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藝術
『壹』 為什麼人們要創造藝術
隨著社會的發展,藝術創作的目的也是有所變化,在不斷發展的。在人類社會的萌芽階段,主要是因為巫術宗教而進行藝術活動,在人類社會的早期,為了要為國家機器服務,就會有因為倫理教化的原因而藝術,隨著社會的發展,藝術創作主體及觀眾個人修養的不斷提高,就逐漸產生了審美心理,也就是為藝術而藝術。當然,藝術創作還會受到政治、軍事、認知(傳神、體道)等各方面因素的影響。
藝術創作目的:
1、巫術宗教(人類社會的萌芽時期)
中國文化中始終存在著巫術的傳統,尤其是在先秦時代,巫術與政治和社會均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國之大事,在祀與戎」 —《左傳·成公十三年》,意思是國家的大事,重在祭祀和軍事。「巫,祝也。女能事無形,以舞降神」—《說文解字》,意思是:巫術,是與鬼神交通的方法,是巫女幻想利用巫術對神靈進行控制的手法。巫術作為一種原始宗教,不僅相信各種超自然的神秘力量(天地人鬼神)的存在,而且相信可以藉助一定的方法和手段(卜、祝、祭祀或者相應的歌唱、舞蹈等儀式)認識掌握那種超能力。這種巫術的觀念是我國古代天人合一、天人感應等思想的源頭,在這種巫術觀念的影響下,以描繪事物和人、神、鬼等形象為主要特徵的繪畫就很自然的被賦予了某種神奇的力量和神秘的作用。
這是商代前期的,饕餮乳釘紋方鼎,饕餮是一種想像中的神秘怪獸,由於饕餮是兇猛的魔獸,具有強大的力量,因此被北方很多少數民族當作附身符,把它的圖紋刻在器具,食皿上,認為這樣就可以藉助饕餮強大的力量,不被其他猛獸所吞噬。古人認為,龍能招雨,桃人(茶神)能捉鬼,老虎避凶,因而刻畫其形象來達到趨利避害的作用。
戰國的帛畫《人物龍鳳圖》和《人物御龍圖》描繪了墓室主人在騰龍舞鳳的接引下向天國飛升的景象,追悼和超度亡靈,在宗教儀式中是非常神聖的。顯然,作為承擔導引墓室主人靈魂升天重任的帛畫,其庄嚴肅穆的宗教圖式功能是第一位的。
2、教化倫理(人類社會早期以來)
在周代禮制制度和戰國儒家理性主義產生之後,巫術作為中國早期社會國家意識形態的地位和作用都有所消弱,取而代之是一種人本主義和道德主義的理想和態度。這種道德主義的看法認為,繪畫可以區分善惡,使人棄惡從善,相信繪畫可以起到教化或者勸誡的作用。「夫畫者,成教化,助人倫,窮神變,測幽微,與六籍同功,四時並運,發於天然,非繇述作 」—《歷代名畫記》 「成教化, 助人倫」就是通過教育文化改變人的自然本性,使其獲得社會化的倫理規范的約束;幫助建立人與人之間的倫理關系和秩序。 教化倫理功能即使是在現在社會還是存在的,例如每年以選的感動中國十大人物,勞模以及各個行業的模範,都是想給普通大眾樹立一個怎麼的標准。
《女史箴圖》則是規勸、教育宮中婦女遵守封建倫理道德,宣揚對主當忠,對神當敬,對夫當從的女性箴條。南齊的謝赫在《畫品》中也曾說「圖繪者,莫不明勸誡,著升沉。千載寂寥,披圖可鑒」這句話的大意是,繪畫可明勸戒、教誨人民;可記載歷史沉浮興衰,千古之事都可在圖畫中見到。在謝赫的觀點中,繪畫還是一宗歷史文獻,具有總結歷史得失和教訓的作用。如漢唐時代的人物畫,是稱頌聖賢的君主和賢惠的王後,如唐初閻立本的《歷代帝王圖》,以及表彰治國安邦的忠臣良將,如東漢的《凌霄閣二十七賢肖像》,還有描繪歷史上的昏庸的帝王來勸戒後世的人民。「古人圖畫,無非勸誡」—米芾,這既指五代兩宋之前存在著大量「勸誡」繪畫的事實,也指,自戰國,尤其是兩漢以來就有的道德主義的繪畫觀。
3、審美心理(尤其是人類社會發展的中後期)
繪畫想要完成它的目的,並非抽象說教,而是通過喚起人的道德情感來達到樹立道德意識的目的,表明,繪畫已經具有描繪形象、傳達觀念、表現情感的多種可能。也就是張彥遠所說的「愉悅性情」「自娛」的目的 。魏晉南北朝時期,隨著國家的分裂以及儒家的式微,有限個體自身的生存問題變得比維系國家社會穩定的倫理綱常更重要,對人的個性解放和精神自由有莫大影響的玄學和佛道思想,已經成為文人士大夫樂於汲取的養分。
「聖賢映於絕代,萬趣融其神思,余復何為哉?神之所暢孰有先焉!」—宗炳《山水畫序》指的完全是一種審美心理活動,而所謂的神暢,則有使精神得到解放的意義。 宋代興起的文人畫,則更多的反應了文人士大夫的精神狀態和審美理想,追求個體精神解脫和自由的思想,立足的是個人情感的表現。
『貳』 人類為什麼創造了藝術
因為人類在漫長歲月的勞動中,鍛煉了手的靈巧,發展了腦的思維能力和審美意識,在這個基礎上,隨著精神生活的需要,創造了各種藝術。
『叄』 藝術想像的目的為什麼是在於創造藝術真實
藝術的想像和幻想目復的在於創造制藝術真實,審美地反映真實的人生,即使採用變形的藝術手法處理,或者採用荒誕的表現形式,仍然是主體精神的折射,其根源仍然是豐富多彩的現實世界。藝術家在某種意義上僅把自己經營出來的世界當作一種精神寄託,區別於現實。
『肆』 人類為什麼要創造藝術美
藝術為人生而存在的.人生如一片浩瀚的海,人生如一支高亢的歌,人生如一幕悲壯的劇。在人生的大舞台上,人類一代又一代地演繹著生命的壯烈與悲慘、崇高與卑微、偉大與平凡。
不同的人創造不同的人生,創造各自的生命奇跡。然而,不同的人生卻有著共同的追求,這就是對美和藝術的追求。從蒙昧的遠古到華麗的現代,從個體生命到人類族群,人類在不懈 地追尋一個精神的家園,一個心靈的故鄉,用紀伯倫的話來說,也就是 「尋覓心靈世界的芳草地。」人類的哲人,就是懷著一種鄉愁的沖動執著 地為世人尋找精神家園和心靈故鄉的人。最終,這「家園」,這「故 鄉」,這「芳草地」終於找到了
『伍』 什麼是藝術創造力
創造力,是人類特有的一種綜合性本領。一個人是否具有創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嶺。它是知識、智力、能力及優良的個性品質等復雜多因素綜合優化構成的。創造力是指產生新思想,發現和創造新事物的能力。它是成功地完成某種創造性活動所必需的心理品質。
藝術的要旨就是創造性,只有創造性的藝術才稱得上是真正的藝術。一件藝術品的誕生,是創造者從事創造性活動的結果,一切文化藝術領域的創造性活動是創造者藝術個性和精神的自然延伸。藝術的本質在於它能將我們身邊隨處可見的尋常之物表現的異乎尋常。它充分賦予慣常所見的庸俗之象以特別打動人心的力量。這些都是與藝術的創造性分不開的。一件成功的藝術作品從思維雛形、製作過程到視覺呈現,集合了創造者自身的創造力。沒有創造性的藝術作品是無生命力的。它難以從根本上動人心魄,也就失去了藝術本身的價值。
『陸』 創新藝術包括哪些
藝術傳播即指藉助於一定的物質媒介和傳播方式,將藝術信息或作品傳遞給接受者的過程。 藝術接受即指在傳播的基礎上,以藝術作品為對象、以鑒賞者為主體,積極能動的消費、鑒賞和批評活動。 以往從藝術作品到藝術欣賞,大多採用簡單的、直接的傳播方式,傳播的意義並未引起人們的關注,這主要是由於生產力水平及科技水平的局限,致使傳播功能落後,未能對藝術活動產生較大的影響。而在近百年、特別是近幾十年來,世界科學技術的迅捷發展對於藝術活動產生了巨大影響。電子技術、衛星技術、計算機技術等高新科技的發展以及在文化藝術領域的廣泛應用,使藝術傳播方式和功能獲得重大進展。它不僅使影視藝術成為當今最具有大眾性的藝術樣式,同時也將其中許多表現形式和傳播方式影響到其它藝術樣式,視像技術的優越性功能得到充分的體現。藝術傳播在當代藝術活動領域,已經顯示出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對於藝術品的傳播形式、規模、速度、周期、增殖量大小,以及對於接受者的接受方式、欣賞情趣等,都具有極大的影響。 藝術的接受,包括藝術的消費、鑒賞和批評,是藝術活動的終點,也是藝術家及藝術作品內在價值獲得最終實現的根本途徑。藝術接受者的鑒賞與批評活動具有很強的主體性意義,它既是對於藝術作品的審美認知、詮釋和創造,同時也是與藝術家的精神交流和對話。藝術接受還可以對藝術家乃至客體世界予以精神性反饋,從而實現藝術活動與社會活動的聯結,使藝術活動融於人類社會活動的宏大系統中,並在其間發揮權極的作用。 是門類藝術與哲學、美學、文化學、社會學、心理學、傳播學、人類學、比較學、藝術史學等相結合的學科。從藝術本質、藝術起源、藝術發展、藝術創造、藝術鑒賞、藝術傳播等各個方面,探討人類藝術發生與發展的規律,未來的走向及變化。美術傳播的理論與歷史研究方向更著眼於美術領域中的大眾傳播,研究在新媒體背景下,美術作為傳播信息和傳播載體的種種問題。
『柒』 藝術是如何給人創造力
藝術創造力指創造藝術品所需要的綜合心理素質。它包括創造藝術品的具體方式和必要的個性心理特徵。從靜態方面來看,藝術創造力主要包括藝術觀察力、藝術感受力、藝術想像力和藝術傳達能力等,是這諸種能力的綜合作用。
創造力,是人類特有的一種綜合性本領。一個人是否具有創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嶺。它是知識、智力、能力及優良的個性品質等復雜多因素綜合優化構成的。創造力是指產生新思想,發現和創造新事物的能力。它是成功地完成某種創造性活動所必需的心理品質。例如創造新概念,新理論,更新技術,發明新設備,新方法,創作新作品都是創造力的表現。創造力是一系列連續的復雜的高水平的心理活動。它要求人的全部體力和智力的高度緊張,以及創造性思維在最高水平上進行。 同時也有同名書籍《創造力》。
『捌』 怎樣理解音樂是再創造的藝術
音樂藝術既生動、鮮明,又飄渺、抽象;既無需藉助詮釋、譯述而能給人以直接的感受,又往往令人覺得深邃高遠、撲朔迷離、難以言狀。因而這種具有廣泛群眾性的藝術,又常常被人說"聽不懂",尤其是一些器樂作品。音樂何以這樣感人?它怎樣表情達意?繁復的品類樣式有哪些分辨的線索?解決這些問題,既需要感性的積累,也需要理性的把握。正是:感受到的東西不一定能夠很好地認識;只有認識了的東西才能更好地感受它。
音樂--作曲家精心譜寫的作品,經過表演家精心唱、奏而呈現在聽眾面前,並被聽眾感受到的音樂,實際上是一個特定的音響過程,一個多種要素結合一道,涵載著一定生活內容、思想感情的,活躍、流動、組織有序的音響過程,它續續揚揚,作用於人們的聽覺,引發人們種種相應的生活、情感的體驗和聯想,使人隨之步入藝術審美境地,並從中獲得某種精神享受和滿足。由這段概述引申開去,我們從四個方面對音樂的主要藝術特徵,加以簡要剖析。
一、音樂是聲音的藝術;作為音樂藝術物質材料的聲音,是一個超脫了自然原型的特殊的音響體系
這一點是音樂具有與其它藝術不同的種種特殊性的根源所在,也是音樂諸多藝術特徵生成的根源所在。音樂不同於口技,不同於戲劇、影視中的"音響效果",音樂是一種表現力極強的、獨特的藝術品種。這首先由於它賴以存在的物質材料,不是一般意義的聲音;是人在漫長的歷史實踐中,經過反反復復的選擇而留取下來的,經過多方面加工組織起來的一些特殊的聲音,它們源於自然界和社會生活,但又超脫了"自然客體"的屬性。譬如,從高低方面講:太高太低的、不易清晰聽辨和不便准確控制的聲音,都被陸續淘汰,留下來在音樂中使用的,大體上就是現在的鋼琴上所能奏出的那88個音。這88個音各有自己固定的音高;由低至高依次排列起來,成為"音列"。音列中的音根據振動頻率的倍數關系,被劃分成若干"組"。每組--即每一個"八度"之中,按高低相等的距離,分設12個半音,其中有7個音被稱為"基本音級"(如鋼琴上的白鍵音),另5個音被稱為"變化音級"(如鋼琴上的黑鍵音,7個基本音級分別命以固定的名稱--C、D、E、F、G、A、B,這就是"音名"。變化音級的名稱,按基本音級加註"升""降"來稱謂。如"升C"(#C)、"降D"(b D),"升D"(#D)、"降E"(bE)等等。
為了歌唱方便,各音還命有"唱名",這便是:"Do、Re、Mi、Fa、Sol、La、Si"。構成"音列"等等還只是音在高低方面的初步組織。音列中各個音間距離相等,每個音都有等同的意義,而這種相互等同、各自孤立的音是不能表達音樂思想、感情的。因此需要進一步組織:以某一個音為穩定音,其它若干音依不同的傾向關系與穩定音聯結成一個體系--調式。
調式種類很多,現在廣泛使用的調式有:西洋大、小調式;中國漢族五聲調式,其它民族調式等。調式體系中的音叫做"調式音級"。
調式音級除了按各自級數稱謂--二級音、三級音、四級音、五級音……--之外,還分別命有專用的名稱,如大小調式各組音分別稱為:"主音、上主音、中音、下屬音、屬音、下中音、導音"。
調式體系中的各個音級之間,已不再僅僅是單純的音高關系,同時還構成了旋律和音程的關系。在調式音級穩定與不穩定的基礎上,進而將旋律、音程在縱向與橫向方面相結合,形成多聲部--和聲、復調……以上是對音在高低方面的一些選擇和加工。同時,在長短方面進行加工,組成節奏、節拍體系;在音質、音色等方面進行選擇加工,形成"樂種"、"聲種"、"聲部"、"樂器組"等等不同意義上的各種分體系。經過這諸多方面的選擇、加工而構成的"音樂音響"總體系,其聲音的優化程度、美化程度、可操作程度;運動中的穩定與不穩定、平衡與不平衡、緊張與舒緩等內在的動力和邏輯、色彩、力度等等--一整套表現性能,不僅具備了,而且完善、強化起來。對它的掌握和運用,愈益能夠體現人的自覺的意願和要求。這樣的聲音,也只有這樣的聲音才成為了音樂藝術的物質材料。
二、音樂是時間的藝術;音樂藝術的展現要在一定的過程中完成
音樂藝術特別生動活躍,特別具有"動人也切""入人也深"的感染力量。為什麼?古希臘哲學家、美學家亞里士多德就曾這樣思考:為什麼音樂的表現力比色彩大如許之多?結論是--因為它是時間性的。事物在運動中存在,人在運動中生活,人對事物的感受和認識有一個過程,人的思想感情的深化、發展也在過程中實現,因此,通過聲音運動過程來展現的音樂藝術,對反映運動著的事物,表達發展、深化的思想感情,有著特殊的適應性。調轉過來,在欣賞過程中音樂的這種"特殊的適應性",便轉化為特殊的感染力。例如:欣賞一幅攝影或繪畫作品《晨曦》:廣闊的近景、遙遠的天際,金黃與緋紅的光芒塗抹著朝霞、鋪灑向大地。構圖簡潔、明快,形象活潑、爽麗。從建築物的輪廓、路面的凈潔以及道旁的花草、人物的眉宇之間,都可以看到脈脈生機、欣欣向榮。然而,這晨曦中的大地怎樣地在醒來,勃勃生機又怎樣地在涌動……要進一步真切地感受這些,則需欣賞者發揮想像力,將自己身置其境,並使畫面上的一切活躍起來去體味。可是欣賞音樂作品情況便不同了。譬如聽挪威作曲家格里格《培爾·金特》第一組曲(作品第46號)中的第一曲《朝景》:長笛在中高音區奏出一個四小節的樂句,柔和的68節拍,明亮的E大調,清瀅流動的旋律線……明徹的音色、委婉的曲調,在木管組長音的襯托之下,顯得格外甘美,令人心曠神怡。接著,這一旋律由雙簧管降低8度在中音區奏出,襯景長音改由弦樂組擔任。隨後,這兩句音樂上移大三度,在#G大調上重復。經過在B大調短暫停留過渡,這一旋律又由整個弦樂組在E大調上奏響。曲調引伸,音區擴展,織體綿延,和聲、調性的轉換等等,這一切融成一體,注入人們的心田。於是,人們感受到的不是一個靜止的"朝霞滿天"的畫面,而是個有變化的過程,"光線"在變,"色彩"在變,"溫度"在變,由太陽"吐露微明"到"噴薄欲出"到"冉冉升起",勃勃生機也由萌動、積蘊到習習涌動……這些感受獲得於一個過程,這一過程也正是音樂展現的過程,二者同步。
音樂藝術有一種引人"介入其中"的力量。這是因為音樂的律動和起伏,會自然誘發人體運動機制產生變化、與之相應。一支隊伍集合起來出發行進,沒有人喊"一二一",眾人的腳步自然走不齊。倘若此時,有一支軍樂曲奏響,它節奏鮮明、雄壯有力:過一會兒請看,人們的腳步隨著這樂曲的進行,已經整齊劃一。人們都有這樣的體驗:在聆聽音樂的過程中,不僅注意力集中於它,而且肌肉、肢體、喉嚨、牙關以至循環系統、呼吸系統都會隨著它而張弛。身體運動機制的活動、變化,又直接作用於情緒使之興奮、波動。所以,沒有任何一種藝術能夠像音樂這樣:可以在一個短暫的時間內,使眾多的人按照同一意向感奮起來,而且可以達到那樣強烈的程度。正因如此,任何一個國家、一個軍隊,都要搞軍樂、軍歌、進行曲和其它能夠統一步調、鼓舞士氣的音樂。近幾年,我國社會音樂生活中突出的問題之一便是品類失衡。希望有更多更好的反映人民奮發進取、建設"四化"的內容,明快嘹亮、催人振奮、鼓壯威風的音樂作品和表演。這是群眾的呼喚,人民的呼喚,也是時代的呼喚。
三、音樂是表現的藝術;所謂"音樂形象"是形成於頭腦中的形象,是感情化、性格化的形象
表現藝術是相對於再現藝術而言的。這兩類藝術都反映生活、表達思想感情,不同的是:再現藝術反映生活要模仿、復現客觀生活的形態,創造"看得見摸得著"的藝術形象,通過具體的形象來達意抒情。表現藝術則是將來源於客觀生活的思想感情,直接地披露出來。音樂是典型的表現藝術。音樂的音響是感情的直接載體。涵載著感情內容的音樂,給人的感受是直接的,或者也可以稱為是"直觀的"。人們在從音樂音響中直接獲得相應感受的同時,會生發種種想像,這想像可能浮現為具體的"畫面"、"圖景"、"情境"……生動、活躍的想像,反過來可以強化自己的音樂感受,但音樂自身卻沒有也不可能提供任何實實在在的可視的形象。例如,欣賞偉大的波蘭作曲家肖邦的鋼琴作品《C小調練習曲》(作品第10號之12)時,你可以聽到:八小節強烈、激憤的引子過後,左手奏出急速上下奔騰、持續不斷的音流,有如狂風咆哮;右手奏出帶有附點節奏、急促有力的旋律,傳遞著激越奔放的情緒,氣勢恢弘。隨著音樂發展,情緒愈加高漲,一瀉千里,強勁的藝術感染力撼動著人們的心弦。如果,聆聽這音樂的聽眾,對作曲家肖邦崇高的愛國主義品格、熾熱的民族情感有所了解,又知道這首樂曲寫於1831年波蘭起義失敗之後,那麼他的欣賞活動會更加主動積極,進而捕捉到更多的東西,碰擊出更多的"火花"。當然,對作品中藝術主人公的英雄性格,痛苦、不安、憤怒、激昂,對其為祖國的悲劇而感發的慷慨的斗爭精神,也會有更加深切的感受。然而,不論聽眾欣賞過程怎樣積極,藝術主人公卻不因此而真的呈現在舞台上。演奏這一樂曲的鋼琴家也不是英雄"角色"的扮演者,他只在演奏,把作者的、作品中的情感,化為自己的情感,直接、傾心地表現給聽眾。
四、音樂是再創造的藝術;音樂的表現有穩定性的一面,又有演繹性的一面
歌譜、樂譜是記載音樂的符號。把用符號記載的音樂變為實際音響的音樂,需要通過演唱、演奏,這唱、奏表演即被稱之為"二度創作"。二度創作可以無數次地進行,而每次唱、奏,無論對於譜面的原作來講,還是對於前次的表演來說,都不是"復述"或"重播",而是對作品的一種再創造。再創造是積極的,包含著演奏、演唱者對作品的再理解;對作者藝術表現意圖的再領會和技術、藝術上的再處理、再發揮。因此,音樂表演被看作是"對作品的解釋"、"對作品的表現";也因此優秀的演唱、演奏者被稱為"表演藝術家"。
藝術貴在獨創,二度創作同樣貴在有獨到的處理。同是貝多芬《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作品第61號),海菲茲和大衛·奧依斯特拉赫兩位世界著名的小提琴家的演奏,在音色、力度和若干細部的處理上,有很大差別,反映著兩位演奏家對作品表現的不同,演奏風格的不同。不論是更加酣暢明麗(前者),或是更加濃郁深情(後者),都使人獲得很高的藝術享受和滿足。因而,人們絕不緣於他們演奏的各有不同而取此舍彼或厚彼薄此,相反人們會把它們視為同樣珍貴的兩種版本、兩種範例。
樂隊演奏也是這樣,同是德沃夏克的《e小調第九交響曲》("新世界",作品第95號)由托斯卡尼尼指揮演奏的,與卡拉揚指揮演奏的,與小澤征爾或李德倫指揮演奏的,各有藝術表現上的明顯差異,各有獨到的意趣和價值。於是人們可以發現一種現象:美術鑒賞家、收藏家以持有原作、原件為顯貴,而不以握有多種臨摹品為榮;相反,音樂鑒賞家、收藏家則以藏有諸多名樂隊、名指揮、名演奏演唱家的音響品為富有。其原因就在於臨摹是復制;而後者,作品雖是一個,但每人、每次的表演都是一種再創造;各有獨到之處的(音響)版本,都別有自己的藝術價值。從音樂這一特點的角度來看,廣泛流傳下來的音樂作品,大都已不是或者根本就不曾是嚴格意義上的"原件""原版"。
音樂藝術得以在人們不斷進行二度創作的過程中,不斷有新的智慧、才華、創造性注入其間,因而具有永不凋謝的生機。音樂藝術之所以特別鮮活,也得益於它流傳在不斷的再創造、再豐富的基礎之上、過程之中
以上所述是音樂藝術的四個基本特徵。沿此線索,深入進去、體味開來,可以領會到音樂與姊妹藝術之間是怎樣相互通聯、又怎樣相互區別的。音樂所特有的表現手段、技法、規則、方式等等,也無不根植於此
『玖』 繪畫是在幾維空間中創造藝術呢
有二維的,平面抄畫。
有三維的,立體畫。
也有四五維的,就是那個畫了很多鍾,還有馬……還扭曲的。
科學在發展,畫畫藝術也可以跟科學同步,有些時候覺得是種風氣吧,若不崇尚科學,要人這么畫確實挺勉強的。
但是人類是在三維空間里作畫的(這么說也不夠准確,但我們身處的空間,在我們看來是三維的)。
『拾』 簡述什麼是藝術創造主體
藝術創造主體——藝術家,是人類審美活動的體驗者和實踐者,也是審美精神產品的創造者和生產者。他們通常具有獨立的人格和豐富的情感,掌握專門的藝術技能與技巧,具有良好的修養和突出的審美能力。他們的生命在於創造。同時,藝術家又是具體的和社會的人。藝術家的生命在於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