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新型創造 » 科技創造

科技創造

發布時間: 2020-11-24 19:21:53

⑴ 關於科學技術創造的成果的資料

①探月工程——首次探測 月球背面:

2018年,中國探月工程將實現新突破。嫦娥四號任務將於今年實施兩次發射任務,實現國際上首次在月球背面軟著陸並巡視勘察,譜寫月球探測歷史新篇章。國防科工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主任、探月工程副總指揮劉繼忠介紹:

嫦娥四號今年的發射任務將分別於5月和12月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實施。計劃5月發射中繼星,首次在地月朗格朗日L2點放置衛星,實現月球背面與地面站之間的測控通信;12月發射著陸器和巡視器,在中繼測控支持下實現月球背面軟著陸,開展就位和巡視探測,科學探測數據再通過中繼星轉發至地面接收站,開展相關科學研究。

②北斗衛星——密集發射 全球組網:

進入2018年,北斗衛星迎來高密度發射之年。與此同時,我國自主研製和建設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也進入發展新階段:系統性能、衛星壽命、服務精度大為提升,提供服務的地區范圍更廣,進一步向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的角色靠近。

「2018年底前,將發射10多顆北斗三號組網衛星,建成基本系統,覆蓋『一帶一路』建設參與國;到2020年,將發射30多顆衛星,向全球提供服務。」中國衛星導航系統管理辦公室主任、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發言人冉承其介紹。

③深海科考——「七龍」探海 更深更遠:

「深海蘊藏著豐富的資源,是人類未來發展的藍色空間,也是國家長遠發展的戰略新疆域。」中國大洋礦產資源研究開發協會辦公室主任劉峰說,2018年對國家深海事業來說,是非常關鍵的一年。2018年,我國將從「硬實力」和「軟實力」兩方面下功夫,力爭在深海探索中占據先發優勢。

深海裝備,是深海大洋調查的有力保障。今年,會以「蛟龍」號載人潛水器、「海龍」號無人有纜潛水器、「潛龍」無人無纜潛水器組成的「三龍」深海裝備體系為抓手,促進深海技術的創新突破。比如持續推進「蛟龍號」和「潛龍二號」的技術升級與應用。

④量子技術——通信計算 繼續領跑:

2017年12月19日凌晨,國際權威學術刊物《自然》雜志對外發布2017年度改變世界的十大科學人物,中科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首席科學家潘建偉入選。《自然》雜志為每一名入選者做了一篇新聞特寫,其中以「量子之父」為題報道了潘建偉。

毫無疑問,潘建偉是世界量子技術領域里最好的科學家之一。在他的帶領下,中國量子通信研究迅速從「跟跑」實現「領跑」,目前已領先世界5年到10年;中國量子計算研究也邁入世界一流水平行列。

⑤核電技術——高溫低溫 全面發力:

核科技作為重要的科技領域,備受社會關注。歲末年初,核科技持續自主創新再結碩果,呈現出新堆型扎堆的可喜現象。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日前在京正式發布其自主研發的「燕龍」泳池式低溫供熱堆。

與此同時,我國自主研發的第四代核電高溫氣冷堆也傳來捷報,山東榮成石島灣高溫氣冷堆示範工程2號反應堆壓力容器頂蓋扣蓋成功。這意味著距離我國建成全球首座球床模塊式高溫氣冷堆商用示範工程又邁進了一大步。

⑵ 我們中國有哪些科技創造

今天世界每年有上萬個新興專利產生的,我們中國有永恆的四大發明,偉大的四大發明,永遠的四大發明,空前絕後的四大發明,只有見鬼的四大發明

⑶ 科學技術創造的奇跡有哪些

1、愛因斯坦發明相對論:

人可以看見東西,因為光照到東西上,然後反射進人的眼睛。假如陽光照到鍾表上,然後反射進人的眼睛的那個時刻,人以光速後退,那麼後面的光就無法再進入眼睛,那麼人的眼睛始終看到的是特定時刻的光線,因此看到鍾表的指針就不走了,而是停留在特定的時刻,在此理論的基礎上,愛因斯坦提出相對論。

2、牛頓發現萬有引力:

牛頓坐在蘋果樹下,一個蘋果砸到牛頓的頭上,牛頓覺得上、下、左、右四個方向在空間上是平等的,為什麼蘋果要向下掉,而不向上掉,或向左掉,或向右掉,所以認為大地吸引了蘋果。

3、愛迪生發明燈泡:

愛迪生為了選取燈絲的材料,實驗了2000多種物質,就連自己的頭發絲都實驗了,最終選取鎢絲作為燈絲。

4、機器人替代人類的體力勞動

未來智能機器人負責采礦、生產、加工、運輸、建築、清潔等體力勞動,未來搬磚機器人完全自動化的搬磚蓋房,或者用電腦控制遙控機器人搬磚蓋房。

5、腦電波控制電腦

不同的思維產生不同的腦電流,不同的腦電流產生不同的腦電波,腦電波控制電腦,取代鍵盤和滑鼠。這項技術已經取得一些成果了。未來人類可以用意念溝通:意念轉化為腦電波,對方的接收器再把腦電波轉化為聲音,傳到耳機里。

6、電動且自動駕駛的汽車

這項技術已經取得一些成果了。

7、空調服

未來的空調服,像宇航員的衣服,除了口部外,其它地方是密封的、不透氣的、隔熱的,背後背的是又小又輕的空調,夏天可以穿這樣的衣服逛街,廚師和煉鋼工人最需要這種衣服。

8、生態樓

分為:停車層、居住層、種植層、太陽能面板層。

例如:1-5層是停車場,6-20層是居住層,21-40層種植莊稼,41-60層鋪設太陽能面板。莊稼層和太陽能面板層要求透光好,因此要做成沒有遮光牆壁的、環形或條形的,以便在空隙間透光。未來的城市和農村完全一體化,不再有城市和農村的區別。

(3)科技創造擴展閱讀

1、傳統認為,科學是人類所積累的關於自然、社會、思維的知識體系。

2、我們所說的「科學」指研究自然現象及其規律的自然科學;技術泛指根據自然科學原理生產實踐經驗,為某一實際目的而協同組成的各種工具、設備、技術和工藝體系,但不包括與社會科學相應的技術內容。

3、科學與技術是辯證統一體,技術提出課題,科學完成課題,科學是發現,是技術的理論指導;技術是發明,是科學的實際運用。

科學的意義: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放眼古今中外,人類社會的每一項進步,都伴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尤其是現代科技的突飛猛進,為社會生產力發展和人類的文明開辟了更為廣闊的空間,有力地推動了經濟和社會的發展。

中國的計算機、通訊、生物醫葯、新材料等高科技企業的迅速增長,極大地提高了中國的產業技術水平,促進了工業、農業勞動生產率大幅度提高,有力地帶動了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實踐證明,高新技術及其產業已經成為當代經濟發展的龍頭產業。

科學與技術之間的關系因歷史時期而不同,從技術領先到科學領先發展,從技術與科學分離到科學與技術精密結合,現代科技的發展更加使科學的基礎研究與技術的應用開發之間的時間縮短,尤其系統科學的誕生,導致了自動化、計算機、通訊技術從科技到產業化的迅速轉化。

而系統科學應用於生物醫學又導致了系統生物學與合成生物學之間偶合,將迅速導致系統醫學與系統生物工程的應用,從而導致個體化醫學、轉化醫學與醫療工程化系統的生物醫學與生物工業革命,使科學技術越來越凸顯為社會經濟發展的生產力。

高科技就像溝通現實與未來的使者,引導人們不斷開拓發展的空間,走向的具有活力的新世界。

以信息技術為中心的當代科技革命在全球蓬勃興起,標志著人類從工業社會向信息社會的歷史性跨越。信息技術包括微電子技術、光電子技術、計算機技術、通信技術、成像技術、顯示技術等。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信息技術向數字化、高速化、網路化、集成化和智能化迅速發展。它的高速發展及其廣泛應用,引導著眾多高新技術領域的變革,形成了一幅波瀾壯闊的科技創新畫面。

⑷ 以知識改變人生,科技創造未來為題的徵文

知識改變人生,科技創造未來

十七世紀英國哲學家培根說:「知識就是辦量」。一語道破了知識的價值所在,的確,在人類歷史發展的長河中,知識的洪流中川流不息,始終是推動歷史向前的動力。而在當今這個信息、知識爆炸的時代,知識的更新更是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侵襲著這個社會的每一個角落,由於工業經濟發展到機械工業經濟,每一個稱呼的改變都透露出知識的力量,知識不僅能夠推動人類社會的發展,更能改變人的一生。

華人首富,香港經濟超人李嘉誠,他的人生經歷,就是知識不斷提升改變的過程,在其人生創業的初期,曾做過推銷員,茶樓伙計,但既使是這樣的人生環境下,他也沒有忘記學習,尤其是沒有放棄對英語的學習,他時刻准備著為將來人生的轉變創造條件奠定了基礎,可是由於條件的限制,他不可能擁有很好的學習條件,買不起英語教材,為此,他便結合自已的生活實際為學習創造條件。他當時做葯材推銷,在每一種葯品的介紹說明中都有中英文兩種文字,他便利用這種天然的中英文兩種文字,他便利用這種天然的中英文對照優勢,狠狠地吸取知識。上帝在關門的時候,他一定在另一個地方為您打開了一扇窗。李嘉城的付出終於得到了回報,由於他這種具有戰略眼光的知識儲備為他將來在和外商的激烈竟爭中,始終沒有敗下陳來,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最終在香港及世界商業界中占據了一席這地。

古人雲「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這是封建士子對科舉考試的又一認識和期待,盡管透露出了自我安慰以求平靜的情緒,但也抓住了根本,在封建君主制盛行的年代裡,窮書生能夠改變自已人生的途徑也只有這一條路,那就是一舉登科,爾後光宗耀祖,實現人生的抱負,正因為如此,歷史上才有了「范進中舉」這一悲喜人生鬧劇。

試想如果沒有馬列主義和毛澤東思想,中國就不能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如果沒有馬列主義在中國的現代化仍是步履維艱,中國近代的落後是科技落後的結果,建國後一系列經濟落後更是經濟知識的愚昧。

在全球知識化的今天,我們終於明白了知識就是力量,知識推動社會的發展和進步,而人生改變的機遇是留給那些隨時准備著的人。

⑸ 科技創造生活。說說你想發明什麼來改變你的生活

其實我最想發明的還是發明一種超能力來改變我的生活,因為只有我覺得有了自己的能力才可以改變自己的生活

⑹ 20世紀的科技創造了哪些神話傳說

1、電視

電視的誕生,是20世紀人類最偉大的發明之一。在現代社會里,沒有專電視的生活已屬不可想像了。各種型號、各種功能的黑白和彩色電視從一條條流水線上源源不斷地流入世界各地的工廠、學校、醫院和家庭,正在奇跡般地迅速改變著人們的生活。

2、尼龍

美國有機化學家卡羅瑟斯,在1935年以己二酸與己二胺為原料製得聚合物,由於這兩個組分中均含有6個碳原子,當時稱為聚合物66。他又將這一聚合物熔融後經注射針壓出,在張力下拉伸稱為纖維。這種纖維即聚醯胺66纖維,1939年實現工業化後定名為耐綸(Nylon),是最早實現工業化的合成纖維品種。

3、塑料

19世紀60年代裡,美國由於象牙供應不足,製造檯球的原料缺乏。1869年最早的人工製造的塑料賽璐珞取得專利。賽璐珞雖是最早的人工製造的塑料,但它是人造塑料,而不是合成塑料。第一種合成塑料是將酚醛樹脂加熱模壓製得,是在20世紀初,1910年美籍比利時化學家貝克蘭德製成。

⑺ 科技創造未來的翻譯是:什麼意思

翻譯成英文是Technology creates the future
下圖是翻譯軟體翻譯截圖

熱點內容
美發店認證 發布:2021-03-16 21:43:38 瀏覽:443
物業糾紛原因 發布:2021-03-16 21:42:46 瀏覽:474
全國著名不孕不育醫院 發布:2021-03-16 21:42:24 瀏覽:679
知名明星確診 發布:2021-03-16 21:42:04 瀏覽:14
ipad大專有用嗎 發布:2021-03-16 21:40:58 瀏覽:670
公務員協議班值得嗎 發布:2021-03-16 21:40:00 瀏覽:21
知名書店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9:09 瀏覽:949
q雷授權碼在哪裡買 發布:2021-03-16 21:38:44 瀏覽:852
圖書天貓轉讓 發布:2021-03-16 21:38:26 瀏覽:707
寶寶水杯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5:56 瀏覽:837