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值創造與價值分配
『壹』 辨析:按生產要素分配是因為生產要素創造了價值
所謂「按生產要素分配」是指按照進行物質資料生產時所投入的生產要素的多少回,進行收益分配答的一種方式」。這句話說「白」了,就是生產前,你所拿出來用於生產的「東西」,譬如勞動力、資本、技術、土地等等愈多,將來生產後所形成的利潤中,你就能分得愈多。簡單地說,就是多拿多得,少拿少得。這跟「按勞分配」中的「多勞多得,少勞少得」是同樣的道理。但比前者內容更豐富,方式更進步。因為,這表明你拿出來用於生產的「東西」不一樣,所獲得的「好處」也就不一樣,比方說,拿出土地「好處」便是地租;假如你拿出來的是勞動,那麼給你帶來的「好處」就是工資;如果你拿出來的是一筆數目不小的鈔票,那麼給你帶來的「好處」便是利潤。
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就是在社會必要勞動創造的價值的基礎上,按各種生產要素在價值形成中所做的貢獻進行分配。」「由於勞動、資本、土地等生產要素在價值形成中都發揮著各自的作用,所以,社會主義的工資、利息和地租,不過是根據勞動、資本、土地等生產要素所做的貢獻而給予這些要素所有者的報酬。
『貳』 財富的本質是創造與分配
經濟成為我們進行社會生活活動的杠桿,我們衣食住行的生存和自我的發展離不開錢,但我們要正確認識財富的本質,它不是分配而是創造。
我們在評估商品價值時候,同時要看它的使用價值。價值是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花費了必要勞動時間而使用價值不大的商品它的社會價值會大打折扣。我們的單位需要的是有社會實用價值的人才,它需要的人才首先能夠為他創造價值,只有為單位創造價值也才能為你自己帶來收益,你自己所得的收益就在於你在這個平台上為這個集體創造的價值。
社會財富的分配本身是有規律的。它總是二八分配:20%的人擁有80%的財富,80%的人擁有20%的財富。如果我們按人均把財富重新拉平,過一定時間後它還會出現以上的二八現象。這種二八現象必須在自由商品經濟的前提下,階級斗爭或行政干預能使社會財富公平均等,但社會財富的本質最終不是分配而是創造。高度的社會文明應該是:不刻意改變社會分配規律,殺富濟貧,平均分配;而要提供寬松的自由商品環境,激發富人創造激情,鼓勵中產階層積極創業,提高窮人職業素質,讓更多的富人通過各種方式幫助窮人。
就微觀而言,不同的個人因環境性格習慣觀念的不同,也造成了不同的人生境況。
我們南通有一個人摸彩中了500萬元,很多人都認為他這輩子不用愁了,可幾年後,他不僅把這500萬花消掉,又做起了「負」翁。同樣一粒麥子,有的人沒有把它保管好霉爛了,使它失去了自身的價值;有的人把它吃掉了,實現了它自身的價值;有的人把它當作來年的種子,創造了新的價值。分配給予並不一定能實現財富的增值,社會財富的增值是要靠創造。
當然財富的創造不能單單理解為生產製造,它還包括知識產權的創新、商業經營模式、各種形式的投資等等。
『叄』 求問價值創造與價值分配是什麼關系
價值:價值是在生產過程中決定的,在流通中實現的。價值分配:中共十五屆五中內全容會提出按勞分配與按生產要素分配相結合涉及到價值創造和價值配問題,二者既有聯系又有區別。按勞分配與按生產要素分配的結合基本上是建立在勞動價值理論基礎上的,不能將要素價值論與勞動價值論混為一談。
『肆』 為什麼非勞動要素不參與價值創造卻參與分配
請題主分清楚價值創造與參與價值創造。
既然是生產要素,就是價值創造的源泉。
非勞動要素,具體是什麼定義域?
提供平台,信息,設備,比如某寶?
『伍』 價值創造與價值分配的關系
價值創造和價值分配是商品經濟條件下人類社會基本的經濟活動,是構成社會生產和再生產 的主要環節。價值創造研究的是生產領域中價值是由什麼創造的,即價值的源泉是什麼。價 值分配研究的是價值創造出來以後,在各個要素所有者之間按照什麼原則進行分配的問題。 因此,價值創造和價值分配是兩個不同的問題,不能把他們混為一談。既不能把價值創造看 作是價值分配的依據,也不能把價值分配問題完全等同於價值創造問題。
1.價值創造不直接是價值分配的依據。價值創造只是研究生產領域中的價值是如何創造出來的。勞動價值理論揭示了勞動是價值的 唯一源泉,其他生產要素都不足以創造價值。但是,這並不是說,由勞動創造的價值只是由 勞動者完全佔有,實際上,在任何社會中,都不可能由創造價值者完全佔有價值。這是因為 ,價值的分配並不是以性質決定的,它是隨著經濟關系性質的變化而進行調整的。這種分配 原則的變化和調整與價值創造沒有直接關系;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通行的一個原則是按要素 分配,就要求對生產過程中創造的價值具有佔有權,以實現自己對生產要素具有的所有權。 所以.按要素分配,實質上是按要素所有權分配。按要素分配所依據的不是勞動價值理論, 而是市場經濟的分配原則。
2.價值分配原則的變化,並不能否定價值創造的理論。按要素分配,意味著作為生產要素的所有者,都有權從創造的價值中分到自己應該得到的一 份利益。但是,並不能由此推論出,因為各個要素所有者都有權得到自己的一份利益,就認 為這部分價值就是由各個要素自己創造的。總之,勞動價值理論不是以按要素分配的理論為 依據的,同樣,也不能用按要素分配來否定勞動價值理論。
『陸』 求問價值創造與價值分配是什麼關系
這是共生關系。沒有價值創造,就沒有價值分配;
同樣,價值分配高低,取決於價值創造的多少。
『柒』 《資本論》中關於價值創造與收入分配的區別,麻煩請行家給一個500字的論述。不勝感謝
《資本論》第一卷和《資本論》第三卷
資本的直接生產過程和資本主義生產的總過程。
《保衛資本論 》是2014年12月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的學術專著,全稱《保衛〈資本論〉——經濟形態社會理論大綱》,許光偉著。[1] 作品正式提出「學術保衛」概念,對應中國政治經濟學理論創新之民族取向和實踐化的工作理念。[2]
通過工作涵容中國歷史,其達成對世界歷史之新理解,是重讀和重寫「雙重意義」之《資本論》理論與方法論著作,高度凸顯理論-實踐之結合體式。[3] 該著認為:所謂「中國經濟學」,即從中國歷史和文化中出脫而來的經濟理論體系,是用中華語言和中國思維對「經濟學」的再說一遍和改造。因此,其不獨為政治經濟學的「在中國」,亦不是經濟學分支或流派的「在中國」,而要求重新檢視和闡述已有的理論,對原創性方法進行民族「尋根」。[4] 歸根結底,此種研究路徑以極高智慧統一了人類生產的「歷史」和「邏輯」,清晰說明了經濟學方法論,尤其政治經濟學方法論。[5]
作品目錄
編輯
寫在前面[8]
第一部分 行動的語境:
批判和建構
[總論]
第二部分 經濟形態社會理論地基:
社會主觀批判
[方法論和思想史批判統一形態]
第一篇總問題提出的背景、意義和策略
第二篇馬克思主義工作地基:
經濟形態歷史觀批判
第一章《資本論》:是「現實的歷史」,還是「現實的歷史」批判?對《「現實的歷史」:〈資本論〉的存在論》的批判 第四章勞動一般的理論與實踐
「現實的歷史」:《資本論》如何破解「存在的秘密」? 楔子
商品和二重性:是存在論,還是存在批判? 價值(形式)
貨幣和等價性:是社會存在論,還是社會存在批判? 剩餘價值(形式)
資本和資本的邏輯:是現實的社會存在論,還是歷史的社會存在批判?
抽象勞動
——存在規定抑或存在者的形成
「現實的歷史」批判:《資本論》如何破解「認識的秘密」? 第五章馬克思主義概念
第二章《21世紀資本論》缺少了什麼?
楔子
過程分析之一:α→β→r 馬克思主義的元概念
過程分析之二:s→g→β 唯物主義的全概念
過程分析之三:r>g 唯物主義的工作統一
簡短的結語 第六章政治經濟學的方法
第三章政治經濟學是怎樣的科學? 楔子
楔子 重提二版跋
政治經濟學對象
馬克思如何逾越黑格爾
——實現哲學
行動主義邏輯
馬克思如何逾越李嘉圖
——實現科學
歷史學家和經濟學家
——工作如何展開
反思科學抽象法
第三篇資產階級工作地基:
經濟形態社會觀批判
第七章解釋學及其謬誤性
楔子
資產階級物象二重性
物的解釋學
資產階級解釋結構
第八章古典主義及其批判
(同盟者·反叛者)
楔子
所謂斯密問題
被歷史難倒的李嘉圖
向康德主義的進軍
第九章新古典主義及其批判
(康德主義路線之一 · 立的基礎)
楔子
研究對象的改造
理性主義狡辯
理論繁榮之路
第十章新制度主義及其批判
(康德主義路線之二 · 破的基礎)
楔子
真實的科斯
虛假的科斯
廢墟中的景觀
第三部分 經濟形態社會理論建築:
社會客觀批判
[客觀邏輯和主觀邏輯統一形態]
第四部分 經濟形態社會理論運用:
中國經濟學提要暨大結局
[歷史和思想統一形態]
第四篇馬克思的批判邏輯:
歷史批判之導入
第六篇蘊涵中國歷史規定的批判邏輯:
對馬克思革命的繼承和超越
第十一章存在的秘密
(對知識論或存在論的巧妙一擊·哲學11條)
第十七章機器到金融的發展
(馬克思以後時代的客觀邏輯·歷史脈絡)
楔子 楔子
唯物主義客體 工廠的發展
唯物主義主體 金融工廠的發展
二者的結合
——對象(規定)之生成
第十八章歷史到科學的發展
(馬克思以後時代的主觀邏輯·舉要刪蕪)
第十二章認識的秘密
(對知識論或存在論的完美一擊·經濟學8條)
楔子
楔子 辯證法工作原像問題
唯物主義歷史對象 科學(方法)工作原像問題
唯物主義社會對象
第十九章生產一般的理論與實踐
(人類史前時期發展邏輯總括·市民暨資本批判)
二者的結合
——研究對象(規定)之生成
楔子
第五篇政治經濟學工作邏輯:
《資本論》究竟怎樣煉成
商品社會工作邏輯問題
第十三章歷史發生學
(資本的時間與存在·客觀邏輯之一)
產品社會工作邏輯問題
楔子
轉化史I
轉化史II
資本生產史
——資本主義生產的歷史界限
第十四章系統發生學
(資本的空間與存在·客觀邏輯之二)
楔子
運動史I
運動史II
資本流通史
——資本的生產界限和流通界限
第十五章現象發生學
(時間存在和空間存在的批判實踐結構·客觀邏輯之三)
楔子
生活史I
生活史II
資本積累史
——自我再生產和資本的總界限
第十六章認識發生學
(資本主義的認識·主觀邏輯發展)
楔子
范疇史I
范疇史II
資本批判史
——資產階級認識的歷史界限
————
主要參考文獻[5]
保衛《資本論》_網路
『捌』 求問價值創造與價值分配是什麼關系
一種相當普遍的意見認為,分配製度改革的依據應當就是對勞動價值論的認識的深化。持此意見的人也承認資本和技術以及經營管理的作用,甚至也承認傳統的勞動價值論不夠用了,但是他們堅持認為,應當(也只能)在堅持勞動價值論的范圍內,通過對勞動價值論的深化和擴大來解決問題,具體做法就是將各種要素納入「勞動」概念之內,將價值源泉的內涵和外延加以擴大,從而得出「擴大和深化」的勞動價值論。實際上這樣做無論在理論上或實踐上都是行不通的,至少有以下幾個問題需要加以考慮。 首先,這種看法不符合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原意。這里主要涉及兩方面的問題,一方面是對馬克思說的創造商品價值的「勞動」這個概念的內涵和范圍作何理解;另一方面是對馬克思關於價值論和財富論的關系的看法作何理解。 就馬克思關於財富論和價值論的看法來說,可以明確的是,在馬克思那裡它們是兩個有聯系但又有原則區別的概念,財富論涉及的是產品和商品的使用價值,而價值論涉及的是作為使用價值的產品和商品相互交換的基礎。馬克思認為,對於商品價值來說,使用價值只不過是價值的物質承擔者,它決不是價值的源泉和決定因素。因而盡管馬克思從來高度重視科學技術和經營管理的作用,指出科學技術是社會發展的革命性力量,肯定經營管理對於現代化生產的極端必要性,但他只承認它們是商品使用價值即財富的要素,是創造生產力的要素,不承認它們同時也是商品價值的創造者。在馬克思看來,創造商品價值的源泉中沒有任何一個使用價值原子,當然也不會有任何一個創造使用價值的要素(勞動除外)。可見在馬克思那裡價值論與財富論是兩個不能混同的范疇,不能將創造生產力的要素或創造商品使用價值的要素加進他的價值論,否則那種價值論就不是馬克思的價值論,更不是他的勞動價值論了。 其次,通過擴大勞動概念的辦法還隱藏著某種難以預料的同勞動價值論的初衷相違背的困難和危險。將科學技術納入創造價值的勞動之中,似乎還好說一點,因為這里涉及的多半是承認腦力勞動和復雜勞動的作用問題,大體上還沒有越出「勞動」這個概念的范圍,而經營管理也被認可是創造價值的,在理論上就比較難了。經營管理在概念上同勞動價值論所說的勞動不是一回事,經營管理是指對勞動的指揮、管理、組織和監督,而勞動價值論所說的勞動則是指被指揮、被管理、被組織和被監督的對象;從資本主義的歷史發展來說,經營管理功能是社會化大生產的產物,本來就是資本功能的擴大和延伸;在歷史的和現實的經濟生活中,經營管理功能又同資本的功能往往結合在一起,難以截然分開。籠統地承認經營管理也屬於勞動的范疇,必然更要遠離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但最大的麻煩也許還不在這里,而在於如何認可資本的作用。按照勞動價值論,資本是根本不應被視為價值源泉的,但是,如果說科學技術和經營管理都可以納入勞動的行列,那麼就難以把資本繼續檔在勞動的大門之外。且不去說西方經濟學發展史上早就出現的將資本解釋為不亞於勞動作用的「忍欲」和「犧牲」之類的觀點,眼下的大量事實就讓我們不能不思考拒絕的理由是否站得住。要知道資本的成功運用和運作所要求的知識、洞察力和判斷力,以及為此需要付出的勞動和努力,恐怕決不比其他勞動來得差,而如果因此就把資本也納入創造價值的勞動之內,那真要同勞動價值論南轅北轍了。 再次,歷史上不是沒有人想通過擴大勞動概念的辦法來解決勞動價值論同市場經濟現實之間的矛盾,結果最終導致了勞動價值論的破產。也就是以英國古典經濟學的偉大代表者李嘉圖為首的學派解體。當然,將科學技術和經營管理視為勞動,同李嘉圖學派的做法不能完全等同。但是至少在擴大勞動概念這一點上確有共通之處,因而對其理論破產的慘痛教訓不能置之不理。北京大學教授晏智傑
『玖』 人力資源管理中「價值創造,價值評價,價值分配」各指什麼意思
價值創造,就是你能不能為公司帶來有價值的人才,是不是能創造價值;價值評價就是每一回個員工進行答合理的評價,就像是績效評比一樣,作出合理的評價;價值分配就是你要合理的將每一個人適合什麼樣的崗位或者是工作,合理安排和分配,。這是我的理解,因為之前從事過人事,希望能幫到你
『拾』 什麼是價值的創造者和分配者
從商業進化論和企業仿生學的角度看,這個問題還漏掉了一個角色就是價值的生產者。價值的生產者,創造者和分配者是三個不同的概念。在人類商業機體的系統中,每一個獨立的個體的人和某些未足夠進化的組織都是價值的生產者,他們在生存的需求下參與勞動交換需求。而由這些生產者進化出來的高級組織承擔著不同程度上的指導性工作,即扮演創造者的角色。創造者的更高級進化形式是組織體系中出現的中樞神經系統,他們扮演者分配者的角色,同時在一定程度上也承擔著更高級的創造者任務。通俗來講:所有將沒有價值的事物轉變成有價值的事物的人或者將A價值轉換為B價值的人都是價值創造者。而擁有這些有價值事物的人就是價值的分配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