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芽糖發明人
『壹』 麥芽糖被偶然發現的故事是怎樣的
人們的祖先嘗到抄香甜的麥芽糖大襲概很早。而且也絕非是某位聖賢的發明,而是與酒的發明相似,初時只是自然發生的事。
在原始社會中,當人們步入農耕為主的時代以後,收獲來的穀物越來越多,但又沒有較好的貯藏設備和處所,被雨淋受潮的機會是很多的,於是穀物便會發芽。
當時的人們捨不得丟棄這種發芽的穀物,仍然取來炊煮食用,結果發現它變得有些甜味,更加可口。這就是說,嘗到了麥芽糖的味道。於是,人們自然地就會逐步總結經驗,優選出了谷芽,風干磨碎製成「曲」,像酒麴那樣,用它來糖化各種蒸煮熟的稻米、大小麥、黃米、高粱、糯米、玉米等。再經過濾、煎熬就會得到含有豐富麥芽糖的糖食了。
這種糖食最初叫作「餳」或「飴」。初時讀如「唐」,漢代時則改讀如「羊」,其後又改餳聲從唐,寫為「醣」或「糖」,即成為現在的糖字了。餳、飴中除麥芽糖外,另一種成分叫作「糊精」,在現代化學中,糊精也屬於糖類,但是沒有甜味。
從有關「餳」的各種文字可以推斷出,在大約3000年前的周代時期,甚至殷代時就已出現制餳的加工製作工藝了。例如戰國時成書的《尚書》中就已有「稼穡作甘」的話,意思就是耕作、收獲的穀物可製作出味甜的餳。
『貳』 麥芽糖是大韓民國發明的嗎
宇宙都是大寒冥國的,思密達!!
『叄』 麥芽糖要怎麼做誰發明的麥芽糖
麥芽糖復的製作方法
麥芽糖色澤制紅黃,性狀糊粘、味道甘甜,是生產糕點、糖果所必須的原料,還具有潤肺止咳的葯效。
製作麥芽糖的主要方法是:
1.選料選擇乾燥、純凈、無雜質的小麥或大麥、玉米或糯米、無霉爛變質的紅薯作原料。小麥與其它原料的比例為1:10,即1公斤小麥或大麥,配以10公斤玉米或糯米以及紅薯等。玉米需粉碎成小米大小,紅薯粉碎成豆渣狀,但不能粉碎成粉狀。
2.育芽將小麥粒或大麥粒洗凈,放入林桶或瓦缸內加水浸泡。浸泡的水,夏天用冷水,冬天用溫水。將麥粒浸24小時後撈起,放入籮筐里,置於院子中,每天用溫水淋芽1~2次,水溫不要超過30。C。經過3~4天後,待麥芽長出二葉包心時,將其切成碎段,且越碎越好。
3.煮濾將玉米碎粒或糯米洗凈,在水中浸泡4~6小時,待玉米碎粒或糯米吸水膨脹後,撈起瀝干,置於飯甑或蒸籠內,以100。C蒸至玉米碎粒或糯米無硬心時,取出鋪攤於竹席上,晾涼至40~50。C。然後,拌入切碎的麥芽,經發酵5~6小時里,再裝入布袋內,扎牢袋口,置於壓榨機或土製榨機上,榨擠出汁液,即為麥芽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