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力發明
Ⅰ 電力最早是由中國人發明的嗎
早在公元前585年,古希臘哲學家塞利斯,已經發現了摩擦過的琥珀能吸引碎草等回輕小物體.我國在東漢時期的王答充在《論衡》一書中提到"頓牟掇芥"等問題,所謂頓牟就是琥珀,掇芥意即吸引籽菜,就是說摩擦琥珀能吸引輕小物體。西漢末年,有關於"玳瑁吸(細小物體之意)的記載,以及"元始中(公元三年)……矛端生火",即金屬制的矛的尖端放電的記載。晉朝(公元三世紀)還有關於摩擦起電引起放電現象的記載:"今人梳頭,解著衣,有隨梳解結,有光者,亦有聲。
這是自然界原有的,只是認識了,應該是發現。是希臘人最早發現。
Ⅱ 誰給我一個小發明是要關於電力的
小發明:聲警電磁波面儀
在生物科技活動中,經常會出現水槽或魚缸中的水位已經降到威脅動物的生命了,人們卻未發覺的情況。故此,想解決這一問題。
為了解決上面談到的問題,想設計一個水位監視器。考慮到自然課中講過吊在水中的物體會因其浸水深淺有不同的浮力,而小提琴的弦綳緊了會發出更高聲音;金屬導線切割磁力線就會產生電流等。把這些原理結合起來,製成本裝置。
製作方法:首先是選材。需要2塊小磁鐵、細銅絲、小葯瓶、廢舊收音機喇叭等。其次是製作。先安裝兩塊小磁鐵,縫隙為1mm,將細銅絲吊裝在縫隙為 1mm寬的磁鐵的n和s板之間。銅絲底端接一小段絲線,將配重小葯瓶吊裝在絲線下。細銅絲上接入一個電子放大器,接上喇叭。最後,測試調整儀器。
本作品是監視河流、水庫、魚塘、工業水池或家用魚缸中水位監視儀器。
作品利用自然課中有關聲、磁、浮力等有關知識原理製作而成。當水變淺水位下降時,吊絲隨之綳緊。銅絲在永久磁鐵的n和s極之間振動並切割磁力線就會產生電流。把這一弱電流放大後送到擴大器,就可聽到聲音。另一部分反饋回細銅絲以維持其振動。水面越下降,吊絲綳得越緊,擴音器發出的聲音頻率越高,人們聽到的聲音就越尖銳,從而達到報警的目的。
Ⅲ 是誰發明的電力
電力不是發明的任何一人,但它是當今使用的工作成果的發明者,科學家和研究人員,誰辛苦了幾千年的主題。 為了充分理解電力在我們的現代世界,我們首先必須了解的先驅誰追溯到早在古希臘人和comtemplate他們的工作,利用自然力量的電力和把它變成真正有用的東西的平均人。
歷史上從沒有電力與電力作為今天我們所知道,但有更多的初級形式的權力,推動我們的世界;靜電。 根據歷史文獻,發現了第一個已知的靜電實際上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世紀,其中一名男子名為泰利斯的米利實現摩擦毛皮與其他一些對象將導致兩個對象,以吸引對方。 這一現象所驚訝,他開始擦各種物體在一起,但最大的成功與琥珀;甚至他可以火花形成。
吉爾伯特的作用, Cardno ,和馮格瑞克
不幸的是對歷史,對研究電力從未真正起飛後,這一點,直到1550s 。 當時,義大利物理學家,吉羅拉莫卡爾達諾,開始做工作,其中包括電力和磁力。 他的追隨者,威廉吉爾伯特,開始擴大對卡爾達諾的理論在17世紀,雖然實際的「電力」並非杜撰,直到1646年。
第一屆現代應用的電力創造了1660年的奧托馮格瑞克。 他發明的第一塊靜電發生器鋪平了道路,電力,最終被確認實際的研究領域。 本發明之後,各種各樣的試驗,並最終實現的電力可以自由旅行的真空,有材料,作為指揮家和其他作為絕緣體,這兩種類型的電力存在(積極和消極) 。
轉折點電氣理論
方面所做的工作, 1700年對電力的理論被證明是一個重大轉折點,為外地,是完全負責的現代應用的電力。 在此期間,第一個電容的發明和它最後確定,靜電可以轉變成電流。 另外,在這個時候,本傑明富蘭克林之間的聯系,建立和電力閃電在他著名的風箏在雷雨實驗(這可能是也可能不是完全正確) 。
富蘭克林的工作和他的同時代人引起了一些大公司在電場。 這些人包括邁克爾法拉第,安德烈安培,格奧西蒙歐姆,羅吉高爾瓦尼和(或許是最有名的)亞歷山德羅沃爾特,所有這些都自己的名字永久地連接到某種程度的電力。 同時,他們的工作可以創造陽極,陰極和電池。
電氣理論革命
十九世紀初產生更驚人的發現在該領域的電力,其中包括著名的工作取得了個人像維爾納馮西門子和約翰彭德。 這些人創造了一些第一公司建立了專門研究電力和它的潛力,使人類生活更輕松。
盡管有重大突破在19世紀初,他們只不過是比較來。 偉大的思想就像尼古拉特斯拉,托馬斯愛迪生,塞繆爾莫爾斯,安東尼奧
Ⅳ 三大科學技術革命中電力的發明者是誰
電是自然界的存在物,不存在被發明出來的說法,應該說是被發現。
發現歷程為:
1752年7月,美國科學家本傑明·富蘭克林用風箏吸引雷電的危險試驗,使人們認識到雷電是一種電。
1786年,大利科學家伽伐尼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發現,放在兩塊不同金屬之間的蛙腿會發生痙攣現象,他認為這是一種生物電現象。
1791年,伏特得知這一發現,作了一系列實驗。
1793年伏特發表一篇論文,總結了自己的實驗。後來,伏特通過進一步的實驗研究,終於發現兩片不同金屬不用動物體也可以有電產生。
1839年英國法官William Grove在一項業余的實驗中發現了神奇的燃料電池。
1866年,德國工程師西門子,發明強力發電機,並用於機車上,電真正進入人類社會生產。西門子是最終將電力用到生活里的人。
三、大科學技術革命指的是:
(一)第一次工業革命(18世紀中期至19世紀中期,蒸汽機發明作為標志)
1、 標志: 珍妮機 的發明 最先從 英 國開始 生產組織形式由機器生產代替手工勞動
2、 重要發明: 瓦特 改進了蒸汽機 人類進入「 蒸汽時代 」 史蒂芬孫 發明了 火車機車
(二) 第二次工業革命(以電力應用為標志,19世紀70年代至20世紀初)
1、 人類進入 電氣 時代. 美國 和 德國 在這次工業革命走在前列, 英法 等老牌資本主義國家相對落後.
2、 重要發明: 愛迪生 發明 電燈 ,被譽為發明大王. 卡爾'本茨 發明 內燃機 ,設計出 汽車 萊特 兄弟發明 飛機.
(三) 第三次科技革命(20世紀40、50年代)
1、 核心: 電子計算機 的廣泛使用,人類進入 信息化 時代
2、 生物工程的核心是 基因工程 , 克隆 技術 最為引人注目
Ⅳ 電是誰發明的
你好,電的出現改變了社會的進程,讓社會進入到了一個全新的發展模式,達到了一個更加「光明」的社會。關於電是誰發明的,很多人有誤會以為是愛迪生發明了電,這其實是錯誤的。愛迪生准備的來說不是發明了電燈泡,而是發現了可以耐高溫發熱的鎢絲而已。真正發明電的人是一名美國科學家,他的名字叫富蘭克林。
電的產生到應用其實也是經歷了很長的過程,在那個不那麼進步的社會,確實可以理解的。像現在社會科技進步那麼快,每一項新的發現可能只需要幾年時間就可以轉化到實際應用上。但是在那時候電的出現確實很大的改變了社會的進程,為後來的工業革命奠定了基礎。
Ⅵ 誰發明的電力火車
火車的正規名稱應為「列車」,由於在鐵路上最初使用的是蒸汽機車,是以火力產生牽引動力的,因此,我們中國人便俗稱它為「火車」,並且把凡與鐵路有關的東西也都帶上了「火車」二字,如火車頭、火車廂、火車道、火車站、火車票……
那麼,火車是在什麼時候、由什麼人發明的呢。
鐵路很早就有了,當然不像現在的這么先進,它也像其他一切事物一樣,是慢慢發展起來的。
16世紀時,在德國、法國交界處的礦山,工人們為了把採的礦石從礦山裡運出來,就鋪了兩根木頭軌道,從礦山深深的巷道里一直延伸出來,礦車就沿著木軌滑行,把礦石運出來。這時的木軌可以說是早期的「鐵路」了。
1784年,英國的瓦特發明了通用蒸汽機並申請了發明專利,興起了工業革命,工業生產迅速發展起來。在工業生產中經常要用蒸汽機來幫忙,而造蒸汽機要用大量的鐵,蒸汽機工作起來又需要很多煤,所以就要大量開採煤礦和鐵礦。礦石開采出來後,要將它們運出來,於是,人們修了許多路,特別是在礦山裡鋪設了一種把鐵皮包在木軌上的路軌,一直延伸到外面,煤呀鐵呀就沿著它運出來,這種鐵路比早期的木軌要好多了。在這種鐵路上行駛的主要是馬車。
不過,單單兩根鐵軌,時間久了,容易被壓壞,而車子也容易打滑;再說經常日曬雨淋的,木頭也容易乾裂腐爛。於是,後來人們把它們都改成了鐵軌,真正用鑄鐵做的,還在軌道之間橫向鋪設了一根根枕木,使軌道更加牢固,不容易壓壞,這樣就形成了最早的名副其實的鐵路。
特里維西克是英國礦山裡的一名技師。當時礦山裡用來運輸礦石的馬拉有軌貨車,速度比較慢,一天下來,只能運出去一部分礦石,已經遠遠不能適應礦山的運輸需要。特里維西克看到這個情況,設想用蒸汽機來代替馬力,開發出新的運輸工具,造出蒸汽機車。從1781年開始,他就開始用心研究。幾年過去了,特里維西克一直在努力研究,解決了一個又一個難題,像怎樣使得蒸汽機變小適合裝在機車上、機車行駛時鍋爐怎樣通風、汽缸如何排氣等問題,終於在1804年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蒸汽機車。
這是一台只有一個汽缸的蒸汽機車,能牽引5節車廂,每小時可行駛5千米到6千米。
有意思的是,特里維西克的這台機車沒有設計製造駕駛室,那駕駛員怎麼開車呢。他就在機車行駛時跟在車旁邊走邊駕駛,可以想像,早期的火車一定不快,否則開起來後,駕駛員怎麼跟得上呢。
特里維西克在機車造好後,曾經在英國倫敦的尤斯頓廣場遺址上進行過試車。那裡有一個圍場,他在這圓形的圍場里鋪了一圈軌道,一輛拉著客車的特里維西克火車在上面行駛,向人們表現了它的雄姿,有的市民還乘坐在後面車廂里,兜了幾圈呢!這景況使得圍觀的人心裡也癢癢的,都想坐上去風光風光。
可是好景不長,這輛機車試了幾次後不久,就經常發生零件損壞、翻出軌道、鐵路斷軌等事故。特里維西克做了幾次修理、幾次改革,但還是不能避免事故的發生。連特里維西克自己也失去了信心,他不願意再多作研究了,把注意力轉向了其他方面,放棄了對火車的探索。總的來說,特里維西克的嘗試失敗了。
不久,許多工程師弄清了特里維西克蒸汽機車發生事故的原因,是由於鐵軌打滑造成的。於是,先後有好些人對它進行改進。先是在1812年,有兩名英國人先在兩條鐵軌中間加一條帶齒的軌,又在機車腹部安裝一個轉動的齒輪,希望齒輪和帶齒的軌道吻合,結果失敗了。後來在1813年,又有一名英國人為了解決鐵軌打滑問題,想在機車後面裝上兩只腳,讓它們像人腳一樣交替行走來推車前進,但也失敗了。
就在這時,斯蒂芬森開始了對蒸汽機車的探索。
1781年,斯蒂芬森出生在英國一個煤礦工人家庭,家境清寒,僅僅靠父親微薄的薪水來養活一家8口人。為了生活,斯蒂芬森8歲就去給人家放牛,14歲就跟著父親到煤礦做工了。工頭看他年紀還小,就讓他幹些擦機器和保管蒸汽機零件的雜活。天天和蒸汽機打交道,使他對蒸汽機非常熟悉。
煤礦里的運輸跟不上,工人們只好自己推著車,甚至自己背著重重的煤,從礦井下運上來。工人們彎著腰,累得直喘氣,汗水從滿是煤粉的臉上淌下來。看到父親和工人們這么勞累、這么辛苦,而煤礦里的運輸能力又是那樣低,斯蒂芬森立下宏志,一定要改變煤礦運輸的現狀,解除工人們的勞苦,發明出比特里維西克機車更好更實用的運輸工具。
可是,斯蒂芬森沒文化,17歲了還識不了幾個字,於是,他加入了礦上那所專門招收七八歲兒童的礦工子弟夜校,認真地學習起文化科技知識。
除了如飢似渴地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斯蒂芬森特別注意到實踐中去學習知識。他一有空就去觀察當時人們已製成的各種車,它們的優缺點在他心裡清清楚楚。為了更好更完全地掌握蒸汽機的性能,他曾經不遠千里,專門到瓦特的故鄉蘇格蘭做工學習了一年多。在這一年裡,他深入研究了瓦特蒸汽機的構造原理,了解到很多試制蒸汽機車的經驗。
這時機會已悄悄地來到斯蒂芬森身邊。有一天,礦上的蒸汽機壞了,技師修了老半天也沒修好,老闆、工人們都急得團團轉,蒸汽機不動,就不能開工幹活。斯蒂芬森走了過來,充滿信心地說:「讓我試試!」老闆回頭一看,原來是擦機器的雜工,疑惑地看看他,由於時間已來不及了,只好似信非信地點點頭:「好吧!」斯蒂芬森在一雙雙眼睛的注視下,沉著冷靜,很快就把蒸汽機修好了。大家都驚呆了,老闆高興地拍拍斯蒂芬森的肩,說道:「小夥子,好樣的!從今天起,提升你為工程師。」斯蒂芬森笑了,他以自己的真本事,贏得了人們的信任,終於脫穎而出,從一個機器房的小雜工升到了機械工程師。
初試成功以後,斯蒂芬森發明創造的勁頭更足了。1814年,33歲的他終於設計製造出了第一台新型蒸汽機車。這台機車能拉30噸貨物,每小時可行駛7千米。的確,斯蒂芬森的機車比以前的機車快多了,但還有許多地方不太完善。就是這列火車在試車時,車上的一個螺絲帽被震鬆了,車子翻了,車廂里的英國國會議員和英國交通公司的董事長也被摔傷了。
這下可闖禍了。本來就反對火車的人,更是抓住這事不放,紛紛指責,硬是說火車沒有馬車安全,而且還說蒸汽機噴汽時產生的響聲,把鐵路附近的牛馬都驚跑了。他們斷定,用火車做交通工具是不可能的。在反對派強大的聲勢下,煤礦老闆也退縮了,斯蒂芬森的第一台機車就像特里維西克的火車一樣,默默無聞地被擱置一邊。
但是,斯蒂芬森並沒有退卻,他開始了改進火車的工作。他想了許多辦法,減小機車的噪音;用小管子把汽筒里的廢蒸汽引到煙筒里去,這種蒸汽向上的沖力大,煙也出得更快,爐中空氣循環加快,煤燒得也更旺,機車的牽引力就增加了好幾倍;同時,他對鐵路也做了改進,在枕木底下鋪了許多小石子,防止鐵軌因為火車的震動而斷裂,現代鐵路從此初具雛形。
就在這時,一個好機會又降臨到他身上。1823年,英國政府聘請斯蒂芬森任修建鐵路的總工程師,在拉茲河畔的海港城市斯托克頓和以盛產煤炭著稱的達林頓之間,修築世界上第一條40千米長的鐵路。這條鐵路主要用於運輸。只是,這條鐵路不是為行駛火車鋪設的,而是為馬車運輸鋪設的,所以,鐵路鋪成後,只准馬車行駛。作為總工程師的斯蒂芬森,抓住這個機會,努力去說服一個又一個政府官員,終於使英國政府同意讓火車在上面行駛。
1825年9月27日,火車通車典禮在斯托克頓城正式舉行。「旅行號」蒸汽火車拖掛著33節車廂,載著450名乘客,像一條鐵龍卧在鐵軌上,等待出發。它的主要部分,是一個鐵木合制的卧式圓桶鍋爐,鍋爐上面有兩個垂直汽缸,通過機軸來帶動鍋爐底下的4個車輪轉動;機車上也沒有駕駛室,司機就站在車上操作;機車旁邊還掛著一個裝滿煤炭的鐵籃子,夜間行駛時,點燃籃子里的煤,便是一盞照亮火車前進的明燈了。
看,斯蒂芬森正要親自駕駛他親手造的火車。「開車!」只見「旅行號」緩緩啟動,越來越快,越來越快,火車以每小時24千米的速度向達林頓城駛去。
頓時,鐵路兩旁觀看的人群歡呼起來,有些人興奮地跟著火車奔跑,有些人騎著馬隨著火車飛奔。且不說人,馬也跑不過火車,他們早已被火車遠遠地甩在後頭了。
成功了!成功了!斯蒂芬森駕駛著「旅行號」勝利到達終點,掌握、歡呼聲響成一片,乘客們一個個激動地走下車,和歡迎的人們一起,把斯蒂芬森團團圍住,熱烈祝賀他的成功。
火車,從此真正被世人承認,並登上了交通運輸的歷史舞台。
斯蒂芬森當之無愧地被世界公認為火車的發明人。
Ⅶ 電力是誰發明的
樓層: 1採納 電是自然界的存在物,不存在被發明出來的說法,應該說是被發現。 本傑明·富蘭克林美國科學家,1752年7月用風箏吸引雷電的危險試驗,使人們認識到雷電是一種電。此後富蘭克林發明避雷針,在歐洲廣為推廣。 1786年,義大利科學家伽伐尼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發現,放在兩塊不同金屬之間的蛙腿會發生痙攣現象,他認為這是一種生物電現象,1791年伏特得知這一發現,引起了極大的興趣,作了一系列實驗。1793年伏特發表一篇論文,總結了自己的實驗。後來,伏特通過進一步的實驗研究,終於發現兩片不同金屬不用動物體也可以有電產生,並據此發明了電池,伏特高興得稱它為人造發電器。伏特電池的發明,使得科學家可以用比較大的持續電流來進行各種電學研究,促使電學研究有了一個巨大的進展。 1839年英國法官William Grove在一項業余的實驗中發現了神奇的燃料電池。 1866年,德國工程師西門子,發明強力發電機,並用於機車上,電真正進入人類社會生產。
Ⅷ 電的發明人是誰
法拉第。1831年10月17日,法拉第首次發現電磁感應現象,並進而得到產生交流電的方法。同年10月28日法拉第發明了圓盤發電機,是人類創造出的第一個發電機。
法拉第,英國物理學家、化學家,也是著名的自學成才的科學家,出生於薩里郡紐因頓一個貧苦鐵匠家庭,僅上過小學。1831年,他作出了關於電力場的關鍵性突破,永遠改變了人類文明。由於他在電磁學方面做出了偉大貢獻,被稱為「電學之父」和「交流電之父」。
(8)電力發明擴展閱讀:
紀錄中法拉第最早的實驗乃是利用七片半便士、七片鋅片以及六片浸過鹽水的濕紙做成伏打電池。他並使用這個電池分解硫酸鎂。
在很久以前,就有許多術士致力於研究電的現象。可是,所得到的結果是少之又少。直到十七和十八世紀,才出現了一些在科學方面重要的發展和突破。1732年,美國的科學家富蘭克林認為電是一種沒有重量的流體,存在於所有物體中;
閃電使伽伐尼解剖室內桌子上與鉗子和鑷子環接觸的一隻青蛙腿發生痙攣現象,並且認為蛙腿的痙攣現象是「動物電」的表現,由金屬絲構成的迴路只是一個放電迴路。
直到等到十九世紀末期,德國人西門子製成世界上第一台工業用發電機,才把電帶進了工業和家庭裡面。
Ⅸ 電力發明對歷史發展產生的主要影響有
電的發明使人類工業社會進入到了 一個嶄新的時代,促進了冶金技術、化工技術的發明,促進了以重工業位基礎的發展,象鋼鐵工業、冶金工業、化學工業等等,而工業的發展又促進了英國、美國等國家主要城市的發展。美國作為資本主義國家的最後一個發展起來的國家,在1920年就完成了城市化的進程,當時它的城市化水平達到了51.4%。眾所周知,城市化水平如果達到50%,就可以稱之為一個城市國家。 磁與電1、人類早在公元前600年左右就已經知道電和磁的自然形態了。如:用力摩擦過的琥珀能吸住羽毛,天然磁鐵石能吸牢小鐵片,指南針的使用等。但第一個真正證明磁和電與魔術無關的,是英國物理學家和醫學家威廉.吉爾伯特(1540-1603)。他科學地檢驗了磁力,並在公元1600年他的《認磁》一書中發表了以下理論:地球是具有兩個極的大磁體,它使指南針的磁針始終指向北方。
2、美國政治家及科學家傑明.富蘭克林(1706-1790)把自然界的閃電解釋為大氣層向地球的放電現象並為此做了一次危險的風箏實驗。這次實驗導致避雷針的發明,並證實了在這以前80多年居列克關於電與閃電一致性的看法。
3、在電學研究上首先遇到的困難是,較大的電量無法貯存起來。1746年,荷蘭萊頓發明的萊頓瓶解決了這人問題。隨後,威.華生用這些萊頓瓶使大約2公里長的導線通電,雖然不流不穩定。這一事實導致後來義大利物理學家亞歷山大羅.伏特(1745-1827)研製成功最早的電池(組),它是人們電學研究中的一個重要突破。
4、利用穩定電源——電池(組)進行卓有成效研究工作的科學家之一是漢弗.戴維(1778-1829)。他的貢獻有:(1)發現了蘇打官司碳酸鈉)經通電後分解成金屬鈉和水;(2)發明了礦工用的安全燈;(3)發現了笑氣(氧化亞氮)的麻醉性;(4)作出的最大貢獻是在化學鍵的電性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戴維的助手邁克爾.法拉第後來繼續了他的工作。
5、法拉第(1791-1867)的重要貢獻是完全證實了電和磁之間的關系,從此他奠定了電化學、現代原子科學和電子學的基礎。
6、大約在法拉第發現的30年後,蘇格蘭物理學家詹.克.麥克斯韋(1831-1879)根據法拉第的實驗結果建立了反映磁和電之間關系的方程組。他的重要觀點和發現包括:(1)預言了電磁波的存在,認為振盪著的電荷會產生電磁波,這種波兼具電的性質和磁的性質;(2)從理論上計算了電磁波的速度,發現它與光速是一樣的,因此斷定光本身就是一種電磁現象。
7、德國物理學家赫茲(1857-1894)在1888年最後證明了電磁波的存在。根據他的證明,所得重要結論有二:(1)電磁波(除頻率較低者外)與光和熱輻射具有同樣的性質;(2)有一個完整的電磁波光譜存在著,電磁波的波長比光波長得多。赫茲的研究成查,為無線電的發展鋪平了道路。
8、1879年,英國化學家兼物理學家克魯克斯(1832-1919)製成了高真空度(10-7大氣壓)放電管,隨後科學家們對由此而來的陰極射線和粒子說展開過辯論。在爭論的基礎上,德國科學家倫琴(1845-1923)開展了一系列實驗研究工作,終於在1895年發現了一種直線傳播、穿透力強、看不見的射線,他用數學上表示示知數的X取名,稱之為「X射線」。「X射線」的發現,使倫琴在1901年成為榮獲世界上第一個諾貝爾獎的物理學家。由於「X射線」不隨磁場而偏轉,從而又在電磁波的領域之內,大大地擴展了人們的科學視野,將人們引入一個完全陌生卻又色彩斑讕的微觀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