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破壞論
1. 戰爭破壞文明 辯論稿
伊拉克戰爭將對人類文明遺址造成破壞
劉健
伊拉克戰爭爆發後,作為古代兩河流域文明的學習者和研究者,極度關注即將遭到永久破壞的古代兩河流域文明。
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是世界文明最早的發源地,在兩河流域沖積平原地區,曾經誕生了世界歷史上最早的文字、最早的城市、最早的國家,還有許許多多的世界之最。19世紀,當這個已經死亡的文明被重新發現的時候,整個世界為之震驚,為之歡欣鼓舞;烏爾王陵的發現成為20世紀震驚世界的重大考古發現之一;亞述學和蘇美爾學也已成為世界各國著名學府中必設的學科之一,亞述學者和蘇美爾學者遍及世界各地。
然而,從20世紀90年代的海灣戰爭之後,直到今天伊拉克戰爭爆發,曾經輝煌燦爛的古代兩河流域文明一次又一次面臨滅頂之災。
首當其沖的災難就是遍及伊拉克全國各地的考古遺址。在伊拉克境內,古代兩河流域文明的遺址與伊拉克的石油一樣,隨處可見。這些考古遺址幾乎涵蓋了古代兩河流域歷史上所有王朝的都城、重要的宗教中心、經濟中心和文化中心。在南部,有烏爾遺址、烏魯克遺址、埃利都遺址、尼普爾遺址、巴比倫遺址等等;在北部,有尼尼微遺址、尼姆路德遺址等等。從19世紀初至今,來自美國、英國、法國、德國等國的考古隊在這些遺址中展開廣泛的考古發掘活動。烏爾是《聖經》中以色列人祖先亞伯拉罕的故鄉。1922年,英國人伍利在烏爾的考古活動發現了公元前3000年的烏爾王陵和烏爾城。有報道說,伊拉克戰爭之前,烏爾遺址中部分居室遺址已經遭到破壞。烏魯克是世界上最早形成的城市,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也是在這里產生的。埃利都是傳說中大洪水前神所創造的5個城市之一,神最早將王權賜予埃利都城市。尼普爾城是古代兩河流域人的聖城,是古代兩河流域文明的宗教中心。巴比倫城是人們熟知的文明古城,城中至今佇立著伊斯塔門等著名建築。北方的尼尼微城是亞述帝國的重要都城,最近的研究成果表明,世界七大奇跡之一的巴比倫空中花園實際上可能是屬於尼尼微城。尼姆路德及其附近的科爾薩巴德也曾先後為亞述帝國的首都,在那裡發現的高大的雕塑和王宮建築是世界文明中最輝煌的傑作。在納西里耶附近的遺址有烏爾;在卡爾巴拉和希拉附近有巴比倫城遺址、基什遺址、博爾西帕遺址。如果美英聯軍通過空襲和空降開辟北方戰場,在北方的遺址將遭受更大的災難。基爾庫克本身是古代阿拉帕城,是亞述國家重要的行政中心,其附近的努吉遺址是古代米坦尼王國的重要政治中心,在努吉的考古發現是恢復古代胡利安人歷史的重要遺址。胡利安人建立的米坦尼王國是公元前15~14世紀古代西亞、北非地區的重要王國之一,在當時的地區國際關系中占據重要地位。由於米坦尼王國的首都瓦蘇卡尼的位置仍然沒有確定和發現,因此努吉遺址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在摩蘇爾附近的尼尼微和尼姆路德將面臨同樣的危險。
更加嚴重的是,還有許多尚未發掘的考古遺址。在兩河流域平原上,有許多或高或低的沙丘、土丘,它們的下面,還埋藏著眾多對歷史研究有重要意義的遺址和遺物。此外,還有一些在文獻中有記載的都城和城市還沒有發現,比如世界歷史上第一個地區性帝國———阿卡德帝國的首都阿卡德城的位置還沒有確定。兩河流域平原在歷史上是連接地中海地區和伊朗高原及其以東地區的主要通道,東西方的交流在八千年前就已經開始,幼發拉底河以及波斯灣沿岸,曾經有許多城市隨著貿易活動的開展而興起,在這些地區,考古活動還沒有完全展開。如果說在戰爭期間,有可能對已經發現的考古遺址進行保護,那麼,這些還沒有被發現和發掘的遺址,在它們還沒有重新展現給世人的時候,將可能遭到永久的破壞。
其次,戰爭將造成文物的損失和流失。對於中國人民來說,戰爭給我們造成的災難性的記憶是十分深刻的。當年,敦煌莫高窟的文物由於戰亂而大量流失,造成「敦煌學在國外」的悲劇;八國聯軍的洗劫使圓明園成為廢墟,許許多多的文物流落海外;日本侵華戰爭使得中國古人類的瑰寶———周口店人頭骨化石失蹤。古代兩河流域文明曾經面臨同樣的災難,當年兩河流域文明重見天日仰仗於英法政府和個人的探險與研究,而由於當時伊拉克政府的軟弱和財力所限,大量文物流失英法。至今,古代兩河流域文明的研究者都必須到大英博物館、法國的盧浮宮博物館和美國的大都會博物館才能看到最珍貴的兩河流域文明的文物。海灣戰爭已經再次造成了大量伊拉克文物流失,而正在進行的伊拉克戰爭又將造成多少文物流失呢?
再次,戰爭嚴重阻礙了研究古代兩河流域文明的相關學科的發展,研究人員人數和大學中的學科設置開始減少和萎縮。20世紀初,當古代兩河流域文明的考古發掘和研究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的時候,第一次世界大戰導致文明研究的中斷,此後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海灣戰爭,直到正在進行的伊拉克戰爭。僅以海灣戰爭為例。海灣戰爭爆發首先使各國在伊拉克的考古隊全部停止工作,考古工作的停滯直接影響學科研究。美國東方研究會巴格達分會主辦的《楔形文字研究雜志》是研究古代兩河流域通行的楔形文字的主要刊物,創刊於1947年,由於戰爭停刊幾年才得以恢復。在一些大學,原來獨立設置的古代近東系由於資料不足、人員流失、經費缺乏等原因,被並入了其他科系。古代兩河流域文明研究在古代文明研究領域的地位也逐漸下降,曾經與埃及學、中國學齊名的亞述學已經其名難副。這在中國也有明顯的反映,在新千年、新世紀來臨的時候,全國興起了對古代文明的關注熱潮,而絕大多數的書籍和眼光都集中在埃及學上,對於更古老的兩河流域文明,則關注者寥寥。
古代兩河流域文明史中,曾經發生過數次戰爭。戰爭藝術亦是古代兩河流域文明的主要內容,無數的戰爭造就了一批梟雄式的歷史人物,比如漢穆拉比、尼布賈尼撒、阿淑爾巴尼拔,也造就了一批著名王國,如阿卡德王國、巴比倫王國、亞述帝國。但是,戰爭也導致數個古代民族消失,導致大量古代城市損毀,也最終導致文明的死亡,甚至阿拉伯人都不曾知道在他們生活的這片土地上,曾經存在過一個燦爛輝煌的文明。我們不願看到由於再一次的戰爭,導致古代兩河流域文明這個曾經死亡的文明再一次消失在人類的記憶中。
http://..com/question/8558277.html
2. 創造破壞論的英文名叫什麼
Creative Destruction. 英文譯名在一些下載網頁上就有。
3. 由經濟學中通常所說的「破窗理論」,我想問下大家在什麼時候破壞創造的財富將小於破壞創造的損失
破窗效應是歪門邪說,別信這套理論,是某些城市搞GDP工程的借口而已、
要按照他的意思,搞破壞就好了,天天挖溝,拆了又建,建了又拆,GDP就上去了??
這看起來有道理,其實是擠佔了正常需求,用經濟學的數字來掩蓋資源浪費的現實。
經濟學必須和資源和實際結合起來,不然很可怕的,只關注數字,後面的代表的勞動和血汗都被忽視了
4. 什麼是摩擦破壞理論
摩擦需要物體之間接觸並且產生相互運動或相互運動的趨勢,從而就會產生磨損,磨損就是所謂的破壞。
5. 經濟學 砸玻璃--破壞創造財富為什麼是謬論
砸玻璃,搞破壞對GDP是有促進作用的,因為它憑空產生了本來不應該有的需求,雖然很無奈。
但,從社會財富的角度說,社會上無緣無故就損失了一塊玻璃、一些門框,而這些都是實實在在的財富。
你砸了玻璃,社會不得不多付出材料和勞動力使財富恢復到原來水平。
所以說,包括那些鼓吹災難經濟學的無良學者在內,說破壞是創造財富的論斷都是謬論。
從這一點也可以看出,用GDP來衡量社會財富是不對的。
(前不久,無錫炸了一座才7年的大樓蓋新樓,一些學者的言論簡直令人作嘔)
6. 論拜占庭帝國的破壞聖像運動爆發的原因,經過及影響。
8~9世紀在拜占廷帝國發生的破壞基督教會供奉聖像、聖物的運動,其實質是反對正統教會統治勢力和教會修道院佔有土地的政治斗爭。基督教內長期存在聖像崇拜,而反對聖像崇拜的社會力量也在拜占廷帝國境內發展。君士坦丁五世採取嚴厲措施對付聖像崇拜派。
787年,尼西亞會議,宣布恢復聖像崇拜 。
813利奧五世即位,反聖像派重新得勢。
843年,皇帝邁克爾三世的皇太後狄奧多拉攝政時,再次宣布恢復聖像供奉,大批聖像破壞者以異端罪被處死。聖像破壞運動從此結束
7. 人類知道保護環境的重要性,為什麼仍然在破壞環境 論點
正方:人類是大自然的保護者
兩種思路:
1.人類曾經因為侵犯大自然受到懲罰,只有成為大自然的保護者才能贖清自己的罪過、繼續生存發展.
(本思路實際上不排除人類即是大自然的保護者又是大自然的破壞者,過去曾經是破壞者,而現在是保護者,未來也必將是保護者.缺陷是既是保護者又是破壞者總讓人有些別扭,並且可能被對方轉化為「你說的是價值上應該成為保護者,但事實還是破壞啊」)
2.作為大自然的一環,人類一直在用自己的自覺行為、自己的方式保護大自然,維護自然系統的穩定、平衡與發展.
(這個思路是我下面會比較多闡釋的)
3.破壞自然的根源是人類的動物性(慾望膨脹與非理性),保護自然的根源是人類理性,對人類來說理性占據主導,所以人類是自然保護者.
兩種論證標准:
1人類既有保護大自然行為,又有因為自己的錯誤破壞大自然的行為,我們看的是誰為主流.
類比:警察也會失手打死平民,但警察仍然是人民的保護者.
2人類是一個整體,盡管部分人有破壞自然的行為,但從整體上看,人類是大自然的保護者.
論證方法(下面的分論點幾乎是每種論證方法都要運用的)
1人類是大自然的一環,保護自然利益直接關系人類切身利益(需要)
2人類能通過自身理性認識到保護自然的意義,並訴諸主觀能動的行為(需要).
3人類是有理性的,有能力通過自己的認識和實踐能力藉助規律保護自然(能力).
4.人類的有感情的,保護大自然表現了人類對家園的熱愛.
反方:人類不是大自然的保護者
兩種思路:
1正是因為認識到了人類還沒有擔當起保護大自然的職責,我們才要更多的去關注自然保護自然
(這個思路仍然是事實價值之爭)
2人類只是大自然的一環,應該崇敬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而不是妄想成為大自然的主人保護自然(這個思路的核心是根本否認人類能保護大自然,因為要講清楚他需要更多的時間,沒關系,下面我會詳細闡述)
兩種論證標准:
1人類既有保護大自然行為,又有因為自己的錯誤破壞大自然的行為,我們看的是誰為主流.
類比:警察也會失手打死平民,但警察仍然是人民的保護者.
2人類在自然中的位置、人與自然的關系和各自特性決定人類不能成為保護者.
論證方法:
1人類的利益與保護大自然有不可協調的矛盾(意識)
2人類的價值理念與大自然的規律不可統一(意識)
3人類的能力再強也強不過自然力,無法保護整個大自然(能力).
4大自然有規律指引下的自我修復機制,不需要保護者
二.概念界定:
(正方反方都是從思路2出發的)
正方:
1改變不等於破壞
人類從產生之初就一直在改變周圍的環境,原來的森林消失了,高樓大廈拔地而起.
人類從產生之初就一直在攫取自然資源,利用自然.
可是這些可以叫破壞自然嗎,不一定吧.
如果改變和利用等於破壞的話,那麼一隻老虎吃掉一隻鹿,這算不算得上是破壞呢?
所以破壞大自然是要看是否破壞了自然系統的穩定、平衡與發展.
在不破壞這些DD的范圍內的行為都不是破壞自然.
2人類行為不等於人的行為
我今天看一個日本人不爽,打了他一頓,這是我的行為還是國家行為呢?
同樣的道理,一部分人的破壞行為能不能被叫做人類的破壞行為呢?
人類是一個整體概念(當然這個點是要用類比加固的,對方完全可以大膽的說人類就是種群行為,舉個例子說,人類的足跡到了月球,難道是每個人都上月球了嗎?反擊是登月宇航員的行為已經不僅僅代表自己,也代表了整個人類的進步啊)
如果打整體,就可以說人類具有整體理性的特徵(從每個人的角度,每個人心中都有理性;從整體角度,人類制定了法律道德等保證了人類的總體理性),不可能出現一個整體的不理性(那人類就滅亡了)
反方:
1生態環境不等於大自然
大自然就是自然界,是整個地球生物圈.
大自然由各種生態環境組成,是生態環境的總和.
生態環境只是大自然的組成部分,與大自然是部分和整體的關系.
(各位業內人士,如果能找個比「生態環境」更好的詞論證這種部分整體關系的,不妨在下面說說,小生謝謝了)
以此我可以說人類保護環境的行為實際上都是保護某個自然生態系統的行為,但因為人類的局限,他們永遠也無法承擔起保護整個大自然整個地球生態圈的職責.
打一個類比,美國能為世界的和平在一定領域做貢獻,但誰都不能說美國保護著世界,美國是世界和平的保護者.
2彌補不等於保護
保護是盡量照顧,免受破壞,前提自然是破壞未發生.
而彌補則是在破壞已經發生的情況下,降低破壞帶來的損失.
人類很多行為實際上都是建立在自己已經破壞自然的基礎上,彌補自身行為帶來的罪過.這是將功補過,不是保護.
三.具體闡述
正方:
我主要闡述一下人類的理性問題吧.
人類群體有整體理性的特徵,非理性只是部分人的行為.
1理性是人類的本質屬性
2人類的道德法律教育等機制保證部分人的非理性不會擴大到人類整體.
以核戰為例子,人類擔心核戰爭由來以久,為什麼從來沒有最後爆發核戰呢?
為什麼盡管有恐怖分子科學狂人但最後沒有出現他們按下核按鈕毀滅世界呢?
是因為人類有整體理性,嚴格制約了少數人的非理性行為,
如果人類整體進入非理性,不需要核武器,每個人拿把刀就能毀滅全人類了.
反方:
1人類的利益與保護大自然有不可協調的矛盾
當保護自然與人類利益沖突時,人類會選擇什麼?
如果有一家人快餓死了,只有殺一隻保護動物一種方法能拯救他們,你會選擇什麼?
地球只能承載20億人口,但現在有了60億,那40億怎麼辦?
在這里,人類是無奈的,考慮自身利益使他們不能放手去保護自然、從自然出發.
2人類的價值理念與大自然的規律不可統一
人類的價值觀念往往是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而自然規律是優勝劣態.
按照自然規律絕症病人該死去,而人類卻會盡一切努力拯救,
這種矛盾導致人類同樣不能放開手從大自然出發保護大自然.
以上2點也正是當今環境破壞的重要原因.
3價值理念
人類說自己是大自然的保護者,就相當於美國說自己是世界的保護者一樣
是建立在相信自己的能力比大自然強的基礎上的
這說白了還是征服自然的觀念在作祟,
而今天我們應該擺正人與自然的關系,以一種虔誠的態度而不是保護者的態度去面對自然(這個點價值升華用的,結辯前別提,免得挨打)
8. 哪位哲學家有對「 人在積極性受打擊之後產生的破壞力或負面作用」的論述
個人覺得這個題目太過具體,不像是能在哲學中找到對應問題的。哲學的問題太過基本,如果換成「個人意志被否定後的心理狀況研究」倒是有一點哲學味道。事實上,「積極性」和「受打擊」還有「破壞力」都不是哲學概念,所以幾乎不會有這方面的論述。建議你去查閱一下心理學的領域。
下面有一個網友提到叔本華是有道理的,叔本華是典型的悲觀主義者和非理性主義者。有過生命的本質是痛苦,痛苦來自於對生命意志的否定這一論述。如果有興趣,可以翻閱《論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的最後一部分,世界作為意志再論:在達成自我認識時,生命意志的肯定和否定這一章節。
如果你想要的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古典哲學家,而是帶有哲學思想的,推薦去找一些管理哲學方面的書,這方面會細一點,至少細致到關鍵詞包括積極性、受打擊之類的···當然,那就不是我所涉及過的知識區域了,感覺控制論的 創始人維納和社會人類學家馬克思·韋伯都會有這方面的論述。
居然還有提康德的。雖然康德的著作我沒看完,但是至少三大批判裡面是不可能有這個問題的,估計是網友在胡謅。
9. 作文建設比破壞更偉大800字議論文,高中生用的
我的家鄉是江南水鄉中的花園小鎮——xx。xx鎮南有一個農葯廠,他們廠里忙級了,有的人都在走廊匆匆地跑來跑去,有的人在他們的工作室中認真地把葯水從這個瓶子放進另一個瓶子,接著又把那一個瓶子中的葯水倒進其他的一個瓶子中……工人們幹得滿頭大汗,但是還是在工作,雖然連說話的時間也沒有,但是他們卻絲毫沒有放鬆。農葯廠中的水池,不停的向裡面抽水,而不遠處也有的水管在向花溪河放水,連這看是沒有問題的事情也有專門的人在檢查。那抽水的、長蛇似的管子一連就連到了工作室中,有一些人在通水處提著水桶跑來跑去。農葯廠多麼忙碌啊!
這是在建設還是在破壞?袁花鎮西有一座毛竹山。春天,毛竹山上綠竹成陰,一個個可愛的小竹筍鑽出地面,好奇地看著這個新世界;夏天,毛竹山上的綠竹如一個個高大的「綠巨人」 ,在毛竹山上筆直的站立著。毛竹山下是一片片田野,但是現在卻建起了崇教寺,每天有很多人來這里拜佛求安,既有為自己求的,又有為別人求的。在哪裡,每時每刻都可以感覺到佛聲四起。這是建設還是破壞?袁花鎮北有一塊地,現在建起了生態園地,聽媽媽說這里原來是一片鬱郁蔥蔥的稻田。春天,稻田邊邊花草茂密,稻田中一株株嫩芽在土中昂著頭;夏天,稻子們長結實了,彷彿一個個下了決心的戰士們,在炎熱的天氣中筆直地站立著。可是,現在卻建起了生態園地,那個美麗的稻田被填埋了,花草也隨之而去了。工人們在裡面匆匆忙忙地干著活,就算在炎熱的夏天或是在寒冷的冬天,他們也會照常幹活,無論是怎麼累,他們也始終在干著自己的活。這是在建設還是在破壞?這到底是在建設還是在破壞?名師點評:看了你這篇文章,也隨著你陷入深深的思考中,這一切為了建設,卻都有不同程度上的破壞。這應該是在建設還是破壞?「我的家鄉是江南水鄉中的花園小鎮——袁花」這樣簡單的描寫卻那麼准確的感受到你那花園般的感覺,和後來的建設者行為相對比,更是形成反差。文章通過農葯廠向花溪河排放污水,砍毛竹寺廟,變稻田城生態園的描寫,發出深深的疑問——「建設還是破壞」,來引起我們的反思。全文從構思到布局都非常合理。語言流暢,能緊緊圍繞主題進行。只是在表達這幾種現象對環境的影響上,表達還不是很清楚,對環境到底有哪些影響描寫很不是很到位。「他們廠里忙級了」要用「極」。
10. 肖華一直以「言論自由」為借口,那他曾經做過哪些破壞「言論自由」的事情
首先他自己的總經理莫雷就是一個最典型的例子,肖華一再說言論自由,那麼言論自由的底線究竟在哪裡?
有一位網友的留言是這樣說的「作為20年的籃球迷,感謝科比留給我的那些美好,但我是中國人,沒有NBA,我可以看CBA,籃球只是興趣愛好,在國家主權面前,什麼都可以割捨」。這就中國人,中國人的一腔熱血、中國人的愛國之心,讓一切摧毀我們中國的言論都滾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