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大國新型關系
Ⅰ 中美新型大國關系的內容是什麼
假裝關系還行,實際不太好。除非戰爭,否則也不會太撕破臉皮。這就是目前的中美關系。
Ⅱ 中美新型大國關系的意義是什麼
一、中美兩國近年狀態來分開看
中國,通過改革開放30多年的大發展大繁榮,綜合國力經歷了發達國家用上百年時間才能發展到的成果。不論經濟文化政治軍事,可以說一個國家所有大的方面的內容都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同時經濟發展的勢頭雖有所減緩,但是整體發展勢頭從目前來看仍然不可阻擋的再向上走。
美國,世界一哥地位長久霸主。世界經濟力量、軍事力量最強,政治影響力最大(軍事力量作支撐,不大都不行)。不過這些年,其經濟增長疲乏,伊拉克、阿富汗戰爭不僅僅牽扯了其主要精力,還浪費了巨量的資源,嚴重拖累了美國經濟,也因此對國家其他大的方面造成了不良影響。
二、從中美兩國關系結合看
政治上來說,社會主義仍然是世界上的少數,與以美國為代表的資本主義國家從國家性質上來看始終是存在的根本性矛盾的,過去中國的經濟、軍事力量弱小,社會主義陣營在世界上的力量孱弱,資本主義盡管警惕,不過還是屬於上不了檯面的一股力量。通過中美建交、中國對外展現出的和平友好等動作,資本主義國家基本上部分放開了對華通話的窗口,警惕性相對有所下降。而後隨著中國改革開放30年的快速發展,中國綜合實力的巨大提升在資本主義國家眼裡又使得中國的威脅等級逐步提升,但是中國國力的提升,特別是經濟發展所帶來的紅利又讓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好處,雙方的經濟聯系越來越緊密,對付中國變成了一個頭疼的選項了。美國當了世界警察很久,在美國眼裡任何試圖挑戰其的選項都是不被允許的,而中國的迅速崛起,相當於挑戰其地位的直接對手。當然中國實際上並沒有這個想法,為什麼這么說,因為新型大國關系這一論調就是由中國提出來的。
三、中美新型大國關系意義
多極化的世界趨勢不可逆,然而美國當了太久老大,原來是老子天下第一,現在要變成開常委會決議,必然不可能那麼痛快,需要一個過程。但這個過程是中國和美國,特別是經濟、軍事這兩個大頭,另外又有著社會制度的根本性不同,如何求同存異(真正的求同存異不可能,但是可以向這個方向無限趨近),如何避免中國崛起與美國相對衰弱這個過程中雙方不發生大的分歧和武裝沖突,是當務之急。所以中國提出了新型大國關系這一論調。新型大國關系的具體內容就不多說了,總而言之就是拓寬對話機制,互相有所包容,出現問題各自有所讓步等等。這一提議不僅對於中美,對於世界的和平發展也是具有十分積極的作用的。世界第一強國和世界第一新興國家的和平相處必然是最有利於雙方和世界的。
另:盡管中國有很大的誠意,但目前從美國來看,他們對此還抱有質疑,甚至包括對話友好的專家智庫,說成功還早,拭目以待吧。
Ⅲ 中美新型大國關系的具體內涵是什麼
中美新型大國關系的內涵:
一是不沖突、不對抗。就是要客觀理性看待彼此戰專略意圖,堅持做夥伴、不做屬對手;通過對話合作、而非對抗沖突的方式,妥善處理矛盾和分歧。
二是相互尊重。就是要尊重各自選擇的社會制度和發展道路,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關切,求同存異,包容互鑒,共同進步。
三是合作共贏。就是要摒棄零和思維,在追求自身利益時兼顧對方利益,在尋求自身發展時促進共同發展,不斷深化利益交融格局。
Ⅳ 中美構建新型大國關系有什麼意義
首先,中美構建新型大國關系具有重要啟示作用,有助於推動形成一股新的健康專強勁屬的時代潮流。中美積極構建新型大國關系,正是反映了這一時代背景,體現出大國相處之道正在從猜忌防範的陳舊思維向增信釋疑的積極方向轉變,從避免沖突戰爭的最低目標向追求合作共贏的更高要求調整。新型大國關系始於但不限於中美兩國,中美新型關系的建設對各大國關系的發展也具有重要啟示作用和借鑒意義。
其次,中美構建新型大國關系具有關鍵引領效果,有助於推動國際治理體系變革進程。中國在與美國構建新型大國關系的過程中,將一以貫之地維護世界的和平穩定發展,推動世界多極化和國際關系民主化,努力建設一個更符合時代發展需要,更能反映國際社會呼聲、更具代表性、更富生命力的國際治理體系。
再次,中美構建新型大國關系具有積極理論意義,有助於為傳統國際關系理論提供新的經驗。21世紀全新的時代形勢呼喚全新的國際關系理論。中美構建新型大國關系的努力,將提供大國關系良性發展的嶄新實踐,推動國際關系理論實現里程碑式的發展。
Ⅳ 怎樣理解中美建立新型大國關系的內涵
新型大國關系是以相互尊重、互利共贏的合作夥伴關系為核心特徵的大國關系,是崛起國和既成大國之間處理沖突和矛盾的新方式。2012年5月3日,在北京召開的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期間,雙方將構建中美「新型大國關系」作為主題,這一概念被高調推出。
按照中方的說法,發展中美新型大國關系,就是「不沖突不對抗、相互尊重、互利共贏」;按照美方的說法,就是要打破「崛起國與守成國必然沖突」的歷史魔咒,建立基於「務實合作和建設性處理分歧」的大國關系新模式。
第一,增進互信,把握方向。中美兩國如何判斷彼此戰略意圖,將直接影響雙方採取什麼樣的政策、發展什麼樣的關系。
第二,相互尊重,聚同化異。中美兩國歷史文化傳統、社會制度、意識形態不同,經濟發展水平各異,雙方存在不同看法、在一些問題上存在分歧和摩擦在所難免。中美是兩個各具特色的國家,在很多方面肯定有差別,有差別才需要溝通和合作。
第三,平等互利,深化合作。
第四,著眼民眾,加深友誼。
以上為雙方官方層面話的簡單解釋。
民間話說白點就是中美兩個超級大國之間的合作和斗爭的戰略博弈,全方位,政治,經濟,文化,科技,軍事等。
Ⅵ 如何看待中美建立新型大國關系
中美如何構建新型關系?我認為以下幾點應成其一,尋求新時期利益匯合點,為中美新型大國關系奠定更堅實的基礎。20世紀七八十年代,中美具有共同對付蘇聯的戰略基冷戰結束後依靠全球化時代經濟相互依存,9·11 事件」後兩但隨著美國淡化反恐、強化戰略重心東移,中美不僅既有的反恐合作出現松動,而且還面臨如何實現在亞太良性互動的戰略考驗;而雙方幾乎同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則使得兩國經貿關系互補性減弱、競爭性增強,合作面受阻、摩擦面加大。因此,如何盡快建立新的戰略基礎、尋求新的利益匯合點就顯得格外緊迫。此外,應創新思維、突破禁區,努力探索形成「共通價值」。事實上,價值觀是介乎意識形態與戰略利益之間的中間地帶,中美在政治價值觀上有重大區別,但在非政治價值觀上仍有諸多相通之處,值得挖掘。很難想像單靠共同利益推動的大國關系能夠持久穩定,探尋「共通價值」理應成為中美新型大國關系的應有之義。其二,豐富兩國交流渠道,釋放人文交流和地方交流的能量,發揮兩軍交流的獨特功效,為構建新型大國關系注入源頭活水。中美建交至今,高層交往、政府間交流已非常成熟,立法機構的互動也日益頻繁,但人文和地方交流的潛力還遠未挖掘。中美人文交流高層磋商會議機制的建立並成功運行三輪,取得了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機制所取得難以奢求的眾多具體成果,這充分說明,人文交流既因其低政治性而較少敏感,又因其符合兩國人民利益而潛力無窮,可以大有作為。兩軍交流始終滯後於兩國政治經濟關系,已成中美關系的一大軟肋。要構建新型大國關系,兩軍關系必須發揮更大作用,不僅要繼續成為牽制美國反華言行的利器和杠桿,而且要充當推進兩國關系的動力和平台。 其三,在深化雙邊外交和發展多邊外交基礎上,推進「中美 + x」三邊外交,破解新時期中美關系發展的難題。當今中美關系的一個重要特點,是深受「第三方」因素掣肘或捆綁。這些「第三方」或為美盟國,或是中國友邦,有的與中國有主權領土爭端,有的同中國有深厚歷史友誼,且多處於中國周邊敏感地帶。長時期以來,中國外交強調「大國是關鍵」、「周邊是首要」,在中美關系與中鄰關系間有所區分、分頭推進。隨著美國戰略重心東移美國因素已然深度捲入亞太地區,中、美、鄰之間已成為必須始終聯系起來加以考慮的有機整體。正如推進中美關系必須考慮日本、韓國因素一樣,解決中菲、中越矛盾也不能不考慮美國素中、美、鄰三方都想利用矛盾,但又都不願在另兩方間做非此即彼的選擇。奧巴馬政府目前大力運籌亞太小多邊或三邊外交,正是意圖居中制衡、掌控局勢。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成功深化了不同層次的雙邊關系,也大力拓展了多邊外交,但三邊外交仍著力不夠。積極推動以「中美 + X」為先導的三邊外交,豐富雙邊與多邊之外中國整體外交布局,謀求中美與中鄰關系的良性互動、互利共贏,似應提上日程 四,其四,繼續韜光養晦,堅持苦練內功,是構建中美新型大國關系的根本。中國雖快速崛起,但離最終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還有相當距離;美國雖遭遇困境,但綜合國力優勢與復甦潛力依然巨大,中美實力差距近中期難以實質性縮小。這意味著,克服自滿情緒、堅持韜光養晦仍是戰略必須。其目的,仍是要通過苦練內功發展壯大自己。美蘇冷戰的歷史經驗告訴我們,隨著大國之間有關對抗的各種「競賽規則」逐步建立並完善起來,冷戰越是到後期越是演變為一場對抗雙方比試「內功」的競爭。蘇聯及其集團的最終瓦解,恰恰是其「內功」不濟的表現和結果。目前,美國正在收縮戰線、深化變革以盡快脫困重振,歐盟亦在進行深層次體制性變革以圖困中求變,俄羅斯堅守底線追求「偉大復興」,各大國幾乎均在對內深化體制性變革、對外謀求戰略性空間。在這輪全球性大變革、大調整浪潮中,中國只能乘勢而上,否則便會「不進則退」 最後,對美外交既需要大戰略謀劃,也需要細致推進,這是構建中美新型大國關系的重要保障。40年前,毛澤東決定打開中美關系大門乃基於對國際格局的大判斷和大戰略需求; 33 年前,鄧小平推動中美建交,是為盡快改善國際環境、引進美國的資金、技術、人才,加速中國現代化建設。新時期對美外交的中心目標是什麼?基本任務是什麼?同樣需要戰略思考。毛澤東和尼克松打開中美關系大門時,其最大貢獻是能夠超越眼前的問題而放眼未來。而實現這種超越,既是因為領導人的遠見卓識,也是因為長期隔絕使得當時中美雙方沒有日常的短期問題,所有問題都是長遠的和戰略性的。今天的中美關系現實則既需要解決戰略性問題,還需要處理紛繁復雜的日常問題。既要大深遠,又要細深實。既要登高望遠,還需腳踏實地。這對新時期中國的對美工作顯然提出了更高要求。
Ⅶ 如何構建中美新型大國關系
這是一個需要中美雙方,包括社會各界共同來探討和實踐的系統性工程,同時也是一個需要雙方保持政治定力,持之以恆、不懈推進的長期事業。
首先,我們要不斷增進戰略互信,使中美新型大國關系建立在更加牢固的基石之上。中方始終強調,中國的發展是和平的發展,我們從來都沒有想要挑戰甚至取代美國地位的戰略意圖,而是真心實意地希望和包括美國在內的各國共同維護和平,共同實現發展。我們注意到,美方近年來也反復表示不把中國視為威脅,無意遏制中國,樂見中國走向強大,保持穩定。這是對的。只要中美各自都能秉持上述戰略取向並將其付諸行動,就一定能夠建立起戰略互信,不斷夯實構建中美新型大國關系的基礎。
第二,我們要大力促進務實合作,使中美新型大國關系建立在更加深厚的利益紐帶之上。中美建交以來,快速發展的經貿關系不僅給兩國各自的發展都帶來了巨大紅利,也成為中美關系歷經風雨但始終破浪前行的壓艙石。
第三,我們要積極加強人文交往,使中美新型大國關系建立在更加堅實的民意基礎之上。國與國的關系,歸根到底還是人與人的關系。當今時代,民意越來越成為影響甚至左右兩國關系走向的重要因素,人民相互友好,國家之間就友好,反之亦然。因此,能否成功構建中美新型大國關系,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看能否得到兩國多數民眾的理解、參與和支持。為此,我們應鼓勵和擴大兩國各領域、各界別民眾,包括家庭、社區、學校、民間團體等社會基層民眾之間的相互往來,讓他們增進相互了解和感情;我們應深化文化交流,使雙方在交流與碰撞中逐漸實現彼此包容與融合。我們還應積極引導各自民意,讓支持中美友好合作成為主流聲音,不斷壯大中美關系的社會基礎。
第四,我們要不斷加強在國際地區熱點及全球性問題上的合作,使中美新型大國關系建立在更加緊密的共同責任之上。美國是全球最大的發達國家,中國是全球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我們在維護地區和國際形勢穩定、促進人類可持續發展等重大問題上有著越來越多的利益交集,承擔著越來越大的共同責任。中美如能攜手為世界的和平穩定、人類的文明進步作出貢獻,不僅符合國際社會對中美兩國的期待,也理應是中美新型大國關系的應有之義。中國已准備好與美國在地區和全球層面展開全方位合作,我們不是要搞所謂「兩國共治」,而是優勢互補,各擅所長,中國願意承擔與自身國力及國情相適應的國際責任,與美方一起,為國際社會提供更多優質的公共產品。中美在任何問題上都可以合作,盡管我們有時候立場不盡相同,但這並不影響我們之間的溝通與對話,只要我們真正從兩國共同利益出發,從地區與世界的穩定繁榮出發,中美間的立場一定能夠越來越接近,中美戰略互信也一定會不斷得到深化。
Ⅷ 如何構建中美新型大國關系及意義
從歷史經驗教訓來看,在崛起大國與霸權國的戰略博弈中,霸權國往往掌控著更多的戰略資源,擁有明顯的戰略優勢,如果真的發生「大國政治悲劇」,霸權國在兩敗俱傷的結局中會傷得輕一些,或者傷得不那麼致命。中國要順利走好和平發展道路,實現和平崛起,就必須避開、跨越「修昔底德陷阱」。構建中美新型大國關系無疑是確保兩國關系健康發展,避免「大國政治悲劇」的最佳路徑。當然,中美不重演「大國政治悲劇」,對美國也是好事,對世界更是幸事。構建中美新型大國關系如果成功,將開創大國關系的歷史。 構建中美新型大國關系作為新理念並不僅僅是一個良好願望,而是有著相當厚實的現實基礎。這個現實基礎就是現存的中美關系。中美自建交以來,雙邊關系雖然歷經風風雨雨,但總體上是不斷向前發展的。兩國不僅沒有全面沖突、對抗,而且還在諸多領域不斷深化合作共贏。可以將現存的中美關系看成是「准新型大國關系」。這種「准新型大國關系」為新型大國關系構建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後者是在前者基礎上進化而來,而不是橫空出世。
Ⅸ 新形勢下如何理解中美新型大國關系
中國和美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貿易經濟體,不管在政治上、軍事上如何對抗,只要不專是發生戰爭,屬這是兩個大國之間的經濟關系定位。美國遏制中國的戰略是一貫的,美國既盼望中國強大以承擔更多是全球責任,又害怕中國的強大,但無論如何,一個強大的中國是發展趨勢,歷史潮流滾滾向前,不可阻擋,美國對此沒有十足的認識,這是中美間不斷有各方面沖突的根源。合作是主流,離開中國去談論其他,無論在政治上、經濟上、全球問題上,美國同樣會不堪,誰也離不開誰。中美間的對抗會持續,中美間的合作也會持續,這就是兩者大國之間的關系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