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盤是誰發明的
A. 算盤是哪個世紀被發明出來的是誰發明出來的
算盤究竟是何人發明的,無法考察。但是它的使用應該是很早的。東漢末年,數學家回徐岳《數術紀遺》載:答「珠算控帶四時,經緯三才。」北周甄鸞注雲:「刻板為三分,位各五珠,上一珠與下四珠色別,其上別色之珠當五,其下四珠各當一。」漢代即有算盤,但形制與現今不同 。不過,中梁以上一珠當五,中梁以下各珠當一,則與現代相同,又據徐岳說,他的老師劉洪曾問學於道家天目先生,天目先生解釋了14種計算方法,其中一種就是珠算,可見至遲在東漢已經出現算盤。有些歷史學家認為,算盤的名稱,最早出現於元代學者劉因(1249——1293年)撰寫的《靜修先生文集》里。在《元曲選》無名氏《龐居士誤放來生債》里也提到算盤。劇中有這樣一句話:「閑著手,去那算盤里撥了我的歲數。」公元1 274年,楊輝在《乘除通變算寶》里,1299年朱世傑在《算學啟蒙》里都記載了有關算盤的《九歸除法》。公元1450年,吳敬在《九章詳注比類演算法大全》里,對算盤的用法記述較為詳細,張擇瑞在《清明上河圖》中畫有一算盤,可見,早在北宋或北宋以前我國就已普遍使用算盤這一計算工具了。
B. 算盤是誰發明的
徐岳(?~220)字公河。東漢著名數學家、天文學家,世界第一位「珠算」提出回者和「算盤」答記錄者。東萊(今萊州市)人。東漢靈帝時,著名天文學家劉洪 「按數術成算」創造了「乾象歷」,並「親授其法」予徐岳。徐岳潛心鑽研晦、朔、弦、望、日月交食等歷象端委,進一步完善了「乾象歷」,後又把該歷法傳授給吳國中書令闞澤,使歷法得以在吳國實行。歷法的鑽研為徐岳以後從事算學研究打下了堅實基礎。他搜集先秦以來的大量數學資料,撰寫出《數術記遺》、《算經要用》等數學著作。《數術記遺》詳細地記錄了他與劉洪算術問答的精華,介紹了14種計算方法。第一次記載了算盤的樣式,並第一次定名為「珠算」。漢獻帝延康元年(220)病逝。
C. 算盤是誰發明的
徐岳(?~220)字公河。東漢著名數學家、天文學家,世界第一位「珠算」提出者和「算盤」記錄者。東萊(今萊州市)人。東漢靈帝時,著名天文學家劉洪「按數術成算」創造了「乾象歷」,並「親授其法」予徐岳。徐岳潛心鑽研晦、朔、弦、望、日月交食等歷象端委,進一步完善了「乾象歷」,後又把該歷法傳授給吳國中書令闞澤,使歷法得以在吳國實行。歷法的鑽研為徐岳以後從事算學研究打下了堅實基礎。他搜集先秦以來的大量數學資料,撰寫出《數術記遺》、《算經要用》等數學著作。《數術記遺》詳細地記錄了他與劉洪算術問答的精華,介紹了14種計算方法。第一次記載了算盤的樣式,並第一次定名為「珠算」。漢獻帝延康元年(220)病逝。
D. 算盤是誰發明的是哪年發明的
算盤
算盤是人人都很熟悉的計算工具,算盤的發明者是誰?准確的發明年代又是哪一年呢?從東漢時期徐岳的著作《數術記遺》中我們最早看到「珠算」這個字眼。不過,注釋中說它只能做加減法。今天看來,這頂多說是算盤的一個雛形吧。從現有可靠資料分析,珠算發明於宋元時期。明代程大位的著作《直指演算法統宗》(1592年)是當時一部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專門講述珠算的著作。
人們查閱過大量的歷史文獻,從宋元時期查到程大位(1553~1606)所處的時代,都查找不到算盤發明人的名宇。其實,前面提到的算籌的情況也是這樣,這固然表明封建統治者對科技發明不夠重視,另一方面也說明它們的發明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是逐步改進、完善的,很難說是哪一個人的功勞。
珠算是由籌算進化而來的。由於社會的發展,對計算的速度和准確性要求越來越高,所以人們對籌算進行了改革,創造出各種各樣的歌訣。例如14+7的歌訣是「七除三進一」,同樣,14—7的歌訣是「七退一還三」等等。所有的加法、減法、乘法和除法都有一套歌訣。實際上,在珠算出現以前,除了個別的除法歌訣外,幾乎全部的珠算歌訣都已齊備。
歌訣出現以後,計算速度提高了,繼續擺弄算籌進行計算,就會手不從心。許多在室外進行計算的商業人員,由於客觀環境的限制,尤其容易把算籌擺亂,造成錯誤。這樣一來,珠算代替籌算成了必然的發展趨勢,不僅條件已經具備,而且成了十分急需的事情。正是在這種情況下,當時的工匠、計算人員和商業人員一起,共同研製出巧妙的算盤。
算盤與算籌的相似之處顯而易見。在算籌表示的數字中,一根上籌當五,一根下籌當一;而珠算盤中,檔上一珠當五,檔下一珠當一。籌算中有條約定叫「五不單張」,意思是5不能單用一根籌表示,這就是算盤中檔下有五珠的緣由。數學史專家還可以找到算盤中檔上有兩珠的籌算根據。上述事實,足以證明珠算是由籌算演變而來的。
算盤是我國古代重大科學成就之一。它具有結構簡單、運算簡易、攜帶方便等優點,因而被廣泛採用,歷久不衰。直到今天,珠算仍是我國小學生的必修課。盡管各種電子計算機、電子計算器在市場上已經相當普及,但作加減法時,它們的計算速度仍趕不上珠算的熟練操作者手中的算盤。
珠算在中國大顯身手之後,又漂洋過海,流傳到朝鮮、日本、東南亞和阿拉伯,對世界文明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E. 算盤是在幾世紀發明的是誰發明的
傳說,算盤和算數是黃帝手下一名叫隸首的人發明創造的
中國算盤是從算籌發展而來的。隨著手工業、商業的發展,數學計算日益復雜,撥珠的速度遠比擺算籌方便快捷多了,於是人們發明了珠算。漢末三國時期徐岳撰的《數術記遺》中有述:「珠算,控帶四時,經緯三才」,這是對珠算的最早的文字記載。明朝人吳敬《九章詳注比類演算法大全》記載了有關珠算的演算法。
1573年徐心魯所校訂的《盤珠演算法》一書中就已有類似現在使用的算盤的圖形樣式,在當時,珠算已廣泛地運用了。珠算不是一個人創造,應該是一個時代的產物。珠算盤應該說是中國首創的,並流傳到了朝鮮、日本、越南等亞洲國家,後來又經一此商旅傳到了西方。
算盤一類的計算工具很多文明古國都出現過,例如古羅馬算盤沒有位值概念,被淘汰,俄羅斯算每柱十個算珠,計算麻煩。現在很多國家流行的是中國式的算盤。
F. 算盤和算數是誰發明的
遠古時期,隨著生產的迅速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人們在生產和生活中遇到了大量比較復雜的數字計算問題。為了適應這種需要,勞動人民創造了一種重要的計算方法籌算。
珠算是由籌算演變而來的,這是十分清楚的。為了方便起見,勞動人民便創造出更加先進的計算工具珠算盤。
據傳說,算盤和算數是黃帝手下一名叫隸首的人發明創造的。黃帝統一部落後,先民們整天打魚狩獵,制衣冠,造舟車,生產蒸蒸日上。
777算盤是怎麼來的?
由於物質越來越多,算賬?管賬成為人們經常碰到的事。開始,只好用結繩記事,刻木為號的辦法,處理日常算賬問題。但由於出出進進的實物數目巨大,虛報冒領的事也經常發生。
有一天,黃帝宮里的隸首上山採食野果,發現山桃核的顏色非常好看。他心想,用這10個顏色的桃核比作10張虎皮,用另外10個顏色的比作10張山羊皮。
今後,誰交回多少獵物,誰領走多少獵物,就給誰記幾個山桃核。這樣誰也別想賴賬。
隸首回到黃帝宮里,把他的想法告訴給黃帝。黃帝覺得很有道理。就命隸首管理宮里的一切財物賬目。
隸首擔任了黃帝宮里的「會計」後,命人採集了各種野果,分開類別。比如,山楂果代表山羊;栗子果代表野豬;山桃果代表飛禽等。不論哪個狩獵隊捕回什麼獵物,隸首都按不同野果記下賬。
但好景不長,各種野果存放時間一長,全都變色腐爛了,一時分不清各種野果顏色。隸首便到河灘揀回很多不同顏色的石頭片,分別放進陶瓷盤子里。
這下記賬再也不怕變色腐爛了。
後來,隸首又給每塊不同顏色石片都打上眼,用細繩逐個穿起來。每穿夠10個數或100個數,中間穿一個不同顏色的石片。這樣清算起來就省事多了。從此,宮里宮外,上上下下,再沒有發生虛報冒領的事了。
隨著生產不斷向前發展,獲得的各種獵物?皮張數字越來越大,品種越來越多,不能老用穿石片來記賬目。隸首苦苦思考著更好的辦法。
有一次,隸首遇到黃帝手下的老臣風後,就把算賬的想法告訴了他。
風後聽了隸首的想法,很感興趣,就讓隸首摘來野果,又折回10根細竹棒,每根棒上穿上10枚野果,一連穿了10串,並排插在地上。
風後建議說:「獵隊今天交回5隻鹿就從竹棒上往上推5枚紅歐粟子。明天再交回6隻鹿,你就再往上推6枚。」接著,風後又向隸首提出了如何進位計算的建議。
在風後的啟發下,隸首明白了進位計算的道理,立即做了一個大泥盤子,把人們從龜肚子挖出來白色珍珠揀回來,給每顆上邊打成眼。每10顆一穿,穿成100個數的「算盤」。然後在上邊寫清位數,如十位?百位?千位?萬位。
從此,記數?算賬再也用不著那麼多的石片了。算盤就這樣誕生了。
其實,傳說總歸是傳說,從歷史上看,算盤是在算籌的基礎上發明的,而籌算完成於春秋戰國時期。從一定意義上說,我國古代數學史就是一部籌算史。
777什麼是籌算?
古時候,人們用小木棍進行計算,這些小木棍叫「算籌」,用算籌作為工具進行的計算叫「籌算」。
春秋戰國時期,農業?商業和天文歷法方面有了飛躍的發展,在這些領域中,出現了大量比以前復雜得多的計算問題。為了解決這些復雜的計算問題,才創造出計算工具算籌和計算方法籌算。
此外,現有的文獻和文物也證明籌算出現在春秋戰國時期。例如:「算」和「籌」兩字,最早出現在春秋戰國時期的著作如《儀禮》?《孫子》?《老子》?《法經》?《管子》?《荀子》等中;甲骨文和鍾鼎文中到現在仍沒有見到這兩個字;1?2?3以外的籌算數字最早出現在戰國時期的貨幣上。
當然,所謂籌算完成於春秋戰國時期,並不否認在此之前就有簡單的算籌記數和簡單的四則運算。
777算籌都有哪些?
關於算籌形狀和大小,最早見於《漢書·律歷志》。根據記載,算籌是圓形竹棍,以271根為一「握」。算籌直徑一分,合現在的0.12厘米,長6寸,合現在的13.86厘米。
根據文獻的記載,算籌除竹籌外,還有木籌?鐵籌?玉籌和牙籌,還有盛裝算籌的算袋和運算元筒。唐代曾經規定,文武官員必須攜帶算袋。
考古工作者曾經在陝西省寶雞市的千陽縣發現了西漢宣帝時期的骨制算籌30多根,大小長短和《漢書·律歷志》的記載基本相同。其他考古發現也與相關史籍的記載基本吻合。
這些算籌的出土,是我國古代數學史就是籌算史的實物證明。
籌算是以算籌做工具進行的計算,它嚴格遵循十進位值制記數法。9以上的數就進一位,同一個數字放在百位就是幾百,放在萬位就是幾萬。
這種記數法,除所用的數字和現今通用的阿拉伯數字形式不同外,和現在的記數法實質是一樣的。它是把算籌一面擺成數字,一面進行計算,這個運算程序和現今珠算的運算程序基本相似。
記述籌算記數法和運演算法則的著作有《孫子算經》?《夏侯陽算經》和《數術記遺》等。
負數出現後,算籌分成紅黑兩種,紅籌表示正數,黑籌表示負數。算籌還可以表示各種代數式,進行各種代數運算,方法和現今的分離系數法相似。
777珠算盤是什麼出現的?
我國古代在數字計算和代數學方面取得的輝煌成就,和籌算有密切的關系。例如,祖沖之的圓周率精確到小數點後第七位,需要計算正12288邊形的邊長,把一個9位數進行22次開平方,而且加?減?乘?除步驟除外,如果沒有十進位值制的計算方法,那就會困難得多了。
籌算在我國古代用了大約2000年,在生產和科學技術以至人民生活中,發揮了重大的作用。隨著社會的發展,計算技術要求越來越高,籌算需要改革,這是勢在必行的。
籌算改革從中唐以後的商業實用算術開始,經宋元時期出現大量的計算歌訣,至元末明初珠算的普遍應用,大概歷時700多年。
《新唐書》和《宋史·藝文志》記載了這個時期出現的大量著作。從遺留下來的著作中可以看出,籌算的改革是從籌算的簡化開始而不是從工具改革開始的,這個改革最後導致珠算的出現。
777珠算盤怎麼運用?
最早提到珠算盤的是明初的《對相四言》。明代中期《魯班木經》中有製造珠算盤的規格。
算盤是長方形的,四周是木框,裡面固定著一根根小木棍,小木棍上穿著木珠,中間一根橫梁把算盤分成兩部分,每根木棍的上半部有一個珠子,這個珠子當5,下半部有4個珠子,每個珠子代表1。
在現存文獻中,比較詳細地說明珠算用法的著作,有明代數學家徐心魯的《盤珠演算法》,明代律學家?歷學家?數學家和藝術家朱載堉的《算學新說》,明代「珠算之父」程大位的《直指演算法統宗》等。以程大位的著作流傳最廣。
值得指出的是,在元代中葉和元代末期的文學?戲劇作品中,有提到珠算的。事實上,珠算出現在元代中期,至元末明初已經普遍應用了。隨著時代不斷前進,算盤不斷得到改進,成為今天的「珠算」。它是中華民族當代「計算機」的前身。
我國的珠算還傳到朝鮮?日本等國,對這些國家計算技術的發展曾經起過一定的作用。
算盤
G. 算盤是幾世紀發明的,是誰發明的
算盤,中國傳統的計算工具。中國古代的一項重要發明,在阿拉伯數字出現前是世界廣內為使用的容計算工具。
算盤是中國人在長期使用算籌的基礎上發明的,迄今已兩千六百年多年的歷史了。古時候,人們用小木棍進行計算,這些小木棍叫"算籌",用算籌作為工具進行的計算叫"籌算"。後來,隨著生產的發展,用小木棍進行計算受到了限制,於是,人們又發明了更先進的計算器--算盤。
黃帝時代有沒有算賬先生,或者說,有沒有能打會算的「會計」?當今人不得知曉。
傳說,算盤和算數是黃帝手下一名叫隸首的人發明創造的。至今在農村還流傳著隸首當初算賬時,發明的中國式的「阿拉伯」字母。80歲以上的年老人還會寫、會用。這十個字母的寫法:〡、〢、〣?、〤、〥?、〦?、〧?、〨?、〩、十。比如三斤八兩的寫法「?」二斗四升寫法是「‖×」十八丈布寫法「十?」;三尺四寸木材寫法「
×」。
H. 算盤是誰發明的
算盤的傳說 黃帝時代有沒有算帳先生,或者說,有沒有能打會算的「會計」?當今人不得知曉。 傳說,算盤和算數是黃帝手下一名叫隸首的人發明創造的。至今在農村還流傳著隸首當初算賬時,發明的中國式的「阿拉伯」字母。80歲以上的年老人還會寫、會用。這十個字母的寫法:|、‖、、×、、、、 、夕、十。比如三斤八兩的寫法「 」二斗四升寫法是「‖×」十八丈布寫法「十」;三尺四寸木材寫法「 ×」。 黃帝統一部落後,先民們整天打魚狩獵,制衣冠,造舟車,生產蒸蒸日上。物質越來越多,算帳、管帳成為每家每戶每個人經常碰到的事。開始,只好用結繩記事,刻木為號的辦法,處理日常算帳問題。有一次,狩獵能手於則,交回7隻山羊,保管獵物的石頭只承認交回1隻,於則一查實物,正好還是7隻。為啥只記1隻呢?原來石頭把七聽成1,在草繩上只打了一個結。又有一次,黃帝的孫女黑英替嫘祖領到9張虎皮,石頭在草繩上只打了6個結,短少了3張。所以出出進進的實物數目越來越亂,虛報冒領的事也經常發生。黃帝為此事大為惱火。 有一天,黃帝宮里的隸首上山采野果,發現一樹熟透的山桃。他爬上樹邊摘邊吃,不知吃了多少,只覺得口流酸水,肚內發脹,再沒敢多吃,跳下樹來,坐在地上休息。 突然發現扔在地上的山桃核非常好看。他一個一個從地上揀起來,一數個,正好20個。他想:這十個桃核好比10張虎皮,另十個好比10隻山羊皮。今後,誰交回多少獵物,就發給他們多少山桃核。誰領走多少獵物,就給誰記幾個山桃核。這樣誰也別想賴帳。隸首回到黃帝宮里,把他的想法告訴給黃帝。黃帝想了想覺得很有道理。就命隸首管理宮里的一切財物賬目。隸首擔任了黃帝宮里總「會計」後,他命人採集了各種野果,分開類別。比如,山渣果代表山羊;栗子果代表野豬;山桃果代表飛禽;木瓜果代表老虎、豹子……不論哪個狩獵隊捕回什麼獵物,隸首都按不同野果記下帳。誰料,好景不長。各種野果存放時間一長,全都變色腐爛了,一時分不清各種野果顏色,賬目全混亂了。為這事隸首氣的直跺腳。最後,他終於想出一種辦法。他到河灘揀回很多不同顏色的石頭片,分別放進陶瓷盤子里。這下記賬再也不怕變色腐爛了。由於隸首一時高興沒有嚴格保管。有一天,他出外有事,他的孩子引來一群玩童,一見隸首家放著很多盤盤,里邊放著不同顏色的美麗石片,孩子們覺得好奇,你爭我看一不小心,盤子掉地打碎,石頭片全散了。隸首的賬目又亂了。他一人蹲在地上只得一個個往回拾。隸首妻子花女走過來,用指頭把隸首頭一指說:「好笨蛋哩!你給石片上穿一個眼,用繩子串起來多保險!」聰明人就怕人點竅。隸首頓時茅塞大開,他給每塊不同顏色石片都打上眼,用細繩逐個穿起來。每穿夠十個數或100個數,中間穿一個不同顏色的石片。這樣清算起來就省事多了。隸首自己也經常心中有數。從此,宮里宮外,上上下下,再沒有發生虛報冒領的事了。隨著生產不斷向前發展,獲得的各種獵物、皮張、數字越來越大,品種越來越多,不能老用穿石片來記賬目。隸首好像再也想不出什麼好辦法了。有一次,他上山尋孩子,發現滿山遍野成熟紅歐粟子。每株上邊只結十顆,全部鮮紅色的,非常好看。他順手摺了幾枝,拿在手裡左看右看;又想利用紅歐粟子作算帳的工具,但又一想,不行,過去已經失敗過。隸首獨自一人坐在地上,越想越沒主意了。這時,岐伯、風後、力牧三個人上山采草葯,發現隸首手裡幾串紅歐粟子。人坐在地上發呆。風後問隸首在想什麼?隸首扭頭一看,原是三位老臣,趕忙站起來,把剛才記賬,算帳的想法告訴了三位老臣。風後是指南車創始人之一。他聽了隸首的想法,接過隸首的話說:「我看今後記賬,算帳不再用那麼多的石片。只用100個石片,就可頂十萬八千數。」隸首忙問:「怎麼個頂法?」風後叫隸首把紅歐粟全摘下來,又折回下十根細竹棒,每根棒上穿上十顆,一連穿了十串,一並插在地上。風後說:「比如,今天獵隊交回5隻鹿,你就從竹棒上往上推5顆紅歐粟子。明天再交回6隻鹿,你就再往上推6顆。」隸首說:「那不行!一根棒上只穿十顆,已經推上去5顆,再要往上推6個,那就沒有紅歐粟子可推了。」風後說:「我問你,5個加6個是多少?」隸首說:「當然是11個!」風後說:「對呀!你就該向前進一位。從顆數上看,只有兩個。實際上是11個數。再有,如果獵隊交回九隻鹿,那你怎麼記算?再進一位;9個加11個是多少?當然是20個。從竹棒上的顆數看;只有兩顆紅歐粟子,實際上頂20個數。就是說,每夠十個數,每夠100個數,都要向前進一位。比如,再有獵隊交回80隻鹿,那麼怎麼記演算法?20加80,整100數,再進位,竹棒子顆數就成為一個紅歐粟子。實際上它頂100個數。」隸首又問:「進位後,怎麼能記得下!」力牧接著說:「這好辦,進位後,應劃個記號。比如,十個數後邊劃個圈(10);100個數後邊劃兩個圈(100);1000個數後邊劃三個圈(1000);10000個數後邊劃四個圈(10000)。這就叫個、十、百、千、萬。隸首明白了進位道理後,信心百倍增加。回家作了一個大泥盤子,把人們從龜肚子挖出來白色珍珠揀回來,給每顆上邊打成眼。每10顆一穿,穿成100個數的「算盤」。然後在上邊寫清位數;如十位、百位、千位、萬位。從此,記數、算帳再也用不著那麼多的石片了。算盤,中華民族當代「計算機」前身,5000年前就這樣誕生了。隨著時代不斷前進,算盤不斷得到改進,成為今天的「珠算」。特別是民間,當初認字人不多,但是,只要懂得了算盤的基本原理,和操作規程,人人都會應用。 所以,算盤在古老中國民間很快廣泛流傳和被應用。
I. 中國古代算盤是誰發明的
關於算盤的來歷,一說最早可以追溯到漢末三分時期,關羽所發明,據說我國當時就有了"算板"。古人把10個算珠串成一組,一組組排列好,放入框內,然後迅速撥動算珠進行計算。
古時候,人們用小木棍進行計算,這些小木棍叫"算籌",用算籌作為工具進行的計算叫"籌算"。後來,隨著生產的發展,用小木棍進行計算受到了限制,於是,人們又發明了更先進的計算工具--算盤。
到了明代,珠算不但能進行加減乘的運算,還能計算土地面積和各種形狀東西的大小。
(9)算盤是誰發明的擴展閱讀:
16世紀,珠算已經成為中國最主要的計算方法,無論是小規模的商鋪,還是國家掌控的建築、天文、金融、運輸、海外貿易,珠算都是不可或缺的。
公元1281年,中國開始使用一種新的歷法,測定地球公轉周期為365.2425天,距近代觀測值365.2422僅差26秒;現在音樂中使用的十二平均律,早在16世紀中期的中國就已出現了記載,這是一項等比數列,要開12次方根獲得,中國古代科學家能夠完成這些精確計算,都利用了珠算。
18世紀,中國珠算和西方數學有了第一次記錄。歐洲的筆算、計算尺開始陸續傳入中國,由於算盤攜帶方便,計算簡單准確,所以中國人仍然鍾情於算盤,不僅在生產生活中使用算盤,而且在國民教育體系中有了珠算的課程。
20世紀50至70年代,珠算協助計算機完成了中國當時許多重大科研課題的精確計算。上世紀60年代,我國研發第一顆原子彈,由於只有一台計算機,為了應付龐大的計算工作,出現了許多算盤高手在原子彈基地的食堂大廳演算原子彈數據的場面,最後的計算結果准確無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