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新型創造 » 保持創造性

保持創造性

發布時間: 2021-01-14 05:11:41

⑴ 稻盛和夫經營理念: 員工第一客戶第一還是股東第一

經營理念,又叫企業目的,稻盛29歲的時候,在處理11名高中生集體辭職的痛苦經驗中,領悟並制定了京瓷公司的經營理念,就是:在追求全體員工物質和精神兩方面幸福的同時,為人類社會的進步發展做出貢獻。

這兩句話看起來很朴實,語不驚人。但它卻是幾乎所有的經營者從來沒有領悟的企業經營的最重要的原理原則,它被放在稻盛「經營十二條」要訣的第一條,就是說,它是正確經營企業的前提。

這個理念的特點是把追求員工幸福放在首位。

企業經營,誰的利益第一?
企業經營究竟是員工利益第一?還是客戶利益第一?股東利益第一?乃至國家利益第一?至今爭論不休。

有股東投資才有企業,客戶買你的產品企業才能生存,沒有國家的保護和支持企業也難發展。這些都是理所當然。

然而,股東、客戶、國家並不能代替你來經營企業。

實際負責企業運行、每天進行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是包括經營者在內的全體員工。

如果全體員工都很盡責,每天都在各自的崗位上努力工作,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齊心協力,精益求精,那麼企業就能凝聚巨大的合力,企業就能持續發展,長期繁榮。

這樣就能不斷給客戶提供滿意的產品和服務,就能讓股東獲得穩定的回報,就能向國家多交稅,企業還有能力開展各種社會公益活動。這個道理並不復雜。

總之,在稻盛看來,企業只有「追求全體員工物質和精神兩方面的幸福」,把全體員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釋放出來,才能真正「為人類社會的進步發展做出貢獻」。

⑵ 排序題關鍵是要以保持好奇心不斷積累知識任何人都擁有創造力首先要堅信這一點

觀察選項來,四個答案首句都源為②,提出創造力這一論述對象.接著應該為①,緊接著論述擁有創造力的關鍵.④不滿足於一個答案是不斷保持好奇心的結果.③「一旦產生小的靈感,相信它的價值,並鍥而不舍地把它發展下去」是講如何去「探求新思路,去運用所得的知識」,⑤如果能夠做到這些,你一定會成為一個富有創造性的人,「這些」是對上述做法的總結.故排序為:②①④③⑤.
故選:A

⑶ 任何人都擁有創造力,首先要堅信這一點 關鍵是要經常保持好奇心,不斷積累知識;不滿足於一個答案

1.聽診器的發明 1816年的事情了。在法國巴黎的市郊,有一群孩子正圍著一堆木頭在玩耍。其中一個孩子用大鐵釘在木頭的一端不停地敲打,其他孩子在另一端用耳朵貼著木頭聽。這時,一位剛給心臟病患者看病回來的醫生恰好路過這里,好奇地看著這群孩子,忍不住也湊上前去傾聽。立刻,一陣陣真切清脆的敲擊聲傳入耳朵,...耳朵離開木頭,聲音就變得微弱、遙遠了。醫生馬上聯繫到剛才的出診,由於那個女病人過於肥胖,傳統的叩診已無法准確聽得她的脈搏,又不便直接用耳朵貼在她的胸部聽診,剛才醫生感到十分為難。圓木的敲擊聲啟發了醫生,他做了一個木管子給病人聽診,後來用改進成喇叭形的象牙管,上面安了兩根柔軟的管子,這就是世界上第一個聽診器。 2.方便麵的發明 面條是日本人的傳統食品。日本人雖然以愛惜時間聞名於世,但即使是在上班的時候,為了能吃到一碗熱面條,他們寧願在飯館前排成一條長龍。這個現象被一家公司的經理安藤百福(日藉台灣人,原名吳百福,2007年1月6日因心臟問題在日本逝世,享年96歲)注意到了。他想:"做面條太費時間,為什麼不可以讓它更簡便呢?那樣人們就不用排隊了。"有了這樣的想法,安藤百福馬上開始試制方便麵。 他在開發之際設定了五個條件: 1.必須簡便; 2.必須可口、有營養; 3.必須能在常溫下長期存放; 4.必須衛生; 5.必須廉價。 但是,這種面條並不是一般的面條。安藤百福製造的是一種可以由工廠批量生產的可保存的食品。他買了一台軋面機,開始了試制工作。隨著軋面機軋出的不是一根根面條,而是像泡沫般的團塊。經過復試驗弄清了原因:麵粉中的蛋白質遇到鹽分失去了粘力。於是他先把沒鹽的麵粉製成普通的面條,蒸熟後,浸到醬湯里過一下,面條於是帶上了鹹味。這一雕蟲小技,無異於麵食技術的一場革命。接下來就是如何將面條烘乾,以便長期保存。最初,他曾採取原始的利用太陽光曬乾麵條的辦法,但這太費時間且需手工操作,不適於工廠化的大規模生產。 他試用過油的辦法,效果良好。油炸後,水分立即蒸發,面條上出現許多細孔,這使面條在 熱水浸泡時吸水很多,很快變松軟,而且過油的面條更富有彈性,味道之好,非普通面條可比。第一批方便麵條便是今日老幼皆知"雞肉方便」。 3.剃須刀的發明 1828年謝菲爾德製成一邊有保護的刀片這是安全刀片的前身。1895年美國一位推銷員吉列偶遇發明家佩因特。佩因特希望賺大錢想發明一種人人都需要而且一次性使用的東西。一天吉列刮鬍子佩因特發現剃刀的刀片正適合這種構想。他設計出一種安全剃刀夾持柄但找不到能製造薄刀片的廠家。到1901年他遇見機械師卡森才解決了技術問題使鋤形刀架與雙刃可換刀片合成一體並申請了專利。早在1900年電動剃須刀已在美國獲得專利但第一種適於商業製造的電動剃須刀是由美國退役陸軍上校希克設計並於1928年獲得專利的。

⑷ 怎麼激發組織成員的獻身精神與工作熱情和創造性,並且讓他們目標保持一致。

你要是一個領導的話,所作所為,必須讓員工感謝你,覺得你做的事情,說的話對他們有幫助,這樣你的員工才能更加緊貼你的步伐。不然,做再多也是白做。

⑸ 翻譯下列句子,1保持好奇心,發展創造性思維2勤於動手,不斷嘗試 3相信自己,不要放棄

1、保持…… In curiosit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reative thinking, two monks try 2、勤於動手,不斷嘗試。 Instry and continuous attempts 3相信自己,不要放棄。 Believe in yourself and don't give up.

⑹ 怎樣在創造性和基礎性之間保持平衡 英語作文

今天,是五一勞動節,每到這一天,世界各國的勞動人民都要集會,遊行,以示慶祝,我也打算好好勞動一下。一大早,我就起了床,一絲絲白色的霧悠悠地圍繞在,黃中透

⑺ 關於創新的名言

●距離已經消失,要麼創新,要麼死亡。
——托馬斯·彼得斯
●致富的秘訣,在於「大膽創新、眼光獨到」八個大字。
——陳玉書
●同是不滿於現狀,但打破現狀的手段卻不同:一是革新,一是復古。
——魯迅
●人類的創新之舉是極其困難的,因此便把已有的形式視為神聖的遺產。
——蒙森
●想出新辦法的人在他的辦法沒有成功以前,人家總說他是異想天開。
——馬克·吐溫
●異想天開給生活增加了一分不平凡的色彩,這是每一個青年和善感的人所必需的。
——巴烏斯托夫斯基
●對新的對象必須創出全新的概念。
——柏格森
●對於一個藝術家來說,如果能夠打破常規,完全自由進行創作,其成績往往會是驚人的。
——卓別林
●光看別人臉色行事,把自己束縛起來的人,就不能突飛猛進,尤其是不可能在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年代裡生存下去,就會掉隊。
——本田宗一郎
●只有先聲奪人,出奇制勝,不斷創造新的體制、新的產品、新的市場和壓倒競爭對手的新形勢,企業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黃漢清
●非經自己努力所得的創新,就不是真正的創新。
——松下幸之助
●如果你要成功,你應該朝新的●距離已經消失,要麼創新,要麼死亡。
——托馬斯·彼得斯
●致富的秘訣,在於「大膽創新、眼光獨到」八個大字。
——陳玉書
●同是不滿於現狀,但打破現狀的手段卻不同:一是革新,一是復古。
——魯迅
●人類的創新之舉是極其困難的,因此便把已有的形式視為神聖的遺產。
——蒙森
●想出新辦法的人在他的辦法沒有成功以前,人家總說他是異想天開。
——馬克·吐溫
●異想天開給生活增加了一分不平凡的色彩,這是每一個青年和善感的人所必需的。
——巴烏斯托夫斯基
●對新的對象必須創出全新的概念。
——柏格森
●對於一個藝術家來說,如果能夠打破常規,完全自由進行創作,其成績往往會是驚人的。
——卓別林
●光看別人臉色行事,把自己束縛起來的人,就不能突飛猛進,尤其是不可能在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年代裡生存下去,就會掉隊。
——本田宗一郎
●只有先聲奪人,出奇制勝,不斷創造新的體制、新的產品、新的市場和壓倒競爭對手的新形勢,企業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黃漢清
●非經自己努力所得的創新,就不是真正的創新。
——松下幸之助
●如果你要成功,你應該朝新的 ●距離已經消失,要麼創新,要麼死亡。
——托馬斯·彼得斯
●致富的秘訣,在於「大膽創新、眼光獨到」八個大字。
——陳玉書
●同是不滿於現狀,但打破現狀的手段卻不同:一是革新,一是復古。
——魯迅
●人類的創新之舉是極其困難的,因此便把已有的形式視為神聖的遺產。
——蒙森
●想出新辦法的人在他的辦法沒有成功以前,人家總說他是異想天開。
——馬克·吐溫
●異想天開給生活增加了一分不平凡的色彩,這是每一個青年和善感的人所必需的。
——巴烏斯托夫斯基
●對新的對象必須創出全新的概念。
——柏格森
●對於一個藝術家來說,如果能夠打破常規,完全自由進行創作,其成績往往會是驚人的。
——卓別林
●光看別人臉色行事,把自己束縛起來的人,就不能突飛猛進,尤其是不可能在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年代裡生存下去,就會掉隊。
——本田宗一郎
●只有先聲奪人,出奇制勝,不斷創造新的體制、新的產品、新的市場和壓倒競爭對手的新形勢,企業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黃漢清
●非經自己努力所得的創新,就不是真正的創新。
——松下幸之助
●如●距離已經消失,要麼創新,要麼死亡。
——托馬斯·彼得斯
●致富的秘訣,在於「大膽創新、眼光獨到」八個大字。
——陳玉書
●同是不滿於現狀,但打破現狀的手段卻不同:一是革新,一是復古。
——魯迅
●人類的創新之舉是極其困難的,因此便把已有的形式視為神聖的遺產。
——蒙森
●想出新辦法的人在他的辦法沒有成功以前,人家總說他是異想天開。
——馬克·吐溫
●異想天開給生活增加了一分不平凡的色彩,這是每一個青年和善感的人所必需的。
——巴烏斯托夫斯基
●對新的對象必須創出全新的概念。
——柏格森
●對於一個藝術家來說,如果能夠打破常規,完全自由進行創作,其成績往往會是驚人的。
——卓別林
●光看別人臉色行事,把自己束縛起來的人,就不能突飛猛進,尤其是不可能在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年代裡生存下去,就會掉隊。
——本田宗一郎
●只有先聲奪人,出奇制勝,不斷創造新的體制、新的產品、新的市場和壓倒競爭對手的新形勢,企業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黃漢清
●非經自己努力所得的創新,就不是真正的創新。
——松下幸之助
●如果你要成功,你應該朝新的果你要成功,你應該朝新的

⑻ 有哪些事例可以證明「經常保持好奇心,不斷積累知識,就可以成為一個富有創造性的人」

歷史故事——92.鐳的發現 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世界科學事業收獲了重要的成果。鐳元素的發現和相對論的產生,就是其中最引人注目的。這里介紹一下鐳的發現。 鐳,是一種化學元素。它能放射出人們看不見的射線,不用藉助外力,就能自然發光發熱,含有很大的能量。鐳的發現,引起科學和哲學的巨大變革,為人類探索原子世界的奧秘打開了大門。由於鐳能用來治療難以治癒的癌症,也給人類的健康帶來了福音。所以,鐳被譽為「偉大的革命者」。 發現鐳元素的,是一位傑出的女科學家。她原名叫瑪麗·斯可羅多夫斯卡,也就是後來為世人所熟知的居里夫人。 居里夫人1867年11月7日生於波蘭。1895年在巴黎求學時,和法國科學家彼埃爾·居里結婚。 1896年,法國物理學家亨利·貝克勒發現了元素放射線。但是,他只是發現了這種光線的存在,至於它的真面目,還是個謎。這引起了居里夫人極大的興趣,激起了她童年時就具有的探險家的好奇心和勇氣。她認為,這是個絕好的研究課題,就同丈夫彼埃爾商量。 「這個課題選得很好,」彼埃爾說,「貝克勒線前年才發現,我想可能還沒有人研究。如果發現這種射線的性質和來源,可以寫出一篇出色的論文。不過,這是件艱巨的事情,困難也很多。」 「我知道,」瑪麗微笑著說,「不過不要緊,有你這樣一位尊敬的老師合作,就一定會成功!」要研究放射性元素,需要一間寬敞的實驗室。彼埃爾東奔西跑,最後才在他原來工作過的理化學校借到一間又寒冷又潮濕的小工作間。 實驗儀器很少,屋頂漏雨,牆壁透風,條件實在太糟了。但是居里夫人毫不在乎,專心做她的實驗。在研究過程中,她發現,能放射出那奇怪光線的不只有鈾,還有釷。她把這些光線稱為「放射線」。 居里夫人在進一步的研究中發現,可能還有一種物質能夠放射光線。這種光線要比鈾放射的光線強得多。她認為,這種新的物質,也就是還未被發現的新元素,只是極少量地存在於礦物之中。她把它定名為「鐳」,在拉丁文中,它的原意就是「放射」。彼埃爾也同意這種見解,可是當時有很多科學家並不相信。他們認為這可能是實驗出了錯誤,有的人還說:「如果真有那種元素,請提取出來,讓我們瞧瞧!」 為了得到鐳,居里夫婦必須從瀝青鈾礦中分離出鐳來。他們怎樣才能得到足夠的瀝青鈾礦呢?這種礦很稀少,礦中鈾的含量極少,價格又很昂貴,他們根本買不起。後來,他們得到了奧地利政府贈送的一噸已提取過鈾的瀝青礦的殘渣,開始了提取純鐳的實驗。 在一間簡陋的窩棚里,居里夫人要把上千公斤的瀝青礦殘渣,一鍋鍋地煮沸,還要用棍子在鍋里不停地攪拌;要搬動很大的蒸餾瓶,把滾燙的溶液倒進倒出。就這樣,經過3年零9個月鍥而不舍的工作,1902年,居里夫婦終於從礦渣中提煉出0.1克鐳鹽,接著又初步測定了鐳的原子量。 1906年,彼埃爾·居里在一場意外的車禍中喪生。居里夫人極為哀痛,但這並沒有動搖她獻身科學的意志,她決心把與丈夫共同開拓的科學事業進行下去。1910年,居里夫人成功地分離出金屬鐳,分析出鐳元素的各種性質,精確地測定了它的原子量。同年,居里夫人出版了她的名著《論放射性》,並出席了國際放射學理事會。會上制定了以居里名字命名的放射性單位,同時採用了居里夫人提出的鐳的國際標准。 居里夫人曾兩次獲得諾貝爾獎。她是巴黎大學第一位女教授,是法國科學院第一位女院士,同時還被聘為其他15個國家的科學院院士。在她的一生中,共接受過7個國家24次獎金和獎章,擔任了25個國家的104個榮譽職位。但居里夫人從不追求名利。她把獻身科學,造福人類作為自己的終生宗旨。 居里夫人和她的丈夫決定放棄煉制鐳的專利權。她認為,那是違背科學精神的。她曾經對一位美國女記者說:「鐳不應該使任何人發財。鐳是化學元素,應該屬於全世界。」這位記者問她:「如果世界上所有的東西任你選挑,你最願意要什麼?」她回答:「我很想有一克純鐳來進行科學研究。我買不起它,它太貴了!」原來,居里夫人在丈夫死後,把他們幾年艱苦勞動所得,價值百萬法郎的鐳,送給了巴黎大學實驗室。這位記者深為感動。她回到美國後,寫了大量文章,介紹居里夫婦,並號召美國人民開展捐獻運動,贈給居里夫人一克純鐳。1921年5月,美國哈定總統在首都華盛頓親自把這克鐳轉贈給居里夫人。在贈送儀式的前一天晚上,居里夫人又堅持要求修改贈送證書上的文字內容,再次聲明:「美國贈送我的這一克鐳,應該永遠屬於科學,而絕不能成為我個人的私產。」 居里夫人晚年在鐳學研究院工作,親自指導來自外國的青年科學家從事研究工作。在她培養的許多優秀科學家中,有中國的放射化學創始人鄭大章和物理學家施士元教授。 由於長期受到放射性物質的嚴重損害,居里夫人患了白血病,於1934年7月4日逝世。與居里夫人有著崇高真摯友誼的相對論創立者愛因斯坦,在悼念她時說:「她一生中最偉大的科學功績——證明放射性元素的存在,並把它們分離出來——所以能取得,不僅是靠著大膽的直覺,而且也靠著在難以想像的極端困難情況下工作的熱忱和頑強。這樣的困難,在實驗科學的歷史中是罕見的。」 轉自:高中歷史 -------------------------------------------------------------------------------- 微笑是一種氣質, 氣質得益於修養, 微笑是一種境界, 境界需要磨練, 塵世中, 受約束的是生命, 不受約束的是心情, 只要心情晴朗, 人生就沒有雨天。

⑼ 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 推動地質科技創新

在全黨范圍內開展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是黨中央綜合判斷國際國內形勢,深入分析我們黨肩負的任務和黨員隊伍的現狀,經過全面考慮做出的重大決策。

我國的改革發展已進入了關鍵時期,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任務十分繁重,面對這樣難得的機遇和嚴峻的挑戰,如何不斷地增強黨員隊伍和黨組織的創造力、凝聚力、戰鬥力,始終保持黨的先進性,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提供堅強的政治保證和組織保證,既是黨建的偉大工程,又是黨肩負的偉大使命!

從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原理出發,共產黨是順應歷史潮流,為推動歷史發展、完成歷史使命應運而生的。先進性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根本特徵,也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

先進性就是站在時代的前列,代表歷史發展的方向,承擔歷史使命,有先進的理論指導,有崇高的理想,有先進的行動綱領和信念,並為之不懈地奮斗。

共產黨的先進性是與生俱來的,這是由他肩負的歷史使命決定的。如果共產黨喪失了先進性,就喪失了共產黨的本質,喪失了存在的價值,也就喪失了生命(不管它是否還保留著沒有靈魂的空殼、名不副實的名稱)。

共產黨的先進性既是與生俱來的,又是與時俱進的;既是由黨的性質決定的,又是與黨的歷史任務相聯系的,是歷史的、發展的。黨的先進性建設是關繫到馬克思主義政黨生存和發展的根本性問題。

馬克思主義的本質是批判的,因而他是革命的;馬克思主義是發展的,因而他才能始終保持先進。與時俱進,加強黨的先進性建設是馬克思主義政黨自身建設的根本任務,要通過推進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和制度建設,使路線、方針、政策順應時代的發展潮流,反映人民的利益和願望,使黨保持與時俱進的品質,始終站在時代的前列,完成歷史使命。

黨的先進性首先在於他的指導思想、行動綱領的先進。而先進的指導思想必須是與時代脈搏相吻合,與實際情況相符,與肩負的使命一致。

以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為核心的黨的三代中央領導集體,給黨的先進性建設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毛澤東思想的產生,是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與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的產物;鄧小平理論就是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隨著時代的前進,改革發展的推進,黨的先進性集中體現在: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加強黨的先進性建設,同實現黨的歷史任務緊密相聯,時代和實踐的發展,總是不斷給黨提出新的要求,也給黨的先進性不斷賦予新的內涵。

十六大以來,新一屆黨中央領導集體提出科學的發展觀,致力於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建設,開展黨的先進性教育,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出「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等加強黨的先進性建設的重大舉措。黨堅持用發展的眼光審視和評估自己,用改革的精神加強和完善自己,永不自滿,永不懈怠,不斷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推向前進,不斷把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事業推向前進。

共產黨的先進性是歷史的、發展的,又是具體的,共產黨員的先進性最終要體現在行動上。

實踐檢驗真理,關鍵在於行動。在科研單位如何保持共產黨員的先進性,促進科技創新,以實際行動落實科技興國戰略,實現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英明論斷,是最重要的課題。

縱觀世界的發展,政治、經濟、綜合國力的競爭,實質是科技的競爭、人才的競爭。貫徹實施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就必須推進科教興國戰略。我國的科技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有較大的差距,自主創新能力是當前最突出的問題,是我們要解決的最大課題。

1999年,中央召開科技大會,發出深化改革、推動科技創新的進軍令。改革體制,轉換機制,推動科技創新,實施科教興國戰略,這是黨保持先進性,領導社會主義建設、推動科學技術發展的一項重大戰略舉措。

經過幾年的努力,科技體制改革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在結構調整、人員分流、機制轉換、制度創新等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工作條件、工作環境有了明顯的改善,職工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有了較大的提高,取得了一批重要的科研成果,在追蹤前沿、服務社會、推動經濟發展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當前改革進入了攻堅階段,已不是單項突破的時候,而是進入了整體推動的階段,所以除了自身努力,還有賴於環境的改變。隨著改革的深化,在一個新的更高層次上需要進一步轉變觀念,統一認識。科學技術作為上層建設,要與經濟建設相吻合,又要反作用於經濟建設,才能真正實踐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論斷;生產關系要與生產力相吻合,調整生產關系,以促進生產力的發展,是改革的出發點和歸宿。深化科技體制改革,要進一步貫徹落實科學的發展觀,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克服體制和機制的障礙,營造和諧環境,調動廣大科技人員和全體職工的積極性,為推動科技創新團結奮斗,不懈努力。具體做法是:完善政策,調整結構,改善環境,提高素質。

完善政策主要是三個方面:

一是增加科技投入,改善投資結構。當前存在的問題,一方面是科技事業費投入偏低,另一方面是基本費用與項目費用比例失調(目前統計大概是3:7)。現實造成的後果一方面是科研機構不能整合資源,整體提高研發能力,另一方面是項目成本中活勞動支出與物化勞動支出比例失調,往往從項目費用中列支活勞動成本,吃項目,事實上影響了項目的質量。同時在現行財政體制下,往往曲線運作,躲躲閃閃,甚至違規操作。當前科研機構在管理中的一個突出矛盾是法人負責制與課題制的矛盾,這是「見物不見人」的制度性安排的缺陷。改革的辦法是增大科技投入,調整基本費用與項目費用的比例。

二是調整項目結構。目前科研機構一個現實的矛盾是學科與項目的關系。立項往往是盲目的,或者與實際需求脫節,或者與科研機構現狀不符。目前的現狀是項目至上,事實上是項目帶學科。因此,在一個科研機構往往發生有學科無項目干,有項目無學科支持的現象。這樣下去,首先是影響科研機構建設,進而影響科研質量,最後影響整個國家科技水平的提高。改革的辦法是,國家宏觀上對科學技術進行追蹤,給科學前沿戰略高技術和服務當前經濟社會發展的項目安排一個恰當的比例,在國家中長期科技規劃與年度計劃中作相應的安排,各科研機構按照國家定位(符合宏觀比例的)的學科設置與項目安排相匹配。這里還有一個重要的條件,就是科研機構本身要有學科建設的條件,有人財物的資源進行調節,還要有立項論證的能力以及一些自主安排項目的條件等。

三是建立科學的科研機構評價體系。對科研機構最直接的評價是成果和人才,這是指一定時段的結果。對一個科研機構科學的綜合評價,要衡量它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科研條件和研發能力,開放程度,管理水平以及由這些管理過程產生的結果即科研成果。人才培養既是手段,也是目的。目前急需建立對科研機構的評價體系,要「善其事,先利其器」,三分生產,七分管理。評價體系的建立與實施,有利於克服短期行為,避免急功近利,急於求成。只有這樣,才能推動科研機構可持續發展,推動科研成果持續產出,科研人才健康成長,促進「職責明確,評價科學,開放有序,管理規范」的現代院所制度的建立。

調整結構主要是三個方面:

一是業務結構調整尚需進一步完善。科研機構要根據「定位明確,對准需求,追蹤前沿,發揮優勢」的原則,進行業務結構調整。要根據形勢的發展,根據國家中長期發展規劃,結合自己的優勢進行調整和完善。有些過了時的學科要忍痛割愛;有些有項目無學科支持的要盡快建立新學科,尤其是邊緣學科、意義學科;有些暫時無項目而從長遠講有意義的學科,要耐得住寂寞堅持下去,並給予支持,予以保留。科研機構只有更加緊密地與經濟社會發展相結合,更加主動地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才有可持續發展的原動力。

二是業務結構調整需要組織結構調整來保證。只有進行組織結構調整,才能發揮整體優勢,人、財、物資源才能充分利用,減少小而全,減少低水平重復。在推進創新基地建設中,要使組織形式與項目實施隊伍相一致。目前的狀態是項目組與研究室不協調,一切跟著項目走,原研究室成了一個空殼。這助長了短期行為,管理無序,效能低下。這是進行組織結構調整,加強創新基地建設中的一個重要問題。建立、開放實驗室,是創新基地建設的一個很好的形式,目前,國家、部門、科研機構重點實驗室建設,已經走出了路子,需要進一步推進和完善。

三是人員結構調整。組織結構調整是體制問題,人員結構調整更多的是機制問題。按業務需求設置崗位,按崗位要求配置人員,各種人才比例協調。目前的問題有規則,但不太完善,由於種種原因,執行中變通較多。沒有規矩,不成方圓,重要的是不能用感情代替理智。下一步的重點工作是完善競聘規則,嚴格考核制度,實行動態管理,實施流動辦法,真正做到人盡其才,才盡其用,能者上,庸者下,多勞多得,保證能者出大成果,成就事業。

通過結構調整,建立新型用人機制和分配機制,方可形成「開放、流動、競爭、協作」的新的運行機制。

改善環境主要是三個方面:

一是改善社會環境。當前黨和國家在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進程中,總體格局從政治、經濟、文化三位一體轉變為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四位一體,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已成為國家著力推動的重點工作之一,這將給科研機構帶來許多直接的實惠。比如三項社會保險制度(養老保險、失業保險、醫療保險)將會逐步建立實施。隨著事業單位改革的全面推開,事業單位辦社會的問題將會逐步解決。隨著改革的進一步深化,開放的市場經濟體制條件下,科研機構的社會環境會越來越好。

二是改善政策環境。當前深化科技體制改革主要需要解決三大問題。一是解決公平、公正、公開的問題,主要是建立並健全完善的立項機制和評價機制。立項要公開、公平、公正,引入競爭機制,裁判員、運輸員要分開,嚴格執行崗住互不相容的原則;評審要同行評審、第三者評審,嚴格實施迴避制度,建立新的機制,用法律法規確定。二是將試點經驗法制化,並將其變為政策。如目前在試點過程中產生的用人政策、分配政策。試驗田的經驗只有推廣才是有意義的。三是急待出台一些政策。目前急需做的重要事情而又無章可循、難以下手,如人員分流問題,這是深化改革最大的難題之一。事業單位人員分流不同於企業,企業叫減員增效,事業單位則不同,有增有減,一些加強社會功能的事業單位可能還需要增員。從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出發。人員分流就是不同專業、不同技能的人都能就業,各得其所,各盡其能,在服務社會的同時,提高自己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

三是改善文化環境。文化環境實質是實施以人為本理念的人文背景,是動員精神力量的環境和載體,是科研工作能否創新、能否可持續發展的底蘊,需要下大力氣培育、經營。科研機構要有開放交流、團結和諧、創新思辨的科技創新文化氛圍,同時要隨著改革的深入,賦予新的內涵,不斷更新形式,創造新的載體,內容與形式的完善結合才是實際有效的。三流科研機構人管人,二流科研機構制度管人,一流科研機構文化育人。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是變化的條件。我們講的完善政策,調整結構,改善環境,都是推動科技創新的條件,而推動科技創新的主體、內因則是科技工作者和廣大職工。提高素質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是不可或缺的最重要的工作。在當前要深化改革、推動創新,提高素質是最重要、最緊迫的任務之一。提高素質包括提高科研機構的素質和科研單位職工的素質兩個方面。

一是提高科研單位的素質。

科研單位的素質就是科研單位的品質、品牌、品位。一個科研單位要有自己的品質和品牌,就必須提高自身的素質。這包括單位的管理能力、創新能力、人才隊伍建設、科研條件狀況、科技創新文化特點以及科研成果和科技人才的產出能力。

科研機構在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推動科技創新,向現代院所制度建設過程中,要著力提高四種能力:

(1)建設地球科學技術的創新體系,提高推動地球科學發展的創新能力。

(2)進行資源環境的宏觀戰略研究,提高對國土資源部的參謀咨詢能力。

(3)解決資源環境領域的重大科技問題,提高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服務能力。

(4)承擔國土資源調查中的基礎性、立典性、示範性的項目,提高對國土資源調查的科技支撐能力。

這四種能力的提高,既是一個過程,是努力提高單位素質、解決問題、服務社會、報效祖國和人民的過程,也是我們建立現代科研院所制度,保持科研機構先進性的目標。

二是提高職工的素質。

從對立統一論的基本觀點出發,一個單位能不能立得住,站得起,搞得好,出成果,有成就,最終取決於單位職工的素質,決定性的因素是人才隊伍建設。

提高職工素質是兩個方面,一是思想道德素質的提高,二是科學文化素質的提高。對於科學文化素質的提高,主要是學習,向書本學習,向實踐學習,向國外的先進經驗學習,學習自己從事的專業知識,學習與自己工作相關的知識,還要學習政治、經濟、法律、文化等各方面的知識。我們國家提出並已朝著學產型社會、學習型政府目標推進,作為科研機構,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本來是題中應有之意。

只有發奮學習,才能趕上歷史潮流,才能有所創新。培根講:「知識就是力量」,這句話在現代科技時代已經不夠了,知識只是工具,真正解決問題要靠智慧,但沒有知識,智慧是無法開發出來的。科研單位要給職工創造學習的條件,如讀書的條件(安排時間,提供環境,保證書刊)、培訓的條件(走出去,引進來)、考察的條件、調研的條件、討論的條件。「君子之道,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孔夫子周遊列國,產生了傳世經典《論語》,孟嘗君接納天下能人賢士,集體學習討論,談古論今,針砭時弊,人才輩出。現代科研院所要有濃厚的學習氣氛,要有促進學習的機制,不斷提高每個人的科學文化素質。

對於思想道德素質的提高,主要是修養和教育兩個方面。修養是發揮內在的力量,發揮主觀能動性,是自己學習、檢討、提高的過程,是黨性鍛煉的過程。吾日三省吾身,自律,自重,做到誠信、清正。20世紀中葉,劉少奇同志的《論共產黨員的修養》一書曾經普及全黨,風靡世界各國共產黨、工人黨,是因為它對提高共產黨員的素質起到了重要的指導作用。共產黨員的黨性修養最核心的內容是要樹立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正確的權力觀、地位觀、利益觀。戰爭年代,共產黨員要沖鋒在前;和平時期,共產黨員要吃苦在前,樹立群眾觀念、公僕意識、奉獻精神,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知識階層中的共產黨員,吸取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先進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一個重要的思想來源。如「國而忘家,公而忘私」的崇高,「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情懷,「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剛正,「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凜然,「居安思危,處治思亂」的憂患,「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進取,「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的寬厚,「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胸襟,「君子和而不同」的包容,「自欲立而立人,自欲達而達人」的仁愛等。我們要從這些思想常青樹上吸取營養。搞科學研究是非常高尚的事業,過去講革命是歷史的火車頭,當今世界,科學技術成為歷史前進的火車頭,搞科研的人是操縱火車頭的人。思想道德素質的最高境界是無私奉獻,到了這種境界,就是無畏的,就能耐得住寂寞,吃得了大苦,就能堅持,就不會急功近利,急於求成。馬克思講,要從事科研,就要有敢下地獄的精神。愛因斯坦講,科學的殿堂站著三種人,第一種人為謀取功利,第二種人為滿足興趣,第三種人為追求真理,天使為了拯救科學,趕走前兩種人,只留下第三種人。何等精闢,何等崇高!高山仰止,雖不能至,心嚮往之!

教育是提高道德素質的重要途徑。正在開展的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就是對共產黨員進行集中教育的一種形式,要結合實際,注重實效,形成特色。

一是制定科研機構黨員先進性的具體要求。中國共產黨的先進性的標準是統一的。共產黨員的先進性是黨章規定的八條義務,是胡錦濤同志講的六個堅持,在這個尺度上,沒有特殊黨員。但是共產黨員的先進性要體現在行動上,要愛崗敬業,有能力,會幹事,能幹成事。崗位不同,先進性的具體體現不同,具體要求不同。因此,科研機構要制定自己單位的共產黨員先進性的具體要求,便於行動,容易操作,可以檢查,可以做細做實。

二是開展科研機構合格黨支部的創建活動。目前,科研機構黨支部戰斗堡壘作用的發揮是有差距的,一些單位和部門的黨支部活動很少,差距很大。支部作用發揮不好,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就難以做到。要將創建合格的黨支部做為這次先進性教育的重點工作之一,抓出成效。只有黨委的核心領導作用、支部的戰斗堡壘作用、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真正發揮出來,才能保持共產黨的先進性。

三是建立科研機構學先進的長效機制。先進人物是推進時代前進的精英,是成就事業的楷模,他們走在前頭,以道德情操熏陶人,以行為准則影響人,以工作業績教育人。學習先進是一個不間斷的目標,又是一個分層次的學習過程。身邊處處有先進。人無完人,金無足赤,先進者也不是完人,學人之長,避己之短,三人同行,必有我師,子路聞過則喜,禹聞善言則拜。學習別人,自律自己,每個同志都有長處,都有可學之處。通過學習先進,形成一個學習先進的氛圍,建立一個學習先進的長效機制,是堅持正面教育,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的一個重要方法,也是營造科研機構開放交流、團結和諧、創新思辨科技創新文化的一項重要內容。

(原載《中國礦業報》2005年4月16日)

⑽ 中國共產黨保持和發展先進性的創造性實踐取得了哪些寶貴經驗

第一,緊緊抓住中心工作,推動全局發展——這是黨領導革命和建設工作的基本思路。中心工作是主要矛盾的反映,緊緊抓住中心工作,就是緊緊抓住主要矛盾。中心工作的順利進行,必將促進其他各個方面困難的消除,推動全局的發展。
第二,在保護和發展人民利益中建設健康進步的黨群關系——這是黨和社會主義賴以生存的基礎。民為立國之本,也是立黨之基。古今中外的歷史一再證明,脫離人民群眾,疏忽人民利益,任何政黨、任何政權都不可能長久。
第三,在不斷總結實踐的經驗教訓中,推動黨和國家的理論和制度創新——這是黨和社會主義事業賴以壯大的根本前提。自1921年成立,中國共產黨正是將馬克思主義和中國革命與建設的實踐相結合,創立了三個馬克思主義的階段性成果――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並在這些理論的指導下,不斷推動革命的發展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與完善,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第四,以科學、民主、法治為領導和執政理念,調動廣大人民革命和建設的積極性——這是黨和人民事業壯大的根本方法。無論是民主革命,還是社會主義建設,都是偉大、復雜而艱巨的事業,沒有廣大人民群眾的參與是難以取得勝利的。
第五,積極探索符合時代特徵和發展需要的新手段和新內容,推進黨的建設,尤其是黨的作風建設和凝聚力――這是黨和人民事業成功的根本保證。黨的建設中最關鍵的,一是作風建設,二是凝聚力。黨的建設不是一蹴而就、一勞永逸的,而是一個長期的艱巨工程。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黨的建設會遇到不同的困難和問題,這就需要我們結合時代特徵和發展需要,不斷改進黨的建設的內容和方法,切實加強黨的自身建設。

熱點內容
美發店認證 發布:2021-03-16 21:43:38 瀏覽:443
物業糾紛原因 發布:2021-03-16 21:42:46 瀏覽:474
全國著名不孕不育醫院 發布:2021-03-16 21:42:24 瀏覽:679
知名明星確診 發布:2021-03-16 21:42:04 瀏覽:14
ipad大專有用嗎 發布:2021-03-16 21:40:58 瀏覽:670
公務員協議班值得嗎 發布:2021-03-16 21:40:00 瀏覽:21
知名書店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9:09 瀏覽:949
q雷授權碼在哪裡買 發布:2021-03-16 21:38:44 瀏覽:852
圖書天貓轉讓 發布:2021-03-16 21:38:26 瀏覽:707
寶寶水杯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5:56 瀏覽: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