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的主體
『壹』 文學創造主體的「客體化」
文學創作是指作家為現實生活所感動,根據對生活的審美體驗,通過頭腦的加工改造,以語言為材料創造出藝術形象,形成可供讀者欣賞的文學作品,這樣一種特殊的復雜的精神生產活動,它是創作主體與創作客體的有機統一。
在文學創作中這兩者的關系如何統一的,這就是我這個學期學文學理論最感興趣的問題之一。
我常常問自己,問什麼別人能創作出一部部傑出的文學作品,而我只是個欣賞者,有時連個欣賞者也做不到,只是個門外漢,只是個過客,充充看一眼就離去,什麼也感受不到因為我不具有文學創作主體基本素質。
文學創作的主體並不完全等同於作家的概念,他是指那些面對文學創作客體,並進入創作過程的作家。文學創作主體有三個基本特徵:一是暫時放棄對現實的直接功利性關注;二是想像力被充分調動起來;三是向創作對象傾注強烈感情。
俗話:「《文選》爛,秀才半。」「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楊雄說:「大抵能讀千賦,則能為之。」杜甫也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古今中外作家大多得力於閱讀。高爾基、奧斯特洛夫斯基、司馬遷、王安石、冰心、茅盾、三毛等都是如此。冰心7歲已讀完《三國志》,11歲前就讀完了《水滸傳》《聊齋志異》《滑稽外史》《塊肉餘生述》《西遊記》《天雨花》《再生緣》《兒女英雄傳》《說岳》《東周列國志》《封神演義》《紅樓夢》等。台灣女作家三毛3歲時就迷上書,5歲半就讀《紅樓夢》,她一生嗜書如命。
也就是說也是說學問影響文學創作。
曹丕《典論.論文》:「文以氣為主,氣之清濁有體。」這里所謂「氣」,乃指作家的氣質、個性。《情采》篇中闡明了「為情而造文」的創作原則,在《物色》篇中提出了「以少總多,情貌無遺」的藝術概括理論。
所謂智者樂山,仁者樂水。
這就是主體選擇客體,有什麼樣的主體就有什麼樣的客體。
醉過才知酒濃,愛過才知情重—你不能做我的詩,正如我不能做你的夢,只有體驗才是主客體融合的方式。
偉大作家司馬遷成功經驗就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關於文學創作客體的幾種觀點。所謂文學創作的客體是指作家在創作過程中加工改造的對象。以往人們對於文學創作客體主要有三種看法:一是認為文學創作的客體就是人的主觀情感意念;二是認為文學創作的客體就是自然,即外在的客觀世界;三是認為文學創作的客體是社會意識形態。文學創作的客體是以人的活動為中心的社會生活。
曹雪芹說的「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就是要求把注意力集中到生活實際中,研究一切實際的人和事,豐富我們的生活經驗,有了生活積累,寫起來就得心應手。這就是說到了創作的客體,當你遇到秋天黃葉飄落時,就會有「遵四時以嘆逝,瞻萬物而思紛;悲落葉於勁秋,喜柔條於芳春」的感受。
而情感是體驗的途徑。
偉大情感是構成偉大心理品質的主要因素,聖人說:「有德者必有言」,偉大的情感品質可造就才華橫溢的文章
文學藝術是情感藝術。要想打動別人就要先打動自己。花鳥很普通,可是「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人是有七情六慾的,不要對自己身上萌生的情感無動於衷,麻木不仁。
文學創作是主客體雙向建構的過程也就是情景交融、心目相取。心中之情與眼中之景互相滲透構成藝術形象。任何藝術形象都不可能是純粹主觀的或純粹客觀的。文學創作所反映的社會生活不是獨立於作家之外的自在存在,而是作家眼中的存在,帶有作家的主觀傾向;作家在作品中融進的主觀傾向是社會生活影響制約的產物,並非空穴來風。也就是主體的客體化,客體的主體化。
晉代陸機的《文賦》,中說 「意不稱物,文不逮意」,對「物、」「情」、「文」三者的關系進行了探索。我想這里的物是指創作的客體,而情是創作的主體,而文是指語言。孟郊寫作講究一字一句慢慢錘煉,講究「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或是「語不驚人死不休」。
高爾基說:「語言把我們的一切印象、感情和思想固定下來,它是文學的基本材料。文學就是用語言來表達的造型藝術。」(《論散文》)語言具有描繪形象、喚起讀者形象聯想的功能,是因為語詞所表現的概念是同有關的表象聯系在一起的。作家應當掌握語言藝術的特點和技巧。從所反映的生活出發,去尋求最恰當的語言。老舍在《語言與生活》中說過:「語言脫離了生活就是死的。語言是生命與生活的聲音。」作家有深厚的生活底子,對所寫的人物有深刻的了解,才能更好地駕馭語言。
例如「用惠山泉水泡小龍團茶」,這是日常生活化的語言,到了東坡詩里就成了「獨攜天上小團月,來試人間第二泉」。生活物象到了文學中變的別具一格、神靈活現,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文學想像經常因為創新不夠,於是語言變得過俗、過濫,總擺脫不了別人的影子。一寫荷塘就是田田的葉子,就是微風過處之類;一寫美女就是瓜子臉櫻桃嘴,現在時興的是可人、性感之類。古人都懂得不正面去寫羅敷的美,這就是文學的語言。
所以說有了文學的語言文學創作主體和客體更好統一。
而主客體的統一是一個彼此之間雙向交流、相互融合、同構對位和共同吸附、共同超越的過程。
『貳』 文學創造的主體的基本概念
「文學主體性」理論產生於20世紀80年代,由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劉再復最先闡發。
其主要內容為:人的主體性分為實踐主體和精神主體兩個方面,前者是指人在實踐過程中與實踐對象建立主客體的關系,是作為一種主體而存在的,是按照自己的方式去行動的,此時的人是實踐的主體;
後者則是人在認識過程中與認識對象建立主客體關系,人作為主體而存在,是按照自己的方式去思考和認識的,此時的人是精神主體。
「文學主體性」理論在20世紀80年代得到發展,20世紀90年代走向衰落。
「文學主體性」理論的主要倡導者和闡發者——劉再復認為,人的主體性分為實踐主體和精神主體兩個方面。
他指出文藝創作強調的主體性的基本內涵:
一層是「文藝創作要把人放到歷史運動中的實踐主體的地位上,即把實踐的人看作歷史運動的軸心,看作歷史的主人」,即「把人看作目的,而不是手段」;
另一層是「文藝創作要高度重視人的精神的主體性,這就是要重視人在歷史運動中的能動性、自主性和創造性。」
他又認為,「文學主體」落實到具體包含「作為創造主體的作家」、「作為文學對象主體的人物形象」和「作為接受主體的讀者和批評家」三個部分。具體闡釋為:
第一,作家的主體性包括作家的實踐主體性和精神主體性,與作家的實踐主體性相對照,作家的創造主體性是作家的精神主體性;作家的主體性的最高層次是自我實現,作家的自我實現歸根到底是愛的推移,要求作家必須具有超越意識和憂患意識,而超越意識的實現表現在創作中作家要有「超常性」、「超前性」和「超我性」。
第二,「對象主體」的實現在於作家給予自己作品中的人物以主體的地位,賦予筆下人物以主體的形象,要把人當成人,要「把筆下的人物當成獨立的個性,當作具有自主意識和自身價值的活生生的人,即按照自己的靈魂和邏輯行動著、實踐著的人,而不是任人擺布的玩物與偶像。
『叄』 創造主體在一定的客觀背景下表現自己的創造行為,這個背景是什麼
這個背景就是創造環境:創造主體總是在一定的客觀背景下表現自己的創造行為,並受到某種背景的影響,這種背景就是創造環境。
創造環境包括宏觀環境和微觀環境,宏觀環境是指創造主體所處的社會價值觀、社會制度、國家政策、社會風氣等;微觀環境是指創造主體從事具體創造時直接感受到的社會、文化和經濟。
創造環境具有雙重性。以上供參考。
『肆』 6.中國文化的創造主體
是中華民族
『伍』 怎麼理解文學創造的主體是美的體驗者,評價者和創造者
怎麼理解文學創造的主體是美的體驗者、評價者和創造者?
答案
文學活動與人類物質實踐活動和科學認識活動不同,它屬於一種價值判斷活動,更具體的說,屬於審美價值判斷的領域。在文學活動中,主體對客體的活動雖然也是一種觀念活動,但與科學認識不同,他主要通過對具有審美價值的客觀事物即審美客體的直觀感受、情感體驗,對對象作出審美判斷和評價,並在此基礎上運用文學話語創造出具有審美價值的藝術世界。因此文學創造的主體既是美的體驗者,判斷和評價者,又是美的創造者。
『陸』 簡述什麼是藝術創造主體
藝術創造主體——藝術家,是人類審美活動的體驗者和實踐者,也是審美精神產品的創造者和生產者。他們通常具有獨立的人格和豐富的情感,掌握專門的藝術技能與技巧,具有良好的修養和突出的審美能力。他們的生命在於創造。同時,藝術家又是具體的和社會的人。藝術家的生命在於創造。
『柒』 什麼是文學創造的主體「客體化」,名詞解
主體象化指通實踐使自本質力量轉化象物即主體客體化 客體非象化指客體客觀象存形式轉化主體命結構素或主體本質力量素客體失象化形式變主體部,即客體主體化 面強調需要通斷實踐式展命能力、才華、追求與價值外化客體 另面實踐程通客體主體化本質力量斷豐富
『捌』 什麼是社會實踐的主體,是創造歷史的主體,這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理論基石
人民群眾是社會實踐的主體,是歷史的創造者,一切依靠群眾、一切為了群眾是馬克思主內義政黨的根本價值容取向。黨的十七大強調:「黨的一切奮斗和工作都是為了造福人民。」這不僅是我們黨向人民群眾的鄭重承諾,更體現了馬克思主義政黨核心價值觀的建黨理想。組織工作承載著黨賦予的重要職能,與人民群眾的利益休戚相關。選好一個幹部,就能帶動一方發展;配好一個班子,就能造福一方百姓。組織工作讓黨滿意,歸根到底也是為了讓人民滿意,這二者在本質上是內在統一的。因此,組織工作必須把群眾滿意作為檢驗和衡量改革創新成效、班子是否公道正派、清正廉潔的根本標准,必須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組織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歸宿。
『玖』 文學創造的主體是詩人和作家,文學創造的客體是什麼
詩人和作家是主體,他們筆下的文字就是客體
『拾』 文學創造的主體是什麼
創作主體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啦,是相對於他的作品而言的哦!正如你所說的,寫作的人在她的作品和讀者面前就是一個創作主體
古今中外都有許多人在對創作主體進行研究,中國古代文論是重視創作主體研究的,但側重於主體的人品、精神氣質、知識修養等方面的研究,研究的方法是感悟性的,具有總體的朦朧性;西方美學注重主體審美心理的功能結構研究,現代西方美學注重深層心理研究,但這種研究具有唯心主義傾向和形而上學性質,其片面性和非理性的局限是明顯的。國內用社會學方法研究文藝創作主體的理論家曾經強調階級立場、世界觀、思想感情傾向對文藝創作的深刻影響。
從這一點可以看到,創作主體當然是指所有創作的人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