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新型創造 » 蔡倫是發明

蔡倫是發明

發布時間: 2021-01-14 10:19:42

⑴ 蔡倫是發明怎樣發明造紙的

改進造紙術時的蔡倫主管監督製造宮中用的各種器物。他挑選出樹皮、破麻布、舊漁網等,讓工匠們把它們切碎剪斷,放在一個大水池中浸泡。過了一段時間後,其中的雜物爛掉了,而纖維不易腐爛,就保留了下來。

他再讓工匠們把浸泡過的原料撈起,放入石臼中,不停攪拌,直到它們成為漿狀物,然後再用竹篾把這粘乎乎的東西挑起來,等乾燥後揭下來就變成了紙。蔡倫帶著工匠們反復試驗,試制出既輕薄柔韌,又取材容易、來源廣泛、價格低廉的紙 。

元興元年(公元105年)蔡倫向漢和帝獻紙,蔡倫將造紙的方法寫成奏摺,連同紙張呈獻皇帝,得到皇帝的贊賞,便詔令天下朝廷內外使用並推廣,朝廷各官署、全國各地都視作奇跡。九年後,蔡倫被封為「龍亭侯」,食邑300戶。由於在全國各地逐步推行的新造紙方法是蔡倫發明的,人們便把這種紙都稱為「蔡侯紙」 。

蔡倫的造紙術沿著絲綢之路經過中亞、西歐向整個世界傳播,為世界文明的傳承和發展起著不可磨滅的貢獻 。

(1)蔡倫是發明擴展閱讀:

漢代的蔡倫出生在貧苦人家,從小就缺吃少喝,經常餓得前胸貼住後背。父母以為,與其全家一起餓死,倒是不如讓他留條活命,於是就將這個心肝寶貝賣給了人販子。人販子是個黑心爛肝的傢伙,他為了撈錢發財,竟將小蔡倫的生殖器割掉,高價賣到皇宮里去做了太監。

小蔡倫痛不欲生,天天啼哭。有個老太監發現了,問他為什麼傷心。

「這樣男不像男,女不像女,人不像人,鬼不像鬼,活著有什麼意思,我只想死。」蔡倫泣不成聲地回答。

老太監是過來人,自然同病相憐,便好言相勸說:「從前,有個叫司馬遷的,很有學問,前程似錦。可是,因為替別人打抱不平,惹惱了皇帝,也被割了生殖器。就像從天堂下到了地獄,他更是覺得生不如死。可是又想:白白死去,豈不是糟蹋了這一肚子的學問?倒是不如發憤寫書,給後代留下一筆精神財富。於是便廣泛搜集資料,日日夜夜著述,終於完成了千古不朽的《史記》。

蔡倫一聽,哭臉變成了笑臉:「我知道司馬遷,也很欽佩他,連做夢都在讀他的《史記》哩,可哪裡找得到啊!」

「想讀書就好!」老太監非常高興,說,「遠在天邊,近在眼前,皇宮里的藏節多得很哩。」他轉身扛來了一大捆竹簡,用手指著它,又說:「你就學習學習司馬遷,好好讀讀他的《史記》吧。」

蔡倫認真苦讀,如醉如痴。同時又不禁想道:一部《史記》就是一大捆竹簡,可見用它寫、讀、運、藏都非常閑難,除了皇帝、高官,平民百姓是很難沾上邊的。為了改變這種狀況,蔡倫試著將竹簡加寬、削薄,以求減輕它的重量,增加它的容量。可是,八字還沒有一撇,它就裂了、碎了。此路不通啊!

蔡倫沒有就此止步。他全神投入,茶思飯想,日夜琢磨。一天,他面對著正在磨面的石磨出起神來:把麥粒磨成面,然後既可做成很大的饃饃,又可攤成薄薄的餅子。那麼,對於竹簡,是否也可以這么處理呢?他試著將竹簡裝進磨眼,只聽「嘶嘶啦啦」直響,卻怎麼也沒有磨碎,更沒有成粉——又失敗了!

蔡倫仍不甘心,他又把竹節和破布、舊魚網等放在石臼中,揮舂用力,一下,兩下,三下……堅持舂個不停,終於成了渣、成了粉。然後泡在水裡,水面上便立刻形成一層薄膜,真的像是薄薄的煎餅。輕輕揭下來,貼在牆上,晾乾,再在上邊試著寫字,只覺非常光滑流暢,而且轉眼間墨跡就干,和竹簡相比,簡直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這就是蔡倫在一千八百多年前所造的紙。他為人類的文明進步作出了不朽貢獻。

⑵ 蔡倫是怎麼發明造紙術的

火葯、造紙術、印刷術和指南針是我國古代四大發明,蔡倫和造紙術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

在我國乃至世界的文化史上,書寫材料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一直是制約文化發展的一個瓶頸。以我國為例,我們的老祖宗們,先後試用過龜甲,獸骨、青銅、竹簡、木簡和絹帛等材料,比如我們最早發現的文字,就是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所以又稱甲骨文。後來經濟發展了,就在青銅器上刻字,以流傳後世,尤其商朝居多,因為商朝青銅器的鑄造技術已爐火純青,各個君主都喜歡在青銅器上鑄銘文來為自己歌功頌德;秦始皇每次批閱奏摺時,都要讓兩個甚至更多的宮人擔擔子,裡面是竹木簡的奏摺,奏摺越多,擔子越沉重;又如宮廷內用絹帛寫字,很是輕便,但卻不易保存,尤其是絹帛造價昂貴,尋常百姓家用不起,只能供少數達官貴人使用。由於竹木簡、絹帛等這些材質脆弱、造價昂貴等原因,一直難以真正適應文化發展的需要。於是發明一種新的書寫材料,既經濟又適用,不僅能為統治階級所用,普通百姓也用得起,就成為整個社會發展的迫切需要。在這樣日益高漲的呼聲中,先人們為此進行了很多有益的嘗試和努力,終於,這一難題被東漢時的蔡倫和他所率領的能工巧匠們攻克了!

蔡倫是東漢桂陽人,桂陽,就是現在的湖南郴州。蔡倫自幼家境貧寒,為了糊口,他只得進宮當了太監。在宮內的日子裡,蔡倫曾負責皇家手工作坊的工作,這為他日後發明新的書寫材料——造紙術提供了方便的試驗場所。

古代銅器為了能造出物美價廉,適合百姓們用的書寫材料,蔡倫和他所率領的工匠們進行了長久的嘗試,反復比較多種原材料,以及他們相互搭配的比例。終於,皇天不負苦心人,蔡倫的勤勞感動了上蒼,他研製出了紙——一種經濟適用的書寫材料,而且是不論帝王將相還是尋常百姓都能用得起的書寫材料。

這是公元105年,蔡倫和許多能工巧匠一起,經過無數次試驗,終於摸索出了一套先進的造紙方法。這種方法的原材料,是樹皮、麻繩、破布頭、舊漁網等,和以前的龜甲、獸骨和後來的竹木簡、絹帛相比,可謂是造價低廉,而且不必受資源和環境的限制。

蔡倫造紙的工序是,把原材料洗滌,切碎,浸泡漚制,再在經過處理的原材料中加入石灰漿,放在大鍋中蒸煮,反復地用力搗,以分離其中的纖維組織,製成紙漿,再撈出紙漿,均勻地平攤在很細密的簾子上,濾去水分,晾乾,再揭下來,這就是成品紙張了。

當蔡倫把歷盡艱難研製出的第一張紙獻給漢和帝時,漢和帝喜出望外,立即下詔讓全國各地都按照蔡倫的方法推行造紙。自此,造紙術在神州大地得到了廣泛地推廣,龜甲、獸骨早已不再使用,竹木簡和絹帛也退出了書寫材料的歷史舞台。

蔡倫發明的造紙術,不僅對我國古代的文化發展和重要文件的保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更對世界科學文化的發展和傳播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公元6世紀時,造紙術傳入日本、朝鮮、越南。公元751年又向西傳入阿拉伯地區,後來,阿拉伯人又把造紙術傳到了歐洲。

作為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造紙術是我國古代勤勞的勞動人民獻給世界人民的一份珍貴的禮物。現代的造紙技術已經有了很大的進步,可以生產出各種各樣精美的紙張,如新聞紙、相紙等越來越多的分門別類的專用紙張,但是在根本上,紙的生產原理並沒有發生改變,還是延續蔡倫造紙的方法,改變的僅僅是技術和工藝。這也充分地說明了我們中華民族是一個勤勞而智慧的民族,中國人民是勤勞智慧的人民。造紙術的誕生,改變了人類書寫材料的歷史,直到今天都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意義重大。造紙術的誕生,不僅是蔡倫個人勤奮努力的結果,更是中華民族集體智慧的結晶。蔡倫作為造紙術發明者的領軍人物,將被永遠銘記在史冊中。

⑶ 蔡倫的發明有哪些

蔡倫,中國復東漢桂陽制(今湖南郴州市)人,字敬仲。大約公元75年(東漢明帝劉庄永平末年)到了洛陽,隨後進宮當了太監。公元79年,和帝劉肇即位,把蔡倫提升為中常侍(宦官中較高的官職),參與國家機密大事,後兼任主管製造御用器物的尚方令,監督製造寶劍和其他器械。在擔任尚方令期間,蔡倫經過認真總結西漢以來的造紙經驗,進一步改進了造紙技術,於元興元年(公元105年)奏報朝廷,使用和推廣造紙術。因此,後世人都傳蔡倫為我國造紙術的發明人。1957年,考古學者在陝西長安縣灞橋發現了一座古墓,發現了一面銅鏡下放著成疊的紙,共有88張殘片,被命名為「灞橋紙」。這種紙主要是用麻和少量芒麻纖維製成,是已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植物纖維紙。

⑷ 蔡倫發明了什麼

蔡倫,中國東漢桂陽(今湖南郴州市)人,字敬仲。大約公元75年(東漢明帝劉庄永平末年)到了洛陽,隨後進宮當了太監。公元79年,和帝劉肇即位,把蔡倫提升為中常侍(宦官中較高的官職),參與國家機密大事,後兼任主管製造御用器物的尚方令,監督製造寶劍和其他器械。

在擔任尚方令期間,蔡倫經過認真總結西漢以來的造紙經驗,進一步改進了造紙技術,於元興元年(公元105年)奏報朝廷,使用和推廣造紙術。因此,後世人都傳蔡倫為我國造紙術的發明人。1957年,考古學者在陝西長安縣灞橋發現了一座古墓,發現了一面銅鏡下放著成疊的紙,共有88張殘片,被命名為「灞橋紙」。這種紙主要是用麻和少量芒麻纖維製成,是已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植物纖維紙。

1987年底,我國研究造紙史的專家潘吉星先生將西漢幾種紙樣送到日本有關科研機構鑒定,均確定為植物纖維紙,其中「灞橋紙」較為原始。由此得出結論說:中國的造紙術早於蔡倫200年。

蔡倫在擔任尚方令時,主管尚方的各種事宜。這樣蔡倫就有機會經常和手工工人接觸,他們的精湛技術和創造精神對蔡倫有深刻的影響。

蔡倫本人善於賦詩作書,需用大量的紙張。他深知缺紙的苦處和書寫上的困難。他決心克服困難,攻克難關,改進造紙術,提高紙張質量。

蔡倫首先想到,縑帛很輕便,但價值昂貴,必須利用一些價值低廉的原料來造紙。蔡倫在認真總結勞動人民用各種植物造紙的經驗以後,改用了樹皮、麻頭、破布和舊漁網等,代替原用麻布、絲帛、芋麻、線頭等原料,這些原料貨源豐富,到處可以找到,價錢便宜。首先解決了以前原料價格高、原料少的問題。這樣做,不僅大大降低了產品的成本價格,而且為大量進行生產創造了條件。特別是用樹皮做原料,開創了近代木漿紙的先聲,為造紙業的發展開辟了廣闊的途徑。另一方面,蔡倫在造紙工藝上也有重大突破。據考古情況推測,當時造紙時,先把原料洗滌切斷,浸漬漚制,並加入適量的石灰漿升溫促爛和蒸煮等工序,以後反復大力舂搗,分離出纖維紙漿,再把這些紙漿用細簾子撈取,漏去水分,晾乾,揭下來,壓平砑光。

改進工藝後生產出來的紙張,具有體輕質薄、價格低廉、經久耐用等特點。

元興元年(公元105年)蔡倫把這批紙獻給朝廷。漢和帝看了這種紙,十分賞識蔡倫的才能,並馬上通令天下採用。從此,造紙術在我國推廣了起來。

新紙受到了人們的廣泛歡迎,並逐步取代了舊的書寫材料。

蔡倫對造紙術的主要貢獻有兩條:一是他使以前比較粗糙的植物纖維紙變成質地優良、堪作書寫用的植物纖維紙;二是他使造紙材料的來源大大地擴大了。他不但用麻、破布、魚網,而且還用樹皮作原料,這大大降低了紙的成本,從而使紙的運用普遍推行開來。晉人傅成在《紙賦》中贊美說:「夫其為物,厥美可珍。廉方有則,體潔性真。含章蘊藻,實好斯文。」說蔡倫的紙實在很美,令人珍愛,又廉價、方便、潔凈,深得人們喜愛,從根本上改變了紙在社會上的地位。

蔡倫的造紙工藝對現代造紙術仍有直接影響的有兩個關鍵步驟:一是在草木灰水中蒸煮,這是現代鹼法化學制漿過程的濫觴;二是紙模的設計,要能使它的孔與紙漿中的纖維尺寸相適合,既能很快地使水漏下,又能使紙漿纖維留在上面,形成均勻的薄層。當時,雖然用的是細密簾子,卻是現代紙模即抄紙器的雛形,而抄紙器是長網造紙機或圓網造紙機的主要部件。可以說,蔡倫的造紙工藝不過是現代造紙工藝的原始形式。

蔡倫的造紙術極大地促進了東漢造紙業的發展,造紙技術也不斷提高。東漢末年,東萊(今山東黃縣)人左伯造出了質量很高的紙,成為歷史上又一著名的造紙能手。他造的紙比「蔡侯紙」更加光潔細膩,成為當時名貴的書寫材料。

在「蔡侯紙」的推動下,東漢人孔丹還發明了著名的「宣紙」,它因盛產於安徽宣城而得名。宣紙又叫「四尺丹」,是為紀念孔丹而得名。它是國畫藝術的重要載體,使我國的國畫藝術興盛兩千年而不衰。19世紀末,宣紙還曾獲得巴拿馬博覽會金質獎章。

蔡倫用自己的非凡才華,為人類文化的傳播和發展做出了偉大的貢獻。但是,東漢時期政治腐敗,到了安帝時,宦官和外戚輪流執政,統治階級內部矛盾重重,互相傾軋。安帝元初三年(公元114),竇太後因蔡倫長期保衛宮廷有功,封他為「龍亭侯」,封地在今陝西省洋縣,故後人又稱蔡倫造紙為「蔡侯紙」。

安帝讓蔡倫主持校正經傳文字。公元121年,有人向漢安帝告發,蔡倫從前奉竇太後的命令,曾參與謀殺漢安帝祖母的事件。蔡倫獲悉後,不願意受此侮辱,服毒自盡了,草草終結了一生。

為了紀念蔡倫的萬世功德,人們為他造廟塑像。在蔡倫的故鄉桂陽(今湖南郴州),元朝曾重修蔡倫廟。在他的墓地陝西洋縣龍亭輔,也有祠廟,每年有地方政府代表致祭。過去國內和日本的造紙工人都奉他為祖師。蔡倫的偉大功績,將永遠受到人類的尊敬和紀念。

自公元3世紀至4世紀,紙張基本上取代了簡、帛,成了我國惟一的書寫材料,促進了我國科學文化的傳播和發展。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我國在各個時代都生產出有代表當時工藝水平的紙。晉朝時的「側理紙」;南北朝的「凝光紙」;唐宋時期四川的「十色箋」和「薛濤箋」;北宋時期的「澄心堂紙」;南宋時期的「金粟山藏輕紙」;明清時期的「宣紙」等等。其中「左伯紙」質地勻凈細密,色澤鮮明而很受人們的歡迎;「澄心堂紙」色彩種類很多,紙面砑磨光滑,以半透明而平滑的紙面上隱現出鳥獸花木形象(水紋紙)而聞名;「宣紙」以潔白光潤,堅韌細密,長不變色等優點名馳中外,享有「紙壽千年」的盛譽。

造紙術由中國首先傳到了朝鮮和越南,大約在隋朝末年(公元610年),由朝鮮又傳到日本。往西又傳到撒馬爾罕,以至巴格達、大馬士革、埃及與摩洛哥。到了公元1150年在阿拉伯人統治下的西班牙開始造紙,這是歐洲第一個造紙工場。

1212年羅馬教廷征服了伊斯蘭教統治下的西班牙之後,造紙業才在歐洲迅速發展起來,這比蔡倫發明造紙術的年代整整晚了1000多年。直到18世紀末,西洋紙仍然幾乎全用手工製造。

現代的造紙業雖均已改用機器打漿和抄紙,但它的基本原理,還是與中國舊造紙方法相同。造紙原料的十分之七八已為木漿所代替,但造高級印刷紙、卷煙紙、宣紙和打字蠟紙等仍使用蔡倫所用過的破布、魚網、麻頭和樹皮等原料。

英國著名科學家弗蘭西斯·培根評價「四大發明」時說:「它們改變了世界上事物的全部面貌和狀態,又從而產生了無數的變化;看來沒有一個帝國,沒有一個宗教,沒有一個顯赫人物,對人類事業曾經比這些機械的發現施展過更大的威力和影響」。

⑸ 蔡倫是怎麼發明造紙術的

大約公元57年前後,蔡倫出生於一個貧苦的農家,從小家境貧寒,為了維持生計,不得不在永平末年(75年)入宮做了太監。進宮之後,蔡倫做了小黃門,職位相當低。但他頭腦靈活,機敏多才,做事又小心謹慎。到了公元89年漢和帝即位後,蔡倫即被升為中常侍,掌管文書,傳達詔令,並時常參與國家機密大事,後來又升至尚方令,負責皇室器皿的製造,尚方是專門生產御用品的機構,資金雄厚,技術完備,這給蔡倫提供了良好的研究環境。

蔡倫在少年時代就對造紙有著濃厚的興趣,做過許多次試驗,雖然未能造出紙來,但卻讓他對造紙的材料和一些基本工藝有了很深的了解。進宮後,他看到皇帝批閱的奏章大多用的是竹簡或木牘,極為笨重,也有用縑帛的,但由於成本太高。難於在民間普及。於是他利用做尚方令的有利條件,認真揣摩過去用麻質纖維造紙的經驗。經過長期反復實驗,對造紙的原料和工藝都進行了改革。他把樹皮、麻頭、破布和舊魚網等作為造紙的原料嘗試造紙,這樣,即擴大了原料的來源。又降低了造紙的成本。

東漢元興元年(105年),蔡倫將他造的優質紙張進獻給漢和帝,漢和帝用後,覺得紙張輕薄而不透漏,寫起來非常舒適,對蔡倫大加贊揚,並通令推行全國。漢安帝元初元年(114年),蔡倫因造紙有功,被封龍亭侯,人們便把這種紙稱作「蔡侯紙」。經過他的改進,不僅紙張的質量大大提高了,成本也降低了許多,於是很快就在全國流傳開來。

蔡倫發明的造紙術和火葯、指南針、印刷術一起,並稱中國古代四大發明,是中國對世界文明的巨大貢獻。

⑹ 紙真的是蔡倫發明的嗎

不是!我來回答!
紙在文房四寶中,較之筆、墨、硯晚出。古今中外,公認為東漢初期的宦官蔡倫是造紙術的發明人。
據范曄的《後漢書》記載:"蔡倫,字敬仲,桂陽人也。……自古書契多編以竹簡,其用縑帛者謂之為'紙'。縑貴而簡重,並不便於人。倫乃造意,用樹膚、麻頭及敝布、魚網以為紙。元興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從用焉,故天下咸稱蔡侯紙。"
這是歷史文獻中最早的關於造紙術的記載。從記載中,我們可以看到蔡倫造紙使用的原材料是樹皮、麻頭、舊布、漁網等價格低廉的物料,這樣造出的紙成本低,很快就得到了推廣應用。
但是,在也有一些文獻記載了蔡倫之前就有紙張使用的例證。例如,在班固的《漢書》中,就記載了公元前12前用紙包葯事例。特別是本世紀以來在甘肅天水放馬灘、敦煌馬圈灣烽燧遺址和敦煌甜水井漢懸泉郵驛遺址出土的西漢紙,以現存實物證實了遠在蔡倫發明造紙術之前,西漢就已出現了紙張的使用。這大約比蔡倫發明造紙術要提前170年左右。
從以上我們也可以看出,早在西漢時期就發明了紙張,當時的紙張質量較差,不能用於書寫,到了西漢後期,紙張的質量才有提高。而蔡倫正是在此造紙術的基礎上,對原材料、工藝進行了改進,製造出了質量很高的紙,特別是蔡倫擴大了造紙的原料,而且為以後廣用各種植物纖維造紙提供了條件。

⑺ 蔡倫在什麼時候發明造紙術的

紙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生活中發明的。但以前的製造方法不規范,蔡倫版在東漢和帝元興權元年(公元105年)。改進了造紙術,使紙張逐漸普及使用。紙的主要功績是承載信息,促進知識的普及和發展,蔡倫的改進使紙成為廣泛的用品,從這個意義上說,紙是蔡倫發明的。至於早期已有紙,但沒有廣泛製造和使用,就好像玻璃,自然界早就存在,我們從來沒有認為是大自然發明了玻璃。

⑻ 蔡倫發明了什麼

蔡倫發明了造紙術,即「蔡侯紙」。


蔡倫,字敬仲,東漢桂陽郡人。漢明帝永平末年入宮給事,章和二年(公元88年),蔡倫因有功於太後而升為中常侍,蔡倫又以位尊九卿之身兼任尚方令。蔡倫總結以往人們的造紙經驗革新造紙工藝,終於製成了「蔡侯紙」 。元興元年(公元105年)奏報朝廷,漢和帝下令推廣他的造紙法。建光元年(公元121年),因權力斗爭自殺身亡 。

蔡倫的造紙術被列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對人類文化的傳播和世界文明的進步作出了傑出的貢獻,千百年來備受人們的尊崇 。被紙工奉為造紙鼻祖、 「紙神」 。麥克·哈特的《影響人類歷史進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蔡倫排在第七位。美國《時代》周刊公布的「有史以來的最佳發明家」中蔡倫上榜 。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特別展示了蔡倫發明的造紙術。

蔡侯紙:

改進造紙術時的蔡倫主管監督製造宮中用的各種器物。他挑選出樹皮、破麻布、舊漁網等,讓工匠們把它們切碎剪斷,放在一個大水池中浸泡。過了一段時間後,其中的雜物爛掉了,而纖維不易腐爛,就保留了下來。他再讓工匠們把浸泡過的原料撈起,放入石臼中,不停攪拌,直到它們成為漿狀物,然後再用竹篾把這粘乎乎的東西挑起來,等乾燥後揭下來就變成了紙。蔡倫帶著工匠們反復試驗,試制出既輕薄柔韌,又取材容易、來源廣泛、價格低廉的紙 。

元興元年(公元105年)蔡倫向漢和帝獻紙,蔡倫將造紙的方法寫成奏摺,連同紙張呈獻皇帝,得到皇帝的贊賞,便詔令天下朝廷內外使用並推廣,朝廷各官署、全國各地都視作奇跡。九年後,蔡倫被封為「龍亭侯」,食邑300戶。由於在全國各地逐步推行的新造紙方法是蔡倫發明的,人們便把這種紙都稱為「蔡侯紙」 。

蔡倫的造紙術沿著絲綢之路經過中亞、西歐向整個世界傳播,為世界文明的傳承和發展起著不可磨滅的貢獻。

人物評價:

劉光裕:「中國東漢的蔡倫是紙的發明者。由於他發明了紙,從而引起中國以及世界在傳播的媒介技術方面,發生歷史上第一次革命性的重大變革。蔡倫以其發明,成為改變世界面貌,特別是改變世界文化面貌的中國第一位偉大發明家。 」

麥克·哈特:「今天,紙張成了我們司空見慣的東西,我們很難想像,如果沒有紙,世界將會怎樣。 」

⑼ 蔡倫發明了什麼

蔡倫改進的造紙。

蔡倫改進的造紙術被列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對人內類文化的傳播和容世界文明的進步作出了傑出的貢獻,千百年來備受人們的尊崇。

被紙工奉為造紙鼻祖、「紙神」。麥克·哈特的《影響人類歷史進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蔡倫排在第七位。美國《時代》周刊公布的「有史以來的最佳發明家」中蔡倫上榜。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特別展示了蔡倫改進的造紙術。

(9)蔡倫是發明擴展閱讀

倉頡造字,蔡倫造紙,一北一南,宛如遙相呼應的雙子星,記錄、承載著綿延五千年的中華文明。倉頡造字雖不可追,但在蔡倫故里,湖南省衡陽市耒陽市,「蔡侯紙」的傳奇,正繼續書寫。

沿耒水回溯,行至上游處,河流從蔡倫竹海懷抱中緩緩流出。蔡倫雕塑默然挺立,酈道元《水經注》卷軸舒展,徐霞客游記娓娓講述。作為蔡倫傳授造紙術的根基,蔡倫竹海引得名人紛至沓來,成為一道承載千年歷史的風景線。

熱點內容
美發店認證 發布:2021-03-16 21:43:38 瀏覽:443
物業糾紛原因 發布:2021-03-16 21:42:46 瀏覽:474
全國著名不孕不育醫院 發布:2021-03-16 21:42:24 瀏覽:679
知名明星確診 發布:2021-03-16 21:42:04 瀏覽:14
ipad大專有用嗎 發布:2021-03-16 21:40:58 瀏覽:670
公務員協議班值得嗎 發布:2021-03-16 21:40:00 瀏覽:21
知名書店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9:09 瀏覽:949
q雷授權碼在哪裡買 發布:2021-03-16 21:38:44 瀏覽:852
圖書天貓轉讓 發布:2021-03-16 21:38:26 瀏覽:707
寶寶水杯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5:56 瀏覽: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