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市群
㈠ 沈陽市區有哪幾個區
回答如下:
包括瀋河區的中街地帶
和平區的太原街地區
皇姑區的北行地區
沈北新區的道義地區
鐵西的興華街地帶
和平區和瀋河區是沈陽最好的區,也是沈陽最早建成就有,最核心的地方,最繁華的商場、步行街都在這邊,鐵西區近年建設的也相當好高樓林立。皇姑區是教育大區,有不少好的初高中,沈陽市內最大的公園在皇姑區,房價也相對便宜。渾南區是沈陽自貿區所在地,目前雖然沒那麼繁華,但未來發展必然很有潛力。
(1)新型城市群擴展閱讀:
沈陽簡介:
1、沈陽,簡稱「沈」,是遼寧省省會,副省級市,特大城市,中國北部戰區司令部駐地和直屬中央軍委沈陽聯勤保障中心駐地,是國務院批復確定的東北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先進裝備製造業基地和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2、沈陽位於中國東北地區南部,遼寧省中部,以平原為主,山地、丘陵集中在東南部,遼河、渾河、秀水河等途經境內。屬溫帶半濕潤大陸性氣候,全年氣溫在-35℃~36℃之間。
3、沈陽是東北地區最大的中心城市,有「東方魯爾」「共和國第一長子」的美譽。沈陽是正在建設中的沈陽經濟區(沈陽都市圈)的核心城市。地處東北亞經濟圈和環渤海經濟圈的中心,工業門類齊全,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
4、沈陽盛京十景:福陵疊翠、御苑松濤、渾河晚渡、塔灣夕照、柳塘春雨、道院秋風、神碑幻影、陡山霽雪、鳳樓觀塔、萬泉垂釣。
㈡ 和諧號CRH6型電力動車組的介紹
和諧號CRH6型城際動車組是為滿足中國區域經濟快速發展和城市群崛起對城際軌道交通的需求而研製的一種新型運輸工具,填補了中國軌道交通客運裝備領域的一項空白。和諧號CRH6型城際動車組作為中國南車全力打造的我國城際動車組全新技術平台Cinova的首個車型,是經鐵道部科技立項,國家高速動車組總成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高速列車系統集成國家工程實驗室又一創新成果。它繼承了「和諧號」系列高速動車組安全、成熟、舒適和可靠等優點,具備快起快停、快速乘降、大載客量及高速持續運轉的特點,可滿足互聯互通要求,起到銜接高鐵和城軌的紐帶作用,完善了我國軌道交通層次架構。
㈢ 作為新型的超級城市群,大灣區擁有什麼比較好的投資機會呢
從仲量聯行發布《粵港澳大灣區:前行之路》研究報告來看,深圳和廣州是區域內科技產業的兩大聚集地,兩地研發人員數量總和遠超上海或北京。深圳更多地吸引高端科技人才(包括但不限於研發人員),並很好地專注於那些需要更多嚴格訓練的細分行業,例如人工智慧、5G基礎設施、機器人和基因技術。而廣州的科技實力雖然不及深圳,但也差異化地發展壯大了與深圳不同的科技細分行業,這些細分行業通常更為勞動密集,如游戲開發和移動應用程序開發。
㈣ 新型城鎮化背景對城市規劃有哪些新要求
您好,未來中國新型城鎮化建設,將遵從「公平共享」、「集約高效」、「可持續」三個原則,按照「以大城市為依託,以中小城市為重點,逐步形成輻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要求,推動城鎮化發展由速度擴張向質量提升「轉型」。
具體到對新型城鎮化的戰略布局,更進一步的規劃是,在東部地區,優化提升京津冀、長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逐步打造更具國際競爭力的城市群;在中西部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較強的地區,培育壯大若干城市群。在此基礎上,優先發展區位優勢明顯、基礎條件較好的中小城市,有重點地發展小城鎮,把有條件的東部地區中心鎮、中西部地區縣城和重要邊境口岸逐步發展成為中小城市。
新型城鎮化建設將創造新需求,圍繞未來城鎮化戰略布局,下一步國家將統籌推進鐵路、公路、水運、航空、輸油氣管道和城市交通基礎設施建設,以此來發揮其對城鎮化發展的支撐和引導作用。
為破解城鎮化的改革難題,未來除了將大幅度提高農村征地補償,改革土地管理制度之外,還有可能在全國統一推行居住證,而這樣的改革,勢必也會對解決收入分配、擴大內需等問題起到積極的推進作用。
希望可以幫到您~
㈤ 城市群是新型城鎮化的主體形態嗎
據報道,城鎮化作為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我國最大的內需潛力和發展動能所在,中國的人口基數大、密度大,耕地面積少,走集中型城鎮化的道路是更為理性而必然的選擇。
高密集的城市群是一個龐大的社會經濟體系,能產生更大的聚集效應。與單一的城市相比,城市群既可以廣泛進行專業化分工和協作,充分發揮規模效益,又可以有效降低特大城市的交通擁堵、環境污染等問題。
希望城鎮化建設可以早日完成!
㈥ 事業單位公共基礎知識考試: 四川推進新型城鎮化要建立的城鎮體系
四川推進城鄉化建設要建立的城鎮體系:
重點打造成都平原城市群、川南城市群、攀西城市群和川東北城市群,加快建立以成都特大城市為核心,以區域大城市為骨幹,以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為基礎的城鎮體系,培育新的經濟增長極四
四川經濟社會發展奮斗的目標:
到2020年,把我省建設成為富裕、和諧、文明、開放、生態的四川
川跨越發展的總體要求和基本思路:
堅持以工業強省為主導,推進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加強開放合作,加強科技教育,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大力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和諧,實現由經濟大省向經濟強省的跨越
四破除四強化:
破處盆地觀念,強化開放意識;破處內陸觀念,強化前沿意識;破除自滿觀念,強化進取意識;破除休閑觀念,強化爬坡意識
四川現階段發展定位:
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把加快發展、科學發展、又快又好發展作為全省工作的總體取向,著力打造一樞紐,三中心,四基地,形成新的發展格局,建設西部經濟發展高地;按照一主二化三加強的基本思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不斷優化經濟結構,推動跨越發展;認真組織實施民生工程,加快發展社會主義事業,促進社會和諧;大力開展機關行政效能建設和城鄉環境綜合治理,進一步改善發展環境,努力建設富裕、和諧、文明、開放、生態的四川
㈦ 2010中國新型城市化報告的概述
《2010中國新型城市化報告》是由中科院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組組長、首席科學家牛文元教授牽頭,組織多名專家歷時1年完成的研究成果。該報告從全球的視野和戰略的高度,深入探討了中國新型城市化戰略的低碳發展之路。在對「2010年新型城市化水平的總體評價」中,上海、北京、深圳分列前三名,成都排名第五。
報告除萬億元俱樂部、「普惠制」住房制度、上班花費時間表等創新外,還首次提出了中國城市低碳發展路線圖;首次對50個代表城市的低碳掛鉤發展提出了數量評估;首次從理念上總結了城鄉空間圈層結構與統籌城鄉發展的關系。
同日發布的《成都統籌城鄉發展年度報告2009》指出,目前成都市統籌城鄉發展已經跨入整體協調階段,與2008年相比,對提升全市統籌城鄉發展總體實現度貢獻最大的是經濟發展領域。
報告解析 《2010中國新型城市化報告》作為我國專門研究新型城市化戰略的第二部年度報告,《報告》中首次計算出了全國2050年前進入萬億元俱樂部的城市清單;首次設計出成都先行先試的普惠制住房制度;首次計算出50個代表性城市上班平均花費時間表,其中北京最費時,為52分鍾,成都則以需時31分鍾排名第36位。而在對全國50個主要城市進行的評價中,中國城鄉統籌能力成都排名第一。在對2010年新型城市化水平的總體評價中,上海、北京、深圳分列前三名。可以看到,位列2010年新型城市化水平的總體評價前三的北京,在交通狀況上卻不盡如人意。想必在新型城市化途中,交通建設將是重中之重。
這份報告同樣指出,城市群發展迅速,城市發展體系已逐漸走向成熟。除原有的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冀、廈泉漳閩南三角地帶外,山東半島城市群、遼中南城市群、中原城市群、長江中游城市群、海峽西岸城市群、川渝城市群和關中城市群,也開始顯露端倪。 2008年底,我國城市化率為45.68%,預計2010年能達到47%,而這也僅僅是接近全球平均水平。城市化將促進大量的基礎設施建設和房地產建設,對工程機械的需求拉動巨大。以株洲為例,4月30日《長株潭三市市長高峰論壇》上,株洲市副市長蔡典維做了《打好三大戰役,推進新型城市化》發言:第一是城市提質戰,涉及土地面積48公頃。第二是園區攻堅戰,就是要使工業朝著低碳方向,朝著兩型社會建設要求的方向去發展,連續攻堅118工程。第三是旅遊升溫戰,構建沿雲龍區示範區長廊,匯集華強51個億的文化產業項目目前正在施工;兩個佔地30多畝的主題公園、歐洲小鎮等等相關項目也在推進;還要打造中國神農城,在市中心的神農廣場按照大神農城的要求打造炎帝園林景觀,目前也正在緊鑼密鼓地施工。
再看中國城鄉統籌能力排名第一的成都。成都的目標是生者有其居,按每人15平米的標准,如滿足每年10萬新增居民住房需要,政府需要每年建設150萬平方米的普惠式住房,按每平方米2500元的建築成本,大概需要37.5億元的費用,約佔2008年成都GDP的1%。按照成都的房屋建設規劃,對於工程機械設備的需求不言而喻。
區域之間的協議分工及利益再分配,也導致大量的工程項目上馬,例如北京首鋼遷移,及長株潭城際鐵路。最近獲批的長株潭城際鐵路是由當初的輕軌設想而來,這一改變是典型的長沙株洲湘潭三市之間利益重新分配。 52分鍾,一去一回就是104分鍾。中國的都市男女們每天都有將近兩小時「在路上」。最新出爐的《2010中國新型城市化報告》顯示,在列出的50個主要城市中,有17個城市上班的花費平均時間大於30分鍾。北京市上班平均花費的時間最長,為52分鍾,其次為廣州48分鍾、上海47分鍾、深圳46分鍾。一線城市全部超過40分鍾。這與此前英國《經濟學家》雜志的報道基本吻合。雷格斯公司的調查顯示,中國的上班族每天在上班路上(從家到單位單程)花費的時間領先全球。
《經濟學家》分析認為,中國城市的擁擠是導致上班時間過長的原因。這群「擠班族」們總結出了「地鐵變態攻略」。上車要學「巴巴爸爸」,揉圓搓扁,彈性韌性都超強,可以隨著有限空間任意變形。至於下車,和生孩子有一拼。公交車亦然,我最佩服上海的公交司機,他們都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小說、方向盤都不離手,開車看路,塞車就看書。開車技術不好沒關系,剎車技術不好不能做司機。
其實美歐許多大城市也是塞得讓人喘不過氣來。在美國矽谷附近,你會看到很多的小飛機場,這是矽谷精英們為了准時上下班,不得不開著小飛機「繞道而行」。可是,作為發展中國家,為何不能提前預防,避免這一城市病呢?
病根還在城市的建設理念上。中國的大都市大多以人多為大,而發達國家的大都市面積普遍要大過北京上海許多。但為何我們的上班耗時卻世界第一呢?因為城市化本身不是塞車的理由,城市的發展布局才是。我們的城市規劃者更看重「面子工程」、「政績工程」,高樓大廈都往一處堆,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都往一處擠,行政主導下的城市建設理念必然是「攤大餅」,內環、中環、外環、郊環一環再套一環唄。
但是,現代城市的發展理念卻是「葡萄串」。像紐約這樣,一股腦把大樓都堆在曼哈頓的實屬異類,其他大都市基本都是以高速公路為紐帶,在老市區周圍發展多個衛星城。這樣不僅功能區劃鮮明,上班族們各取所需,就近上班入學,自然大大節約了路途時間。
人生是場馬拉松,但不是天天都跑馬拉松。把市民平均上班時間縮短十分鍾也是政績,也是民心工程,人本城市「在路上」。
㈧ 新型城鎮化"三個地帶"理論是指灰色地帶,綠色地帶,城市地帶
新型城鎮化的「三個地帶」理論是指「灰色地帶、綠色地帶和棕色地帶」,而非「城市地帶」
㈨ 如何推進環京津城市群的新型城市化
新型城市化的內涵
城市化的發展形態有兩種模式。一是人口轉移型的城市化,強調的是人口由農村向城市空間轉移;二是結構轉換型的城市化,強調的是地區經濟社會結構由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的轉型。後者可以稱之為新型城市化。如同新型工業化是對傳統工業化的揚棄一樣,新型城市化同樣是對傳統城市化的揚棄。換句話說,優化城鎮布局的空間關系,依託中心城市帶動一批中小城市和小城鎮,促進和強化城鄉的空間聚合,形成城市群的空間結構,是推進新型城市化道路的重要途徑。
依託河北環京津城市群推進新型城市化的構想
城市化率較低一直是河北經濟社會發展中諸多矛盾和問題的症結之一。河北省城市化率不僅落後於沿海發達省份,也落後於全國平均水平。2005年末,河北省的城市化率為37.7%。而同期全國城市化率為42.99%。2006年河北省城市化率達到了38.77%,提高了1.08個百分點,但距全國平均水平仍有一定差距,主要原因在於以大城市為核心的城市群發展緩慢,大城市綜合競爭力較弱,輻射帶動能力不強。國家「十一五」規劃把京津冀都市群界定為「2+8」,包括京津兩市和河北省石家莊、唐山、秦皇島、保定、張家口、承德、滄州和廊坊8市,從新型城市化的視角看,河北環京津8市可以分為沿海經濟隆起帶、環京津城鎮密集地區和環省會城鎮密集地區,它們既是相對獨立、自主發展的城市群,又是京津冀都市連綿區的重要組成部分。環渤海地區的崛起尤其是京津冀都市圈的快速發展,為河北環京津城市群加快推進新型城市化提供了機遇,這一地區應率先建成河北省新型城市化的先行區、科學發展的示範區。
(一)把河北的城市化進程擺在國家戰略層面上推進城市群建設
河北省有一個獨特現象,區域結構具有多元化特徵,即總體經濟發展處於中部水平,而局部體現出東部(沿海市、縣)、西部(張家口、承德)和老工業基地(唐山、張家口、邯鄲)的特點。應根據河北這一區域特徵,認真研究中央關於鼓勵東部率先發展、推進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以及促進「中部崛起」和「京津冀」都市圈一體化的支持政策,有針對性地提出需要國家及有關部委給予河北的扶持政策,例如:進入京津冀都市圈的8個地市,應該積極爭取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的共建與共享、投資環境的營造、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以及關繫到區域可持續發展的重大建設項目;承德、張家口要爭取建立京津生態屏障的特殊優惠政策和西部開發政策;石家莊、唐山、邯鄲等要爭取老工業基地振興的支持政策;南廂地區要爭取中部政策;河北承接北京工業外移、奧運經濟擴散項目等,也要爭取相應的支持政策;老區、貧困地區、少數民族地區要爭取相應的扶持政策等。從自身和外部積極創造加快發展的條件。
(二)積極建設沿京津城市帶
在空間上,廊坊、保定位於京津中心走廊。北京城市定位的重新調整和濱海新區上升為國家戰略後,京津明顯擴大了對河北土地、水、交通等資源特別是港口資源以及現有工業體系的需求。由於地理優勢,毗鄰京津的的河北廊坊、保定等地的中小城市群可以優先分享到京津在教育、科研、金融、文化和對外交流等軟資源方面的優勢,吸納和集聚京津的技術、人才和資金,接受產業擴散對接。應堅持比較優勢,與京津在產業轉移和產業承接方面加大協調力度,加快與首都經濟區的融合,建設成為科研優勢強勁、工業體系完整、特色產業明顯的首都圈新型衛星城。
(三)以沿海經濟隆起帶引領沿海城市帶的形成和發展
從目前的實際情況看,河北與其他沿海省市的差距主要表現在沿海地區,而不是內陸。河北省秦皇島、唐山、滄州三市的定位應始終突出作為港口城市的發展方向,以港口為中心、港口城市為載體,實現港口、港城、工業區三者互動,完善沿海城鎮體系,促進臨港產業聚集和要素聚集,促進沿海經濟、社會、自然和諧發展。重點是以秦皇島港城、曹妃甸港城和黃驊港城等三大港城建設為核心,整合周邊縣城和工業開發區,帶動沿海城鎮體系的發展,以組團方式,將唐山、滄州建成京津冀濱海臨港重化工業產業帶節點城市,秦皇島建成京津冀濱海旅遊、休閑度假勝地、國家級能源輸出港和北方地區重要的山海口岸,最終促進沿海隆起帶的崛起。
(四)以石家莊為核心強力打造環省會城市群
石家莊不僅是河北的首位城市,而且是冀中南區域規模最大的中心城市。隨著京石高速鐵路、石太高速鐵路等多條客運專線、新的機場、新的高速公路等基礎設施的建設,省會「一小時」交通圈幾乎遍及冀中南,石家莊已經具備迅速融入京津都市圈,引領冀中南城市群快速發展的區位優勢。發展重點應以流通貿易為核心,構築服務冀中南、立足河北、面向華北、輻射全國的商貿物流中心和區域發展中心。從長遠看,交通倉儲、商貿物流是決定和影響環省會城市群發展的重要「增長極」。
依託河北環京津城市群推進新型城市化的難點及對策
(一)京津冀都市圈的生態-經濟的統籌與協調
生態-經濟的統籌與協調是衡量區域發展的重要內容。目前在河北與京津接壤的6個設區市的32個貧困縣、3798個貧困村等地區形成的「環京津貧困帶」,貧困人口達到272.6萬。而北京最為關注的生態保護、水資源養護卻都倚賴於這一地區。可以說,京津冀都市圈要成為我國經濟最活躍的「第三極」,就必須妥善解決「環京津貧困帶」問題。
十七大報告提出「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為統籌解決環京津都市圈貧困和生態問題提供了新的思路。建議由國家發改委牽頭,在京津冀北地區建立一個跨區域的,旨在實現經濟、社會、生態協調發展的生態經濟特殊示範區。建立生態經濟特殊示範區的基本思路是,遵循生態經濟和區域經濟發展規律,綜合運用市場、法律和行政手段,通過體制與機制創新、產業升級、城鎮改造、人口分布調整和人力資源優勢再造、資源開發利用方式轉變,建立生態型的經濟和社會功能體系,形成區域一體化的資源共享、合理開發、高效利用與保護機制,帶動整個環渤海區域在經濟、社會、生態諸方面的全面發展,使該都市圈內發達地區與欠發達地區間、大城市與中小城市間、城市與農村間實現經濟社會的和諧發展,使該區域內各地區及其居民共享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的成就;同時使整個區域的生態環境得到完好的保護與修復,共同分享生態利益並共同承擔生態治理責任,實現京津冀區域協調發展。
(二)重化工業對資源消耗的高度依賴與資源短缺的現狀存在矛盾
在京津冀都市圈中,重化工業是長項。天津整個沿海100多公里有很多重化工企業,河北以曹妃甸工業區和南堡大油田為龍頭的沿海經濟隆起帶是環渤海經濟圈最重要的重化工業基地。由於環境污染和自然災害,這一區域水資源頻頻告急,資源與環境問題成為不可迴避、不能繞行的瓶頸,因此,必須探索一種全新的發展模式。循環經濟,科學發展,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無疑應作為理性的現實選擇和長期的區域發展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