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的創造
『壹』 如何給孩子創造一個好的未來
想要給孩子創造一個美好的未來,那就要讓自己的生活圈子干凈一點,給孩子選擇一個好一點的學校。
『貳』 如何培養孩子的創造力
一、保護幼兒的好奇心 幼兒的好奇心是其創造力形成和發展的先導,是創造的巨大動力,如果沒有好奇心和求知慾,就不可能產生對社會和人類具有巨大價值的發明和創造。孩子往往有強烈的好奇心,對周圍新鮮事物表現出濃厚的興趣,愛提問,喜追究。對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慾,家長應予以愛護、鼓勵和引導,使之合理的發展。 幼兒對事物產生好奇,應鼓勵他提問。能提出問題說明孩子在動腦筋,進行積極思索。陶行知指出「幼兒只有言論自由,特別是問的自由,才能充分發揮他的創造力。發明千千萬萬,在於一個問……。」為此,他強調要解放幼兒的嘴,使他敢問。大科學家愛因斯坦在回答他何以有那麼重大的創造發明時說:「我沒有什麼特別的才能,不過喜歡尋根刨底的追究問題罷了。」好提問題是孩子求知、探索精神的體現,是創造性的萌芽。所以,家長要善待幼兒的發問,認真解答並力求回答的生動具體,使孩子從小能夠享受到探索事物奧妙的樂趣。 二、發展幼兒的想像力 奇思異想是創造思維的源泉。平時,孩子總喜歡歪著腦袋、拖著兩腮靜靜的思考,並經常產生一些不合邏輯的想法。對於這些想法,他們有著強烈的表現心理,家長切不可認為是「瞎想」、「胡鬧」予以指責和否定,這樣做的結果只能斷送孩子的創造慾望。 有鑒於此,家長要允許幼兒自由地想像,允許他們產生與眾不同、前所未有的思想和觀念,如孩子的繪畫中會出現 「紅海洋」、「藍太陽」、「五彩樹」等,這是他們獨特思維、豐富想像的體現,我們應予以鼓勵並運用多種形式激發幼兒的想像,如講故事、童話敘述、朗誦詩歌、音樂、小製作等,也可通過游戲的方式培養幼兒的想像力,讓幼兒獲得間接知識,豐富想像的內容。 三、豐富幼兒的認知 任何創造性的活動都是建立在對原有事物的認識基礎上的。感性材料是想像、創造的基礎。沒有感知經驗作鋪墊,想像、創造必定是枯竭、貧乏的。因此,家長要培養幼兒的創造性,就應不斷增進孩子的知識,幫助他們積累經驗。 家長可向幼兒提供合適的讀物和音像材料,創造多種向自然和社會學習的機會;經常提供新穎的刺激,擴大孩子的生活面,增強他們的接受能力。孩子剛出生不久,家長可搖鈴鐺給他聽,掛彩色氣球給他看。因為嬰兒正是在不斷對外界環境信息的接受與作出反應的過程中,提高了大腦和各種器官的靈敏性,進而加速了智力發展的進程。嬰幼兒的生活環境較狹窄,但其智力發展速度又甚快,這就要求家長應經常帶他去看一些沒有見過的東西,逐步擴大他的眼界和經驗。例如,可帶孩子去動物園看看各種動物,或帶孩子去兒童游樂活動場所。由於孩子走出了家門,看見聽到各種各樣新穎的東西和聲音,就會產生一種新鮮感,激起興奮點,較長時間地集中注意力,從而提高觀察力、想像力、記憶力,為其將來的創造性發展奠定基礎。 當然,有觀察才能有發現,幼兒生而具有獨特的觀察力和強烈的敏感性,只要與周圍事物發生直接聯系,幼兒就會以一種輕松的洞察力獨特的感受到周圍的事物。所以,家長可利用周圍事物發展幼兒的觀察力,培養幼兒觀察的興趣,引導幼兒掌握觀察的方法,運用各種感官進行觀察。 四、鼓勵幼兒動手動腦 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六大解放」(即解放孩子的頭腦、手腳、眼睛、嘴巴、時間與空間)。首先是解放孩子的頭腦,讓他們能想,其次是解放他們的雙手,使他們能幹,要鼓勵孩子動手動腦進行探索。只有通過一些實際的動手活動,才能使創造思維的結果物化,同時也使他們的創新思維更符合現實,具有實際的效果。 在家庭中,家長要鼓勵引導幼兒多動手。研究者發現,適度的練習,有助於增長幼兒的動手能力,有助於其創造力的開發。幼兒在一次次動手做中總結經驗,吸取教訓,不斷拓展自己的思路,嘗試用多種方法去解決操作中的問題,這就是一種創造性的活動。但需要注意的是,幼兒在動手動腦的活動中難免會「闖禍」或出差錯,對此,家長應持寬容態度,理解幼兒,而非批評責備。 當然,家長要精心為孩子提供「精神營養」――玩具與圖書。但並非所有的玩具都能促進幼兒智力的發展,玩具也不是多多益善,因此家長應視孩子的實際水平,選購最能促進孩子智力發展的玩具,如小積木、拼插車板和塑料的小炊具、小傢具等。這些玩具可幫助孩子辨別不同的形象與顏色,認識物體,對孩子的手眼配合一致與思維能力的發展,均大有益處。使幼兒在動手動腦的過程中發展思維,在創造性的玩法中獲得發展。圖書對於激發孩子智力有其獨到功能。圖書中的故事基本以圖為主,為幼兒提供了生動的直觀形象。但由於孩子理解能力欠缺,家長應幫助他理解作品的內容,可先給孩子講一兩遍,然後讓他自己重述其內容,這有助於孩子的智力發展。 五、營造民主的家庭氛圍 適宜的家庭環境是培養幼兒創造力的基礎和重要條件。幼兒的行為是受成人控制還是自主支配,這會直接影響其創造才能的發揮。德國學者戈特弗里德海納特指出:促發創新力最重要的因素就是父母,家庭中輕松、無拘無束和活潑的氣氛有助於創新活動的發展。陶行知先生也認為:「創造力最能發揮的條件是民主……」。 因此,家長要給孩子盡可能多的自由,不宜過分限制他的活動。幼兒的智力主要是在活動中發展起來的,活動能力是孩子智力水平高低的標志,限制孩子的活動就意味著限制了他的智力發展。幼兒的天性是活潑好動,只要他能拿到或搬動的東西,都可能成為玩具。如把地上拾到的小木棍插在沙土裡,自稱在「種樹」;把漏勺放在水桶里攪,說是「撈魚」。這在許多家長看來是「胡鬧」,因為家長只要求孩子干凈、整齊、聽話和守規矩,結果使孩子變得怯懦,不敢說、不敢笑、不敢跑、不敢跳。這種過分限制幼兒活動的教育方法是極為有害的。家長應多帶孩子去戶外活動玩耍,多讓孩子在沙灘上、公園里、大海邊自由地做游戲,玩沙土、爬小山坡、奔跑跳躍等。只有在民主、和諧、寬松的活動氛圍中,幼兒創造的潛力才能得以較好的發展。因此,父母應尊重幼兒,信任幼兒的能力,容許幼兒自主嘗試以及做決定。尊重獨創性,鼓勵多樣性,使幼兒樹立創造的勇氣和信心。 六、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養 美國耶魯大學心理學家斯坦伯格發現,個體的興趣和動機是使人們從事創造性活動的驅動力。我國中科院心理所查子秀經過多年的研究發現,超常兒童的心理結構通常是智力、創造力、非智力三種成份的獨特組合,其中智力是發展的基礎,創造力是發展的高度,而個性心理則是發展的動力和支柱。托蘭斯在1973年曾得出結論:培養創造性的成功做法乃是必須促使認知與情感這兩種功能充分發揮作用。從情感和智力對創造力發揮的影響來看,很多情況下,情感的力量遠比智力強大。具有傑出創造才能的人,他們的偉大發明和發現始終伴隨著崇高的情感,高尚的情操,創造過程絕不是冷冰冰的智力活動,沒有火熱的崇高的情感動力,創造活動就無法展開。 因而,家長要重視對幼兒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如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識的培養幼兒的意志品質,培養幼兒的自製力,要求幼兒定時完成任務,使幼兒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鼓勵幼兒有冒險精神,這里所說的冒險性是指,他敢於嘗試對其結果毫無把握的新鮮事情,並從中體驗樂趣,享受成功;培養幼兒對創造活動的興趣和飽滿的熱情等。 總之,培養幼兒的創造力是一個長期的、復雜的過程,需要家長合理利用影響幼兒創造力的每個積極因素,使幼兒——「發展中的人」學會學習,學會創造,學會生存,最終學會做人。
『叄』 孩子的創造能力都有什麼好處和特點
為什麼要讓孩子學美術
我有個朋友,她有兩個女兒,兩姐妹都上了大學,一個攻讀工科,一個學習繪畫。她們雖然生活在同一個有文化教養、條件優越的家庭環境里,但因為藝術素質不同,形象思維能力差別很大。有一次學繪畫的妹妹小燕對我說:「我姐真笨!她們書上有個機械圖,她就是看不明白,我給她講,她還是看不懂。」
我還有個學生叫朱嘉明,他少年時代是個十分聰明的孩子,畫也畫得好。「文化大革命」後,他由一個初中畢業生一躍考上了中國社會科學研究生院,學習經濟管理,畢業後在國務院做經濟政策研究工作,提起兒童時期學習繪畫,他說:「小的時候在少年宮學畫畫對我太有用啦!
我覺得學畫對一個人的思維發展特別有好處。比如,繪畫要求整體觀察,我從小做作文就從中得到啟發,不管多短的文章,我都能寫得完整,我覺得我比同齡人顯得聰明,如做數學題時,我能從數學公式里看到形象,幫助我理解概念。
提高運用媒材、技術進行實踐活動的能力
畫畫以動手操作為特徵,新的媒材、技術不僅容易引起興趣,而且可以培養探索學習的習慣和嘗試解決問題的新的可能和途徑。
培養豐厚的文化修養
通過欣賞活動開拓文化視野,了解人類豐富的文化遺產和文化發展,了解藝術與生產、生活的關系,學習分析、綜合和評價的思維技能,提高審美感受力和判斷力。
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全面發展是教育的最終目的。畫畫是一種綜合性教育,它通過感性與理性,動腦與動手、藝術和科技、智力與非智力因素等方方面面,在促進人的全面和諧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
作者簡介
楊景芝,1960年畢業於北京藝術師范學院美術系,油畫專業修業五年。現任首都師范大學兒童文學藝術研究發展中心副主任、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兒童美術藝委會秘書長、中華教育藝術研究會理事、中國少兒造型藝術學會副會長。
理論突破:1.發現兒童繪畫發展的高峰期在5、6歲。這一時期兒童的認識發展不受真實生活約束,無論在造型表現、色彩運用還是畫面空間表現方面,兒童一概按自己的主觀認識去畫。2.敢於修正國內外心理學界錯誤論斷。比如,兒童的寫實期不是9歲以後,而是在6、7歲。3.挑戰傳統美術教育觀念,根據兒童的不同年齡,從3歲至12歲細致劃分出按年齡遞增的教學實驗班,並指導教師進行系統的教學內容和方法的教學探索,實驗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肆』 如何培養孩子的創造性
如何才能培養一個有創造力的孩子呢?一項研究比較了在學校中被評為最具創造力的5%的兒童與沒有異常創造力的兒童的家庭。普通兒童的父母會給孩子制定至少六條規則,比如作業和就寢時間。而具有創造性孩子的父母一般不制定規則。如果沒有那麼多規則,孩子就能獨立思考。創造力很容易被挫敗。哈佛心理學家特雷莎·阿馬比勒(Teresa Amabile)說:「具有創造性孩子的家長傾向於制定道德規則而不是具體的行為規則」。即使這種規則,父母也沒有強加給孩子。
父母鼓勵他們的孩子追求卓越和成功,但是他們也鼓勵發現學習中的快樂。他們的孩子們有自己的價值觀,能發現自己的興趣。
心理學家本傑明·布盧姆(Benjamin Bloom)研究了世界級音樂家,藝術家,運動員和科學家,他發現他們的父母並沒有夢想把孩子變成精英。他們只想激發孩子的內在動力。當孩子表現出對某種技能產生興趣和熱情的時候,總能得到父母的支持。
頂尖的鋼琴家並沒有從小就由優秀的老師指導。他們的第一堂課往往來自附近的鄰居,而目的僅僅為了獲得學習的樂趣。莫扎特在學習音樂之前就對音樂有興趣,而不是相反。伊扎克·帕爾曼(Itzhak Perlman)在被音樂學校拒絕後開始自學小提琴。
馬爾科姆·格拉德威爾(Malcolm Gladwell)曾提出那個有名的「一萬小時定律」,大意是說成功取決於我們所花費的時間,但人們對不同領域具體花費的時間存有疑問。其實,我們忽略了兩個重要的問題:
首先,練習次數的增多真的可以改善我們的學習嗎?很多研究表明,練習越多,思維定式越嚴重。當規則改變,專家比新手需要花更多的精力來適應。
第二,什麼事情可以激勵人們在一個領域付出一萬小時的努力?只能靠激情,而激情來自早年對這件事的好奇心和愉快的經歷。
證據表明,創造性取決於我們的知識和經驗的廣度,而不僅僅是深度。在科學方面,獲得諾貝爾獎的人往往不只是一個領域的專家,他們往往對很多領域都表現出濃厚的興趣。相對於一般的科學家來說,諾貝爾獎得主喜歡表演,跳舞甚至變魔術的幾率更大;寫詩,戲劇或小說的可能性更高;演奏樂器的愛好更強烈。沒有人強迫這些傑出的科學家做這些事情。這完全出於好奇心。有時候,這個好奇心會讓他們有不同的見解。愛因斯坦說:「我通過直覺發現相對論,而音樂是這種直覺背後的驅動力。」他的母親從5歲開始就讓他上小提琴課,但當時並不感興趣。他對音樂的熱愛發生在成年以後,那時他早就不用再上小提琴課。他說:「愛好比責任感更重要。」
『伍』 孩子的創造力包括哪些方面
創造力包含三方面的內容,具體方面如下:
多維能力
這包括視覺空間方面的智力、邏輯數學能力、觀察能力、創造能力等,這些人在以後的發展中有可能會成為設計師、畫家、雕塑家等。
音樂智能
肢體運動和音樂智能強的孩子,具有音樂方面的創造力,這些人的樂感比較好,有可能會發展成為歌唱家、舞蹈家、作曲家等等。
文字語言
語言文字創造能力就是語言智能,另外,還包括了人際交往的智能等,他們會成為演說方面的專家,作假等。
『陸』 小孩子的創造能力應該怎麼樣去培養
Minecraft
『柒』 和兒童有關的發明與創造性思維靈感來自於兒童的發明和創造
玩耍玩出望遠鏡
16世紀末,荷蘭有一位名叫詹森的眼鏡商,或許是受家庭影響,他的兩個兒子也與眼鏡結下了不解之緣,常常拿著眼鏡玩耍。
有一天,調皮的大兒子擺弄著一根鋼管,把一塊凹透鏡和一塊凸透鏡分別裝在鋼管的兩頭。然後用來看書,結果發現密密麻麻的字變得又大又清楚。弟弟見哥哥看得津津有味,馬上把鋼管搶了過來,然後用它朝遠處望去,發現遠方的景物似乎被拉到眼前,十分清晰。兄弟倆頗感新奇,把這件事告訴了父親詹森。詹森嘗試用鋼管向遠方觀望,發現果真如孩子們所說,於是他動手製造出一架望遠鏡。後來,這架望遠鏡成為著名科學家伽利略研製科學望遠鏡的基礎。
『捌』 孩子的創造力怎麼提高。
增加生活經驗
生活經驗越豐富的人,想法就能獲得多元的刺激,也能激發出不同的想法和創意。曾有個小女孩參加講故事比賽獲第一名,他說了個農夫站在水田裡插秧的故事,內容很精彩。後來才知道媽媽不久前帶孩子參加農夫生活體驗的活動。如果每天在家裡看卡通,相信她的答案里就不可能出現農夫,而只會有動畫卡通人物。所以,生活經驗的刺激越多,孩子的創造力就越強。
從聯想力做起
對於不習慣思考,或創意想法比較貧乏的孩子來說,突然要他表達自己的想法,它可能會被嚇得不知所措。所以,我們可以針對孩子的情況,降低門檻,先從訓練孩子的聯想力做起,獻給他一個可以參考的東西,然後讓他學習著慢慢把想法往外擴展。例如,你可以問孩子:圓形會聯想到什麼?孩子會從生活經驗中一步步往外聯想,從輪胎,月亮,餅干到笑臉,一次次的練習,你一定會發現孩子的反應會越來越棒,而答案也越來越精彩!
利用閱讀提升創意
在閱讀的過程中,還可以多涉及一些思考的機會,讓孩子的想法能夠更活化。其實一本書,一則故事,還有更多的用途,比如來個角色扮演的游戲,或者也可以為故事寫個二部曲或三部曲。把握這些閱讀之後的小活動,會讓每次的閱讀更有趣,相信也能夠為孩子帶來更豐富的刺激。
『玖』 怎麼樣鼓勵孩子的創造性
先從成人自身做起,不要老是對孩子說類似:「這不可能」、「一定會」、「不能這樣子」等話語;一旦發現孩子不同的想法和做法,就立刻表揚,同時說明表揚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