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號的發明家
1. 除號是誰發明的
"÷"最初作為減號,在歐洲大陸長期流行。直到1631年英國數學家奧屈特用":"表示除或比,另外有人用"-"(除線)表示除。後來瑞士數學家拉哈在他所著的《代數學》里,才根據群眾創造,正式將"÷"作為除號。
2. 除號的由來和除法知識
除法最早使用是在先秦時期,或更早一些。形成於那個年代的《筭數內書》中關於除法的表容示方式共有7類19種,涉及55條。
在我國古代,人們很早就掌握了數的除法運算。自公元前春秋戰國4時代之前我國出現了用「九九「表計算乘法以後,人們也總結了用口訣來計算除法的方法。《孫子算經》上說:「凡除之法,與乘正異」當時我國主要是用算籌和門訣來計算除法的。
我們現在用的除法符號「÷」是一位瑞士學者雷恩(Juhann liuinrich Rahn, 1622-1676)於1659年在一本代數書中使用的。幾年以後,該書被譯成英義,才逐漸被人們認識和接受。因為「÷」號在歐洲大陸長期被用來表示減法,為了與減法區別,後來一位德國數學家萊布尼茲(G. W. Leibnitz, 1618-1716)主張用「 :」做除號,與當時流行的比號一致。現在世界上有些國家仍然用「 :」做除號。
3. 數學符號的發明者和發明時間大全
加、減號「 +、-」是15世紀德國數學家魏德曼首創的.他在橫線上加一豎表示增加、合並的意思 ;在加號上去掉一豎表示減少、拿去的意思.乘號「×」是17世紀英國數學家歐德萊最先使用的.因為乘法與加法有一定的聯系 ,所以他把加號斜著寫表示相乘.後來 ,德國數學家萊布尼茲認為「×」易與字母「X」混淆 ,主張用「·」表示 ,至今「×」與「·」並用.除號「÷」是17世紀瑞士數學家雷恩首先使用的.他用一條橫線把兩個圓點分開 ,表示分解的意思.後來萊布尼茲主張用「∶」作除號 ,與當時流行的比號一致.現在有些國家的除號和比號都用「∶」表示.等號「=」是16世紀英國學者列科爾德創造的 ,他用兩條平行而又相等的直線來表示兩數相等.中括弧「[]」和大括弧「{}」 ,是16世紀英國數學家魏治德創造的常用數學符號的發明者
4. 除號的由來
英語中除號的單詞「obelus」來自於希臘語ὀβελός,表示尖銳的棍棒,這與英語中表示方回尖碑(Obelisk)的詞源相答同。
這個符號原本在古代手稿中應用於標記被損壞或虛假的文章,由阿里斯塔克發明以標記荷馬作品中的疑問,常被用來標記福音書手稿中那些有疑問的章節,比如遭受質疑的約翰福音中的章節。而如今這種用法已經被棄置不用。
現在被廣泛使用的除法運算符號「÷」被稱為雷恩記號,它首次作為除號被使用,是在瑞士學者約翰·海因里希·雷恩1659年所著的一本代數書中。但其真正的引入也有可能歸功於這本書的編輯約翰·佩爾。1668年,該書被譯成英文,才逐漸被人們所認識和接受,得以流行起來,沿用至今。
拓展資料
除號(符號:÷,英語:obelus,復數:obeli)是一個由一根短橫線和橫線兩側的兩點構成的符號,其主要用來表示數學中的除法運算。
除號在算術中用來表示兩個數相除。例如:a÷b=c。
上面等式中,a為被除數,b為除數,得到c為商。
在部分文化中,「÷」可以被用作表示範圍(如1÷10,表示1到10的范圍),甚至可以被用作減號。
5. ÷是哪個國家數學家誰發明的
除號「÷」是17世紀瑞士數學家雷恩首先使用的。他用一道橫線把兩個圓點分開,表示分解的意思。後來菜布尼茲主張用「:」做除號,與當時流行的比號一致。現在有些國家的除號和比號都用「:」表示。
6. 數學符號的發明者與發明時間
加號、減號「 +、-」是抄15世紀德國數學家魏德曼首創的。乘號「×」是17世紀英國數學家歐德萊最先使用的。後來 ,德國數學家萊布尼茲認為「×」易與字母「X」混淆,主張用「·」表示 ,至今「×」與「·」並用。除號「÷」是17世紀瑞士數學家雷恩首先使用的。後來萊布尼茲主張用「∶」作除號 ,與當時流行的比號一致。等號「=」是16世紀英國學者列科爾德創造的。中括弧「[]」和大括弧「{}」,是16世紀英國數學家魏治德創造的常用數學符號的發明者。
7. 除號是哪一年誰發明的
除號的來歷
1544年,德國數學家施蒂費爾於其出版的《整數算術》(Arithmetica integra) 中以一個或版一對括弧權作除號(Signs for division),如以 8)24或8)24(表示24÷8;奧特雷德則以a)b(c表示b÷a=c;J.馬洪(1701年)則以D)A+B-C表示(A+B-C)÷D。至1545年, 施蒂費爾又改以大寫德文字母D表示除(Division),其後,斯蒂文亦採用了這符號,他以表示,而戈里馬德(1751年)則以反寫字母表示除,如124=3及a2b2a2。另外,昆尼亞於1790年出版的《數學原理》中,以平放的 小寫字母表示除。
現今之除號「÷」稱為雷恩記號(Rahn's notation),是瑞士人J.H.雷恩於1659年出版的一本代數書中引用為除號。至 1668年,他這本書之英譯版面世,這記號亦得以流行 ,沿用至今。 此外,萊布尼茲於他的一篇論文《組合的藝術》「Dissertatio de arte combinatoria」 內首以冒號「:」表示除,後亦漸通用, 至今仍採用。
8. 除號的由來
就表示拿去(減少)的意思。 除號「÷」是在17世紀由瑞士人拉恩創造的。 大於內號「容>,而從加號「+」中去掉一豎;」。他認為最能表示相等的是一對平行線。他把一條橫線與一條豎線合並在一起來表示合並(增加)的意思四則運算的種種符號是從15世紀才開始逐漸使用的,因為乘法是一種特殊的加法。他用一道橫線把兩個圓點分開、減號「-」;」和「<。公元15世紀,表示分解的意思,歐德萊把加號斜過來寫以表示乘。 乘號「×」是在17世紀由英國數學家歐德萊最先使用的,即同樣長的兩條線段如「=」,是17世紀哈利阿創造的,德國數學家魏德曼首創加號「+」。 等號「=」是在16世紀由一位英國皇家法庭的醫生羅伯特·雷科達首創的。
9. 除號的來歷
除號,是個數學符號,是一個由一根短橫線和橫線兩側的兩點構成的符號,其主要用來表示數學中的除法運算。除號可運用到數學、物理學、化學等多領域。現今之除號「÷」稱為雷恩記號(Rahn's notation),是瑞士人J.H.雷恩於1659年出版的一本代數書中引用為除號。至 1668年,他這本書之英譯版面世,這記號亦得以流行 ,沿用至今。 此外,萊布尼茲於他的一篇論文《組合的藝術》(Dissertatio de Arte Combinatoria)內首以冒號「 :」表示除,後亦漸通用, 至今仍採用。
1544年,德國數學家施蒂費爾於其出版的《整數算術》(Arithmetica Integra) 中以一個或一對括弧作除號(Sign for division),如以 8)24或8)24(表示24÷8;奧特雷德則以a)b(c來表示b÷a=c;J.馬洪(1701年)則以D)A+B-C表示(A+B-C)÷D。至1545年, 施蒂費爾又改以大寫德文字母D表示除(Division),其後,斯蒂文亦採用了這符號,而戈里馬德(1751年)則以反寫字母表示除,如12 4=3及a2b2a2。另外,昆尼亞於1790年出版的《數學原理》中,以平放的 小寫字母表示除。
拓展內容:如何輸入除號
1.在Word中點擊「插入」→「特殊符號」→「數學符號」,然後選擇「÷」即可輸入除號。
2.順次點擊「視圖」→「工具欄」→「符號欄」,然後選擇「÷」即可。
3.打開任意一種輸入法,右鍵點擊「軟鍵盤」圖標,選擇「數字元號」,選擇「 ÷ 」即可。
4.在智能ABC輸入法下,按「V+數字鍵1」,在出現的選擇框中選擇「÷」即可。
5.在Word中依次點擊「插入」→「符號」,在「字體(F)」下拉列表中選擇「Symbol」,然後在第六行第九列選擇即可插入「 ÷ 」。
6.切換到智能ABC或者是全拼。 開啟輸入法小鍵盤。 在小鍵盤上點右鍵,轉換到數學符號狀態。就可以找到「 ÷ 」。
7.在英語輸入狀態「按著『Alt『鍵」再按數字小鍵盤的」247「然後放開「Alt「鍵就有"÷"除號。(同樣方法可按215可得"×"乘號)
8.在搜狗輸入法的狀態時,輸入「ch」,就可以看到「÷」除號。(同樣的方法也可以找到「×」乘號)
9.選擇這個輸入法,前中括弧鍵
10. 除號是怎麼由來的
除號的復來歷
除法運算所使制用的除號「÷」被稱為雷恩記號,因為它是瑞典人雷恩在1659年出版的一本代數書中首先使用的。1668年,他這本書譯成英文出版,這個記號得以流行起來,直到現在。
1666年,萊布尼茲在他的一篇論文《組合的藝術》中首次用「:」作為除號,後來逐漸通用,現在德國、前蘇聯等國一直在使用。
「÷」(除)的符號有兩種說法。一是該符號代表除法以分數的形式來表示,一的上方和下方各加「 」,分別代表分子分母。另一種說法,以分數表示時,橫線上下的「 」是用來與「-」區別的符號。
德國知名科學家萊布尼茲,則認為「×」的符號,雖然使用普遍,卻容易和代表未知數的「X」混淆。所以他主張採用「^」符號來代替。他還主張以「:」替代「÷」的符號。不過這兩種符號,迄今並未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