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新型創造 » 新型農業經營體系

新型農業經營體系

發布時間: 2020-11-23 16:08:10

㈠ 如何理解新型農業經營體系

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的核心,就是信息化,產業化。
農業經營種植重視的是機械化集約化。
現在農業經營的重點是產業鏈最大化原則,即最大限度的拓寬產業鏈
也就是從種植業拓展出來的加工業,服務業等
這樣才能最大化的發揮出農業體系的優勢,獲取最大效益
現階段推進農業經營體制創新、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總的思路應是「守住兩條底線、抓住兩個著力點」。「守住兩條底線」,一是要守住維護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這條底線。任何形式的農業經營體制創新,都必須以賦予農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經營權為邏輯起點,先還權賦能,再流轉集中。任何形式的農地流轉,都必須依法、自願、有償。二是要守住提高土地產出率這條底線。擴大農業經營規模不能以犧牲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為代價。應通過農業經營體制創新,實現農業勞動生產率、土地產出率和資源利用率同步提高。「抓住兩個著力點」,一是要抓住培育新型經營主體這個著力點。對小規模兼業農戶,應引導他們採用先進科技和生產手段,增加技術、資本等生產要素投入,不斷提高集約化水平;同時,應更加註重扶持專業大戶、家庭農場,不斷提高專業化、規模化水平。公司制農業有其比較優勢和發展空間,既不應無原則地鼓動,也不應一味地排斥。二是要抓住發展多元服務主體這個著力點。今後應更多地依靠公益性服務體系和多元化的經營性服務組織。農民合作社具有雙重屬性,有的農民合作社已發展到土地入股、興辦農產品加工和流通實體,開展生產經營活動,這類合作社就是「新型經營主體」;有的農民合作社主要是為入社農戶提供技術指導、農資采購、產品銷售等服務,入社農戶仍是獨立的生產經營主體,這類合作社就是「新型服務主體」。無論哪類合作社,都應讓農民得到比未入社時更多的實惠。唯其如此,合作社才有生命力。

㈡ 什麼是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為什麼要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013年黨的十八大報復告提出,制要堅持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依法維護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構建集約化、專業化、宅基地使用權,發展多種形式規模經營、組織化,培育新型經營主體、集體收益分配權,發展農民專業合作和股份合作,壯大集體經濟實力、社會化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

㈢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有哪些經典理論

給你舉幾個例子:
1:農機農藝相結合
2:農業產業鏈拓展理論
3:農業服務一體化理論

㈣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運行的主要模式有哪些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運行的主要模式有: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等。

新型農業經營體系:
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是對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豐富發展。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是我國農村改革取得的重大歷史性成果,是廣大農民在黨的領導下的偉大創造,適合國情,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符合農業生產特點,能極大調動農民積極性和解放發展農村生產力,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業農村歷史性變化提供了堅實制度基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毫不動搖長期堅持。這種基本經營制度,是在農村改革的偉大實踐中形成的,並在農村改革的深化中不斷豐富、完善、發展。構建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就是適應發展現代農業需要,著力在「統」和「分」兩個層次推進農業經營體制機制創新,加快農業經營方式實現「兩個轉變」。
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充分體現了發展現代農業的客觀要求。國際經驗表明,現代農業需要相適應的經營方式,集約化、規模化、組織化、社會化是現代農業對經營方式的內在要求。合作社在傳遞市場信息、普及生產技術、提供社會服務、組織引導農民按照市場需求進行生產和銷售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是組織和服務農民的重要組織形式,發達國家農民普遍參加合作社。發展現代農業、實現農業現代化,是我國農業發展的重要目標。構建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使農業經營方式更好體現集約化、規模化、組織化、社會化要求,有利於加快我國現代農業發展、推動農業更好更快實現現代化。
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是應對當前農業經營方式面臨新挑戰的有效舉措。當前我國農村正發生深刻變化,農業經營方式面臨諸多新挑戰,經營規模小、方式粗放、勞動力老齡化、組織化程度低、服務體系不健全是突出表現。構建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大力培育專業大戶、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多種形式的農業規模經營和社會化服務,有利於有效化解這些新問題和新挑戰,保障我國農業健康發展。

㈤ 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是什麼」和「不是什麼」

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核信息化產業化
農業經營種植重視機械化集約化
現農業經營重點產業鏈化原則即限度拓寬產業鏈
種植業拓展加工業服務業等
才能化發揮農業體系優勢獲取效益

㈥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什麼時候提出的

2013年黨的十八大報抄告提出,要堅持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依法維護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壯大集體經濟實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和股份合作,培育新型經營主體,發展多種形式規模經營,構建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

㈦ 如何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

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
總的思路應是「守住兩條底線、抓住兩個著力點」。

「守住兩條底線」,一是要守住維護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這條底線。任何形式的農業經營體制創新,都必須以賦予農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經營權為邏輯起點,先還權賦能,再流轉集中。任何形式的農地流轉,都必須依法、自願、有償。二是要守住提高土地產出率這條底線。擴大農業經營規模不能以犧牲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為代價。應通過農業經營體制創新,實現農業勞動生產率、土地產出率和資源利用率同步提高。「抓住兩個著力點」,一是要抓住培育新型經營主體這個著力點。對小規模兼業農戶,應引導他們採用先進科技和生產手段,增加技術、資本等生產要素投入,不斷提高集約化水平;同時,應更加註重扶持專業大戶、家庭農場,不斷提高專業化、規模化水平。公司制農業有其比較優勢和發展空間,既不應無原則地鼓動,也不應一味地排斥。二是要抓住發展多元服務主體這個著力點。今後應更多地依靠公益性服務體系和多元化的經營性服務組織。農民合作社具有雙重屬性,有的農民合作社已發展到土地入股、興辦農產品加工和流通實體,開展生產經營活動,這類合作社就是「新型經營主體」;有的農民合作社主要是為入社農戶提供技術指導、農資采購、產品銷售等服務,

㈧ 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內容主要包括哪些

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關鍵任務是加快體制機制創新,讓廣大農民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共同分享現代化成果。具體來看:一是以 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為前提,加大政府對農業的投入和保護力度,加快土地、資本、人才等生產要素的市場化改革配置,營造農業創業與就業 的良好環境;二是毫不動搖地堅持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堅持農民的主 體地位和首創精神,維護農民土地和集體資產權益;三是要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使土地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流轉;四是要加快 要素市場改革,滿足新型主體對要素市場發展的需求;五是完善土地 流轉政策措施,建立健全土地流轉市場和服務體系,創新農業新型經營主體成長和發展機制。

㈨ 如何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

第一,家庭經營是我國農業經營的基本形式,農戶始終是農業生產的主體。以家庭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是我國農業經營的基本制度,這一點必須牢記。現在一提到規模化、集約化,有人就認為家庭經營是小農經濟,不符合現代農業要求,或者簡單地與農業發達而又人少地多國家的規模經營相比較,要求單一大公司、大農場經營。這是在規模化經營上脫離實際的片面化、簡單化。

事實上,從我國農業經營的實踐來看,家庭經營既適合分散經營,30多年來農業發展的巨大成就、糧食九連增就是在家庭承包經營基礎上創建的;也適合日益擴大、延展、推廣的農業規模經營,這些年越來越多的專業種植戶、家庭農場和專業合作組織的出現,不僅在更大程度上提供了越來越充裕的農產品供給,也更好地保證了農產品食品質量安全,是符合我國國情的現代農業經營模式與經營體系。尤為重要的是,我國人多地少的情況在相當長的時間內無法改變,目前城鎮化率雖然超過50%,農村人口仍然高達數億,農業家庭經營既是農業生產的基礎,也是農村穩定的基礎。

第二,傳統的家庭分散經營體制必須創新。最近幾年,勞動力短缺的現象正在由工廠向農村蔓延。一方面,在工業化、城鎮化快速推進的背景下,大量農村勞動力持續向外轉移,不少地方已經出現農忙季節缺人手、務農勞動力老齡化和農業兼業化、副業化的現象,加上農業比較效益相對較低、勞動強度相對較大,對農業勞動力形成「擠出」效應,「誰來種地」開始成為現實壓力和挑戰。這就迫切需要創新農業經營體制,培育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

熱點內容
美發店認證 發布:2021-03-16 21:43:38 瀏覽:443
物業糾紛原因 發布:2021-03-16 21:42:46 瀏覽:474
全國著名不孕不育醫院 發布:2021-03-16 21:42:24 瀏覽:679
知名明星確診 發布:2021-03-16 21:42:04 瀏覽:14
ipad大專有用嗎 發布:2021-03-16 21:40:58 瀏覽:670
公務員協議班值得嗎 發布:2021-03-16 21:40:00 瀏覽:21
知名書店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9:09 瀏覽:949
q雷授權碼在哪裡買 發布:2021-03-16 21:38:44 瀏覽:852
圖書天貓轉讓 發布:2021-03-16 21:38:26 瀏覽:707
寶寶水杯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5:56 瀏覽: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