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新型坦克
⑴ 2戰日本坦克是豐田造的
日本的坦克主要是三菱重工生產的。比如:
九七式「奇哈」中型坦克是日本在第二次世回界大戰期間答裝備的最成功的一種坦克,日本定名為「九七式中戰車」。九七是日本天皇紀年2597年(公元1937年)的後兩位數字,「奇哈」是日本假名的漢語音譯。該坦克由日本三菱重工業公司於1937年製成,1938年開始裝備,一直服役到1945年,共裝備1500多輛。其中三菱重工業公司生產了1224輛,日立的龜有工廠和相模工廠生產了300多輛。
豐田、玲木、日產公司主要生產汽車及裝甲車,以及摩托車。
川崎重工造軍艦。
⑵ 二戰時期,日本最先進的國產坦克是哪一款
不是三式,應該是四式,但是四式實在太少了,根本沒有投入實戰。
⑶ 日本的坦克性能怎麼樣
日本著名的是日本10式主戰坦克。
在2019世界十大坦克排名中排名第七。
巡視主戰坦克由內日本三菱重工神奈容川縣相模,原製造所負責製造實施坦克配備一門日本自行開發的120毫米,四四倍鏡花逃跑,基本設置於先前的90式的,124毫米的話,糖泡相同,但提高了糖壓,炮塔尾艙內是有一句水平是自動裝彈機來供應主炮所需的彈葯,支持採用1200馬力,發動機最大速度超過70公里每小時。
⑷ 二戰日本重型坦克
二戰期間日本確有重型戰車,是否是廣義上的重型坦克仍有爭論。九一式和九五式重型坦克(圖片上為九一式下為九五式)。四式是中型的。還有九五式輕型坦克。
試制九一式重型戰車由試制一號戰車改裝而來具體改裝時間不明(應在1927年以後)
全長6300mm全寬2470mm全高2570mm重量18t成員5人時速為25km最長行進距離不明
設計使用的主炮為當時還沒製造出來的九四式70mm戰車炮
設計使用3挺機槍型號不明
裝甲分布不明最大裝甲厚度為20mm
發動機由BMWIV水冷直列6氣缸汽油發動機改造而來224馬力
九五式(重型)雙炮塔坦克是試制一號戰車改裝九一式的改造型。1932年12月開始設計,1934年9月製造出樣車。但是由於重量,機動性等問題沒有量產,投入使用的只有4輛且未能參戰(其中有一輛改造為三菱制100mm加農炮的自走炮)。
全長6477mm全寬2682mm全高2896mm重量26t成員5人
公路最高時速僅為25KM,最大行進距離110km
主炮為九四式70mm戰車炮彈葯基數100
副炮為九四式37mm戰車炮彈葯基數250
機槍為九一式6.5mm戰車機槍兩挺彈葯基數2940
裝甲具體分布不明12-35mm不等
發動機由BMWIV水冷直列6氣缸汽油發動機改造而來290馬力
九五式(輕型)於1933年6月開始設計1934年6月制出第一輛樣車還有追加機槍的改進型日本稱為北滿型大約是在1936年底在中國內蒙進行寒帶測試的。戰後在中國的被編入解放軍裝甲部隊使用至1949年,在日本本土的幾乎全部拆解多數送往八幡制鐵所,少部分拆去武裝改裝成推土機或牽引車
戰斗全重7400kg
車長4.30m車寬2.07m車高2.28m車體懸掛為翹板式連動懸架
發動機是三菱A6120VDe直列六汽缸發動機最大馬力120最大速度公路/越野:40/26km/h
最大行程公路:240km
乘員3人
主炮為九四式37mm戰車炮彈葯基數120機槍是九七式7.7mm戰車機槍兩架前後各一彈葯基數3000
裝甲方面(果然是火柴盒)炮塔外圍12mm炮塔上面9mm炮塔入口6mm車體前裝甲上下均為12mm車體前傾斜裝甲9mm車體後部10mm發動機蓋前部為9mm後部為6mm車體底面9mm
爬坡度30-40度通過垂直牆高0.60m越壕寬2.00m涉水深1.00m
⑸ 二戰日本坦克都有哪些型號
日本95式,97式坦克,,式坦克,94式小豆超輕坦克, 日本三式中型坦克
在二戰的初期和中期,日本軍隊的坦克以97式中型坦克為主,戰斗全重僅15噸,車子輕,裝甲薄,火力弱,基本上不具備同坦克作戰的能力。但是,由於日本在戰爭的初期和中期,主要在中國大陸及東南亞作戰,作戰對象基本上沒有坦克部隊或僅裝備少量坦克,反坦克火力也較弱,這使得日本的小坦克得以耀武揚威。但另一方面也抑制了日本坦克的發展。二戰的中後期,在太平洋島嶼爭奪戰中,面對美軍強大的M3/M4中型坦克,日本的各型小坦克顯得不堪一擊,使日軍感到「切膚之痛」。痛定思痛的結果,是緊急研製能與對方坦克作戰的三式中型坦克。三式中型坦克於1943年開始研製,1944年研製成功,共生產了約150輛(一說60輛),成為日本的最後一張「王牌」。四式和五式中型坦克,可以說是三式中型坦克的繼續和發展。
從97式和97改坦克到三式/四式/五式坦克,可以說是二戰中日本軍方在坦克的研製思想上的重大轉變。前者是支援步兵用的小坦克,後者才是能與敵方坦克作戰的坦克。三式中型坦克的戰斗全重只有18.8噸,而四式、五式Ⅱ型坦克的戰斗全重卻達到了約30噸和約35噸。也就是說,只有四式和五式坦克才具有一定的同M4和T-34坦克相抗衡的能力。不過,到了1945年初,日本已是「秋後的螞蚱」,四式坦克僅造出幾輛,五式坦克僅造出樣車,還未來得及在戰場上「露臉」,日本就戰敗投降了,因此,這兩種坦克就成為日軍手中未打出的「王牌」。
下面這些是日軍最後的量產戰車——三式中型坦克,重約18噸。使用一門由75毫米野戰炮改進而來的戰車炮。初速680米/秒,100米內的穿甲能力為90毫米,1000米內則減為65毫米。所用炮彈為95式穿甲榴彈,中空彈體內裝65克炸 葯。威力等同於德軍3號J型坦克的60倍徑KwK39型50毫米坦克炮。3式坦克備彈共70發。(炮塔內40發,車內30發)
「真正」的日本坦克——四式中型坦克
四式中型坦克的研製代號為「奇托」(日文假名為チト),研製工作於1942年9月開始,此時美軍已經攻佔了瓜達爾卡爾納島,戰局已經開始出現了不利於日軍的局面。試制一號車上,裝的是長身管的57毫米反坦克炮。射擊試驗表明,這種火炮的穿甲威力明顯不足。所以,一號車僅製成一輛,未能定型。後來所說的四式中型坦克,實際上是由「奇托」二號車發展而來的。在二號車上,最重大的變化是,火炮的口徑達到75毫米。戰斗全重也由一號車的不足20噸增加到二號車的27.3噸。控制研製進度的關鍵部件是火炮。新研製的火炮為四式75毫米高射炮。這種火炮與三式坦克上的75毫米火炮不同,是在瑞典博福斯公司的75毫米高射炮的基礎上改進而成,穿甲威力大大提高。由於研製火炮耗費了時間,所以四式中型坦克直到1945年初才研製成功。四式中型坦克由著名的三菱重工業公司生產。
四式中型坦克的戰斗全重為30.8噸,和以前日本的只有10多噸的「中型坦克」相比,有了質的飛躍。
四式坦克車全長6.343米,車全寬2.865米,車全高2.772米,比起三式坦克來要大一圈。乘員為5人:車長、炮長、駕駛員、裝填手、副駕駛員。其整車的內部布置如圖所示。車體前部為駕駛室和傳動裝置,中部為戰斗室,後部為動力艙。發動機的動力通過一根很長的傳動軸傳到車體前部的變速箱,主動輪在前,誘導輪在後。這種總體布置方式,在二戰中的坦克上相當普遍。其主要優點是坦克的縱向布置較合理,縱向重心容易平衡,但最大的缺點是使整車的高度增加。
四式中型坦克上的主要武器為四式75毫米高射炮(新75高)。原來是准備用於五式中型坦克的,並准備採用自動裝彈機。由於研製時間緊急,被迫去掉了自動裝彈機裝到四式坦克上。但它至少說明,在二戰期間日本已經開始研製了用於坦克上的自動裝彈機。
採用的彈種有:一式穿甲彈和試制四式榴彈。發射一式穿甲彈時,在1 000米的射擊距離上,可擊穿75毫米厚的鋼裝甲。為提高穿甲威力,在強化彈體材料的同時,還在彈頭內加裝65克高猛炸 葯。彈葯基數為77發。
輔助武器為2挺7.7毫米機槍,1挺為並列機槍,1挺為前機槍,彈葯基數5 400發。
四式中型坦克的動力裝置為V型12缸風冷柴油機,最大功率412馬力(303千瓦)。採用風冷柴油機為動力裝置,為二戰中日本坦克的一大特點。除了安全性方面的考慮外,還具有啟動性好、保養容易等優點。行動裝置採用混合平衡式懸掛裝置,即第1、2,第3、4和第6、7負重輪兩個為一組,第5負重輪為獨立的。每側有7個負重輪和3個托帶輪。其實,區分三式、四式和五式坦克,單看負重輪數量即可,分別為6個、7個和8個。由於車重增加,履帶板的寬度由三式的330毫米增加到450毫米。最大速度為43千米/小時,最大行程為300千米。
車體為焊接結構,炮塔為鑄造、焊接和螺接混合式結構,分三部分鑄造,然後焊接起來,防盾部分又採用了螺接方式。這種混合式的炮塔加工方式,比起日本坦克原來的鉚接方式是一大進步,但比起整體鑄造炮塔或全焊接炮塔,在技術上要相對容易些。車體的裝甲厚度為15~35毫米,炮塔的裝甲厚度為50毫米。
四式中型坦克僅製成6輛,還沒等拿到戰場上一試身手,小日本便投降了。戰後,美軍曾將1輛繳獲的四式中型坦克運回美國,拿回去「研究研究」。
五式中型坦克——日軍最後的決戰兵器
五式中型坦克,是作為「本土決戰兵器」而研製的。研製大綱中要求,首先要增強火炮威力,其次要強化裝甲,隨之而來的必然要增大發動機的功率。研製的代號為「奇利」(日文假名チリ)。試制過程中的關鍵技術還是長身管的75毫米坦克炮,由大阪陸軍造兵廠研製。試制的樣炮於1944年8月完成,8~10月間進行彈道性能試驗,10~11月間在陸軍戰車學校先裝到四式坦克上進行實用性試驗,12月至1945年1月在中國東北北部(日本人稱為「北滿」)進行寒區適應性試驗。原計劃裝自動裝彈機,由於「戰局迅速惡化」,不得不取消自動裝彈機,以求盡快裝車。射擊試驗表明,這種火炮的射彈散布很小,穿甲威力提高,是一種性能不錯的火炮。然而,由於日軍節節敗退,美軍很快要打到日本本土,這樣,五式中型坦克僅製成1輛樣車,停留在樣車研製階段,最終未能定型。
五式中型坦克是四式中型坦克的改進型,外形上很相似,但車體加大、加長,每側有8個負重輪,炮塔也改為全焊接結構。這些成為識別五式坦克的外部特徵。其戰斗全重達到了約35噸,比四式坦克重了約4噸,乘員仍為5人。車長7.307米,車寬3.07米,車高3.049米。各部位的裝甲厚度與四式中型坦克大同小異,但車體前部側面的裝甲厚度增加到50毫米。從外觀上看,已經具有戰後第一代坦克的一些特徵,但整車的高度較高。
其主要武器為五式75毫米坦克炮,穿甲威力較四式坦克的火炮有一定提高,彈葯基數78發。車體上還裝有1門37毫米火炮,彈葯基數為124發。輔助武器為2挺7.7毫米重機槍,1挺為並列機槍,1挺為前機槍,彈葯基數3 000發以上。另有2支沖鋒槍,攜彈葯300發。動力裝置為500馬力風冷柴油機,並准備在Ⅱ型上加增壓器。還有一個方案是安裝研製中的98式800馬力的液冷汽油機,由德國的BMW航空發動機改裝,但裝車的還是風冷柴油機。每側有8個負重輪、3個托帶輪,每兩個負重輪為一組,為平衡式懸掛裝置。五式坦克的履帶較長,即長寬比較大,轉向性能不太好。坦克的最大速度為40千米/小時,最大行程200千米,最大爬坡度為30度,最大越壕寬2.8米。
⑹ 日本的主戰坦克是什麼
日本走的是循序漸進的坦克發展道路。先是仿製,引進國外的技術,後在憑借自己雄厚的工業基礎和光電子技術的基礎上。逐步走向發展具有本國特色的主戰坦克能力。
日本視坦克為陸戰決戰兵器,所以在發展地面常規武器中,總把坦克列入首位。1990年裝備了世界最昂貴的豪華型第三代90式主戰坦克,價格為250億日元。從1993年又開始研製全面體現高技術型的第四代主戰坦克。
90式主戰坦克採用了坦克家族中的中堅,眾人看好的「豹」2及M1A1系列布局。主炮口徑為120毫米滑膛炮,並設有自動裝彈機,配用120毫米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和多用途空心裝葯破甲彈,在2000米距離內,可穿透300毫米—600毫米厚的裝甲。配用120毫米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和多用途空心裝葯破甲彈,在2000米距離同,可穿透300毫米2600毫米厚的裝甲。火控系統為指揮儀,包括數字式彈道計算機,激光測距儀,熱像儀及獨立穩定式瞄準裝置等高科技產品,可進行精確的行進間射擊。
採用ZG系列二沖程,水冷式柴油發動機及液氣變矩器和靜液轉向機構的自動傳動裝置,使其一躍而成為世界級水準的主戰坦克。
對90式坦克提出的防護要求是,要能在1200米距離上承受住120毫米坦克炮彈的打擊。因此,車體正面和炮塔前部都採用了復合裝甲或間隔裝甲,復合裝甲的結構是:將陶瓷鋁合金等材料鑲嵌在兩層鋼板之間。實現車內隔艙化,並安裝有防爆板裝置。行動裝置採用扭桿與液氣混合式懸掛機構,能使車體前傾後仰,以增大火炮的仰角。
⑺ 日本目前最先進坦克
倭寇自慰隊現役最先進的坦克是90式主戰坦克,10式主戰坦克處於試車狀態
⑻ 關於日本新10坦克的問題
1. 不必和腦殘的人多理論。在這些白痴眼裡,世界上只有德國萊茵金屬公司一家內生產120毫米炮。其實不容少國家按照許可證自己生產的火炮,性能相當的也有不少,性能更好的也有,比如美國的120毫米滑膛炮。日本的火炮是國產的這個是沒有問題的。
2. 戰斗全重數據完全錯誤,90坦克就比這個數據重了10噸,44噸的坦克是不可能有什麼防禦能力的,54噸的數據還比較可信。
⑼ 二戰日本坦克有種型號叫豆戰車是什麼意思
日本94式超輕型坦克被稱為「豆戰車」的原因是其小得出奇,它長3.08米,寬1.62米,高2米,自專重3.2噸,戰斗全重屬3.45噸,大小甚至不及現代的汽車。「豆戰車」裝甲較薄處只有6毫米,這甚至不到許多現代裝甲車的一半,且該坦克是鉚接而成的,只要一個炸葯包或當時的山炮命中一發就可以炸碎。
(9)日本新型坦克擴展閱讀:
94式超輕型坦克設計特點:
94式超輕型坦克駕駛室和動力艙在車體前部,駕駛室居右,動力艙在左,發動機位於變速箱的後面,即車體中部靠前的位置上。發動機和傳動部分各有一個檢查窗,便於檢修和拆裝。
戰斗室位於車體後部,上部有一個槍塔,其主要武器是1挺機槍,早期為91式6.5毫米機槍,後被7.7毫米機槍取代,少數車裝過37毫米火炮。車長和駕駛員處都有艙門,車體後部還開一個後門,便於乘員上下車以及與被牽引車輛的聯絡。
經特許打開炮塔後窗看到,其主要武器只是一挺7.7毫米重機槍,其握把和世界上的多數槍械不同,卻和日本的「歪把子」機槍相近,其火力遠不能和現代裝甲車的12.7毫米機槍相比。
⑽ 日本有多少坦克
武裝力量總兵力:26.073萬人,其中:
陸上自衛隊:編制定員16.7383萬人,實有兵員14.5928萬人。編成5個軍區、11個步兵師、1個裝甲師、1個步兵旅、2個混成旅、1個空降旅、1個炮兵旅、5個工兵旅、8個防空導彈群。截至1999年3月底,共裝備90型和74型坦克1090輛,裝甲車710輛,自行火炮640輛,各型火炮6240門,各型飛機502架;·海上自衛隊:編制定員4.5812萬人,實有兵員4.3838萬人。編有1個聯合艦隊,下轄1個護衛艦隊、1個航空集團、1個潛艇艦隊,另有5個地方隊。截至1999年9月底,共裝備各型作戰艦艇140艘,總噸位約35.8萬噸,其中驅逐艦、護衛艦53艘18.3萬噸,潛艇16艘3.9萬噸,掃布雷艦艇32艘2.7萬噸;各型飛機215架;·航空自衛隊:編制定員4.7266萬人,實有兵員4.5223萬人。編有1個航空總隊,下轄3個航空方面隊(各轄兩個戰斗航空團)、1個航空混成團、6個防空導彈群;1個航空支援集團;1個航空教育集團(下轄2個訓練航空團、3個飛行教育團);1個航空開發實驗集團。截至1999年3月底,共裝備各型作戰飛機498架,其中殲擊機358架、偵察機26架、預警機7架、運輸機59架。
部署:
陸上自衛隊:參謀部駐東京都。北部軍區所轄防區為北海道地區,司令部駐札幌市,轄3個步兵師、1個裝甲師、1個炮兵旅、1個防空導彈旅、1個工兵旅;東北部軍區所轄防區在本州地區東北部,司令部駐仙台市,轄2個步兵師、1個炮兵群、1個防空導彈群、1個工兵旅;東部軍區所轄防區在本州地區中部,司令部駐東京都,轄2個步兵師、1個空降旅、1個防空導彈群、1個工兵旅;中部軍區所轄防區在本州地區西南部,司令部駐伊丹市,轄2個步兵師、1個步兵旅、1個混成旅、1個防空導彈群、1個工兵旅;西部軍區所轄防區在九州和沖繩地區,司令部駐熊本市,轄2個步兵師、1個混成旅、1個防空導彈旅、1個炮兵旅、1個2兵兵旅。
海上自衛隊參謀部駐東京都,分為橫須賀、吳、佐世保、舞鶴、大湊5個警備區。在橫須賀警備區的橫須賀基地部署有自衛艦隊、防衛艦隊、潛艇艦隊的司令部、第1護衛隊群、第2潛艇隊群、掃雷隊群、開發指導隊群、情報業務隊群、海洋業務隊群及橫須賀地方隊。航空集團司令部駐綾瀨市。教育航空集團司令部駐千葉縣東葛飾郡沼南町。在吳警備區的吳基地駐有第4護衛隊群、第1潛艇隊群、練習艦隊司令部及吳地方隊。在佐世保警備區的佐世保基地駐有第2護衛隊群和佐世保地方隊。在舞鶴警備區的舞鶴基地駐有第3護衛隊群和舞鶴地方隊。在大湊警備區的大湊基地駐有大湊地方隊。補給本部和中央通信隊群駐東京都。
航空自衛隊參謀部駐東京都。北部防空區:千歲部署有第2航空團、第3航空團、第3防空導彈群;三澤部署有北部航空方面隊司令部、北部航空警戒管制團、第6防空導彈群。中部防空區:小松、茨城縣東茨城郡小川町分別部署有第6和第7航空團;各務原市部署有第4防空導彈群;狹山市部署有第1防空導彈群、中部航空警戒管制團、中部航空方面隊司令部。西部防空區:第5、第8航空團分別部署在宮崎縣兒湯郡新富町和福島縣築上郡椎田町;春日市部署有第2防空導彈群、西部航空警戒管制團以及西部航空方面隊司令部。西南防空區:沖繩島那霸市設有西南航空混成團司令部,並部署有第83航空隊、第5防空導彈群、西南航空警戒管制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