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創造原理
⑴ 簡述創造的基本原理和主要創造技法如題 謝謝了
http://www.hfczxh.cn/html/2005-10/78.htm
⑵ 如何綜合才能實現創造
綜合。。。。。。創造
綜合能更好的認識事物的本質。只有通過認識世界,把認識加以綜合,才能更好的改造世界。充分地認識事物的本質,在認識的基礎上加以綜合,並發揮合理想像,就能實現創造。
合理想像才是創造的關鍵——個人觀點
⑶ 管理學中的問題:什麼是創新原理
一、創新——我們的選擇
茫茫廣宇無始無終的自然存在著、演化著。地球只是廣宇中微小的自然存在物; 人或者人類僅是地球上千萬種生物之一。自然先於人類而存在,人類本身不僅是自然界的組成部分,而且是自然界進化的客觀產物。當具有自我意識思維與主觀能動性的人類誕生之後,人類就一刻也沒有停止過對產生他的自然界以及整個宇宙進行認識、利用,以造福自身。豈今已走過自然、農業進入工業、知識等文明形態。從採摘刀耕的遠古到知識價值增值的今天,其動力是什麼?
究竟是什麼啟動了人類的原始靈性,打開了人類對客觀世界進行思索之門?馬克思說:「自然界沒有創造出任何機器,沒有製造出機床、鐵路、電報、走錠精紡機等等。他們是人類勞動的產物,是變成了人類意志駕馭自然的器官或人類在自然界活動的器官的自然物質。是物化的知識力量。」
我們可以毫不猶豫地說:推動人類發展的原動力是深隱在人類大腦這塊因自然因素與內在需求相結合而導致高度復雜的自然物質之中的創新意思與創新能力。
創新是人類歷史發展的原動力,是人類生存進化的內在客觀需要,是經濟發展的唯一途徑,是人類社會文明與進步的必然選擇。
二、創新的特徵和作用
(一)什麼是創新 1、創新的來歷
「創新」一詞最早出現在《南宋?後妃傳》中,意思是創立或創造新東西。
新華詞典中說創新是拋棄舊的,創立新的。其實,對舊的不完全是拋棄,更確切的應是揚棄。
創新的英文是「innovation」,起源於拉丁語,它有三層含義:更新、創造新的東西、改變。
管理學家彼得德魯克認為:創新是有系統地拋棄昨天,有系統地尋求創新機會,在市場的薄弱之處尋找機會,在新知識的萌芽期尋找機會,在市場的需求和短缺中尋找機會。以企業家的精神組織企業的創新活動。
以開創一個新的工業為目標,而不是以發明一個新產品或者修改一個舊產品為目標。創新是賦予資源以新的創造財富能力的行為。
創新作為一種理論,形成於20世紀。著名的創新學者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熊彼特,在1912年第一次把創新引入了經濟領域。他從經濟的角度提出了創新,認為創新是一種生產函數,實現從未有過的組合。
1912年熊彼特在《經濟發展理論》一書中首先提出創新的概念。他提出「創新」(innovation)就是建立一種「新的生產函數」 , 他從企業的角度提出了創新的五個方面:
—產品創新:引進一種新產品或產品的新特性;
—工藝創新:採用一種新的生產方法;
—市場開拓創新:開辟一個新市場;
—要素創新:要採用新的生產要素。
—制度、管理體制的創新:實現企業的一種新組織。
在熊彼特看來,一個正常、健康的經濟,不是處於平衡狀態,而是不斷受到新技術的「干擾」。
2、創新的內涵
(1)創新是人類生命體內自我更新、自我進化的自然天性。(生物學角度)
生命體內的新陳代謝、自我更新是生命的本質屬性。生命的緩慢進化就是生命自身創新的結果。
(2)創新是人類心理特有的天性。(心理學角度)
探究未知是人類心理的自然屬性。反思自我、訴求生命、考問價值是人類客觀的主觀能動性的反映。
(3)創新是人類自身存在與發展的客觀要求。(社會學角度)
人類要生存就必然向自然界索取它的需要。人類要發展就必須把思維的觸角伸向明天。
(4)創新是人類社會文明與進步的標志。(社會學角度)
外在標志是先進的科學技術物化後生產工具的誕生。內在標志是人類大腦思維的高度進化。
(5)創新是人類與自然交互作用的必然結果。(人與自然的關系)
3、創新的定義
創新是指人類為了滿足自身的需要,不斷拓展對客觀世界及其自身的認知與行為的過程和結果的活動。或具體講,創新是指人為了一定的目的,遵循事物發展的規律,對事物的整體或其中的某些部分進行變革,從而使其得以更新與發展的活動。
如:人類的工具變遷;郵政工具的變遷;
創新的本質目的:滿足人類自身的需要。
創新的主體:人類。
創新的客體:客觀世界(包括人類自身)。
創新的過程:不斷拓展和改變對客觀世界(包括人類)認知與行為的動態活動本身。
創新的核心:就是創新思維。
創新的關鍵:就是改變。
創新的結果:兩種。其一物質的,其二非物質的。
如:燧人氏鑽木取火;秦王朝的建立;
(二)創新的特徵
創新是由人、新成果、實施過程、更高效益四個要素構成的綜合過程。是創新主體為某種目的所進行的創造性的活動。它的特徵有:
價值取向性;明確目的性;綜合新穎性;高風險、高回報性。
1、明確目的性
人類的創新活動是一種有特定目的的生產實踐。比如:科學家進行納米材料的研究,目的在於發現納米世界的奧秘,提高認識納米材料性能的能力,促進材料工業的發展,提高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如:航天事業的研究和發展
2、價值取向性
價值是客體滿足主體需要的屬性,是主體根據自身需要對客體所做的評價。創新的目的性使創新活動必然有自己的價值取向。創新活動的成果滿足主體需要的 程度越大,其價值越大。一般說來,有社會價值的成果,將有利於社會的進步。如:倫琴射線與X光透視
3、新穎性
新穎性,簡單理解就是「前所未有」。用新穎性來判斷勞動成果是否是創新成果時有兩種情況:
一是主體能產生出前所未有成果的特點。科學史上的原創性成果,大多屬於這一類。這是真正高水平的創新。
二是指創新主體能產生出相對於另外的創新主體來說具有新思想的特點。例如:相對於現實的個人來說,只要他產生的設想和成果是自身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同時又不是按照書本或別人教的方法產生的,而是自己獨立思考或研究成功的成果,就算是相對新穎的創新。
二者沒有明顯的界限,只有一條模糊的邊界。
3、新穎性
「一個人若能達到發明或思考對自己來說是新東西的程度,那麼就可以說他完成了一項創造性行為」
——照相機的發明者愛德華?蘭德
「一個三歲的兒童發現他能用積木做什麼事情;或者一個六歲的兒童發現他能夠把五分錢和五分錢加起來成為什麼成果,即使世界上人人都知道這種事情,他也是一個發明家。」
——杜威
4、高風險、高回報性
任何一項改革創新都具有很大的風險性,而創新實驗的成功,就具有高的社會回報性。
例如:人工牛黃的誕生。
(三)創新的作用
1、滿足人類生存與發展的需要。
2、深化了人類對客觀世界的認知。
3、提高了人類對客觀世界的駕馭能力。
比如:高空電線上的積雪清除方法、菌草代木代糧食用菌的誕生、倫琴射線與X光透視 、 放射性元素的發現與核能的利用
三、創新的基本原理
1、創新的第一原理:創新是人腦的一種機能和屬性——與生俱來。
如:斯佩里的腦部功能定位說。
大腦是創新的源泉 。人的一切心理現象或者創新意識、創新精神等都是人腦的一種基本功能,是與人類自身進化而同步形成的客觀天賦。 2、創新第二原理:創新是人類自身的本質屬性——人人皆有。
如:微軟的組織創新。
獻身創新事業的人們,創新是人的本性,創新是人類的本質,創新是人類與自然交互影響中形成的一種自然稟賦。
3、創新的第三原理:創新是可以被某種原因激活或教育培訓引發的一種潛在的心理品質——潛力巨大。
如:創新學家奧斯本對電風扇的改進希望
人的潛在創新能力一旦被某種因素激活或教育引導,都可能導致巨大創新能量的發揮。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⑷ 綜合創造模式是如何表達的
要從創造模式變會生存模式的話就按t然後打/gamemode 0 1是創造2的話就會變成冒險用0就會變回正常的生存。
⑸ 現代貨幣的創造原理是什麼
兩個層次,一是存款貨幣的創造,二是中央銀行體制下的貨幣創造過程。
(一)存款貨幣的創造(原始存款和派生存款,銀行資產負債表,存款貨幣創造乘數)
·銀行,在其調劑貨幣資金餘缺和組織客戶相互結算的基礎上,發展了發行銀行券和創造存款貨幣的功能。
·鑄幣的需要,相對於存款額來說,只是其一部分,而且比例關系相對穩定。只要按存款的一定百分比保持鑄幣庫存即可應付顧客對於鑄幣的需要。
·存款貨幣創造的兩個必要的前提條件:
1.各個銀行對於自己所吸收的存款只需保留一定比例的准備金;2.銀行清算體系的形成。
存款貨幣創造的乘數
·1. 銀行存款貨幣創造機制所決定的存款總額,其最大擴張倍數稱為派生倍數,也稱為派生乘數。它是法定準備率的倒數。若以K代表;則如下式:
2.這里的 K 值只是原始存款 能夠擴大的最大倍數,
實際過程的擴張倍數往往達不到這個值。
(二)中央銀行體制下的貨幣創造過程
1、派生存款的緊縮過程2、現金進入流通3、現金增發與准備存款的補充
備存款的補充必須有中央銀行的支持
(1. )要使存款貨幣銀行整體的准備存款總額增加,必須有中央銀行資產業務的增加。
(2. )存款貨幣銀行從中央銀行補充准備存款的途徑: ⑴向中央銀行再貼現和直接取得貸款; ⑵向中央銀行出售自己持有的債券;⑶向中央銀行出售自己持有的外匯……
(3. )在這個連續的過程中,中央銀行一方面積累了自己的資產;而另方面則形成兩大負債項目: ⑴不斷補充、不斷提取現金的准備存款余額; ⑵由一筆筆現金漏損所累積形成的流通中現金。
(4.)在中央銀行資產負債表上的表現:
⑹ 簡述創造的基本原理和主要創造技法
正是社會上各種不斷增長的需求,可以掌握運用的創造、創新技巧方法與基本原理
老蔡
創造、創新的基本原理
(一)、社會的需求推動著創造發明:
社會需求是一切創造發明、創新變革外在能動力的源泉包括現時、潛在及可能的需求,才推動著人們叩開創造發明的大門,摘取滿足人們需求的各種創造發明的成果,
發明火車的斯梯芬遜,原本只是煤礦里工作的一個小職員,對創造發明根本不沾邊,但當時正值英、法戰爭,政府軍隊把民間擔負運煤任務的馬匹全徵用,結果造成煤礦里開采出來的煤運不出去,致使煤堆積如山,而百姓民眾的燒飯、煮菜、燒水等各種需求用煤,特別是城市裡,更是一天也不能少,正是這種社會的迫切需要及供需尖銳的矛盾,推動著斯梯芬遜去研究如何把煤運出去,當時瓦特已發明能實用的蒸汽機,斯梯芬遜就把蒸汽機的原理用到火車上,作為火車頭的動力,為能多拉快跑運煤,以減輕火車車輪的阻力,又在車輪下鋪設鐵軌,斯梯芬遜就是這樣被社會的需要推上發明之路,終於發明成就火車,
搓衣板至單缸洗衣機,進而提升至發明半自動、全自動洗衣機,
煮飯鍋至電飯鍋,進而提升至發明模糊微電腦電飯鍋,
計算機……,
計算機網路……,
……等等,都是由於需要而推動、萌發創造發明,使人們享受創造發明成果,
(二)、需求的特性:
社會需求是一個內涵十分豐富、外延非常廣泛的概念,涵蓋生產、生活的一切需求,包括物質的、精神的、潛在的、可能的需求,具有以下特性:
1、 無限性 社會需要是一個動態的概念,它天天都在發生、發展著變化,永遠不會停留在某一點上,今天的需要滿足,明天還會有新的需要,明天的需要滿足,後天又會產生更新的需要,這個需要的發生、發展是無限的,永遠不可能滿足,只要人類生存在這個世界上,社會的需要必將伴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無限地發展下去,
2、 多變性 社會需要的發展並不是一根直線那樣發展,而是曲折多變的,有時還可能會倒退,今天已過時不需要的東西,也許若干年後又會成為熱門的需要,這種出爾反爾的情況屢見不鮮,
3、 多樣新 就同一物品來看,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需要,莫說人有老、中、青、少、幼、嬰、男、女等年齡、性別之分,就是在同一年齡、性別、階層中,需求也不僅相同,因而,俺們在設計產品時,切忌用「劃一」的規格、樣式去適應「千人千面」,而應該以「多樣性」去適合「千人千面」的需求,
4、 潛在性 社會需要的東西,並不等於能夠熱銷,有些需加以引導;今天不需要的東西,並不等於明天也不需要,
5、 社會性 社會需要往往受社會上出現的一些因素所制約或引起波動,諸如政治的、經濟的、心理的、技術的等因素,都可以引起需要的變動,如因傳說家用電器要提價,一些原本已經滯銷的家用電器,幾天內就被聞訊蜂擁而來的顧客搶購一空,可見,社會上出現的諸因素均能對社會需求產生波動,有時甚至是巨大的,
6、 群體性 社會需要不是指個別人的需要,而是指「一群人」的需要,群體性越大,社會的需要量也大,購買力必然也越高,任何產品都是為需要而設計、生產、提供的,因而不能不考慮需要背後所象徵的群體性,如若這個群體性極小,這個產品必然缺乏生命力,
從上述特性可見,社會需要猶如汪洋大海,無邊無際、波濤起伏、洶涌澎湃、瞬息萬變、變幻莫測,只有那些善於掌握需求特性的人,才能在社會需求大海中進退自如地暢游,不至於被大海所淹沒,才能駕馭社會需要,到達勝利的目的地,
(三)、應需開發法:
把理論、原理、觀念形態的東西應用於實際就成為一種方法,
需要是推動創造發明的社會動力,把這個原理付之實施,就可以成為創造、發明、開發、革新產品的方法,俺們稱其為因需開發法,因需開發法的關鍵是要發現需要、捕捉新的需要,社會需要猶如汪洋大海,如何從汪洋大海中去發現、篩選、捕捉呢?有時看來很容易,但要真正捕捉到有效的需要信息,也並非那麼簡單,
1、尋求不同個性和愛好的不同需求 由於用戶的多樣性、多變性,因而對同一產品就會有不同的需求,且時時在變化著,如服飾:今天流行紅裙子,明天可能流行黑褲子,後天……等等,因流行的變化而可促發商機無限,如有一位紡織廠的廠長出差,晚上看電影散場時,聽到兩個女青年在議論影片中女主角穿的衣服顏色很好看,這位廠長聽後立即打電話回廠,要求立即生產這種顏色的衣料,並迅速送到該市場銷售,果然,這種衣料一上市,就受到女青年們的青睞,很快脫銷,商機多多,
2、尋求不同地區和不同名族的需要 由於地區、名族不同,生活習慣和愛好也不同,湖南人愛吃辣的,什麼菜里都放些辣椒;而無錫人卻喜歡吃甜的,連肉包子里也放糖,產品的需求也如人的口味一樣復雜、挑剔,上海市有一家服裝廠,在國內服裝廠林立、競爭激烈的情況下,別出心裁,另闢蹊徑,把目光集中到日本的名族服飾——和服上,縫制和服費工、費料,日本的料和工資都比中國高幾倍,我國的原材料和人工費用均較低,這是俺們的優勢,因而他們生產的和服在日本市場上很有競爭力,受到日本國民的歡迎,也為國家創造大量外匯,
3、尋找不同層次的人的不同需求 從年齡上看,人有老、中、青、少、幼、嬰等的區別;從經濟收入看,有超富、富裕、小康、溫飽、貧困的差異;不同年齡和不同經濟收入的人需求的差異就拉開,如從年齡層次看,對青、幼的產品較多,而對老年人的產品卻較少,在國外已經出現令人矚目的「銀色市場」,但在若大的一個上海市,老齡人口已經佔全市人口的18%以上,卻無一個「老年購物中心」或「銀色總匯」,這充分反映公司對老齡人口需求的忽視,
4、尋求特殊人的特殊需求 如對盲人、聾子、啞巴、肢殘人的特殊需求,這方面與國外市場相比,形成鮮明的對照,如法國最近開發的一種盲人墨水,寫在紙上後迅速凝固、凸起,以便盲人用手指觸摸來「讀」信;日本根據盲人行走的需要,開發一種導盲車,像一輛用手推的童車一樣,有電腦、紅外線進行導盲,至於盲人照相機(用聲控)、聾子電話(用電視屏幕)、肢殘人鍛煉身體的運動器材器械等產品也已開發多時,而俺們幾乎等於零,
5、尋求「事」的需要 如對一些忙人來說,醫師囑咐的「按時吃葯」常常會忘記,因而影響療效,根據這個需要,台灣開發一種會呼喚主人按時吃葯的醫葯,他們在瓶蓋上裝有定時和呼叫器,一到時間就會發出鳴叫聲,以提醒主人用葯,德國根據建築工人爬高作業,一手要抓住梯子,只能一手操作的需要,因此而開發一種單手打釘錘,只需用一支手操作,就能把釘子打進木頭或牆上,像這類從「事」上去捕捉的需要,只要做有心人,就可以開發出許多產品來,
6、尋求時機的需要 在中國開亞運會這一年,正好也同時舉行世界盃足球賽,看運動會、足球賽時,觀眾因觀台離比賽場地都比較遠,希望能有一付攜帶方便的望遠鏡來觀看,浙江一家鄉鎮企業抓住這個時機,開發一支折疊式的紙制望遠鏡,看比賽時,一拉就能看,看畢後,一折就能放進襯衫口袋裡,既方便、價錢又便宜(僅1.5元/只),能滿足看比賽觀眾的需要,一時竟供不應求,外商了解後紛紛定貨,有的一次就訂十萬只,原來僅四五十人的小廠,即使加班加點也來不及生產供貨,於是一下子就增加到500多人,在短短的一年時間內擴大規模十倍!折疊式紙制望遠鏡技術工藝並不復雜,它的開發成功主要是抓住亞運會和世界足球賽這兩大機遇,以價廉、方便的產品滿足廣大觀眾的需要,
7、尋求省力、省時、方便的需要 發明創新往往是滿足「懶人」的需要而產生的,普通電視機和遙控電視機相比,不過就省下那麼三四步路、兩秒鍾時間,但在市場競爭中就不一樣,遙控電視機顯然更受顧客的歡迎,因為人們總是愛好懶惰的,總是要求產品越省力、越省時間、越方便簡單越好,這是人的本性,尋求這種方便的需要能開發或革新出許多新產品,如日本市場上根據出差或旅遊在外,由於人們吃不到熱菜的需要,因此而開發自燃式罐頭食品,他們在罐頭的底部加裝夾層,裡面放著化學品,拉動開關,化學一混合,就發出熱量,足以把罐內的食物蒸熱,滿足需要,
8、尋求滿足人們心理上的需要 人們購買商品,不僅是買功能,有時還為滿足心理上的需要,如日本改變水桶一貫圓形的老面孔,開發一種雞心型的塑料水桶,一套大小四隻,疊在一起,因為是雞心型的,倒水時更集中,很方便,這還不算,更重要的是這一改變可滿足人們心理上的需求,討一個「心心相印」的好口彩,結果凡是新結婚戶一定會去購買這種水桶,且可當特色禮品贈送,故一上市銷路旺盛,
9、尋找健康和安全的需要 由於人們生活條件的逐步改善,人們對自身的健康和安全越來越關心,這方面的需求越來越多,市場上充斥大量的保健各式飲料、口服液和各種保健用品,品種雖然多,競爭激烈,但需求不斷擴大,因而銷售仍然看好,80年代以來肥胖症已成為西方國家流行的一種文明病,肥胖為心臟增加負擔,可以引發多種疾病,減肥熱已成為西方的一種時髦,有一個美國人看準這種需要,在亞特蘭大首創全美第一家減肥快餐店,專門供應低熱量、低脂肪食物,結果大受歡迎,顧客紛至沓來,在短短幾年時間里,在美國43個洲發展90家分店,僅亞特蘭大這家店,平均每年收入高達110萬美元!減肥快餐店的成功,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