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新型創造 » 音樂創造

音樂創造

發布時間: 2020-11-24 06:37:09

A. 什麼軟體可以自己創造音樂

可以自己創造音樂的軟體是:水果音樂。


對於初學者來說,水果寫歌綽綽有餘,而且操作相對來說簡單。


水果音樂製作軟體上一全操作簡單功的音頻處理製作軟體,適合初學者。從軟體設計上來說, 邏輯學不好 而且各種快鍵以及功能還有視覺處理方面都略欠考慮。 目前來說水果音樂軟體在國外的普及就像在中國人人都會玩手機一樣,所以水果音樂軟體是一款很受人歡迎的音樂製作工具。


FL Studio 首先提供了音符編輯器,編輯器可以針對作曲者的要求編輯出不同音律的節奏,例如鼓,鑔,鑼,鋼琴,笛,大提琴,箏,揚琴等等任何樂器的節奏律動。其次提供了音效編輯器,音效編輯器可以編輯出各類聲音針對在不同音樂中所要求的音效,例如,各類聲音在特定音樂環境中所要展現出的高,低,長,短,延續,間斷,顫動,爆發等特殊聲效。再次提供了方便快捷的音源輸入,對於在音樂中所涉及的特殊樂器聲音,只要通過簡單外部錄音後便可在FL Studio中方便調用,音源的方便採集和簡單的調用造就了 FL Studio強悍的編輯功能。

另外,FL Studio 本身也可以作為VSTi或DXi的插件,用於 Cubase、Logic、Orion 等宿主程序。FL Studio 包括原來的Fruity Loops軟體的所有功能。

但無法導入wma,flac等部分格式文件。

B. 音樂是誰創造的

「音樂」一詞的由來 甲骨文是中國古老的象形文字。甲骨文的「音」字,上半部好像一隻管樂器,下半部像是個口字,合起來就是口吹管而發出「音」。在商代「音」與「言」通用。甲骨文的「樂」字,上方是絲,下方是木,這正是絲弦樂器的形狀,比如說琵琶的弦正是附在木箱上的。 在什麼時候,音和樂這兩個字連起來成一個詞的呢?從資料上看,最早有文字記載的是戰國晚期的一本書《呂氏春秋.大樂篇》,書上有這樣一句話:「音樂之所由來者遠矣。」當時所講的音樂,大約是指詩歌、音樂和舞蹈統一的載歌載舞的綜合藝術。由於種種原因,作為獨立藝術形式的音樂,在中國發展的較晚,本世紀初「音樂」一詞才在中國書籍中廣為使用。 在西方,音樂這個詞的由來是這樣的,music在古希臘語中寫作mousike,是從mousikos一詞變化來的,意即「屬於繆斯的」。繆斯(Muses)是希臘神話中司音樂、文學、藝術、天文、科學等的9位女神的總稱。 人類在各種各樣的社會活動中創造了音樂。(個人以為樓主可以找一本《音樂發展簡史》看看。)

C. 音樂內容和創造

內容可以是你夢里的美好事物,也可以是你身邊的事物,等等、至於創造嘛!當然得看自己的風格咯!

D. 音樂音符是根據什麼創造出來的

你是問音樂中的各個不同的音高呢?還是問譜面上像蝌蚪一樣的音符?

先說前者,音樂中的各音不是創造的,是利用自然規律,即保持一定頻率規律地振動體發出的聲音人耳聽上去有音高感。在任意一個頻率上振動都會有這種保持某個音高的感覺,所以,嚴格地講,不同的音高有無窮多個,人們只是通過長期的實踐和根據審美習慣的選擇選取了無窮多個音中的有限個作為音樂中的音來使用。

由於技術的進步,音樂中的使用的各音在不同的時代是變化的,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標准音高,它們是和某些固定的振動頻率掛勾的,隨著生產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這些固定作為標準的音高越來越高,音樂中用到的音域也越來越寬,高音漸高,低音漸低,向兩邊擴展。
在不同的地區,由於各民族審美習慣不同,所以各地區音樂有民族特性,在選用的音高上也各有不同。只是1234567這種形式的音階由於歷史的原因普及得最廣,其實音階的組織形式遠不止這一種。

所以說,音樂中的各音是人們在聲學的自然規律作用下,從無數個音中篩選的。從自然界的聲音中發現規律,並以這種規律作為篩選的基礎,經過長期的實踐得出的。至於這些規律具體是什麼以及篩選的過程,詳見繆天瑞《律學》。

如果你是問樂譜中用於記音的那些音符是怎麼來的,那確實是人創造的。由於簡譜是線譜的衍生物,所以只說線譜的歷史。
簡而言之,線譜是從外國和尚念經的實踐中來的。約一千年前左右,西方專業音樂的早期形式——聖詠出現了。其實,就像中國的和尚在念經時會有旋律,像唱歌一樣,聖詠就是從吟誦拉丁文的聖經發展來的,是教堂里的詩班在念經時慢慢唱出旋律來的過程。但當時沒有記譜的方法,所以這種唱誦只能口傳,會的教給不會的。由於聖經內容很多,每部分唱法又不一樣,所以會唱的人就在聖經的字里行間記一種高高低低的提示標記,這樣在會唱的人看到的時候,就能想起來怎麼唱,但是它不具有記譜的意義,不會唱的人看到仍不知怎麼唱。
由於各音有高低不同,會唱的人就在音節的上方標一些高低不同的小疙瘩。後來需要標高低程度逐漸復雜,為了區分高低,就把高度一樣的音節上的小方點標在相同的高度上。這樣的邏輯促進了「線」的產生。為表示相同高度的音,區別不同高度的音,唱詩班的人開始在小方點中畫線,開始時只有一條橫線,為簡單區別高低。後來為了精確區別各音高低,就開始加線,加到兩條,三條,加到四條線後穩定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最後,大約五百到六百年前時,五線譜基本形成了。

由於早期聖詠沒有節拍,唱時節奏是自由的,所以早期的記譜沒有節奏信息,音符就只有「符頭」那個小疙瘩,沒有符乾和表示節奏的符尾。後來隨著音樂的發展和豐富,規定的節奏產生後,才加上了符尾,以表示節奏。

E. 怎樣理解音樂是再創造的藝術

音樂藝術既生動、鮮明,又飄渺、抽象;既無需藉助詮釋、譯述而能給人以直接的感受,又往往令人覺得深邃高遠、撲朔迷離、難以言狀。因而這種具有廣泛群眾性的藝術,又常常被人說"聽不懂",尤其是一些器樂作品。音樂何以這樣感人?它怎樣表情達意?繁復的品類樣式有哪些分辨的線索?解決這些問題,既需要感性的積累,也需要理性的把握。正是:感受到的東西不一定能夠很好地認識;只有認識了的東西才能更好地感受它。

音樂--作曲家精心譜寫的作品,經過表演家精心唱、奏而呈現在聽眾面前,並被聽眾感受到的音樂,實際上是一個特定的音響過程,一個多種要素結合一道,涵載著一定生活內容、思想感情的,活躍、流動、組織有序的音響過程,它續續揚揚,作用於人們的聽覺,引發人們種種相應的生活、情感的體驗和聯想,使人隨之步入藝術審美境地,並從中獲得某種精神享受和滿足。由這段概述引申開去,我們從四個方面對音樂的主要藝術特徵,加以簡要剖析。
一、音樂是聲音的藝術;作為音樂藝術物質材料的聲音,是一個超脫了自然原型的特殊的音響體系

這一點是音樂具有與其它藝術不同的種種特殊性的根源所在,也是音樂諸多藝術特徵生成的根源所在。音樂不同於口技,不同於戲劇、影視中的"音響效果",音樂是一種表現力極強的、獨特的藝術品種。這首先由於它賴以存在的物質材料,不是一般意義的聲音;是人在漫長的歷史實踐中,經過反反復復的選擇而留取下來的,經過多方面加工組織起來的一些特殊的聲音,它們源於自然界和社會生活,但又超脫了"自然客體"的屬性。譬如,從高低方面講:太高太低的、不易清晰聽辨和不便准確控制的聲音,都被陸續淘汰,留下來在音樂中使用的,大體上就是現在的鋼琴上所能奏出的那88個音。這88個音各有自己固定的音高;由低至高依次排列起來,成為"音列"。音列中的音根據振動頻率的倍數關系,被劃分成若干"組"。每組--即每一個"八度"之中,按高低相等的距離,分設12個半音,其中有7個音被稱為"基本音級"(如鋼琴上的白鍵音),另5個音被稱為"變化音級"(如鋼琴上的黑鍵音,7個基本音級分別命以固定的名稱--C、D、E、F、G、A、B,這就是"音名"。變化音級的名稱,按基本音級加註"升""降"來稱謂。如"升C"(#C)、"降D"(b D),"升D"(#D)、"降E"(bE)等等。

為了歌唱方便,各音還命有"唱名",這便是:"Do、Re、Mi、Fa、Sol、La、Si"。構成"音列"等等還只是音在高低方面的初步組織。音列中各個音間距離相等,每個音都有等同的意義,而這種相互等同、各自孤立的音是不能表達音樂思想、感情的。因此需要進一步組織:以某一個音為穩定音,其它若干音依不同的傾向關系與穩定音聯結成一個體系--調式。
調式種類很多,現在廣泛使用的調式有:西洋大、小調式;中國漢族五聲調式,其它民族調式等。調式體系中的音叫做"調式音級"。

調式音級除了按各自級數稱謂--二級音、三級音、四級音、五級音……--之外,還分別命有專用的名稱,如大小調式各組音分別稱為:"主音、上主音、中音、下屬音、屬音、下中音、導音"。

調式體系中的各個音級之間,已不再僅僅是單純的音高關系,同時還構成了旋律和音程的關系。在調式音級穩定與不穩定的基礎上,進而將旋律、音程在縱向與橫向方面相結合,形成多聲部--和聲、復調……以上是對音在高低方面的一些選擇和加工。同時,在長短方面進行加工,組成節奏、節拍體系;在音質、音色等方面進行選擇加工,形成"樂種"、"聲種"、"聲部"、"樂器組"等等不同意義上的各種分體系。經過這諸多方面的選擇、加工而構成的"音樂音響"總體系,其聲音的優化程度、美化程度、可操作程度;運動中的穩定與不穩定、平衡與不平衡、緊張與舒緩等內在的動力和邏輯、色彩、力度等等--一整套表現性能,不僅具備了,而且完善、強化起來。對它的掌握和運用,愈益能夠體現人的自覺的意願和要求。這樣的聲音,也只有這樣的聲音才成為了音樂藝術的物質材料。
二、音樂是時間的藝術;音樂藝術的展現要在一定的過程中完成

音樂藝術特別生動活躍,特別具有"動人也切""入人也深"的感染力量。為什麼?古希臘哲學家、美學家亞里士多德就曾這樣思考:為什麼音樂的表現力比色彩大如許之多?結論是--因為它是時間性的。事物在運動中存在,人在運動中生活,人對事物的感受和認識有一個過程,人的思想感情的深化、發展也在過程中實現,因此,通過聲音運動過程來展現的音樂藝術,對反映運動著的事物,表達發展、深化的思想感情,有著特殊的適應性。調轉過來,在欣賞過程中音樂的這種"特殊的適應性",便轉化為特殊的感染力。例如:欣賞一幅攝影或繪畫作品《晨曦》:廣闊的近景、遙遠的天際,金黃與緋紅的光芒塗抹著朝霞、鋪灑向大地。構圖簡潔、明快,形象活潑、爽麗。從建築物的輪廓、路面的凈潔以及道旁的花草、人物的眉宇之間,都可以看到脈脈生機、欣欣向榮。然而,這晨曦中的大地怎樣地在醒來,勃勃生機又怎樣地在涌動……要進一步真切地感受這些,則需欣賞者發揮想像力,將自己身置其境,並使畫面上的一切活躍起來去體味。可是欣賞音樂作品情況便不同了。譬如聽挪威作曲家格里格《培爾·金特》第一組曲(作品第46號)中的第一曲《朝景》:長笛在中高音區奏出一個四小節的樂句,柔和的68節拍,明亮的E大調,清瀅流動的旋律線……明徹的音色、委婉的曲調,在木管組長音的襯托之下,顯得格外甘美,令人心曠神怡。接著,這一旋律由雙簧管降低8度在中音區奏出,襯景長音改由弦樂組擔任。隨後,這兩句音樂上移大三度,在#G大調上重復。經過在B大調短暫停留過渡,這一旋律又由整個弦樂組在E大調上奏響。曲調引伸,音區擴展,織體綿延,和聲、調性的轉換等等,這一切融成一體,注入人們的心田。於是,人們感受到的不是一個靜止的"朝霞滿天"的畫面,而是個有變化的過程,"光線"在變,"色彩"在變,"溫度"在變,由太陽"吐露微明"到"噴薄欲出"到"冉冉升起",勃勃生機也由萌動、積蘊到習習涌動……這些感受獲得於一個過程,這一過程也正是音樂展現的過程,二者同步。
音樂藝術有一種引人"介入其中"的力量。這是因為音樂的律動和起伏,會自然誘發人體運動機制產生變化、與之相應。一支隊伍集合起來出發行進,沒有人喊"一二一",眾人的腳步自然走不齊。倘若此時,有一支軍樂曲奏響,它節奏鮮明、雄壯有力:過一會兒請看,人們的腳步隨著這樂曲的進行,已經整齊劃一。人們都有這樣的體驗:在聆聽音樂的過程中,不僅注意力集中於它,而且肌肉、肢體、喉嚨、牙關以至循環系統、呼吸系統都會隨著它而張弛。身體運動機制的活動、變化,又直接作用於情緒使之興奮、波動。所以,沒有任何一種藝術能夠像音樂這樣:可以在一個短暫的時間內,使眾多的人按照同一意向感奮起來,而且可以達到那樣強烈的程度。正因如此,任何一個國家、一個軍隊,都要搞軍樂、軍歌、進行曲和其它能夠統一步調、鼓舞士氣的音樂。近幾年,我國社會音樂生活中突出的問題之一便是品類失衡。希望有更多更好的反映人民奮發進取、建設"四化"的內容,明快嘹亮、催人振奮、鼓壯威風的音樂作品和表演。這是群眾的呼喚,人民的呼喚,也是時代的呼喚。

三、音樂是表現的藝術;所謂"音樂形象"是形成於頭腦中的形象,是感情化、性格化的形象

表現藝術是相對於再現藝術而言的。這兩類藝術都反映生活、表達思想感情,不同的是:再現藝術反映生活要模仿、復現客觀生活的形態,創造"看得見摸得著"的藝術形象,通過具體的形象來達意抒情。表現藝術則是將來源於客觀生活的思想感情,直接地披露出來。音樂是典型的表現藝術。音樂的音響是感情的直接載體。涵載著感情內容的音樂,給人的感受是直接的,或者也可以稱為是"直觀的"。人們在從音樂音響中直接獲得相應感受的同時,會生發種種想像,這想像可能浮現為具體的"畫面"、"圖景"、"情境"……生動、活躍的想像,反過來可以強化自己的音樂感受,但音樂自身卻沒有也不可能提供任何實實在在的可視的形象。例如,欣賞偉大的波蘭作曲家肖邦的鋼琴作品《C小調練習曲》(作品第10號之12)時,你可以聽到:八小節強烈、激憤的引子過後,左手奏出急速上下奔騰、持續不斷的音流,有如狂風咆哮;右手奏出帶有附點節奏、急促有力的旋律,傳遞著激越奔放的情緒,氣勢恢弘。隨著音樂發展,情緒愈加高漲,一瀉千里,強勁的藝術感染力撼動著人們的心弦。如果,聆聽這音樂的聽眾,對作曲家肖邦崇高的愛國主義品格、熾熱的民族情感有所了解,又知道這首樂曲寫於1831年波蘭起義失敗之後,那麼他的欣賞活動會更加主動積極,進而捕捉到更多的東西,碰擊出更多的"火花"。當然,對作品中藝術主人公的英雄性格,痛苦、不安、憤怒、激昂,對其為祖國的悲劇而感發的慷慨的斗爭精神,也會有更加深切的感受。然而,不論聽眾欣賞過程怎樣積極,藝術主人公卻不因此而真的呈現在舞台上。演奏這一樂曲的鋼琴家也不是英雄"角色"的扮演者,他只在演奏,把作者的、作品中的情感,化為自己的情感,直接、傾心地表現給聽眾。

四、音樂是再創造的藝術;音樂的表現有穩定性的一面,又有演繹性的一面

歌譜、樂譜是記載音樂的符號。把用符號記載的音樂變為實際音響的音樂,需要通過演唱、演奏,這唱、奏表演即被稱之為"二度創作"。二度創作可以無數次地進行,而每次唱、奏,無論對於譜面的原作來講,還是對於前次的表演來說,都不是"復述"或"重播",而是對作品的一種再創造。再創造是積極的,包含著演奏、演唱者對作品的再理解;對作者藝術表現意圖的再領會和技術、藝術上的再處理、再發揮。因此,音樂表演被看作是"對作品的解釋"、"對作品的表現";也因此優秀的演唱、演奏者被稱為"表演藝術家"。

藝術貴在獨創,二度創作同樣貴在有獨到的處理。同是貝多芬《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作品第61號),海菲茲和大衛·奧依斯特拉赫兩位世界著名的小提琴家的演奏,在音色、力度和若干細部的處理上,有很大差別,反映著兩位演奏家對作品表現的不同,演奏風格的不同。不論是更加酣暢明麗(前者),或是更加濃郁深情(後者),都使人獲得很高的藝術享受和滿足。因而,人們絕不緣於他們演奏的各有不同而取此舍彼或厚彼薄此,相反人們會把它們視為同樣珍貴的兩種版本、兩種範例。

樂隊演奏也是這樣,同是德沃夏克的《e小調第九交響曲》("新世界",作品第95號)由托斯卡尼尼指揮演奏的,與卡拉揚指揮演奏的,與小澤征爾或李德倫指揮演奏的,各有藝術表現上的明顯差異,各有獨到的意趣和價值。於是人們可以發現一種現象:美術鑒賞家、收藏家以持有原作、原件為顯貴,而不以握有多種臨摹品為榮;相反,音樂鑒賞家、收藏家則以藏有諸多名樂隊、名指揮、名演奏演唱家的音響品為富有。其原因就在於臨摹是復制;而後者,作品雖是一個,但每人、每次的表演都是一種再創造;各有獨到之處的(音響)版本,都別有自己的藝術價值。從音樂這一特點的角度來看,廣泛流傳下來的音樂作品,大都已不是或者根本就不曾是嚴格意義上的"原件""原版"。

音樂藝術得以在人們不斷進行二度創作的過程中,不斷有新的智慧、才華、創造性注入其間,因而具有永不凋謝的生機。音樂藝術之所以特別鮮活,也得益於它流傳在不斷的再創造、再豐富的基礎之上、過程之中

以上所述是音樂藝術的四個基本特徵。沿此線索,深入進去、體味開來,可以領會到音樂與姊妹藝術之間是怎樣相互通聯、又怎樣相互區別的。音樂所特有的表現手段、技法、規則、方式等等,也無不根植於此

F. 怎麼創造音樂

一位博學的音樂家曾經說過,「你已經掌握了你所知道的所有理論、音階和內調式……把它容們都忘了吧!」確實是這樣,吉他上的那些知識是很有用的,但它們也只能把你帶到這里了。想想這么多年來你一直彈奏的東西,它們只起到練習的作用。如果你完成了所有準備工作,那麼現在就應該把它放到一邊,開始你掌握吉他的旅程。

准備好了嗎?那麼我們開始吧……

從現在起,你應該把自己當作一個藝術家,而不是吉他手。把你自己想像成一個畫家,吉他就是你的畫筆,吉他知識就是你的調色板,聽眾的耳朵就是你的畫布。畫家永遠都不會用那些吉他手彈琴的方式去畫畫。「讓我看看,我要畫這個圖案,並把它跟另一個圖案連到一起,然後用我的刷子弄一些很酷的東西,它將非常新穎,會讓所有人都張大了嘴巴!」

成為任意一類藝術家都要進入到靈魂,和你的作品一起生活、理解它,然後讓它像堤壩崩潰一樣傾泄而出。

給你提幾個問題:你知道怎樣才能不再去彈那些連復段、音階和調式,而進入旋律和感覺嗎?你如何表達你的憤怒、驚恐、悲傷和喜悅,並且把它們融入到一首歌曲中?為什麼有的音樂能夠強烈地改變我們的情緒呢?——由快樂變得內省、由傷感變得樂觀。

G. 音樂是誰創造的呢

人類社會從什麼時候開始有了音樂,已無法查考。但從古至今在音樂中卻沒有國界之分和種族之別,所謂樂器,就是奏出音樂的工具。如前所述,音樂的起源是以聲帶為樂器的「歌唱」,但人類伴隨著智慧的發展,開始了使用工具。不僅利用聲音唱歌,而且在管上鑿孔或者張弦撫弄以奏出音樂作為游戲,這就產生了樂器。

2億年前的一個原始人,發現敲擊各種不同質地的物體會得到不同的響聲,驚喜之餘還發現敲擊巨大的響聲還能驚嚇猛獸,此應該是音樂的最早形式。

至於有了曲譜的記錄應該在古埃及,埃及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從作為帝王古墓的金字塔內石壁的雕刻上,可以看出演奏音樂的盛況以及音樂演奏者的行列,雕刻中有以手指彈奏的豎琴狀的弦樂器,以及各種笛類樂器。

希臘音樂的起源也籠罩著一層神話的面紗。阿波羅神主掌音樂,其下有九位繆斯(Muse)女神,將音樂稱為Music或Musik,希臘樂器中,有叫做阿烏洛斯的V字型雙管笛,有叫做里拉(Lyra)的手琴,還有叫做齊特爾(Kithara)的類似吉它的弦樂器,這些樂器都是從埃及或阿拉伯傳入的。

H. 誰創造了音樂

關於人類社會音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非常古老的洪荒時代。在人類還沒有產生語言時,就已經知道利用聲音的高低、強弱等來表達自己的意思和感情。隨著人類勞動的發展,逐漸產生了統一勞動 節奏的號子和相互間傳遞信息的呼喊,這便是最原始的音樂雛形;當人們慶賀收獲和分享勞動成果時, 往往敲打石器、木器以表達喜悅、歡樂之情,這便是原始樂器的雛形
我們的生活離不開音樂,但到底是誰發明了音樂?關於這個問題的答案,幾千年來,有許多種說法。

有人說,音樂是神創造的。古希臘有個哲學家拉柏圖認為,音樂家「只是神的代言人」。天上有個主管音樂與詩詞的繆斯女神,她附在音樂家的身上,給音樂家以靈感,召喚音樂家去創作,於是人間才有了音樂。中國古書《山海經·大荒西經》說,夏禹的兒子夏後啟是個半人半神的英雄,天帝非常敬重他,經常邀他上天赴宴,而每次宴請時都要演天樂助興。天樂極其美妙動聽,夏後啟把它偷偷記下帶回人間,於是,人間就有了音樂。

有人說音樂起源於摹仿。古希臘哲學家德謨克利特說:「從蜘蛛那裡我們學會了織布和縫針;從燕子那裡學會了造房子;從天鵝和黃鶯等歌唱鳥那裡學會了唱歌。」我國古代也有這種說法,《呂氏春秋·古樂》一書中說,音樂起源於「聽鳳凰之鳴」,「效八風之音」。

有人說音樂起源與游戲。英國哲學家斯賓塞認為,人是高等動物,不同於一般低等動物。低等動物要把全部精力用於維持和延續生命,而人類則在維持和延續生命之外,還有過剩精力,於是在游戲中便創造了音樂。

那麼到底是誰創造了音樂藝術呢?我國著名音樂家揚蔭瀏所著中國古代音樂史稿》一書中說:「音樂起源於勞動。」這個回答完全符合馬克思提出的「勞動創造了美」這一美學論斷。恩格斯說:「只是由於勞動……人的手才達到這樣高度的完善,在這基礎上,它彷彿憑著魔力似的產生了拉斐爾的繪畫,托爾瓦德森的雕刻以及帕格尼尼的音樂。」

早在兩千多年前,我國就有人注意到,歌曲是出於勞動的呼聲。劉安在《淮南子》一書中說:抬大木的人,前面的人喊出「邪許、邪許」的聲音,後面的人也跟上去喊著,這就是在抬重物的勞動中所產生的歌曲。我國偉大的文學家魯迅在《門外文談》中說:「我們的祖先原始人,原是連話也不會說的,為了共同勞動,必須發表意見,才漸漸地練出復雜的聲音來,假如大家抬木頭,都覺得吃力了,其中有一個叫道『杭育杭育』,那麼,這就是創造……」

總的來說,音樂不是神創造的,而是人類創造的,是人類在勞動中創造並發展起來的! 雖然不是自己扣字,找來這些也很不容易了呃 /
請採納。

I. 歌曲的背景音樂是如何創造的,是電子創作還是人工演奏創作,謝謝

這個來不能完全分開,源這三種元素都有混合。首先它是將音樂設備和網路聯合起來的,然後經過音樂軟體的音效處理製作成。簡單來說就是一個音樂設備(電子琴,吉他什麼的)跟網路連接起來,然後在彈奏的原有基礎上進行音效特殊處理,比如說唱歌的時候將聲音拉長之類的。然後再加入一些流行元素,所以有些聲音是電腦後期合成的。當然,也有些背景音樂是完全通過網路音樂軟體製作而成的,這種背景曲大多為現在的流行音樂背景曲。
硬要說的話,大概是手動操作一半,然後電子網路處理一半吧。

J. 如何創造音樂

創造音樂的基本應該先是了解音符 了解音符的前提是會看五線譜 即使不學五線譜也應該學會簡譜 最好先買個鋼琴 或者電子琴 不用練曲子 起碼知道基本音色是什麼 對你創作來說 起碼有依可循 如果你足夠熱愛音樂 我想你會愛上你的琴的如果你有足夠的創造力和勤奮的汗水 總有一天會實現你的夢想的 祝你成功!

熱點內容
美發店認證 發布:2021-03-16 21:43:38 瀏覽:443
物業糾紛原因 發布:2021-03-16 21:42:46 瀏覽:474
全國著名不孕不育醫院 發布:2021-03-16 21:42:24 瀏覽:679
知名明星確診 發布:2021-03-16 21:42:04 瀏覽:14
ipad大專有用嗎 發布:2021-03-16 21:40:58 瀏覽:670
公務員協議班值得嗎 發布:2021-03-16 21:40:00 瀏覽:21
知名書店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9:09 瀏覽:949
q雷授權碼在哪裡買 發布:2021-03-16 21:38:44 瀏覽:852
圖書天貓轉讓 發布:2021-03-16 21:38:26 瀏覽:707
寶寶水杯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5:56 瀏覽: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