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是
Ⅰ 中國古代四大發明分別是哪四個發明
分別是:造紙術、活字印刷、火葯、指南針。
1、指南針:指南針的發明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長期的實踐中對物體磁性認識的結果。指南針的始祖大約出現在戰國時期。
2、造紙術:東漢的蔡倫,但在蔡倫之前中國人就已經發明了造紙術,20世紀在中國各地出土的許多西漢時期的古紙片,可以證明這一點。
3、火葯是方士在煉丹的過程中所發明的。火龍炮好象一個火箭筒,在火龍炮的頭尾各有兩只小火箭,小火箭被點燃後會使火箭筒上升,然後點燃火箭筒裡面的其他火箭,射向敵軍,通常用與水戰。
唐代的時候,火葯已經被用於戰爭,宋朝的時候,已經有鐵罐型的殺傷性武器。中國的火葯是經由蒙古人西征傳到阿拉伯再傳到歐洲的。
4、印刷術:根據歷史學家鄧廣銘考證,雕版印刷術發明於唐朝,元代,著名道家學者、農學家與機械學家王禎發明了木活字,並創造出比較簡捷的適於漢字復雜特點的轉盤排字方法。
(1)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是擴展閱讀
1、中國是世界上公認發明指南針(Compass)的國家。指南針的發明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長期的實踐中對物體磁性認識的結果。由於生產勞動,人們接觸了磁鐵礦,開始了對磁性質的了解。人們首先發現了磁石吸引鐵的性質,後來又發現了磁石的指向性。
經過多方面的實驗和研究,終於發明了實用的指南針。最早的指南針是用天然磁體做成的,這說明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很早就發現了天然磁鐵及其吸鐵性。
據古書記載,遠在春秋戰國時期,由於正處在奴隸制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大變革時期,生產力有了很大的發展,特別是農業生產更是興盛發達,因而促使了采礦業、冶煉業的發展。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人們從鐵礦石中認識了磁石。最早的指南針是司南。
2、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的紙張,很大可能是起源於中國南方,並且和嶺南地區特別是環珠江口周圍6000多年前涌現的豐富的樹皮布文化體系有密切關系。
中國自上世紀90年代環珠江口包括香港出土大量石拍,其中,深圳咸頭嶺遺址出土的不同時期石拍,科學測年表明距今6800年前或更早,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樹皮布製作石拍,揭示出中國嶺南地區是世界樹皮布文化起源地。
研究證明樹皮能通過拍打,做成像紙一樣的載體,其存在可能已有數千年之久。樹皮布在南中國很早已存在,東南亞和中美洲也有使用樹皮紙的傳統。
3、火葯是中國古代煉丹家發明於隋唐時期,距今已有一千多年了。火葯的研究開始於古代道家煉丹術,古人為求長生不老而煉制丹葯,煉丹術的目的和動機都是超前的,但它的實驗方法還是有可取之處,最後導致了火葯的發明。
煉丹家雖然掌握了一定的化學方法,但是他們的方向是求長生不老之葯,火葯的發明是副產品。煉丹家對於硫磺、砒霜等具有猛毒的金石葯,在使用之前,常用燒灼的辦法「伏」一下,「伏」是降伏的意思。使毒性失去或減低,這種手續稱為「伏火」。
4、目前發現最早的雕版印刷成品是一單頁版印度梵文撰寫的《陀羅尼經》,該經是印在亞麻紙上,於650年至670年間出版,且在1974年於西安附近的唐代陵墓出土。
1966年,考古學家在韓國發現了一本微型《陀羅尼佛經》,該經內含唐朝女皇武則天(約690年-705年)頒行的則天文字。
學者斷定該經不早於704年,後來被珍藏在一座建於751年統一新羅時代的舍利塔里。不過,已知最早一般大小的印刷出版書籍,是唐代(618年-907年)間刊行的《金剛經》。
Ⅱ 中國古代四大發明是什麼
火葯
火葯是中國古代人民的偉大發明,有趣的是,它竟最先出現在煉丹方士的煉丹爐中。
從戰國到西漢這一時期,有些人想長生不老,有些人貪求金銀財寶。於是有人就把冶金技術運用到煉制礦物葯方面,夢想煉成仙丹,或煉出更多的金銀。就這樣,中國古代的煉丹術產生了。
雖然長生不老沒有成功,仙丹也沒有煉成,但是,在煉丹的實踐過程中,一件改變世界歷史進程的發明漸漸地萌芽了。在煉丹過程中,人們逐步認識到硫黃的可燃性,硝石具有化金石的功能,並不斷積累了有關這些原料性能的知識,為火葯的發明奠定了基礎。
大約在1300多年前,著名葯學家孫思邈也煉過丹,他寫了一部叫《丹經》的書,書裡面提到了一種「內仗硫黃法」,就是將硫黃、硝石的粉末放在鍋里,然後再加入點著了火的皂角子,就會產生焰火。這是至今為止最早的一個有文字記載的火葯配方。這說明我國最遲在唐朝(公元618~907年)就已經發明了火葯。
經過一次又一次的冒險實驗,終於有人找到了恰當的比例,進一步把硝石、硫黃和木炭這三種東西混合在一起,配製成黑色粉末狀的火葯。後來,火葯被引入軍事,成為具有巨大威力的新型武器,並引起了戰略、戰術、軍事科技的重大變革。
大約在10世紀初的唐代末年,天下大亂,軍閥割據,戰爭頻繁,火葯開始在戰爭中使用。據史書記載,唐哀帝時期(公元904~906年),有個叫鄭王番的人去攻打豫章(今江西南昌)。他命令士兵「發機飛火」,把豫章的龍沙門燒了,他自己帶領一些人突擊登城,身上也被燒傷。
這裡面的「飛火」就是火炮。原來,古代軍隊打仗,距離近了用刀槍,遠了用弓箭,後來還用拋石機,把大石頭拋出去,打擊距離較遠的敵人。這拋石機就是最初的炮。
軍事家使用火葯後,又利用拋石機來發射火葯。鄭王番用的火炮,就是用火葯包裝在拋石機上,用火點著向敵人拋過去的。因此,史書上稱為「發機飛火」。這種火炮,可以說是最早用火葯製造的燃燒性武器。使用這種武器的目的,就是燃燒。從記載中來看,其燃燒的威力非常大。
初期的火葯武器,主要是用於縱火。隨著工藝的改進,火葯的爆炸性能不斷地增強,新型的火器也不斷地出現。
1232年,元兵攻打金人時,金兵曾使用一種叫「震天雷」的武器,爆炸力十分巨大。
在13世紀的南宋時期,新式的管形火器也出現了。它的出現,表明人類已在更高的層次上了解了火葯的性能,能夠更加有效地控制和操縱烈性火葯。到了宋末元初,管形火器已先後用銅或鐵鑄制。大型的叫火銃,小型的叫手銃,已經具備了近代槍炮的雛形。
後來,火葯及火葯武器隨著海上中外的交往和陸上蒙古軍隊的西征,漸次傳入其他國家,從而加快了人類歷史演變的進程。
指南針
中華民族很早就發明了航行的眼睛——指南針,有了它,航海、航空、勘察、探險,都迷不了路。
指南針是用什麼東西做成的呢?我們的祖先又是怎樣發明它的呢?
在知道了磁鐵的特性之後,戰國時代的人們發明一種叫做司南的磁鐵指南儀器。「司」的意思是掌管,司南也就是專門掌管指示南方的儀器。司南的樣子像一把湯匙,有一根長柄和光滑的圓底,把它放在一個特別光滑的地盤上以指示方向位置。
這個湯匙是用磁鐵製成的,它的磁性南極那一頭被雕成長柄以指示方向,它的圓底是重心所在,磨得特別光滑,放在地盤上,只要把長柄輕輕一轉,靜止下來後長柄所指的方向便是南方。
由於它在使用時必須配有地盤,所以也有人把它叫做羅盤。司南可以說是世界上最早出現的指南針。但由於司南是用天然的磁石磨製成的,在強烈震動和高溫的情況下,磁石容易失去磁性,再加上司南在使用時還必須有平滑的地盤,這就顯得很不方便。
到了北宋後期(公元11世紀),人們發現鋼鐵在磁石上磨過之後也會帶上磁性,而且比較穩固,於是就出現了人造磁鐵。
縷懸法指南針(模型)
人造磁鐵的發現,促成了「指南魚」的出現,這把測方向儀器的水平又向前推進了一大步。指南魚是用一塊薄的磁化鋼片製成,形狀像一條魚,它的魚頭是磁南極,魚尾是磁北極,魚的肚皮部分凹下去一些,使它可以浮在水面上。讓浮在水面上的指南魚自由轉動,等到靜止時,魚頭總是指著南方。指南魚比起司南來,在攜帶和使用方面都方便多了。
鋼片指南魚發明不久後,人們把鋼針放在磁鐵上磨,使鋼針變成了磁針。這種經過人工傳磁的鋼針,就是一直沿用到現在的指南針了。
沈括在他的著作《夢溪筆談》中記述了指南針的四種裝置方式,其一是「水浮法」,將磁針橫貫燈芯草,讓它浮在水面上;其二為「指甲旋定法」,把磁針放在手指甲面上,使它輕輕轉動,由於手指甲面很光滑,磁針就和司南一樣,旋轉自如,靜止後指南;其三是「碗唇旋定法」,把磁針放在光滑的碗口邊上;其四為「縷懸法」,在磁針中部塗一些蠟,粘上一根細絲線,把細絲線掛在沒有風的地方。這四種方法可以說是世界上指南針使用方法的最早記載。
指南針的出現為航海業提供了一件有力的工具,使人們在大海上航行時不再迷失航向、偏離航線,從而避免了大量海難事故,開創了一個人類航海活動的新紀元。宋元時期中國海外交通事業的繁盛,明初鄭和七次下西洋的航海壯舉,都得益於指南針的幫助。指南針傳入歐洲後,更促成了歐洲近代大航海時代的到來,譜寫了世界歷史的輝煌新篇。
英國著名的科技史專家李約瑟博士評價說,指南針在航海中的應用,是「航海技藝方面的巨大改革」,它把「原始航海時代推進到終點,預示了計量航海時代的來臨」。
指南針,就是人類在外旅行時明亮的眼睛。
造紙術
東漢學者許慎在他的著作《說文解字》里曾經對「紙」字做過分析,認為紙的最早出現與絲織業有關。「紙」字的左邊是「系」旁,右邊是「氏」字(古時候,「氏」字是人或婦女的代名詞)。這就是說,最原始的紙實際上是屬於絲一類的絮,這種絮是絲織作坊的女工在水中漂絮以後得到的。
造紙流程圖
後來,人們經過不斷改進,製成了絮紙。之後在漚麻的過程中,同樣得到了由麻纖維構成的薄片,於是又出現了植物纖維紙。
由此可見,造紙術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在生產勞動中發明創造出來的。但是,在改進造紙工藝方面,蔡倫的貢獻的確非常卓越。
蔡倫是東漢和帝時的太監,任尚方令,專門負責監制皇宮用的器物。那時的皇宮工場中集中一批來自全國各地的能工巧匠。其中,有一批繅絲、漚麻並具有造紙技術的能手。
由於經常和工匠接觸,勞動人民的精湛技術和創造精神對蔡倫有很大的影響。在總結前人造紙經驗的基礎上,他帶領工匠用樹皮、麻頭、破布和破漁網等原料造紙。他們先把樹皮、麻頭、破布和破漁網等原料剪碎或切斷,放在水裡浸漬相當時間,再搗爛成漿狀(還可能經過蒸煮),然後在席子上攤成薄片,放在太陽下曬干,這樣就製成了紙。
用這種辦法造出來的紙,質地輕薄,很適合書寫,從而受到了人們的歡迎。再加上造紙的原料來源廣泛,價錢便宜,有些還是廢物利用,因此紙得以大量生產,造紙術也由此逐漸傳播開來。
紙張的大量出現,引起了全國乃至全世界范圍內的書寫材料的變革,這是人類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隨著中外經濟、政治、文化、宗教的交流,造紙術先後傳到朝鮮、日本、越南、印度、阿拉伯、埃及乃至歐洲。紙逐漸取代了埃及的紙草、印度的貝葉、歐洲的羊皮等成為了最重要的文明載體,從而大大加速了人類文明進步的步伐。
印刷術
畢昇生活的時代是歷史上的北宋時期。當時,雕版印刷已有300多年的歷史了。
雕版印刷就是根據稿本,把文字抄寫在半透明的紙上,再把紙反過來貼在比較堅實的木板(通常是棗木或梨木)上面,雕刻出凸起的反字,成了所謂的「陽文」,這種雕刻而成的木板就成「雕版」;接著把墨塗在它的線條上,然後鋪上紙,用刷子在紙上輕勻地揩拭。這樣,便可以印出白底黑字的印刷品來了。
但是,雕版印刷術存在許多致命的弱點。首先是雕刻一套版,要花上幾年甚至更長的時間,耗費的精力太大、損毀的木材太多,而且一本書印完後那些版也就沒用了。比如,宋太祖開寶四年(公元971年),有個名叫張徒信的人在成都雕印全部《大藏經》,竟花了12年的時間,雕了13萬塊木板,幾間屋子還裝不下,後來不再重印,這些木板也就不起作用了。可見,雕版印刷既費工又費料。更可惜的是,如果雕刻的印版上有了錯別字,就得作廢,還得重新雕刻整塊木板。
畢昇是當時一位熟練的雕版印刷工匠,在多年的實踐中,他十分清楚這種印刷的缺點,因此就著手對它加以改進。他在不斷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經過了反復的實踐,終於創造出泥活字印刷術。
所謂「活版」,就是將字分別刻在一塊塊小小的木頭上(而不是刻在整版上),再拼成一整塊去印刷,印好後把它卸下來以後再用。
可是,怎麼使整個活版在印刷時不會松動,印刷後又可將活字拆卸下來呢?畢昇想了個辦法,他把木活字放在一塊四周有方格的鐵框板上,裡面填上些松香之類的黏合物,然後擱在爐子上烘烤,於是松香慢慢地熔化成薄薄的一層。趁松香受熱變軟的時候,他把木活字依次放在鐵櫃板上。等排滿字後,再把鐵框板從爐子上取下來,並且迅速用一塊平整的木板在上面輕輕一壓。等松香冷卻凝固後,鐵框板上的木活字也就整齊而平整地黏在一起了。等到印刷完後,再把鐵框板擱在爐子上烘烤,把木活字取下以後再用。
但是,畢昇很快就發現了一個新問題,由於木活字墨蘸多了容易發生膨脹,而且木頭的紋理疏密不一,印多了木活字就會變形,有的模糊不清,而且,它也很容易和黏合物相連,取下來不方便。
畢昇活字版
又經過一番探索,終於在北宋慶歷年間(1041~1048年),畢昇首創了泥活字,並且成功地進行了活字印刷。他用黏土刻字,每字一印,製成大小不一的薄字印,然後用火燒烤使它陶化,即成堅硬的泥活字。
為了加快印刷的速度,畢昇准備好兩塊鐵板。一塊在印刷,另一塊就在排字。這樣交替使用,印刷起來既快又方便。
在刻字的時候,每個單字都刻幾個印,對於像「之」、「也」等這些常用字,則刻多達20多個重復的字。如在排版時遇到生僻的字,可以現刻、現燒、現補。
為了查找方便,畢昇巧妙地利用韻目給活字分門別類,把它們有序地儲放在木架上,下次要用的時候,很快就能找到。
這樣,畢昇發明的活字印刷術,完成了印刷發展史上一次偉大的革命。現代印刷術的三個步驟:製造活字、排版、印刷,都源於此。畢昇的偉大發明啟發了後人不斷地改善印刷術,世界歷史上出現了銅活字、鉛活字、錫活字、合金活字以及電腦排版,它使人類文化的記錄、保存、傳播以及交流進入了一個新的紀元。
正因為如此,有人把這一人類文明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創造稱作是「文明之母」。··
Ⅲ 我國古代四大發明是什麼
四代發明:是指造紙術、指南針、火葯及印刷術。
Ⅳ 我國古代四大發明是什麼
四大發明是關於中國科學技術史的一種觀點,是指中國古代對世界具有很大影響的四種發明,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重要創造,是指造紙術、指南針、火葯及印刷術。
(4)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是擴展閱讀
一、指南針
中國是世界上公認發明指南針(Compass)的國家。指南針的發明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長期的實踐中對物體磁性認識的結果。由於生產勞動,人們接觸了磁鐵礦,開始了對磁性質的了解。人們首先發現了磁石吸引鐵的性質,後來又發現了磁石的指向性。經過多方面的實驗和研究,終於發明了實用的指南針。
最早的指南針是用天然磁體做成的,這說明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很早就發現了天然磁鐵及其吸鐵性。據古書記載,遠在春秋戰國時期,由於正處在奴隸制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大變革時期,生產力有了很大的發展,特別是農業生產更是興盛發達,因而促使了采礦業、冶煉業的發展。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人們從鐵礦石中認識了磁石。最早的指南針是司南。
二、造紙術
造紙術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人類文明史上的一項傑出的發明創造。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養蠶織絲的國家。中國古代勞動人民以上等蠶繭抽絲織綢,剩下的惡繭、病繭等則用漂絮法製取絲綿。漂絮完畢,篾席上會遺留一些殘絮。當漂絮的次數多了,篾席上的殘絮便積成一層纖維薄片,經晾乾之後剝離下來,可用於書寫。這種漂絮的副產物數量不多,在古書上稱它為赫蹏或方絮。這表明了中國造紙術的起源同絲絮有著淵源關系。
三、火葯
火葯是中國古代煉丹家發明於隋唐時期,距今已有一千多年了。火葯的研究開始於古代道家煉丹術,古人為求長生不老而煉制丹葯,煉丹術的目的和動機都是超前的,但它的實驗方法還是有可取之處,最後導致了火葯的發明。
煉丹家雖然掌握了一定的化學方法,但是他們的方向是求長生不老之葯,火葯的發明是副產品。煉丹家對於硫磺、砒霜等具有猛毒的金石葯,在使用之前,常用燒灼的辦法「伏」一下,「伏」是降伏的意思。使毒性失去或減低,這種手續稱為「伏火」。
四、印刷術
目前發現最早的雕版印刷成品是一單頁版印度梵文撰寫的《陀羅尼經》,該經是印在亞麻紙上,於650年至670年間出版,且在1974年於西安附近的唐代陵墓出土。
1966年,考古學家在韓國發現了一本微型《陀羅尼佛經》,該經內含唐朝女皇武則天(約690年-705年)頒行的則天文字。學者斷定該經不早於704年,後來被珍藏在一座建於751年統一新羅時代的舍利塔里。不過,已知最早一般大小的印刷出版書籍,是唐代(618年-907年)間刊行的《金剛經》。該經長5.18米(17英尺),卷軸格式,可追溯到唐懿宗咸通9年農歷4月15日(即868年)。
學者李約瑟和錢存訓(Tsien Tsuen-hsuin)的記述表示唐朝金剛經的書法雕刻技術遠較較早印行的單頁版印度陀羅尼經更為先進,更為精巧。另外,兩個最古老的印刷農歷日期為877年和882年,它們是在當時敦煌被發現。
根據歷史學家鄧廣銘考證,雕版印刷術發明於唐朝,唐朝是中國歷史上最發達的黃金時期,許多道士參與印刷術的研發與創新,並在唐朝中後期開始普遍使用。宋代雖然發明了活字印刷術,但是普遍使用的仍然是雕版印刷術。
Ⅳ 中國古代四大發明分別是誰發明的
造紙術(也稱蔡侯紙)。東漢和帝元興元年(公元105年),蔡倫在總結前人製造絲織晶的經驗的基礎上,用樹皮、破漁網、破布、麻頭等作為原料,製造成了適合書寫的植物纖維紙,改進了造紙術,才使紙成為人們普遍使用的書寫材料。被稱為「蔡侯紙」。
11世紀中葉時中國大科學家沈括還對指南針感到匪夷所思,他的《夢溪筆談》介紹了指南針的人工磁化方法、磁偏角的發現和指南針的架設方法。
唐朝中期著名道士清虛子已經掌握了一個很重要的經驗,就是硫、硝、碳三種物質可以構成一種極易燃燒的葯,這種葯被稱為「著火的葯」,即火葯。
印刷術的發明者沒有記載,但是可以確定的是發明於唐朝,目前發現最早的雕版印刷成品是一單頁版印度梵文撰寫的《陀羅尼經》,該經是印在亞麻紙上,於650年至670年間出版,且在1974年於西安附近的唐代陵墓出土。
拓展資料
四大發明是關於中國科學技術史的一種觀點,是指中國古代對世界具有很大影響的四種發明,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重要創造,是指造紙術、指南針、火葯及印刷術。
此一說法最早由英國漢學家艾約瑟提出並為後來許多中國的歷史學家所繼承,普遍認為這四種發明對中國古代的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且這些發明經由各種途徑傳至西方,對世界文明發展史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Ⅵ 中國古代四大發明的時間各是什麼時候
造紙術
四大發明中的造紙術相傳是由東漢時代的宦官蔡倫所發明,但是也回有考古證據說明,造答紙術在更早時期就存在,而蔡倫只是一位改進造紙術的重要發展者。造紙術對知識的保存及資訊的流通有不少影響。
指南針
四大發明中的指南針前身為中國古代的司南。具體時間沒有沒有明確記載。是一種用於指示方向的工具,廣泛應用於航海、野外探險等領域。早在古代已對貿易、戰爭和文化交流造成深遠影響。
火葯
四大發明中的火葯除了可製作煙花和炮仗等,亦是一種炸葯,被運用到戰爭上成為軍事用途。據載起源於唐朝甚至秦朝。宋朝時期,約12世紀中期已經發展出具有一定殺傷力的單兵火器(火銃)以及連發式火器(連銃)用於彌補當時宋人戰鬥力不及金人的劣勢。中國在實用性火器的使用上早於歐洲五個世紀左右。
活字印刷術
四大發明中的活字印刷術是現代印刷術的前身,與造紙術一樣對知識的保存和流通造成影響。據載是北宋時期畢升發明了膠泥活字印刷術,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