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的發明
1. 技術發明有哪些
1.yuan zi 彈
1945年8月,毀滅地球的播朵拉盒子在日本廣島與長崎被打開,當時國際強權一心只想以這種威力極大的致命破壞武器去壓倒對方。美國首先在1945年7月於新墨西哥州試爆成功,蘇聯緊接著在1949年成功試爆,英國是1952年,法國是1960年,中國是1964年。
2.太空梭
1959年蘇聯的無人太空船首次成功登陸月球,並且拍回了大量的照片。而美國60年代末阿波羅登月的壯舉,卻是人類踏上地球以外星球的第一步,自此以後,美國在太空探險方面逐漸將蘇聯拋在後頭。太空梭出現後,人類前往外太空的成功幾率大為提高,科學家預言公元2000年之後人類將開展外太空旅行。
3.電視
1923年,電視機的靈魂——顯像管誕生了。電視技術廣泛應用是在40年代,1954年則開創彩色電視的紀元,60年代以後幾乎大多數國家都建立了電視台。這個方盒子為人類製造了無數歡樂的時光。
4.人造衛星
第一顆人造衛星是由蘇聯於1957年10月4日試射成功的,緊接著美國的探險者1號在 1958年1月31日試身成功,從此以後這些隨著地球自轉運行的人造衛星愈來愈多地漂浮在大氣層外。原來運用在軍事科技上的人造衛星,後來慢慢演化出通訊、繪圖、偵測、氣象等不同用途的衛星家族。
5.阿斯匹林
早在15世紀的希臘醫生就用柳樹皮中研磨出來的粉末做為草葯版的阿斯匹林始祖。 到了本世紀末,這個減輕身體疼痛的配方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德國拜耳葯廠創立的「阿斯匹林」商標,成為這個葯方的專有代名詞,20世紀愈來愈忙碌的現代社會中,阿斯匹林這顆白色圓形葯片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
6.民航客機
現代生活中國際旅行必備的交通工具——飛機,多是由軍用運輸機改良而成的商用 客機。 1949年第一架商用客機載36名乘客飛行於歐洲上空,開啟了民航世紀的新頁面。時至今日,交通運輸市場對於飛機旅行的需求越來越大,民航客機已成為人們便利的交通工具之一
7.個人電腦
電腦掀起的第三次革命,徹底改變人們工作與思考的形態,70年代末電腦廠商開始開發較小型的個人電腦,到了80年代初市場上有了大眾化的電腦消費產品。個人電腦加快社會數字化腳步,幾乎社會的每一個層面都被電腦完全感染.沒有人能夠拒絕電腦進人生活之中。
8.行動電話
曾經是英雄電影中大哥專屬配備的「大哥大」,已成為人們在戶外活動時的一種私人通訊聯絡方式。全球經濟的發展,讓移動通訊成為近年來最熱門的產業之一。而手機隨時隨地聯絡的便利性,也改變了人與人之間傳統的溝通方式。
9.克隆羊
1997年初英國科學家讓一隻沒有父親的小羊成功地誕生,這項創舉說明了人類即將有可能用自然途徑以外的方法製造生命。克隆羊在生物科技上無疑是史無前例的一大步,但它所牽涉到人類道德觀念的層面.卻是科學所無法理清的難題。
10 網際網路
最原始的電腦網路原本只是在學院研究室中連接不同電腦主機,當這項技術只需經由簡單的數據機和電話線的連接,就可為人所用時,網路瞬間成為世紀末影響力最大的發明。 網路製造出的新的資訊傳播模式很快地影響到愈來愈多的層面.電子郵件、網上購物、網上交友等方式為網路重新定義塑型。人們只要一條細細的電話線,就可以將全世界串連在手中。還有好多好多啊,網路一下一大把,這里就不一一列出咯。
2. 技術發明的意義
不斷地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不斷地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是人類的本質特徵。人類利用天然條件創造了勞動手段和工藝,並在發明器物的過程中意識到外部世界的性質和自身的力量。
發明是技術和生產活動的起點,有了打制石器、人工取火的發明和應用,才開始了人類的物質生產和社會生活的歷史。技術變革和技術進步,生產力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 ,社會歷史的發展,都離不開發明創造。古代社會的進步依賴於石器的磨製、冶銅煉鐵、制陶曬磚和養蠶織絲等發明。18世紀的產業革命,發端於新的紡織機、蒸汽機的發明。電子計算機和一系列現代發明,從根本上改變了人們的勞動方式、生活狀況和社會面貌。人類的文明史首先是一部發明創造史。
歷史上的發明家對自己創造性活動的社會意義往往是不清楚的。他們在改進已有的器物或工藝時大都從切身的需要出發,沒有也不可能充分認識到所作出的發明的重大價值和應用後果。而且,他們通常是以業余的方式從事發明創造的。在近代特別是現代,人們日益明確地認識到發明的重要性 ,用懸賞的辦法徵求發明,用專利制度鼓勵和保護發明,發明成為專門的職業。發明家有了自己的開發研製機構和交流成就的組織,發明創造規律性的研究受到重視,發明創造教育和發明方法的培訓得到普及。現代的技術發明在自覺性、質量和數量上都有了很大提高。
技術發明要利用自然知識和科學原理,並要依靠生產和工程上的技術革新才能發揮作用。與發明相比,科學研究對物質生產更有指導意義和現實意義。但科學必須經過發明才能成為技術,技術必須有發明才能成為新的生產力,技術思想、技術方案是由知識過渡到實踐的中介,是科學轉化為生產力和工程應用過程中的關鍵環節。
3. 現代科學技術發明了什麼
1 、1947年的晶體管
沒有晶體管,也就沒有今天的絕大多數電子設備,沒有今天很多超酷的數碼產品。它是現代電子產品的最基本組件,於1947年由固態物理學理論家 William Shockley、實驗物理學家 Walter Brattain 以及理論物理學家 John Bardeen共同發明,晶體管的發明是社會發生了偉大變革,其意義不次於鋼鐵的發現、蒸汽機的發明以及英國工業革命。
2、IBM PC
IBM PC是全球首款個人計算機,該機採用主頻4.77MHz的Intel 8088微處理器,運行微軟公司專門為IBM PC開發的MS-DOS操作系統。無論是體積還是其性能,現在看來已經老的掉牙了,不過如果沒有它,就可能沒有今天的個人計算機。
IBM PC的誕生才真正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因為它首創了個人電腦(PersonalComputer)的概念,並為PC制訂了全球通用的工業標准。它所用的處理器晶元來自Intel公司,DOS磁碟操作系統來自由32人組成的微軟公司,不久之後就催生了微軟和Intel這兩大PC時代的霸主。直到今天,「IBM PC及其兼容機」始終是PC工業標準的代名詞。為促使PC產業的健康發展,IBM對所有廠商開放PC工業標准,從而使得這一產業迅速地發展成為20世紀80年代的主導性產業,並造就了Compaq等一大批IBM PC「兼容機」製造廠商。PC產業由此誕生。
3、TCP/IP協議
沒有它就沒有今天的互聯網,它的全稱是傳輸控制協議(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和網際網路協議( Internet Protocol),於1970年由Vint Cerf和Bob Kahn發明並逐步完善。TCP/IP協議的發明代表著互聯網的起源,如果沒有它,我們今天面臨的將是一大堆互相之間不能通信的網路。
4、蘋果iMac
上個世紀的iMac是最有影響力的設計之一。當時的計算機笨重、醜陋,設計風格單調乏味,而蘋果通過iMac讓計算機製造商們明白「計算機原來也可以做的這么藝術」。受iMac影響的不僅限於計算機,甚至包括像電熨斗、真空吸塵器和嬰兒奶瓶消毒器之類的家用電器。通過iMac,蘋果得以重新復甦,才會有今天擁有無數粉絲的iPod和iPhone之類時尚的數碼產品。提起iMac,我們必須提一下蘋果的CEO喬布斯。
5、萬維網(World Wide Web)
萬維網與互聯網並不是完全等同的兩個概念,如果沒有萬維網,也就不會有現在這么多好玩的網站。1989年萬維網之父Tim Berners-Lee首先提出了這一概念,並在1992年正式公布,1993年Mosaic瀏覽器讓萬維網真正開始騰飛。如果Berners-Lee抓住他的這個發明的版權和許可權,無疑可以從中掙下一座金礦,但是他並沒有這么做。讓我們再次對這個無私且偉大的人致敬!
6、滑鼠
滑鼠最早於1964年由斯坦福研究所的Douglas Engelbart發明,他因此也被成為「滑鼠之父」。滑鼠改變了我們與計算機交互的方式。
但是令人難過的是,滑鼠之父卻沒有因為他的這個偉大專利收到一分錢專利費,因為滑鼠在真正應用到PC的時候,他的專利已經過期。
1972年,滾動球被引入到滑鼠中,可以讓用戶更好的滑動滑鼠。當然現在我們已經有了無線鼠和光電鼠,滑鼠再也不用拖著常常的尾巴,但是無論如何,滑鼠依然是計算機的一個重要組成。
4. 技術發明的發明的產生
每一個時代的技術發明都與當時的社會生產力水平和科學技術狀況密切相關,並且取決於發明者的素質、能力和思維方式。
滿足並符合社會需要是作出技術發明的基本條件。社會需求的增長提出新的技術目標。原有的技術手段同新的技術目標的矛盾,推動和激勵發明。在技術活動中,由於知識和經驗的積累、綜合,也會導致創新的技術構想和發明,新的技術成果又能引發出新的需求,並有助於新發明的推廣應用。
發明是創造性的腦力勞動,新的技術方案往往要經過多次、幾十次乃至幾百次的試驗,克服許多困難和挫折才得以形成。勇於獻身、堅忍不拔、刻苦鑽研和勤於實踐,是發明者的基本素質。
新的技術構思和技術方案的提出,以深刻理解已有技術的機制和洞察其症結為前提,而深刻的理解和洞察力取決於充實的知識背景。隨著技術發明難度的增大,對知識的需求程度也愈高,不僅要有一般專業知識、跨專業知識,還要有雄厚的基礎科學理論知識和數學知識。
發明就是要標新立異乃至異想天開,把似乎不可能的事轉化為現實,而不拘泥於陳規。創造性思維能力的發揮,在醞釀形成新設想的過程中有特殊重要的意義。想像、猜測 、直覺、靈感與創造密切相關。
一種技術目標可能以不同的技術手段達到。為實現某種功能要求的技術發明,往往也有幾種方案,每種方案又可能包括若干可供選擇的子方案。發明者既要有廣闊的視野,又要善於根據功能價值關系、資源環境等綜合因素,對多種技術方案作出比較、篩選和驗證。形成和確定新的技術方案 ,要以科學的思維方法為指導。技術發明的經驗總結,有助於科學技術方法論的完善和應用。
5. 技術秘密和發明創造有什麼區別
技術秘密 最早被稱為「Know-how」,它是指未被擁有人所公開的,處於保密狀態下的技術情報、技術數據、技術訣竅、產品設計方法、工藝流程及配方、質量控制和技術管理等方面的知識。其首要的特點是價值性,這是技術秘密的生命所在,它給擁有者帶來商業價值;第二個特點是秘密性,即該種技術不能從公開的渠道直接取得,並不被相關領域的技術人員所知;第三個特點是權力擁有人採取了保密措施,即在防止外部侵入和內部泄露兩方面都採用了相應的保密手段。例如制定了內部的保密規章制度,與相關人訂立了保密合同,對涉及技術秘密的關鍵部門和場所有嚴格的管理制度等。
發明創造一般也就是專利技術,專利技術具有公開性、獨占性、時效性、區域性、新穎性。就相對以發明創造,技術秘密不一定是最新的技術。
沒有取得專利的技術,但相對已某些主體具有商業價值的技術,可以通過技術秘密得到保護。
6. 技術創新與技術發明有什麼區別
一、性質不同
1、技術創新:以創造新技術為目的的創新或以科學技術知識及其創造的資源為基礎的創新。
2、技術發明:是技術科學研究的發展和拓廣。
二、特點不同
1、技術創新:科學是技術之源,技術是產業之源,技術創新建立在科學道理的發現基礎之上,而產業創新主要建立在技術創新基礎之上。
2、技術發明:技術發明不同於科學發現,發明主要是創造出過去沒有的事物,發現主要是揭示未知事物的存在及其屬性;技術發明是新穎的技術成果,不是單純仿製已有的器物或重復前人已提出的方案和措施。
三、價值不同
1、技術創新:是企業競爭優勢的重要來源,企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認識技術創新本質、特點和規律,是技術創新有效管理的重要前提。
2、技術發明:技術發明是有價值和使用價值的成果,專利把發明的商品屬性以法律形式固定下來,使之成為不得無償佔有的財產,從而保護發明者的利益。專利還要求發明者公開其創造成果以利於他人有償使用,並把實施發明創造作為專利權人的法律義務,以促進技術信息交流和發明的推廣應用。
7. 技術發明和科學發明的區別
技術發明和科學發明的區別准確來是「技術發明和科學發現的區別」:
一、科學發現與技術發明的區別
科學發現與技術發明都是人類智慧和人類思維發達的體現,都是人類特有的理性和非理性相統一的思維活動和實踐活動,都是系統的知識體系。兩者並非界限分明的兩個概念,而是常常互為因果、互相促進:科學發現為技術發明提供原理理論支持,技術發明為科學發現提供試驗設備及條件。特別是在現代技術越來越多地運用科學發展的成果的當下,科學發現和技術發明之間的聯系更加密切,但盡管如此,仍然不能忽視兩者相互區別的事實,不能對兩者混淆不分。
要對這兩者加以區分,首先應該明確它們具體指的是什麼,即從定義上對兩者進行簡單的區分:科學發現是科學活動中對未知事物或規律的揭示,找到前人尚未知曉的,對於促進科學發展有重要作用的客觀存在,是對自然界中客觀存在的未知物質、現象、變化過程及其特性、規律的發現和認識。主要包括事實的發現和理論的提出,科學發現是科學進步的主要標志。基本特點有兩點:第一是前人尚未知曉的;第二是對於促進科學發展有重要作用的。而技術發明是運用自然規律和科學原理,為解決人類生產、生活中某一特定技術問題而提出創新性方案、措施的過程,也可以指最後的成果。作為一項新的技術解決方案,技術發明即發明人的一種思想、構思和設想,不管發明以何種形態表現出來,發明實質是一種創造性的智力成果。
而科學發現與技術發明之間所存在的差別是由科學與技術、發現與發明之間多方面的差別所決定的。具體說來,這種區別表現在:
1、科學與技術的相互區別:
從概念上來說,科學是主體藉助於手段和條件,揭示並獲得自然、社會、人自身固有的本質、規律的知識體系和認知活動;技術是主體藉助於手段和條件,變革客體,實現預定目的方式和機制的創造出客觀沒有的人工人造物的能力體系和創造活動。
從本質上來說,科學的本質主要體現在認識論意義上,是精神生產力,是探索自然固有的未知的實踐活動,是一種理論理性的創新,一種邏輯過程,是一種認識世界的科學方法和社會建制;技術的本質主要體現在改造、變革意義上,是直接的、現實的生產力,是在機器上實現的科學,是變革客體創造人工自然的實踐活動,一種操作過程,是從思想中引出現實,從精神中引出實在的變革客體的方法和社會建制。
從研究對象上來說,科學的對象是獨立於人類之外的自然系統,主要是認識和揭示自然界的本質、結構、性能、規律,是科學事實和科學理論的發現,它擔負的主要任務是探求自然的真理,弄清自然系統的事實和規律,解釋和預見自然事物、現象和過程,直接解決對自然的認識問題;技術的對象是人工人造自然系統,主要是改造、變革、控制自然的方式和機制,是人工自然的發明、開發、應用,它的主要任務是改造、變革和控制人工自然,直接解決對人工自然的變革、改造、控制的實踐操作問題
2、科學發現與技術發明的相互區別:
科學發現是指科學家在科學探索中,憑借智慧,以問題為導引,對科學要素進行有效整合或實驗運作,發覺、觀測、揭示出自然界固有的前所未知的以科學知識體系表現出來的科學事實、科學理論的活動,是對自然界、對事物進行認識的過程;技術發明不同於科學發現,技術發明是指技術專家在變革自然對象的過程中,憑借智慧,以知識驅動、科技推力、需求拉力為導引,對技術要素進行思維整合和實體運作,創造出具有一定結構、功能、方法的客觀沒有的人造物與技術方案,創造出自然界和社會中前所未有的東西,這是對自然界和人類生活進行改造的過程。簡而言之,一個回答「是什麼」、「為什麼」;一個回答「做什麼」、「怎麼做」;一個是認識出客觀固有的規律,一個是創造出人為的人造物。
從本質上來看:科學發現是以探索未知為目的,尋求或尋找已有的客觀存在著的而對人類來說是前所未知和前所未有的東西。這種發現是從實踐中產生思想,又使思想符合客觀實在,是使主體順應客體,並使客體在現實和思維中再現。而技術發明本質上是以把自然科學的成果轉化為直接生產力為宗旨,以改造自然、造福人類為目的,是歷史上某個時期某個人頭腦中的想像怎樣變成人類文明的進程,它是主體能動地變革、改造自然客體,使想像變為現實,使世界與我們的意圖、願望相符合的過程,是一個「我想像,我創造」的過程。
從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上來看:雖然兩者都用已知知識求解未知問題,但一個以自然存在物作為研究對象,研究的是天然自然,一個以人造存在物作為研究對象,研究的是人工自然;在研究方法上,一個更多地運用邏輯思維、發現思維,一個更多地運用形象思維、發明思維,技術發明的研究方法具有更強的實踐性、綜合性和社會性。
從結果的角度來看:科學發現的結果是發覺、觀測、揭示出自然界已存在的前所未知的以科學知識體系表現出來的科學事實、科學理論,表現為發現新事物、新現象、新特性,得出新概念、新關系、新原理、新定律,提出新假說、新理論,形成新學科。而技術發明的結果是首創或創制出自然界和社會前所未有的新產品、新工藝、新流程、新方法,成果具有可感知性和創造性。
8. 技術發明是什麼
應用自然規律解決技術領域中特有問題而提出創新性方案、措施的過程和成果。發明的成果或是提供前所未有的人工自然物模型,或是提供加工製作的新工藝、新方法。機器設備、儀表裝備和各種消費用品以及有關製造工藝、生產流程和檢測控制方法的創新和改造,均屬於發明。
特點 技術發明不同於科學發現,發明主要是創造出過去沒有的事物,發現主要是揭示未知事物的存在及其屬性。
技術發明是新穎的技術成果,不是單純仿製已有的器物或重復前人已提出的方案和措施。一項技術成果,如果在已有技術體系中能找到在原理、結構和功能上同一的東西,則不能叫做發明。
技術發明不僅要提供前所未有的東西,而且要提供比以往技術更為先進的東西,即在原理、結構特別是功能效益上優於現有技術。發明總是既有繼承又有創造,在一般情況下大都有先進性。
技術發明必須是有應用價值的創新,它有明確的目的性,有新穎的和先進的實用性。發明方案既要反映外部事物的屬性、結構和規律,又體現自身的需要。發明者創造出新產品、新工藝前,已在觀念中按功能要求預構所設計的對象,並在發明過程中不斷地按優化的功能目標來完善其方案。
技術發明又區別於實際生產和工程中的現實技術或現場技術。發明要有應用前景和可能應用的技術方案和措施,一項發明能否被應用於生產過程或工程活動,還取決於它是否能納入已有的技術系統或引起已有技術系統的革新,以及資金、設備、人力、材料、管理和市場諸方面的條件。有了發明,未必就一定有相應的產品或工藝,未必就能解決生產和工程中的實際問題。只有把發明轉化為產品研製、工藝試驗,轉化為技術革新、試生產、批量生產和推廣應用,才能成為現實技術。
類型 按創新程度不同,技術發明可以分為兩大類。
①開創性技術發明。這種發明,其新技術方案所依據的基本原理與已有技術有質的不同,又稱基本技術發明。如蒸汽機技術的發明開創了熱能向機械能的轉化,在基本原理上區別於僅有機械能轉化的簡單機械。立足於電磁感應原理的電力技術的發明開創了電能與機械能的相互轉化。從利用鏈式核反應原理到利用核聚變反應原理,可取得開創性的核技術發明。近代和現代的開創性技術發明大都以科學原理的突破為條件,自覺地應用新的科學原理來解決技術問題。科學上的許多重大突破,將會導致技術上的開創性發明。
②改進性技術發明。這種發明是在基本原理不變的情況下,對已有技術作程度不同的改變和補充,又稱改良性技術發明。如電燈中用鎢絲代替碳絲,用充氬代替真空,都是依據電熱發光的同一原理。高壓蒸汽機、汽輪機和多缸蒸汽機的發明,都是對蒸汽機技術的改進。改進性技術發明以開創性技術發明為基礎,開創性技術發明靠改進性技術發明得到完善和發展。改進性技術發明可能以新的科學發現為前提 ,但在很多情況下是靠長期的經驗積累和經驗摸索。沒有科學原理的根本性突破,也可能做出有重大價值的改進性技術發明。改進性技術發明與開創性技術發明的區分是相對的。
開創性技術發明往往導致技術系統的根本性變革,其意義重大。在技術發明中,數量最多的是改進型的。完善與基本技術有關的材料、結構、工藝和功能都會導致改進性技術發明。把一種基本技術移植、應用於多種對象,通常要求改變基本技術的某些環節,派生出另一些發明,這屬於應用改進型技術發明。把多種已有技術結合起來組成一個前所未有的系統,實現某種新的功能,往往也需要對已有技術作改進而產生一些發明,這屬於綜合改進型技術發明。對產品的形狀、構造乃至外觀設計上的創新和改進,有時也具有發明的性質。
意義 能動地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不斷地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是人類的本質特徵。人類利用天然條件創造了勞動手段和工藝,並在發明器物的過程中意識到外部世界的性質和自身的力量。
發明是技術和生產活動的起點,有了打制石器、人工取火的發明和應用,才開始了人類的物質生產和社會生活的歷史。技術變革和技術進步,生產力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 ,社會歷史的發展,都離不開發明創造。古代社會的進步依賴於石器的磨製、冶銅煉鐵、制陶曬磚和養蠶織絲等發明。18世紀的產業革命,發端於新的紡織機、蒸汽機的發明。電子計算機和一系列現代發明,從根本上改變了人們的勞動方式、生活狀況和社會面貌。人類的文明史首先是一部發明創造史。
歷史上的發明家對自己創造性活動的社會意義往往是不清楚的。他們在改進已有的器物或工藝時大都從切身的需要出發,沒有也不可能充分認識到所作出的發明的重大價值和應用後果。而且,他們通常是以業余的方式從事發明創造的。在近代特別是現代,人們日益明確地認識到發明的重要性 ,用懸賞的辦法徵求發明,用專利制度鼓勵和保護發明,發明成為專門的職業。發明家有了自己的開發研製機構和交流成就的組織,發明創造規律性的研究受到重視,發明創造教育和發明方法的培訓得到普及。現代的技術發明在自覺性、質量和數量上都有了很大提高。
技術發明要利用自然知識和科學原理,並要依靠生產和工程上的技術革新才能發揮作用。與發明相比,科學研究對物質生產更有指導意義和現實意義。但科學必須經過發明才能成為技術,技術必須有發明才能成為新的生產力,技術思想、技術方案是由知識過渡到實踐的中介,是科學轉化為生產力和工程應用過程中的關鍵環節。
發明與專利 為了推動發明及其應用,國家以法律形式把發明確認為專利。在一般意義上,人們在技術活動中作出的有新穎性、先進性和實用性的創造和改進都屬於發明;由國家和法律所認定的發明則與之不盡相同。專利法要求的發明有新穎性,僅指提出了尚未公開的或前所未見的技術方案,有時只要求在本國有這種新穎性,這與技術發展史上的前所未有是有區別的。專利法所說的發明的先進性是指新方案比原有技術有顯著進步,而不是細微的改進。新穎的外觀設計也受法律的保護,可取得專利,但通常不認定為發明。專利法在判別發明的實用性時,包含社會價值和國情的考慮,對於違反國家法律、社會公德或妨害公共利益的發明創造,不授予專利權。對於葯品、食品、核物質、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方法等方面的發明,一般不授予專利。
技術發明是有價值和使用價值的成果,專利把發明的商品屬性以法律形式固定下來,使之成為不得無償佔有的財產,從而保護發明者的利益。專利還要求發明者公開其創造成果以利於他人有償使用,並把實施發明創造作為專利權人的法律義務,以促進技術信息交流和發明的推廣應用。
發明的產生 每一個時代的技術發明都與當時的社會生產力水平和科學技術狀況密切相關,並且取決於發明者的素質、能力和思維方式。
滿足並符合社會需要是作出技術發明的基本條件。社會需求的增長提出新的技術目標。原有的技術手段同新的技術目標的矛盾,推動和激勵發明。在技術活動中,由於知識和經驗的積累、綜合,也會導致創新的技術構想和發明,新的技術成果又能引發出新的需求,並有助於新發明的推廣應用。
發明是創造性的腦力勞動,新的技術方案往往要經過多次、幾十次乃至幾百次的試驗,克服許多困難和挫折才得以形成。勇於獻身、堅忍不拔、刻苦鑽研和勤於實踐,是發明者的基本素質。
新的技術構思和技術方案的提出,以深刻理解已有技術的機制和洞察其症結為前提,而深刻的理解和洞察力取決於充實的知識背景。隨著技術發明難度的增大,對知識的需求程度也愈高,不僅要有一般專業知識、跨專業知識,還要有雄厚的基礎科學理論知識和數學知識。
發明就是要標新立異乃至異想天開,把似乎不可能的事轉化為現實,而不拘泥於陳規。創造性思維能力的發揮,在醞釀形成新設想的過程中有特殊重要的意義。想像、猜測 、直覺、靈感與創造密切相關。
一種技術目標可能以不同的技術手段達到。為實現某種功能要求的技術發明,往往也有幾種方案,每種方案又可能包括若干可供選擇的子方案。發明者既要有廣闊的視野,又要善於根據功能價值關系、資源環境等綜合因素,對多種技術方案作出比較、篩選和驗證。形成和確定新的技術方案 ,要以科學的思維方法為指導。技術發明的經驗總結,有助於科學技術方法論的完善和應用。
9. 技術發明的發明與專利
為了推動發明及其應用,國家以法律形式把發明確認為專利。在一般意義上,人們在技術活動中作出的有新穎性、先進性和實用性的創造和改進都屬於發明;由國家和法律所認定的發明則與之不盡相同。專利法要求的發明有新穎性,僅指提出了尚未公開的或前所未見的技術方案,有時只要求在本國有這種新穎性,這與技術發展史上的前所未有是有區別的。專利法所說的發明的先進性是指新方案比原有技術有顯著進步,而不是細微的改進。新穎的外觀設計也受法律的保護,可取得專利,但通常不認定為發明。專利法在判別發明的實用性時,包含社會價值和國情的考慮,對於違反國家法律、社會公德或妨害公共利益的發明創造,不授予專利權。對於葯品、食品、核物質、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方法等方面的發明,一般不授予專利。
10. 科技發明有哪些
造紙術
造紙技術的發明,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傑出貢獻之一。版
大約在3500多年前的商朝,我權國就有了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稱為甲骨文。到了春秋時,用竹片和木片替代龜甲和獸骨,稱為竹簡和木牘。甲骨和簡牘都很笨重,戰國時思想家惠施外出講學,帶的書簡就裝了五車,所以有學富五車的典故。西漢時在宮廷貴族中又用縑帛或綿紙寫字。縑是細絹、帛是絲織品的總稱吏一方縑帛上寫字時,便於書寫,不但比簡牘寫得多,而且還可以在上面作畫,但是價格昂貴,只能供少數王宮貴族使用。公元前2世紀西漢初期已經有了紙。
發明人
東漢和帝元興元年(公元105年),蔡倫在總結前人製造絲織晶的經驗的基礎上,發明了用樹皮、破漁網、破布、麻頭等作為原料,製造成了適合書寫的植物纖維紙,才使紙成為人們普遍使用的書寫材料。被稱為「蔡侯紙」。
蔡倫只是改進造紙術,而不是紙的發明人。
造紙術在7世紀經朝鮮傳到日本。8世紀中葉傳到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到12世紀,歐洲才仿效中國的方法開始設廠造紙。
發明地點
洛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