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新型創造 » 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

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

發布時間: 2020-11-23 11:30:06

A. 我國是不是一個工業國家

我國已經從農業大國轉為工業大國
從經濟發展角度看,長期以來我國的基本國情一直是農業大國。但是,在經過幾十年的建設特別是改革開放20餘年高速工業化進程以後,到20世紀末21世紀初,我國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工業大國。

一、各種證據表明,我國的基本經濟國情已經從農業大國轉為工業大國。

第一,我國形成了龐大的工業生產能力,工業主要產品產量居世界前列。迄今為止,我國已經在能源、冶金、化工、建材、機械設備和通訊設備製造、交通運輸設備製造及各種消費品等工業主要領域,形成了龐大的生產能力。我國主要工業產品,如煤炭、鋼鐵、發電、原油、水泥、化肥、化學纖維、棉布、糖和電視機等,其產量已經居世界前列。其中,2000年化學纖維產量居世界第2位;2002年,煤炭、鋼鐵、水泥、化肥、棉布和電視機產量居世界首位、發電量居世界第2位、糖產量居世界第3位、原油產量居世界第5位。目前,我國工業產值和增加值總量,僅低於美國、日本和德國。考慮到工業技術水平等因素,雖然我國還夠不上真正意義的「世界工廠」,但從工業產品生產數量看,毋庸置疑,我國已經是一個工業大國。

第二,工業經濟在整個國民經濟中已佔主體地位。1952年,第一產業(農、林、牧、漁)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為50.5%,在國民經濟中佔主體地位,到 1980年下降為30.1%,2003年進一步下降到14.6%。與此對應,1952年第二產業(工業和建築業)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為20.9%,到 1980年上升為44.2%;2003年,第二產業生產總值達到61274.1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52.2%,其中工業生產總值53092.9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45.2%。按照每天創造的財富計算,2003年工業為145.5億元,為第一產業46.8億元的3.1倍,為第三產業106.5億元的 1.4倍。這表明,經過50餘年工業化進程,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20餘年高速工業化進程,現在在我國國內生產總值構成中,工業幾乎佔有半壁江山,我國國民財富的主要來源是工業,國民經濟結構已經實現從農業經濟為主體到工業經濟為主體的轉變。雖然從人口的城鄉比例看,我國仍是一個農業人口大國,2003年鄉村人口和城鎮人口比例為59.5∶40.4,但如果與1978年該比例為82.1∶17.9相比,考慮到現在12.8億的總人口,應該說,這25年城鄉人口比例的巨大的「量」的變化,已經能夠反映出工業經濟主導的社會經濟結構的「質」的變化。

第三,我國已經成為工業對外貿易大國,在出口商品總額中,工業製成品出口占絕大部分,工業品國際競爭力得到顯著提高。1980年,我國進出口總額僅為 570.0億元人民幣,貿易依存度為12.6%。到2002年,我國進出口總額已經達到51378.2億元人民幣,貿易依存度為50.8%;我國進出口貿易總額佔世界進出口貿易總額的4.7%,躍居世界第6位。2003年,我國進出口總額升至70483.5億人民幣,貿易依存度約為60.1%;我國進出口貿易總額佔世界進出口貿易總額的5.6%,位居世界第4位,僅排在美國、德國和日本之後。2004年前11個月,我國外貿進出口總額達10383.8億美元,同比增長36.5%,進口、出口總額分別躍過5000億美元關口,累計實現貿易順差204.8億美元,全年外貿進出口總額將達到1.1萬億美元,位居世界第3位。這些數據表明,中國已經是一個對外貿易大國。在對外貿易規模擴大的同時,我國貿易結構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在1980年,我國出口商品中,初級產品出口額占出口商品總額的50.3%,工業製成品出口額占出口總額的49.7%。而到2000年以後,工業製成品的該項比例上升到90%以上, 2001、2002、2003三年的數據分別為90.1%、91.2%、92.1%;初級產品的該項比例則相應下降到10%以下。不僅如此,工業品國際競爭力也得到顯著改善和提高,自1994年以後,中國工業製成品的貿易競爭指數一直為正,1995~2003年中國工業製成品的貿易競爭指數分別為 0.08、0.06、0.16、0.16、0.11、0.11、0.10、0.09、0.09,而初級產品的貿易競爭指數自1995年一直為負。

第四,中國工業化進程已經到中期階段,基本完成了工業數量擴張的任務,不僅徹底結束了利用工農產品「剪刀差」來支持工業發展的局面,而且國家開始利用工商業發展來「反哺」農業。根據錢納里等關於經濟發展階段的6個變動時期的劃分,我國多數學者實證研究表明,中國工業化的進程總體上屬於工業化中期階段。對於中國這樣一個具有13億人口的大國而言,進入工業化中期,意味著已經具有了龐大的工業總量。而工業生產技術特別是加工工藝的廣泛擴散,企業間價格競爭日趨激烈,利潤日趨平均化,產業集中化步伐加快,這些現象也表明中國工業發展已經完成了數量擴張,開始呈現出工業化中後期所具有的提升工業增長質量的特徵。社會主義國家工業化初期利用工農產品「剪刀差」支持工業快速發展的局面已經結束,國家財政用於補貼農業、解決「三農」問題的支出逐年增多。2000年,國家來自工商業的稅收10366.09億元,佔全部稅收的82.3%;農業稅收465.31億元,只佔全部稅收的3.70%;而同期國家財政用於農業的支出為 1231.54億元。2001、2002、2003年,國家來自農業的各項稅收分別為481.70億元、717.85億元和871.77億元,而用於農業的支出分別為1456.73億元、1580.76億元和1754.45億元。2004年,國家在吉林、黑龍江兩個糧食主產省先行免徵農業稅改革試點,河北、內蒙古、遼寧、江蘇、安徽、江西、山東、河南、湖北、湖南、四川11個糧食主產省(自治區)農業稅稅率降低了3個百分點,河南、江蘇、寧夏等地已經宣布2005年取消農業稅。按照我國稅收制度改革計劃,在未來5年內全國各地都將先後取消農業稅。

二、認識到我國是一個工業大國這個基本經濟國情,對於制訂經濟現代化戰略和政策、進一步推進我國現代化的整體進程具有重要意義。

我國從農業大國向工業大國的基本國情變化表明,我國經濟現代化進程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根據現有的大國的經濟現代化經驗,與三次產業結構演變規律相適應,可以將現代化進程劃分為從農業大國到工業大國、工業大國到工業強國、工業強國到服務業大國三個階段,這大致應該對應工業化初中期、工業化中後期和後工業化社會三個時期。對我國成為工業大國這個基本經濟國情的判斷,意味著我國經濟現代化進程步入了第二階段,我國應該根據這個階段的主要特徵制定科學的經濟發展戰略和政策。

第一,實現由工業大國向工業強國的轉變、推進工業現代化進程是這個階段的核心任務。我國已成為工業大國,但還不是工業強國。在當今世界格局下,象我們這樣一個人口眾多的社會主義國家要實現現代化,僅僅成為工業大國是不夠的,必須能夠成為一個工業強國。這個由工業大國向工業強國轉變的過程實質就是推進工業現代化過程。工業是國民經濟的主導力量,工業現代化是國民經濟現代化的「發動機」。現階段我國工業總量的龐大並不能掩蓋工業素質較低、工業現代化水平有待提高的問題。無論是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工業企業相對缺乏,還是我國工業生產技術水平和研究開發能力與世界先進水平存在較大差距,以及在出口產品構成中附加值高的技術密集型產品出口比例小,整體工業勞動生產率低,等等,都表明了這一點。而且,推進工業現代化進程不僅僅是工業自身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要求,對於我國這樣一個人均佔有資源很少的人口大國,這也適應了工業化中期階段以後必然要走的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新型工業化道路的要求。

第二,該階段農業的發展和現代化依賴於工業積累支持和現代化工業的推動。盡管我國經濟體制改革最早從農業開始,並且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是,目前我國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並不高,近10年貿易競爭指數一直小於零。面對「入世」後國際市場的激烈競爭,今後農業的發展離不開工業積累的支持和現代工業技術的推動。從國際經驗看,工業發達國家普遍實行通過工業積累來支持農業的政策,對農產品施行價格補貼、提供信息、發放貸款、關稅保護、出口補貼等各種扶持措施。隨著我國工業日益強大,必然要逐步加大工業對農業的支持力度。

第三,在該階段第三產業將加速發展,成為吸收農業剩餘勞動力主要渠道,同時也為進入新的現代化階段奠定基礎。在實現由工業大國向工業強國的轉變、推進工業現代化進程中,我國工業發展的重點將由數量擴張向質量提升轉移,第二產業吸收農村剩餘勞動力速度將大幅度下降。在我國第一產業從業人員還佔全部從業人員將近一半的情況下,農業剩餘勞動力的轉移主要依靠第三產業的快速發展。不僅如此,隨著工業現代化水平的提高,工業勞動生產率必將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工業也會產生富裕勞動力問題,第三產業的發展還將承擔吸收第二產業剩餘勞動力的功能。實際上,這些年第三產業在我國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再就業中已經發揮了關鍵作用。未來,第三產業將得到更大的發展,成為擴大就業的主渠道。不僅如此,只有第三產業得到快速發展,才有可能將現代化進程推進第三階段--由工業強國到服務業大國。

http://cache..com/c?word=%CE%D2%B9%FA%3B%CA%C7%3B%C5%A9%D2%B5%3B%B4%F3%B9%FA&url=http%3A//www%2Ecusteel%2Ecom/Scripts/viewArticle%2Ejsp%3FarticleID%3D417662&p=c349c54add9412a05be8dd357f5c&user=

B. 工業化的三個指標

本報訊 (記者黃助)今天是「五一」國際勞動節,本市上百萬勞動大軍以堅持生產、堅守崗位的行動慶祝節日。上午,記者來到本市經委系統的工業公司和生產現場采訪,幹部職工們認為,本市「十五」期間堅持「高水平是財富、低水平是包袱」的發展理念,依靠自主創新加快實施經濟結構調整,使本市經濟增長方式發生根本性變化,並由此釋放出巨大的發展後勁和能量,大家贊不絕口並深感自豪,他們對本市工業的許多數據也了如指掌。

幹部職工們說,本市六大優勢產業佔全市工業的比重達71.6%,高新技術產業比重達32%,新型工業化指標保持全國領先水平,這說明天津多年打基礎、攻難關、聚能量,使經濟增長的支撐條件發生了實質性轉變,抗風險能力和競爭能力顯著增強,為今後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增強了後勁。

本市堅持科學發展觀,走科技路,吃科技飯,追求技術水平最高、付出成本最低,實現了用先進水平組合構成經濟總量,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逐步轉變。

工業在本市經濟發展中的帶動與支撐作用與日俱增,全市固定資產投入的40%、GDP的50%以上、稅收的60%、利用外資的70%、出口的80%都來自工業。圍繞電子信息、化工、冶金、汽車、生物醫葯、新能源及環保等六大優勢產業,本市工業集中力量實施了一大批具有世界先進水平、代表當今產業發展方向、技術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輻射帶動作用強的大項目。天鐵板材基地、豐田汽車擴能等總投資1000多億元的十大工業項目建成後,可新增銷售收入2055億元,新增利稅318億元,對進一步提高優勢產業集中度,搶占技術制高點將起到巨大作用。「十五」期間,本市實施工業投資項目1829個,總投資2035億元,70%投在了優勢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實現了工業增長由單純依靠傳統產業支撐,逐步轉向高新技術產業和優勢產業支撐。去年,全市工業增加值達到1921億元,年均增長17%,主要指標均比「九五」末翻一番。工業走出一條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經濟與環境和諧發展的新型工業化道路。

「十一五」期間,本市將大力構建集約型、節約型、生態型經濟發展模式,投入3000億元發展壯大優勢產業,構築高層次的產業結構。本市將抓住濱海新區加快發展的重大歷史機遇,著力培育優勢產業集群,實現經濟增長方式、速度與結構、質量、效益相統一.

C. 一、問答題 1.論述貴州的新型工業化道路 2.論述「工業強省」和「城鎮化帶動」兩大戰略的基本含義

工業強省就是要充分發揮貴州的比較優勢,發展壯大特色優勢產業,加快工業經濟由粗放型增長向集約型發展轉變,加快工業產品從原材料粗加工向精深加工和配套加工轉變,加快工業企業由小到大、由弱到強轉變,努力把貴州建設成為全國重要的能源基地、資源深加工基地、裝備製造成業基地和優質輕工產品基地,以工業經濟的加速發展引領全省經濟社會又好又快、更好更快發展。
城鎮化發展就要突出自然、歷史、文化和民族特色,加強城鎮體系規劃,加快建設一批各具特色的中小城鎮,形成體系完備、分工合理、特色鮮明、組合有序的城鎮體系,走具有貴州特色的山區城鎮化道路。
沒有工業化,,就談不上實現現代化。工業發展決定綜合經濟實力、提升核心競爭力、加快城鎮化、增加財政收入、擴大就業、改善民生、發展各項社會事業等,一旦遭受制約,現代化進程必然滯緩。工業化為城鎮化提供支撐,城鎮化為工業化創造需求。「兩化」之間,既相互促進,又互為動力。貴州作為欠發達省份,面臨著既要「趕」、又要「轉」的雙重任務、雙重壓力,只有兩大戰略的緊密配合,相互促進,才能在新時期發揮重要作用。

D. 申報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有什麼好處

文化產業示範基地從根本上講是一種榮譽,沒有什麼實質上的獎勵或扶持政策,不管是國家級、省級還是市級基本上都是如此(山東的情況就是如此)。它主要代表的是一種行業和的認可,在行業內具有一定的號召力。
但這也不是絕對的。因為現在各地都有文化產業扶持資金,文化產業示範基地在申請上具有很大優勢,其他銀行貼息貸款、政策扶持方面等等,也有一定優勢。
隨著未來國家隊文化產業的重視程度提高,肯定有更多支持政策。

E. 消費結構升級與產業結構升級哪個更重要

02020202產業結構調整要堅持以下原則:第一,堅持市場調節和政府引導相結合。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加強國家產業政策的合理引導,實現資源優化配置。第二,以自主創新提升產業技術水平。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調整產業結構的關鍵環節,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大力提高原始創新能力、集成創新能力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提升產業整體技術水平。第三,要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安全有保障、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發展道路,努力推進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轉變。第四,促進產業協調健康發展。發展先進製造業,提高服務業比重和水平,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優化城鄉區域產業結構和布局,優化對外貿易和利用外資結構,努力擴大就業,推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主要任務是:促進產業由高消耗向高效率轉變,由粗加工向深加工轉變,由低端產品向高端產品轉變,促進產業做大做強。一要鞏固加強農業的基礎地位,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加快推進現代農業建設,促進第一產業由薄弱轉為穩固;二要著力振興裝備製造業,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調整原材料工業結構,加強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和保護,加強能源、交通、水利、信息基礎設施建設,促進第二產業由大變強;三要堅持市場化、產業化、社會化方向,完善促進服務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全面發展服務業特別是現代服務業,促進第三產業更快更好地發展。2008年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主要工作是:02020202第一,著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努力掌握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大力開發對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大帶動作用的高新技術,支持開發重大產業技術,制定重要技術標准,構建自主創新的技術基礎,加快高技術產業從加工裝配為主向自主研發製造延伸。加快推進第三代移動通信、地面數字電視國家標准、下一代互聯網等重大成果的推廣應用,繼續組織實施新型顯示器、寬頻通信與網路、生物醫葯、新材料等一批重大高技術產業化專項。注意充分發揮國家高新技術開發區的集聚、引領和輻射作用。020202第二,大力振興裝備製造業。要繼續依託重點建設工程,通過自主創新、引進技術、合作開發、聯合製造等方式,提高重大技術裝備國產化水平。圍繞大型清潔高效發電裝備、高檔數控機床和基礎製造設備等關鍵領域,推進重大裝備、關鍵零部件及元器件自主研發和國產化。02020202第三,改造和提升傳統產業。鼓勵運用高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製造業,提高自主知識產權、自主品牌和高端產品比重。引導和推動鋼鐵、水泥、造紙、裝備製造業等領域企業的兼並重組。02020202第四,加快發展服務業特別是現代服務業。堅持市場化、產業化、社會化的方向,加強分類指導和有效監管,進一步創新、完善服務業發展的體制和機制,建立公開、平等、規范的行業准入制度。發展競爭力較強的大型服務企業集團,大城市要把發展服務業放在優先地位,有條件的要逐步形成服務經濟為主的產業結構。大力發展金融、保險、物流、信息和法律服務、會計、知識產權、技術、設計、咨詢服務等現代服務業,積極發展文化、旅遊、社區服務等需求潛力大的產業,加快教育培訓、養老服務、醫療保健等領域的改革和發展。出台加快服務業發展政策措施的實施意見。對國家鼓勵類服務業實行與工業用電、用水、用熱基本同價。組織開展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和城市服務業發展試點。編制服務業發展引導資金示範工程專項規劃,用好服務業發展引導資金。020202第五,加強地質工作,提高資源勘查開發水平。圍繞"找新區、上專項、挖老點、走出去",切實加強國內外礦產資源勘查。擴大地質工作服務領域,重點做好汛期和三峽庫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在防治機構建設和經費保障方面要取得重要進展。加強地勘行業管理,穩妥推進國有地勘單位改革。加快建實建強中央和地方公益性地質調查隊伍。02020202第六,積極發展現代化能源原材料產業和綜合運輸體系。以大型高效機組為重點優化發展煤電,在生態保護基礎上有序開發水電,積極發展核電,加強電網建設,優化電網結構,擴大西電東送規模。加快推進大型煤炭基地建設,調整改造中小煤礦,堅決淘汰不具備安全生產條件和浪費破壞資源的小煤礦。根據能源、資源條件和環境容量,著力調整原材料工業的產品結構、企業組織結構和產業布局,提高產品質量和技術含量。積極推進交通運輸由傳統產業向現代服務業轉型,繼續實施交通發展長遠規劃、區域規劃和專項規劃,大力建設現代化水上安全監管體系。加快發展鐵路、城市軌道交通,重點建設客運專線、運煤通道、區域通道和西部地區鐵路。基本建成國家高速公路網,推進農村公路建養管運一體化發展。整合港口資源,加快煤、油礦箱專業化碼頭建設,完善功能。大力發展以長江黃金水道為重點的內河航運。擴充大型機場,完善中型機場,增加小型機場,構建布局合理、規模適當、功能完備、協調發展的機場體系。

F. 山東河口藍色經濟開發區的發展定位

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
循環經濟產業園
黃河三角洲地區重要的生態工業園

G. 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有什麼優惠政策

第一條 為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速推進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進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進一步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引導產業集聚發展、集約發展,特製定本辦法。
第二條 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以下簡稱示範基地)是指以可持續發展為前提,以產業集聚為主要特徵,以工業園區為主要載體,主導產業特色鮮明、水平和規模居全國領先地位,在產業升級、「兩化融合」、技術改造、自主創新、軍民結合、節能減排、效率效益、安全生產、區域品牌發展和人力資源充分利用等方面走在全國前列的產業集聚區。
第三條 示範基地的范圍包括:依法設立的各類開發區、工業園區(集聚區),及國家規劃重點布局的產業發展區域等。
第四條 創建示範基地遵循公平、公正、公開原則,統籌規劃,合理配置資源,規范、有序推進。
第五條 工業和信息化部負責創建示範基地的相關管理工作。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工業和信息化主管部門負責組織本地區創建示範基地的申報工作,並配合工業和信息化部對示範基地進行指導和管理。
第二章 基本條件
第六條 產業集聚區應有較完善的創建示範基地工作方案和產業發展規劃,申報名稱須反映區內主導產業特色,符合分類規范。
第七條 示範基地應具備的基本條件:
(一)符合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和產業政策的規定,符合國家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市總體規劃、主體功能區規劃及國家相關產業規劃。
(二)集約程度高,規模效益好。主體園區內工業建築容積率一般應大於0.6,單位土地平均投資強度3000萬元/公頃以上、平均產值(銷售收入)3000萬元/公頃以上。企業銷售收入達200億元/年以上,年上繳稅收2億元以上,全員勞動生產率居國內同行業前列。骨幹企業輻射力強,專業化配套體系完善,主導產業突出,規模和水平居國內同行業前列。
(三)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切實推進資源節約、清潔生產和循環經濟。超額完成國家或省級政府下達的年度節能目標。主體園區單位產值能耗、單位工業增加值用水量和污水集中處理率處於國內同行業先進水平。工業「三廢」排放、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指標全部達到國家或行業標准。主體園區內規模以上企業全部達到清潔生產企業水平,強制清潔生產審核實施率達到100%。
(四)創新能力強。產業集聚區內研發投入占銷售收入比重原則上不低於2%(國家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有1家(含)以上主導產業方面的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或研發機構,或3家(含)以上主導產業方面的省級企業技術中心或研發機構。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居國內同行業前列。
(五)技術水平高,產品質量優。主體園區內骨幹企業工藝技術和裝備先進,企業普遍採用國際質量管理體系認證,產品質量處於國際或國內同行業先進水平,擁有國際國內知名品牌。
(六)安全有保障。企業安全生產管理體系完善,安全生產責任制健全,達到安全生產國家標准或行業標准,近三年未發生重大安全生產事故。
(七)信息化水平較高。主體園區信息基礎設施比較完備,規模以上企業寬頻接入率達到100%,企業在研發設計、生產製造、企業管理、電子商務、物流配送等主要環節信息化應用達到國內同行業先進水平。
(八)人力資源充分利用。產業集聚區所在地有健全的人才工作領導體制,較完善的人才培養、評價、流動、激勵等工作機制,設有職業教育或專業培訓機構。認真貫徹執行《勞動合同法》,社會保障體系健全,勞動關系和諧。
(九)公共服務體系完善。產業集聚區內技術開發、檢驗檢測、金融服務、市場開拓、現代物流、人才培養等公共服務設施齊全,功能完善。
(十)所在地政府大力支持。產業集聚區所在地各級政府在發展規劃、財政政策、政務服務和人才發展等方面進一步加大對產業集聚區的支持力度,產業集聚區政府管理機構或地市(縣)政府設立一定規模(每年原則上不低於1000萬元)專項資金,用於技術改造及公共服務平台建設。
第三章 工作程序
第八條 創建申請
創建示範基地的申請由所在地政府管理機構或地市級政府向省級工業和信息化主管部門提出,由省級工業和信息化主管部門審查後上報工業和信息化部。
第九條 申報材料
(一)申報材料包括:
1、申報單位所在省、自治區、直轄市工業和信息化主管部門的上報文件;
2、《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申報表》;
3、創建示範基地的工作方案;
4、示範基地產業發展規劃及省級工業和信息化主管部門組織的專家論證意見(原件);
5、能夠證明申報單位所在地政府落實示範基地專項資金的有關文件。
(二)申報材料中的有關數據以各級統計機構和職能部門公開數據為准。
(三)上述申報材料要求提供原件三份及電子版(《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申報表》可在工業和信息化部門戶網站www.miit.gov.cn下載)。
第十條 審 核
工業和信息化部組織對申報材料進行評估和必要的實地考察,提出審核意見,並在工業和信息化部門戶網站公示十五個工作日。
第十一條 批復及授牌

工業和信息化部對符合條件的產業集聚區進行批復,並授予「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示範內容&S226;所在地)」稱號。工業和信息化部每半年集中批復和授牌一次。
第四章 示範基地管理
第十二條 示範基地名錄及發展情況將在工業和信息化部門戶網站公布,並適時更新。
第十三條 示範基地每年4月30日前將上一年度發展情況及需要協調解決的問題通過省級工業和信息化主管部門報工業和信息化部。
第十四條 工業和信息化部在規劃布局、技術改造及資金安排等方面,對示範基地予以重點指導和支持,並逐步將其納入工業和信息化經濟運行監測體系。
第十五條 工業和信息化部對示範基地實行動態管理,依據管理辦法每三年進行一次復核,對合格的示範基地予以確認,對不合格的撤消稱號、發布有關公告並摘牌。
第十六條 對已經授牌的示範基地,如發現弄虛作假,除撤銷批復文件、稱號外,暫停所在省、自治區、直轄市下一年度的申報工作。
第五章 附 則
第十七條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工業和信息化主管部門可比照本辦法,組織開展創建省級示範基地工作。
第十八條 本辦法由工業和信息化部規劃司負責解釋。
第十九條 本辦法自發布之日起施行

H. 四川各區縣經濟排名

轉自四川人民政府網:2016年10月20日,四川省統計局從經濟規模、發展水平、經濟結構、發展速度、經濟效益等五個方面,對2015年全省175個縣、市、區(成都市青羊區、武侯區、金牛區、成華區、錦江區,攀枝花市的東區、西區和自貢市自流井區等8個區未納入評價范圍)的經濟發展情況進行了綜合評價。龍泉驛區、雙流區、涪城區、新都區、溫江區、郫縣、旌陽區、青白江區、新津縣、翠屏區成為全省十強縣。

TOP1龍泉驛

位於成都市東部,為成都市10個市轄區之一,成都經濟技術開發區所在地。面積558平方公里,人口約80.94萬。2013年、2014年、2015年連續榮獲四川省十強縣榜首。主要產業為汽車生產。

TOP2雙流區

天府新區核心區域,成都雙流國際機場所在地,成都市城市向南發展的中心地帶,全區有建成區面積110平方公里,耕地面積442平方公里。人口約53.26萬。成功創建國家級「科技興貿創新基地」和省級「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

TOP3涪城區

綿陽市轄區,位於綿陽市中部偏西,地處涪江西岸。面積597平方公里,人口約69.18萬。是高端製造業、軟體產業和電子商務產業集聚區。

TOP4新都區

位於成都平原腹心地帶,被定位為成都市城北副中心,承擔成都市機械、IT、電子、食品、生物制葯、旅遊和物流基地的功能。面積428平方公里,人口約81.41萬。

TOP5溫江區

位於成都平原腹地,面積277平方公里,人口約47.57萬。健康食品產業、生物醫葯產業、電子信息產業三大優勢產業發展勢頭良好。

TOP6郫縣

成都市下轄縣,地處成都市西北部、成都平原腹心地帶,幅員面積437.5平方公里,管理2個街道、13個鎮。2014年末常住人口81.73萬人。國家軟體產業化基地、國家中葯現代化科技產業園。

TOP7旌陽區

德陽市主城區,地處成都平原東北邊緣,德陽市主城區。面積648平方千米,人口約688350人。省人才優先發展試驗區,發展高端裝備製造、電纜、天然氣化工、新材料、新能源等主導產業。

TOP8青白江區

位於成都城區北部,面積378.94平方公里,人口約40餘萬。四川重要的冶金、建材和機械製造基地;是西部最大的鐵路物流樞紐,四川省唯一的鐵路貨運型國家對外開放口岸;成都市4個商品市場集中發展區之一,全國十大最具投資潛力市場商圈。

TOP9新津縣

成都市下轄縣,位於四川盆地西部,面積330平方公里,總人口30.96萬人(2014年)。川西重要的物資集散地和交通樞紐,是四川省經濟技術向西南輻射的必經之地。

TOP10翠屏區

屬於四川省宜賓市,截至2013年,總面積1123平方千米,戶籍總人口83.0萬人。是宜賓市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中心。

I. 什麼是新型工業化與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所謂新型工業化,就是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就是科技版含量高、經權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得到充分發揮的工業化。

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就是按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的要求,改善各種經濟成分的行業分布,形成良好的產業分布格局,實現社會資源的優化配置。

J. 陝西省人民政府關於支持渭南加快建設陝西東大門的若干意見的戰略定位

——關天戰略門戶。依託承東接西的區位優勢,面向大中原,融入大西安,連結陝晉豫,拓展對外開放空間,提升城市整體實力,使渭南成為關天經濟區發展的新亮點,成為展示陝西對外開放形象的新窗口。
——生態田園新城。按照「生態化﹑低碳化﹑宜居化」的發展理念,堅持山水城田林統籌規劃、城鎮與農村一體布局,構建多中心、組團式、網路化的城鎮空間結構,形成優美小鎮與鄉村田園和諧交融、自然生態與城市建築相互映襯的秦東生態田園城市群。
——東西合作高地。堅持把優化投資環境作為「生命線工程」,高起點建設現代產業園區,打造承接東中部地區產業轉移第一階梯,瞄準國際國內大企業大集團,加強戰略合作,擴大招商引資,發展壯大先進裝備製造、現代能源化工、新材料以及勞動密集型產業,建設新型工業城市,培育陝西新的增長極。
——現代農業基地。加快農業結構調整,堅持「龍頭引領、園區承載、品牌培育、科技服務」四位一體發展模式,做強優質糧食、有機果品、設施蔬菜和現代畜牧四大產業,不斷提高農業專業化、規模化、標准化、集約化水平,建成西部一流的綠色農產品生產和加工基地。
——國際旅遊勝地。弘揚「華夏之根、文化之源、河山聖地、人文渭南」品牌,構建「南山、東水、北人文、西航空」秦東四大旅遊板塊。推進文化旅遊生態大融合,營造大水大綠大景區,打造自然山水與歷史人文交相輝映、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相得益彰的國際一流旅遊目的地。
(三)發展目標。到2015年,實現「三個大幅提升、四個翻一番、兩個確保」,即產業發展實力大幅提升,城鎮化水平和中心城市輻射帶動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大幅提升;生產總值達到2000億元,財政收入超過200億元,城鎮和農村居民收入達到35000元和10000元,分別較2010年翻一番;確保糧食綜合生產能力220萬噸以上,確保全市耕地保有量924萬畝,真正建成經濟結構優化、人民生活改善、社會和諧穩定、生態環境優美的陝西東大門。
到2020年,綜合經濟實力顯著增強,人均生產總值達到全省平均水平,產業支撐能力明顯提高,秦東生態田園城鎮群基本形成,城鎮化率達到65%,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完善協調,建成繁榮興盛的富裕東大門、人文綠色的文明東大門、幸福安全的和諧東大門、創新開放的活力東大門。
(四)空間布局。按照「中心帶動、軸帶發展、板塊推進」的發展戰略,形成「一核五極兩帶」空間開發格局。「一核」,即渭南中心城市,重點提升城市品位和輻射帶動能力。「五極」,即韓城、蒲城、華陰、富平、大荔5個副中心城市,著力構建各具特色的組團式增長極。「兩帶」:一是隴海沿線現代產業發展帶,構建產業與生態融合發展經濟大走廊;二是西禹高速沿線特色經濟發展帶,著力打造現代煤化工、通用航空、冶金建材、文化旅遊、現代農業等產業聚集區。
(五)戰略重點。
——推進西渭融合發展。充分發揮西安輻射帶動作用和渭南的土地、資源等優勢,促進一體化發展。推動兩市城際鐵路、高速公路、干線公路、輸氣管網、通信網路全面對接。創新合作模式,積極吸引和利用西安的科技、教育、醫療、人才等資源,促進公共服務資源共享。引導西安高端化工、機械製造、食品紡織等產業向渭南有序轉移,提升產業布局的互補性。
——加快富平建設與發展。發揮緊鄰西安的優勢,參照西安城區發展政策,加快城鄉統籌發展步伐。將西安城際鐵路、公路主通道、電力電網、產業布局等延伸富平統籌規劃建設,賦予富平在土地儲備、城市建設、招商引資、社會管理等方面更加靈活的政策。「十二五」期間省級安排專項資金支持富平建設與發展。鼓勵省級有關部門圍繞小城鎮建設、社會管理、園區開發、產業培育、民生改善等方面在富平開展試點示範,把富平建設為西安國際化大都市重要承接區、全省城鄉統籌示範區、東西部產業合作示範區、西北知名的工業精細加工區和現代農業示範區。
——支持韓城可持續發展。積極支持韓城市加快中心城市建設步伐,實行省內「計劃單列城市」試點。「十二五」期間省級安排專項資金支持韓城城市建設。省級各類專項資金和用地指標適度向韓城傾斜,支持煤炭、鋼鐵、電力等傳統產業升級改造,大力發展現代農業、戰略性新興產業、金融業、物流業和文化產業,把韓城打造為黃河沿岸中等規模的新型工業強市、區域性中心城市和國家級循環經濟示範基地。
二、以新型工業化為引領,加快產業轉型升級
(六)做強能源化工產業。推進煤炭資源整合,建設西卓、山陽、王峰等現代化礦井,實施渭北老礦區挖潛改造,穩步提高煤炭產能,打造關中煤炭生產基地。深度轉化能源資源,重點建設韓城等礦區煤矸石發電和煤層氣抽采利用項目,加快實施秦嶺電廠擴建、富平熱電聯產等一批電源項目,建設渭南煤化工園區,促進甲醇制烯烴(DMTO)三代技術研發和產業化推廣應用,承接陝北能源化工基地基本化工原料發展下游深加工產業,大力開發煤制甲醇、二甲醚、烯烴、醋酸醋酐、丁二醇、丙烯醯胺等化工產品,完善化肥、煤制醋酸等產業鏈,提升附加值,構建現代煤化工接續基地。到2015年,煤炭產量達到3000萬噸,能源化工產值達到1000億元以上。
(七)整合提升優勢特色產業。以陝鋼集團龍鋼公司為龍頭,開發特種鋼、優質鋼等高附加值產品,建設西部千萬噸鋼城。以金堆城鉬業集團為龍頭,加快建設國家級鉬及鉬化工、鉬合金產業聚集區,打造「中國鉬谷」。培育集勘探、采選、冶煉、加工、銷售為一體的黃金產業集群,打造全國重要的黃金產業基地。推進鋁電一體化,發展以煤矸石、粉煤灰及冶金化工廢渣為原料的新型建材。壯大生物制葯產業,開發現代中葯、醫葯保健品以及綠色農葯。
(八)做大物流業和人才技能密集型產業。加快物流園區、果蔬冷鏈物流、糧油物流、棉花物流中心等基礎設施建設,大力發展第三方物流,積極引進和培育物流龍頭企業,重點建設潼關物流港、鹵陽湖快遞物流園區、富平陝汽物流園、韓城龍門物流中心、大荔汽車貨運物流園以及農產品物流設施等項目,盡快形成高效便捷、功能完備的現代物流服務體系。大力發展高科技產業終端環節加工業、大型企業配套組裝加工業,以及輕紡電子等技能密集型產業。支持壯大個性化設計、技能培訓、中介咨詢等服務業。拓展皮影、石刻、陶藝等技能型文化藝術產品市場。
(九)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擴大土方機械、冷熱連軋設備、凹版印刷機械、新型煤化工裝備、垃圾資源化設備等產品的市場份額。培育新能源產業,推進半導體照明、太陽能電池、高能蓄電池、光伏太陽城、光電產業園等項目建設,有序發展風能、生物質發電和地熱能利用。大力發展通用航空產業,推進集通用飛機製造、航空物流、航空旅遊為一體的產業園區建設。不斷延伸鉬、鋁、鎂合金等新材料產業鏈,積極開發硅材料和新型功能材料,創建一批國家級、省級新型材料產業示範基地。
三、積極推進城鎮化,促進城鄉統籌發展
(十)加快建設輻射周邊的區域性中心城市。支持渭南實施「東進北擴」戰略,拉大城市骨架,拓展發展空間,加快華縣撤縣設區,形成「一城三區五組團」格局。啟動建設西(安)臨(潼)高速公路改造和城際軌道交通工程。支持韓城、蒲城、華陰、富平、大荔五個區域副中心城市加快發展,加強澄城、合陽、潼關、白水等縣城建設。進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促進生產要素高效聚集和生產力合理布局,增強綜合承載能力和輻射帶動能力。力爭2015年中心城市建成區面積達到80平方公里,人口達到80萬以上,全市城鎮化率達到58%左右。
(十一)推進城鄉統籌示範帶建設。積極推進渭南—華陰、富平—蒲城、韓城—合陽—澄城等城鄉統籌示範帶建設,實現城鄉產業、設施、服務和生態建設一體化,打造集城市現代氣息和鄉村秀美風光於一體的示範區。實施華山統籌城鄉生態旅遊示範區建設工程。全力支持省級重點示範鎮建設,鼓勵各縣(市、區)選擇基礎較好的城鎮重點培育,打造一批地域特色明顯、經濟實力較強、公共服務完善的明星鎮。健全戶籍、社保、醫療、教育等配套政策,加快農村人口向城鎮轉移。扎實推進新農村建設,重點抓好100個新型農村社區示範點。搞好村居規劃,整合村居用地,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環境治理,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
四、著力提高糧食蔬菜生產能力,推進農業現代化
(十二)穩步發展糧食生產及加工業。實施糧食豐產科技工程,穩定優質小麥播種面積,擴大玉米、紅薯等優質雜糧基地,提高糧食單產,確保全市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穩定在220萬噸以上,鞏固「陝西大糧倉」地位。積極發展大豆、花生、「雙低」油菜等專用油料生產。加強重點水利工程建設,搞好大中型灌區更新改造和小型農田水利設施建設。大力發展糧油加工業,扶持發展一批年產值過億元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加快推進大荔農業科技園區、華陰農墾區和富平現代農業示範區建設,形成西部重要的現代農業基地和全省綠色食品新城。
(十三)提升果蔬畜牧產業化水平。優化品種、擴大規模,打造綠色安全蔬菜新名片。重點支持蘋果、酥梨、花椒、柿子、冬棗等特色果品生產,加快渭河沿岸和渭北蔬菜產業帶建設,形成300萬畝水果、250萬畝干雜果和100萬畝設施蔬菜基地,建設服務全省的「菜園子」。實施畜牧業產業化工程,重點支持畜禽標准化規模養殖場和優質安全畜產品生產基地建設,形成百萬只奶山羊基地縣和百萬頭生豬、十萬頭奶牛、十萬頭肉牛生產大縣。培育壯大龍頭企業,扶持特色飲料、專用麵粉、文化名酒等食品加工業,打造綠色安全、高效優質的「大廚房」。
五、推動文化旅遊融合發展,打造國際山水文化旅遊目的地
(十四)全力建設華山世界一流精品景區。加快華山景區綜合開發,實施華山索道、文化創意園、論劍主題公園及西嶽廟保護性開發項目,積極打造標志性大型實景演藝,打響「華山論劍」國際知名品牌。加強少華山、御溫泉、太華湖等周邊旅遊景區開發,形成集觀光游覽、戶外運動、文化體驗、康體養生、休閑度假於一體的「大華山」旅遊發展格局。做好華山申遺、國家地質公園申報,推動華山旅遊集團上市。
(十五)高起點打造黃河旅遊板塊。整體謀劃黃、渭、洛三河文化和山水風貌大景區建設,重點實施韓城禹門口、洽川濕地、大荔沙苑、潼關三河口等一批旅遊文化產業項目,形成串珠式大水大綠主題旅遊景觀帶。積極開發溫泉養生、探險漂流、農事體驗、民俗娛樂、古城觀光等新型旅遊產品,完善秦東旅遊大環線,打造黃河風情旅遊精品線路。
(十六)大力發展特色文化產業。實施「尋根謁聖」系列文化旅遊工程,深度開發司馬遷祠、韓城古城、梁帶村遺址、倉頡廟、唐帝王陵、楊公祠、潼關古城、魏長城遺址、黨家村民居、朝邑古鎮、「天下第一倉」等人文景區。大力支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紅色旅遊景區建設。加快文化創業創意園區建設,打響富平石刻、華陰老腔、華縣皮影、韓城行鼓、蒲城麥稈畫、澄城剪紙、合陽線戲、同州梆子等民間藝術品牌,加大文物古跡、歷史名城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力度,支持渭南創建國家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提升文化產業實力和影響力。
六、切實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提高發展保障能力
(十七)構建現代綜合運輸體系。大力推進以快速鐵路、高速公路、軌道交通、通用機場為主的交通設施建設,強化渭南連接南北、輻射東西的交通樞紐地位。充分發揮鄭西客運專線和隴海鐵路運輸大通道作用,盡快建成西安至太原客運專線、西安至合肥鐵路復線、108國道渭南至大荔一級公路、潼關至西安八車道高速公路以及連接渭南的西咸北環線,加快推進渭南—玉山、華陰—韋庄、蒲城—白水、合陽—鳳翔等高速公路建設,抓緊108國道大荔—韓城和310國道渭南—華陰一級公路改擴建、沿黃公路以及西安—閻良—富平城際鐵路前期工作,爭取早日開工建設。以低空空域改革為契機,發展壯大蒲城通用航空產業園。加快建設電力外送通道和煤氣管網工程,完善電網建設,形成以330千伏變電站為核心的九大供電區。
(十八)建設堅強安瀾的水資源保障體系。以「二華夾槽」為重點,支持渭南搞好水利建設。實施渭河南山支流治理和水資源綜合利用工程,抓好渭河下游綜合整治和「二華」干溝蓄洪建湖工程,在「二華夾槽」地帶建成集調蓄洪水、水源涵養、水生農業、農田灌溉、旅遊觀光等功能為一體的人造湖泊。加快推進以城市段為重點的渭河防洪治理,力爭五年任務三年完成,建設濱河生態休閑走廊,打造關中水鄉。重點支持洛惠渠加壩加閘、大峪河「引干入支」、抽黃供水等骨幹水源工程建設,全面完成43座小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任務,統籌利用黃河、渭河、洛河水資源,合理開發地下水資源,保障城鄉供水安全。加快解決剩餘176萬農村人口飲水安全問題。推進「五大灌區」節水改造和配套聯通,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實施好農業灌溉設施建設項目,力爭「十二五」新增、恢復和改善灌溉面積85萬畝。加強洪水監測預警和應急避險系統建設,完善綜合防洪減災體系。
七、加強生態環境建設,促進可持續發展
(十九)構築綠色生態屏障。依託山體、河流、乾渠等生態空間,形成以「一山(秦嶺)、一塬(渭北台塬)、三河(黃、渭、洛)」為主體的生態網路構架。支持渭南加快黃河、渭河、洛河及秦嶺北麓、渭北丘陵溝壑區五大生態區建設,推進城市森林化、城鎮園林化、鄉村綠蔭化等九大林業生態工程,加強黃河濕地等保護區建設,治理渭北旱塬水土流失區,大力實施天然林保護和平原綠化工程,啟動建設黃、渭、洛灘塗綠化工程,營造渭北旱塬干雜果林帶,建設高速公路、鐵路、國省幹道生態景觀。
(二十)打造生態宜居環境。按照中心城區「園在城中」 、周邊城鎮「城在園中」、農村地區「村園交融」的總體布局,建設中心城市「一河兩岸」水景生態區和綠色長廊,打造「河繞城郭、人水相親」的生態田園城市。推進蓄水建湖、活水興城和造林綠化、森林圍城工程,規劃建設主城區「東湖西海」、渭水生態園、沋河三角洲生態區以及鹵陽湖開發區天驕湖、天子湖、天鹵湖和華縣太華湖、少華湖、大荔沙苑湖,實施「引水進城」和「引黃入渭」、「引清濟沋」以及平原水庫等水利工程。高起點建設綠色園藝、文化公園等一批標志性工程,把渭南建成秦東明珠城。
(二十一)努力創建低碳城市。支持渭南申報國家級低碳試點城市,打造國際低碳技術應用與投資示範區。加強煤炭、電力、冶金、交通、建築等重點領域低碳技術應用,大力發展低碳產業,支持合陽煤炭清潔生產示範試點。加快農村沼氣、秸稈等生物質能和韓城煤層氣、風能等清潔能源開發,積極開展渭南中心城市地熱能供暖、太陽能屋頂光電一體化示範項目。支持渭南申報再生資源回收體系建設試點,搞好潼關全國第三批資源枯竭城市轉型發展試點。實施渭南城市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30萬千瓦以上火電企業燃煤機組和水泥廠脫硫脫硝設施建設、渭河污染治理等項目。
八、全面提升公共服務水平,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
(二十二)加快發展社會事業。積極支持辦好渭南師范學院。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組建以渭南職業技術學院為龍頭的區域性職業教育集團,打響「渭南技師」品牌,將渭南打造為全國知名的職業教育基地。高標准普及學前教育,加快中小學校標准化建設,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設立人才發展專項資金,實施省級部門、科研院校(所)人才對口支援工程。加快建設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體系,穩步提高保障水平。加強養老服務設施機構建設,建立多層次、多元化養老服務體系。推進市中醫院和市婦幼保健院升級「三甲」,全面實施縣醫院標准化建設,力爭全部達到二級甲等水平,改善鄉鎮衛生院、院前急救、衛生監督設施,配備鄉、村衛生技術人員,逐步提高新農合籌資標准,構建覆蓋城鄉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重點建設市級文化館、博物館、圖書館,逐步實現縣縣有文化館、圖書館、體育場,鄉鄉有文體中心,村村有公共活動設施。力爭到2015年,社會事業主要指標達到或超過全國同期平均水平。
(二十三)創新社會管理。支持渭南市創建國家級創業型城市,建立城鄉統一的人力資源市場,健全就業援助制度和就業服務體系。支持開展醫保經辦機構城鄉統一和食品安全屬地化監管改革,健全各級政府一站式便民服務工作機制。強化城鄉社區服務功能,規范發展各類專業服務機構。深入開展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倡導文明、和諧、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群眾思想道德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妥善解決庫區移民等遺留問題,切實解決進城落戶和務工農村居民子女、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支持渭南完善城市數字化公共服務平台,健全突發事件應急處理機制和防災減災體系。加強煤礦、煙花爆竹等行業的安全生產管理,完善治安防控體系,打造企業安全生產、群眾平安生活的模範地區。
九、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最大限度釋放發展潛能
(二十四)努力拓展開放平台。建立完善產業轉移推進機制,鼓勵與發達地區建立產業聯盟和產業轉移合作示範區,省上對重點園區基礎設施建設貸款項目給予適當貼息。積極推進陝西—深圳合作,建好富平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園。支持渭南辦好國家級高新技術開發區,加快經濟技術開發區發展,推進鹵陽湖開發區創新管理模式。規劃建設渭南海關、出口加工區和陸港保稅區。依託優勢農特產品和能源資源類工業產品,打造外貿出口示範基地。加強與山西運城、臨汾及河南三門峽的合作,打造陝晉豫「黃河金三角」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形成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開放格局。
(二十五)千方百計擴大招商引資。開展領導幹部帶頭招商引資考核及獎懲試點,統籌協調重大招商引資項目的引進和落地工作。創新招商模式,從單純引資向引進資金、技術、人才和管理相結合轉變,從傳統單一項目招商向產業鏈、產業集群招商轉變,積極擴大招商引資規模,重點引進世界五百強企業、國內外行業龍頭企業。堅持不懈改善投資環境,完善涉外服務體系,營造良好的開放開發制度環境、政策環境和人文環境。
(二十六)大力推進科技和體制機制創新。加快區域科技資源整合,把渭南納入統籌科技資源改革試點范圍,重點實施10個資源轉化重大科技專項、20個科技創新服務平台、30個重大科技專利產業化專項和40個骨幹企業研發中心等項目。加快推進新型農技農資連鎖服務「大荔模式」示範工程建設。圍繞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先行試驗一批改革項目,開展綜合配套改革試點,著力消除制約發展的體制障礙。實施「擴權強鎮」改革試點,大力發展縣域經濟,力爭培育3—5個地方財政收入過5億元的經濟強縣。深入推進全民創業,加大小微企業培育力度,激發民營經濟的發展活力,支持民營企業做大做強,力爭2015年非公有制經濟比重達到全省平均水平。
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完善保障措施
(二十七)財政稅收政策。「十二五」期間,省財政每年安排2億元支持東大門建設,將渭南上繳的煤炭價格調節基金省級留成部分全部返還。2015年底前,在渭南行政區域內的煤炭生產企業按照稅前每噸10元的標准提取生態補償基金,由渭南市統籌安排,重點解決資源所在地群眾利益補償、沉陷區治理及民生改善等問題。進一步加大對渭南均衡性轉移支付補助力度,提高縣級公共財政保障能力。積極爭取國家對渭南各縣(市、區)污水處理項目和秦嶺北麓渭河支流綜合治理項目的支持,省上將渭南水利建設基金返還比例提高至50%。積極爭取國家設立三門峽庫區經濟社會發展基金。 「十二五」期間省財政每年專項安排500萬元配套資金支持潼關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加大對渭南科技統籌創新工程支持力度,對新認定的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重點實驗室,給予一次性300萬元獎勵,對企業研發經費占銷售收入比重超過規定標準的,按超出部分2%給予不超出100萬元的獎勵。
(二十八)投資金融政策。省級基本建設投資和各類專項資金適度向渭南傾斜。中央安排我省的地方政府債券資金、國際金融組織和外國政府優惠貸款,給予渭南相應傾斜。對在渭南設立或遷入的金融機構總部、區域總部,省財政給予一定數額資金補助。支持渭南發展村鎮銀行、小額貸款公司、融資擔保機構,組建地方性商業銀行和農村商業銀行。引導發展私募股權基金、風險投資,支持民間資本參與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鼓勵省內擔保機構對渭南符合條件的企業銀行貸款優先提供擔保,擴大政策性蘋果保險試點范圍。支持「區域集優」債務融資模式創新試點,建立幫助地方企業實現直接債務融資的長效機制,推動地方政府、企業共同出資建立中小企業直接債務融資發展基金。優先支持渭南發行城市建設債券,加快企業上市融資和發行債券。在渭南開展投融資體制改革試點,加快發展完善資本、產權、技術、土地和勞動力等要素市場。完善縣域法人金融機構將新增存款一定比例用於當地的政策,提高農村貸款比例。
(二十九)土地政策。加大對東大門建設用地的傾斜力度,適度增加建設用地年度計劃指標,優先安排渭南城鄉用地增減掛鉤指標,將縣城和重點鎮列入全省建設用地增減掛鉤試點,優先保障重大交通、水利等基礎設施和承接產業轉移及城鎮建設用地需求。建立用地審批「綠色通道」,加快重大產業項目用地預審和審批。加大礦產資源勘查項目支持力度,推動小秦嶺金礦區整裝勘查與開發。鼓勵渭南市進一步加大礦產資源整合力度,通過聯合兼並重組,做大做強礦業經濟。支持渭南開展未利用土地開發管理改革試點、農村集體建設用地流轉和農村產權制度改革試點,建立城鄉統一的土地市場,改革和完善土地徵收制度,確保農民在土地增值中的收益權益。調整整合農場和勞教場所等用地,提高閑置土地利用效率。
(三十)組織領導。省政府成立推進渭南建設陝西東大門工作領導小組,定期研究解決工作中的重大問題。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省發展改革委,負責做好日常工作。省級各有關部門要從自身職能出發,加大政策傾斜力度。渭南市要成立相應機構,完善工作機制,細化工作措施,切實推動陝西東大門建設取得顯著成效。
陝西省人民政府
二○一二年二月二十一日

熱點內容
美發店認證 發布:2021-03-16 21:43:38 瀏覽:443
物業糾紛原因 發布:2021-03-16 21:42:46 瀏覽:474
全國著名不孕不育醫院 發布:2021-03-16 21:42:24 瀏覽:679
知名明星確診 發布:2021-03-16 21:42:04 瀏覽:14
ipad大專有用嗎 發布:2021-03-16 21:40:58 瀏覽:670
公務員協議班值得嗎 發布:2021-03-16 21:40:00 瀏覽:21
知名書店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9:09 瀏覽:949
q雷授權碼在哪裡買 發布:2021-03-16 21:38:44 瀏覽:852
圖書天貓轉讓 發布:2021-03-16 21:38:26 瀏覽:707
寶寶水杯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5:56 瀏覽: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