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思維期
㈠ 如何培養自己的創造性思維
1、關注最新技術最新思想
新技術新思想實際上就是創造力的最佳生長點,一定要敏銳地把握最新信息,了解前沿動態。馬海祥對新事物的第一反應是,這是我創新的機會,一定要琢磨一番,是不是自己可以在此基礎上更進一步,或者拓展開來,為我所用。即使這樣的想法沒什麼實際價值,也要把它記下來,權且作為一種思維訓練。所以,越是自己不明白的,越要去接觸它,不能完全由著興趣(喜好有時候就是一種思維定勢)。因為新技術必定不完善,有太多值得拓展的空間,獲得新想法的幾率更高。
2、換位思維
絕大多數創造性思想都是緣於思維角度的改變。對任何事情,你都應該嘗試從不同角度、不同位置、不同群體等方面去看一看,想一想,往往你會有一些意想不到的發現。視角的特別,也往往決定了創造力的高低。其中反向思維便是其中一個特例。比如開發產品,最好把自己當成服務終端,考慮一下客戶以及中間環節,對每一個環節都考察一遍,是不是可以做得跟別人不一樣。也可以把自己當成競爭對手,想想他們的情況,多問問為什麼這樣,反過來問問為什麼不這樣,這樣思考的時候,你就可能發現問題並加以革新和完善。
3、求同求異
多做比較,而且要換不同角度進行比較,既要找出他們的相同點,也要找出他們不同點。比較一定要細致,全面,不放過任何細微之處(細節非常重要)。所以最好將他們一項一項列出來,翻來覆去比較。相同必有相同的內在機制,更可能是最基本的問題。大多數人喜歡求異,而思想家更喜歡求同,從千變萬化的復雜事物中找出共性和本質,從而能夠更好地理解不同之處。異,則可能是思維的入口,是線索,順著它去就可能進一步分解事物的特性,發現規律,這點大家容易理解。
4、分解與綜合
如果你能將關注的事物分解得足夠細,越細越好,把大問題分解成無數個小問題,對每一個問題都細致考察一遍,你就可能找到突破口或開辟新的領地。比如,研究生物的,可以將多細胞的行為分解到單細胞水平,甚至單分子水平,這樣必定會遇到很多技術問題,但也可能激發你建立新的技術體系,就如前面馬海祥博客提到的單分子技術。另外,對自己研究的領域,你也可以這樣要求自己,即提出100或更多個問題,在這100個問題中一定會有你的思想火花。愛因斯坦曾說過,提出問題往往比解決問題更重要,因為關鍵問題的提出,常常表明你已經意識到解決問題的突破口。
5、非常規思維
想像一下理想狀態會如何,極端條件會怎樣,特殊人群會有什麼需要,時間起點和終端的情況呢,或者無限誇大縮小一下又如何,變成懶鬼是啥樣,故意犯犯錯會怎樣,極小極大極多極少時又會如何等等,這些思考可能會使你的問題簡化,或者拓展。比如,你開發一個產品,想像一下要是小孩子拿了就可能猛敲,戰場上就可能顛簸和損傷,壞蛋就想搞破壞,你的產品是不是可以往這方面革新革新。
6、藝術性
你能把平凡的不起眼的事賦予更多藝術性或社會意義,比如變得有趣、富含深意,那就是一種創造力。把復雜的公式簡單化,把普通的事做得更精美,更優化組合,更節能輕便,這是一種美學創意。把簡單的東西做出復雜的結構和多樣的功能來,也是一種令人驚嘆的藝術。所以,做任何事,要試著把它做得細致入微,精美有趣或有意義。
7、增加新特徵
組合也是一種創造,所以要時時想著是否可以給你的產品賦予更多的功能,是否可以整合不同的事物。
8、學會發散思維
把大量不相關的東西放在一塊,讓他們任意組合,胡亂聯系一下,再經過篩選分析,啟發思維,尋找靈感。所以,有時候隨便走走,或者隨便翻翻不相關的書刊,跟無關的人員聊聊天,都可能啟發思維,不一定要老是呆在某個地方苦思瞑想才叫工作。我的導師常教導我們,吃飯也是工作,說的就是希望我們吃飯時能多結識些外面的科研人員,有意無意中就可以交流一些信息。
9、移植思想
是一種發散思維的方法,就是將別的領域的思想方法用到自己專注的領域,或者將自己的思想方法拓展到其它領域,也就是學科交叉,甚至學科橫斷或上升到哲學層次。馬海祥有一個習慣,就是一有什麼想法,趕緊先記下來,然後不斷完善,再然後就會想想是不是可以推廣到相關領域,或者更寬的領域,其次就是實用性考慮,諸如可不可以用到日常生活或醫學研究中去,可不可以申請專利、開發產品或工業化大生產。這樣想的時候,也就會連帶出更多配套性的問題,思維也就活躍了。
10、預測未來
你可以想像一下,20年後人們會怎樣生活和工作,然後把目標聚焦到具體領域,細化一下,這些預測結果就可以作為你研究要達到的目標。比如計算機行業,未來肯定是功能大整合,一台掌上電腦就可以滿足你幾乎所有的信息處理工作,比如打電話、看電視、上網、教育、咨詢、服務、儀器控制等等。所以,這個行業的一個創新就是不斷整合,今天有iPhone、iPOD,明天就可能有i100,後天就可能有iALL,做飯、看孩子這樣的事幾個按鈕就可以控制。那現在的任務就是圍繞這些去開發,去完善,要做出比iPOD功能更多更好的產品應該是一種必然。對於其它領域,思想也是可以超前的,比如人體那麼多奧秘,有些很少人問津,雖然技術上相當困難,但也不是不可能設計實驗進行研究的,至少可以確定為目標,可以一步一步往前摸索。也只有這樣,你的思維才能超過別人,才有可能取得大的突破。
11、合理利用形象思維
一定要試著用圖形表達各種意思,因為形象思維能夠再現事物原型,能輕易發現言語容易遺漏的空間細節和時空邏輯矛盾。所以,想問題的時候,不妨多畫畫圖,建立模型,用想像力去彌補思維空缺。你也可以用形象去類比,想像一下它像什麼,內部可能是什麼樣的結構,換個角度想像一下,又會是什麼結果呢?或者,建立一定的符號,進行邏輯運算,也可以很直觀地理解問題,發現矛盾。
12、關注矛盾
問題就是機會,不應逃避,而應把它當成取得突破的機遇。每次遇到困難,你最好問問自己,是不是裡面暗藏什麼機制性的東西,不要輕易放棄,先記下來再說,然後盡可能提出各種設想,逐個加以分析排除。
13、常思考社會需求
只要是需求,都值得認真思考。實際上,對創造力評價的一個重要指標就是其社會意義,包括理論的,技術的,以及實際生活需求的。所以,一定要把自己的思維拓展開來,考察社會需求的方方面面,能不能建立一種關聯。比如,做基礎生物學研究的不一定就只做實驗室工作,可以拓展一下是不是可以與國計民生聯系一下,比如垃圾處理,口腔衛生,食物監控,生物能源之類。你也可以先考察社會需求,然後看看哪些可以作為自己研究突破的方向。
14、邏輯推演
讀書的時候,我的一位導師曾經讓我無拘無束想各種問題,鼓勵我大膽設想,先不考慮任何技術可行性,或者是不是荒誕不經,先根據已有材料建立假說再說,然後大膽推演,尋找證據,不斷改進。沒有證據的,就用想像來填補,留一個空缺。比如,假定自己的模型正確,它必定會有很多衍生特徵,可以分解它的這些特性設計實驗進行驗證。假定它不正確,在驗證的過程中自然也會了解很多信息加以修正。所以,一定先要有模型或假說,不管對不對,有總比沒有好。有了之後就要不斷推演,分解細化。所以那時長進最快,學到很多東西,也提出很多自己都覺得驚奇的設想。
15、實踐勝於理論
很多時候,只有親身經歷一些事情,你才可能在某方面形成獨到的見解。文學家如此,做科學研究的也一樣。比如創立腫瘤血管抑制治療的科學家就因為他發現臨床上腫瘤血管增生與預後有關,而那麼多隻呆在實驗室的腫瘤學家就很難了解這一點,也就無從談起發現新規律了。所以,有時候不一定要有成熟想法才去做,而應邊做邊發現,摸索前進,很多成功的學者就是這么乾的。
16、學做有心人
學會收集資料和思想方法,積累基本知識和資源,成為某方面的專家,洞察研究前沿,這些都是創造思維的基礎。
17、建立數學化模型
對任何事,要嘗試建立數學模型去量化、標准化。畢竟世界上很多事還無法量化,這實際上既是挑戰,也是發揮創造力的機遇。比如生物醫學,目前很難量化,但某些方面卻又存在數量關系,很多人就不考慮這種關系,做的研究就可能與實際情況相去甚遠。高中時期在上生物課的時候,馬海祥就喜歡問一個細胞里到底有多少特定的某種蛋白分子,這種蛋白與其它分子定向結合的幾何幾率到底有多大,某一種蛋白量的變化對最後效應又會有多大影響,並提出好幾種量變模型,而且這些模型是可以設計實驗驗證的。可是生物醫學界一直就很少有人考慮這些問題,現在也只是慢慢被人意識到,說明本人的想法還是超前的。
18、跳出定勢
下意識地問問自己的思維模式是不是一種定勢,是否可以跳出來呢?這樣想的時候,也許你可以感悟到自己的局限,並把思維帶到另外的角度或方向,甚至可以天南海北自由馳騁,突破常規。
19、敢於大膽設想
比如,做生物醫學研究的,不要老是在自己圈子裡打轉,看大量文獻,而要把自己看成上帝,想想要是自己來設計人體和世界,會怎樣做。有很多問題,用目前的理論無法解釋,很多人就不敢碰,卻又是人類認知突破的節點,只有感悟世界可能的規律,你才可能用想像去填補事實與知識間的巨大空缺,才可能從高處俯視你的研究領域。當然,能達到這種思維境界的,非一般人能做到,需要刻苦磨練和高超的悟性。
20、哲學思考
學點哲學總是有好處的,因為哲學是歸納的結果,具有普適性,下意識地用哲學思想去分析具體問題,往往能更深刻地理解事物本質,觸發靈感。比如要學會辯證、系統、動態地分析問題,從不同層次分析系統要素,研究其結構特性和信息調控機制。也可以從具體研究對象由此及彼地推廣應用,甚至上升到更高層次或哲學層次。有些人很反感哲學,以為學不學無所謂,其實這也是一種感情用事的定式,因為關鍵是你會不會用,或者你用了還以為沒用。比如,生物學家學點耗散結構等哲學思想,就可能會去思考生命現象中的自組織機制,研究自組織中心,猜測系統運作機制,所以他就可能想到別人想不到的可能性。
㈡ 英國心理學家華萊士把創造思維分為哪幾個階段
華萊士創造抄性思維的「四階段」理論
1.准備階段
這是提出課題、搜集各種材料、進行思考的過程,也就是有意識地努力的時期。
2。 醞釀階段
在第一階段中,經有意識的努力而得到的東西大都是勉勉強強、比常識稍勝一籌的東西,不能有大作用。
3.啟發階段
這一階段又稱頓悟期或靈感期。這種「頓悟」,並不是本人有意識地努力得來的。它的出現,大都是在疲倦極了、一度休息之後,或者是正當轉而注意別的事情、完全忘神的時候。
4.檢驗階段
並非所有的問題解決都會以這種突然的強烈的經驗而告終,這種經驗也可能是和問題的錯誤解決伴隨產生。所以,這種靈感的成果還必須經歷一個仔細琢磨、具體加工和驗證的過程。
㈢ 什麼是創造性思維的四階段論
第一階段——抄准備期
掌握問題襲、搜集各種材料、動腦筋的過程,即自覺的努、力時期。
第二階段——醞釀期
雖然開動腦筋也出不來好主意,因而感到憋閩、想半途而廢,停止自覺努力的時期。然而,在此階段中,潛意識在本人也不曾覺察的情況下進行著有力的活動。
第三階段——啟發期
解決問題的啟示突然出現。這種「突然出現」是指人處於不工作情況下所得到的答案,並且大多出現於疲勞後的小憩時?或者在為其他事物疲於奔命時。另外,「突然出現」的傾向是視覺形象多於語言形象。
第四階段——驗證期
推敲突然出現的啟示,並且予以具體化的過程。
㈣ 靈感出現在創造性思維的哪個階段
四階段和四特點階段1.准備階段.2.潛伏階段.3.恍然大悟階段.4.驗證階段特點1.發散思維和集中思維的統一.2.多有直覺思維出現.3.創造想像參與.4.多有靈感出現
㈤ 創造的思維過程模式包括哪些階段
1、准備,即解決問題者由情境的刺激引起多方面的聯想觀念。
經過篩選,拋棄一些對解決問題無用的觀念,較仔細檢查另一些觀念。逐漸明辨問題的特點,發現解決的頭緒。
2、孕育,介於准備與最後階段之間的階段。
其性質和持續時間變化很大。可能只需幾分鍾,也可能要幾天、幾個月,甚至幾年。其特徵是,問題被擱置一旁,沒有做有意識的工作,但以後重新注意,卻迅速解決了問題,或至少在以前的基礎上躍進了一步。
3、明朗,指突然意識到問題如何解決的階段。
可用「頓悟」一詞描述。這種意識經驗可能是正確的,也可能是錯誤的。
4、驗證,解決問題的最後階段。
此時將前一階段提出的一般解決進一步具體化,並加以應用和檢驗。
(5)創造思維期擴展閱讀:
思維的過程
思維的過程包括分析與綜合、比較與分類、抽象與概括、系統化與具體化,其中分析與綜合是思維的基本過程,其他過程都是由此派生出來的。
(一)分析與綜合
分析與綜合是思維過程的基本環節。
分析是在頭腦中把事物的整體分解成各個部分、方面或個別特徵的思維過程。
例如,我們把植物分解為根、莖、葉、花、果實、種子;把動物分解為頭、尾、足、軀體;把幾何圖形分解成點、線、面、角、體;分析一個句子由哪些語言成分構成等,都屬於分析過程。
綜合是在頭腦里把事物的各個部分、方面、各種特徵結合起來進行考慮的思維過程。
例如,把單片語成句子;把文學作品的各個情節聯成完整的場面;把一個學生的思想品德、智力水平、學業成績、健康狀況等方面聯系起來,加以評價,作出結論等都屬於綜合過程。
(二)比較與分類
比較是在頭腦中把各種事物或現象加以對比,確定它們之間的異同點的思維過程。人們認識事物,把握事物的屬性、特徵和相互關系,都是通過比較來進行的。只有經過比較,區分事物間的異同點,才能更好地識別事物。
分類是在頭腦中根據事物或現象的共同點和差異點,把它們區分為不同種類的思維過程。例如,學生掌握數的概念時,把數分為實數和虛數;又把實數分為有理數和無理數;有理數又可分為整數、小數和分數等。
(三)抽象與概括
抽象是在頭腦中把同類事物或現象的共同的、本質的特徵抽取出來,並舍棄個別的、非本質特徵的思維過程。
例如,我們對人的認識,人可以分為男性、女性;大人、小孩;工人、農民、軍人、學生、教師、商人;高個、矮個;白種人、黃種人、黑種人;人能吃飯,能睡覺,能喝水,能活動,能知覺,能記憶,能說話,能思維,能製造工具,會使用工具等。
通過分析、比較,抽出人類具有的共同的、本質的屬性,即能說話、能思維、能製造工具等,舍棄能吃飯、能睡覺、能喝水、能活動等其他動物也有的非本質屬性,這就是抽象過程。
概括是在頭腦中把抽象出來的事物的共同的、本質的特徵綜合起來並推廣到同類事物中去,使之普遍化的思維過程。
例如,我們把「人」的本質屬性——能言語、能思維、能製造工具綜合起來,推廣到古今中外一切人身上,指出:「凡是能言語、能思維、能製造和使用工具的動物都是人。」這就是概括。
(四)具體化與系統化
具體化是指在頭腦里把抽象、概括出來的一般概念、原理與理論同具體事物聯系起來的思維過程,也就是用一般原理去解決實際問題,用理論指導實際活動的過程。
系統化是指在頭腦里把學到的知識分門別類地按一定程序組成層次分明的整體系統的過程。例如,生物學家按界、門、綱、目、科、屬、種的順序,把世界上所有的生物分了類,並揭示了各類生吻間的關系和聯系,這就是人腦中對生物系統化的過程。
又如,學生掌握數的概念,在掌握整數、分數、小數知識之後,可以概括歸納為有理數;當數的概念擴大,學習了無理數之後,又可把有理數和無理數概括為實數;掌握了虛數之後,又可把實數和虛數概括為數,從而掌握了系統的數的知識。
㈥ 創造性思維階段中的靈感期是哪個階段
創造性思維的過程
關於對創造性思維過程的研究,國內外曾提出一些不同的見解,下面介紹幾種有代表性的觀點或理論:
一華萊士的「四階段」理論。
美國心理學家華萊士1926年出版了《思想的藝術》,他在該書中通過對許多創造發明家的自述經驗的研究,提出了創造性思維過程的四個階段——准備、醞釀、啟發和檢驗的有名理論。
1.准備階段
這是提出課題、搜集各種材料、進行思考的過程,也就是有意識地努力的時期。
要想從事創造活動,首先要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創造性思維就是圍繞這些問題展開的,而且,這些問題決定著思維的方向。因此,提出有意義、有價值的問題成為這個階段的重要一環。
接著,思維者有意識地收集資料、挑選信息,或同時進行一些初步的反復試驗,認識課題的特點,通過反復思考和嘗試來努力解決問題。
2. 醞釀階段
假如直接的解決不能立即得到,醞釀階段隨即來臨。醞釀在其性質和持續時間上變化很大,它可能只需要幾分鍾,也可能要幾天、幾星期、幾個月、甚至幾年。在這個時期里,思維者不再蓄意解決問題,或者說已經暫時「放棄」了,在現象上看是有意識的努力一度中斷的時期。但在這個時期,據華萊士講「無意識的大腦活動」仍在繼續,即大腦的潛在意識仍在不知不覺地對收集到的材料進行著篩選和重組。
日本創造心理學家高橋浩曾在談到這一階段的特點時說:「創造性思維也和造酒一樣,需要有個醞釀期。在第一階段中,經有意識的努力而得到的東西大都是勉勉強強、比常識稍勝一籌的東西,不能有大作用。到了下一步的醞釀期,和釀造名酒一樣,新的思想方案才逐漸成熟起來。普通一般的人不能忍耐這個醞釀期,也沒想到有經歷這一個時期的必要,因而老是在第一階段里徘徊。」
3.啟發階段
這一階段又稱頓悟期或靈感期。這種「頓悟」,並不是本人有意識地努力得來的。它的出現,大都是在疲倦極了、一度休息之後,或者是正當轉而注意別的事情、完全忘神的時候。這種所謂「頓悟」,主要並不是由語言表達出來,而是通過視覺上的幻象表達出來的。這種頓悟一出現,就十分不同於別的許多經驗,它是突然的、完整的、強烈的,以致會脫口喊出:「是這樣的」,「哈!沒錯兒!」華萊士把這種經驗稱為「尤瑞卡經驗」。如阿基米德終於尋到了希臘王向他提出的檢驗王冠含金量問題的解答時,從浴盆里跳出來,狂喜地在大街上邊跑邊喊,向世界大聲宣告:「我已經找到它了!我已經找到它了!」
4.檢驗階段
並非所有的問題解決都會以這種突然的強烈的經驗而告終,這種經驗也可能是和問題的錯誤解決伴隨產生。所以,這種靈感的成果還必須經歷一個仔細琢磨、具體加工和驗證的過程。這是對整個創造過程的反思,以使創造成果建立在科學的理論基礎之上,並物化為能被他人所理解和接受的形式。這一階段,又是在意識的支配下進行的。
二劉奎林的「序列鏈」理論
劉奎林是目前我國系統研究靈感思維的一位學者,他在華萊士,「四階段」,理論的基礎上,進一步就創造性思維中的靈感思維的過程進行了研究,提出了「誘發靈感的機制序列鏈」理論。他認為這個序列鏈由五道程序組成,即「境域——啟迪——躍遷——頓悟——驗證」。
境域,即指那種足可誘發靈感迸發的充分且必要的境界。以文學創作為例,這種境域如托爾斯泰所認為的,創造者入境後表現出來的那種潛思維與顯思維隨意交融,思意馳騁,神與物游的「忘我」境域,正是「創作的最高境界」 。啟迪,就是指機遇誘發靈感的偶然性信息。創造者的靈感蘊育一經達到了飽和程度,只要有某一相關信息偶然啟迪,傾刻間就可豁然開朗。躍遷,即指靈感發生時的那種非邏輯質變方式,經過顯意識與潛意識的交互作用,潛意識即進入一種跨躍推理程序的、非連續的質變過程。潛意識的信息加工過程,一般說, 人們無法意識到在形態上或在能量上的中間循序過渡環
節,它是靈感思維的一種高級質變方式。頓悟,即指靈感在潛意識蘊育成熟後,同顯意識溝通時的瞬間表現。驗證,即指對靈感思維結果的真偽進行科學的分析和鑒定。以上五個程序,彼此間緊密聯系,互相制約,從而形成一個以顯意識去調動潛意識,誘發靈感發生的有機系統。
劉奎林的「序列鏈」理論,為我們說明了靈感思維的全過程所需經歷的五個階段。靈感思維雖然與創造性思維不是同一概念,但靈感思維在創造性思維中占重要地位。我們從華萊士的,「四階段」理論中可以看到,其「醞釀」「啟發」的過程,著重指的也是靈感思維的過程。劉奎林的「序列鏈」理論,則著重說明的是靈感思維的全過程。我們將二者結合起來理解,就會對創造性思維的過程有一個更全面、更深刻的認識。
三吉爾福特的「發散一輻合」理論
美國心理學家吉爾福特在對創造性思維的研究中,提出了發散思維(divergent thinking)和輻合思維(convergent thinking)的區分。吉爾福特認為,發散思維「是從給定的信息中產生信息,其著重點是從同一的來源中產生各種各樣的為數眾多的輸出,很可能會發生轉換作用。」 吉爾福特提出的發散能力測驗要求不止一個正確的答案,其評分的主要依據是反應的新穎和多樣。例如,要求受試者提出一塊磚的多種用途或給一個短篇故事想標題。輻合思維是依據給定的零散信息得出一個有效的或合理的答案或結論。具體說,輻合思維是在發散思維所提供的大量事實基礎上,經過分析和比較從中提出一個可能正確的答案或結論,然後經過檢驗、修改、再檢驗,甚至被推翻,再在此基礎上集中,提出一個最佳的、有效的答案或結論。例如,就一篇短故事給受試者提供好幾個題目,要求受試者從中選擇出一個最佳的標題來。
在一個完整的思gWt*動中,發散思維和輻合思維是互為前提、交互進行的。一般而論,面對一個課題或解決一個問題,思維者總是先千方百計調集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而每一個知識經驗者是以往輻合思維的產物。我們說解決問題須以知識經驗為前提,也就是須以輻合思維為前提。調集有關知識經驗的過程,就是發散思維的過程,即通過聯想和回憶,盡可能多地從不同角度尋求可能解決問題的假設、途徑和方案。這是一個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盡量爭取一題多解的過程。經過這樣多角度地、靈活地、細致地思考,便最大可能地獲得了解決問題的假設或途徑,而這各種各樣的假設或途徑中即包含著在相對意義上最佳的、富有創造性的結果。當思維達到一定的發散程度後,便需要及時改變思維策略,由發散思維過渡到輻合思維。這是一個由多到一或眾中挑一的聚合過程,它需要對所獲得的各種材料進行反復地分析、比較、加工、整理,最終求得一個最佳的解決方案或途徑。
由此可見,作為一個完整的創造性思維過程,既離不開發散思維,也離不開輻合思維,而且呈現出一種二者相互促進、相互轉化、交互推進的思維程序,即「輻合思維→發散思維→輻合思維」的程序。無論科學創造或文藝創作,都是在經歷這樣一個思維行程之後才獲得創造性成果的。
從以上介紹的三種理論可以看出,華萊士和劉奎林的過程論主要是從認知的心理上揭示了包括顯意識和潛意識在內的創造性思維的全過程,不過劉奎林是著重於靈感思維;而吉爾福特的過程論則是從「發散」和「輻合」這兩種在顯意識進行中所運用的重要方式上說明了創造性思維的過程。可見,他們是從不同的角度為我們從不同的側面來揭示創造性思維的過程的。
㈦ 英國心理學家華萊士把創造思維分為哪幾個階段
英國心理學家華萊士(G.Wallas)所提出的四階段論和美國心理學家艾曼貝爾(T.Amabile)所提出的五階段論.華萊士認為任何創造過程都包括准備階段、醞釀階段、明朗階段和驗證階段四個階段.而艾曼貝爾從資訊理論的角度出發,認為創造活動過程由提出問題或任務、准備、產生反應、驗證反應、結果五個階段組成,並且可以循環運轉.這里,以華萊士的四階段論來看創造性思維的活動過程.
准備階段
准備階段是創造性思維活動過程的第一個階段.這個階段是搜集信息,整理資料,作前期准備的階段.由於對要解決的問題,存在許多未知數,所以要搜集前人的知識經驗,來對問題形成新的認識.從而為創造活動的下一個階段做准備.如:愛迪生為了發明電燈,據說,光收集資料整理成的筆記就200多本,總計達四萬多頁.可見,任何發明創造都不是憑空杜撰,都是在日積月累,大量觀察研究的基礎上進行的.
醞釀階段
醞釀階段主要對前一階段所搜集的信息、資料進行消化和吸收,在此基礎上,找出問題的關鍵點,以便考慮解決這個問題的各種策略.在這個過程中,有些問題由於一時難以找到有效的答案,通常會把它們暫時擱置.但思維活動並沒有因此而停止,這些問題會無時無刻縈繞在頭腦中,甚至轉化為一種潛意識.在這個過程中,容易讓人產生狂熱的狀態,如「牛頓把手錶當成雞蛋煮」就是典型的鑽研問題狂熱者.所以,在這個階段,要注意有機結合思維的緊張與鬆弛,使其向更有利於問題解決的方向發展.
豁朗階段
豁朗階段,也即頓悟階段.經過前兩個階段的准備和醞釀,思維已達到一個相當成熟的階段,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常常會進入一種豁然開朗的狀態,這就是前面所講的靈感.如:耐克公司的創始人比爾·鮑爾曼,一天正在吃妻子做的威化餅,感覺特別舒服.於是,他被觸動了,如果把跑鞋製成威化餅的樣式,會有怎樣的效果呢?於是,他就拿著妻子做威化餅的特製鐵鍋到辦公室研究起來,之後,製成了第一雙鞋樣.這就是有名的耐克鞋的發明.
驗證階段
驗證階段又叫實施階段,主要是把通過前面三個階段形成的方法、策略,進行檢驗,以求得到更合理的方案.這是一個否定-肯定-否定的循環過程.通過不斷的實踐檢驗,從而得出最恰當的創造性思維過程.
㈧ 創造性思維醞釀階段主要表現
創造性思維的過程
關於對創造性思維過程的研究,國內外曾提出一些不同的見解,下面介紹幾種有代表性的觀點或理論:
一華萊士的「四階段」理論.
美國心理學家華萊士1926年出版了《思想的藝術》,他在該書中通過對許多創造發明家的自述經驗的研究,提出了創造性思維過程的四個階段——准備、醞釀、啟發和檢驗的有名理論.
1.准備階段
這是提出課題、搜集各種材料、進行思考的過程,也就是有意識地努力的時期.
要想從事創造活動,首先要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創造性思維就是圍繞這些問題展開的,而且,這些問題決定著思維的方向.因此,提出有意義、有價值的問題成為這個階段的重要一環.
接著,思維者有意識地收集資料、挑選信息,或同時進行一些初步的反復試驗,認識課題的特點,通過反復思考和嘗試來努力解決問題.
2. 醞釀階段
假如直接的解決不能立即得到,醞釀階段隨即來臨.醞釀在其性質和持續時間上變化很大,它可能只需要幾分鍾,也可能要幾天、幾星期、幾個月、甚至幾年.在這個時期里,思維者不再蓄意解決問題,或者說已經暫時「放棄」了,在現象上看是有意識的努力一度中斷的時期.但在這個時期,據華萊士講「無意識的大腦活動」仍在繼續,即大腦的潛在意識仍在不知不覺地對收集到的材料進行著篩選和重組.
日本創造心理學家高橋浩曾在談到這一階段的特點時說:「創造性思維也和造酒一樣,需要有個醞釀期.在第一階段中,經有意識的努力而得到的東西大都是勉勉強強、比常識稍勝一籌的東西,不能有大作用.到了下一步的醞釀期,和釀造名酒一樣,新的思想方案才逐漸成熟起來.普通一般的人不能忍耐這個醞釀期,也沒想到有經歷這一個時期的必要,因而老是在第一階段里徘徊.」
3.啟發階段
這一階段又稱頓悟期或靈感期.這種「頓悟」,並不是本人有意識地努力得來的.它的出現,大都是在疲倦極了、一度休息之後,或者是正當轉而注意別的事情、完全忘神的時候.這種所謂「頓悟」,主要並不是由語言表達出來,而是通過視覺上的幻象表達出來的.這種頓悟一出現,就十分不同於別的許多經驗,它是突然的、完整的、強烈的,以致會脫口喊出:「是這樣的」,「哈!沒錯兒!」華萊士把這種經驗稱為「尤瑞卡經驗」.如阿基米德終於尋到了希臘王向他提出的檢驗王冠含金量問題的解答時,從浴盆里跳出來,狂喜地在大街上邊跑邊喊,向世界大聲宣告:「我已經找到它了!我已經找到它了!」
㈨ 什麼是創造性思維
創造性思維就是指發散性思維,這種思維方式,遇到問題時,能從多角度、多側面、多層次內、多結構去思考,容去尋找答案,既不受現有知識的限制,也不受傳統方法的束縛。其思維路線是開放性、擴散性的。它解決問題的方法更不是單一的,而是在多種方案、多種途徑中去探索、選擇。創造性思維具有廣闊性,深刻性、獨特性、批判性、敏捷性和靈活性等特點。
創造性思維是創新人才的智力結構的核心,是社會乃至個人都不可或缺的要素。創造性思維是人類獨有的高級心理活動過程,人類所創造的成果,就是創造性思維的外化與物化。創造性思維是在一般思維基礎上發展
起來的,是人類思維的最高形式,是以新的方式解決問題的思維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