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戰斗機
㈠ 美國為什麼要研製新型戰斗機
中國第四代(歐美標准:笫五代)戰機J-20,俄 第五代T-50的成功試飛讓美國感到了威脅。所以在今年年初恢復了於2003年暫停的關於六代戰機的研製。
㈡ 我國最新型戰機是什麼
建國五十周年閱兵式上,一隊飛過天安門上空的中國新型戰斗轟炸機FBC—1一下子成了世界各國關注的焦點,漂亮的氣動布局和較先進的技術水平一下子為FBC—1贏來了「飛豹」的美譽。當人們還在為「飛豹」的先進技術歡呼雀躍的時候,殊不知在我國西北的一處飛機試驗廠里,又出現了一架更為彪悍的重型戰斗轟炸機…… 中國最新型的戰斗轟炸機「飛豹—III」型是在原機型的基礎上,換裝了一對和我國殲—11戰斗機一樣的仿俄AL—31F小涵道比渦扇發動機,最大推力77千牛,加力推力為122.5千牛,從以前的最高速度1.8Mach增加到2.2Mach,所以新型機才改大了進氣口;同時,新型機增加了空中加油系統,作戰半徑:從原本的1650公里增加到2500公里(兩次加油),最大航程:3300公里增加到5600公里(兩次加油),主要武器:兩門23mm機炮,12個外掛點。載彈量7000Kg,可掛載兩枚近程空對空導彈PL--5B、四枚射程一百二十公里的鷹擊八號二型(C--802) 反艦導彈,在對地攻擊作戰方面,則可攜帶空對地巡航導彈和航空炸彈,或帶兩枚「航空核炸彈」。
FB-2000遠程重型殲擊轟炸機是中國空軍明智的選擇
隨著美國對中國圍追堵截日趨平凡,中國領導人感到了戰爭的壓力。為了維護國家的主權和領土完整,中國軍方領導層明確提出了:「做好打贏局部戰爭的必要准備,建立一支攻防兼備的空中武裝力量,拒敵於國門之外,殲敵於千里之外。」的作戰指導思想。 未來戰爭中,攻擊是最好的防備。而擔任空中攻擊任務的轟炸機正好是中國空中武裝力量最薄弱環節。軍委領導痛下決心要發展面向21世紀新型轟炸機,從根本上全面提高中國的空中打擊力量,以適應未來戰爭的需要。 選擇什麼樣的機型作為新一代主力轟炸機?成為當時上至軍委領導,下至飛行員和設計人員共同關心的焦點。其間各部門提出了數十種意見和方案。有提出從烏克蘭等國購買現役轟炸機的「短平快」方案;有提出完全獨立自主研發的「自主派」方案;也有提出仿製前蘇聯的TU-26的「仿製派」等方案。 「短平快」購買方案,不能從根本上提高中國的整體空中打擊力量。「自主派」研發方案,雖然研發機構全力支持,但生產工廠對完全自主開發的產品能否成功持保留態度。「仿製派」是一個研發機構和工廠都可接受的方案,但軍方對仿製的機型是否能夠滿足未來戰爭的需要卻持懷疑態度。 例如,當年研發機構曾拿出過J-9等多個研發的戰機項目。但是,工廠卻因沒有參照的樣機和資料等原因不願承接。工廠要求軍方保證負擔全部開發費用和承包生產出來的產品。工廠擔心一旦因設計上的缺陷使戰機性能達不到設計要求,產品沒人要的話,十餘萬人的工廠在市場經濟的浪潮下怎樣生存?工廠希望仿製已搞到樣機和圖紙的前蘇聯MIG-23戰機,保證兩年左右樣機開發成功。而軍方認為MIG-23已經落伍,再投入巨大力量仿製不合時宜。而研製軍方需要的戰機,工廠又沒把握。結果導致一系列當時設計較為先進的戰機方案流產。 當年,中國沒有具有實際作戰能力的戰術轟炸機,更缺乏具有遠程作戰能力的戰略轟炸機。中國的國力有限,航空工業基礎薄弱,只能優先發展一種新型轟炸機。究竟選擇戰術還是戰略轟炸機?又是一個難以選擇的問題? 軍委領導為了避免重蹈覆轍,明確提出「先進,實用,穩妥,經濟」的八字方針。綜合各種因素後將未來新一代轟炸機定位於:遠程/重型/殲擊-轟炸機。要求具有未來殲擊機(戰斗機)的自衛能力和格鬥能力;具有遠程攻擊能力;具有大載彈量攻擊能力;製造難度小和價格適宜,可大量裝備部隊的殲擊/轟炸兩用(一機多型)戰機。 為了解決製造難度小和保障成功性。軍方將實行了「自主開發」和「引進+聯合開發」兩條腿走路的萬全之策。當時在中國多個機構有多個可行性方案正在緊張進行。時逢中國意外從烏克蘭和俄羅斯獲得很多正在尋找飯碗的航空專家。其中有前蘇聯時期下馬的T-4MS轟炸機開發人員和參加研製SU-34殲擊轟炸機的人員。拿出了較為可行的「T-4MS縮小型」方案和「SU-34放大型」方案。 T-4MS是前蘇聯「蘇霍伊設計局」設計的新一代戰略轟炸機。而SU-34又是「蘇霍伊設計局」在SU-27基礎上開發(並由SU-32FN改進而來)的一種重型殲擊-轟炸機。中國軍方看中了SU-34的先進的突防和生存能力,又看中了T-4MS的遠程作戰能力和巨大的載彈能力。最終選擇了取長補短的「T-4MS+SU-34二者結合型」方案。其研發代號為FB-2000型。 由於美國和俄羅斯將未來戰機的方向確定為具有低空超音速隱形突防能力上。實際上已經解密和放棄(減少生產數量)現已公布的美國F-22和俄羅斯的SU-34及S-37等戰機.再加上當時俄羅斯在國內經濟瀕臨破產的情況下,為了渡過暫時的難關,俄羅斯希望加入中國新一代FB-2000的開發項目中。由於這兩款機均是由蘇霍伊設計局開發的,再加上T-4MS和SU-34的樣機保存完好,特別是在發動機和火控系統方面中國也難以在短期內有較大的突破。為了確保FB-2000的成功性,中國同俄羅斯(包括部分烏克蘭機構)經過多年艱苦談判,在中俄最高領導的干預下,達成了聯合開發FB-2000的合作協議。 FB-2000是中國為了完成向攻防兼備型空軍的需要,為了彌補中國空軍缺乏遠程攻擊能力,缺乏新型轟炸機,缺乏加油機和缺乏海外空軍基地等薄弱環節,而提出的一種具有遠程轟炸能力又具有自我防衛能力的遠程對地對海雙重多用途重型戰斗轟炸機(並非戰略轟炸機,只能算輕型戰術轟炸機)。在俄羅斯拉中國聯合開發SU-34時,中國針對俄羅斯蘇霍伊經濟困境,急需中國在SU-27和SU-30等戰機的定單和新項目開發費用等特殊情況下,提出了聯合開發FB-2000方案,中國承擔主要研發費用,但FB-2000的知識產權屬於中國(而不是向SU-27和SU-30隻得到授權組裝)。FB-2000比SU-30和SU-34航程更遠,載彈量更大,而且具有機內載彈能力,隱形突防能力和2倍以上超音速巡航能力。目前該項目進展順利。
FB-2000與美俄戰斗轟炸機的比較
(1).機體結構動態比較 SU-34B 長 24.0M 翼展 14.7M (鴨翼展6.4M) 高 6.5M FB-111A長 22.4M 翼展 9.72M (16度後掠角) 高 6.1M FB-2000長 25.1M 翼展 13.25M(16度後掠角) 高 6.9M 其中FB-200最大,且翼展面積最大,達65.8平方米。可變後掠翼具有較好的低空突防能力和超音速巡航能力。 (2).起飛重量和載彈量比較 機型/最大重量/正常載彈/最大載彈/機內載彈/載油量 SU-34B/34.0T/8.0T/12.0T/0T/9.4T FB-111A/45.4T/9.5T/17.0T/7T/15.0T FB-2000/55.0T/12.0T/20.0T/6T/25.0T 最大起飛重量FB-2000最大,最大載彈量比FB-111大3噸.機內載彈能力比SU-34B大,但比FB-111B小.一體化機翼載油量則最大。 (3).飛行性能指標比較 機型/實用升限/高空速度/海面速度/作戰半徑/轉場航程 SU-34B/15000M/M1.80/M1.10/1500KM/4000KM FB-111A/16800M/M2.20/M1.00/3000KM/7500KM FB-2000/18000M/M2.20/ M1.00/3000KM/7200KM 只有FB-2000具有超音速巡航能力.帶副油箱航程為8500M。 (4).動力系統比較 SU-34B:AL-35F(2X137千牛) FB-111A:TF30-P3(2X93.2千牛) FB-2000:AL-37/41(3X142或3X196千牛) 換裝AL-41F後,FB-2000最大過載為+7G.其中第三台發動機是專門用於超音速巡航的專用發動機(其試驗機仍採用為AL-37)。 (四)FB-2000面臨的主要問題 雖然聯合開發FB-2000的方案正在緊羅密布的順利進行.但是,中國空軍要正式裝備FB-2000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還要很多難題需要解決。 (1).解決FB-2000發動機國產化問題,完成研製超音速巡航發動機。(2).解決FB-2000主要火控系統的自主開發和升級換代能力。(3).解決FB-2000採用的等離子隱形技術的自主開發能力。(4).解決FB-2000所需材料國產化能力。(5).解決FB-2000配套武器系統的國產化和更新換代能力。
㈢ 美國最新型的戰斗機型號是多少
美軍研製最新型戰斗機是F35
是美國空軍研製的新一代戰斗機,也是除美國的F-35以外目前唯一面世的「第四代戰斗機」,它將成為21世紀初的主戰機種。它的任務包括:奪取制空權,向美軍作戰提供空中優勢,在戰區空域有效實施精確打擊;防空火力壓制和封鎖、縱深遮斷,近距空中支援。與第三代戰斗機相比,F/A-22飛機最具里程碑意義的技術特性是:採用全隱身與氣動綜合布局、持續的超音速巡航能力、過失速機動、短距起降、先進的機載設備和火控系統與綜合航空電子系統。
F-35閃電II攻擊戰斗機
美國的F-35有「世界戰斗機」之稱。3年前,美軍的「通用低成本輕型戰斗機」和「聯合先進攻擊技術」的新戰機理念在洛·馬-諾·格公司聯合研製的X-35上初現,美軍便選中它並命名為F-35聯合打擊戰斗機(JSF)。它的研製費用將達絕對空前的2000億美元,世界上還有8個國家參與合作,投入經費亦超過45億美元。預估市場有4000架需求意向,這令世界傳媒驚疑。
高新技術匯聚的F-35
眾多高新技術在F-35上匯聚,將使F-35掛上「世界最先進」的光環。F-35的電光瞄準系統(EOTS)是一個高性能的、輕型多功能系統。它包括一個第3代凝視型前視紅外(FLIR)。這個FLIR可以在更遠的防區外距離上對目標進行精確的探測和識別。EOTS還具有高解析度成像、自動跟蹤、紅外搜索和跟蹤、激光指示;測距和激光點跟蹤功能。
基本資料
機員數 1
生產商 洛克希德·馬丁公司
造價 F-35A: 4800 萬美元/架
F-35B: 6200 萬美元/架
F-35C: 6300 萬美元/架
機身尺寸
長 50呎6吋 15.37米
翼展 35呎0吋 10.65米
高 17呎4吋 5.28米
重量
負載前 26,000磅 12,000 公斤
負載時 44,400磅 20,100公斤
最高離陸重 60,000磅 27,200公斤
動力
發動機 1× Pratt & Whitney F135 afterburning turbofan
推力 28,000磅 128千牛頓
飛行表現
最高速度 1,200英里/小時 1,931公里/小時
作戰半徑 690 英里(內置燃料) 1,110公里
巡航半徑 1,400(內置燃料)英里 2,200公里
武器系統
機槍 1x GAU-12/U 25 mm 機槍
導彈 對空:AIM-120,AIM-9X,AIM-132,MBDA Meteor
對地:JDAM,JSOW,SDB,WCMD,HARM
F-35閃電II(Lightning II)攻擊戰斗機(在開發時稱為聯合打擊戰斗機 Joint Strike Fighter,簡稱JSF)是美國的一款由洛克希德
㈣ 世界上最好的戰斗機是什麼型號 有具體介紹嗎
F-22猛禽戰斗機
F-22猛禽(Raptor)是美國研製的還未裝備部隊就引起世界轟動的一種新型戰斗機。美國空軍希望憑借少量的F-22抗擊一切敵機,取得制空權。美國方面稱其為制空(AirDominance)戰機。
早在1981年,美國空軍就決定研製更先進的戰術戰斗機取代F-15。經過十幾年的努力,
第1架F—22(編號4001)在1997年4月9日首次亮相,被賦予官方名稱猛禽(Raptor)。該機在1997年9月7日首次試飛成功。`
F—22戰機乘員1名,全長18.92m,全寬13.56m,全高5m,空重13636Kg,最大起飛重量27273Kg;超音速巡航時飛行速度1590km/h,高空最大飛行速率2335km/h,海平面最大飛行速率1482km/h,升限為15240m。
武器系統:1門M61A220mm火神5管機炮,備彈480發。主武器艙可攜帶6枚AIM-120C主動雷達導引的先進中程空對空導彈,或者以2枚430Kg級的GBU-32聯合直接攻擊彈葯(JDAM)取代4枚AIM-120C導彈;側方武器艙左右各攜1枚AIM-9響尾蛇導彈。外部另有4個掛點,可攜帶其他的武器或副油箱。 使用的材料:F—22是美國戰斗機中使用鈦合金與復合材料最多的機型。其中鈦—64合金約36%、熱定型復合材料約24%、鋁合金約16%、鋼約6%、鈦—52222合金約3%、熱塑復合材料1%多些、其它約15%。F—22機身蒙皮全都是高強度、耐高溫的BMI復合材料。新研究開發的高強度鈷—62222合金,初問世就用在F—22上。主起落架使用Airmet100鋼材。武器艙門與起落架艙門使用熱塑復合材料。除了新材料之外,還有新的製作流程和環保工藝,以提高復合材料製品尺寸精確度與齊一性,並減輕這些製品的重量。許多零組件甚至還考慮到製造過程與使用期間的環保問題。
主要戰術性能:一是由於通信雷達設備先進,它能搶先發現敵機;二是由於有較強的隱蔽性和電子干擾能力,能偷偷接近敵方而不被發覺;三是由於武器裝備精良,射擊精度高、彈葯殺傷力大,具有壓倒式的殺傷力。
優越的整體戰術性能,首先主要當歸功於電腦的運用。以1969年的登月小艇為例,它的電腦只有37KB記憶體,每秒10萬次運算。F—22的主任務電腦「通用整合處理機」(CIPCOmmonInte?gratedProcessor)記憶體可達300MB、每秒運算105億次。兩者相比,記憶體增加約1萬倍、運算速率增加約10萬倍。
F—22電腦系統最重要的是它的軟體設計能夠把大量復雜的資料整理成簡單、易懂、明確的信息。飛行員不必讀取許多儀表、顯示器的數據與文字顯示,來決定戰術行動。這些都是由電腦軟體取代了
其次是隱形手段的綜合使用。有幾種基本方式可以達成「偷偷接近」敵方而不被發現。一是傳統的利用視線死角、雲層、陽光等等;另外是借重隱形技術;第三當然是綜合使用兩者。F—22顯然是要採取第三種方式。所謂隱形就是要在雷達、肉眼、紅外線與聲音四方面都使敵人極難以觀察到F—22。
第三是使用新型的發動機。F—22使用2個F119—PW—100渦輪扇發動機,在使用後燃器時每個推力可達156Kn(350001b),即使不用後燃器推力也在F-15與F-16戰斗機發動機有後燃的111.2-129Kn(25000-29000Ib)推力范圍之上。裝備這種發動機可作無後燃超音速巡航,F—22維持在Mach1.4以上的巡航速率,這有助於增加作戰航程、縮短前往交戰空域的時間,也有助於迅速撤離戰場。 第四是F—22內載與外掛武器均具有巨大的殺傷力 。
F—22無疑是目前美國空戰的王牌,但也有2個主要方面的潛在問題值得研究。首先,少量精確制導武器的威力是頗為局限的,而且也是有懈可擊的。其次,不論F—22如何先進,它與任何其它飛機具有一樣的弱點,當它停在地面上的時候,一顆手榴彈就能夠摧毀它。如果機場安全不保,它就會隨之毀滅.
F22是美軍最新一代戰斗機,雖說現在還沒有成建制服役,但引來的動靜不小。有人把F22歸結為低可見度、超音速巡航、戰場信息技術和高機動性。有人爭論說,F22的機動性不好,不如SU27/37,甚至J10。正好5.1放假,本人也就來聊聊,純粹的技術探討。
首先澄清一個誤區,很多人以為現代空戰還是類似於越南上空的「狗斗」。相互咬尾,然後在2000米內用cannon解決問題。實際上,這種戰斗在假定的台灣海峽空戰中很少真正出現,因為中距空空導彈的出現,加上全向紅外導彈,使得雙方真的沖到面對面的機會不多,大多會被導彈擊毀。只有雙方對頭過後,才談的上進入纏斗。但是由於雙方都是多層次的多機,沖過頭的飛機會被另外的戰機用導彈擊落。所以說,在正面沖突中進入纏斗的飛機會有,但是數量上不是起到對爭奪制空權的絕對作用。
F22正好是在上述情形下有最大的優勢,就是在中距飽和攻擊之後,可以應用其極靈活的機動性做個超音速掉轉,在後面的飛機掩護下迅速脫離戰場。
大機群作戰,協調和對戰場的感知問題很重要,作為作戰體系,SA(situationawareness)就是F22的另外一個重點。F22的SA是另外一個優勢。F22利用小區廣播技術,可以實時和其他F22、預警機,在F22上自動集成所收集到的信息。並且機上電腦會對目標進行智能評估,誰是已經被同伴鎖定、攻擊,誰是最有威脅,總之老美在這方面的越南經驗使得他們研究的很細致。有的網友說,打掉預警機,是個好主意是這些空中老大們斗躲在戰斗機的後面,而且一般會有一架戰斗機護航。所以,我們的飛機沖過去打,根本不現實。你能沖過去,就說明你已經消滅了幾乎所有的戰斗機,這樣等於沒有起到使敵機群制盲的作用。還有一種方法是遠程空空導彈,400公里的射程,會導致制導方面比較容易被干擾,這種技術很不成熟,況且應對這種威脅,老美使用的是高能激光進行自衛,這就是為什麼在747機頭上安裝激光的本質原因了。沒有預警機的情況下,F22會利用自身的信息優勢,和系統上的優勢,分享來自其他F22(主要是後面,在我方射程之外的)和其他基站的,比如F18的,軍艦的,地面雷達的等等信息。至於說全波段干擾,我只能說出這個主意的網友沒有學過物理學吧。
進入纏斗,是F22最不希望的一種情形。並非F22不適合纏斗,只是因為它的最大優勢不在這里。實際上,由於老美在矢量推力(老美在90年代中期就給以色列的F15/16裝上了軸對稱矢量推力,來驗證效果)、推進機體的一體化、自適應控制系統使得F22的機動性,敏捷性(簡單的說敏捷性是機動性的導數)有了飛躍。F22的60度仰角是在可以控制的情況下,可以橫滾,可以用來機頭指向,更重要的是那是在典型對空作戰的掛載下。而SU27的所謂110度,是在沒有掛載、油箱半油,而且是不可控制的眼鏡蛇機動中表現出來的,幾乎不能說明任何實際意義。因為眼鏡蛇是SU27的一種氣動外形帶來固有反應,一旦動作開始不能中途退出、改變。實際上SU27的仰角僅僅在27度左右,它的確是一種機動性比較好的大型戰斗機,但是也僅僅是在第三代中比較好而已。至於三面翼,有人說它可以構成一個類似的柔性面,估計這也只是一種想像。這種布局加上矢量推力,看上去操縱面多,實際上對高度靜不安定飛機而言是一種浪費,對於老式戰斗機也許還有用處。
實際上美國也承認即便是F22,在進距離對抗裝有全向紅外導彈和瞄準頭盔的J7的時候,不會有太大優勢。不是機動性不好,只是因為對於可以做40G的導彈而言,任何有人駕駛的飛機的機動性都是枉然。老美正在積極研製無人戰斗機,到時候,進入纏斗的僅僅是一個會飛的伺服器。
另外F22的電傳有智能重構的自適應的功能,加上關鍵部位的裝甲,使得系統有足夠的冗餘。有很大的被彈強度,相比之下,SU系列就差遠了。不是說我們的飛機不能帶傷返回,只是說美國人的更好。實際上美國人正是研究了那些帶傷返回的現象,才開發的自適應控制。你命中它,可能只是系統性能下降,但會讓飛行員嚮往常一樣駕駛,而不是一下掉下來。
說到各種氣動技術,各種可能性,老美其實都早於蘇聯人進行了驗證,X29驗證了前掠翼技術、F15MST驗證了三面翼和推進控制一體化技術,以及矢量推力。X31驗證了鴨翼技術和矢量推力整合。早在90年代中期,以色列的F15就有軸對稱矢量推力,實際上很多技術只是老美作為技術儲備,並以此位基礎,進一步成熟化,並非是俄羅斯領先。
說到J10,確實是一大飛躍,是我們走向自主設計、研製戰斗機的飛躍。這種飛躍是自己比自己,實際上J10隻是比台灣的F16略強,基本上和mirage2000差不太多。實際上,戰斗機的技術涉及到很多分支領域,是國家綜合技術實力的體現,設計是一回事,製造是另外一回事。比如發動機一直是弱項,其實上主要是自動控制和材料工藝。早在90年代早期,美國GE的E88節能核心機的渦輪前溫度就達到1550K,這是俄羅斯現在的發動機都做不到的。這涉及到C/C復合材料,陶瓷材料,金屬間化合物,氣膜冷卻等技術,而目前。俄羅斯還停留在使用高溫合金。
事實上,F22確實是普通意義上最好的戰斗機,拿SU37和J10和它直接比較沒有意義
㈤ 中國還有什麼新型戰斗機
我告訴你,你可不要告訴別人啊!
中國一汽J-20
已經成功試飛!
1輛在西安做地面靜立實驗,1輛在成都測試航電,3架在沈飛試飛
配置:
1億美元豪華精裝修版:60平米使用面積,3發核動力!ABS防抱死,純桃木內飾,41個安全氣囊,配備3上1下24寸液晶寬屏,奔四雙核,送陽台露台
一輛J-20可以鎖定100個目標並同時攻擊50個最有危險的目標
一輛J-20可頂50輛F-22!
美國軍方發言人寇尼奇瓦-思密達上校15號發表聲明表示:
中國成功試飛J-20表示中國空軍已經全面進入第8代戰機,這將嚴重影響美國在東太平洋的利益
中國飛機製造業領先美國50年!
同時波音公司表示願與沈飛共同研製大飛機項目
㈥ 最近中國有哪些新型戰斗機
尖20,11年首抄飛,去年開始在航展公開露臉襲,現在在空菌做評估測試。雖然,各個煤體磚家評論節目把尖20吹上了天,不過,即使是3代機的發動機、3代機的加工工藝、3.5代機的雷達、3.5代機的機身,依然是目前世界上數據的上號的先進戰機之一。另外還有一個叫尖31,這個是在競爭20號☞計劃戰機☞項目的落敗方案,目前正在打算外銷,不過應該很難打開市場。還有就是外購的蘇35,去年底交付了第一批次。當然,尖15、尖16(類似蘇30)、尖10B也算新型號,畢竟是最新改良產品。
㈦ 中國目前最好的戰斗機是什麼
J-10
作為中國獨立研發成功的第一型高性能,現代化戰斗機,J-10在激起軍事發燒友極大熱情的同時也遭到了相當多的批評。其支持者和反對者各執一詞,相持不下;前者往往傾向於誇大該機的作戰能力,而後者則以造價過高,技術過時等理由對其大加抨擊。那麼事實究竟如何?J-10在世界戰斗機之林中的真實位置在哪裡呢?
首先讓我們對目前世界戰斗機的整體情況進行一下概括:
戰斗機按照體積/重量可分為兩大類,即重型戰斗機和輕型戰斗機,前者以F-14,F-15,F-22,和Su-27/30系列為代表,後者以F-16,F/A-18A/B/C/D,EF2000,J-10和陣風為代表。重型戰斗機往往採用當時最先進的技術,不惜血本地來確保盡可能強大的作戰能力。事實上,直至今日也僅有F-15,F-22,和Su-27/30系列在結構中大量使用昂貴的鈦合金構件。重型戰斗機因價格昂貴而裝備數量有限,輕型戰斗機一般用來補充重型戰斗機數量的不足,執行相對而言較為容易的任務;例如F-16在問世之初毫無全天候,超視距作戰能力,僅被用於晝間視距格鬥和目視投放非制導炸彈。歐洲國家受到國力的限制,無力負擔美國高/低(重/輕)搭配的戰斗機組合,被迫以單一型號完成多種任務。國力較強者(英,法,德,意)研發了EF2000和陣風這樣的「重型化」輕型戰斗機,而國力較弱的瑞典則研製了價格更為低廉的JAS-39,該機和中國大陸/巴基斯坦的JF-17,台灣的IDF,韓國的F-50(設想的T-50戰斗機版本)同屬超輕型戰斗機。重型戰斗機在作戰半徑,雷達功率,載彈量,改進潛力等方面均有輕型戰斗機無法比擬的優勢,因此將重型戰斗機如F-22和Su-27/30系列和輕型戰斗機如J-10放在一起進行比較是不合適的。
與其它輕型戰斗機相比,J-10的性能是頗為優秀的。根據已有資料推算,在空戰載荷(1/2內部燃油,4空對空導彈)下,J-10的翼載荷小於300千克/平方米,推重比接近1.2。雖然這個推重比低於EF2000和陣風的推重比,卻不輸於大部分F-16,F/A-18A/B/C/D的推重比,J-10的空戰翼載荷則與EF2000和陣風極為接近,大大低於F-16,F/A-18A/B/C/D的空戰翼載荷。由此推斷,J-10的亞音速加速性能當與F-16,F/A-18A/B/C/D相近,略遜於EF2000和陣風,亞音速機動性和敏捷性與EF2000和陣風相當,優於F-16,F/A-18A/B/C/D;超音速加速性能,沖刺速度,機動性和敏捷性與EF2000相近,優於其它型號(大後掠角三角翼,低翼載,可調進氣道均指向優秀的超音速性能)。
那麼與F-35這一隱形戰機相比,J-10是否還有一搏呢?
一個沒有被廣泛地認識到的事實是,F-35並不是嚴格定義上的戰斗機,將其稱為輕型轟炸機更符合實際情況。F-35的設計思想來源於美國空軍對近距對地支援戰術的研究,其設定作戰環境是大規模重裝甲軍團的交戰前沿,設定作戰對象是在機動野戰防空系統掩護下運動的裝甲部隊。因此F-35並不強調空戰性能,其飛行性能與F-16,F/A-18A/B/C/D相比毫無提高,最大速度還有所下降(從F-16的M2.0和F/A-18A/B/C/D的M1.8降到了M1.4),原因很簡單:近距對地支援並不需要超高的空戰性能,速度過高將使飛行員無法有效觀察地面情況。同樣,F-35的設定作戰環境對其隱形性能的要求是有限的;由於美國空軍並不要求F-35穿透縱深防空體系,F-35的雷達隱形被設計成只在I/J波段有效,即能有效地對抗戰斗機火控雷達和機動野戰防空系統雷達;在波長更長的分米波波段,如KJ2000的L波段和S300BigBird雷達的D波段,F-35的雷達隱形能力是大打折扣的。此外,與F-22一樣,F-35在紅外波段是不隱形的。J-10從而可由預警機或高性能地面雷達引導,或使用被動射頻感測器定位,來接近F-35;一但距離靠近到數十千米F-35的雷達隱形將無法擊敗J-10的火控雷達。盡管F-35的雷達隱形將給主動雷達制導的空對空導彈造成問題,被動射頻制導(反輻射)和紅外製導導彈卻絲毫不受影響,而俄國R-27和R-77系列超視距空空導彈均有反輻射和紅外製導型號,給PL-12配備這類制導系統也不存在什麼技術困難。由於F-35的速度較慢,在與J-10交戰時主動權將在J-10一方,而F-35既無力追擊全速撤退的J-10,也無法避免與向其撲去的J-10交戰。
J-10的機載電子系統和武器裝備確實與西方先進水平有一定差距,畢竟當新型西方戰斗機已開始裝備有源相控陣雷達時J-10依然在使用常規的脈沖多普勒雷達。然而電子設備的更新速度是極快的,在一架戰斗機的服役期內將經歷數次電子設備升級,中國高速發展的電子工業將使J-10在機載電子系統方面迅速趕上西方先進水平。因此批評第一批生產型J-10的機載電子系統技術過時實在沒有什麼意義。至於武器裝備,不僅和機載電子系統一樣能不斷升級,而且只要有效就沒有必要過分追求技術上的先進性。事實是美國空軍大部分機載武器都是越戰時期和1980年代開發的。
J-10的早期生產型價格較為昂貴是必然的,原因如下:
1。生產企業必須收回研發費用和生產線建設費用2。生產線不成熟,效率不高隨著生產線的不斷運行,總產量的日益增加,研發費用和生產線建設費用的收回,生產技術的成熟,生產效率的提高,後期生產型的價格將大幅度下降。由於J-10不象Su-27/30那樣大量使用昂貴的鈦合金,使用一台而非兩台發動機,零部件總數少得多,後期生產型J-10的單價將大大低於J-11的單價。這一點美國的F-15/F-16生產歷史可充分證明。中國空軍龐大的J-7,Q-5機群正在迅速老化,除雙三角翼的新J-7是1990年代以來生產的以外均年事已高(Q-5在80年代後期便已停產),迫切需要大量新型戰機。新的進攻型導向也要求裝備高性能,多用途戰斗機。因而大批量生產J-10(中國空軍最終可能需要1000架)是絕對必要的。J-10與J-11發動機的通用性將有效地簡化後勤保障。
概括起來,J-10不是特別先進,但在總體設計上與歐洲最新型戰斗機不相上下。它雖無力與F-22對抗,卻足以擊敗F-35(假定對抗雙方均擁有預警機)。在大批量生產的情況下其單價將大大低於Su-27/30/J-11。將其稱為目前世界上最優秀的單發戰斗機並非誇大其辭。
㈧ 中國新型戰斗機與美國新型戰斗機相比
暫時沒法比,最少三十年。
㈨ 中國目前最先進的戰斗機
中國目前最先進的戰機就是殲10戰斗機,殲10的性能及裝備特點:
西方按其劃分戰機的方法,將殲-10劃分為典型的第三代戰機,認為它將是中國第一種裝備部隊的國產第三代戰機、第一種真正兼有空優/對地雙重作戰能力的國產戰機,預計2010年以前投入現役。
當今世界,空軍戰機配置先進合理的國家,均採用高低搭配的方式,如法國的「陣風」和「幻影」、瑞典的「雷」和「鷹獅」、俄羅斯的蘇-27和米格-29等。其中美國F-15加F-16的高低配置方案,也為中國所接受,殲-10就扮演了低的角色,當然也或多或少地瞄準了F-16的設計。在設計研製過程中,需要解決數字線傳三軸靜不安定控制、翼身融合、大推力渦扇發動機這三個第三代戰機的主要技術特徵,工作艱巨。外界傳聞比較集中的說法認為,這時中國從國外得到一些較重要的援助,以色列向中國提供了改進自F-16A的「幼獅」輕型戰機的樣機和技術資料,殲-10正是以色列戰機「幼獅」的中國翻版。
殲-10性能參數估計為:機長14.57米,翼展8.78米,機高:5.3米,後掠角50-52度,翼面積40平方米,垂尾面積8.4平方米,推力122千牛頓,高空的最大速度:2.0馬赫,低空最大速度:1.2馬赫(1473公里/小時),最大升限18000米,作戰半徑1100公里,最大航程2500公里,最大起飛重量19277公斤,載彈量7000公斤,推重比大於1.1。外掛11個(機身下5個,每側翼下3個),外掛副油箱最大4100升(1500×2、1100×1)這些數據表明,殲-10除維持正常平飛外,還有足夠的推力來滿足執行各種機動動作的需要,使水平加速、爬升、盤旋等性能均有較大提升,甚至可以在空中格鬥狀態下毫不費力地垂直向上爬升。
況計算出最佳控制量,並把控制信號送往舵面操縱系統,再調整飛機姿態。這樣既減輕了飛行員的負擔,又充分發揮鴨式飛機機動性,也保證了控制系統的冗餘度和生存能力。
F-22猛禽(Raptor)是美國研製的還未裝備部隊就引起世界轟動的一種新型戰斗機(現已裝備)。美國空軍希望憑借少量的F-22抗擊一切敵機,取得制空權。美國方面稱其為制空(AirDominance)戰機。 早在1981年,美國空軍就決定研製更先進的戰術戰斗機取代F-15。經過十幾年的努力,第1架F—22(編號4001)在1997年4月9日首次亮相,被賦予官方名稱猛禽(Raptor)。該機在1997年9月7日首次試飛成功。` F—22戰機乘員1名,全長18.92m,全寬13.56m,全高5m,空重13636Kg,最大起飛重量27273Kg;超音速巡航時飛行速度1590km/h,高空最大飛行233速率5km/h,海平面最大飛行速率1482km/h,升限為15240m。 武器系統:1門M61A220mm火神5管機炮,備彈480發。主武器艙可攜帶6枚AIM-120C主動雷達導引的先進中程空對空導彈,或者以2枚430Kg級的GBU-32聯合直接攻擊彈葯(JDAM)取代4枚AIM-120C導彈;側方武器艙左右各攜1枚AIM-9響尾蛇導彈。外部另有4個掛點,可攜帶其他的武器或副油箱。 使用的材料:F—22是美國戰斗機中使用鈦合金與復合材料最多的機型。其中鈦—64合金約36%、熱定型復合材料約24%、鋁合金約16%、鋼約6%、鈦—52222合金約3%、熱塑復合材料1%多些、其它約15%。F—22機身蒙皮全都是高強度、耐高溫的BMI復合材料。新研究開發的高強度鈷—62222合金,初問世就用在F—22上。主起落架使用Airmet100鋼材。武器艙門與起落架艙門使用熱塑復合材料。除了新材料之外,還有新的製作流程和環保工藝,以提高復合材料製品尺寸精確度與齊一性,並減輕這些製品的重量電腦。許多零組件甚至還考慮到製造過程與使用期間的環保問題。 主要戰術性能:一是由於通信雷達設備先進,它能搶先發現敵機;二是由於有較強的隱蔽性(影身性能)和電子干擾能力,能偷偷接近敵方而不被發覺;三是由於武器裝備精良,射擊精度高、彈葯殺傷力大,具有壓倒式的殺傷力。
可以肯定的是,在目前,F22是最好的。殲10隻能說是中國國內最好的,很明顯,殲10屬於第三代戰機,而F-22應經是第四代戰機,殲10確實和先進,但是和F-22比就差多了, 使用的材料:F—22是美國戰斗機中使用鈦合金與復合材料最多的機型。其中鈦—64合金約36%、熱定型復合材料約24%、鋁合金約16%、鋼約6%、鈦—52222合金約3%、熱塑復合材料1%多些、其它約15%。F—22機身蒙皮全都是高強度、耐高溫的BMI復合材料。新研究開發的高強度鈷—62222合金,初問世就用在F—22上。而殲10是絕對不具備的,因為這種材料美國根本不提供出口。而且F-22的電腦系統是目前最先進的,速度上,F-22可以飛到1590公里/小時,比殲10的1470公里/小時快多了。所以說,除了火控系統尚可一拼,別的方面,殲10還有很長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