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新型創造 » 貨幣的創造

貨幣的創造

發布時間: 2020-11-23 14:59:52

1. 什麼是貨幣創造

貨幣創造:在現代的貨幣體系中,一般由中央銀行發行貨幣,但是商業銀行負責吸收存款和發放貸款。商業銀行在向中央銀行繳納一定的准備金後,可以將剩餘資金貸給企業部門。企業得到貸款後又會將其中一部分存入這家商業銀行或者其它商業銀行。接著,商業銀行可以再將其中的一部分作為貸款發放取出。如此反復,最終社會中形成的購買力將是中央銀行發行貨幣的若干倍。這個過程,稱之為貨幣創造。

2. 貨幣是誰創造出來的

誰創造了錢?(貨幣)
我們知道,自然創造了自然,自然還創造了人類,人類又創造了人類社會,人類還創造了物質資料和精神資料,但是,我們在所有的現有理論和科學中,沒有找到是誰創造了貨幣這個問題,因為錢對我們來說太重要了,沒有錢我們上不了學,沒有錢我們無法醫病,沒有錢我們無法生產,沒有錢我們不能勞動,沒有錢我們甚至無法生存。既然錢如此重要,我們為什麼不研究錢呢?
一、 貨幣是一門特殊科學
任何一門科學都有特定的范疇和使用價值,例如數學、物理、化學、自然、天文學,等等。惟獨貨幣不知道屬於什麼科學,在經濟學中,研究的是生產和交換、消費的關系問題。幾乎沒有專門研究貨幣的科學,因為在我們的生活中,貨幣的作用是如此的重要,令人不能理解的是我們為何不研究貨幣,就象上帝一樣,上帝是造物主,因此,就有《聖經》專門研究上帝,有人認為有研究貨幣的科學,叫「貨幣學」,這個貨幣學實際上只是研究貨幣現象的,並沒有研究貨幣的本質。
為什麼說貨幣是一門特殊科學?
首先,貨幣反映了人類社會的本質現象,因為人類社會是一個具體的存在,因為有了貨幣,人類社會才具體表現了出來。
第二,貨幣是社會管理的媒介和手段,我們知道,社會管理是一個具體的事物,人類社會的所有活動,只有通過貨幣才得以具體的管理。
第三,人類社會由人和勞動、物質資料、精神資料所構成,貨幣則完全代表了他們的存在。
第四、貨幣是人類社會具體的抽象,因為人的勞動是一個看的見卻摸不到的存在,有了貨幣則完全把人的勞動具體化。
第五,貨幣既是社會的具體表現,又是具體的數字數量。通過貨幣的數量反映了社會經濟的規模,也反映了社會生產和消費的具體數量。
第六,貨幣是政治、法律和經濟的綜合體現。
更重要的是,在我們的勞動和生活中幾乎離不開貨幣,貨幣的作用是什麼?就是為了使一些企業因為債務而倒閉嗎?是為了讓許多人貧窮的沒有學可上,不能就醫,不能工作,就是基本生活都沒有保障嗎?顯然不是,恰恰相反,它是為了幫助人類社會消滅貧窮和落後的,可惜的是我們人類沒有認識到這一點。
二、 貨幣的科學性是通過具體的經濟職能完成的
貨幣的職能似乎我們都知道,其實不盡然。我們在這里就不介紹西方國家的研究理論,我們只是從客觀現實中作一些分析,貨幣在我們的生活中都有如下職能:
統治國家經濟的手段,管理國家的手段,法律手段,經濟手段。這是貨幣的宏觀職能。在經濟手段中還有如下的具體職能:分配手段、生產手段、統計手段、核算手段、消費手段,交換手段、借貸手段、積累手段、價值尺度和流通手段。這些手段都是客觀的,這是貨幣的微觀職能。
因為這些職能是非常客觀的,我們就不再做進一步的說明。問題就在這里,我們沒有完全弄明白貨幣的這些職能,在西方國家開始只是認為黃金才是唯一的貨幣代表,這是非常片面的,甚至是錯誤的,西方人在現實經濟管理中發現了這個錯誤,從而也糾正了這一錯誤,金本位制改成了其他本位制。但是,沒有修正貨幣理論定義。
我們應當在我國古代的文明中研究貨幣的形態,中國自開始所使用的貨幣就是青銅幣,後來還有紙幣,例如銀票等。我們對貨幣的經濟形態的認識也是非常膚淺的,就我們所知,貨幣的經濟形態至少包括如下內容:
歷史形態、經濟形態和表現形態。
歷史形態還分:一般貨幣、國家貨幣和世界統一貨幣;
經濟形態分:生產貨幣、消費貨幣和貨幣符號;
表現形態分:紙幣和硬幣,還有現實貨幣(現金)和信息貨幣。
由此可知,西方國家所認識的貨幣只有一般貨幣和硬幣之形態,金銀幣就是典型的代表。我們對國家貨幣和世界統一貨幣幾乎沒有認識,因為世界貨幣和世界統一貨幣是有很大區別的。
有關分析和解釋請參考《國際貨幣邏輯學原理》一書。
三、 誰創造了貨幣、貨幣是怎樣被創造出來的?
這同樣是個客觀問題。是人類社會創造了貨幣,而又是有國家政府具體管理和發行的。這也就是國家貨幣的具體職能。
國家發行的貨幣實質是貨幣符號,也就是沒有具體的物質內涵和精神資料內容,當貨幣符號進入生產領域,它就成了生產貨幣;進入消費領域就成了消費貨幣,其中是:分配手段、統計手段、核算手段、交換手段、借貸手段、積累手段、價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等一系列職能的綜合表現。
生產貨幣不只是一個概念,是有:固定資產、流動資金和勞動工資所組成,在這里我們可以看到貨幣中發生了相應的物質資料,還有商品資料,流動資金和勞動工資的綜合作用下商品資料被這樣創造了出來。其後。勞動工資是唯一進入消費領域的貨幣,還有被製造出來的商品;二者再經過交換之後,又以銷售收入的形式重新進入生產領域,開始下一次的流通循環。
在這個過程中,貨幣符號本來沒有物質價值,當進入生產領域之後則變成了商品和消費手段。這也是貨幣的經濟形態即職能。
在這里我們需要特別的說明一點,就是貨幣的運動是經歷無價值和有價值的轉換過程。國家發行的只能是貨幣符號,也就是無價值貨幣,當分配到企業之後進入生產領域,從而一分為二,商品資料和勞動工資即消費手段。
國家就是這樣創造貨幣的,貨幣也就是這樣被創造出來的。
特別強調的是:西方國家所採用的稅收制度和方法是完全錯誤的,錯誤的理論根據是:貨幣符號和物質貨幣概念的混淆,國家是貨幣符號的創造者,反而有徵收自己創造的貨幣符號,這是邏輯的錯誤。這也是造成一些國家經濟貧困的根本原因。
我們知道一些國家經濟貧困的現象,不是因為物質資料和精神資料的缺乏,而是因為沒有錢,造成了一些人沒有錢上不起學,就不起醫,等等,因此也就發生了生產的相對過剩、失業,等等。
貨幣科學和文字科學有同樣的作用和意義,因為有了文字科學,人類的思維和科學才得到極大的發展,因為有了貨幣,人類社會的經濟也得到極大的發展,使之達到發達國家的水平,但是,只是在一些國家,貨幣不但沒有使之發達強大,相反,卻導致一系列不合理的現象發生,這是貨幣造成的嗎?

3. 存款貨幣的創造

設在法定存款准備率為10%的條件下,甲公司將1000萬現金存入A銀行,A銀行留下專10%的法定準備屬金,其餘款項貸給乙公司,則A銀行的資產負債表為: 資產 負債 法定準備金 100萬元 存款(甲公司)1000萬元 貸款(乙公司)900萬元 合計1000萬元 合計1000萬元 當乙公司得到900萬元貸款後,向丙公司支付貨款,丙公司將這900萬元存入B銀行,B銀行留下法定準備金後,其餘又全部貸給丁公司,則B銀行的資產負債表為: 資產 負債 法定準備金 90萬元 存款(丙公司)900萬元 貸款(丁公司)810萬元 合計900萬元 合計 900萬元 丁公司得到810萬元的貸款後,又付給戊公司貨款,得到貨款的戊公司將這810萬元又存入C銀行。。。 商業銀行就是以這種存款--貸款--再存款--再貸款的方式創造了貨幣。由此可見,商業銀行每發放一次貸款,存款貨幣就擴大一次。

4. 現代貨幣的創造原理是什麼

兩個層次,一是存款貨幣的創造,二是中央銀行體制下的貨幣創造過程。
(一)存款貨幣的創造(原始存款和派生存款,銀行資產負債表,存款貨幣創造乘數)
·銀行,在其調劑貨幣資金餘缺和組織客戶相互結算的基礎上,發展了發行銀行券和創造存款貨幣的功能。
·鑄幣的需要,相對於存款額來說,只是其一部分,而且比例關系相對穩定。只要按存款的一定百分比保持鑄幣庫存即可應付顧客對於鑄幣的需要。
·存款貨幣創造的兩個必要的前提條件:
1.各個銀行對於自己所吸收的存款只需保留一定比例的准備金;2.銀行清算體系的形成。
存款貨幣創造的乘數
·1. 銀行存款貨幣創造機制所決定的存款總額,其最大擴張倍數稱為派生倍數,也稱為派生乘數。它是法定準備率的倒數。若以K代表;則如下式:

2.這里的 K 值只是原始存款 能夠擴大的最大倍數,
實際過程的擴張倍數往往達不到這個值。
(二)中央銀行體制下的貨幣創造過程
1、派生存款的緊縮過程2、現金進入流通3、現金增發與准備存款的補充
備存款的補充必須有中央銀行的支持
(1. )要使存款貨幣銀行整體的准備存款總額增加,必須有中央銀行資產業務的增加。
(2. )存款貨幣銀行從中央銀行補充准備存款的途徑: ⑴向中央銀行再貼現和直接取得貸款; ⑵向中央銀行出售自己持有的債券;⑶向中央銀行出售自己持有的外匯……
(3. )在這個連續的過程中,中央銀行一方面積累了自己的資產;而另方面則形成兩大負債項目: ⑴不斷補充、不斷提取現金的准備存款余額; ⑵由一筆筆現金漏損所累積形成的流通中現金。
(4.)在中央銀行資產負債表上的表現:

5. 貨幣創造乘數

指貨幣供給量(M:通貨與活期存款總額)對基礎貨幣(H:商業銀行的准備金總額加非銀行部門持有的通貨)變動的比率。

一筆存款通過銀行系統而對貨幣供給量所產生的倍數作用。根據銀行體系的制度規定,商業銀行吸收的存款中必須以法定準備率提取一定比例留作準備金,而另一部分可以由銀行向客戶放款,從而進一步增加貨幣量。如此繼續下去,整個銀行系統中最多可以創造出的貨幣量為ΔM=ΔD/rd。式中ΔD為銀行系統中最初增加的存款;rd為法定準備率。

公式:B表示基礎貨幣,k表示貨幣乘數,則貨幣供給的基本模型為:M=B×k

6. 簡述信用貨幣的創造過程

商業銀行是如何進行信用貨幣創造過程的?

商業銀行作為金融機構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不僅提供金融服務,而且還通過自己的業務活動參與貨幣創造過程。商業銀行由於機構多,規模大,業務廣泛,是整個貨幣運行的主要載體,而它具有創造信用貨幣的重要功能,和它辦理支票活期存款業務是密切相連的。銀行是如何創造信用貨幣的--

由於發達的非現金結算和票據的廣泛使用,使得貸款的發放、款項的支付並不需要提現,只是用票據作為轉帳的工具,債務相互抵消。銀行得到存款後,不必完全保留不動,留存一定比例的准備金之後,就可以把其餘的存款貸放出去。

貨幣創造過程 (假定法定準備率20%)

存款金額
准備金
貸款金額
貨幣供應總額

第一家銀行
100.00
(原始存款)
20.00
80.00
100.00

第二家銀行
80.00
16.00
64.00
180.00

第三家銀行
64.00
12.80
51.20
244.00

……

第十家銀行
10.74
2.15
8.59
457.07

最後一家銀行
00.00
00.00
00.00
500.00

合 計
500.00
100.00
400.00
500.00

經過商業銀行的信用貨幣創造過程,我們可以看到,原始存款實現了多倍的擴張,得到了多倍的貨幣供應量。

七、商業銀行創造信用貨幣的過程主要受到哪些因素的制約?

1.法定存款准備金率

通過上述存款創造過程,可以看到,銀行創造存款能力的大小,在原始存款既定的情況,基本上取決於法定準備率的高低,法定準備率越高,銀行擴張存款的能力越小,反之亦然。中央銀行正是通過對法定準備率這一手段的調節,對商業銀行的派生存款能力從而對貨幣供應量實施控制的。

2.提現率(現金漏損率)

現實生活中存款客戶總會提取一些現金,從而是部分現金流出銀行系統,這就是現金漏損。現金漏損與存款總額之比稱為現金漏損率,也稱提現率。提現率高會相應減弱存款派生的能力。

3.超額准備率

商業銀行為了安全或應付意外,總是會超過法定準備金持有超額准備,超額准備占存款總額的比率即超額准備率越高,就會削減銀行的存款派生能力。

4.活期存款轉定期存款的比例。

7. 什麼是貨幣創造乘數

貨幣創造乘數指貨幣供給量(M:通貨與活期存款總額)對基礎貨幣(H:商業銀行的准備金總額加非銀行部門持有的通貨)變動的比率。

一筆存款通過銀行系統而對貨幣供給量所產生的倍數作用。根據銀行體系的制度規定,商業銀行吸收的存款中必須以法定準備率提取一定比例留作準備金,而另一部分可以由銀行向客戶放款,從而進一步增加貨幣量。如此繼續下去,整個銀行系統中最多可以創造出的貨幣量為ΔM=ΔD/rd。式中ΔD為銀行系統中最初增加的存款;rd為法定準備率。

公式:B表示基礎貨幣,k表示貨幣乘數,則貨幣供給的基本模型為:M=B×k

8. 請問什麼是貨幣創造,舉例說明派生的創造過程

通俗講就是你用十萬買了房子,這貨幣你已經用了,沒錢了,但是你又抵押貸款十萬,相當於你有二十萬,只是其中十萬是實物形式,另外十萬派生的,還有公司用票據做貼息貸款等等,這社會貨幣創造的人是富人,呵呵,普通百姓懂得少,用的更少.經濟學講這個,不是學者的話,知道個大概就行原始存款:商業銀行吸收的,能增加銀行體系准備金的存款。一般為現金。派生存款:由原始存款派生出來的,用轉賬方式發放貸款所創造的存款。(一般不增加銀行體系的准備金)。1.貨幣供給是指一定時期內一國銀行系統向經濟中投入、創造、擴張(或收縮)貨幣的過程。2.現代信用貨幣制度下,貨幣供給過程一般涉及中央銀行、商業銀行、存款人和借款者四個行為主體。其中在貨幣供給過程起決定作用的是銀行體系。流通中的貨幣都是通過銀行供給的,貨幣供給與中央銀行和商業銀行的資產負債活動密切相關。3.實行中央銀行制度的金融體制下,貨幣供應量是通過中央銀行創造基礎貨幣和商業銀行創造存款貨幣而注入流通的。這一供應過程具有三個特點:①貨幣供給形成的主體是中央銀行和商業銀行;②兩個主體各自創造相應的貨幣。即中央銀行創造現金通貨,商業銀行創造存款貨幣;③非銀行金融機構對貨幣供給有重要影響。4.銀行系統供給貨幣的過程必須具備三個基本條件:①實行完全的信用貨幣流通;②實行存款准備金制度;③廣泛採用非現金結算方式。5.貨幣供給的過程可分為兩個環節:①由中央銀行提供的基礎貨幣供給;②商業銀行進行的存款貨幣創造。6.中央銀行提供的基礎貨幣是通過其資產業務出去的,一般通過三條渠道:①在外匯市場買賣外匯黃金,變動儲備資產;②在公開市場上買賣政府債券,變動對政府債權;③對商業銀行辦理再貼現或發放再貸款,變動對金融機構債權。7.基礎貨幣是指處於流通領域由社會公眾所持有的通貨及銀行體系准備金的總和。作為整個銀行體系內存款擴張、貨幣創造的基礎,其數額大小對貨幣供應總量具有決定性的影響。基礎貨幣=現金+銀行體系存款准備金。8.中央銀行對商業銀行債權的增加,意味著中央銀行再貼現或再貸款資產的增加,說明通過商業銀行注入流通的基礎貨幣增加,並將導致貨幣供給量多倍擴張。相反,如果中央銀行對商業銀行的債權減少,意味著中央銀行減少了再貼現或再貸款資產,貨幣供應量必將大幅收縮。9.貨幣乘數是指貨幣供給量對基礎貨幣的倍數關系。在貨幣供給過程中,中央銀行的初始貨幣提供量與社會貨幣最終形成量之間客觀存在著數倍擴張(或收縮)的效果或反應,這即所謂的乘數效應。10.貨幣乘數主要由通貨存款比率和准備存款比率決定。通貨存款比率是流通中的現金與商業銀行活期存款的比率。它的變化反向作用於貨幣供給量的變動,通貨存款比率越高,貨幣乘數越小;通貨存款比率越低,貨幣乘數越大。准備存款比率是商業銀行持有的總准備金與存款之比,准備存款比率也與貨幣乘數有反方向變動的關系。11.貨幣供給的內生性是指貨幣供給難以由中央銀行直接控制,而是由經濟體系內部各經濟主體共同決定。貨幣供給的外生性,是指貨幣供給可以由經濟體系以外的中央銀行直接控制。12.我國目前的貨幣供給既有市場經濟的共性,又具有轉型經濟的特點,使貨幣供給在外生性與內生性並存。從總體上看,目前中央銀行對貨幣供應量仍然有著很強的控制力,但與此同時,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貨幣供應量的內生性也在不斷增強。.高手啊,幫幫忙吧!

9. 貨幣創造的定義

1.貨幣供給是指一定時期內一國銀行系統向經濟中投入、創造、擴張(或收縮)貨幣的過程。

2.現代信用貨幣制度下,貨幣供給過程一般涉及中央銀行、商業銀行、存款人和借款者四個行為主體。其中在貨幣供給過程起決定作用的是銀行體系。流通中的貨幣都是通過銀行供給的,貨幣供給與中央銀行和商業銀行的資產負債活動密切相關。

3.實行中央銀行制度的金融體制下,貨幣供應量是通過中央銀行創造基礎貨幣和商業銀行創造存款貨幣而注入流通的。這一供應過程具有三個特點:①貨幣供給形成的主體是中央銀行和商業銀行;②兩個主體各自創造相應的貨幣。即中央銀行創造現金通貨,商業銀行創造存款貨幣;③非銀行金融機構對貨幣供給有重要影響。

4.銀行系統供給貨幣的過程必須具備三個基本條件:①實行完全的信用貨幣流通;②實行存款准備金制度;③廣泛採用非現金結算方式。

5.貨幣供給的過程可分為兩個環節:①由中央銀行提供的基礎貨幣供給;②商業銀行進行的存款貨幣創造。

6.中央銀行提供的基礎貨幣是通過其資產業務出去的,一般通過三條渠道:①在外匯市場買賣外匯黃金,變動儲備資產;②在公開市場上買賣政府債券,變動對政府債權;③對商業銀行辦理再貼現或發放再貸款,變動對金融機構債權。

7.基礎貨幣是指處於流通領域由社會公眾所持有的通貨及銀行體系准備金的總和。作為整個銀行體系內存款擴張、貨幣創造的基礎,其數額大小對貨幣供應總量具有決定性的影響。基礎貨幣=現金+銀行體系存款准備金。

8.中央銀行對商業銀行債權的增加,意味著中央銀行再貼現或再貸款資產的增加,說明通過商業銀行注入流通的基礎貨幣增加,並將導致貨幣供給量多倍擴張。相反,如果中央銀行對商業銀行的債權減少,意味著中央銀行減少了再貼現或再貸款資產,貨幣供應量必將大幅收縮。

9.貨幣乘數是指貨幣供給量對基礎貨幣的倍數關系。在貨幣供給過程中,中央銀行的初始貨幣提供量與社會貨幣最終形成量之間客觀存在著數倍擴張(或收縮)的效果或反應,這即所謂的乘數效應。

10.貨幣乘數主要由通貨—存款比率和准備—存款比率決定。通貨—存款比率是流通中的現金與商業銀行活期存款的比率。它的變化反向作用於貨幣供給量的變動,通貨—存款比率越高,貨幣乘數越小;通貨—存款比率越低,貨幣乘數越大。准備—存款比率是商業銀行持有的總准備金與存款之比,准備—存款比率也與貨幣乘數有反方向變動的關系。

11.貨幣供給的內生性是指貨幣供給難以由中央銀行直接控制,而是由經濟體系內部各經濟主體共同決定。貨幣供給的外生性,是指貨幣供給可以由經濟體系以外的中央銀行直接控制。

12.我國目前的貨幣供給既有市場經濟的共性,又具有轉型經濟的特點,使貨幣供給 在外生性與內生性並存。從總體上看,目前中央銀行對貨幣供應量仍然有著很強的控制力,但與此同時,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貨幣供應量的內生性也在不斷增強。

………………

熱點內容
美發店認證 發布:2021-03-16 21:43:38 瀏覽:443
物業糾紛原因 發布:2021-03-16 21:42:46 瀏覽:474
全國著名不孕不育醫院 發布:2021-03-16 21:42:24 瀏覽:679
知名明星確診 發布:2021-03-16 21:42:04 瀏覽:14
ipad大專有用嗎 發布:2021-03-16 21:40:58 瀏覽:670
公務員協議班值得嗎 發布:2021-03-16 21:40:00 瀏覽:21
知名書店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9:09 瀏覽:949
q雷授權碼在哪裡買 發布:2021-03-16 21:38:44 瀏覽:852
圖書天貓轉讓 發布:2021-03-16 21:38:26 瀏覽:707
寶寶水杯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5:56 瀏覽: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