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創造機制
❶ 貨幣供給機制是由哪兩個層次構成的貨幣創造系統
市場經濟的貨幣供給機制,是由兩個層次構成的貨幣創造系統。
一是存款貨幣的創 造層次,由存款貨幣銀行的分散決策和它們的自我約束機制來實現;
二是基礎貨幣的創造層 次,由中央銀行的集中決策與宏觀調控來實現。
❷ 商業銀行的存款貨幣創造機制
銀行的吸收存款力與其貨幣創造能力是他們發展的根本。在經濟上的一個概念就叫「貨幣乘數」。反映的就是銀行的這種貨幣創造。
舉個簡單的例子,假如一家銀行有100萬的儲蓄存款,假設有10%的存款准備金率,那麼銀行用於放貸的金額就是90萬,這些貸款用戶通常是將貸款支付給其他人,於是收到款項的人又將這90萬存到銀行中,再次產生了90萬的新儲蓄,這時銀行就又擁有了90*90%即81萬元的可放貸款,這放貸的81萬元同樣又會產生相應的存款,以此類推,僅僅是最初的100萬元儲蓄貨幣,最終經過銀行的存款--貸款機制,產生了數倍於它的存款,而這個倍數就是剛才提到的「貨幣乘數」,它決定了貨幣供給擴張能
❸ 中國貨幣發行機制究竟是什麼
我國從2005年開始匯率制度改革,人民幣逐步升值,採取的方式是我們最擅長的「小步快走」策略。但是,我認為匯率問題並不是關鍵,人民幣匯率改革是次要的問題,核心問題是:拋開了盯住美元的政策之後,我國的貨幣發行機制到底是什麼?逐漸和美元脫鉤,但是基本仍然是和美元保持同方向、不同幅度的變化。拿到一美元,就可以發行相應的人民幣,這個制度本身不符合可持續發展的要求。2004年2月1日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銀行法》,其實就是中國的央行法,從法律來講,人民銀行的一條重要職責是保持人民幣幣值穩定,而不是匯率穩定。但是中國人民銀行在實際執行貨幣政策時只保持了人民幣兌美元匯率的穩定,而沒有保持人民幣幣值的穩定,人民幣兌歐元、英鎊、日元、加元甚至俄羅斯盧布、巴西貨幣都在貶值。但是央行在匯改之前的季度貨幣報告裡面總有那麼一句話,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保持在8.2725:1,人民幣匯率繼續保持穩定。《人民銀行法》提出要保持幣值的穩定,央行實際執行的是保持對美元匯率的穩定,而這兩者有顯著的差別。如果美元本身幣值穩定,這兩者是一致的,但這兩年多來美元幣值一路在縮水。筆者希望,中國人民銀行立即回到《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銀行法》所規定的條款上面來。
回過頭來還講這部法律,人民銀行的職責是負責制訂貨幣政策和人民幣的發行。在2005年7月21日即人民幣匯率改革之前,人民幣的貨幣發行機制實際上是很明確的,是市場很了解很透明的機制。這個發行機制市場是知道的,投資人對未來都是可預見的。匯改後,到目前為止我沒有看到央行有一本關於中國貨幣發行的白皮書,就像任何國家有外交白皮書、國防白皮書,貨幣發行應該也有白皮書。這本白皮書應該詳細講貨幣發行機制是什麼,什麼情況下向市場投放貨幣,數量是怎麼確定的等等。也許我孤陋寡聞,身在市場卻不知道。我們要麼效仿歐洲央行來解決這個問題,要麼學美國用資本市場來發行貨幣。總之,我感到迫切需要解決的是中國貨幣發行機制是什麼?這是一個重大難題。一定要有一套人民幣發行的貨幣投放機制,這本白皮書也一定要有。
《人民銀行法》裡面只規定了「人民銀行負責人民幣的貨幣發行」,至於怎麼發、按什麼原則發、發多少、什麼時候發,似乎沒有法律文件的明確規定。而如果一切成為黑匣子,這是更可怕的事。如果我們有了自己的貨幣發行機制,並且市場也都認同了,大家都按這套新的裝置運行,那人民幣匯率改革就水到渠成、順理成章了,無論貶到什麼程度或者升到什麼程度都是穩定的,市場兩套機器在切換之間可能有一些切換成本,但是那是一次性的,新規則對我們經濟的長期健康發展是絕對的保證。
有誰知道目前中國確切的貨幣發行制度?
問題補充:若把當今世界上主要國家的貨幣政策分分類,歐盟、美國和日本的貨幣政策基礎完全不同,加息政策的效果自然也大不同。歐盟以共同條約的形式規定了貨幣投放的方法和標准,比較著名的就是「三駕馬車」理論。如果經濟增長率、就業率和通貨膨脹率這三個指標在預先設定的范圍之內,就向市場提供流動性,如果高於預先設定的范圍,就實行緊縮政策,減少貨幣投放量;如果低於預先設定的范圍,就實行擴張政策,增加貨幣投放量。
二級及以上用戶登錄後可以上傳圖片
拋開了盯住美元的政策之後,不解決貨幣發行機制這個最緊要的問題,貨幣政策幾乎是無效的。拿到一美元,就可以發行相應的人民幣,這個制度本身不符合可持續發展的要求。中國的貨幣政策,不能是唯美元主義,而是要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原理和中國改革的具體實踐相結合。有了我們自己的貨幣發行機制,人民幣匯率改革就水到渠成、順理成章了,對經濟長期健康發展是絕對的保證。
讓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總體思路,我相信是落實胡錦濤總書記提出的科學發展觀的必然選擇。針對經濟發展過程中的波動,有學者提出可以通過提前實施相應的貨幣政策來熨平經濟周期,防患於未然。這樣的想法如果真能落實,那當然再好不過,可惜,貨幣政策並非總如那麼如教科書中的圖形那樣有效。當學者們所建議的貨幣政策沒有達到預期效果時,他們總是提出貨幣政策的實施還需要加大力度,再觀察一段時間;等到實在沒有辦法交代了,學者們又會說這是由於市場非理性因素造成的。
暫且把我與經濟學家們的分歧擱置起來。我想起祖父周谷城曾經對我說過,如果你的老師上課講的內容讓你聽不懂,那隻能說明他自己對講課的內容沒有理解透徹。我覺得祖父說得對,我聽那些得過諾貝爾經濟學獎的老教授們上課時,覺得金融學無比清晰,甚至是無比快樂的。他們講著新奇好玩的故事,漸漸引導著學生進入新的思維方式,眼前豁然開朗,彷彿進入了自由王國。據此,我揣測國內有些經濟學家可能自己並不真的明白他們說了些什麼,他們只是憑著書本造就的感覺在預測未來。但貨幣政策既不是占星術,也不是某些學者的讀後感,應該是圍繞著本國經濟運行的實踐操作。
若把當今世界上主要國家的貨幣政策分分類,歐盟、美國和日本的貨幣政策基礎完全不同,加息政策的效果自然也大不同。歐盟以共同條約的形式規定了貨幣投放的方法和標准,比較著名的就是「三駕馬車」理論。如果經濟增長率、就業率和通貨膨脹率這三個指標在預先設定的范圍之內,就向市場提供流動性,如果高於預先設定的范圍,就實行緊縮政策,減少貨幣投放量;如果低於預先設定的范圍,就實行擴張政策,增加貨幣投放量。
美國的情況比較特殊,我倒是認為美聯儲其實並不是貨幣發行機構,美國的貨幣發行權在資本市場。如果有公司股價大幅上升,美國就相應地投放了虛擬的美元以表現這部分增加的價值。因此,美國資本市場越發達,其貨幣發行規模也越大。他們的理念似乎也有一定道理。比如:埃克森美孚公司新發現了個油田,儲量驚人地達到了1000億桶,公司股價立馬上升,市值相應增加了500億美元,相當於投資人的財富增加了500億美元,如果有人要兌現利潤,只要市場上的投資人普遍認同美孚公司的新估值,就會有人願意向該投資人提供充足的流動性使其兌現。在這個過程中,美聯儲並沒有投放貨幣,美國財政部也沒有印更多的美元。所以,如果美國資本市場對某項資產的定價出了錯,那麼,經濟就會遭重挫。2001年,納斯達克對科技股定價錯誤就導致了經濟衰退和通貨膨脹,如今的次級債也是相同的問題,市場對於借款人的還款能力和房地產價值的錯誤估值,導致市場原先發行的貨幣都錯誤地表現了不存在的價值。
再有就是以日本為代表的用匯率來發行貨幣的機制。日本基本上實施的是在一段時間一定范圍內盯住美元的貨幣政策,每收到一個美元,就發行一百日元。這個政策的效果短期很穩定,而長期則導致國內積累巨大的外匯儲備。中國和日本的貨幣發行機制有些類似。我國曾經實施了將近10年的匯率穩定政策,無論美元如何漲跌,中國人民銀行每買入一美元,就發行8.2765元人民幣。
各國在發展過程中,選擇符合自身歷史情況、現實需要的貨幣政策,其實都是正確的。我的觀點是:先要有個貨幣發行機制,然後才有貨幣政策,這才有機會談匯率水平。當然,對於日本和中國香港這樣的貨幣機制,其貨幣發行機制就是匯率機制,兩者是統一的。
我國從2005年開始匯率制度改革,人民幣逐步升值,採取的方式是我們最擅長的「小步快走」策略。但是,我認為匯率問題並不是關鍵,人民幣匯率改革是次要的問題,核心問題是:拋開了盯住美元的政策之後,我國的貨幣發行機制到底是什麼?逐漸和美元脫鉤,但是基本仍然是和美元保持同方向、不同幅度的變化。拿到一美元,就可以發行相應的人民幣,這個制度本身不符合可持續發展的要求。2004年2月1日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銀行法》,其實就是中國的央行法,從法律來講,人民銀行的一條重要職責是保持人民幣幣值穩定,而不是匯率穩定。但是中國人民銀行在實際執行貨幣政策時只保持了人民幣兌美元匯率的穩定,而沒有保持人民幣幣值的穩定,人民幣兌歐元、英鎊、日元、加元甚至俄羅斯盧布、巴西貨幣都在貶值。但是央行在匯改之前的季度貨幣報告裡面總有那麼一句話,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保持在8.2725:1,人民幣匯率繼續保持穩定。《人民銀行法》提出要保持幣值的穩定,央行實際執行的是保持對美元匯率的穩定,而這兩者有顯著的差別。如果美元本身幣值穩定,這兩者是一致的,但這兩年多來美元幣值一路在縮水。筆者希望,中國人民銀行立即回到《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銀行法》所規定的條款上面來。
回過頭來還講這部法律,人民銀行的職責是負責制訂貨幣政策和人民幣的發行。在2005年7月21日即人民幣匯率改革之前,人民幣的貨幣發行機制實際上是很明確的,是市場很了解很透明的機制。這個發行機制市場是知道的,投資人對未來都是可預見的。匯改後,到目前為止我沒有看到央行有一本關於中國貨幣發行的白皮書,就像任何國家有外交白皮書、國防白皮書,貨幣發行應該也有白皮書。這本白皮書應該詳細講貨幣發行機制是什麼,什麼情況下向市場投放貨幣,數量是怎麼確定的等等。也許我孤陋寡聞,身在市場卻不知道。我們要麼效仿歐洲央行來解決這個問題,要麼學美國用資本市場來發行貨幣。總之,我感到迫切需要解決的是中國貨幣發行機制是什麼?這是一個重大難題。一定要有一套人民幣發行的貨幣投放機制,這本白皮書也一定要有。
《人民銀行法》裡面只規定了「人民銀行負責人民幣的貨幣發行」,至於怎麼發、按什麼原則發、發多少、什麼時候發,似乎沒有法律文件的明確規定。而如果一切成為黑匣子,這是更可怕的事。如果我們有了自己的貨幣發行機制,並且市場也都認同了,大家都按這套新的裝置運行,那人民幣匯率改革就水到渠成、順理成章了,無論貶到什麼程度或者升到什麼程度都是穩定的,市場兩套機器在切換之間可能有一些切換成本,但是那是一次性的,新規則對我們經濟的長期健康發展是絕對的保證。
現在回想起來,從某種意義上講,歐盟和美國現在採納的貨幣發行機制是符合唯物主義思想的。過去,這些國家普遍實施金本位制度,作為貨幣發行機制,這個制度在沒有技術進步,只有靠掠奪發展海外貿易的年代裡,或許是正確的。而工業化之後,財富大量創造,黃金儲量卻不能相應增加,最終貨幣發行制度和實體經濟脫節,各項產品的價格都要暴跌,來重新使得貨幣發行符合黃金儲備的要求。因此,廢黜金本位也是正確的選擇。現在,歐盟按照經濟發展的增量來直接投放貨幣,美國依靠資本市場對企業新增價值的認同來間接投放貨幣,其實都是以實際生產部門的價值創造來確定自身的貨幣發行量,因此,這些制度從客觀價值變動出發,或多或少地體現了以事實為依據的唯物主義思想。而日本或者我國香港實施的貨幣政策,則或多或少地拋開本國本地區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而更多地體現了唯美元主義的思想。我國在建立自己的貨幣發行機制時,尤其應該考慮貨幣唯物主義的觀點。
貨幣發行機制不解決,貨幣政策幾乎是無效的。2004年10月,央行第一次加息,我當時就提出加息將推高房價。我現在已經做好了准備,如果人民幣對一籃子貨幣升值超過2005年7月匯改前水平的話,我准備再寫一篇《減息壓低房價》的文章交給《上海證券報》發表。我得出這個結論時,和當年預言加息推高房價時擁有同樣的自信。
中國的貨幣政策,不能是唯美元主義,而是要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原理和中國改革的具體實踐相結合。金本位忽略了人類經濟活動的價值創造,用抽象的教條的黃金作為貨幣,因此犯了教條主義的錯誤。歐盟的貨幣發行機制雖然使「歐元之父」羅伯特·A·蒙代爾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但那套機制仍然依賴於歐洲央行對經濟運行的主觀判斷,只不過這種判斷以三個客觀指標為依據。美國依靠資本市場發行貨幣,看似完全符合實際,其實資本市場的估值不僅有客觀價值基礎,還有賴於投資人的信心和對未來的預期,因此,美國貨幣發行機制也有主觀主義成分。這兩種制度都有缺陷,肯定都還需要改進和發展。
探討各國貨幣政策的優劣,其實就是看哪國的貨幣發行機制更符合該國經濟運行的客觀現狀,更符合唯物主義的要求。拋開唯物主義基礎去討論什麼利率和匯率政策
❹ 如何理解現代貨幣供給與創造機制
貨幣供給的控制機制即貨幣政策手段,是指中央銀行為調控中介指標進而實現貨幣政策目標所採用的政策手段。西方國家中央銀行多年來採用的三大政策工具,即法定存款准備率、再貼現政策和公開市場業務,這三大傳統的政策工具有時也稱為「三大法寶」。
調整法定存款准備率可以迅速改變商業銀行的存款擴張倍數和貨幣乘數,以調控貨幣供給量。但該工具的效果過於猛烈,不宜經常使用。
◆調整再貼現率:→商業銀行借入資金的成本→商業銀行對社會提供的信用量→ 貨幣供給總量;改變再貼現資格的條件→改變資金流向→抑制或扶持部門經濟。
◇但該工具的主動性差、調節作用有限
◆通過公開市場業務買賣有價證券:→直接增減基礎貨幣→調控貨幣供應量 影響有價證券價格→調節社會信用量。
◇公開市場業務具有主動性強、靈活性高、調控效果和緩、告示效應好、影響范圍廣等特點。
◇公開市場業務作用的有效發揮是有條件的 。
❺ 存款貨幣銀行的貨幣創造機制是什麼
銀行貸款產生存款,貨幣的創造就發生且僅發生在這一行為中。在銀行貸款的瞬間,存款貨幣就已經被創造了,這就是貨幣創造機制。存款貨幣的轉移相應帶來銀行持有的基礎貨幣的等量轉移,銀行根據自身持有基礎貨幣情況的變化而調整自身的貸款行為,這是銀行創造貨幣之後的行為,是銀行運行問題。
❻ 如何理解貨幣創造機制是聯合微觀和宏觀金融的關
如何理解貨幣創造機制是聯合微觀和宏觀金融的關?
啦萃取了
❼ 商業銀行參與貨幣創造的機制是什麼試舉例說明 謝謝了!
貨幣乘數最簡單的考慮就是只考慮存款准備金
加入准備金是 10%
那麼商業銀行拿到100的現金存款後(這100也是以存款存在的貨幣) 上交10%給中央銀行 他剩90塊
假設銀行把90全貸出去 那麼市場上多了90的貨幣
然後那個得到90貸款的人先把錢全存銀行(這個假設可以放寬,所謂漏存率的引入),銀行又上交 10%給央行 他還剩 81可以貸出去
按照同樣的假設 81存入銀行 上交 又貸 81*(1-10%)
所以最後100的存款 變成了 市場上有 100+100*0.9+100*0.9^2+....這是一個等比數列
創造的貨幣數為 100/10% 這個1/10%就是貨幣乘數 他把100塊的基礎貨幣變成1000了
更復雜的乘數見:
❽ 貨幣創造機制屬於下列哪種貨幣政策工具的影響機理
貨幣的創造機制屬於下列哪種貨幣政策工具的影響機理,我認為應該是。之類貨幣吧,因為這類貨幣的話,其實換算還是很方便的,而且此類貨幣的話有很多人去加入他,然後也可以去。更好地去交流之類的貨幣的話,運輸什麼的都很方便的。
❾ 貨幣創造機制的概念,幫幫忙啦
(一)現代的信用貨幣
1、最早的典型形態是銀行券;硬幣的發行通常統一於中央銀行,也屬信用貨幣
2、銀行活期存款(活期存款的種種不同的名稱)
3、定期存款和居民在銀行的儲蓄存款
4、所有以銀行信用為基礎的貨幣,除鈔票和硬幣外,IMF概稱之為「存款貨幣」
(二)信用貨幣與債權債務網
1.信用貨幣流通是與信用關系全面覆蓋經濟生活緊密相關的
2.現代經濟債權債務的網路中進行運作,用信用支付工具實現債權債務的消長和轉移勢所必然
3.債權債務是以一定的文書形式來體現並具備法律規范的形式;銀行信用文書,自然而然地成為代替貴金屬流通的理想貨幣形態
二、存款貨幣的創造
(一)現代銀行創造貨幣功能
1.銀行在調劑貨幣資金餘缺和組織互結算的基礎上,發展了發行銀行券和創造存款貨幣的功能
2.銀行券的發行逐步集中於中央銀行;現代商業銀行創造貨幣的功能體現為創造存款貨幣
(二)原始存款與派生存款
1、原始存款,是商業銀行接受客戶的現金存款以及從中央銀行獲得的再貼現及再貸款資金形成的存款
2、派生存款,是指由銀行的貸款和投資活動而衍生出來的存款
3.原始存款與派生存款的區別
來源不同,原始存款屬於基礎貨幣,來源於中央銀行;派生存款由商業銀行的資產業務直接創造,來源於商業銀行
與基礎貨幣的關系不同,原始存款是流通中的現金向存款貨幣轉變,不引起社會貨幣供應量的變化;派生存款的變動直接影響社會貨幣供應量的變化
二者的地位不同,原始存款決定派生存款
(三)鑄幣制度下存款貨幣派生過程
1.設A銀行吸收到客戶存入10000元鑄幣;根據經驗,保存相當於存款額20%的鑄幣即足以應付日常提取鑄幣需要。那麼,A銀行即可把8000元鑄幣貸給乙。A銀行的資產負債狀況如下:
2.乙將8000元鑄幣支付給丙,丙把鑄幣存入自己的往來銀行B,按照同樣的考慮,B銀行留下20%的鑄幣即1600元,其餘6400元鑄幣貸給客戶丁。這時,B銀行的資產負債狀況如下:
3.如此類推,從銀行A開始至銀行B,銀行C,…,銀行N,持續地存款貸款,貸款存款,則產生這樣的結果:
4.這里有:⑴原始存款R、⑵貸款總額L、⑶經過派生後的存款總額(包括原始存款)D、⑷必要的鑄幣庫存對存款的比率r,這四者的關系可表示
(四)現代金融體制下的存款貨幣創造
1.類似於庫存鑄幣的准備
銀行對於吸收的存款要准備一部分銀行券,以保持存款的客戶提取現金
支票結算中銀行之間的應收應付差額則已完全不需要用銀行券結清,只需要通過銀行在中央銀行的存款賬戶進行劃轉
2.各銀行在中央銀行的存款稱作準備存款
由國家規定,銀行在中央銀行的准備存款對該銀行所吸收的存款總額的比率,為法定準備率
超過法定比率部分為超額准備率
3.一個無現金的支付流轉模型下,存款貨幣創造
「原始存款」來源:
存款貨幣銀行從中央銀行借款
客戶收到一張中央銀行的支票——比如由國庫開出的撥款支票——並委託自己的往來銀行收款
也可能是客戶向存款貨幣銀行出售外匯並形成存款,而銀行把外匯售與中央銀行並形成准備存款
派生存款的過程
舉例
⑴假設A銀行的客戶甲收到一張中央銀行的支票,金額為10000元;客戶甲委託A銀行收款。從而A銀行在中央銀行的准備存款增加10000元,而甲在A銀行賬戶上的存款等額增加10000元。
⑵A銀行吸收了存款,從而有條件貸款。設法定準備率仍為20%,則A銀行針對吸收的這筆存款的法定準備金不得低於2000元。如果A銀行向客戶乙提供貸款,按最高可貸數額是8000元,則A銀行的資產負債狀況如下:
⑶當乙向B銀行的客戶丙用支票支付8000元,而丙委託B銀行收款後,A銀行、B銀行的資產負債狀況如下:
⑷B銀行在中央銀行有了8000元的准備存款,按照20%的法定準備率,則它的最高可貸數額為6400元。向客戶丁貸出6400元後,則B銀行的資產負債狀況如下:
⑸當B銀行的客戶丁向C銀行的客戶戊用支票支付6400元的應付款,而客戶戊委託C銀行收款後,B銀行、C銀行的資產負債狀況如下:
⑹C銀行在中央銀行有了6400元的准備存款,按照20%的法定準備率,則它的最高可貸數額不得超過5120元。如向客戶貸出,則C銀行的資產負債狀況如下:
⑺當C銀行的客戶己向D銀行的客戶庚用支票支付6400元的應付款,而客戶庚委託D銀行收款後,C銀行的資產負債狀況如下:
⑻如此類推,存款的派生過程如下表:
⑼存款貨幣銀行體系的資產負債狀況如下:
4.派生存款模型
用ΔD表示包括原始存款在內的經過派生的存款增加總額,ΔR表示原始存款或准備存款的初始增加額,rd表示法定存款准備率,則三者關系式如下:
(五)存款貨幣創造的乘數
1.存款貨幣創造的兩個必要的前提條件
各個銀行對於自己所吸收的存款只需保留一定比例的准備金
銀行清算體系的形成
2.存款貨幣創造的乘數
銀行存款貨幣創造機制所決定的存款總額,其最大擴張倍數稱為派生倍數,也稱為派生乘數,它是法定準備率的倒數
這里的K值只是原始存款能夠擴大的最大倍數,實際過程的擴張倍數往往達不到這個值
3.活期、定期存款與創造乘數
仍設?D為活期存款量的增額,rd為活期存款的法定準備率;再假定?T為定期存款量的增額,rt為定期存款的法定準備率,?R為總准備存款的增額,且定期存款與活期存款之比為t(?T/?D)。則有:
4.現金與存款貨幣的創造乘數
客戶會從銀行提取現金,從而一部分現金流出銀行系統,出現所謂的「現金漏損」。現金漏損額與活期存款總額之比稱為現金漏損率,也稱提現率
用?C代表現金漏損額,用c代表現金漏損率,則 c=?C/?D;?C=c??D
設定包括現金的情況下,存款貨幣的創造乘數為
5.超額准備金與存款貨幣的創造乘數
銀行實際持有超過法定要求的准備金,稱超額准備金,超額准備金與活期存款總額的比,稱為超額准備金率,以e代表。這時,銀行的初始准備為:
?R=?D?rd+t?rt??D+c??D+e??D
=?D(rd+t?rt+c+e)
完整的存款貨幣創造乘數是:
三、中央銀行體制下的貨幣創造過程
(一)現金投入流通過程
1.現金進入經濟生活的渠道是存款貨幣銀行的客戶從自己的存款賬戶提取現金。
2.存款貨幣銀行,存入的現金滿足不了提取現金的要求,則必須從准備金賬戶提取現金
3.存在於流通過程中的現金,就是存款貨幣銀行從中央銀行的准備存款賬戶上提取現金形成的
(二)現金增發與准備存款的補充
1.現金發行與現金回籠
現金發行=存款貨幣銀行提取的現金多於存入的現金,是現金發行量的增長
現金回籠=存款貨幣銀行存入的現金多於提取的現金,是現金發行量的減少
2.現金的發行都是增長的:根本原因是經濟增長
3.准備金存款必須得到補充
當現金的增發是必然趨勢時,意味著存款貨幣銀行從准備存款賬戶不斷地提取現金,准備存款相應下降
在經濟增長的條件下,准備存款必須不斷地得到補充
(三)准備存款的補充必須有中央銀行的支持
1.要使存款貨幣銀行整體的准備存款總額增加,必須有中央銀行資產業務的增加
2.存款貨幣銀行從中央銀行補充准備存款的途徑:
向中央銀行再貼現和直接取得貸款
向中央銀行出售自己持有的債券
向中央銀行出售自己持有的外匯……
3.在補充准備金存款過程中,中央銀行一方面積累了自己的資產;而另方面則形成兩大負債項目
不斷補充、不斷提取現金的准備存款余額
由一筆筆現金漏損所累積形成的流通中現金
4.央行的支持有無限制:從客觀經濟過程來說,對央行約束則是強有力的
存款貨幣銀行不需要補充准備存款,中央銀行有能力也無從發揮
強行支持無限制的貨幣創造,則會促成通貨膨脹。
(四)貨幣乘數
1.基礎貨幣,對於創造信用貨幣來說,「存款准備」與「流通中貨幣」這兩者缺一不可。因而統稱為基礎貨幣,或稱高能貨幣、強力貨幣。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稱之為「准備貨幣(reservemoney)」
2.基礎貨幣的構成的表達式:
B=R+C
式中,B為基礎貨幣;R為存款貨幣銀行保有的存款准備金(准備存款與現金庫存);C為流通於銀行體系之外的現金
3.貨幣乘數,貨幣供給量與基礎貨幣相比,其比值稱之為貨幣乘數。用MS代表貨幣供給,B為基礎貨幣,m為貨幣乘數,則有:
MS = m?B
4.基礎貨幣C+R與貨幣供給量C+D的關系:
5.相應的代數表達式:
四、對現代貨幣供給形成機制的總體評價
(一)最節約的貨幣制度
1.節約了貨幣材料。現代信用貨幣中的鈔票和硬幣是用紙或賤金屬製造的,存款貨幣本身只不過是銀行賬戶上的一個數字,而電子貨幣,更是極大的節約
2.節約了有關貨幣流通方面的費用
3.貨幣流通速度的加快,可以減少貨幣需要量
(二)雙層次的貨幣創造結構
1.第一個層次——創造存款貨幣的存款貨幣銀行:
創造存款貨幣是由無數銀行,在不同時點和地點上,通過自我約束機制分散地決策的
正是分散決策,才有可能針對千差萬別的需求機動靈活地供給貨幣
而自我約束機制則使它們認真地對客戶所提出的需求進行評價和篩選
2.第二個層次——中央銀行
每一筆存款貨幣的創造都合理,並不等於創造的存款貨幣總量必然符合經濟的客觀要求
中央銀行的宏觀調控則可解決全局均衡的問題
(三)聯結微觀金融與宏觀金融的關節點
1.信用貨幣的創造機制是金融的微觀方面向金融的宏觀方面過渡和金融的宏觀方面向金融的微觀方面過渡的關節點。
2.信用貨幣創造,都是公司、公眾、政府機構為一方和存款貨幣銀行、中央銀行為另一方,環繞一筆一筆具體的貨幣存、取、借、貸,所進行的諸多微觀經濟行為的過程
3.經濟行為主體的微觀金融行為卻為經濟生活連綿不斷地提供了流通中的貨幣。流通中的貨幣——構成貨幣供給,從而關系貨幣供給與貨幣需求的對比,構成宏觀金融問題的核心,導出了宏觀經濟的結果
4.當貨幣供給與貨幣需求失衡,從而客觀經濟生活從金融的宏觀方面提出調整要求時,其實現也不能繞過信用貨幣的創造機制:即只能透過利益機制影響參與金融行為的諸多微觀經濟主體,並在這樣的基礎上才能改變宏觀均衡狀態的。當然,在非常時期可有非常措施。
5.只有了解信用貨幣的創造機制,才能具體理解金融微觀方面與金融宏觀方面的連結。
❿ 為什麼商業銀行具有貨幣創造的機制
商業銀行因為具備了三個條件:
實行完全的信用貨幣流通;
實行比例存款准備金制度;
廣泛採用非現金貨幣結算方式。
銀行的貨幣創造機制是指一筆相對小額的存款被存入銀行之後,由於銀行的放貸機制可以使得貨幣市場上的貨幣總量遠遠大於初始存款額,而且法定準備金率越小,銀行系統創造貨幣的效果越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