」。蒙古族發祥於額爾古納河流域,史稱「蒙兀室韋」、「萌古」等。
蒙古族是東北亞主要民族之一,也是外蒙古的主體民族。除了外蒙古外,蒙古族人口主要集中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內蒙古自治區和新疆自治區及臨近省份以及俄羅斯聯邦。全世界蒙古族人約為一千萬人,語言為蒙古語,其中一半以上居住在中國境內,1271年蒙古大汗國改名為大元國,或稱「大元大蒙古國」(Dai Ön Yeke Mongghol Ulus),是為元朝的正式開始,蒙古大汗忽必烈成為中國皇帝,後尊稱元世祖。在元朝時,中國實現了歷史上最大范圍的統一,?成為當時世
?界上面積最大和軍事上最強大的國家,中國再次成為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的國家,版圖空前遼闊。 蒙古族開創的元朝創設了「行省」制度,行政制度--省的制度從800年前一直用到現在,「省」的名稱也用到了現在。現在的內蒙古、新疆、廣西、雲南、貴州等民族地區,都在行省的管轄之下。把雲南、四川、華北、東北廣大地區納入到中國中央政府的有力管轄下,設宣政院直接管理西藏,設澎湖巡檢司管理澎湖、台灣,同時在雲、貴、川、康等民族地區設土司制度,加強了中央對邊疆地區的統轄。蒙古族人建立的中國元朝的統一,在我國歷史上具有深遠的意義:它結束了中國唐末以來國內分裂割據和幾個政權並立的政治局面,奠定了中國元、明、清六百多年國家長期統一的政治局面;它促進了國內各族人民之間經濟文化的交流和邊疆地區的開發,進一步促進了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 尤其是中國在元朝實現了中國歷史上的最大范圍的統一,把以前中原王朝無法統一的青藏高原納入直屬版圖,在多民族統一的中國的形成和發展史上具有至關重要的地位。 清朝時期漠南蒙古、漠北蒙古大部、漠西蒙古部分納入中國版圖。外蒙古喀爾喀受漠西蒙古准葛爾部進攻,外蒙三部落潰敗,外蒙古庫倫活佛(喇嘛教,與清王朝信仰相同)歸附中國,而不是投向沙皇俄國。他說:「俄國不信佛教,衣服奇形怪狀。中國一片繁榮景象,又信佛教,有用不完的財寶,綾羅稠緞,依靠他們,生活一定愉快「。庫倫活佛與玄曄私交實篤,外蒙最終主動歸附,清庭出錢出力,派精銳協防,1696年,葛爾丹叛軍在清軍三路大軍圍剿下大敗,次年葛爾丹自殺。自此180多萬平方公里的漠北納入中國版圖。 漠西蒙古土爾扈特18世紀中期後沖破沙俄阻撓回歸中國。世界上超過一半的蒙古族人住在中國,新中國的民族政策讓在中華民族大家庭的蒙古族人的社會文化經濟等方面得到了良好的發展,與中華民族大家庭其他民族共同繁榮,體現了漢族離不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也離不開漢族。

敬茶:到牧民家做客或在旅遊點上,主人或服務小姐首先會給賓客敬上一碗奶茶。賓客要微欠起身用雙手或右手去接,千萬不要用左手去接,否則會被認為是不懂禮節。主人或服務小姐斟茶時,賓客若不想要茶,請用碗邊輕輕把勺或壺嘴一碰,主人便即刻會明白賓客的用意。客來敬茶是一種高尚的蒙古族傳統禮儀。在蒙古歷史上不論是富貴之家還是貧窮之家,不論是上層社會還是平民百姓,也不論在交際上或在家裡,在旅途,或在其他一切場合,莫不以茶為應酬品。家中有客來,茶是必不可少的款待物。因此,牧民們招待客人,照例是先向貴賓獻上一碗奶茶,接著主人又端上來炒米和一大碗一大碗的奶油、奶豆腐和奶皮子等奶製品。 敬酒:斟酒敬客,是蒙古族待客的傳統方式。他們認為美酒是食品之精華,五穀之結晶,拿出最珍貴的食品敬獻,是表達草原牧人對客人的敬重和愛戴。通常主人是將美酒斟在銀碗、金杯或牛角杯中,托在長長的哈達之上,唱起動人的蒙古族傳統的敬酒歌,客人若是推讓不喝酒,就會被認為是對主人瞧不起,不願以誠相待。賓客應隨即接住酒,接酒後用無名指蘸酒向天、地、火爐方向點一下,以示敬奉天、地、火神。不會喝酒也不要勉強,可沾唇示意,表示接受了主人純潔的情誼。接著穿戴民族盛裝的家庭主婦端來清香撲鼻的奶酒款待客人,這也是蒙古族的傳統禮節。主人會用詩一般的語言勸酒:「遠方的客人請你喝一杯草原佳釀,這是我們民族傳統食品的菁華,也是我們草原人民的厚意深情」。 敬神:蒙古民族的禮宴上有敬神的習俗。據《蒙古風俗鑒》描述,廚師把羊割成九個相等的肉塊,「第一塊祭天,第二塊祭地、第三塊供佛、第四塊祭鬼,第五塊給人,第六塊祭山,第七塊祭墳墓,第八塊祭土地和水神,第九塊獻給皇帝」。祭天則把肉拋向蒙古包上方;祭地則拋入爐火之中;祭佛置於佛龕前;祭鬼置於包外;祭山則掛之於供奉的神樹枝上,祭墳墓即祭本民族祖先。置於包外,祭水神扔於河泊,最後祭成吉思汗,置於神龕前。這種習俗可以追溯到古老的薩滿教,其崇拜多種神祗,爾後蒙古族信仰的喇嘛教又吸收了其古老的民間信仰,把眾多的神祗入了喇嘛教的軌跡。 待客:蒙古族自古以來以性情直爽、熱情好客著稱。對家中來客,不管常客還是陌生人,都滿腔熱忱。首先獻上香氣沁人的奶茶,端出一盤盤潔白的奶皮、乳酪。飲過奶茶,主人會敬上醇美的奶酒,盛夏時節還會請客人喝馬奶酒。有些地區用手扒肉招待客人,還有一定的規矩。例如用一條琵琶骨肉配四條長肋骨肉進餐;牛肉則以一根脊椎骨肉配半節肋骨及一段肥腸敬客。姑娘出嫁前或是出嫁後回娘家都以羊胸脯肉相待,羊的小腿骨、下巴頦、脖子肉都是給晚輩和孩子吃的。接待尊貴的客人或是喜慶之日則擺全羊席。 尊老愛幼:蒙古人長幼有序,敬老愛幼。到蒙古包牧民家做客,見到老人要問安。不在老人面前通過,不坐其上位,未經允許不要與老人並排而坐。稱呼老人要稱「您」,不許以「你」相稱或直呼其名。見到牧民孩子不要大聲斥責,更不能打孩子。不要當著家人的面說孩子生理上的缺陷。對孩子和善、親切,被認為是對家長的尊重。 唱歌:蒙古民族的勸酒往往通過情真意切的歌唱表達出來,唱歌與勸酒是同時進行的,往往一人主唱之後,大家舉杯合唱,然後大家一起乾杯,如此數遍,酒意酣暢。歌唱有禮儀性的,也有即興盡興的,有一人或數人的,也有合唱的,其歌唱往往痛快淋漓,通宵達旦。熱情好客:蒙古民族有重情好客的傳統美德,這種習俗從古代一直流傳到現在。蒙古族傳統音樂的發展與本民族的歷史和文學的發展緊密相連,詩配以樂,歌含有詩,詩歌並存。蒙古族民歌內容豐富,題材廣泛,數量浩瀚,按地域可分為東蒙民歌和西蒙民歌,按歌種可分為長調、短調、潮日、敘事歌、酒令、兒歌、搖籃曲、宗教歌曲「博」、歌舞曲「安代」、「浩都格沁」等。 選獵狗:蒙古族有獵狗打獵的習俗。因此,他們非常重視選留一隻好獵狗——「台格」,也就是經閹割的短毛細狗。選留獵狗要注重好的品種,即從良種小狗崽中挑選腰身長,尾巴長而勻稱,聽覺靈敏,視力敏銳,動作敏捷,跑起來快的小狗作獵狗。 問候:蒙古族是一個熱情好客的民族。見面要互致問候,即便是陌生人也要問好;平輩、熟人相見,一般問:「賽拜努」,若是遇見長者或初次見面的人,則要問:「他賽拜努」。款待行路人,是蒙古族的傳統美德,但到蒙古族人家裡做客必須敬重主人。進入蒙古包後,要盤腿圍著爐灶坐在地氈上,但爐西面是主人的居處,主人不上坐時不得隨便坐。主人敬上的奶茶,客人通常是要喝的,不喝有失禮貌;主人請吃奶製品,客人不要拒絕,否則會傷主人的心。如不便多吃,吃一點也行。
蒙古人起名習俗
其男子起名的特點有: 一、按民族心理習慣起名,如:帖木兒、格斯兒、巴特爾等; 二、按長輩的期望起名,如:吉雅賽音(好運)、巴雅爾(喜悅)、 白音(富足) 、吉日格勒(幸福)等; 三、按嬰兒出生時,長輩的年齡起名,如:塔賓(五十) 、吉仁泰(六十)、 達楞(七十) 等; 四、以勇猛的禽獸名稱起名,如:少布(飛禽)、 巴拉(虎)、 赤那(狼)、 阿不爾斯郎(獅子) 、部日固德(鷹)等; 五、按自然萬物名稱起名,如:朝魯(石頭) 、阿古拉(山)、 牧仁(河) 、塔拉(原野)等; 女子起名的特點有: 一、以明亮的星辰為名,如:娜仁(太陽) 、薩仁(月亮)、 敖敦(星辰) 、娜仁高娃(太陽般美麗) 、薩仁高娃(月亮般美麗)等; 二、以美麗的花草樹木為名,如:薩日朗花(山丹花) 、其其格(花兒) 、娜布其(葉子) 、海棠等; 三、以珠寶玉器為名,如:哈斯(玉)、 塔娜(珍珠)、 阿拉坦高娃(金子般美麗) 等; 四、以理想為名,如:斯琴(聰穎)、 烏雲(智慧) 、高娃(美麗)、 斯琴高娃(美麗聰穎)等。 按此方法,蒙古女子的名字還可以分出很多種。現代蒙古人的名字,最大特點是不帶名字前綴,因而它只是名字,不應理解成姓名,有極個別帶姓氏前綴的,那隻是個別現象。 蒙古族人騎馬、駕車接近蒙古包時忌重騎快行,以免驚動畜群;若門前有火堆或掛有紅布條等記號,表示這家有病人或產婦,忌外人進入;客人不能坐西炕,因為西是供佛的方位;忌食自死動物的肉和驢肉、狗肉、白馬肉;辦喪事時忌紅色和白色,辦喜事時忌黑色和黃色;忌在火盆上烘烤腳、鞋、襪和褲子等;禁止在參觀寺院經堂、供殿時吸煙、吐痰和亂摸法器、經典、佛像以及高聲喧嘩,也不得在寺院附近打獵。 火忌:蒙古族崇拜火、火神和灶神,認為火、火神或灶神是驅妖避邪的聖潔物。所以進入蒙古包後,禁忌在火爐上烤腳,更不許在火爐旁烤濕靴子和鞋子。不得跨越爐灶,或腳蹬爐灶,不得在爐灶上磕煙袋、摔東西、扔臟物。不能用刀子挑火、將刀子插入火中,或用刀子從鍋中取肉 水忌:蒙古族認為水是純潔的神靈。忌諱在河流中洗手或沐浴,更不許洗女人的臟衣物,或者將不幹凈的東西投入河中。草原乾旱缺水,逐水草放牧,無水則無法生存。所以牧民習慣節約用水,注意保持水的清潔,並視水為生命之源。

8. 蒙古族使用的生活用品。誰知道是做什麼用的

裝酥油茶的吧!

9. 蒙古族為適應什麼生活而創造了什麼

蒙古族為了適應游牧生活而創造了可以長途移動的、顏色各異的蒙古回包。
蒙古民族有數答千年的歷史,被稱為「馬背上的民族」。性格爽朗、好客的蒙古族人愛馬,喜飲馬奶酒,不論是祭祀祖先或天地神佛,還是有朋自遠方來,都要敬獻馬奶酒。

10. 元朝滅亡後,蒙古人為什麼都投靠了明朝

很簡單,蒙古人已經適應了中原的生活,不想要再回到,經常吃不飽飯的游牧生活。而且長期生活在中原,他們已經成了中原子民的一部分,元帝對他們也不好,他們沒必要跟著元帝去過著逃亡的生活。

而且蒙古族生活在中原的時間已經很長,和漢族之間也進行了聯姻,並且互相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從感情上要走也割捨不下。而且他們也做不到與自己的親人,刀劍相見,雖然仍分為蒙古人和中原人,可是,在長期的生活中大家已經成為了真正的一家人。所以我覺得不管從哪方面來說,蒙古人都會選擇跟隨明朝,而不是元帝。

熱點內容
美發店認證 發布:2021-03-16 21:43:38 瀏覽:443
物業糾紛原因 發布:2021-03-16 21:42:46 瀏覽:474
全國著名不孕不育醫院 發布:2021-03-16 21:42:24 瀏覽:679
知名明星確診 發布:2021-03-16 21:42:04 瀏覽:14
ipad大專有用嗎 發布:2021-03-16 21:40:58 瀏覽:670
公務員協議班值得嗎 發布:2021-03-16 21:40:00 瀏覽:21
知名書店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9:09 瀏覽:949
q雷授權碼在哪裡買 發布:2021-03-16 21:38:44 瀏覽:852
圖書天貓轉讓 發布:2021-03-16 21:38:26 瀏覽:707
寶寶水杯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5:56 瀏覽: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