槍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1. 第一把槍是在什麼時候發明的
公元1132年,中國來南宋的軍事家陳規源發明了一種火槍,這是世界軍事史上最早的管形火器,它可稱為現代管形火器的鼻祖。1860年,美國首先開創了連珠槍的先河。該槍也是一種單發步槍,但無需從外部一發發地裝彈,而是依靠彈倉存貯彈葯,用手扳動槍機即可重新推彈入膛,能接連射擊若干次,射擊速度比手動單發步槍快得多。第一支半自動步槍是蒙德拉貢(墨西哥的一位將軍)設計的。而真正標志著槍機直動式步槍時代的結束和自動步槍時代到來的半自動步槍,是美國人約翰·坎特厄斯·加蘭德研製的M1加蘭德步槍。發明它是為了作為戰爭的武器。
2. 槍是什麼時候發明的是誰
冷兵器的槍還是熱兵器的槍?
槍的發明不用大腦也知道是中國人。 中國 最早有關槍的內紀錄是《宋史》卷一百九十七。它告訴我們,中國人在公元1259年 在壽春府(今安徽壽縣)就曾用火葯從竹管來射子窠(陶土粒),史稱「突火槍 「,是日後火銃的前身。
不過從槍這個詞的喊法上來說,應該是外國人,早期的有刺刀,一次只能發射一顆子彈。中容國人沒見過,以為那是和冷兵器一樣的長矛類兵器,於是喊之為「槍」
3. 現代槍支是哪個國家發明的
現代槍支是由普魯士(德國)工人馮·德雷澤發明的。
最早的後裝槍是由普魯士(德國)軍械版工人馮權·德雷澤發明的。這種槍同時又是一種擊發槍。一扣扳機,一根長撞針便從彈葯筒的底部穿過,插入炸葯,刺穿雷管,引發炸葯爆炸,將彈丸發射出去。
後裝槍這種從後面裝彈的武器才真正具有了前人無法想像的射程、准確性和發射速度。後裝槍和擊發式槍擊的出現,標志著槍的發展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現代槍械)。
(3)槍是什麼時候發明的擴展閱讀
1841年,德萊賽解決了針發槍的幾項跨越性的關鍵技術後,德萊賽步槍立即被普魯士軍隊採納,並以M1841的名稱列裝。
由於1860年美國內戰、普魯士-丹麥戰爭中後膛槍的出色表現,1864年,英國成立了一個委員會負責挑選一種新步槍,替換過時的恩菲爾德M1853。委員會首先決定採用美國人雅各布·斯奈得(Jacob Snider)的設計作為過渡方案,將前膛裝填的恩菲爾德改裝為後膛裝填並改用金屬彈殼彈葯。
4. 火槍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火槍是最原始的管形火器,在它的基礎上,經過幾百年的發展,才有了現代的槍和炮,因此它被看作是槍炮的祖先。
那麼中國什麼時候發明了火槍?過去傳統的看法,是以馮家升先生發表於1947年的《火葯的發現及其傳布》為代表的觀點,認為火槍是1132年(南宋紹興二年)宋將陳規在湖北德安(今湖北安陸)抵抗金軍圍攻時首先使用的。此說多年來一直為人們沿用。1981年8月,在布加勒斯特召開的第16屆國際科學史大會上,英國著名學者李約瑟博士和魯桂珍博士聯名發表了論文《關於中國文化領域火葯與火器史的新看法》,其中對火槍的發現時間提出了新見解,文中說:現在必須把火槍的發明向前推200年,因為克萊頓·布雷特在巴黎的基邁博物館發現了一張關於佛教的橫幅畫,其年代可確定為約950年,上面畫著的顯然是一支火槍。在此之前,李約瑟博士到中國講學時,曾展示了那幅畫。這幅有關佛教的畫原封存於敦煌莫高窟藏經洞中,20世紀初被法國伯希和掠奪。關於藏經洞封閉的原因和時間,學術界一致認為是公元11世紀初為躲避戰亂而封,洞中所出最晚紀年的卷子是1002年(北宋咸平五年)寫的。
由此可知,李約瑟博士所依據的這幅畫,其最晚年代也在11世紀初,比陳規使用火槍的記載早100多年。
5. 世界上的第一把槍是誰發明的叫什麼哪個國家的什麼時候為什麼發明它
公元1132年,中國南宋的軍事家陳規發明了一種火槍,這是世界軍事史上最早的管形火器,它可稱為現代管形火器的鼻祖。到了南宋開慶元年(1259年)壽春府人創造了一種突火槍,該槍用巨竹做槍筒,發射子窠(內裝黑火葯、瓷片、碎鐵、石子等)。
公元13世紀,中國的火葯和金屬管形火器傳入歐洲,火槍得到了較快的發展。15世紀初,西班牙人研製出了火繩槍。後來,被明王朝仿製,稱之為鳥銃,直到1547年出生的法國人馬漢,將火繩點火改為燧石點火,在轉輪火槍的基礎上改進而成,大大簡化了射擊過程,提高了發火率和射擊精度,使用方便,而且成本較低,便於大量生產。
(5)槍是什麼時候發明的擴展閱讀
槍械的分類
1、手槍:一種單手發射的短槍,是近戰自衛使用的小型武器,在50米內具有良好的殺傷效能,手槍是16世紀以後開始研製的,開始主要是轉輪手槍,就是通過轉動彈盤和槍管將槍彈發射出去,所以一支槍有多個槍管。
2、步槍:一種單兵便攜的長管槍械,有效射程式400米,有的可發射槍榴彈。步槍是最早的一種槍械,13世紀出現射擊火器之後就開始研製步槍,經過數百年的發展,基本趨於完善.早期的步槍是單發裝填,以後出後了自動退殼和送彈的單發半自動步槍,戰斗射速每分鍾15-20發。
3、沖鋒槍:是指雙手持握、發射手槍子彈的單兵連發槍械,曾被稱作 「手提機關槍」。它是介於手槍和機槍之間的武器,比步槍短小輕便,便於突然開火,射速高,火力猛,適用於近戰或沖鋒,因而得名 「沖鋒槍」。但,由於現代自動步槍已經具有和沖鋒槍相似的效能,所以沖鋒槍和步槍很難區分。
6. 手槍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手槍出現的時代,說法大相徑庭。一種說法是手槍出現在1540年,由義大利人造出了回皮斯托亞手槍。另答一種說法是,1419年,胡斯信徒在反對兩吉斯蒙德的戰爭中使用了一種哨聲短槍,手槍因此而得名。從火器史來看,手槍大致經歷的發展過程是:火門手槍--火繩手槍--轉輪發火手槍--燧發手槍--擊發手槍--轉輪手槍(又稱左輪手槍)--自動手槍。但是人們通常所說的現代手槍,實際上只包括擊發手槍、左輪手槍和自動手槍。
7. 槍是什麼時候發明的,這在當時的社會上造成了什麼影響
一、槍的演變
古往今來,「槍」始終是「兵」手中最基本的戰鬥武器。沿著它們產生、發展、演化的足跡,人們可以清晰地看到人類戰爭一幕幕悲壯的發展歷史。
槍的老祖宗是火門槍,步槍的變更:火門槍、火繩槍、轉輪打火槍、燧發槍、擊發槍、轉管槍-連珠槍、栓式步槍、機槍、半自動步槍、沖鋒槍、自動步槍(突擊步槍),而未來則可能最終被理想單兵戰鬥武器所取代。
1、早期火器
1)後裝槍出世前的火器
公元1132年,中國南宋的軍事家陳規發明了一種火槍,這是世界軍事史上最早的管形火器,它可稱為現代管形火器的鼻祖。到了南宋開慶元年(1259年)壽春府人創造了一種突火槍,該槍用巨竹做槍筒,發射子窠(內裝黑火葯、瓷片、碎鐵、石子等)。燃放時,膛口噴火焰,子窠飛出散開殺傷對陣的敵人,這是現代霰彈槍的真正起源。
火繩槍公元13世紀,中國的火葯和金屬管形火器傳入歐洲,火槍得到了較快的發展。15世紀初,西班牙人研製出了火繩槍。後來,被明王朝仿製,稱之為鳥銃,直到公元1525年,義大利人達芬奇發明了燧發槍,將火繩點火改為燧石點火,才逐漸克服了氣候的影響,更重要的是簡化了射擊操作程序,提高了射擊精度,最最重要的是做到了隨時瞬間發射,也為槍械的改進奠定了基礎。
後裝槍的發明是19世紀槍械的一次重大變革,它結束了步槍出世500年都是從膛口用探條把彈丸裝進槍膛內的歷史,被有些史書稱之為"開辟了輕武器和步兵戰術的新紀元"。
2、自動機槍
2)自動原理發明前的槍
自動原理發明前的槍都是單發槍。1860年,美國首先開創了轉管槍的先河。該槍也是一種單發槍,但採用多隻槍管,每隻槍管事先裝入子彈,發射時無需再從外部一發發地裝彈,而是依靠槍管存貯彈葯,在發射時依次將數只槍管中的子彈發射出去。在轉管槍的基礎上,通過改進,發明了轉鏜槍-只用一支槍管,用手扳動槍機即可推動槍膛旋轉並對准槍管,能接連射擊若干次,射擊速度比手動單發槍快得多。在1877年的俄、土大戰中,土耳其軍隊用3萬支轉鏜槍快速射擊,使俄軍陣亡逾3萬人。
轉鏜槍不會有因啞火、卡殼等中斷射擊的優勢,但是也存在膛壓低、初速低、射程近和發射時火光、聲音都比較大的劣勢。
轉鏜槍和轉管槍至今依然在生產和使用,就是現在的轉輪手槍和多管轉管機槍。
然而在槍械中獨領風騷數十年的是德國人保羅·毛瑟。他發明了第一支槍機直動-後座式槍,為槍械自動原理另闢蹊徑,成為現代自動槍械的基礎。毛瑟槍被世界各國廣泛採用,中國也是最早採用和仿製毛瑟步槍的國家之一。
馬克沁被稱為自動機槍鼻祖,在輕武器領域開辟了一個新時代。在索姆河戰役中,德軍運用馬克泌機槍的密集火力,一天內殲滅英軍6萬餘人。馬克沁自動原理的發明,為其它自動武器的研究擴展了思路。
湯姆遜沖鋒槍也是自動步槍的老祖宗了,在馬克沁成功研製後很多人開始選擇了單兵化更輕便的自動火器,湯姆遜創造了這一二戰期間湯姆遜沖鋒槍的偉大奇跡,至今也是威力十足,難怪銀行大盜和黑幫這么喜歡用它。
MP44式突擊步槍是德國二戰期間的先進裝備,起初被希特勒否認。但是此武器卻秘密生產。一次希特勒考察時問戰士們需要什麼,戰士們都答道:需要MP43。希特勒叫人帶來這個他自己都不知道的東西一看,竟然是當初不可以生產的MP43。後來希特勒經過測試,MP43的確很不錯,後改為MP44式突擊步槍。那時候是唯一的發射栓式步槍子彈的自動武器(當時槍栓式步槍的口徑比自動武器(除機槍外)口徑算大的了)
3)不斷更新的自動步槍
第一支半自動步槍是蒙德拉貢(墨西哥的一位將軍)設計的。而真正標志著槍機直動式步槍時代的結束和自動步槍時代到來的半自動步槍,是美國人約翰·坎特厄斯·加蘭德研製的M1加蘭德步槍。該槍經歷了30個春秋才被美軍方承認而列裝,成為第一支被列裝的步槍,並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卡賓槍,實際上也屬於步槍系列。它的槍管較短,重量較輕,可以說是因騎兵的需要而誕生,所以有人又叫它騎槍或馬槍。手槍
俄國的 M1916費德洛夫自動步槍,據資料介紹是世界上出現最早的自動步槍之一。而美國勃朗寧自動步槍的一大功勞,就是在半個世紀後,它啟發了人們發明一種符合現代戰爭要求的單兵輕機槍或班用自動武器。
StG44,1944年命名為突擊步槍,這是世界上第一支真正的突擊步槍。之後,蘇聯AK47卡拉什尼科夫突擊步槍也脫穎而出,而AK47步槍的影響遠遠超過了德國的StG44。
4)形形色色的突擊步槍
突擊步槍以其火力猛、重量輕、體積小等特點備受世界各國青睞。世界上採用小口徑突擊步槍的國家已達到90多個,其中各具特色和最具有代表性的典型突擊步槍有:美國的柯爾特 M16A2型突擊步槍、俄羅斯的 AN-94突擊步槍、以色列的 TAR-21突擊步槍、比利時的 F2000突擊步槍和南非的 CR21無托突擊步槍等。其中 M16A2型突擊步槍以火力密度大、精確度高聞名遐邇,在確定北約標准彈的武器對比評審中大出風頭,它除裝備美國軍隊外,現已銷往世界50多個國家。俄式 AN-94突擊步槍外表採用了引人注目的含玻璃纖維的後托,使用雙排可卸式30發盒式彈匣,能實現2發點射,有效地增強了彈葯的利用率,且在立姿實施2 發點射時,其射擊精度比AK74突擊步槍高13倍。以色列TAR-21突擊步槍採用無托的總體布局,而且可以靈活地更換各種不同長度的槍管,實現不同需求,從而自成槍族。 F2000突擊步槍具有單獨的火控系統,據稱它甚至能與美國的理想單兵作戰武器(OICW)一比高低。
總之,步槍的演變從來沒有停止,突擊步槍的接班武器是理想單兵戰鬥武器,但理想單兵戰鬥武器欲完全取代突擊步槍還尚需時日,因有許多關鍵技術要突破。
武器的樣式也是越來越多。
3、槍栓式步槍/單發式步槍(代表:雷明頓700):指必須需要手動拋殼的步槍,或者是槍栓式拋殼/手動旋轉後拉式拋殼等方式拋殼的步槍稱之:槍栓式步槍/單發式步槍(需要手動填裝子彈,只能裝填一發,巴雷特M99為單發式)
4、半自動步槍(代表:巴雷特M99):絕大多數手槍為半自動,步槍也有半自動。半自動指拋殼和上膛自動完成而無需手動操作的步槍/手槍稱之為半自動步槍/手槍(用土話講,就是一扣扳機打一發,一扣扳機打一發不用拉栓的槍,因為在子彈發射後,槍的自動機構利用火葯氣體做到了拋彈和子彈上膛,但這是需要一次一次的控制的。因此稱之半自動,當然,如果一直扣著扳機打出去的就只是一發啦)
二、槍
全自動步槍/沖鋒手槍(代表:AK47/格洛克18):全自動指完全可以自動進行拋殼和上彈,並且只需要一次控制(即扣下扳機)持續下去便可連續射擊的武器稱之為全自動。絕大多數突擊步槍,步槍都是全自動。手槍如:glock18也是全自動。(就是一直按扳機就可以一直打下去,半自動是一次一次扣扳機一發一發的打)
狙擊步槍:(代表:Cheytac M200干預狙擊步槍):狙擊步槍指在步槍(半自動/栓式/單發式)上加裝了特定用途的遠望鏡(即狙擊鏡)可以打擊遠距離目標的特定用途武器稱之為狙擊步槍。狙擊步槍分為:一般、反人員、反器材、反坦克/防空、干預幾類 突擊槍一般型指口徑適中不超過一般步槍最大口徑的子彈的狙擊步槍,差不多規劃為7.62MM
反人員即特定用途阻攔人員,這個和一般型沒有多大區別,不過是口徑大了一些,AWM(L115A3不是AWP)為.338英寸(越8.6MM)的子彈。M200為.408英寸(10.36MM)的特製子彈,威力在2000米外可以得到很好的保證,介乎於.338和.50之間。
反器材用於摧毀有價值事務或輕裝甲的大口徑武器,都在.50英寸(12.7MM)如巴雷特M107和M82A1
反坦克/防空這類狙擊步槍的口徑較大,因為20MM以上歸為炮彈,很多子彈都超過了20MM,模糊了很多人的觀念。克羅埃西亞的RT 20採用20MM口徑的子彈,可以用於防空。XM109採用25MM的子彈,改自阿帕奇直升機的30MM高爆彈,對付裝甲絕對有備無患。當然25MM也模糊了不知道多少人的觀念,這個可以說是一個射程遠高精度的榴彈發射器了。
三、戰爭作用
槍炮革新對十九世紀陸軍發展的作用
槍支武器十九世紀,影響陸戰很有意義的最早的技術改革是發明和應用火帽。幾世紀以來,在戰場上使用手中火器時的射擊動作本身,是所有動作中最不可靠的。火帽出現後,就消滅了這種現象。燧發槍大約每射擊七發子彈,要瞎火一發。火帽的應用,就使瞎火子彈降為低於每兩百發出現一發。
然而,更為革命性的改進是圓柱錐形子彈,這使高度精確的遠射程來福槍最終替代了精度差、射程近的滑堂槍,成為基本的步兵武器。在發明新子彈之前,來福槍的射擊速度比滑膛槍慢,因為裝彈很困難。由於火葯氣體對鉛彈彈底凹部發生作用,使彈丸具有膨脹的特性。子彈形體小,便於裝填,但射擊後體積膨脹,緊嵌入槍管來福線中,獲得最大轉速以提高精度和增大射程。
如要使滑膛槍與來福槍射擊效果相當,在200步距離處射擊,前者需費相當於後者二倍的子彈,300步處五倍,400步處至少十倍。超過400步射擊距離,滑膛槍已完全失效,而來福槍在800碼處還可射擊軍隊隊形等大目標。在1000碼處,彈丸還具有足夠的末端能量,可穿透四英寸厚的軟質松木板。
在1850-1860年之間發明的來福槍和圓錐形子彈與任何先後的新武器技術發展相比,都具有最深刻的直接革命性影響,即使20世紀出現的高爆彈、飛機、坦克對當代產生的影響都比不上當時的來福槍。主要理由是:因為輕武器與火炮和冷兵器相比,它的殺傷力突然提高了,除了山頭或者山瘠擋住視線是個限制外,等於每個握有來福槍的步兵有了一門具有同樣有效射程和最大威力的火炮。況且,炮兵人員更易受步兵火力殺傷。
早期火器的另一特點是後膛裝填,此法當時久已廢棄,19世紀的科學技術讓它在古時無所作為的困境中解脫了出來。傳統上,後膛武器的困難在於金屬部分裝填接合不嚴密,燃燒火葯產生氣體和火焰從後膛的縫隙中噴射出來。為了與19世紀後膛武器的發展相適應,終於發明了金屬彈葯筒,它連結彈丸、火葯和火帽於一體。這種子彈用特製銅和其它軟金屬製成,爆炸受熱後就會膨脹,能有效封閉向後逃逸的氣體。後膛裝填法使步槍手能夠快速裝彈,免得在敵火力下站立或暴露。
19世紀的新冶金學、化學和彈道學,是在火炮、尤其在重武器的發展中最終獲得了輝煌效果的,至於要達到盡善盡美的程度,那是20世紀的事了。義大利的卡韋利於1846年製造第一門「線膛炮」,也是後膛裝填,用的是盤旋的六角炮膛以代替旋轉的來福線。
1859年的義大利戰爭中,證明拿破崙三世的線膛炮在射程和精度方面絕對優於奧地利的滑膛炮,但多數軍隊直到該世紀70年代才不再依賴滑膛炮。主要因為滑膛炮比試驗中的火炮造價便宜,更加可靠。實際上,由於戰場上新炮的有效射程受炮手視力限制,製造這種新炮並不真正合算,除非觀察距離能大幅度增加。在美國內戰中,線膛炮、滑膛炮,南北雙方都用過,雙方都同樣喜好前裝滑青銅"拿破崙"炮。這種便於使用的火炮,實際上是在歐洲早已過時,在美國壽命也不長的12磅級榴炮。青銅性質較軟,這一直是個嚴重缺點。人們將新的冶金技術結合膛內彈道學進行研究,才有可能利用了鋼的堅硬和耐久的優越性。
來福槍本身既不是新冶金學又不是新彈道學的產物,因為靠來福線增加精度和射程的原理早已眾所周知。但是十九世紀線膛武器的發展大大得益於上述兩門知識的增長。隨著技術的改進,又有了金屬加工機械,就能空前提高鏜孔精度,並在身管中刻劃來福線。幾世紀以來,製造手槍常常是熟練軍械匠的任務,每一件武器他都是作為個人產品生產的,往往是一件藝術品。造槍的基本金屬材料是鍛鐵,所用工藝通常是在芯管周圍綁扎或焊接鐵條。十九世紀,在紐約雷明頓槍炮廠,第一次用鑄鐵孔,製造出帶來福線的身管。生產裝備線也是雷明頓槍炮廠第一家發展的,它的基礎是該世紀早期伊萊·惠特尼和其他人創導的零部件通用互換原則。人們運用彈道科學,設法對這個時期的新線膛武器進行了系統的試驗,從而迅速積累並總結了對於彈丸性狀等各方面的知識。
槍隨著作戰武器經歷了深刻的技術革命,射程增加,精度提高,射速加快,顯然在編制、戰術和後勤支援方面也需要作相應改革。在拿破崙發展了軍、師編制之後,在編制和戰術方面,如果說不是倒退的話,起碼經歷了相當長的停滯時期。1815年至1845年之間著名的一場沖突--即俄土戰爭(1828-1829)中,所使用的陳舊步兵戰術就是明顯例子。俄國人放棄了拿破崙的集中兵力的戰術和戰略原則,同樣,法國和英國部隊仍然堅持閱兵的操練而損害了戰斗訓練。
編制和戰術適應武器的變化較為緩慢,大部分原因在於新武器要求戰場兵力配置分散,而職業軍人卻害怕一旦分散會失去控制,這是可以理解的。當然,問題在於如果士兵分散到讓敵人難以發現,自己的司令自然也一樣很難觀察到他們。如果中層指揮官未能改變戰術機動動作以適應清楚而容易識別的友軍的部署,那麼和友鄰協同也非常困難甚至令人惱火。因此,要求戰術跟上武器的發展,就要涉及到工業革命的另一個范疇,即電和電子。
在那時的軍事專業文獻里和各國軍事指揮部門的上層圈子裡,對於新武器發展的討論相當透徹,有時甚至很激烈。但主要由於擔心戰場失去控制,該世紀中葉大部分職業軍人不同意改變基本的編制和戰術,騎兵的作用因此未受影響。
槍這時期,歐美作戰各國的大多數軍隊,旅、團都不是戰術基本單位,而師是便於管理和機動的標准建制。"師"這個詞用得不嚴格,一般按中世紀習慣是指部分戰線,或者指一支大於旅、然而在規模還是模糊的步兵或炮兵部隊。
英國和美國有保持師一級的法律和條例。在戰時,團或多或少還可任意編成旅或師,到戰事結束,就又解散。和平時期的參謀人員,不能按擴編需要保留那麼多,所以在戰時,參謀軍官擔任嚴峻的任務往往缺少實踐機會。
但在上述軍隊里,和平時期也有保持師和軍的建制的,它們的編制和參謀人員從現代標准看還很幼稚。普魯士雖然主要集中精力於軍一級編制,但在參謀總部的建設方面也已跨出了很大的步子。其他各國軍隊和指揮作戰,認為那是司令官和戰爭委員會的特權。司令官只要求下級指揮官提供建議,而不要求參謀人員提供意見。如普魯士新任總參謀長赫穆特·馮·毛奇1864年所說,這種做法在普魯士司令官中也無一例外。
從理論上講,在一切現有或預期要建立的軍隊中,師是個合成軍隊單位,主要包括步兵、炮兵、騎兵,有時還有編制的或臨時配屬的工程兵支援部隊。一般情況是一個師包括兩個旅。戰斗支援問題各國不一樣,甚至各師之間也不一樣。在法國和其他大多數歐洲國家,一個作戰師的實力通常不多於5000人,不少於2500人。然而在俄國和普魯士,師的實力達12000人,甚至更多。因此,實力數字不大可靠,就是在有些國家裡勉力按文件或編制配足了兵員的部隊,也會迅速減員,從而低於規定的編制數,原因是生病、開小差、掉隊和戰斗傷亡。這時期最重要的沖突對抗是美國、墨西哥戰爭(1846-1848),克里米亞戰爭(1854-1856),美國內戰(1861-1865),奧普戰爭(1866)和普法戰爭(1870-1871)。
槍歐洲對墨西哥戰爭其實未加註意,它的主要軍事意義在於當時人數不多的美國陸軍軍官具有罕見的高度軍事素養,決定性地擊敗了一支規模大得多的墨西哥軍隊。
克里米亞戰爭的大部分經驗教訓都是反面的。在武器裝備、編制和戰術方面沒有劇烈的變革,甚至連溫和的變革也沒有。事實上,雙方的戰術水平一般都很糟糕。當時幾乎沒有察覺到野戰築城對武器的防禦還仍有成效,這一點在塞瓦斯托波爾包圍戰中表現了出來,該戰役歷時12個月,英、法用2587門炮共發射2381042發炮彈,消耗大,戰果較小,與當時軍事上的要求不相符合,只引起了內行人一陣短暫的興趣。
8. 最早的 後膛槍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最早嘗試槍械彈葯後裝的是法國人包利,他試用的子彈本身帶有點火裝置,但由於槍管尾端不密封,火葯氣體從後面跑了出來,因而失敗了。19世紀30年代,有人發明了一種紙殼定裝式槍彈,將彈丸、底火、發射葯合為一體,從而為後裝槍的誕生創造了條件。1835年,普魯士人德萊賽在軍方的支持下發明成功後裝式步槍,這種從身管後方裝填彈葯的槍由身管、槍機、發射機和槍托等組成,發射的就是紙殼定裝槍彈。使用時,射手用槍機從後面將子彈推人槍膛,扣動扳機後,槍機上的長桿形擊針即刺破紙彈殼,撞擊底火,引燃發射葯,將彈丸射出。由於這種槍發射時擊針穿破紙彈殼底部打擊底火,所以叫針刺發火槍。同時,由於這種後裝槍的子彈需要一發一發地裝人槍膛,所以也叫「後裝單發槍」。
19世紀60年代,英美等國開始設計製造後裝連發槍,並相繼裝備部隊,這之後,許多國家競相製造,從而造出了許多種類繁多的槍。我國於1867年研製成功了美式後裝單發槍,其子彈為鉛彈,葯筒有紙和金屬制兩種。到 19 世紀 70 年代,我國已能仿製生產多種後裝單發槍。後來,我國又仿製了多種後裝連發槍。
後裝連發槍的特點是沒有儲存子彈的彈倉,也即時下所說的彈巢。根據彈倉在槍身上的位置不同,通常又分為前托彈倉、後托彈倉和機巢彈倉。彈倉有固定式和可卸式兩種,固定彈倉使用較廣,常能容納5 發子彈,採用彈夾做裝彈工具,可一次將子彈全部裝人彈倉。使用彈倉可大大地縮短裝彈時間,提高槍的發射速度,使射速達每分鍾10~12發。
1866年7 月3 日,在易北河以西的薩多瓦地區展開了一場歐洲近代史上的空前大會戰,普魯士軍和奧地利軍以50萬的兵力進行爭奪德意志領導權的戰爭,在總參謀長毛奇的指揮下,普魯士軍以巧妙的戰術、猛烈的火力打敗了一直稱雄歐洲的奧地利軍。在這場驚心動魄的戰爭中,奧軍傷亡被俘4 .5 萬人,普軍僅損失約1 萬人。普魯士戰勝了奧地利,為德國的統一創造了條件,盡管決定這次戰爭勝敗的因素很多,但這一條因素不可小視;普軍大量裝備了以後裝擊針槍為代表的先進武器,而奧軍使用的仍是前裝燧發槍。
9. 最早的槍是什麼時候出現的
據史料記載,在1259年,中國就製成了以黑火葯發射子窠的竹管突火槍,這是世界上最內早的管形射擊容火器。隨後,又發明了金屬管形射擊火器——火銑,到明代已在軍隊中大量裝備。
14世紀時歐洲也有了從槍管後端火門點火發射的火門槍。15世紀歐洲的火繩槍,從槍口裝入黑火葯和鉛丸,轉動一個杠桿,用硝酸鉀浸過的燃著的火繩頭移近火孔,即可用手點燃火葯發射。
最有名的火繩槍是16世紀20年代出現於西班牙的「穆什克特」火槍。這種火槍的口徑在23毫米以內,槍重8~10千克,彈丸重約50克,射程達250米。彈丸用木製的或鐵制的通條從槍口裝填。裝備「穆什克特」火槍的步兵稱為火槍手。由於火繩雨天容易熄滅,夜間容易暴露,這種槍在16世紀後逐漸被燧石槍所代替。
10. 槍是什麼年代出現的
公元1132年,中國南宋的軍事家陳規發明了一種火槍,這是世界軍事史上最早的管形火器,它版可權稱為現代管形火器的鼻祖。到了南宋開慶元年(1259年)壽春府人創造了一種突火槍,該槍用巨竹做槍筒,發射子窠(內裝黑火葯、瓷片、碎鐵、石子等)。燃放時,膛口噴火焰,子窠飛出散開殺傷對陣的敵人,雖可算作霰彈槍但與現代霰彈槍並無關聯。
公元13世紀,中國的火葯和金屬管形火器傳入歐洲,火槍得到了較快的發展。15世紀初,西班牙人研製出了火繩槍。後來,被明王朝仿製,稱之為鳥銃,直到1547年出生的法國人馬漢,將火繩點火改為燧石點火,在轉輪火槍的基礎上改進而成,取掉了發條鋼輪,在擊錘的鉗口上夾一塊燧石,傳火孔邊設有一擊砧,射擊時,扣引扳機,在彈簧的作用下,將燧石重重地打在火門邊上,冒出火星,引燃火葯擊發。大大簡化了射擊過程,提高了發火率和射擊精度,使用方便,而且成本較低,便於大量生產。17世紀中葉,很多歐洲軍隊普遍裝備燧發槍,一直到1848年,足足裝備了200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