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文化
1. 美國博厄斯曾說過某一文化的最突出的創造是什麼
美國博厄斯曾說過某一文化的最突出的創造是思想。
思想包含「思想和聯想的以目標為導向的流動,可以導致以現實為導向的結論」。[1]盡管思考是對人類具有生存價值的活動,但對於如何對其進行充分定義或理解仍未達成共識。
由於思想是許多人類行為和相互作用的基礎,因此理解其物理和形而上學的起源及其影響一直是許多學術學科的長期目標,包括哲學,語言學,心理學,神經科學,人工智慧,生物學,社會學和認知科學。
(1)創造文化擴展閱讀:
思想的科學本質
思想是捉摸不透的東西,而按照資訊理論假說來講,思想其實就是一種信息。大腦中的某些特定分子摩擦碰撞,引起了某些信息子的規則排布,在三維空間中的表現就是產生電流,引起腦細胞的活動,這便是思想的本質。
當然,不同信息表現出不同思想。思想是早已限定好了的嗎?其實就是這樣。只不過大腦中分子數量是龐大的,其能引起信息子的排布形式的種類是極其多的,人類的思想不過也只開發了很少一部分。
現實中所謂的思想還要有另一個因素,那就是需要通過一個完整復雜的調節機制將其表達出來,這個調節機制對於人類來說便是神經系統,因此只有人才能將復雜的思想表達出來。
2. 古代先人是怎樣創造文化的
文化並不是主觀創造的,而是因為客觀需要發展出來的產物。
文化是生產力發展的產物,既是為了滿足人的需要而產生的,也是為了調解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社會的關系、人與他人的關系及人與自身心靈的關系而產生的。
首先,文化為了滿足人的需要而產生的,尤其主要是為了滿足人的高層次需要而產生的。眾所周知,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獲得尊重的需要及自我實現的需要五個層次或在上述五層次之外又加上求知和理解的需要與美的需要而成七個層次。其中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等低層次需要主要為生理性、物質性需要,而歸屬和愛的需要、獲得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求知和理解的需要及美的需要等高層次需要則為心理性、精神性需要。滿足心理性、精神性需要的產品直接就是文化產品,尤其是哲學、宗教、藝術、倫理等人文文化產品。滿足物質性需要的產品雖是物質產品,但物質生產離不開科技,也離不開對生產活動的組織管理,仍直接需要科技文化產品,並間接需要人文文化產品。筆者創立的「保存本能和顯示本能理論」對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論又作了完善,認為人與其它事物一樣,天然就具有自我保存和自我顯示的傾向,即有保存本能和顯示本能。自我保存和顯示的需要為原生需要,由二者構成其它一切需要。因顯示以自身的存在為前提,自身不存在了,也就無從顯示。故自我保存的需要主要為馬斯洛需要層次論中的低層次需要,多為生理性、物質性需要,而自我顯示的需要,即想受到重視、尊重,都想出人頭地、位高權重、控制他人、功成名就、萬世流芳等等一系列需要,則主要為馬斯洛需要層次論中的高層次需要,多為心理性、精神性需要。不過楊英法認為馬斯洛「下一層需要的滿足是上一層需要產生的條件,低一層次的需要獲得滿足後,才會向高一層次的需要發展」的說法並不確切,實際是人都會力求高低層次的需要同時滿足,但在不可兼得時則大多會舍高就低。馬斯洛七個層次的需要雖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這些低層次的需要主要是保存本能的體現,而獲得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求知和理解的需要、美的需要這些高層次的需要則主要是顯示本能的體現,但其實都是保存本能和顯示本能的復合。如生理需要這一最底層的需要顯然主要表現為保存本能,但也有顯示本能作用的因素,比如幾個人坐在一塊兒吃飯,總是讓位高年長者坐在主位,位低年幼者坐在下位,總是讓位高年長者先動筷子,喝酒舉杯時也總是讓位高年長者的杯子位置高一點,這就顯示了吃飯者的地位、年齡、資望。穿衣主要是為保暖、防曬,主要表現為保存本能,但人穿衣又都要求顯示自身的美麗及身份地位的高貴,也包含著顯示本能作用的因素。自我實現的需要這一最典型的高層次需要及美的需要這一最高層次的需要,主要表現為顯示本能,但也體現著保存本能的作用。因功成名就、位高權重後,便衣食不愁,財源滾滾;即使畫畫這一典型的美學活動,也是畫家謀生的手段。保存本能和顯示本能雖體現著高低層次的差別關系,但更重要的是橫向要素組合的關系。因此,人的心理性、精神性需要雖會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而日益迫切,但在生產力落後的遠古時期也是存在的,只是因條件不具備而潛伏下來而已。一旦生產力的發展達到了出現剩餘產品的時代,文化也就產生了。
其次,也是為了調解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社會的關系、人與他人的關系及人與自身心靈的關系而產生的。調解人與社會的關系、人與他人的關系需要制度、倫理,調解人與自身心靈的關系需要哲學、宗教,而制度、倫理及哲學、宗教,都屬人文文化產品。調解人與自然的關系是通過物質生產活動進行的,直接需要科技文化產品,但也間接需要人文文化產品。這四種關系的處理伴隨著人類的全過程,但在生產力落後的遠古時代,對這四種關系的處理尚無明確的意識,只有朦朧的、混沌的意識,一旦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類對這四種關系出現清醒的意識,尤其是對人與社會的關系、人與他人的關系及人與自身心靈的關系有了清醒的意識,文化也就產生了。
人類的進化史可明顯印證關於文化產生的上述觀點。舊石器時代,人類雖已知用火,但僅能打制粗糙的石器使用,以漁獵和採集為主要生產方式。終日凄凄惶惶求生存之不暇,談不上有意義的文化活動。進入新石器時代以後,石器由打制改良為磨製,並分化為各種專門用途。更重要的是農業與畜牧兩種新型態經濟生活的開始,將天然植物的種子加以人工的播種、培育;把野生的獸類加以馴服、飼養,使其繁殖。這次重大的變革,改變了人和自然的關系,把人類由只知從大自然攫取食物的自然的寄生者,轉變成食物的培育者與生產者,減輕了人類對自然食物的依賴,提供比較穩定的食物來源。人類的生存有了比較可靠的保障,心理性、精神性的需求逐步顯現。隨著剩餘產品的出現,人類開始有餘裕從事文化活動,從而導致文化的產生。
人生活於自然之中,人類的生產、生活離不開自然環境,必須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出於這種需要,科技文化產生了。如,為了記錄農作種子數量、農作灌溉的用水量,為了記錄禽畜的數量,數學產生了;為了適時播種、澆水、收獲,需要掌握四季變化,天文學產生了;為了建造宜居的房屋,縫制宜穿的衣服,做出可口的飯菜,得到甘甜的飲水及出行的方便,等等,建築技術、紡織技術、染整衣料的配方、柔化皮革的技術、織網捕魚的技巧、製造舟車的技術、騎乘技術、駕車技術、航海的技術,等等一系列技術也產生了。
人活於世,總要與社會、他人打交道,需要處理好人與社會、人與他人之間的關系,如果說在人煙稀少、社會關系極為簡單的遠古,對這兩種關系的處理還不是很迫切的話,那麼隨著人煙的稠密、貧富分化的顯現,尤其是定居生活的出現,所有權問題開始顯現,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日益復雜,對這兩種關系的處理就一刻也不能離開了,這就導致語言文字學、制度倫理等人文文化的產生。如,為了相互交流,語言文字產生了;當人類開始定居之後,為了確定土地的歸屬,所有權等法律、制度意識出現了;為了協調好聚落內部的關系保持聚落內部的團結協作,為了處理好與其他聚落的關系,避免戰亂,求得和平的生存環境,倫理、制度產生了;為了消滅強敵,擴展生存空間,軍事學及相應的組織管理知識也出現了。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的自我意識日益逐漸顯現,對人與自身心靈的關系有了明確意識,時常體會到自身的渺小和命運的難以捉摸,感到惶恐不安,為了心靈安定,求得精神寄託,宗教、哲學產生了。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生理需要等低層次的需要得到滿足,人對美的需求日益強烈,一方面是力求在穿著、居住環境及吃食上力求體現美感,另一方面是力求通過音樂、美術等專門的藝術活動或作品求得美的享受。這樣,美學也產生了。
文化產生之後,其發展歷程是個由社會精英群體向社會大眾不斷擴展的過程,是個商業化程度逐漸加深的過程。在生產力低下的古代社會,廣大勞動者既沒有足夠的剩餘時間來進行精神享受,也沒有足夠的文化素養進行精神享受,更沒有足夠的資訊手段來獲得文化資源。文化活動基本上僅屬於少數社會精英群體的事情,且與宗教和政治緊密相連,主要是一種意識形態而非商業行為。社會精英群體雖擁有大量上乘的文化產品,但很少作為商品進入流通領域。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特別是進入工業社會之後,社會大眾有了較多的空餘時間,也具備了一定的文化素養,能夠進行文化的創作、展演、傳播及享受等活動。特別是由於紙、印刷術等大眾傳媒的出現,社會大眾也可以較為方便地獲得各類文化資源,這樣文化產品便走出社會精英群體的殿堂,成為社會大眾消費的對象。文化的創作者、經營者更多考慮的是社會的接受、歡迎程度,能為自身帶來多少經濟回報,使文化產品具有了明顯的商品素性。
3. 為什麼說文化是創造力的開端
因為只有文化才能夠進行發展,掌握文化才能夠有創造之力
4. 何為文化創造力
文化部部長蔡武近日稱,當前我國文化產業領域普遍呈「小、弱、散」狀況,大量呈現「為他人做嫁衣」的「紐扣現象」。他的擔憂,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我國文化產業所處的尷尬局面。我國文化產業在全球的地位現狀是:復制能力強大,但原創能力不高。大量快餐式的文化產品捲起一陣陣熱潮,卻熱得急,涼得也快,真正給大眾留下長遠影響的精品力作難得一見。《貴州民族報》文章指出,文化創造力的核心在於文化人獨立的思想、敏銳的洞察、崇高的責任和不泯的良知。唯有把握時代脈搏、感知人民冷暖、領悟生活真諦、超越個人得失,進而煥發創造激情,激活創新潛能,文化創造才有不竭的源泉。一個民族的復興必然伴隨著文化的興盛。作為國家發展的軟實力,文化理應成為時代變革的先聲,社會進步的先導,民眾心智的明燈。風雲激盪的改革時代,中西交匯的開放格局,急劇變化的社會生活,新舊思想的沖突碰撞,是文化創作最豐厚的土壤。
5. 如何創造文化
隨著商品經濟的不斷擴大,我國的文化創造力也正面臨著日益嚴峻的考驗。聯合國貿發會議《2008世界經濟創意報告》提供的數字顯示:2005年,中國文化產品的出口量佔全球市場總額的19%。然而,中國當下的版權貿易5:1的赤字情況不免讓人擔憂。大量的復制,鮮有的原創,正動搖著我們民族文化的根基。難道,中華民族向來是個沒有文化創造力的民族嗎?當然不是!縱觀歷史,我國的文化瑰寶不勝枚舉,《詩經》、《紅樓夢》、《清明上河圖》、《蘭亭序》無一不是我國文化史上的璀璨明珠——如今,暢銷書架上總是陳列著一些國外的流行書籍和有著千篇一律內容的青春美文,影院的滾動大屏幕上總是顯示著眾多國外大片,各大音樂網站的推薦歌曲也多為流行音樂,還有近幾年席捲中國大陸的「哈韓」、「哈日」之風,以及那全民皆知的「山寨」,都在無形中瘋狂地侵蝕著我們的文化。當我們為暢銷書排行榜上有中國經典名著而欣慰時,永遠無法登上前幾名寶座的情況卻讓我們默默悲嘆;當我們正為有《建國大業》這樣的影片而慶賀時,「名人效應」卻將我們推向谷底;當我們正為有濃濃中國風的樂曲而感到欣慰時,變味的唱法讓我們嘆息不已。難道,我們只能眼睜睜地看著中華民族的文化創造力日益衰退嗎?當然不能!現在,一些文化人轉型為文化商人,他們更多地依賴大投資、大題材、大製作、大宣傳來提升自己的文化影響力,從而獲得豐厚的經濟回報,卻忽視了「產品」的文化價值。如果這種情況一直持續下去並被「發揚光大」,那麼我們很快就會迎來文化創造的「世界末日」。為了改變這種現狀,我們應做到以下兩點。首先,我們應該保持內心的一份淡泊與寧靜。「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若不淡泊,怎能做出文化;若不寧靜,怎能使這文化充滿「文化」?我們要戒驕戒躁,勿被那些功名利祿所誘惑,而應一心想著「文化」。一支煙管、一壺茶、一張桌子、幾把椅子、一支筆、幾張紙,這些便是蒲松齡先生全部的「文化世界」。可是,就在這如此簡單、朴實的世界裡,他創造出如此經典的《聊齋志異》。我們不妨也向先生學習:作家將一張書桌、一把椅子、一支筆、幾張紙、一杯清茶或咖啡作為他們全部的「文化世界」;音樂家將一把樂器、一支筆和一張五線譜紙作為他們全部的「文化世界」;畫家將一塊畫板、一張紙、幾支畫筆、一盒顏料作為他們的「全部世界」;雕刻家……若是如此,我們所創造的,即使不是驚世之作,也將是充滿「文化」的文化!其次,我們應把握文化創造的核心。真正的文化人應有獨立自主的思想、敏銳的文化「嗅覺」,並有著強烈的責熱感與使命感。時尚界有「潮流」一次,文化界亦如此。譬如,今天流行魔幻小說,明天就會涌現出一大批「原創」作品,明天流行唯美畫風,後天我們就會看到一幅幅換湯不換葯的「唯美」畫作。此時,真正的文化人應有 「走自己的路」的精神,將那些潮流之風全部擋在門外,靜下心來獨立思考,獨立創造。但是,如果我們總是一味地關起門來,兩耳不聞窗外事地埋頭苦幹,那也是不可行的。我們還應具備對敏銳的文化「嗅覺」,即敏銳的洞察力。《桃花源記》若只是體現陶淵明對理想社會的憧憬,《捕蛇者說》若只是訴說捕蛇者的悲慘遭遇,《促織》若只是講述成名的起伏經歷,它們也便不會流傳至今且仍為人們所稱頌。我認為,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它們的作者具有敏銳的洞察力,將文章賦予現實意義,使之深刻、耐人尋味。同時,真正的文化人還應具備強烈的責熱感和使命感。《南方周末》被評為讀者「最喜愛閱讀」的報紙,這正是因為它有「良知」。它頂著壓力,將無數事件背後的真相告知世人,承擔了作為報紙的責任;從創辦的第一天開始,它就自覺地意識到「作為黨報的補充」的使命,對讀者進行興科學與民主的啟蒙——這樣的報紙才是我們正真的「文化」!我相信,有了內心的淡泊與寧靜,有了對文化創造力核心的正確把握,我們必將迎來中華民族文化的再一次輝煌!
6. 人類為什麼要創造文化,舉例說明文化有什麼作用
文化來的形成是基於我們想將源知識傳遞給下一代,這一點可以從大猩猩身上證實,文化不是創造出來的,其本身就是社交,與知識傳遞,技能傳承,逐步演化而成的,只不過由於當下社會生產力遠遠超過了人類個體生存的基本所需,當然資源分配不均勻是另一回事。文化的作用,傳遞信息,傳承技能,思想,觀念等等
7. 人類是如何創造文化的
有了社會,文化自然就產生了。最初以部落的形式,抵抗自然災害,那時候起,就是一種原始文化了
8. 亞洲人曾創造了什麼文化
阿抄拉伯文化
襲公元637年,阿拉伯人戰勝波斯人,兩河流域並入阿拉伯帝國的版圖。在阿拔斯王朝統治時期,兩河流域發生了一件重大事情。阿拉伯帝國的首都從大馬士革遷到底格里斯河河畔的巴格達,巴格達遂成為帝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帝國首領哈里發的皇宮用大理石砌成,城門裝飾著精雕細刻的花草、動物圖案,窗戶鑲嵌著彩色玻璃,牆上掛著精美的壁毯;宮廷大院有噴水池,種植奇花異草;夜晚,來自帝國各地的達官顯貴、皇親國戚聚集宮中,仙樂飄飄,載歌載舞,通宵達旦。宮廷外圍則是另一番景象。那裡水渠縱橫,沃野千里,田禾茂盛。兩河沿岸的碼頭上停泊著密密麻麻的商船,河畔城市的市場繁榮,貿易興盛。在政治統一、經濟繁榮的基礎上,以巴格達為中心的阿拉伯帝國創造了高度發達的文化。麥蒙統治時期,巴格達建立了智慧館,翻譯了古希臘重要的哲學和自然科學著作。阿拉伯數學家引進印度的十進制和數字0,傳入歐洲後這些數字至今仍被稱為「阿拉伯數字」。阿拉伯文學名著《一千零一夜》至今為人們所津津樂道。所有這些文明傳入歐洲,加快了歐洲走出神權黑暗統治的步伐,點燃了歐洲思想智慧之燈,促進了歐洲的文藝復興和近代自然科學的建立。
9.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文化創造」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吹響了文化興國的進軍號角,解放文化生產力,推進文化創新創造,構建與經濟「硬實力」相協調、相促進的文化「軟實力」,成為各地積極思考和探索的重要課題。當前我國正處於重大的社會轉型期,人們思想活動的獨立性、多樣性、選擇性日趨增強,體制、利益的調整以及各種思想的碰撞帶來矛盾和沖突,社會主體之間的關系變得日益復雜。越是在思想多元的背景下,文化整合凝聚、規范認同的作用就愈加凸顯;越是在物質滿足的語境中,構建符合當代國人生存狀態和精神需求的文化就更加迫切。說到文化,不少人認為會唱兩首歌,背兩首詩,說幾段排比句,就很有文化,這只是淺嘗輒止。即便是身懷絕藝的歌唱家、書畫家,如果言行粗俗,道德低下,也只能是有體無魂,人們照樣說你沒文化。文化強弱不是以具體的文化樣式而論,而是全方位深度的表現。那種「假古董吃香、真文物遭殃」的怪相,那些嘩眾取寵、過度包裝的作品,是異化了的文化。文化的根本功能是提升人的精神境界,為社會生活提供意義系統和價值系統,使人不僅在物質生活上,而且在知識、道德、審美各個方面得到全面發展。「以文化人」方能致遠。同樣的話題你講的巧,同質的工作你做的精,同行的關系你處的好,大家就會從內心裡敬佩你……實際上,這種由文化所彰顯的軟實力,與中國傳統思想中的「王道」一脈相承,具有一種安近來遠的力量。「物質文明的快速發展,呼喚精神文明疾步趕上。」這些年來,從文化立省到書香城市再到農家書屋,這種文化自覺、自信和自強的局面讓人倍感振奮。與此同時,某些因文化失調而導致的發展誤區也令人警思:一些地方不管基本史實競相爭搶名人、建廟造神,把保護傳統文化變成了「祖先爭奪」;有的地方則不顧客觀條件搞大活動大景觀大園區,將文化建設異化為「土木工程」。這種種現象說輕了是沒文化,說重了就是害文化。文化建設必須遵循文化發展規律,不是大幹快上,一夜成名,需要長期涵養、積淀。就一個城市而言,在同等條件下,應該從區域和諧穩定看文化的社會調理功效,從經濟發展質量、生態文明建設成效看文化的底蘊根基表現,從文化創新能力看文化的精神氣象格局,從人民群眾滿意度和安居樂業看文化的為民惠民成果。同樣,一個國家的文化發展水平,也要以民風和不和、民心齊不齊、創新成果多不多、幸福指數高不高等一系列指標去衡量。魯迅先生曾說:「文化是骨髓里的東西。」文化發展繁榮不是空喊口號,而是知時好雨、潤物無聲;文化神采飛揚不是搽脂抹粉,而是靜水深流、精氣內行。始終堅持先進文化引領,以系統的理念科學謀劃,以務實的態度把握規律,以超前的思維融會貫通,才能揮灑自如、令人嚮往,不斷提高文化影響力、吸引力和競爭力。(周一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